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称式多光路烟雾探测迷宫及光电感烟火灾探测报警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6472757发布日期:2023-12-21 23:40阅读:61来源:国知局
对称式多光路烟雾探测迷宫及光电感烟火灾探测报警器的制作方法

本技术涉及一种光电感烟火灾探测报警器,具体的说,涉及了一种对称式多光路烟雾探测迷宫及光电感烟火灾探测报警器。


背景技术:

1、现阶段在消防领域应用较多的感烟火灾探测器依据其检测原理分为两种,一是光电感烟火灾探测报警器;二是电离式感烟火灾探测报警器。其中由于电离式感烟火灾探测报警器具有较高的制造成本以及采用的放射性同位素具有一定程度的放射性污染,导致光电感烟火灾探测报警器占领着较大的份额。

2、而目前光电感烟火灾探测报警器的烟雾检测迷宫的技术发展方向大多为提高检测灵敏度和区分不同检测介质,例如cn210777058u公开了利用前后向分布的双光路来检测火灾烟与非火灾烟。而对于由微小颗粒物和虫卵等侵入型干扰源的防护方向研究较少,cn214847087 u公开了一种可以降低感烟探测器误报率的装置,在传统双光路迷宫基础上,改变双光路的设置结构,并同时增加对应于两独立光路的双敏感区,由于烟雾的均匀扩散,而纤维、小虫等非火灾干扰源往往是较少的或者单一的情况存在,不能均匀的存在于两个敏感区内,因此以双敏感区共同报警作为释放火警的唯一判断方式,仅有一个敏感区报警而另一敏感区不发生任何变化时,则视为非火灾干扰元激发的误报警行为,极大的降低了感烟探测器误报发生的机率。

3、然而,该结构虽然是双光路结构的,但其工作原理本质上仍是单光路迷宫,因此其双光路不要求对称设置的;而对于主流的双光路迷宫,例如cn 210777058 u公开的前后向分布的双光路结构,如果按照cn214847087 u的原理改进,则相当于设置两个双光路迷宫,而当两个双光路迷宫的前后向分布的双光路的安装角度差异较大时,相应的两个双光路累加后的光强度信号的差异或者不对称比也会变大,从而导致识别出的烟雾浓度或烟雾颗粒种类有较大差异,进而造成感烟探测器误报。

4、为了解决以上存在的问题,人们一直在寻求一种理想的技术解决方案。


技术实现思路

1、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从而提供一种多光路烟雾探测迷宫及光电感烟火灾探测报警器。

2、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3、本发明针对现有的双光路烟雾探测迷宫进行改进,提出一种对称式多光路烟雾探测迷宫,包括设置在外壳上用于连通烟雾扩散腔体的多个阻光进烟通道,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一发射管、第二发射管、第三发射管、第四发射管、接收管以及报警装置;

4、所述第一发射管和所述第二发射管位于所述接收管一侧,所述接收管的光轴与所述第一发射管的光轴之间的夹角为钝角,构成前向光路;所述接收管的光轴和所述第二发射管的光轴之间的夹角为锐角,构成后向光路;

5、所述第三发射管和所述第四发射管位于所述接收管的另一侧,所述接收管的光轴与所述第三发射管的光轴之间的夹角为钝角,构成前向光路;所述接收管的光轴和所述第四发射管的光轴之间的夹角为锐角,构成后向光路;

6、所述第一发射管、所述第三发射管、所述第二发射管与所述第四发射管与所述接收管安装在所述烟雾扩散腔体的同一平面内;且所述第一发射管与所述第三发射管相对于所述接收管的光轴对称设置;所述第二发射管与所述第四发射管相对于所述接收管的光轴对称设置;

7、所述第一发射管、所述第二发射管、所述第三发射管和所述第四发射管轮流发光;

8、所述接收管与所述报警装置电性连接。

9、本发明针对现有的三光路烟雾探测迷宫进行改进,提出一种对称式多光路烟雾探测迷宫,包括设置在外壳上用于连通烟雾扩散腔体的多个阻光进烟通道,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一红外发射管、第二红外发射管、第三红外发射管、第四红外发射管、第一蓝光发射管、第二蓝光发射管、红蓝一体接收管以及报警装置;

10、所述第一红外发射管、所述第二红外发射管和所述第一蓝光发射管位于所述红蓝一体接收管一侧,所述第一红外发射管的光轴与所述红蓝一体接收管的光轴之间的夹角为钝角,构成前向光路;所述第二红外发射管的光轴与所述红蓝一体接收管的光轴之间的夹角为锐角,构成后向光路;所述第一蓝光发射管的光轴与所述红蓝一体接收管的光轴之间的夹角为锐角,构成后向光路;

11、所述第三红外发射管、所述第四红外发射管和所述第二蓝光发射管位于所述红蓝一体接收管另一侧,所述第三红外发射管的光轴与所述红蓝一体接收管的光轴之间的夹角为钝角,构成前向光路;所述第四红外发射管的光轴与所述红蓝一体接收管的光轴之间的夹角为锐角,构成后向光路;所述第二蓝光发射管的光轴与所述红蓝一体接收管的光轴之间的夹角为锐角,构成后向光路;

12、所述第一红外发射管、所述第二红外发射管、所述第三红外发射管、所述第四红外发射管、所述第一蓝光发射管、所述第二蓝光发射管与所述红蓝一体接收管安装在所述烟雾扩散腔体的同一平面内,所述第一红外发射管与所述第三红外发射管相对于所述红蓝一体接收管的光轴对称设置,所述第二红外发射管与所述第四红外发射管相对于所述红蓝一体接收管的光轴对称设置,所述第一蓝光发射管与所述第二蓝光发射管相对于所述红蓝一体接收管的光轴对称设置;

13、所述第一红外发射管、所述第二红外发射管、所述第一蓝光发射管、所述第三红外发射管、所述第四红外发射管、所述第二蓝光发射管轮流发光;

14、所述红蓝一体接收管与所述报警装置电性连接。

15、本发明还提供一种光电感烟火灾探测报警器,包括前述的任一项多光路烟雾探测迷宫。

16、本实用新型相对现有技术具有实质性特点和进步,具体的说,本实用新型在原有双光路或三光路烟雾检测迷宫的基础上,在接收管另一侧增设一组与原有双光路结构或三光路结构以及安装位置完全对称的双光路结构或三光路结构,依据烟雾和干扰物在烟雾扩散腔体内的分布均匀性不同的原理,实现对真实烟雾和干扰物的分辨,防止由于两个多光路迷宫的多光路的安装角度差异较大而导致检测结果的不一致,提高检测结果的精准性。

17、应用该结构的光电感烟火灾探测报警器拥有较强的抗误报能力,对于非均匀分布干扰源,例如虫卵、蛛网、灰尘拥有较强的抵抗能力。



技术特征:

1.一种对称式多光路烟雾探测迷宫,包括设置在外壳上用于连通烟雾扩散腔体的多个阻光进烟通道,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一发射管、第二发射管、第三发射管、第四发射管、接收管以及报警装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对称式多光路烟雾探测迷宫,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发射管、所述第二发射管、所述第三发射管和所述第四发射管均为红光发射管;所述接收管为红外接收管。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对称式多光路烟雾探测迷宫,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发射管和所述第三发射管均为红光发射管,所述第二发射管与所述第四发射管均为蓝光发射管,所述接收管为红蓝一体接收管。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或3所述的对称式多光路烟雾探测迷宫,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发射管、所述第三发射管、所述第二发射管与所述第四发射管与所述接收管安装在所述烟雾扩散腔体的同一平面内的同一圆周上。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或3所述的对称式多光路烟雾探测迷宫,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发射管、所述第三发射管、所述第二发射管与所述第四发射管分别设置有遮光板。

6.一种对称式多光路烟雾探测迷宫,包括设置在外壳上用于连通烟雾扩散腔体的多个阻光进烟通道,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一红外发射管、第二红外发射管、第三红外发射管、第四红外发射管、第一蓝光发射管、第二蓝光发射管、红蓝一体接收管以及报警装置;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对称式多光路烟雾探测迷宫,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红外发射管、所述第二红外发射管、所述第三红外发射管、所述第四红外发射管、所述第一蓝光发射管、所述第二蓝光发射管和所述红蓝一体接收管安装在所述烟雾扩散腔体的同一平面内的同一圆周上。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对称式多光路烟雾探测迷宫,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红外发射管、所述第二红外发射管、所述第三红外发射管、所述第四红外发射管、所述第一蓝光发射管、所述第二蓝光发射管和所述红蓝一体接收管分别设置有遮光板。

9.一种光电感烟火灾探测报警器,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5任一项所述的对称式多光路烟雾探测迷宫,或者包括权利要求6-8任一项所述的对称式多光路烟雾探测迷宫。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光电感烟火灾探测报警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阻光进烟通道设置有防虫网。


技术总结
本技术提供一种对称式多光路烟雾探测迷宫,在原有双光路或三光路烟雾检测迷宫的基础上,在接收管另一侧增设一组与原有双光路结构或三光路结构以及安装位置完全对称的双光路结构或三光路结构,依据烟雾和干扰物在烟雾扩散腔体内的分布均匀性不同的原理,实现对真实烟雾和干扰物的分辨。本技术还提供一种光电感烟火灾探测报警器,包括前述的多光路烟雾探测迷宫,具有较强的抗误报能力,从而实现了光电感烟火灾探测报警器的精准检测。

技术研发人员:金鑫,闫威,苏圣竣,杨会芳,张江涛,张玉龙,胡雅洁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河南威果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30608
技术公布日:2024/1/1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