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拾取器支承装置及具有该装置的光盘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6771270阅读:157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光拾取器支承装置及具有该装置的光盘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使进行光盘的读出动作、记录动作的光拾取装置向预定方向移动的光拾取器支承装置及具有该装置的光盘装置。
背景技术
普及有如下光盘装置通过使从光拾取装置照射来的激光照射到光盘的信号记录层,能够进行信号的读出动作、信号的记录动作。作为光盘装置,广泛地普及有一种使用被称作CD、DVD的光盘的装置,但近来开发出一种使用进一步提高了记录密度的被称作Blu-ray标准的光盘的装置。组装到光盘装置中的光拾取装置利用拾取器进给用马达的旋转驱动力沿着光盘的径向移动。而且,关于该光拾取装置,由于需要正确地读出记录在光盘中的信号,因此需要高精度地进行沿着光盘径向的移动动作,通常利用固定于固定基板的一对引导轴来引导移动动作(专利文献1)。并且,上述引导轴利用框状的底盘来保持其位置(专利文献2)。具体地讲,参照专利文献2的图1,两根引导轴的两端部附近利用螺栓机构等连结部件调整到预定位置而固定于底盘11。通过在实施了螺栓的微调整的状态下将引导轴安装于底盘,能够高精度地进行光拾取装置的读取动作和记录动作。另外,要想稳定地进行光拾取装置的读出动作和写入动作,需要将包含引导光拾取装置的移动的两个引导轴在内的行进面调整为与光盘的信息记录层平行。在下述专利文献3中,通过对插入到设置于底盘上的螺纹孔中的螺栓进行旋转调整,调整引导轴的位置。专利文献1 日本特开平11-66767号公报专利文献2 日本特开2003-208767号公报专利文献3 日本特开2006-172516号公报但是,在上述专利文献3所记载的构造中,由于向设置于底盘自身上的螺纹孔中插入有用于调节的螺栓,因此在采用由树脂材料构成的底盘的情况下,若较大的连结力作用于螺栓,则螺纹孔有可能会被破坏。另外,要想将两个引导轴固定于底盘,需要将各引导轴的两端固定于底盘。但是, 若利用如上述专利文献3所记载的那样采用调节螺栓的机构,将两个引导轴的端部固定于底盘,则虽然由这些引导轴构成的行进面与光盘平行,但行进面和光盘之间的距离有时偏离预定值。这样会导致光拾取装置的动作不稳定。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鉴于这种问题点而做成的,本发明的目的在于通过使用调节螺栓将引导轴高精度地固定于底盘来提供低成本且高精度的光拾取器支承装置及具有该装置的光盘
直ο本发明的光拾取器支承装置的特征在于,其包括底盘,其由树脂材料构成;光拾取装置,其用于向光记录介质照射激光并检测在上述光记录介质上反射的上述激光;以及引导轴,其贯穿或卡合于设置在上述光拾取装置上的引导部,并且借助设置在该引导轴的两端附近的固定部固定于上述底盘;上述固定部包括偏置构件,其配置在上述引导轴和上述底盘之间而用于偏置上述引导轴;调节螺栓,其从与由上述偏置构件进行偏置的一侧相反的一侧接触于上述引导轴;以及固定板,其配置在上述底盘的收纳部中而供上述调节螺栓螺纹接合。而且,本发明的光盘装置的特征在于,其包括这种结构的光拾取器支承装置。根据本发明,利用螺纹接合于固定板的阴螺纹的调节螺栓和偏置构件将引导轴的端部固定于底盘。因而,由偏置构件产生的反弹力被调节螺栓和固定板接收,反弹力不会局部地作用于底盘,因此能够抑制由该反弹力导致底盘变形、破坏。而且,在本发明中,利用调节螺栓将引导轴的端部固定于底盘,调节螺栓的阳螺纹并不是螺纹接合于底盘自身,而螺纹接合于收纳在底盘的收纳部中的由金属板构成的固定板。由此,与将调节螺栓螺纹接合于设置在由树脂构成的底盘上的阴螺纹的情况相比,可通过紧固调节螺栓来减小对底盘的损坏。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光拾取器支承装置的图,(A)是表示将光拾取装置的物镜所暴露的面朝向上方地载置的状态的立体图,(B)是表示将(A)的状态表背翻转后的光拾取器支承装置的立体图;图2是将本发明的光拾取器支承装置的机构局部性提取后表示的立体图;图3是局部地表示本发明的光拾取器支承装置的结构的图,(A)是表示第4固定部的立体图,(B)是表示收纳部的立体图,(C)是表示表背翻转后的状态的第4固定部的立体图,⑶是表示固定板的立体图,(E)是在㈧中标注有E的线下的剖视图;图4是表示本发明的光拾取器支承装置的结构及装配方法的立体图;图5是表示本发明的光拾取器支承装置所包含的马达单元的图,(A)是立体图, ⑶是剖视图;图6是局部地表示本发明的光拾取器支承装置的图,(A)是表示底盘的第1固定部的立体图,(B)是表示组装有光拾取装置等各部件的状态的底盘的立体图,(C) (E)是详细表示第1固定部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参照图1说明本实施方式的光拾取器支承装置10的结构。图1的(A)是表示以光拾取装置30的物镜32朝向上方的状态载置的光拾取器支承装置10的立体图,图1的(B) 是表示将图1的(A)的状态表背翻转后的光拾取器支承装置10的立体图。参照图1的(A),光拾取器支承装置10包括框架状或边框状的底盘12、两端固定于底盘12的第1引导轴14和第2引导轴16、由两引导轴以能够移动的状态支承的光拾取装置30、及借助马达支承构件36固定于底盘12的测杆马达34。光拾取器支承装置10自光拾取装置30的物镜32向利用测杆马达34来旋转的光盘(光记录介质)照射激光。而且,利用内置在光拾取装置30中的PDIC读取在光盘的信息记录层上反射的激光。在此,作为自光拾取装置放射的激光,采用BD(BlU-ray Disc)标准、DVD(Digital Versatile Disk)标准或 CD (Compact Disk)标准的激光。同样,利用测杆马达34来旋转的光盘的标准也采用它们中的任一种。通过将这种结构的光拾取器支承装置10收纳在预定形状的壳体中,构成光盘装置。底盘12是通过对树脂材料进行注射模塑成形而成形为框架形状,具有一体地支承光拾取器支承装置10的各构成要件的功能。构成底盘12的树脂材料可采用聚碳酸酯、 改性PPE、ABS树脂。另外,也可以采用填充有玻璃纤维的树脂材料作为底盘12的材料。另外,在底盘12的4个角设有切口部,该切口部用于利用螺栓等连结部件将底盘12安装在光盘装置的壳体上。第1引导轴14和第2引导轴16是用于将光拾取装置30能够在光盘的半径方向上移动地支承的构件。因而,第1引导轴14和第2引导轴16是俯视下与光盘的径向平行地配置,并且也与光盘的信息记录面平行地配置。另外,第1引导轴14和第2引导轴16由棒状的不锈钢等金属材料构成。在此,有时将第1引导轴14称作主引导轴,将第2引导轴称作副引导轴。还有时将引导轴称作轴杆。第1引导轴14的两端附近在第1固定部22和第2固定部24中安装于底盘12。 另外,第2引导轴16的两端附近在第3固定部26和第4固定部28中安装于底盘12。测杆马达34具有使利用夹持机构保持的光盘以预定速度旋转的功能。测杆马达 34借助将金属板成形为预定形状而成的马达支承构件36固定于底盘12。另外,测杆马达 34以将旋转轴作为中心旋转自由的状态固定于马达支承构件36。光拾取装置30在将树脂成形为预定形状而成的壳体内部收纳有发光芯片、光接收芯片以及其他的光学元件。利用第1引导轴14和第2引导轴16,以能够在光盘的径向上移动的状态保持光拾取装置30的壳体两端附近。关于该保持机构的详细内容,在后面参照图2来说明。参照图1的⑶,互相平行地配置第1引导轴14、第2引导轴16和导螺杆38。在导螺杆38的外表面上螺旋状地形成有引导槽,其一端连接于滑动马达40。另一方面,固着在光拾取装置30的壳体上的卡合部42的顶端部分被偏置成卡合于导螺杆38的槽。因而, 若对滑动马达40施加循迹信号,则导螺杆38旋转预定角度。于是,沿着导螺杆38的轴线方向移动的力作用于卡合在导螺杆38的引导槽中的卡合部42。由此,固定于卡合部42的光拾取装置30以被第1引导轴14和第2引导轴16支承的状态移动预定量。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第1固定部22中,利用将底盘12的一部分设成突起状而成的固定部位将第1引导轴14的端部固定在底盘的预定部位。在后面参照图6来说明该事项。 另一方面,在第2固定部24、第3固定部26和第4固定部中,利用采用了调节螺栓的机构将各引导轴固定于底盘。在后面参照图3及图4来说明采用调节螺栓的这些机构。在此,若只是使各引导轴平行于光盘,则在所有固定部中利用采用了调整螺栓的机构将各引导轴安装于底盘12即可。但若是该方法,则不存在用于限定各引导轴和光盘的位置的基准点,因此利用两引导轴进行位置限定的光拾取装置30和光盘之间的距离与设计值不同,光拾取装置的动作有可能会不稳定。为了排除这种问题,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第1 固定部22中利用由底盘12的一部分构成的固定部位将第1引导轴14的端部固定在预定部位,在其他固定部中利用调整螺栓来调整引导轴的位置。通过如此设置,能够将包含两引导轴在内的光拾取装置30的行进面与光盘平行地设置在由第1固定部限定的部位。参照图2,光拾取装置30包括壳体46、固着在壳体46的上表面而支承物镜32的致动器48、作为光拾取装置30的输入输出端子的连接器44、设置在壳体46的左右两端的引导孔18和引导槽20。另外,收纳在壳体46中的各种光学元件经由连接器44和未图示的挠性电路板与内置在光盘装置的壳体中的主电路板相连接。引导孔18是通过与壳体46 —体地对树脂材料进行注射模塑成形而设置的孔部, 供第1引导轴14贯穿。引导孔18不仅容许在光盘径向上的移动地支承,还具有限制在与该径向正交的方向上的移动的功能。因而,引导孔18的内径设置成容许在沿着第1引导轴 14的方向上的移动且能够抑制晃动的程度的长度。引导槽20设置在壳体46的与引导孔18相对的端部,呈朝向外侧开口的U字形或者-字形。第2引导轴16卡合或贯穿于引导槽20的内部。参照图3及图4说明作为本实施方式的主旨的固定部的结构。图3的(A)是表示采用了调节螺栓的第4固定部28的立体图,图3的(B)是表示构成第4固定部28的收纳部15的立体图,图3的(C)是表示将光拾取器支承装置的表背翻转后的状态的第4固定部 28的立体图,图3的⑶是表示收纳在收纳部15中的固定板11的立体图,图3的(E)是在图3的(A)中E线下的剖视图。参照图3的㈧、(E),第4固定部28包括内置在底盘12中而作为从上方偏置第2 引导轴16的偏置构件的螺旋弹簧29、从下方保持第2引导轴16的调节螺栓13、及设有与调节螺栓13螺纹接合的阴螺纹23的固定板11。因而,第2引导轴16被螺旋弹簧29和调节螺栓13从上下两方向按压,由此在预定位置固定于底盘12。对于这种结构,图1所示的第2固定部24和第3固定部26也同样。在此,关于具有偏置力的偏置构件,也可以采用除螺旋弹簧29之外的构件,例如可以采用“锥形螺旋板弹簧”或者橡胶等其他的弹性体。参照图3的(A),在第4固定部28中,在将底盘12的一部分成形为凹状而成的收纳部15中收纳有由金属板构成的固定板11。如图3的(D)所示,固定板11是通过贯穿矩形的金属板的一部分而形成有阴螺纹 23。另外,通过使固定板11的上表面局部地向上方隆起,设有抵接部25。另外,固定板11 的俯视下的大小是与图3的⑶所示的收纳部15的凹状部17相同程度或者比其稍小的程度。参照图3的(B),收纳部15包括使底盘12凹陷成凹状而成的凹状部17、局部地贯穿凹状部17的底部而成的贯穿部19、及从凹状部17的上端附近向内侧突出的限制部21。 该限制部21具有支承固定板11的上表面的作用,与固定板11的4个侧边相对应地设有4 个限制部21。而且,参照图3的(B),通过局部地向侧方贯穿配置在纸面中跟前处的限制部21下方的底盘12而设有插入孔27。插入孔27的大小是比固定板11的截面稍大的程度。在将固定板11 (参照图3的(D))收纳到收纳部15中时,经由插入孔27向收纳部15中插入固定板11。若收纳固定板11,则如图3的(E)所示,固定板11的抵接部25从内侧抵接于限制部21A的内侧侧面的下端部分。由此,防止固定板11脱离。
参照图3的(C),第2弓丨导轴16的端部和调节螺栓13收纳在使底盘12凹陷成槽状而成的收纳区域31中。第2引导轴16的图3的(C)的纸面上的横向位置是通过其被收纳到槽状的收纳区域31中而决定。而且,收纳区域31的配置有调节螺栓13的部分呈顺从调节螺栓13的形状而扩大为圆形的形状。另外,参照图3的(E),螺旋弹簧29也被收纳在收纳区域31中,该用于收纳螺旋弹簧29的部分的收纳区域31也呈扩大为圆形的形状,以能够收纳螺旋弹簧29。参照图3的(E),利用螺旋弹簧29偏置第2引导轴16的右侧端部,由此固定第2 引导轴16的右侧端部。具体地讲,利用以收缩的状态收纳在底盘12的收纳区域31中的螺旋弹簧29的反弹力向下方按压第2引导轴16。于是,第2引导轴16的端部的下端被调节螺栓13的头部保持。调节螺栓13的头部是能够充分地支承第2引导轴16的大小。设有阳螺纹的调节螺栓13的柱部分与收纳在收纳部15中的固定板11的阴螺纹 23螺纹接合。因此,即使利用调节螺栓13的连接来固定第2引导轴16,该连接所带来的连接力也会经由固定板11传递到底盘12的平坦面。调节螺栓13的作用不仅如上所述那样固定第2引导轴16的端部,还调整第2引导轴16的纸面上下方向上的位置。具体地讲,通过使调节螺栓13旋转,能够调整第2引导轴16的端部和光盘之间的距离。而且,通过调整配置在两固定部上的调节螺栓13,使得被两引导轴限定的光拾取装置的行进面与光盘的信息记录层以预定距离平行。在本实施方式中,利用调节螺栓13接收自螺旋弹簧29产生的反弹力,而且,利用固定板11支承该调节螺栓13。因而,自螺旋弹簧29产生的反弹力经由调节螺栓13和固定板11而传递到底盘12。由此,由于反弹力不会局部地作用于底盘12,能够防止由螺旋弹簧 29的反弹力导致底盘12变形、破坏。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不是在由树脂材料构成的底盘12中设置调节螺栓的阴螺纹,而在由不锈钢等金属材料构成的固定板11中设置阴螺纹。通过如此设置,即使为了接收螺旋弹簧29的反弹力而牢固地连接调节螺栓13,形成在由金属材料构成的固定板11中的阴螺纹23也不会被破坏。接着,参照图4说明光拾取器支承装置的装配方法。在该图中,省略了利用两引导轴支承的光拾取装置。在此,第1引导轴14的两端借助第1固定部22和第2固定部24固定于底盘12, 第2引导轴16借助第3固定部26和第4固定部28固定于底盘12。于是,在第1固定部 22中,利用由底盘12的一部分构成的固定部位进行固定,该事项参照图6进行说明。另一方面,其他的第2固定部24 第4固定部28采用如上所述那样采用了螺栓的机构。首先,在第2固定部24、第3固定部26和第4固定部28中,将固定板11插入到各固定部的收纳部15(参照图3的(B))中。若进行该插入,则如图3的(E)所示那样固定板 11的抵接部25接触于限制部21A。因而,即使落下冲击等外力作用于底盘12,既已插入的固定板11也不会自收纳部15脱离。其次,在将螺旋弹簧29收纳到各固定部的收纳区域31中之后,收纳各引导轴的端部。对于第3固定部26和第4固定部28,按照该顺序组装螺旋弹簧29和第2引导轴16即可。而且,向第3固定部26和第4固定部28中插入调节螺栓13,利用调节螺栓13的头部固定第2引导轴16的两端部。
由于第1固定部22的结构与其他的固定部不同,因此向第1固定部22和第2固定部24中组装第1引导轴14的方法与上述不同。具体地讲,向设置在第1固定部22的下表面上的固定部位(参照图6)中插入第1引导轴14的跟前侧端部而进行固定。接着,将螺旋弹簧29和第1引导轴14的进深处侧的端部按照该顺序配置到第2固定部的收纳区域 31中。之后,将调节螺栓13螺纹接合于第2固定部24的固定板11,将第1引导轴14的进深处侧的端部固定于第2固定部24。而且,在上述工序结束之后,对连接于第2固定部24 第4固定部28的调节螺栓 13进行旋转调整,以使得由第1引导轴14和第2引导轴16形成的光拾取装置的行进面与光盘的信息记录层平行。在本实施方式中,如上所述那样,在第1固定部22中将第1引导轴14的端部固定在预定位置,之后利用其他的固定部微调整两引导轴的端部位置。因而,由两引导轴形成的光拾取装置的行进面准确地配置到预定位置。接着,参照图5说明组装到光拾取器支承装置10中的马达单元50的结构。图5 的(A)是表示马达单元50的立体图,图5的(B)是其剖视图。参照图5的(A),马达单元50包括将金属板成形为预定形状而成的马达支承构件 36、以能够旋转的状态固定于该马达支承构件36的测杆马达34、及用于限制第1引导轴14 位置的位置限制部52。而且,在马达支承构件36的上表面配置有马达基板56和挠性电路板54,该马达基板56设有供用于驱动测杆马达34的电流通过的布线,该挠性电路板54与该马达基板56的布线相连接。另外,在马达支承构件36上,在多处设有用于固定于底盘的孔部。参照图5的⑶说明测杆马达34的结构。旋转轴支承构件70固定在使马达支承构件36局部凹陷而成的凹状部分,固定有多个驱动线圈68。另外,在旋转轴支承构件70中内置有轴承72,利用该轴承72支承旋转轴58。转子64嵌合固定于旋转轴58,与旋转轴58 —体地旋转。另外,在转子64的内表面粘接固定有环状的磁体66。转台62是供光盘的主表面抵接的面,与转子64 —同旋转。 定心构件60具有夹持功能,通过将设置在光盘中央部的孔部嵌合于定心构件60,使光盘在主表面方向上的位置成为预定位置。在这种结构的测杆马达34中,若自组装在上述马达基板56等中的马达驱动电路向驱动线圈68供给驱动信号,则由于自驱动线圈68感应的磁力和自磁体66产生的磁力而生成相对于转子64的旋转力。由此,转子64以旋转轴58为中心旋转。若在转子64中产生的旋转驱动力使旋转轴58旋转,则嵌合固定于旋转轴58的转台62旋转,因此能够使载置在转台62上的光盘旋转。而且,通过控制向上述驱动线圈68 供给的驱动信号的大小、驱动脉冲的间隔等,能够将光盘的转速控制为期望的转速。参照图5的(A),位置限制部52是将由金属板构成的马达支承构件36的端部弯曲成直角而成的部位,设有能够供第1引导轴14贯穿的贯穿部。参照图5的(B),位置限制部 52的内边包括在纸面上作为左侧的边的第1位置限制部74、及作为上侧的边的第2位置限制部76。于是,贯穿于位置限制部52的第1引导轴被按压于第1位置限制部74和第2位置限制部76,由此限定其位置。因而,第1引导轴14的端部准确地固定于使光盘旋转的测杆马达34。
参照图6说明在第1固定部22中将第1引导轴14固定于底盘12的构造。图6 的(A)是表示底盘12的第1固定部22处的构造的立体图,图6的(B)是表示在第1固定部22中第1引导轴14固定于底盘12的构造的立体图,图6的(C)是在图6的⑶中标注有C的线下的剖视图,图6的(D)是在图6的(B)中标注有D的线下的剖视图,图6的(E) 是在图6的(B)中标注有E的线下的剖视图。参照图6的(A),在与固定有引导轴的第1固定部22相对应的底盘12上设有与底盘12 —体地形成的固定部位78。如上所述,通过对聚碳酸酯树脂等树脂材料进行注射模塑成形而形成底盘12,因此固定部位78形成为自底盘12的表面一体地突起的突起部。具体地讲,固定部位78由第1固定部位80、引导部84、第2固定部位82和抵接部 86构成。第1固定部位80和第2固定部位82利用因它们自身变形而产生的反弹力,将第 1引导轴14按压固定于马达支承构件36的位置限制部52。引导部84呈上下翻转了字母“L”的形状,与第1固定部位80相邻。引导部84具有在制造工序中使第1引导轴14容易地贯穿的功能。另外,为了使第1引导轴14顺畅地贯穿,如图6的(E)所示,面向装置内部的引导部84的下端部被加工成倒角。也可以利用该倒角加工,设成引导部84的截面呈字母“C”的状态。对于第1固定部位80也与该事项同样地实施。另外,利用引导部84和第1固定部位80呈整体为四边形的框状。第2固定部位是使底盘12的被第1引导轴14贯穿的部分的主表面突起而成的部位,配置在由引导部84和抵接部86夹着的区域中。第2固定部位82从下方对第1引导轴 14施加按压力。抵接部86是供第1引导轴14的顶端部抵接而对其进行定位的部位,利用抵接部 86对第1引导轴14进行轴线方向上的定位。图6的(B)是表示在底盘12上安装有光拾取装置30、第1引导轴14和马达单元 50的状态的立体图。参照6的(C) (E)说明在第1固定部22中第1引导轴14的端部固定到预定位置的构造。在此,如上所述,通过将第1引导轴14的端部贯穿于底盘12的固定部位78和马达支承构件36的位置限制部52中,利用固定部位78的反弹力将第1引导轴14按压固定于位置限制部52。参照图6的(C),底盘12的第1固定部位80在弹性变形的范围内向纸面右侧弯曲。由此,产生使第1引导轴14向纸面左侧移动的反弹力,如图6的(D)所示那样第1引导轴14被按压于位置限制部52的第1位置限制部74。由于包含第1位置限制部74的位置限制部52由金属板构成,因此即使利用固定部位78的反弹力按压第1引导轴14,其也不会变形。因而,通过将第1引导轴14按压固定于第1位置限制部74,能够准确地限定第1 引导轴14的纸面横向位置。另外,如图6的(C)所示,第1引导轴14的下表面与使底盘12的上表面突起而成的第2固定部位82相接触。于是,被第1引导轴14的下表面按压,由此第2固定部位82 的顶部产生局部地塑性变形而变形。由此,产生将第1引导轴14向上方推起的反弹力。利用该反弹力,第1引导轴14被按在图6的(D)及(E)所示的第2位置限制部76上。通过将第1引导轴14的上端部按压固定于由较厚的金属板构成的第2位置限制部76,能够准确地限定第1引导轴14在纸面上下方向的位置。
权利要求
1.一种光拾取器支承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光拾取器支承装置包括 底盘,其由树脂材料构成;光拾取装置,其用于向光记录介质照射激光并检测在上述光记录介质上反射的上述激光;以及引导轴,其贯穿或卡合于设置在上述光拾取装置上的引导部,并且借助设置在该引导轴的两端附近的固定部固定于上述底盘; 上述固定部包括偏置构件,其配置在上述引导轴和上述底盘之间而用于偏置上述引导轴; 调节螺栓,其从与由上述偏置构件进行偏置的一侧相反的一侧接触于上述引导轴;以及固定板,其配置在上述底盘的收纳部中而供上述调节螺栓螺纹接合。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拾取器支承装置,其特征在于,设置于上述底盘的上述收纳部包括凹状部,其大小为能够收纳上述固定板的大小; 贯穿部,其贯穿上述底盘的设有上述凹状部的部位而设置;以及限制部,其用于限制收纳在上述凹状部中的上述固定板的位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光拾取器支承装置,其特征在于,在上述收纳部上设有插入孔,该插入孔能够供上述固定板从侧方插入, 使上述固定板的主表面局部地隆起而设有抵接部,上述抵接部从内侧接触于上述限制部的设有上述插入孔的部位。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光拾取器支承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底盘由注射模塑成形的树脂材料构成,上述固定板由金属材料构成。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光拾取器支承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引导轴包括第1引导轴,其贯穿于上述光拾取装置的引导孔;以及第2引导轴, 其卡合于上述光拾取装置的引导槽;上述固定部包括第1固定部和第2固定部,其用于将上述第1引导轴的两端固定于上述底盘;以及第3固定部和第4固定部,其用于将上述第2引导轴的两端固定于上述底盘; 在上述第1固定部中,利用由上述底盘的一部分构成的固定部位来确定上述第1引导轴的端部位置,上述第2固定部、上述第3固定部和上述第4固定部各自包括上述偏置构件、上述调节螺栓和上述固定板。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光拾取器支承装置,其特征在于,在上述第1固定部中,利用由上述底盘的上述固定部位的弹性变形或塑性变形产生的反弹力将上述第1引导轴的端部按压固定于由支承测杆马达的马达支承构件的一部分构成的位置限制部。
7.—种光盘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光拾取器支承装置。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供光拾取器支承装置及具有该装置的光盘装置。该光拾取器支承装置通过使用调节螺栓将引导轴高精度地固定于底盘来实现高精度。在光拾取器支承装置中,利用内置在底盘(12)的收纳区域(31)中的螺旋弹簧(29)及调节螺栓(13)将支承光拾取装置的第2引导轴(16)的端部固定。另外,调节螺栓(13)与收纳在底盘(12)的收纳部(15)中的固定板(11)螺纹接合。因而,螺旋弹簧(29)的反弹力不会集中到底盘(12)的一部分,因此能够防止由该反弹力导致底盘(12)变形、破坏。
文档编号G11B21/02GK102222519SQ20111008984
公开日2011年10月19日 申请日期2011年4月11日 优先权日2010年4月16日
发明者伊藤寿幸, 本田正男, 秋本英俊, 青木武 申请人:三洋电机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