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信息记录/重放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6743595阅读:148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光信息记录/重放系统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例如光卡的光记录载体以及用于光记录载体的光信息记录/重放系统。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在其上能有利在实现高密度记录的光记录载体,以及一种相匹配的能够用于这种高密度光记录载体和常规的(低密度)光记录载体的光信息记录/重放系统。
一些使用例如光卡的光信息记录/重放系统现在已被熟知。每一种记录/重放系统为了在光记录载体上进行信息记录,在记录载体上以预定间隔设置若干可用光检测的导迹,在每两个相邻导迹之间设置数据轨迹。这样,根据光检测到的各个导迹的位置,该记录/重放系统在把读或写光束精确地定位在所需数据导迹上的同时对信息进行读或写(这技术叫作“轨迹跟踪”)。例如,在日本专利待审公开Nos.SHO60-229244,HEI4-330647,HEI4-341935和HEI5-101407以及日本专利公开No.HEI4-38067中披露了用于这种光信息记录/重放系统的信息记录和跟踪技术的典型例子。
图4表示在公知的常规光信息记录/重放系统的一个典型例子中使用的光记录载体(光卡1)和读/写光系统2。与本发明相关的现有技术后面将参照此图说明。光记录载体是光卡1,它当然是便携式的,并被可移动地安装在读/写光系统2中。读/写光系统2安放在记录/重放装置的壳体内(未示出)。把光卡1插入壳体内的预定的插入槽内(未示出)时,光卡1就由光卡输送机构(未示出)自动地沿X方向输送,直到其达到供光系统2进行读/写操作的预定位置为止。
光卡1具有一用轻而硬的材料例如塑料制成的底片,及在该底片的预定的表面区域内制成的记录介质部分(数据记录区)3。记录介质部分(数据记录区)3具有若干导迹4,它们沿光卡输送方向X延伸,并彼此分开预定的间隔。在每两个相邻的导迹4之间有数据轨迹5。导迹4是可以用光检测的。例如利用影印处理制成每个数据轨迹5,以便提供相当高的反射率,而每个导迹4则具有相对低的反射率。在数据轨迹5上,以称为“坑”(Pits)的圆孔的形式记录所需的信息。正如熟知的那样,这些坑借助于适当聚焦的写激光束照射制成,并且在每个数据轨迹5上记录的数据的读出是借助于检测到照射在数据轨迹5上的反射率由于“坑”的部分而减小来实现。记录介质部分3由预定的对写激光束起反应的材料制成的记录层和保护层构成,保护层以这样的方式设置在记录层的上面,使得允许读/写激光束能穿过它而到达其下面的记录层。
光系统2被作成一个整体的光头装置,并且借助光头输送机构(未示出)可沿Y方向(垂直于轨迹4或5的方向)移动。此外,为了跟踪的目的,各个照射的激光束点(激光束斑点)是精细可调的。一般跟踪操作使用通常称为三束法的控制方法实现,它根据从光系统2发出的彼此间分开的三个激光束的排列,三个激光束中间的一个与数据轨迹5发生连系,作为读/写光束,而中间束两侧的两个激光束与导迹4发生连系,作为跟踪束。更具体地说,借助于测量两侧激光束各自的反射量,这样来伺服控制激光束的照射点,使得跟踪束精确地以其预定的定位关系与数据束5两侧的导迹4相连,因而中间的读/写束点总是精确地处于相应的数据轨迹5的中间位置上。
参照图4对光系统2进行进一步的说明。在此例中,光源为激光二极管1,从其发出散射光,该散射光然后通过平行光管镜20变成平行光,并进而通过绕射栅21分成三个光束。具有一角度调节机构(未示出),以便使绕射栅21能稳定地跟随光卡轨迹。在绕射栅21的后面是一光束分解器22,用来把光束分解成透射的和反射的光分量。在光束分解器22后面有一反射镜23,用来把激光束的方向改变90°,从而使光头装置(光系统2)的尺寸紧凑。还有一物镜24用来会聚各个激光束并将其发射到光卡1上。有一垂直驱动机构17,用来使物镜24聚焦,还有一跟踪驱动机构18,用来横向(沿Y方向)移动物镜24,以便实现跟踪。这样,通过这些机构17和18二轴地驱动物镜24实现所需的聚焦和跟踪操作。
通过物镜24照射到光卡1上的三个激光束根据坑和导迹4的有无以不同的反射率被反射,并通过物镜24、反射镜23和光束分离器22,它们分别被分离成被反射的光分量。然后这些各个被反射的光分量进入光接收系统。光接收系统一般包括平行光管镜27,凸透镜26,圆柱镜25和光检测器组件28,因而三个激光束的各自的被反射的光分量被光检测器28接收,光检测器28接着提供与收到的光分量的能量大小相应的电信号。
图5表示光系统中的一个跟踪误差检测电路的例子。光检测器28包括三个光检测元件28a、28b、28c,它们位于预定的位置,用来检测三个激光束的相应的被反射的光分量侧面光检测器28a和28b检测两个跟踪激光束的被反射光,而中央光检测器28c检测读/写激光束的被反射光分量。跟踪误差检测电路包括差动放大器29,在其“一”端接收跟踪激光束接收光检测元件28a和28b中的一个输出信号,在其“+”输入端接收上述输出信号中的另一个。
在图5中,为了容易理解,两个导迹4以及中间的数据轨迹5和三个激光束光点La、Lb、Lc表示为与光检测器28a、28b、28c重迭。激光束斑点La、Lb、Lc和轨迹4、5之间的位置关系是,如图所示,当中间的读/写激光束斑点Lc精确地处于数据轨迹5的中间时,在数据轨迹5两侧的导迹4的内边缘分别位于两侧跟踪激光束斑点La和Lb的中心。容易理解,当导迹4从所示位置相对于激光束束斑La、Lb、Lc向右移动时,加在左导迹4上的激光束La的量就增加,而加于右导迹4上的激光束Lb则减少。因而,由左边光检测元件28a收到的光能量减小,而由右边光检测元件28b收到的光能量增加。由上述显见,当导迹4相对于激光束La、Lb、Lc从所示位置向左移动时,会发生与上述相反的情况。
如果假定光检测器元件28a和28b的跟踪光束检测信号输出是Sa、Sb,差动放大器29则计算值“Sb-Sa”。如图5所示,当中间的读/写激光束Lc精确地位于数据轨迹5的中间,并且左、右导迹4的内边缘分别跨过左右跟踪激光束斑点La、Lb的中心时,则左、右光检测元件28a、28b的输出信号Sa、Sb相等,因而差动放大器29的输出为零。一旦导迹4相对于激光束斑点La、Lb从所示位置向右移动,则Sa<Sb,因而差动放大器29的输出信号取与此位移相对应的正值。相反,一旦导迹4相对于激光束斑点La、Lb从所示位置向左移动,则Sa>Sb,因而差动放大器29的输出取与此位移相应的负值。差动放大器29的正值或负值输出代表跟踪误差。
因而,对于跟踪控制,跟踪驱动机构18沿横向(在图4中的Y方向)被伺服控制,以便消除跟踪误差,即使差动放大器29的输出为零。更具体地说,如果差动放大器29的输出为正值,激光束斑点La、Lb、Lc就向右移动一相应于该正值的量,如果差动放大器29的输出为负值,则激光束斑点La、Lb、Lc就向左移动一相应于该负值的量。
用上述方式构成的光信息记录/重放系统为了增加光记录介质的存贮容量而不增加其物理尺寸,即为了达到在介质上的高密度记录,在轨迹之间的间隔宽度变窄就足够了。在这种情况下,记录密度可以增加的程度取决于光记录介质使用的制造技术(轨迹形成技术)以及形成以预定间隔分开的三个激光束的光栅(grating)技术。
然而,传统使用的光记录介质的密化技术必然不仅要求如上述的使轨迹的间隔的宽度缩小,而且要求光系统结构的实质的改变,以便产生满足要求的合适标准的激光束。因此,在光信息记录/重放系统在结构上已经标准化,并且系统的各种元器件被固定于预定的尺寸干之后,系统使用的记录载体就不会容易地制成高密度的。即,仅增加光记录载体的记录密度是不够的,因为光系统本身必须作结构上的改变。因此,即使从技术的观点光记录载体的密化是完全可能的,也必然碰到由于要求改变光系统的结构而带来的高成本问题。此外,因为所需的光系统的结构的改变,现有技术的光记录载体经过密化处理之后,变得与常规系统不匹配,因而减小利用率。
例如,为了改变轨迹间隔,需要改变三个激光束斑点行相对于这些轨迹的交角θ;然而,在常规的光系统中,必须调整光栅来改变三个激光束斑点行相对于轨迹的交角θ。一般光栅调整是当绕射栅要被固定在塑料或金属片制成的盒上时把这矩形扁平薄玻璃做成的绕射栅弯到希望的角度的一种操作。这种光栅调整操作在装置制造期间相当容易,但当该装置被装配在光头装置内部之后就非常困难了。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光记录载体,它可以容易地进行存储容量的密化而不需信息读/写光系统的任何结构改变。
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兼容的光信息记录/重放系统,既能用于高密度光记录载体,又能用于常规的(非高密的)光记录载体。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还在于,提供一种跟踪控制装置,被用于实现这种兼容的光信息记录/重放系统。
本发明提供一种光记录载体,其上信息的跟踪和读/写借助于照射到其上的两个跟踪激光束以及位于跟踪激光束之间的读/写激光束来实现,该光记录载体包括数据轨迹,用来在其上用光记录所需的信息,以及在每个数据轨迹的两侧的可用光检测的引导轨迹,每个数据轨迹位于引导迹之间,引导轨迹彼此分开一预定间隔,该预定间隔以这样方式设置,使得两个相邻引导轨迹的外边沿的位置与所述两个跟踪激光束的照射斑点相应。
按照本发明的光记录载体,引导轨迹之间的间隔以这样方式设定,使得两个相邻引导轨迹的外边沿的位置分别相应于两个跟踪激光束斑点(见

图1B)。这便使得相对于跟踪激光束光点的位置设置,使引导轨迹间隔最小,因此,便能达到所需的光记录载体的密化。相对地,常规的或低密的光记录载体一般如图5所示,其中引导轨迹之间的间隔这样设置,使两个引导轨迹的内边沿在位置上分别相应两个跟踪激光束光点。这表明跟踪激光束斑点的相同的位置的设置可以被兼容地用于这两种类型的光记录载体。
按照本发明的光信息记录/重放系统能够选择地应用于下面由(a)和(b)限定的光记录载体
(a)第一类光记录载体,它包括数据轨迹,在其上用光记录所需信息,以及在每一数据轨迹的两侧的可用光检测的引导轨迹,每一数据轨迹位于引导轨迹之间,引导轨迹彼此分开第一预定间隔,所述第一预定间隔这样设定,使得两个相邻引导轨迹的内边沿在位置上相应于两个跟踪激光束的照射斑点;以及(b)第二类光记录载体,它包括数据轨迹,在其上用光记录所需信息,以及在每一数据轨迹两侧的可用光检测的引导轨迹,每一数据轨迹位于引导轨迹之间,引导轨迹彼此分开第二预定间隔,所述第二预定间隔这样设定,使得引导轨迹的外边沿在位置上相应于两个跟踪激光束的照射斑点。此外,所述记录/重放系统包括一跟踪伺服极性变化部分,用来根据使用第一类还是第二类光记录载体来改变跟踪伺服的极性,根据从所用记录载体来的跟踪激光束的各个反射的检测信号进行激光束照射斑点的跟踪控制。
本发明的光信息记录/重放系统可以用于如上述(a)项限定的(即如图5所示的常规型记录载体)第一类记录载体和(b)项限定的第二类记录载体(即本发明提出的高密度记录载体),该系统的特征在于,仅仅借助于新增设的跟踪伺服极性转换部分而不需对激光束的定位装置做任何改变便可兼容地使用两种类型的记录载体。第一类记录载体和第二类记录载体相对于在预定位置处的跟踪激光束斑点呈现出特性完全相反的输出改变。这样,仅仅借助于增设跟踪伺服极性转换部分,用来根据使用的是第一类记录载体还是第二类记录载体来改变跟踪伺服的极性,根据跟踪激光束的反射光分量的检测信号进行被照射的激光束斑点的跟踪控制,便可完全实现兼容的跟踪控制而不需对激光束的定位装置作任何改变。
此外,本发明的光信息记录/重放系统的跟踪控制装置包括一光学部分,用来在记录载体的两个引导轨迹上照射两个跟踪激光束,并且接收跟踪激光束的各自的反射光,从而提供相应的光电检测信号;一个伺服控制环,它包括计算部分,用来计算光检测信号之间的差,所述伺服控制环使用计算部分的输出作为代表跟踪误差的反馈信号,对激光束的照射斑点进行伺服控制,使得照射斑点处在相对于引导轨迹的预定位置上;一极性改变部分,用来转换伺服控制环中信号的极性,一个选择部分,用来在伺服控制环中选择使用由极性改变部分反向的信号或是使用非反向的信号。
按照该跟踪控制装置,在跟踪控制环中具有极性改变部分,从而使得可选择地使用极性反向信号或非极性反向信号。即允许进行伺服控制极性的反向控制,因此,根据使用的是哪一类记录载体借助于提供选择控制,便可在光信息记录/重放系统中有利地使用两类记录载体。
现在参照附图描述本发明的最佳实施例。其中图1A是本发明实施例的在常规型光记录载体上的轨迹的部分放大图;图1B是本发明实施例的高密度型光记录载体上的轨迹的部分放大图;图2是用于图1B所示的高密度型光记录载体的跟踪误差检测电路示意图;图3是本发明的光信息记录/重放系统中的控制电路实施例的方框图;图4是表明在光信息记录/重放系统中使用的常规的光学系统的示意图;以及图5是用于常规型光记录载体的跟踪误差检测电路的示意图。
图1B表示本发明的光记录载体10的实施例,较具体地以局部放大视图表明记录载体10的轨迹设置。光记录载体10的整体形状和材料可以类似于图4所示的常规的公知的光卡的形状和材料,它具有预定的数据记录区(记录介质部分),其上有若干呈预定间隔的引导轨迹6,在每两个相邻引导轨迹6之间有数据轨迹7。与常规的光卡类似,每个引导轨迹6具有一种相当低的反射系统(暗),使得能够用光检测到它与数据轨迹7之间的差别。此外,图中的记录载体在数据轨迹7上有几个被记录的坑8。
在图1A、1B中,为了便于解,三个激光束La、Lb、Lc的各个照射斑点(与前述相似,左右的激光束用于跟踪,中间的激光束用于读/写)被表示成与引导轨迹6和数据轨迹7重迭。如图所示,光记录载体10的特征在于,引导轨迹6之间的间隔是按这样方式确定的,使得相邻的引导轨迹6的外边沿在位置上相应于两个跟踪激光束La、Lb的照射斑点。即,如图所示,激光束La、Lb、Lc和轨迹6、7之间的位置关系是这样的,使得当中间的读/写激光束Lc精确地处在数据轨迹7的中间时,左右引导轨迹6的外边沿跨过左右跟踪激光束La和Lb的各自的中心。
为了容易比较,以同样的放大倍数,图1A表明常规型的光卡1的引导轨迹4和数据轨迹5的设置的例子。在这种常规型的光卡1中,如前对图5的说明,引导轨迹4之间的间隔是以这样方式确定的,使得两个相邻的引导轨迹4的内边沿在位置上相应于两个跟踪激光束La和Lb的照射斑点。就是说,如图1A所示,激光束La、Lb、Lc和轨迹4、5之间的位置关系是这样的,使得当中间的读/写激光束Lc精确地处在数据轨迹5的中间时,左、右引导轨迹4的内边沿跨过左、右跟踪激光束La和Lb的各自的中心。对于图1A、1B说明的例子,激光束La、Lb、Lc的布置是相同的,即相对于这些轨迹,激光束La、Lb、Lc的行(以假想的线表示)的交角对图1A和1B的例子是相同的。
从图1A和1B的比较可明显看出,图1B的光记录载体(即光卡)10具有较窄的轨迹间隔,因而可以提供高密度的记录。
图1B的高密度型光卡10和图1A的普通型光卡1可以使用相同位置设置的三激光束La、Lb、Lc。换句话说,两种光卡1和10可以使用图4所示的相同的光系统2。
图2表明照射到图1B所示高密度光卡10的轨迹6、7上的三个激光束La、Lb、Lc之间的位置关系以及检测激光束La、Lb、Lc各自的反射光分量的光检测元件28a、28b、28c。为了便于说明,与图5中类似的方式,以重迭关系表明激光束La、Lb、Lc、轨迹6、7和光检测元件28a、28b、28c。下面参照图2说明激光束La、Lb、Lc相对于引导轨迹6的位移与光检测信号之间的关系。当引导轨迹6相对于激光束La、Lb、Lc从所示位置向右移动时,加到右边引导轨迹6上的激光束Lb的量则增加,而加到左边引导轨迹6上的激光束La的量则减少。因而,被右光检测元件28b收到的光能减少,而左边光检测元件28a收到的光能增加。相反,当引导轨迹6相对于激光束La、Lb、Lc由所示位置向左移动时,则发生与上述完全相反的情况。
综合考虑上面关于图2的说明以及先前关于图5的描述,可以容易地看出,由跟踪光检测元件28a、28b得出的光检测信号在使用图1A的普通光卡1和使用高密光卡10的情况下以完全相反的方式改变。
更具体地说,在图2使用高密光卡10的情况下,如果以类似于上述的方式设计差动放大器29来计算光检测元件28a和28b输出的跟踪光束检测信号Sa和Sb之间的差“Sb-Sa”,如图2所示,当中间的读/写激光束Lc正好处于数据轨迹7的中间,并且左右引导轨迹6的内边沿跨过左、右跟踪激光束束斑La、Lb的中心时,则从左、右光检测元件28a和28b输出的信号Sa和Sb相等,因而差动放大器的输出为零。一旦引导轨迹6相对于激光束束斑La和Lb由所示位置向右移动,则Sa>Sb,因而差动放大器29的输出信号取与此位移相应的负值。相反地,一旦引导轨迹6相对于光束光点La、Lb由所示位置向左移动,则Sa<Sb,因而差动放大器29的输出取与该位移相应的正值。可以看出,代表跟踪误差的差动放大器29的正或负值输出的极性与图5所示使用图1A的普通光卡1的情况完全相反。
因而,在图2的情况下,跟踪驱动机构18必须被沿横向进行伺服控制(沿图4中的Y方向),以便消除跟踪误差,即使差动放大器29的器为零。更具体地说,如果差动放大器29的输出为正值,则激光束束斑La、Lb、Lc必须被向左移动一与此正值相应的量,而如果差动放大器29的输出为负值,则激光束束斑La、Lb、Lc必须被向右移动一与该负值相应的量。这就是说,与图5的情况相比跟踪控制必须以相反的方向进行。
为此,在差动放大器29的输出侧提供一极性转换电路11就足够了。不过,极性转换电路11不一定必须在差动放大器29的输出侧,它可以设在跟踪控制环路的任何需要的地方。例如,极性转换电路11可以设置在差动放大器29的输入侧,或者光检测器28a的输出Sa可以连接于电路11的“+”输入端,而光检测器28b的输出Sb可以连于电路11的“-”输入端。换句话说,只要能根据使用图1B的高密光卡10还是使用图1A的普通光卡来改变跟踪伺服控制的极性就足够了。按这种方式,普通的光系统和跟踪控制系统可以兼容地用于高密光卡10和普通光卡1。
因此,可以直接使用图4中所示的作为现有技术的读/写光系统2,而不需对其结构进行改变,便可作为本发明的光信息记录/重放系统的读/写光系统的实施例。此外,根据光系统2的光检测元件28的输出实现上述跟踪控制和信息读/写控制的控制系统也可以在该实施例中使用,只需增加一极性转换改变/选择装置(相当图3中的载体选择开关12和极性转换电路11)。
图3表明本发明的光信息记录/重放系统的控制系统的实施例。除去新增加于跟踪伺服控制系统中的极性转换电路11和载体选择开关12之外,图3中大部分方框和已知的普通控制系统的相同。下面的说明包含为快速理解而对已知的常规系统的解释,不过应该说明所有已知的结构都可以按需要修改,而不应该理解为仅限于如下的说明。
在图3中,用于读/写激光的驱动信号根据信息读/写部分33由激光驱动电路33产生,然后被供给激光二极管19。激光二极管19发出的激光由图4所示光系统2的各个光学元件转换成三个激光束,这些激光束通过物镜24照射到光卡1或10上。这些激光束的反射光分量通过物镜24返回到各个光学元件,然后被光检测器28接收。
在另一方面,由激光二极管19发光部分的后表面输出的光被功率监视光检测器34接收,使得对激光驱动电路33反馈光输出信号。这反馈环防止激光二极管的激光输出由于环境温度波动等而发生不应有的改变,以保持激光二极管的激光输出恒定。这样,反馈环进行控制使得被物镜24变窄后的光输出在信息重放期间维持为0.4mW,在信息记录期间维持为13mW。
下面说明聚焦控制。为了能够在光卡上形成预定大小(例如直径为2.5μ)的坑,或重现地读出已记录的坑,需要将由物镜会聚的激光束准确地聚焦在光卡介质上。为此,使用四重光检测器(quadru-ple photo detector)(未示出)作为光检测器28,根据由象散(astig-matism)获得的被接收光检测信号,借助于聚焦误差检测电路35产生聚焦误差信号;然后根据聚焦误差信号通过放大器36和聚焦驱动电路37驱动聚焦驱动机构17;物镜24相对于光卡介质表面垂直地移动,因而控制激光束总是精确地聚焦在光卡介质表面上。这一聚焦控制环由控制器31给出的聚焦控制ON信号起动。
跟踪控制一般包括把读/写激光束LC定向在引导轨迹之间的数据轨迹中间以便进行信息记录/重放的控制和近跳、远跳(near-iump and far-jump)控制。
跟踪控制由跟踪伺服控制环完成,它包括光检测器28的跟踪光检测元件28a和28b,差动放大器29,极性转换电路11,放大器13,控制转换开关14,跟踪驱动电路15和跟踪驱动机构18。在此例中,控制转换开关14在控制器14的控制下以这样的方式连接到接点“a”,使得通过接点“a”使放大器13的输出连接到跟踪驱动电路15上。
光检测器28的输出信号中来自跟踪光检测器元件28a、28b的光检测信号Sa、Sb被分别送到跟踪误差检测差动放大器29的“-”和“+”输入端。在差动放大器29的输出侧设有载体选择开关12,用来选择普通光卡1,此时开关12被如此连接到接点“a”上,使得差动放大器29的输出直接与放大器13相连。另一方面,为了选择高密度光卡10,载体选择开关12如此与接点“b”相连,使得差动放大器29的输出连接到极性转换电路11,借以给放大器13提供经过极性转换的信号。根据所用光卡介质的类型可以手动地完成载体选择开关12的转换操作,或响应插入的光卡介质类型的自动检测来自动地完成。
跟踪驱动电路15响应由放大器13通过控制转换开关14的接点“a”给出的跟踪误差信号来驱动跟踪驱动机构18,使得物镜24跨光卡介质的引导轨迹进行稍微正或负运动(沿Y向)。用这种方式,跟踪驱动电路15进行控制,使读/写激光束束斑Lc位于引导轨迹之间的数据轨迹的中间。
在使用普通光卡1的情况下,差动放大器29的输出直接供给放大器13而不改变其极性。因而,以参照图5的上述方式,一旦引导轨迹4从所示位置相对地左移,差动放大器29的输出就取与此位移相应的负值,因而激光束La、Lb、Lc借助于跟踪驱动机构18被稍微朝左移动,从而消除跟踪误差。相反地,一旦引导轨迹4从所示位置相对地右移,差动放大器29的输出就取与该位移相应的正值,因而激光束La、Lb、Lc借助于跟踪驱动机构18被稍微向右移动,从而消除这一跟误差。
在另一方面,在使用高密度光卡10的情况下,差动放大器29的输出被改变极性后供给放大器13。因而,以上面参照图2所述的同样方式,一旦引导轨迹6从所示位置相对地朝左移动,差动放大器29的输出就取与此位移相应的正值,但是,与普通光卡1类似,通过放大器13提供给跟踪驱动电路15的跟踪误差信号取与此位移相应的负值。因而激光束La、Lb、Lc借助跟踪驱动机构18被相对地稍微左移,使得消除这一跟踪误差。相反地,一旦引导轨迹6从所示位置相对右移,差动放大器29的输出取与此位移相应的负值,但是,类似于普通光卡1,通过放大器13提供给跟踪驱动电路15的跟踪误差信号取与此位移相应的正值。这样,激光束La、Lb、Lc借助跟踪驱动机构18被相对地稍微右移,结果便消除了这一跟踪误差。
由上述显见,对于两类光卡1和10,可以精确地实现相同的跟踪伺服控制。因此,对于两类光卡10和1,允许使用完全相同的记录/重放装置,极容易地兼容地记录和再现光信息。
现在解释近跳控制,即沿正或负方向控制激光束移过一个或几个轨迹。在这种情况下,控制转换开关按照控制器31给出的近跳指令连接到接点“b”。响应于此,上述跟踪伺服控制环断开,跟踪跳跃控制电路16借助于控制转换开关14的接点“b”与跟踪驱动电路15相连。跟踪跳跃控制电路16输出一驱动指令信号,从而按照激光束斑点应被移动的方向驱动跟踪驱动机构18。当放大器13给出的跟踪误差信号超过一预设的门限值时,跟踪跨越检测电路38进行检测,从而确定一预定数目的引导迹已被跨越。根据这种检测来终止近跳控制。完成近跳控制后,控制转换开关14就被连到接点“a”,从而接通跟踪伺服控制环。
下面解释远跳控制,即控制激光束斑点移向较远的轨迹。这种远跳控制借助于光头传输电机39沿Y方向快速地移动整个光系统2(光头装置)。在这种情况下,根据控制器31的远跳指令,控制转换开关14连接于接点“C”。这便断开跟踪伺服环。一旦控制器31给电机驱动电路40提供驱动指令从而驱动光头输送电机39,整个光系统2(光头装置)就沿Y方向快速移向预定位置,然后电机驱动操作被停止,从而终止远跳控制。在远跳控制终止的同时,控制转换开关14被转向接点“a”,借以接通跟踪伺服控制环。
现在说明本实施例的光卡传输驱动部分。本部分能够往复地传送光卡1或10,以便在其上记录信息或重现其上的信息,并且它在记录/重放操作期间控制光卡的速度使其恒定。为此,光卡传输驱动部分包括电机驱动电路41和光卡输送电机42以及用来沿X方向(平行于轨迹的方向)输送光卡的光卡传送台43。驱动部分的传输操作被控制器31控制,以便重复进行传输操作(包括加速、恒速传送、减速以及停止操作)用于信息记录或重放。
按照如上所述的本发明,通过相对于跟踪激光束斑点行减小导向轨迹之间的间隔,能有效地实现光记录载体的密化。此外,仅仅需要简单的改变来转换跟踪伺服控制系统中反馈信号的极性,便能提供一种适用于上述的高密度光记录载体和普通光记录载体的兼容的光信息记录/重放系统,因而是非常经济的。
权利要求
1.一种光信息记录/重放系统,该系统借助于在光记录载体上照射两个跟踪激光束和位于所述跟踪激光束之间的一个读/写激光束实现在光记录载体上信息的跟踪和读/写,所述记录/重放系统能够选择地使用下面(a)项和(b)项定义的任一种光记录载体(a)第一类光记录载体包括用来在其上进行用光记录所需信息的数据轨迹以及在每一所述数据轨迹的两侧形成的可用光检测的引导轨迹,每一个所述数据轨迹被形成在彼此分开第一预定间隔的所述引导轨迹之间,所述第一预定间隔以如此方式设置,使得两个相邻的引导轨迹的内边沿在位置上相应于所述两个跟踪激光束的照射斑点;以及(b)第二类光记录载体包括用来在其上进行光记录所需信息的数据轨迹以及在每一所述数据轨迹的两侧形成的可用光检测的引导轨迹,每一个所述数据轨迹被形成在彼此分开第二预定间隔的所述引导轨迹之间,所述第二预定间隔以如此方式设置,使得两个相邻的引导轨迹的外边沿在位置上相应于所述两个跟踪激光束的照射斑点,所述记录/重放系统包括跟踪伺服极性变换装置,用来根据使用的是第一类和第二类光记录载体中的哪一类,来改变跟踪伺服控制的极性,根据来自所用记录载体的所述跟踪激光束的各个反射分量的检测信号实现被照射的激光束斑点的跟踪控制。
2.一种跟踪控制装置,包括光学装置,用来在记录载体的两个引导轨迹上照射两个跟踪激光束,并且接收所述跟踪激光束的反射光,从而提供相应的电光检测信号;一个伺服控制环,包括用来计算所述光检测信号之间的差的计算装置,所述伺服控制环使用代表跟踪误差的所述装置的一个输出作为反馈信号,对被照射的激光束斑点进行伺服控制,使得被照射的斑点相对于所述引导轨迹处在预定位置上;极性改变装置,用来改变所述伺服控制环中的信号的极性;以及选择装置,用来在所述伺服控制环中,选择被所述极性变换装置改变了极性的信号或是未改变极性的信号。
3.一种光记录载体,其上信息的跟踪和读/写借助于在其上照射两个跟踪激光束和一个位于跟踪激光束之间的读/写激光束来实现,所述光记录载体包括用来在其上用光记录所需信息的数据轨迹和在每个所述数据轨迹的两侧形成的可用光检测的引导轨迹,每个所述数据轨迹被形成在彼此分开一预定间隔的引导轨迹之间,所述预定间隔这样设置,使得两个相邻的所述引导轨迹的外边沿在位置上相应于所述两个跟踪激光束的照射斑点。
全文摘要
一种高密度记录载体,具有数据轨迹和在每个数据轨迹的两侧形成的引导轨迹。引导轨迹之间的间隔这样设定,使得两个相邻引导轨迹的外边沿在位置上相应于记录载体上的两个跟踪激光束斑点。为了允许使用高密度记录载体和普通记录载体,这样进行控制,使得使用的是高密度载体还是普通记录载体来改变跟踪控制伺服的极性。普通光记录载体上引导轨迹之间的间隔是这样设定的,使得两个相邻引导轨迹的内边沿在位置上相应于两个跟踪激光束斑点。
文档编号G11B7/007GK1116758SQ94115688
公开日1996年2月14日 申请日期1994年9月9日 优先权日1993年9月10日
发明者山崎纲市, 中村荣一, 吉田裕昭 申请人:株式会社日本功勒克斯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