1.本实用新型涉及烟雾报警器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防气体元件受损的烟雾报警器。
背景技术:2.烟雾报警器,主要是以烟雾报警器为核心,通过烟雾报警器采集周围环境的烟雾浓度并根据烟雾浓度进行反应,除烟雾报警器自身能够进行报警外,烟雾报警器通常还会连接设置其他报警设备和火灾处理设备。
3.市场上的烟雾报警器在使用中外部环境中的灰尘容易进入烟雾报警器内,导致烟雾报警器的监测灵敏度下降,为此,我们提出一种防气体元件受损的烟雾报警器。
技术实现要素: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防气体元件受损的烟雾报警器,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烟雾报警器在使用中外部环境中的灰尘容易进入烟雾报警器内,导致烟雾报警器的监测灵敏度下降的问题。
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防气体元件受损的烟雾报警器,包括贴合机构、组合机构和防护机构,所述贴合机构的底部设置有组合机构,且组合机构的底部设置有防护机构,所述防护机构包括防护罩、小风扇、红外光谱传感器、限位块和过滤网,且防护罩的内部中端设置有小风扇,所述防护罩的底端右侧设置有红外光谱传感器,所述防护罩的内部底端两侧设置有限位块,且限位块的内部设置有过滤网。
6.进一步的,所述防护罩与组合机构之间为活动连接,且防护罩与小风扇之间相互配合。
7.进一步的,所述过滤网通过限位块与防护罩构成卡合结构,且过滤网与组合机构之间相互贴合。
8.进一步的,所述组合机构包括机体、卡扣、蜂鸣出音孔、防虫网和旋转槽,且机体的顶端设置有卡扣,所述机体的中部设置有蜂鸣出音孔,所述机体的下方设置有防虫网,且防虫网的底部设置有旋转槽。
9.进一步的,所述机体通过旋转槽与防护机构构成旋转结构,且机体与防护机构之间相连通。
10.进一步的,所述贴合机构包括墙体、安装板、螺栓和限位槽,且墙体的底部设置有安装板,所述安装板的四周设置有螺栓,且螺栓的两侧设置有限位槽。
11.进一步的,所述安装板通过螺栓与墙体构成螺纹结构,且安装板与限位槽之间相互配合。
12.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该防气体元件受损的烟雾报警器,防护罩的内部中端设置有小风扇,可以保持烟雾报警器机体内部的通风,保障烟雾报警器机体的干燥性,接着小风扇的边侧设置有过滤网,利用限位块进行固定减少晃动,随后与防虫
网相互贴合配合,可以全方位的防止灰尘和飞虫进入烟雾报警器机体内部。
13.过滤网通过限位块与防护罩构成卡合结构,防护罩的内部设置有过滤网,与防虫网相互贴合配合,可以全方位的防止灰尘和飞虫进入烟雾报警器机体内部,减少清理烟雾报警器的频率。
14.防护罩与组合机构之间为活动连接,通过防护罩的内部中端设置有小风扇,可以保持烟雾报警器机体内部的通风,保障烟雾报警器机体的干燥性,避免因潮湿空气从而引发烟雾报警器误报警。
15.机体通过旋转槽与防护机构构成旋转结构,旋转槽的设置用于与防护罩进行配合,从而便于对防护罩拆卸安装,便于后续的清理维护。
附图说明
16.图1为本实用新型正视分拆结构示意图;
17.图2为本实用新型安装板结构示意图;
18.图3为本实用新型局部立体结构示意图。
19.图中:1、贴合机构;101、墙体;102、安装板;103、螺栓;104、限位槽;2、组合机构;201、机体;202、卡扣;203、蜂鸣出音孔;204、防虫网;205、旋转槽;3、防护机构;301、防护罩;302、小风扇;303、红外光谱传感器;304、限位块;305、过滤网。
具体实施方式
20.如图1-2所示,一种防气体元件受损的烟雾报警器,包括:贴合机构1,贴合机构1的底部设置有组合机构2,且组合机构2的底部设置有防护机构3,贴合机构1包括墙体101、安装板102、螺栓103和限位槽104,且墙体101的底部设置有安装板102,安装板102的四周设置有螺栓103,且螺栓103的两侧设置有限位槽104,安装板102通过螺栓103与墙体101构成螺纹结构,且安装板102与限位槽104之间相互配合,将安装板102固定在墙体101上,随后利用四个螺栓103进行旋转固定,提高安装板102的稳定程度,随后将机体201顶端的卡扣202嵌入限位槽104内进行转动,达到限位效果的同时也尽可能的保证其两者的稳固性,减少使用晃动,防护机构3包括防护罩301、小风扇302、红外光谱传感器303、限位块304和过滤网305,且防护罩301的内部中端设置有小风扇302,防护罩301的底端右侧设置有红外光谱传感器303,防护罩301的内部底端两侧设置有限位块304,且限位块304的内部设置有过滤网305,防护罩301与组合机构2之间为活动连接,且防护罩301与小风扇302之间相互配合,通过防护罩301的内部中端设置有小风扇302,可以保持烟雾报警器机体201内部的通风,保障烟雾报警器机体201的干燥性,避免因潮湿空气从而引发烟雾报警器误报警,过滤网305通过限位块304与防护罩301构成卡合结构,且过滤网305与组合机构2之间相互贴合,防护罩301的内部设置有过滤网305,与防虫网204相互贴合配合,可以全方位的防止灰尘和飞虫进入烟雾报警器机体201内部,减少清理烟雾报警器的频率。
21.如图3所示,一种防气体元件受损的烟雾报警器,组合机构2包括机体201、卡扣202、蜂鸣出音孔203、防虫网204和旋转槽205,且机体201的顶端设置有卡扣202,机体201的中部设置有蜂鸣出音孔203,机体201的下方设置有防虫网204,且防虫网204的底部设置有旋转槽205,机体201通过旋转槽205与防护机构3构成旋转结构,且机体201与防护机构3之
间相连通,旋转槽205的设置用于与防护罩301进行配合,从而便于对防护罩301拆卸安装,便于后续的清理维护。
22.综上,该防气体元件受损的烟雾报警器,首先将安装板102固定在墙体101上,随后利用四个螺栓103进行旋转固定,接着将机体201顶端的卡扣202嵌入限位槽104内进行转动,机体201底部防护罩301的内部中端设置有小风扇302,可以保持烟雾报警器机体201内部的通风,保障烟雾报警器机体201的干燥性,避免因潮湿空气从而引发烟雾报警器误报警,接着小风扇302的边侧设置有过滤网305,利用限位块304进行固定减少晃动,随后与防虫网204相互贴合配合,可以全方位的防止灰尘和飞虫进入烟雾报警器机体201内部,减少内部元件的损坏及清理烟雾报警器的频率,由于防护罩301的底部设置有红外光谱传感器303,可以处理过滤非烟雾颗粒,提高烟感的精准度,在需要机体201内部观察时,旋转槽205的设置用于与防护罩301进行配合,从而便于对防护罩301拆卸安装,便于后续的清理维护。
技术特征:1.一种防气体元件受损的烟雾报警器,包括贴合机构(1)、组合机构(2)和防护机构(3),其特征在于:所述贴合机构(1)的底部设置有组合机构(2),且组合机构(2)的底部设置有防护机构(3),所述防护机构(3)包括防护罩(301)、小风扇(302)、红外光谱传感器(303)、限位块(304)和过滤网(305),且防护罩(301)的内部中端设置有小风扇(302),所述防护罩(301)的底端右侧设置有红外光谱传感器(303),所述防护罩(301)的内部底端两侧设置有限位块(304),且限位块(304)的内部设置有过滤网(305)。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防气体元件受损的烟雾报警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护罩(301)与组合机构(2)之间为活动连接,且防护罩(301)与小风扇(302)之间相互配合。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防气体元件受损的烟雾报警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过滤网(305)通过限位块(304)与防护罩(301)构成卡合结构,且过滤网(305)与组合机构(2)之间相互贴合。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防气体元件受损的烟雾报警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组合机构(2)包括机体(201)、卡扣(202)、蜂鸣出音孔(203)、防虫网(204)和旋转槽(205),且机体(201)的顶端设置有卡扣(202),所述机体(201)的中部设置有蜂鸣出音孔(203),所述机体(201)的下方设置有防虫网(204),且防虫网(204)的底部设置有旋转槽(205)。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防气体元件受损的烟雾报警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机体(201)通过旋转槽(205)与防护机构(3)构成旋转结构,且机体(201)与防护机构(3)之间相连通。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防气体元件受损的烟雾报警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贴合机构(1)包括墙体(101)、安装板(102)、螺栓(103)和限位槽(104),且墙体(101)的底部设置有安装板(102),所述安装板(102)的四周设置有螺栓(103),且螺栓(103)的两侧设置有限位槽(104)。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防气体元件受损的烟雾报警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板(102)通过螺栓(103)与墙体(101)构成螺纹结构,且安装板(102)与限位槽(104)之间相互配合。
技术总结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防气体元件受损的烟雾报警器,包括贴合机构、组合机构和防护机构,所述贴合机构的底部设置有组合机构,且组合机构的底部设置有防护机构,所述防护机构包括防护罩、小风扇、红外光谱传感器、限位块和过滤网,且防护罩的内部中端设置有小风扇,所述防护罩的底端右侧设置有红外光谱传感器,所述防护罩的内部底端两侧设置有限位块。该防气体元件受损的烟雾报警器,防护罩的内部中端设置有小风扇,可以保持烟雾报警器机体内部的通风,保障烟雾报警器机体的干燥性,接着小风扇的边侧设置有过滤网,利用限位块进行固定减少晃动,随后与防虫网相互贴合配合,可以全方位的防止灰尘和飞虫进入烟雾报警器机体内部。的防止灰尘和飞虫进入烟雾报警器机体内部。的防止灰尘和飞虫进入烟雾报警器机体内部。
技术研发人员:汪黎明 刘玮玮 田玲玲 刘超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深圳市立鼎丰科技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2.08.21
技术公布日:2022/1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