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录媒体运送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6747290阅读:208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记录媒体运送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是有关以单方向旋转马达作为驱动源,而将圆盘、卡带等其他记录媒体做往复运送的记录媒体运送装置。
对被装置于圆盘再生机、卡式录音机等的记录媒体运送装置,在以马达为驱动源而将记录体进行装入与取出时,在装入时与取出时,一般上是改变马达的旋转方向。
而在使用双方向旋转之马达时,因必需用极性反转电路,故使制造成本变高。在此虽想使用单方向旋转马达以谋求降低制造成本,但假如以单方向旋转马达作为驱动源而进行记录媒体之往复运送,则于从马达至运送装置之传达路径中,因必需组装入使用了电磁铁等的方向变换机构,而使传达路径之构成变得复杂,并使机构部分之成本变高。
另外,在取出记录媒体时如运送速度快,则记录媒体会有强势的从插入口飞出之虞。在此,想要使装入记录媒体时速度快,而取出时以较慢的运送速度进行。但是,为使装入时与取出时之运送速度不相同,还是必需控制马达之旋转速度使其成为如此,故使马达之控制电路变复杂。
本发明是为解决如此的问题而发明出者,其目的是发明出一种记录媒体运送装置,使其以单方向旋转马达作为驱动源,且可使从马达至运达装置之传达路径不复杂,以进行记录媒体之往复运送,构造简单且可以低价制造,并也可简单的以不相同之运送速度进行装入与取出。
另外之目的,是于记录媒体之运送后,接下来别的行程也能以共同之马达作为驱动源。
更另一目的,是使其可将前述马达之启动及停止之时机做良好的设定。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取以下技术方案一种记录媒体运送装置,其具有以马达作为驱动源的运送装置,其特征是具有一旋转构件17,其具有部分齿轮31及推压体35,并藉单方向旋转马达19而旋转驱动;一惰轮18,其仅于旋转构件在预定角度上旋转时才齿合于前述部分齿轮;及,一运送装置10,其具有一藉该惰轮而齿合于前述部分齿轮的齿轮部27,及一可做选择的压接于所述推压部的压接部28;利用前述推压体推压压接部使运送装置向单方向旋动,而在推压体从压接部离开后使前述部分齿轮齿合于惰轮,并在旋转构件旋转一转的期间,使运送装置往复旋动,且藉运送装置进行记录媒体之往复运送。
所述之记录媒体运送装置,其中,前述推压体是具有一推压压接部的推压部37;及圆弧面38,39,其是在压接部从推压体离开后,将压接部保持于一定位置的。
所述之记录媒体运送装置,其中,插入记录媒体并用该记录媒体使运送装置向单方向旋动,并且在使前述压接部进入前述推压体之旋转轨道内时,使马达启动,而在推压体从压接部离开后,使前述马达停止,另外,藉操作取出记录媒体以启动前述马达,并将前述部分齿轮齿合于惰轮,且在旋转构件旋转一转时使马达停止。
具有一藉单方向旋转马达而被旋转驱动之旋转构件;惰轮;及运送装置。其中旋转构件是具有部分齿轮及推压体,而部分齿轮是仅旋转构件在预定之角度旋转时才齿合于惰轮。
运送装置是为具有一齿合惰轮之齿轮部及一压接部者,且用前述推压体推压压接部使运送装置朝单方向旋转,而在推压体从压接部离开后使前述部分齿轮齿合于惰轮,并使运送装置朝他方向旋转。如此的做,在旋转构件旋转1转期间使运送装置做往复旋动,而藉运送装置进行记录媒体之往复运送。
依做成如此之构造,以低价的单方向旋转马达为驱动源,且可使从马达至运送装置之传达路径不复杂的进行记录媒体之往复运送。
另外,在记录媒体装入与取出时,因从旋转构件至运送装置的动力传达路径不同,故对装入时快,而取出时以较慢速度运送的动作,也能使其构造不复杂且容易的进行。
特别是前述推压体,是具有一推压接部的推压部;及,一在压接部从推压体离开后,将压接部保持于一定位置的圆弧面。
如此的做,则例如使用圆盘再生机之圆盘运送装置时,在将圆盘运送至再生部后,使运送装置保持于一定位置之状态下,利用旋转构件之旋转力,而可进行夹紧动作等的应用。
另外,将单方向旋转马达之启动及停止的时机如下的设定。亦即是,在插入记录媒体时,藉以记录媒体推运送装置并使其向单方向旋动,将运送装置之压接部推入旋转构件之推压体之旋转轨道内,此时使马达启动,而推压体从压接部离开后,使马达停止。另外,藉操作取出记录媒体以启动马达,并将部分齿轮齿合于惰轮,而在旋转构件旋转1转时,使马达停止。
如此的做,则可将马达之启动及停止之时机做良好的设定。
本发明之效果如以上所述,本发明之记录媒体运送装置,是将具有部分会轮31与推压体35的旋转构件17利用马达使其向一定方向旋转驱动,且在使运送装置10向单方向旋动时,是将旋转构件17之旋转藉推压体35直接传达至运送装置10,而使运送装置10向另单方向旋动时,是使部分齿轮31藉惰轮18齿合于运送装置10之齿轮部27以达成。
如此,即使旋转构件17之旋转方向为一定,但依使旋转构件17与运送装置10之间藉一惰轮18,而可改变运送装置10之旋动方向,故以单方向旋转马达19作为驱动源,且使从马达19至运送装置10的传达路径不复杂,以进行记录媒体之往复运送,而可提供一构造简单且可低价制造的记录媒体运送装置。
特别是,前述推压体35如家具有一推压压接部28的推压部37,及一在该推压部37从压接部28离开後将压接部28保持淤定位的圆弧面38、39者,则例如将本发明使用于圆盘再生机之圆盘运送装置时,在将圆盘D运送至再生部P後,于将运送装置10保持于定位置之状态下,利用旋转构件17之旋转力使进行夹紧动作等,而在记录媒体之运送後接下来别的行程,也可以共同之马达19当作驱动源使其动作。
另外,将单方向旋转马达19之启动及停止时机设定成如下,则可得良好的设定时机。
亦即是,插入记录媒体时,籍以记录媒体推压运转装置10并使其向单方向旋动,而使运转装置10之压接部28进入旋转构件17之推压体35的旋转轨道内,此时启动马达19,并在推压体35从压接部28离开後使马达19停止。另外,藉取出记录媒体之操作以启动马达19,而使部分齿轮31齿合于窒转齿轮18,并设定成在旋转构件17旋转一转时使马达19停止。
以下参照附图,详细说明
具体实施例方式

图1是显示本发明之实施形态的圆盘再生机之外观概要图,图2是显示同再生机之再生机构内部的平面图,图3再生机构的平面图,图4是显示再生机构内部之左侧面图,图5是显示再生机构内部之右侧面图,图6显示将再生机构之一部分截面的正面图,图7同图6显示圆盘装入状态的正面图,图8运送装置的平面图,图9推入构件及推回构件之端部形状与弹性夹持机构之说明图,
图10显示推回构件与旋转台之关系的斜视图,图11运送装置的平面图,图12运送装置的平面图,图13运送装置的平面图,图14显示旋转构件与惰轮之关系的斜视图,图15显示推回构件与保持构件之关系的平面图,图16显示旋转构件、推回构件及开关之关系的侧面图,图17弹性夹持机构的一部分斜视图,图18显示藉弹性夹持机构圆盘之可夹持范围的说明图,图19显示旋转台与接线板之关系的截面图,图20阻止器之斜视图,图21显示阻止器与接线板支持体之关系的正面图,图22显示滑板与禁止二层插入构件之关系的正面图,图23显示滑板与禁止二层插入构件之关系的正面图,图24单方向旋转马达之启动及停止时机说明图,图25显示将圆盘在运送途中下拉出之状态的平面图,图26显示推入构件、推回构件及阻止器之关系的平面图,图27显示推入构件、推回构件及阻止器之关系的平面图,图28显示旋转构件、惰轮、推入构件及推回构件之关系的平面图,将本发明适用于圆盘再生装置之圆盘运送装置的实施形态显示于下。
第1图是车上装载用圆盘再生机之外观概要图,在其机壳1内隔一风挡(未示于图)而装置着再生机构2。而机壳1之前面有一圆盘插入口3。
第2图是显示于圆盘插入口3插入圆盘D之初期状态,或是从再生机构2内之再生部P向圆盘插入口3将圆盘D推回之状态的平面图。第3图是显示在圆盘D将装入再生部P之状态的平面图。而如第1图及第3图所示,再生机构2之上部是用以天板2a与接线板支撑体4覆盖着。
第4图及第5图是分别显示再生机构2之内部的左侧面图及右侧面图。而再生机构2之中央部是配置着构成再生部的旋转台5、接线板6、马达7及拾讯器8(参照第2图)。亦即是,于再生部P上是用接线板6抵住装载于旋转台5之圆盘D,将旋转台5、接线板6及圆盘D一面以马达7使其呈一体的旋转驱动,而一面藉拾讯器进行再生记录于圆盘D之情报。
而再生部P之位置,是设定接近于圆盘插入口3,使能在整片圆盘D从圆盘插入口3稍微插入的位置上进行再生(参照第3图)。
第6图及第7图像显示截断再生机构2之一部分的的正面图。各图分别是显示未装入圆盘D的状态与插入圆盘D的初期状态。而于构成再生机构2之前端部分的合成树脂部,形成着有一圆盘D之通路9,其是连接于圆盘插入口3。该通路9之左右端部其底面侧是形成向上爬的倾斜面9a,而上面侧是形成向下降的倾斜面9b。
而于圆盘D之通路9之一方(再生机构2内之左侧部)上,是如第2图及第8图所示,装置着运送装置10。运送装置10是包含一配置于圆盘插入口附近的压入构件11;再往内上的推回构件12;及,连结该等压入构件11与推回构件12的连结构件13。而压入构件11与连结构件13,是藉弹簧14使互相的相对部11a、13a压接,而呈弹性的一体化,并可抵抗弹簧14之力将互相之相对部11a、13a拉开。另外,推入主体15是由压入构件11、连结构件13及弹簧14所构成。
而于再生机构2内之左侧部之推回构件12之更深部上,是装置有一驱动装置16。该驱动装置16是由旋转构件17及惰轮18所构成,并以单方向旋转马达19作为驱动源而将推回构件12做往复驱动。
压入构件11与连结构件13是呈可自由旋动的装置于共同之轴20a上,而推回构件12是呈可自由旋动的装置于另外的轴20b。
于压入构件11与推回构件12之各旋动端上,是如第9图所示,由侧面看是形成着一呈V形凹状的圆盘推压部21及一第1圆盘接受部22a。又于推回构件12上,是如第8图所示,在旋动中心与第1圆盘接受部22a之间形成另一个圆盘接受部,亦即是呈V形凹状的第2圆盘接受部22b。在未插入圆盘D时,压入构件11是位在接受插入圆盘D的接受位置上,而圆盘推压部21是位于圆盘插入口3之左端附近,另外推回构件12是位于将压接从圆盘插入口3被插入之圆盘D外周的等待位置,而第1及第2圆盘接受部22a、22b是位于旋转台5之上方(第8图及第10图)。
推回构件12是如第8图所示,于旋动中心周围有一漩涡状之凸轮沟23,并使连结构件13之凸轮插销24插入于该凸轮沟23内,且由该等凸轮沟23与凸轮插销24构成凸轮机构25。而于接近凸轮沟23之旋动中心的终端上形成着由一倾斜沟所构成的拄开部23a。在未插入圆盘D的状态,凸轮插销24是如第8图所示,是位于离开推回构件12之旋动中心的终端附近的位置。但是,在插入圆盘D并使推回构件12朝向再生机构2之深处旋动,则此时,凸轮插销24是如第11或12图所示,在凸轮沟23内朝向另一端移动,且使连结构件13追随于推回构件12的做旋动。并且,如第13图使凸轮插销24移动于拉开部23a,则连结构件13是稍微的向反方向回归。而连结构件13在以轴20a为支点的做旋动时,压入构件11也是与连结构件13成一体的以轴20a为支点的做旋动。
另外,显示于图2之符号26为圆盘导引,其是于再生机构2内之右侧部上,与构成再生机构2之前端部分的合成树脂一体形成,而使圆盘D之外周压接于该圆盘导引26,以设定该圆盘D之运送轨道。
如第8图所示椎回构件12是于其旋动中心周围设有齿轮部27、压接部28及漩涡状之承受压力部29。
旋转构件17是如第14图所示,其下半部是形成为平齿轮30,而上半部是形成为仅于角度绚100度之范围上设有齿的部分齿轮31。并且马达19之旋转力是藉装着于马达轴之涡杆19a、涡轮32及第1、2减速齿轮33a、33b而传达于平齿轮30。部分齿轮31是可对前述空转齿轮18做选择性的齿合,而惰轮18是与推回构件12之齿轮部27经常的齿合着。另外涡轮32及第1、2减速齿轮33a、33b,是与前述旋转构件17及惰轮18共同构成驱动装置16者。
如第14图所示,于旋转构件17之上面突设着一推压体35,其是装有接线控制凸轮34。而接线控制凸轮34是使推压体35之上面一部分凹陷而形成。另外,贯穿旋转构件17并形成着第1及和2角孔36a、36b。推压体35是具有一与旋转构件17之半径方向一致的推压部37,及顺序连接于该推压部37的第1圆弧面38及第2圆弧面39。于未插入圆盘D之状态,推回构件12之压接部28是离开着推压部37之旋转轨道,但在推回构件12被圆盘D推压并做旋动,则如第11图所示,压接部28是进入于推压部37之旋转轨道内。
在该状态如使旋转构件17朝顺时针方向旋转,则以推压部37推压推回构件12之压接部28,并使推回构件12向再生机构2之深处,亦即是朝逆时针方向旋动。如进行旋转构件17之旋转,则使推压部37从压接部28分离,但此时是如第12图所示,在第1圆弧面38接触于压接部28的期间,推回构件12是被保持于一定位置。而如旋转构件17更再进行旋转,则如第13图所示,在与压接部28的接点从第1圆弧面38移向第2圆弧面39时,推回构件12是再次的被压向深处,并在第2圆弧面39接触于压接部28的期间,推回构件12是被保持于一定的位置。
如第8图所,于推回构件12之下方,有一推压构件40是籍轴40a设成可自由旋动。而于该推压构件40之旋动端装有一推压插销40b,其是籍弹簧41经常推压于推回构件12之承受压力部29之外周围面。
另一方面于承受压力部29之外周围面上,是如第15图所示,一制止部29a,是压接于推压插销40b并将推回构件12制止于顺时针方向旋动终端位置,且从该制止部29朝向顺时针方向,连续的形成一离旋动中心之距离渐渐增大的第1承受压力面29b,及一离旋动中心之距离渐渐减少的第2承受压力面29c,及一与该第2承受压力面29隔着一段差29d的圆弧面29e。
推压插销40b在被推压于第1承受压力面29b之领域时,其推压力是使推回构件12向顺时针方向旋动的作用。并且在插入圆盘前,是如第15(a)图所示,使制止部29a压接于推压插销40b,并禁止推回构件12向顺时针方向旋动,而推回构件12是用制止部29a承受推压插销40b之推压力以保持于初期位置。
但是,如从圆盘插入口3插入圆盘D时,则推回构件12是受圆盘D所推,并如第15(b)图所示,一面用第1承受压力面29b推回推压插销40b而一面向逆时针方向旋动。
如与推压插销40b之接点从第1承受压力面29b移转向第2承受压力面29c,则这回是如第15(c)图所示,对推压插销40b之第2承受压力面29c的推压力,是使推回构件12向逆时针方向旋动的作用。
而如与推压插销40b之接点,从第2承受压力面29c超越第15(d)图之段差29d,并如第15(e)图所示移转向圆弧面29e,则推压插销40b之推压力,是变成不对推回构件12产生任何方向的旋动力。
如第16图所示,分别于推回构件12之下方配置着第1开关42a及于旋转构件17之下方配置着第2开关42b。另外,第16图中,符号42是印刷电路基板。其他,虽在图面上省略,但实际装置有依操作取出圆盘而动作的弹出开关。该等开关都是为控制单方向旋转马达19者,第1开关42a是被推回构件12之承受压力部29所压而开,而第2开关42b如在第1或第2角孔36a、36b内则为关,如从任一角孔36a、36b离开,则受压于旋转构件17之底面而变成开。
于再生机构2之前端部上,如第2、3、6、7、9图所示,装置有弹性夹持机构43。该弹性夹持机构43是由对称配置于通路9上方左右1对的弹性压制片44、44,及对各椎压片44、44赋加一向下方向之弹性力的补助弹簧44a、44a(参照第17图),及通路9之底面侧的倾斜面9a、9a所构成。而该1对弹性压制片44、44,是与构成再生机构2之前端部分的合成树脂部一体形成。另外,于各弹性压制片44、44之前端部的下方,如第17图所示,设有使倾斜面9a、9a凹陷的凹部45、45(图上仅显示左方之凹部45),为可增大推压片44、之弯曲量。
而1对弹性压制片44、44位于圆盘之通路9内,且使其各下面对着圆盘D之面而倾斜。并且,从圆盘插入口3插入圆盘D,则该等弹性压制片44、44是受圆盘D之周缘而使其下面被往上推,使圆盘D侵入于弹性压制片44、44与倾斜面9a、9a之间。而在圆盘D到达再生位置时,如第3图所示,对任何之弹性压制片44、44与倾斜面9a、9a也都呈离开状态。
弹性夹持机构43如第2图所示,在圆盘D籍运送装置10从再生部P朝向圆盘插入口3被推回时,使圆盘D不会从圆盘插入口3飞出于外部,而于比圆盘D之记录领域还外侧的部位做弹性的夹持者。
亦即是,藉推回构件12而推回的圆盘D推回量,是为了容易用手取出,而希望尽量能设定的大一些。至少,如藉推回构件12将圆盘D推回至使其中心孔之一部分露出于圆盘插入口3外之位置,则可从上下用手指抓住记录领域之内侧部分而容易的取出。如第2图所示,如将圆盘D推回至使其中心孔全部的露出于圆盘插入口3外之位置,则将手指插入中心孔而可更容易的取出。
另外,弹性夹持机构43之设置位置是有所限制。是必需设置于可将圆盘D在藉运送装置10推回的位置上做夹持,并且,不接触于再生中的圆盘,且于圆盘运送时也不会接触到圆盘D之记录领域的位置上。亦即是,在第18图上用粗斜线所示的范围,是圆盘D之记录领域的移动路,但其可夹持的范围,是离开该用粗斜线所示的范围,而为用细斜线所示的部分。因此,将弹性压制片44、44之下面对着圆盘D之面做倾斜,并用其下面推压籍运送装置而被推回的圆盘D之周缘的话,则使设置弹性压制片44、44位置之选择范围扩大,而使设计之自由度增加。
如第2图或第7图所示,于圆盘D之通路9的底面侧,使下方导片46设置于圆盘插入口3与旋转台5之间,且于前述天板2a,使左右一对之上方导片47、47被设置于圆盘插入口3与旋转台5之间。并且,将从圆盘插入口3插入的圆盘D通过下方导片46与上方导片47、47之间,而导入于旋转台5与接线板6之间。
而前述接线板支持体4是如第4图及第5图所示,于再生机构2之最深部上藉一水平轴48而装置着。且籍将该接线板支持体4做上下的旋动,而可将接线板6上下移动。接线板支持体4是有一向下方延伸的凸轮压接部49,且将该压接部49藉显示于第3图的1对弹簧50、50,而使其经常的压接于旋转构件17之上面。
在此,随着旋转构件17之旋转而使凸轮压接部49接触于接线板控制凸轮34,则使接线板支持体4向下方旋动并使接线板6下降,且用接线板6压住旋转台5上之圆盘D。依此,使旋转台5可旋转,并可籍拾音器8进行信息之再生。
旋转台5是如第19图所示,于其中心部有一轴孔座51,且于该轴孔座51之中心孔压入一马达7之轴,并于轴孔座51之周围上具有复数制止转动突起部52,而更在上面外周部有一圆盘装载面53。而轴孔座51及制止转动的突起部52是未突出淤圆盘装载面53之上方。因此,对将圆盘D从圆盘插入口3向再生部P的运送,是不会受到轴孔座51及制止转动突起部52的妨碍,而可在几乎碰到圆盘装载面53的高度做水平运送,且在将圆盘D运送向旋转台5之上方後,仅下降接线板6,就可将圆盘D保持于圆盘装载面53上。
另一方面,接线板6是具有一突缘部54,其是压住圆盘装载面53上的圆盘D,及一环状突出部55,其是嵌合于轴孔座51之外周。而于环状突出部55是设有复数个小凹部56以嵌入前述复数个制止转动突起部52。且旋转台5与接线板6之对心,是籍使轴孔座51之外周嵌合于环状突出部55之内周的进行,而制止旋转台5与接线板6之相互旋转,是藉使制止转动突起部52嵌合于小凹部56的进行,更使环状突出部55之外周嵌合于圆盘D之中心孔,以进行旋转台5、接线板6及圆盘D三者之对心。
如第2图所示,于再生机构2内之右侧部上,使阻止器57以轴58为支点呈可水平自由旋动的装置着。该阻止器57是如第20图所示,于一端形成一V形槽状的圆盘接受部59,而其另一端有一挂勾销60,且阻止器57是藉扭转弹簧61而赋与其向逆时针方向之旋动力。而阻止器57更于圆盘接受部59与旋动中心之间,具有一朝上方向突出的下降阻止部62。于该下降阻止部62上连续设置着往下倾斜面,而将该倾斜面当作滑接部63。
如第5图所示,前述接线板支持体4是于其一侧上,具有一向下方延伸的挂勾部64。而阻止器57是经常位于第2图之位置。此时,下降阻止部62是如第21(a)图所示,位于挂勾部64之下方位置,且禁止向接线板支持体4之下方旋动。但是,如插入圆盘D,且该圆盘D达到可保持于旋转台5上的位置,则使圆盘接受部59压于圆盘D之外周,而阻止器57是向顺时针方向旋动并达到接近容许位置,如图21(b)所示,使下降阻止部62离开挂勾部64之下方位置,而代替下降阻止部62使滑接部63成为位于挂勾部64之下方位置。因此,使可向接线板支持体4之下方向旋动。而如使接线板支持体4向下方旋动,则使挂勾部64接触于滑接部63,并使阻止器57更向顺时针方向旋动,如图21(c)所示,使圆盘接受部59位于离开圆盘D之外周的位置。
再生机构2之圆盘插片口3之附近位置上,是如第2及22图所示,滑板65是呈可左右方向自由移动的装置着。该滑板65是于其上面设有齿条66,并藉弹簧67而经常被拉向左方。于滑板65与圆盘插入口3之间,使禁止二层插入构件68藉一轴69而被装置着。该构件68是具有一齿合于齿条66的齿轮部70。
而禁止二层插入构件68是经常位于离开圆盘D之通路9的位置,但如使滑板65向右方移动,则随此使其做大约90度旋动,而如第23图所示立起于圆盘通路9的前方,以禁止从圆盘插入口3插入圆盘D。
如第2图所示,阻止器57及滑板65是藉一中间构件71而连结着。该中间构件71是以轴72为支点而呈可水平自由的旋动,且于形成在一端上的长孔73,插入阻止器57之挂勾销60,而淤另一端呈可自由旋动的连结于滑板65。挂勾销60是籍弹簧67之弹性力而保持淤长孔73之右端。
于以上之圆盘再生机上,其圆盘D之运送是如下的进行。在圆盘插入前,使推压构件40将推回构件12保持于第8图之位置,推回构件12之第1及第2圆盘接受部22a、22b是位于旋转台之上方位置。此时,连结构件13之凸轮插销24是位于凸轮沟内离旋动中心远的终端部上,而使压入构件11之圆盘推压部21位于圆盘插口3之左端位置。另外,第1开关42a是如第15(a)图所示,受推回构件12之承受压力部29所压而开,且第2开关42b是位于旋转构件17之第1角孔36a内之位置并成为关,在该状态下单方向旋转马达19是停止着。
在此,如由圆盘插入口3插入圆盘D,则使圆盘D之周缘通过压入构件11之圆盘推压部21,并如第7图所示,使其侵入弹性压制片44、44与倾斜面9a、9a之间。如第2图所示,在圆盘周缘之前端压接于推回构件12之第1圆盘接受部22a後,成为用圆盘D将推回构件12朝前往方向(再生机构2之深处方向)推入。
而随着推回构件12之旋动,使连结构件13之凸轮插销24在凸轮沟23内移动,且使连结构件13及压入构件11追随于推回构件12,并且压入构件11之圆盘推压部21是进入将圆盘D之外周压入的态势。
并随着推回构件12之旋动,使圆盘D之外周也压接于推回构件12之第2圆盘接受部22b,但不久第1圆盘接受部22a是如第11图所示从圆盘D之外周离开,使圆盘D成为仅压住第2圆盘接受部22b。
而在推回构件12之旋动至第11图之位置,如压接部28进入于推压部37之旋转轨道内,则第1碟片42a是如第15(c)图所示从承受压力部29解放而变成关,依此而启动单方向旋转马达19(第24图之a位置)。
旋转构件17是接受马达19之旋转力并开始向顺时针方向旋转,且用推压部37推压压接部28,使推回构件12向反时针旋动。且连结构件13及压入构件11是追随于推回构件12并向逆时针方向旋动,并且用压入构件11之圆盘推压部21,迅速的将圆盘D推入。
此时,弹簧14只不过将连结构件13与推入构件11做弹性的一体化。因此,弹簧14之弹性力是影响到凸轮沟23与凸轮插销24之挂勾关是,而不会成为单方向旋转马达19之负荷,使推回构件12、连结构件13及推入构件11之移动圆滑的进行。
而如在圆盘D及马达19之动力而被拉进来的途中,因某种的理由,急忙的将圆盘D拉出时,但如机械力量较大而没能拉出,或是想要拉出的力量太强而使内部机构受到损伤就不好。
针对此点,在此所示之圆盘再生机,是使推入构件11与连结构件13藉一弹簧14而呈弹性的一体化,因此,要拉出藉马达19之动力运送向再生部P途中的圆盘D时,推入构件11是受圆盘D所推,而如第25图所示,使弹簧14一面伸长而一面向从连结构件13离开的方向旋动,而可安全的将圆盘D拔出,且无使内部机构受到损伤之虞。
并且,在圆盘D尚未装入于再生位置时,困接线板6之下降是受到阻止器57所阻止,故也不会有在插入圆盘D途中之状态使接线板6下降,而造成圆盘D取出困难之虞。
于刚启动单方向旋转马达19之後,使第1角孔36a离开第2开关42b,而使第2开关42b受旋转构件17之底面所压而打开,但单方向旋转马达是继续的旋转(第24图之6位置)。而推压构件40之推压插销40b是从承受压力部29之第1受压面29b向第2受压面29c移转,且对推回构件12给与朝逆时针方向之旋动力。
而在圆盘D到达至与旋转台5同心的位置时,则如第12图所示、使旋转构件17之推压部37从推回构件12之压接部28离开,而使第1圆弧面38接触淤压接部28,并且推回构件12之旋动是一度的停止。此时,推压构件40之推压插销40b也位于承受压力部29之段差29d上,并且不给与推回构件旋转力。另外,连结构件13之凸轮插销24是位于推回构件12之凸轮沟23内,接近于旋动中心之终端的位置。
而在圆盘D进入至可保持于旋转台5上的位置时,则用圆盘D之外周压住阻止器57之圆盘接受部59。依此使阻止器57之下降阻止部62从挂勾部64之下方位置离开,而代替下降阻止部62使滑接部63变成位于挂勾部64之下方位置。并且圆盘D是如图26所示,用推入构件11之圆盘推压部21、推回构件12之第2圆盘接受部22b及阻止器57之圆盘接受部59以保持其外周。
在第1圆弧面38接触于压接部28期间,推回构件12之旋动是停止着,但于期间旋转构件17也继续旋转,并且使接线板支持体4之凸轮压接部49,是接触于旋转构件17之接线板控制凸轮34。依此,使接线板支持体4向下方旋动,并使接线板6下降,且以其突缘部54压住旋转台5上的圆盘D。而在接线板支持体4向下方旋动时,使挂沟部64滑接于滑接部63,并如第21图所示,将阻止器57移动向使圆盘接受部59与圆盘D之外周呈非接触的退避位置。
且更继续做单方向旋转马达19之旋转,而使与压接部28之接点,从旋转构件17之第1圆弧面38移转向第2圆弧面39时,推回构件12是再度微微的向逆时针方向旋动。
伴随于此如第13图所示,因连结构件13之凸轮插销24是移转向凸轮沟23之拉开部23a,故推入构件11是微微的向顺时针方向旋动,结果是如第27图所示,相继于阻止器57之圆盘接受部59,使推入构件11之圆盘推压部21及推回构件12之第2圆盘接受部22b,也离开圆盘D之外周。凸轮插销24在凸轮沟23内移动时,也使弹簧14之弹性力影响到凸轮沟23与凸轮插销24之挂勾关是,而不会成为单方向旋转马达19之负荷。
另外使接线板支持体4向下方旋动,且用挂勾部64使圆盘接受部59离开圆盘D之外周时,藉阻止器57之旋动,使挂勾插销60在中间构件71之长孔73内移动,并压住长孔73之另一端。依此,中间构件71向顺时间方向旋动,并使滑动板65对抗弹簧67之力而向右方移动,且使禁止二层插入构件68如第23图的立起。
而使旋转构件17之第2角孔36b进到第2开关42b之位置,则第2开关42b是从旋转构件17被解放而成为关的状态,依此使单方向旋转马达停止(第24图之c位置)。
接着,启动再生部P之马达7使旋转台5、接线板6及圆盘D呈一体的旋转驱动,且使拾音器8动作,并进行记录于圆盘D之资讯的再生。
如此的再生动作中,如不慎插入另外的圆盘,则会使插入途中的圆盘接触在内部旋转中的圆盘而损伤,且有损伤到内部机构的危险,但对于此点,在此所示之圆盘再生机,于其再生动作中,因使禁止二层插入构件68出现于圆盘之通路9上,以禁止别的圆盘插入,故不会有不慎插入二层圆盘之虞,而可事先防止困插入二层圆盘使圆盘及内部机构的损伤。
接着,如进行停止再生动作并操作取出圆盘,则未示于图的射出开关会变成开,而再度的启动单方向旋转马达19(第24图之d位置)。
藉单方向旋转马达19之再启动,首先使接线板控制凸轮34离开压接部49之下方後,使接线板支持体4向上方旋动并使接线板6上升。此时,阻止器57是从挂勾部64解放,并藉扭转弹簧61复归于初期位置,且使阻止器57之圆盘接受部59压接于圆盘D之外周。另外,使滑板65藉弹簧67而复归,并使禁止二层插入构件68向圆盘之通路9的下方旋动。
在单方向旋转马达19刚再启动後,使旋转构件17之第2角孔36b离开第2开关42b,并且第2开关42b是籍旋转构件17而打开,但马达是继续的旋转(第24图之e位置)。并且,使旋转构件17之部分齿轮31齿合于空转会轮18。而惰轮18因是经常齿合于推回构件12之齿轮部27,故马达19之旋转力是藉部分齿轮31及惰轮18而传达至齿轮部27,推回构件12是向顺时针方向旋动,且使第2圆盘接受部22b压接于圆盘D之外周。同时使连结构件13之凸轮插销24离开拉离部23a,并因推入构件11微微的向逆时针方向旋动,故使推入构件11之圆盘推压部21也压接于圆盘D之外周。
在此状态,随着推回构件12之向顺时针方向旋动的进行,如第28图所示,用第2圆盘接受部22b使圆盘D从再生部P推回向圆盘插入口3,接着以第1圆盘接受部22a代替第2圆盘接受部22b将圆盘D推回。此时的圆盘运送速度,是尽管马达19之旋转速度为一定,但是以比装入圆盘时还较慢的速度进行。其理由是因为装入圆盘时之运送,是籍用旋转构伴17之推压部37推压推回构件12之压接部28而进行,相对于此取出时之运送,是籍部分齿轮31、空转齿轮18及齿轮部27之齿合而进行。
而如使推回构件12之承受压力部29再度来到第1开关42a之上方,则该开关42a变成开(第24图之f位置)。
且推回构件12之第1圆盘接受部22a,是在将圆盘D推回至其中心孔全部从圆盘插入口3露出的位置时,连结构件13之凸轮插销24,是在凸轮沟23内从接近于旋动中心的终端移动至远离的终端附近,且推入构件11之圆盘推压部21,是复归于圆盘插入口3之左端近旁的位置。
并且,在旋动构件17之第1角孔36a再度位于第2开关42b之上方并使该开关42b关闭,依此停止单方向旋转马达19(第二4图之g位置)。
而利用推回构件12推回的圆盘D,因是用弹性压制片44、44与倾斜面9a将其周缘做弹性的夹持,故尽管一半以上露出于外部,也不会有飞出外部或落下之虞。并且,将手指放入该圆盘D之中心孔而可容易的取出。
权利要求
1.一种记录媒体运送装置,其具有以马达作为驱动源的运送装置,其特征是具有一旋转构件(17),其具有部分齿轮(31)及推压体(35),并藉单方向旋转马达(19)而旋转驱动;一惰轮(18),其仅于旋转构件在预定角度上旋转时才齿合于前述部分齿轮;及,一运送装置(10),其具有一藉该惰轮而齿合于前述部分齿轮的齿轮部(27),及一可做选择的压接于所述推压部的压接部(28);利用前述推压体推压压接部使运送装置向单方向旋动,而在推压体从压接部离开后使前述部分齿轮齿合于惰轮,并在旋转构件旋转一转的期间,使运送装置往复旋动,且藉运送装置进行记录媒体之往复运送。
2.如权利要求1所述之记录媒体运送装置,其中,前述推压体是具有一推压压接部的推压部(37);及圆弧面(38,39),其是在压接部从推压体离开后,将压接部保持于一定位置的。
3.如权利要求1所述之记录媒体运送装置,其中,插入记录媒体并用该记录媒体使运送装置向单方向旋动,并且在使前述压接部进入前述推压体之旋转轨道内时,使马达启动,而在推压体从压接部离开后,使前述马达停止,另外,藉操作取出记录媒体以启动前述马达,并将前述部分齿轮齿合于惰轮,且在旋转构件旋转一转时使马达停止。
全文摘要
记录媒体运送装置,其有藉单方向旋转马达而旋转驱动的旋转构件,及一惰轮与一运送装置,而旋转构件有一部分齿轮及一推压体,部分齿轮仅于旋转构件在预定角度上旋转时齿合于惰轮,运送装置有一齿合于惰轮的齿轮部及压接部,以推压体推压接部使运送装置向单方向旋动,在推压体从压接部离开后部分齿轮齿合于惰轮,使运送装置向另一方向旋动,以此在旋转构件转1转之间使运送装置往复旋动,藉运送装置进行记录媒体的往复运送。
文档编号G11B17/04GK1218950SQ98117898
公开日1999年6月9日 申请日期1998年9月3日 优先权日1997年11月29日
发明者西村省三, 山中隆, 下道明志, 赤谷重 申请人:德利信电机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