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气端子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6849508阅读:144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电气端子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在电连接器中使用的绝缘位移端子,尤其涉及一种便于缩小电连接器尺寸、成本和装配的绝缘位移端子。
绝缘位移端子在电线和对接连接器之间的有效连接而无须将导线焊接到端子中的使用是公知的。这种端子包括槽,导线压入槽中,槽的两侧咬入导线的外部绝缘外套并与导线的内部导电芯接触以获得可靠气密连接。这种绝缘位移型端子对于缩小连接器尺寸、减轻重量和降低连接器成本是有用的。此外,绝缘位移端子容易装配、可靠性优越。因此,绝缘位移型端子已经广泛用作电连接器的阴端子。


图12示出了一种已知的绝缘位移型端子,该端子减少了材料用量,成本低廉,容易装配。图13示出了一种已知的内孔连接器,这种绝缘位移型连接器装配到所述内孔连接器中,正如日本实用新型申请公开实开平2-101468所公开的。
在该已知端子和连接器中所示的端子150为内孔型,设有形成导电端子部分的一对线接触部件或有槽的接头151&152,还设有彼此平行定位以形成一对端子梁的两个端子接触部分153&154。线接触部件151&152通过链接或连接相互连接起来,所示本体部分155与端子接触部分153&154平行。在与对接连接器配对时,对接连接器(未示出)的阳端子160包括插在连接本体部分155和端子接触部分153&154之间的针形端子。线接触部件151&152具有各自的槽511&521,槽中接收电线156。当导线放在槽511&521中时,产生导线的绝缘位移,使得导线156与端子150电连接。
如图13所示,端子150装配到连接器外壳170中。在连接器外壳170中设置多个端子接收凹槽171接收平行布置的导线156,从而形成包含不同导线和端子数量的各种内孔连接器。
如图14所示,例如,这样制造端子150对导电板501冲孔以得到端子150的基本形状,然后部分弯曲形成最终的端子150。因此,宽度W1和连接器外壳凹槽171的宽度彼此是相同的。结果,端子150的整个宽度尺寸W1被缩减到基本与每个线接触部件151&152的宽度基本相同,使得导电板501的材料有效用于端子150的构造中。
在这点上,例如,具有图15所示形状的阴端子150A采用一种使端子接触片153&154布置在线接触部件151两侧的形式。因此,端子150A的整个宽度W2大于两个线接触部件151&152的宽度W1。所以,在这种端子结构中,端子150A的导电材料不能得到有效利用。
返回图12,其中示出了端子150,尽管导电材料被有效利用了,从而有效实现了尺寸缩小和重量减轻的特征,但端子150还面临以下问题。首先,存在进一步提高形成端子的导电材料利用效率的余地。即,当用支持带连接起来批量生产时,例如图14所示,多个端子150通过端子支持带502相互链状布置连接起来。但是,必须冲压出与具有支持带502的相邻端子150之间的宽度W3的空间相对应的导线板501部分。在制造端子时,该部分被送入废料被浪费掉了。
该冲压出的部分相当于连接器外壳170的各自端子接收凹槽171之间设置的间隔或空间。当端子150同时从其支持带502装配到连接器外壳170及其相关凹槽171中时,该部分要求各自端子150以其间距P1与其各自的连接器外壳凹槽171成一直线。其次,出现了将导线156连接到端子150的能力问题。因为端子150被接收到同样的多个各自的连接器外壳凹槽171中,导线156同时从端子上面插入形成在线接触部件151&152上的两个槽511和521中,以实现期望的被压入的绝缘位移连接。但是,如图13所示,要求在位于导线156前端侧的线接触部件151和连接器外壳171的前端面711之间具有期望间隔的空间∝。这是因为具有绝缘外套的导线在导线156的前端必须留出期望长度,同时还有必要保留出必须能使端子按压夹具插入的良好的连接器外壳工作空间。由于这个空间,就能实现导线156与端子150良好的按压连接。
但是,由于端子具有这种结构,线接触部件151&152之间的间隔基本上是端子的全长,在这种情况下,连接器外壳凹槽171的长度与端子长度相同,在这种结构中保留这样的空间就变得困难了。为此,如图13所示,接收凹槽171得长度必须长于端子150的长度,通常长出空间∝的长度。因此,应当理解,尽管端子150本身在尺寸上缩短了,但连接器外壳170的整个尺寸没有缩小。
第三,在阴端子150和对接阳端子的对接触点160之间保持有效接触长度是重要的和期望的。在所示已知结构中,由于阴端子150的总长度L缩短了,阴端子的尺寸缩短了,端子150的有效接触长度就缩短了。由于这个原因,在这种结构中,限制了这种端子150所能实现的尺寸上的缩小。第四,出现了由端子接触片153&154以及端子150的本体部分155所建立的三点接触端子问题。为了实现与该已知端子150的良好可靠的三点接触,与具有两点接触结构的端子相比,有必要通过将相关端子夹在两侧来实现极高的精确机械加工。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避免这些缺点克服这些不利的端子结构。
所以,本发明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具有改进结构的端子,这种端子结构优化了端子导电材料的使用,将良好可靠的接触力施加到对接连接器的端子上。
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端子结构,这种端子结构在形成端子的同时提高了导电材料的使用,最佳地减小了端子尺寸而不失接触的整体性。
本发明的再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改进的绝缘位移端子,该端子提高了端子的装配,使端子保持有效的端子长度,以便使连接器外壳的尺寸也可以被缩小。
本发明的再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其上形成有一对绝缘位移部分的改进的绝缘位移端子,其中一个绝缘位移部分在端子的本体部分上折叠,以便在绝缘位移部分之间获得预期间隔,使本体部分的厚度加倍,被加倍的本体部分充当端子的第一接触部分,同时从本体部分延伸的臂充当端子的第二接触部分,第一和第二接触部分一起提供了与对接连接器端子接触部分的良好可靠接触。
本发明通过其新型独特结构实现这些目的。在本发明的第一主要方案中,连接器具有绝缘位移型端子,端子具有彼此基本平行延伸的两个接触部分,两个接触部分之间设置预选空间,以及一对线接触部件,每个部件具有接收一部分电线的槽。对接连接器的相关端子插入端子两个接触部分之间的空间中,以实现两个连接器之间的电连接。端子包括由导电金属坯料压制而成的本体部分,本体部分的一部分折叠在其本身上,这样,向后折叠的部分沿端子本体部分的表面延伸,定义端子的弯曲入口部分。向后折叠的端子本体部分实际上定义了端子的第一接触梁或第一接触部分,同时腿部的臂从其端子本体部分横向延伸,然后沿着端子本体部分的下面,从而定义与向后折叠部分隔开距离的端子的第二接触部分,两个接触部分协同定义对接连接器端子的两点接触结构。
在第一接触部分中出现端子的向后折叠部分加强了第一接触部分中的弹力,使得端子可以与具有简单端子结构实现良好可靠的两点接触,在所述简单端子结构中,对接端子夹在端子的第一和第二接触部分之间。绝缘位移部分中的一个部分从向后折叠部分向上升起,这样保持第一线接触部件和端子第一接触部分端部之间的期望空间。该向后折叠的部分有助于对抗压线部件的力,所以有助于提高将导线装配到这种连接器中的可加工性,同时由于减小了线接触部件之间的间隔而缩小了端子尺寸。
根据本发明的第二主要方案,端子的第二接触部分包括在端子本体部分的后部附近基本垂直于端子本体部分延伸的悬吊部分,和基本是水平的且从其悬吊部分朝端子的自由端延伸的接触梁。该接触梁终止在其上形成有接触表面的接触端部,它与由端子的向后折叠部分形成的第一接触部分相对。该接触表面跨越第二接触部分居中定位并沿端子本体部分横向延伸。由于这种结构,可以保持充分有效但长度短的第一接触部分(折叠过来的部分),仍能增加两个接触部分和对接连接器端子之间的有效接触长度。接触表面横向居中定位,面对端子的第一接触部分,从而保证与对接连接器的良好可靠电接触。
在本发明的第三主要方案中,第一和第二接触部分中的每个部分都具有弯曲的入口表面。其中一个弯曲入口表面是由折叠过来的本体部分的边沿形成的,而另一个弯曲入口表面是在第二接触部分的端部形成的。由折叠过来的部分形成的弯曲的边沿用作入口表面以引导两个接触部分之间的对接连接器的相关端子。通过形成反向折叠的部分,在端子中能同时形成入口表面以便于对接连接器端子的进入。
在本发明的第四主要方案中,端子还具有形成在其第二接触部分前沿上的第二入口表面,与前面提及的入口表面隔开距离。这两个入口表面一起引导对接连接器的端子与端子的两个接触部分之间的端子接触。弯曲的入口表面使插入过程顺畅。第二接触部分的接触梁具有偏移部分,偏移部分使第二入口表面与第一入口表面成一直线,增加了接触梁的弹力。
在本发明的第五主要方案中,向后折叠部分的长度至少等于端子本体部分长度的四分之一。其长度也可以更长,但最好是长度的四分之一。由于该长度,向后折叠的部分可以被更有效地显示出来,从而使端子最小,提高了按压端子的可加工性,保持有效的端子长度等。
通过以下的详细说明可以清楚地理解本发明的这些以及其他目的、特征和优点。
在说明的过程中,参考以下附图进行说明,附图中图1是根据本发明原理构造的绝缘位移型端子的透视图;图2是图1端子的顶视图;图3是图1端子的侧视图;图4是图1端子的后视图;图5是在图1的端子从板上压制出来之前已经被选择性地镀金属的导电金属带的横截面图;图6是支持多个压制出的用于形成图1端子形状的支持带的平面图;图7是具有凹槽的连接器外壳的顶视图,其中已经放置了图1的端子;图8是图7连接器外壳的横截面图,沿其线8-8取的,示出了位于连接器外壳相应凹槽内的图1的端子;图9是沿线9-9的图7连接器外壳的前视图;图10是沿线10-10的图7连接器外壳的后视图,还示出了将导线放入连接器外壳中;图11是具有图1所示类型端子的图7连接器外壳的横截面图,与对接连接器配合,示出了两个连接器的各自端子之间的啮合方式;图12是现有绝缘位移端子的透视图;图13是具有放在连接器外壳中并与导线相连接的现有绝缘位移端子的连接器外壳的横截面图;图14是支持多个显示了改进出的现有端子形状的支持带的顶视图;图15是示出了另一种在端子弯曲之前的现有绝缘位移端子形状的金属带材的顶视图;图16是本发明端子另一个实施例的透视图;以及图17是图16端子的底部平面图。
图1示出了根据本发明原理构造的绝缘位移型端子10。可以看出,端子10是由一个整片导电材料例如金属形成的,它具有两个接触部分,下文称为接触梁1和2,这两个接触部分以基本平行的关系彼此并排延伸,其间具有插入空间I。设有一对线接触部件3、4作为端子的一部分,这些线接触部件具有接收绝缘线并与导线的内导体形成导电关系的槽型。这种绝缘位移型端子10总体上由导电材料(即导电板)制成,以便它与从端子接触梁1和2的各自端部12和22之间插入的对接连接器的相关配对端子电接触,以保持端子1和对接端子92(图11)之间的电连接。
尽管可以认为图1、3和116所示的端子1是由一个整片导电金属在其上沿预选的分界线F折叠而成的,但为了便于说明,将端子1定义为两个本体部分11、13。本体部分之一的第二本体部分11上形成有线接触部件4,线接触部件4从第二本体部分11向上延伸。该线接触部件4形成在第二本体部分11的第二端部14上。两个本体部分的另外一个即第一本体部分13上也形成有线接触部件3,线接触部件3从第一本体部分13向上延伸。该线接触部件3同样形成在第一本体部分13的第二端部39上。
第一本体部分13纵向折叠在第二本体部分11上,折叠方式是其各自的线接触部件3、4彼此成一直线,包括其各自的线接收槽31、41也成一直线。在最佳实施例中,两个本体部分13、14的长度不同,分别为L1和L2,当合并时,相当于端子10的总长度。第一本体部分13的长度L1最好在第二本体部分11长度L2的约一半(约50%)和约三分之一(33%)之间。这些关系相当于第二本体部分长度L2大约在两个本体部分合并后总长度的约三分之一(约33%)和约四分之一(约25%)之间。
如下所述,第一本体部分13的长度L1越长,线接触部件3和4之间的距离就变得越短。因此,最好将第一本体部分13的长度L1设为等于或小于第二本体部分11长度L2的二分之一,以便在合适的长度和两个线接触部件3、4之间距离之间保持平衡。
第二端子接触梁2从第二本体部分11的侧面伸出且接近其后方,具体说是从其一个边沿部分40伸出。为了便于冲压端子,第二接触梁2具有与第二本体部分11一起形成的一个腿部或悬吊部分21,与第二本体部分11的后端14留出间隔。该腿部21以悬臂梁的方式基本以直角将第二接触梁2悬吊在端子侧面并接近第二本体部分11的后部14。第二接触梁2还包括臂部分23,臂部分23基本平行于端子两个本体部分2、13纵向延伸。第二接触梁2的自由端即末端22设有弯曲的入口表面24,它基本垂直于第二接触梁2的轴延伸。该接触表面24最好是精压的或成形的,以方便与和对接连接器90相关联的对接端子92配合。该弯曲的接触表面24最好设置在第二接触梁的中央部分、成一直线并与第一接触梁1的接触表面121相对。
从侧面看,腿部21和水平即接触臂部分23一起形成L型。但重要的是,接触臂部分23具有独特的形状,它包括过渡部分41,过渡部分41在两个位置弯曲,即第一弯曲部分231和第二弯曲部分232,通过该过渡部分,接触臂从腿部“慢慢推进”至第一接触梁1下的其最佳位置。第一弯曲部分231大致位于腿部21和接触臂部分23之间的边界上,同时,第二弯曲部分232沿接触臂部分23的长度定位。第一弯曲部分231的形成是为了使接触臂部分23朝第二本体部分11移动,。第二弯曲部分232的形成是为了引导其接触臂部分23沿着第二本体11从第二弯曲部分232延伸到其自由端22和接触表面24。与完全直接触梁2相比,这种偏移结构用于在由对接连接器端子92而造成加载下垂时加固第二接触梁2和提高其弹力特性。
端子表面24的宽度与第一接触梁1自由端部12的宽度基本相同。而且,端子表面24是以弯曲的表面形成的,最好横截面是弧形。该弯曲的表面24还还充当引导表面,用于协助相关对接连接器端子的插入。弯曲的表面一般通过弯曲工序形成。
一个线接触部件3从第一本体部分13上升,基本垂直于第二本体部分11的表面伸出,同时线接触部件4在第二本体部分11的另一端14以同样直立的方向上升,以同样方式基本垂直于第二本体部分11的表面伸出。在这些线接触部件3和4中形成各自的槽31和41,用于插入端子10中的导线8的绝缘位移。
如上所述,第一本体部分13在第二本体部分11上向后折叠180°,这样形成具有弯曲部分的第一接触梁1的自由端12。它用作引导表面121,与第二接触梁2的接触及引导表面24隔开扩展并成一直线。
如图5所示,通过在导电金属板上冲孔并弯曲来制造端子10。该导电板5通过镀磷青铜或其他类似金属的金属板50获得。如图5所示,该导电板5例如具有第一镀层51、第二镀层52和特殊镀层53。
第一镀层51例如由加到金属板50前后面的整个表面上的镀镍材料(Ni)制成。锡铅焊镀材料(SnPb)可用于形成第二镀层52并主要应用于形成线接触部件3和4的部分上。镀金(Au)用于形成特殊镀层53并应用于形成第二接触梁2的弯曲的表面24的部分上。
图6示出了包含多个端子10的支持带6,这些端子10通过端子支持带6以链的形式连接在一起。所示的是金属带材5已经冲孔后的端子10。从图6可看出,每个单个端子10具有另一个端子梁2,通过冲孔仅在一侧形成该端子梁2。在这种情况下,预先设计每个端子10的排列间隔,使其与在图7中所示内孔连接器70的连接器外壳71中形成的每个端子接收凹槽72的排列间隔相同。因为第二接触梁2仅设在端子10的一侧,所以与图12-15中接触梁设在端子两侧的现有技术端子相比,可缩短端子10的间隔。此外,本发明端子中的材料利用得比现有技术有效。
返回图7,图中所示的内孔连接器70的连接器外壳71在平面图中基本为矩形,其厚度最好稍大于端子10的高度。连接器外壳71由绝缘材料例如塑料、合成树脂或类似物形成。四个端子接收凹槽72形成实施例中所示的隔室,端子10插入隔室中。然后,通过将导线8压入线接触部件3、4的槽31、41中使导线8与端子10相连接。
如图7所示,每个凹槽72包括接收端子10的第二本体部分11底部表面的平面73。它还包括在表面73旁边以允许第二接触梁2偏斜的深槽74。平面73设计为用于温度支持凹槽72深槽74的尺寸和形状最好在由于插入图8和11所示的对接连接器的相关端子92而带来偏斜时槽74中第二接触梁2的弹性运动不受限制。
如图10所示,在连接器外壳71的后部形成附加槽75和夹线突起76,用于以啮合的方式将与每个端子10相连接的导线8固定到外壳71中。每个夹线突起76具有位于附加槽75两侧的弹性保持片77和77。这样,当导线8插入附加槽75中时,由于附加槽75两侧的保持片76和77是可弯曲的,使得导线8可以固定在连接器外壳71中。
图11示出了插入连接器90和其中使用了端子10的内孔连接器70对接的耦合状态。
所示插入连接器90可用作安装到基板上的表面安装的连接器,例如电路板。阳针形端子92固定在对接的连接器外壳91中。外壳91由绝缘材料形成,针形端子92的另一个端部从外壳91伸出以固定到基板上并在那里进行电连接(未示出)。
在图11所示的连接器的耦合状态中,阳针形端子92插在两个接触梁1和2之间并保持其间的导电关系。此时,由于阳针形端子92向下而使第二接触梁2弹性偏斜,但因为第二接触梁2的弹性,弯曲的入口表面24仍与阳针形端子92保持密切接触。过渡部分41所提供的第二接触梁2的偏移特性增加了弹力和抵抗力,从而确保更可靠的接触,仿佛第二接触梁直立而不偏斜。
在该实施例中,在图6所示的支持带6上弯曲之后,每个端子10插入连接器外壳71中,每个端子10同时被压入外壳71的相关连接器凹槽72中。在这种情况下,每个端子10的间距P2与每个端子接收凹槽72的间距相同,所以能将端子10同时插入具有各种槽的的连接器71中。
切除支持带6之后,导线8压抵线接触部件3和4。此时,因为每个端子10设有在端子10折叠过来的长度为L1的第一本体部分13,不仅如图8所示使端子的尺寸缩短了,而且在接收导线8自由端81的凹槽72中保留了充分的空间∝1以便于终止在那里。
该空间∝1是由线接触部件3和凹槽72的端面711之间的间隔形成的一个空间。由于该空间的存在,显著提高了绝缘位移的可加工性。因此,在将端子10缩短到全长例如为几毫米的情况下,都不防碍绝缘位移的可加工性。而且,能保持导线端部81具有便于终止的适当长度。
此外,由于第一本体部分13的折叠特性,不仅增强了可加工性,而且可以使接触梁1和2的长度保持在期望水平。所以,能增加与相关端子对接92的有效端子长度。因此,能增强确保存在有导电状态。
此外,由于存在折叠的第一本体部分13,增强了第一接触梁的弹力。能实现具有简单结构的牢固的两点接触,在简单结构中,相关端子92被夹在两个接触梁1和2之间。因此,能克服对高精度机械加工的需求,从而保证了在现有端子中必须实现的这种额定等级。
根据本发明,能有效利用使用金属带材的端子材料,同时使端子和连接器小型化。此外,根据本发明,能增强端子的装配性能,保持有效的端子长度、机械加工性等。
图16示出了根据本发明原理构造的绝缘位移端子400的另一个实施例。端子400有导电金属带材形成,具有折叠在第二本体部分402上的第一本体部分401,方式与图1的端子10相类似。该实施例的结构区别在于将腿部404连接到第二接触梁406的接触臂405上的偏移部分403是扭绞状的,而不是以偏斜的方式弯曲。与前面提及的弯曲过渡部分类似,该扭绞状有助于增加第二接触梁的弹力。
如图17可见,该图是端子的底部平面图,第二接触梁以弯曲的引导或入口表面410结束,引导或入口表面410与由第一本体部分401弯曲到第二本体部分402上而形成的弯曲引导表面411成一直线。由于扭绞状部分403,每一个可以实现最佳校准。
尽管已经图示并描述了本发明的最佳实施例,当然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在不脱离本发明实质的情况下对这些实施例进行改变和修改,本发明的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限定。
权利要求
1.一种绝缘位移端子(10),用于将电线连接到对接连接器的端子上,所述绝缘位移端子包括导电部件(11),部件包括第一和第二绝缘位移部分,部件(11)在所述部件的预选折叠线处在其本身上折叠,使得所述第一和第二绝缘位移部分(3,4)沿所述部件纵向彼此隔开,折叠线定义所述部件(11)的第一和第二本体部分(13,14),第一本体部分(13)折叠在第二本体部分(14)上以定义所述端子(10)的第一接触梁(1),第一接触梁(1)包括相对的第一和第二端部;以及第二接触梁(2)沿所述部件纵向延伸,第二接触梁包括相对的第一和第二端部,所述第二接触梁(2)与所述第一接触梁(1)基本平行并隔开距离,所述第一和第二接触梁(1,2)共同定义了它们之间的用于接收对接连接器的对接端子的端子接收通道(I),所述第一和第二接触梁(1,2)的所述第二端部(12,22)分别定义用于将所述对接端子导入所述端子接收通道的所述端子的第一和第二引导表面(121,24)。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绝缘位移端子,其中,所述第一和第二引导表面(121,24)中每一个都是弯曲的。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绝缘位移端子,其中,所述第一引导表面(121)是沿所述折叠线(F)形成的。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绝缘位移端子,其中,所述第一和第二绝缘位移部分(3,4)沿所述端子(10)彼此纵向成一直线。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绝缘位移端子,其中,所述第一和第二绝缘位移部分(3,4)分别设在所述第一和第二本体部分(13,14)的所述第一端部(39,40)上。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绝缘位移端子,其中,所述第二接触梁(2)部分与所述第一接触梁(1)并排纵向延伸,部分在所述第一本体部分(13)下面纵向延伸。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绝缘位移端子,其中,所述第二接触梁(2)具有与所述第一本体部分(13)成一直线的自由端(22),所述第二引导表面(24)布置在所述自由端(22)上。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绝缘位移端子,其中,当所述对接端子(92)插入所述通道(I)中时,所述第一和第二接触梁(1,2)在两个点接触所述对接端子。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绝缘位移端子,其中,所述第二接触梁包括接触臂部分(23)和将所述接触臂与所述部件互连的腿部(21)。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绝缘位移端子,其中,所述接触臂部分(23)是通过所述腿部(21)从所述第二本体部分悬臂出来的。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绝缘位移端子,其中,所述第二接触梁(2)包括使所述接触部分偏斜所述腿部的过渡部分(41)。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绝缘位移端子,其中,所述第二接触梁(2)是从所述第二本体部分(2)悬臂出来的。
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绝缘位移端子,其中,所述折叠线(F)定义所述第一接触梁引导表面(121)的弯曲部分。
14.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绝缘位移端子,其中,所述过渡部分(403)是由所述接触臂部分(406)的扭绞状部分形成的。
15.一种绝缘位移端子,用于在具有内部导电芯和外部绝缘套的导线和对接连接器的导线端子之间提供连接,该端子包括细长的平面,导电部件(11)具有第一和第二端部(39,40),端子(11)在其本身上折叠以定义所述端子(10)的折叠过来的部分(13)和所述端子(10)的第一接触梁(1);第一和第二绝缘位移部分(3,4)分别最接近所述部件第一和第二端部(39,40)布置,第一和第二位移部分(3,4)从所述部件(11)反方向延伸出来,使得当所述部件在其本身上折叠时,所述第一和第二绝缘位移部分(3,4)彼此成一直线且沿所述部件彼此纵向隔开,所述折叠部件定义所述端子(10)的第一接触梁(1);第二接触梁(2)沿所述端子(10)的纵向延伸并通过插入空间(I)与所述第一接触梁(1)隔开,所述端子(10)包括将第二接触梁(2)和所述部件互连的腿部(21),插入空间(I)定义接收所述对接连接器端子(92)的端子接收通道。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端子,其中,所述第二接触梁(2)是从所述部件(11)悬臂出来的。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端子,其中,所述腿部(21)在所述第一和第二绝缘位移部分(3,4)之间的位置从所述部件(11)延伸出来。
18.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端子,其中,所述第二接触梁包括插在所述腿部(21)和接触臂部分(23)之间的偏移部分(41),偏移部分(41)使所述第二接触臂(2)与所述第一接触臂(1)成一直线。
19.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端子,其中,所述偏移部分包括扭绞状部分(406)。
全文摘要
通过从金属带材冲压而成的一种改进的绝缘位移端子。端子在其自身上折叠以形成独特的第一和第二本体部分,每个本体部分以直立的线接触部件结束。端子折叠过来的部分定义第一接触梁而第二接触梁从端子旁边延伸并从第一接触梁的下面通过,从而在其中形成对接连接器端子的端子接收通道。
文档编号H01R13/11GK1290976SQ00108890
公开日2001年4月11日 申请日期2000年2月29日 优先权日1999年3月1日
发明者高濑尚人, 八木正典, 松浦尚也, 宫泽顺一 申请人:莫列斯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