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插头和汽车插头的外极端子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6923544阅读:219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汽车插头和汽车插头的外极端子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汽车插头的改进,该插头将装备在汽车驾驶室内、为点烟器插孔部的插座作为取出电源的插座使用,拔掉点烟器后,插入取出电源用的插头与点烟器互换,从而取出电源。
汽车驾驶室内装备的点烟器插座1如

图1所示,作为外极的筒状主体部10由金属材料成形,在其底部上通过绝缘材料12一体地装有轴杆状的内极11,在其内极11的内端一侧装有由具备弹性的金属材料制成弹簧板状的抱持片13,该抱持片抱持住插入主体部10内的点烟器,在向主体部10的底部外面突出的内极11的外端一侧上由螺母16经绝缘材料14装有导线固定件15,通过将与主体部10导通的地线和与内极11导通的导线17保持在其上而进行组装,并安装在车身中。
这样,如图2所示,插入其中、取出电源的电源取出用汽车插头A的组装如下,在由绝缘材料制成轴筒状的本体2的前端一侧(图2中的左端一侧)上出没自如地组装有由导电的金属材料制成的内极端子3,通过弹簧31向推出一侧施力,在其上通过保险管30连接有从本体2的基端一侧(图中右端一侧)插入的导线4中一方的导线40,在本体2内装入由具有弹性的导电金属材料带板制成的外极端子5、5,使其前端一侧的突出部50、50从开设于本体2周壁上的窗孔20、20向本体2的外周突出,通过锡焊将基端一侧连接在导线4中另一方的导线41上,这样,当插入图1所示的插座1中时,前端的内极端子3与插座1中主体部10底部的内极11相接触而导通,向本体2的外周突出的端子部50、50与插座1中筒状的主体部10的内周面相接触而导通,用于通过导线4取出电源。
但是,汽车的车身中装备的点烟器的插座1中其主体部10的内径在日本车和美国车中是制成同一规格的21mm,而在奔驰等欧洲车的插座1’中则如图3所示,是制成稍大(约22mm)的尺寸。
因此,当将与日本车相对应地制造的电源取出用汽车插头A插入欧洲车的插座1’中而取出电源时,汽车插头A的突出部50、50与插座1’的主体部10的内周面的接触变得较松,从而产生插入的汽车插头A脱出,或突出部50、50和主体部10之间的电气连接不可靠的不良情况。
所以,汽车插头A在其本体2内设有支承外极端子5的支承部件s,以便突出部50从本体2的窗孔20中突出,其支承部件s轴支承在通过从本体2的外部操作而转动的旋转轴r上,通过其转动,如图4所示,支承位置向本体2的径向变化,借助于这种切换,将突出部50从窗孔20突出的高度进行高、低切换,以便与插座1的主体部10的内径变化相对应。
上述现有的汽车插头A在用于欧洲车中较粗的插座1’中时,如图5所示,通过操作操作部,使支承部件s移动到图4的状态位置,向径向推出地支承外极端子5的长度方向的中央,使突出部50的突出高度增高,当用于日本车、美国车中较细的插座1中时,通过同样地操作操作部,使支承部件s为图2和图6的状态,从外极端子5离开,以降低突出部50的突出高度,可与较细、较粗的插座1、1’两者相对应,但存在切换操作麻烦,和从本体2的外部移动在本体2内、从外部不能看见的支承部件s,进行这种切换操作,切换状态难以确认,从而在与较粗的插座1’相适应地设置的状态下插入较细的插座1中的情况下,此时,产生因强行插入而破损或不能拔出的问题。
本发明是为了解决现有机构所产生的上述问题而提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通过将汽车插头A插入插座1中的操作而自动地进行将汽车插头A中外极端子的突出部50的突出高度切换到高、低的动作,以与内径不同的插座1、1’相对应的新的机构。
在本发明中,作为达到上述目的的手段,提供一种汽车插头,其特征在于,由具有弹性的导电性金属材料带板z形成、并组装在本体2内的外极端子5的突出部50是形成其突出部50的基端部与带板z的基端一侧5b相连接,其突出部50的前端部为朝向本体2内的中心侧移动自如的自由端51的形状,在本体2内安装有台面a和较台面a低的台面b,其中,在将该本体2插入欧洲车的车身中装备的较粗点烟器的插座1’中时,台面a位于与由其插座1’的内壁面沿本体2的径向推入的突出部50的自由端51相对向的位置上,其自由端51与其对接而进行支承,而当将本体2插入日本车、美国车的车身中装备的较细点烟器的插座1中时,由于其插座1的内壁面将突出部50强力地沿本体2的径向推入而伸出到自由端51的一侧,所以台面b位于支承从上述台面a滑落的自由端51的位置上。
如上所述,根据本发明的汽车插头,由于在将其本体插入欧洲车中装备的内径较粗的点烟器的插座1’中时,突出部50的自由端51与台面a对接而受到支承,发挥指定的弹性压力的作用,所以为适用于欧洲车的较粗插座1’的状态,而当插入日本车、美国车中装备的较细点烟器的插座1中时,突出部50由于被强力推入而自由端51从台面a上滑落,并滑落到较低的台面b上,支承在其台面b上而成为发挥指定的弹性压力的状态,所以适用于欧洲车的较粗插座1’的状态和适用于日本车、美国车的进行插座1的状态之间切换可通过插入插座1’和插入插座1中而自动地进行。
图1为日本车、美国车中装备的较细的点烟器插座的纵向剖视图。
图2为现有的汽车插头的纵向剖视图。
图3为欧洲车中装备的较粗的点烟器插座的纵向剖视图。
图4为现有的汽车插头与较粗的插头相适应地进行切换时的纵向剖视图。
图5为上述插头在上述状态中的纵剖主视图。
图6为上述的插头与较细的插座相适应地进行了切换时的纵剖主视图。
图7为实施本发明机构的汽车插头的纵剖侧视图。
图8为上述插头插入欧洲车中装备的较粗插座时的纵剖侧视图。
图9为上述插头插入日本车、美国车中装备的较细插座中时的纵剖侧视图。
图10为上述插头中外极端子的立体图。
图11为上述插座中外极端子其它实施例的立体图。
图12为使上述插头的实施形态不同的例子中局部剖开的侧视图。
图13为上述插头中主要部分的立体图。
图14为上述插头插入欧洲车中较粗的插座中时局部剖开的俯视图。
图15为上述插头插入日本车、美国车中装备的较细插座中时局部剖开的俯视图。
图16为上述插头分割成左右两个的例子中局部剖开的俯视图。
图17为上述插头的组装状态时的侧视图。
图18为上述插头的主视图。
图19为上述插头的纵剖侧视图。
图20为上述插头的图19中I-I线剖视图。
图21为上述插头插入欧洲车中较粗地形成的插座中时的横剖俯视图。
图22为使上述插头两分成左右地形成的一半侧和另一半侧之间的连接机构不同的例子的横剖俯视图。
图23为上述插头的纵割侧视图。
图24为上述插头的纵剖后视图。
图25为上述插头的外极端子的立体图。
图26为上述插头的外极端子的侧视图。
图27为上述插头中承受弹簧用的座板的立体图。
图28为上述插头的外极端子设置在本体周向上三等分配置的位置上的例子的立体图。
图29为在上述插头中组装的一对外极端子的立体图。
图30为上述外极端子其它例子的立体图。
图31为上述插头在组装状态时的俯视图。
图32为上述插头插入较粗插座中时的纵剖侧视图。
图33为上述插头插入较细插座中时的纵剖侧视图。
图34为上述插头在三等分位置的两处设置一对外极端子,在另一处设置突起体的例子的纵剖侧视图。
图35为上述插头其它实施例的横剖俯视图。
图36为上述插头另一实施例的横剖俯视图。
本发明的电源取出用汽车插头A是如图1和图3所示地构成的,可更换、且插拔自如地嵌插在装备于汽车驾驶室内的点烟器插座1中的本体2如图7所示,是由树脂材料等绝缘材料制成轴筒状,在其前端一侧上出入自如地装有由导电金属材料制成的内极端子3,其上通过保险管30连接有从本体2的基端一侧插入的导线4中一方的导线40,并且由弹簧31向推出一侧施力,在本体2内装入由具有导电和弹性的金属材料带板构成的外极端子5,该外极端子的前端一侧制成弧状的突出部50,其基端一侧通过固定螺钉22等组装、支承在设置于本体2内的支承台21上,使其不能在带板的长度方向上移动,其上连接有导线4中另一方的导线41,使突出部50从设置于本体2周壁上的窗孔20向外突出,在通过与嵌装在插座1中的点烟器更换,而插入设置在汽车车身上的点烟器的插座1中,从而取出电源这一点上,可采取与现有技术相同的结构。
但是,对于由具有弹性的金属材料制成带板状、并组装在本体2上的外极端子5,则是其弯曲成弧状的突出部50通过向本体2的插座1上嵌插而压接在插座1的内壁面上,当沿径向推入时,突出部50的自由端51与预先装设在本体2内的支台w相接触而受到支承,因此预先形成以指定的弹性压力压接在插座1的内壁面上。
这样,将与外极端子5的突出部50的自由端51相接触而对其进行支承的支台w的台面预先制成2级,在将汽车插头A嵌插在内径制成21mm的日本车和美国车的车身上装备的点烟器的插座1中时,如图8所示,突出部50的外面一侧压接在插座1的内壁面上,通过向本体2的内侧推入,第1级台面a与突出部50的自由端51相接触,对其进行支承,台面a的高度位置设定成使突出部50以保持指定的拔出压力的弹性压力与插座1的内壁面相接触。
第2级台面b配置成,在将汽车插头A的本体2嵌插在内径制成22mm的欧洲车的车身上装备的插座1’中时,通过用力推入突出部50,该突出部50在本体2的径向上压溃,沿具有自由端51的一侧伸出方向位于上述台面a的下一位置,并且,通过该突出部50的伸出,向上述伸出方向偏出的自由端51如图9所示,滑落在第2级的较低台面b上,另外,在这种状态下,将台面b的高度位置设定成支承滑落的自由端51,使突出部50的外壁压接在插座1’的内壁面上,以保持指定的拔出力。
这样,在将汽车插头A的本体2插入制成较粗的欧洲车的插座1’中的情况下,如图8所示,突出部50由于其外壁和插座1’的内壁面相压接而沿本体2的径向被推入,因而在突出部50的自由端51向本体2的中心一侧移动时,由支台w的台面a支承其自由端51,使其停止继续移动,弧状的突出部50以指定的弹性压力压接在插座1’的内壁面上,成为与这种欧洲车的较粗插座1’相适应的状态。
而且,在将汽车插头A的本体2插入日本车、美国车中装备的稍细的插座1中的情况下,由于突出部50沿本体2的径向被强力推入,突出部50向具有自由端51的一侧伸出,由于这种伸出,自由端51从台面a上滑落,并滑落在与台面a的上述伸出方向的前方相连续的较低台面b上,因而如图9所示,突出部50切换到由于其自由端51和较低台面b的对接而发挥指定的弹性压力的状态,这样一来,自动地切换到适合于稍细的日本车、美国车的插座1的状态。
外极端子5如图10所示,在将具备导电性的金属材料带板弯曲成弧状而形成突出部50时,将金属材料带板z弯曲成从其长度方向的中间向外侧弯曲后再返回,使折返一侧5a弯曲成弧状而制成突出部50,其弧状的突出部50中朝向带板z基端一侧的端部成为自由端51。
与该自由端51相对向、通过与其相接触而支承自由端51的支台w可通过将带板z中与上述折返一侧5相对向的基端一侧5b的与上述自由端51相对向的部位折曲制成曲柄状,从而设置在其基端一侧5b上。
使长板状带板的中间部弯曲成U字形,使其两端部对向成一对,使该两端部分别向外侧弯曲后,再分别向上述U字形的弯曲部一侧折返,该折返一侧5a分别弯曲成弧状,从而制成突出部50,这样一来,外极端子5中一对突出部50、50分别设置在一根带板的两端部上。
此时,如图10所示,各突出部50、50的前端一侧上形成的自由端51、51通过预先形成向外侧大致水平地弯曲的导向片51a、51a,在自由端51、51从与带板的中间折曲成曲柄状而制成的支台w的台面a对接的状态,由于突出部50被强力推入而从台面a滑落地伸出时,顺利地引导自由端51从台面a上滑落到低一级的台面b上的动作。
外极端子5也可是其上形成的突出部50的自由端51与上述的图7至图9中所示的情况相反,为沿图12、图13所示的本体2插入插座1中时的插入方向组装在本体2上,以便位于突出部50的后端一侧上。通过这样组装外极端子5,在内径Φ为21的较细插座1中插入汽车插头A的本体2时,突出部50被强力地沿本体2的径向推压而向自由端51一侧伸出,因而突出部50的自由端51从支台w的台面a滑向台面b的动作可利用将本体2插入插座1中时的力,使得自由端51向台面b的滑行顺滑。
如图12和图13所示,这样构成的外极端子5、5可通过在带板z的基端一侧5b与预先形成在本体2上的组装座21、21相接触,并通过固定螺钉22等固定而不可沿长度方向移动地组装在本体2上,与单独形成的连接端子6相连接,并通过锡焊与导线4中另一方的导线41连接,但也可以象上述那样,在使一根带板z的中间部弯曲成U字形,一对相对向的两端上分别形成外极端子5、5,在基端一侧上由U字形的弯曲部形成的连接端子6制成整体连续的状态的情况下,通过锡焊等将导线4中另一方的导线41连接在由弯曲部构成的连接端子6上。
这样构成的外极端子5、5如图14和图15所示,将其突出部50制成突出高度高的凸部50a和突出高度稍低的凸部50b在带板z的长度方向上并列的形状,并且,如图14所示,也可以制成较高一侧的凸部50a位于自由端51一侧,而较低一侧的凸部50b位于与自由端51相反一侧的适当形状。
当两个凸部50a、50b高、低并列地形成外极端子5的突出部50时,在其突出高度高的凸部50a中,当将汽车插头A的本体2插入制成内径φ为22的欧洲车的车身上装备的插座1’中时,如图14所示,通过外壁压接、推入在插座1’的内壁面上,成为自由端51与支台w的台面a相接触的状态,与保持指定的拔出力的弹性压力压接在插座1’的内壁面上,并且,预先设定较高凸部50a的突出高度和形成了自由端51的凸部50a的脚片长度,以便成为在较低一侧的凸部50b的外壁与插座1’的内壁面中间存在微小间隙的状态。
在较低一侧的凸部50b中,当将制成内径φ为21的较细的日本车和美国车中装备的插座1中时,如图15所示,通过突出高度较高一侧的凸部50a与插座1的内壁面的压接而被强力推入,自由端51从支台w的台面a上向台面a的外侧滑出,成为滑落到第2级台面b上的状态,从而该较低凸部50b的外壁以保持指定的拔出力的弹性压力与插座1的内壁面压接。
外极端子5、5在本体2上的组装如图16至图20所示,在分别形成通过沿轴线方向的分割面将本体2分成左右两个的左半侧2a和右半侧2b,将其左半侧2a和右半侧2b闭合,如图18所示,通过连接螺钉23和旋入盖24组装成一体的轴筒状,在这种情况下,在其左半侧2a和右半侧2b的接合面上以左右分开的状态设置有使外极端子5、5的突出部50向外部露出的窗孔20,而且,如上所述,在本体2内设置有嵌合槽状的组装座y、y,该组装座和与外极端子5的突出部50相对向的基端侧5b的侧缘部嵌合而卡止,该突出部是将导电弹性的金属材料带板z从中间向外侧弯曲,在外侧处折返,使其折返侧5a与基端侧5b相对向,将其折返侧5a弯曲成弧状而形成的,其上如图21、图22所示,嵌入与外极端子5、5的突出部50相对向的基端侧5b的侧缘部,将外极端子5设置在指定的状态位置,盖上制成对称形状的本体2的右半侧2b,使其上形成的嵌合槽状的组装座y嵌合在外极端子5的基端侧5b的边缘部上,通过盖24和连接螺钉23组装在本体2内,从而组装成这种外极端子5、5。
此时,在外极端子5为将形成该外极端子的金属弹簧板材构成的长带板z的中间部弯曲成U字形,通过在其两端部上折返而形成一对外极端子5、5,使U字形的折曲部为一体连接的连接端子6的情况下,如图22所示,尽可能将其U字形的折曲部的后端面制成平面,与其对接的挡板S是与分成两个的左半侧2a和右半侧2b中一方的内侧面整体连接地设置的,通过使将与突出部50相对向的基端侧5b嵌入上述的组装座y、y而组装设置的外极端子5的U字形折曲部的后面一侧与其相对接,阻止外极端子5向后方移动。
在使本体2分成左右两个而单独成形出的左半侧2a和右半侧2b闭合而连接成一体是在左半侧2a和右半侧2b中各内面侧的一方上如图23所示地设置环状的卡合环27,通过另一方上如图24所示地设置一对对向的钩状卡合突起28、28,与卡合环27卡合,通过该卡合环27和卡合突起28、28卡合而实现时,该挡板S可整体地形成在卡合环27的前面一侧上。
阻止外极端子5向后方移动的挡板S在将本体2分成前后两个成形的情况下,如图35所示,形成外极端子5的金属材料带板z的后端一侧上形成曲柄状的弯曲部t、切口或突起片,与其后面对接或卡合的挡板S的形状可由形成保险管30的收容部的树脂材料制成在其收容部的后面一侧沿径向突出的形状。
而且,即使是将本体2分成左右两个成形的形态,也预先在成形出外极端子5的带板z的后端一侧设置上述的弯曲部t、切口或突起片,在嵌入外极端子5而设置的本体2的一半侧2a的内腔中如图36所示,在与该弯曲部t的后面对接或卡合的位置上设置树脂材料制成的挡板S,可获得同样的效果。
这样,在由弹性的金属材料带板z与外极端子5、5一体地形成连接端子6的情况下,为了能够可靠地进行通过焊接将导线4中导线41连接在其上,如图25、26所示,在带板z上构成连接端子6的部位上预先设置切口70,并形成切起片71,该切起片71和切口70之间装入连线用的焊锡是有效的。
图27表示通过锡焊将导线4中的导线40连接在内极端子3上时的焊接部8。
焊接部8如图16所示,在由出入自如地安装在本体2内的保险管收容部25中、推出保险管30的弹簧对出入自如地安装在本体2前端部上的内极端子3向推出一侧施力时,弹簧31的承受板80是如图27所示,由金属材料带板弯曲成通道状地制成的,以便对伸缩的弹簧31和出入的保险管30进行导向,将承受弹簧31的底板部的中央部位向外侧折曲成形为窄幅的通道状,窄幅的通道状部82从预先形成于保险管收容部25的底板上的小孔26中突出,以这种窄幅的通道状部82构成导线4中的导线40的连接用焊接部8。
这样,在通过焊接将导线4中的导线40连接的内极端子上的操作时,加入的焊锡将保持在该窄幅的通道状部82上,因此可在几乎无故障的状态下进行连线操作。
而且,根据本发明的外极端子5、5如图12和图13所示,将汽车插头A分成前半侧2c和后半侧2d,通过将其旋合连接而组装的情况下,是将外极端子5的组装座21在本体2的前半侧2c的螺钉部的周面上制成连接窗孔20的切槽状,此时,如图13中点划线所示,添加这种切槽状的组装座21、21,将各外极端子5组装在周向上四等分的位置上,因此数个外极端子5是放射状地配置在本体2的周面上,当将本体2插入插座1中时,在转动方向上是稳定的。
如图28所示,外极端子5是预先将组装座21设置在汽车插头A的本体2周向上三等分的位置上,从而三个突出部50分别组装在周向的三等分的位置上,这样一来,可使本体2相对于插座1、1’稳定。
此时,在三个突出部50中的两个是将长带板z的中间部弯曲成U字形,在其两端部弯曲成形出折返侧5a、5a而形成突出部50时,如图29所示,U字形的弯曲部的后端部是制成上边短、下边长的梯形的后壁Q,成形出从其左右倾斜的侧边朝向突出部50、50的基端侧5b、5b,以沿其倾斜的侧边向内侧倾斜,从而在一对突出部50、50从本体2的中心以大致120度的角度差突出的状态下,成形出一对对向的、一根带板z的各端部,将其嵌合、组装在两个组装座21、21上。
在这种情况下,如图30所示,一根带板z的U字形弯曲部的后端部制成长方形或正方形的后壁Q,与其相连接的基端侧5b、5b是分别向其内侧倾斜地捻曲成形出的,可由一根带板z制成以大致120度的相位差相对向的一对突出部50、50。
在设置于本体2周向上三等分位置上的组装座21中余下的一个组装座21上组装的外极端子5由于其突出部50可以仅用于使本体2稳定,所以不必进行与导线4中的导向41的连接。
而且,仅用于使本体2稳定而设置的突出部50为没有弹性的刚体并设置在组装座21上,在由树脂材料成形本体2时,通过该树脂材料,可以将本体2作为在周向三等分的位置上的一个部位上从本体2的周面突出的突出体而成形。
在上述图16至图20中,符号91表示,将本体2分成左半侧2a和右半侧2b,使其闭合而进行组装,在其上设置一对相对向的两个外极端子5、5时,防止向转动方向的移动而产生的横向摆动的机构。
该机构在将由树脂材料制成轴筒状的本体2通过沿轴向的分割面而分成左半侧2a和右半侧2b,并各自由树脂材料制成图16至图20所示的那样,并通过盖24和连接螺钉23组装成轴筒状时,在相对于分别形成的左半侧2a和右半侧2b的双方或其一方的周壁上预先形成的、用于其分割面左右两侧的外极端子5的突出部50向外面一侧露出的窗孔20、20在周向上重合的位置处,与这些窗孔20和窗孔20周向的中间部上开设切孔90,在此配置与插座1的内壁面相接触的突起体91,该突起体91左右的侧缘与从上述切孔90左右的侧缘一方呈舌片状突出的连结部件92相连接,由其连结部件92支承该突起体91,并且,该突起体91和连结部件92在由树脂材料成形出本体2的左半侧2a、右半侧2b时是与其树脂材料一体连接而成形出的,因而通过因树脂材料具有的弹性使连结部件92挠曲,使突起体91自如地出入于切孔90中。
这样,当将组装成的汽车插头A的本体2插入欧洲车的车身上设置的较粗插座1’和日本车、美国车的车身上设置的较细插座1中时,通过连结部件91的挠曲,如图32和图33所示,压接在插座1、1’的内壁面上,本体2由一对外极端子5、5和突起体91三处的接触点支承,防止了横向摆动。
在由树脂材料成形本体2的左半侧2a和右半侧2b时,该突起体91也可以是作为在指定位置上从左半侧2a或右半侧2b的周壁突出的刚体而一体成形的。
而且,在将本体2沿轴向分成左右两部分,由树脂材料分别成形出其左半侧2a(一半侧)和右半侧2b(另一半侧),并使其闭合而组装成本体2的情况下,当由长带板z以图29、30所示的120的相位差相对向地成形出一对其端部上形成的突出部50、50时,如图34所示,将本体2分成一半侧2a和另一半侧2b的分割面x是从本体2的轴向上看去,从本体2的中心位置沿大致成120度的角度的分割线的两部分形成的,并使其闭合而进行组装,因此,如图21所示,将外极端子5的基端一侧5b嵌合在预先将由一根带板z在其两端部上形成的一对外极端子5、5设置在本体2的左半侧2a(一半侧)和右半侧2b(另一半侧)的嵌合槽状的组装座y、y上,使形成支台w的曲柄状折曲部支承在突起状的台部p上的状态,从而组装在三等分的位置中的两个位置上。
此时,可在三等分的位置中余下的一个位置上,通过形成一半侧2a或另一半侧21b的树脂材料形成刚体的突起体91。
权利要求
1.一种汽车插头,其特征在于,由具有弹性的导电性金属材料的带板(z)形成、并组装在本体(2)内的外极端子(5)的突出部(50)是形成其突出部(50)的基端部与带板(z)的基端一侧(5b)相连接,其突出部(50)的前端部为朝向本体(2)内的中心侧移动自如的自由端(51)的形状,在本体(2)内安装有台面(a)和较台面(a)低的台面(b),其中,在将该本体(2)插入欧洲车的车身中装备的较粗点烟器的插座(1’)中时,台面(a)位于与由其插座(1’)的内壁面沿本体(2)的径向推入的突出部(50)的自由端(51)相对向的位置上,其自由端(51)与其对接而进行支承,而当将本体(2)插入日本车、美国车的车身中装备的较细点烟器的插座(1)中时,由于其插座(1)的内壁面将突出部(50)强力地沿本体(2)的径向推入而伸出到自由端(51)的一侧,所以台面(b)位于支承从上述台面(a)滑落的自由端(51)的位置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插头,其特征在于,由具有弹性的金属材料的带板(z)形成的外极端子(5)是以其上设置的突出部(50)中设置自由端(51)的一侧朝向本体(2)的基端一侧的姿势组装在本体(2)中的。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插头,其特征在于,将形成外极端子(5)的具有弹性的金属材料的带板(z)从其长度方向的中间向外侧弯曲并折返,形成与带板(z)的基端部(5b)相对向的折返侧(5a),对其折返侧(5a)进行折曲加工,成形出具有自由端(51)的突出部(50),在带板(z)的基端侧(5b)上,对与上述突出部(50)的自由端(51)相对向的部位进行折曲加工,设置支承自由端(51)的台面(a)和较其低的台面(b)。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插头,其特征在于,由具有弹性的金属材料的带板(z)形成的外极端子(5)的突出部(50)中,位于具有自由端(51)的一侧上的突出高度较高的凸部(50a)和位于与自由端(51)相反一侧的突出高度稍低的凸部(50b)是制成沿带板(z)的长度方向并列的形状,较高的凸部(50a)的突出高度设定在当将本体(2)插入较粗的插座(1’)中时,其凸部(50a)被插座(1’)的内壁面推入,自由端(51)支承在支台(a)上而发挥指定的弹性压力作用的高度上,较低的凸部(50b)的突出高度设定在将本体(2)插入较细的插座(1)中,较高凸部(50a)被强力推入,自由端(51)从支台(a)上滑落,支承在较低的台面(b)上的状态时,压接在插座(1)的内壁面上而发挥指定的弹性压力的作用的高度上。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插头,其特征在于,将形成外极端子(5)的具有弹性的金属材料的带板(z)从其长度方向的中间向外侧弯曲折返,形成与带板(z)的基端侧(5b)并列、对向的折返侧(5a),在其折返侧(5a)上设置突出部(50),将与该突出部(50)相对向的带板(z)的基端侧(5b)的侧缘部嵌合在于分成左右两个成形出的本体(2)的左半侧(2a)和右半侧(2b)上预先形成的嵌合槽状的组装座(y、y)上,将外极端子(5)组装在本体(2)上。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插头,其特征在于,将形成外极端子(5)的具有弹性的金属材料的带板(z)制成长条状,将其中间部弯曲成U字形,两端侧相互对向,将其两端侧分别向外侧弯曲、折返,在其折返侧(5a、5a)上分别形成突出部(50、50),连续地形成一对外极端子(5、5),将其组装在本体(2)上。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插头,其特征在于,本体(2)是分成左半侧(2a)和右半侧(2b)而由树脂材料分别制成的,通过将其左半侧(2a)和右半侧(2b)闭合、连接而进行组装,在该本体(2)上以下述方式设置由具有弹性的金属材料的带板(z)形成的外极端子(5),即,在外极端子上设置的突出部(50)从上述左半侧(2a)和右半侧(2b)的闭合面上设置的窗孔(20、20)中突出,在本体(2)的周向上以大致180度的相位差组装成一对,在本体(2)的左半侧(2a)和右半侧(2b)的双方或一方上,上述窗孔(20)和窗孔(20)的本体(2)的周向中间部开设切孔(90),同时,从其切孔(90)的左右一侧缘呈舌片状突出的连结部件(91)和支承在其连结部件(91)上、从上述切孔(90)内突出到本体(2)的周面外侧的突起部(92)是通过成形出上述本体(2)的树脂材料而与本体(2)的左半侧(2a)或右半侧(2b)一体连接而制成的。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插头,其特征在于,将由具有弹性的金属材料的带板(z)成形出的外极端子(5)以下述的方式配置并组装在本体(2)上,即,突出部(50)分别从本体(2)的外周面中周向上三等分的位置中的两个位置上突出,在三等分的位置中余下的一处上,将从本体(2)的外周面上突出指定高度的突起体(91)固定在本体(2)上。
9.一种汽车插头的外极端子,其特征在于,将由具有弹性的金属材料构成的带板(z)从长度方向的中间部折曲成对折状,两端部相互对向,其对向的两端部分别向外侧弯曲并向中间部折返,分别形成与端部(z)的基端侧(5b)的外侧相对向的折返侧(5a),将折返侧(5a、5a)弯曲成形,制成突出部(50、50),在带板(z)的对折状折曲的中间部的后端一侧上成形出俯视为上边短下边长的梯形状后壁(Q),与其连续的带板(z)的左右基端侧(5b、5b)沿上述后壁(Q)中左右倾斜的侧边分别向内侧倾斜,在基端侧(5b、5b)的各前端一侧上设置的上述突出部(50、50)是以大致120度的角度相互对向地制成的。
10.一种汽车插头的外极端子,其特征在于,将由具有弹性的金属材料构成的带板(z)从长度方向的中间部折曲成对折状,两端部相互对向,其对向的两端部分别向外侧弯曲并向中间部折返,分别形成与端部(z)的基端侧(5b)的外侧相对向的折返侧(5a),将折返侧(5a、5a)弯曲成形,制成突出部(50、50),与带板(z)的对折状折曲的中间部相连续的带板(z)的左右基端侧(5b、5b)分别向内侧倾斜地捻曲,在基端侧(5b、5b)的各前端一侧上设置的上述突出部(50、50)是以大致120度的角度相互对向地制成的。
全文摘要
一种汽车插头,可适用于内径不同的点烟器插座。在本体2内安装有台面a和较台面a低的台面b,在将该本体2插入欧洲车的车身中装备的较粗点烟器的插座1’中时,沿本体2的径向推入的突出部50的自由端51与台面a对接而受到支承,而当将本体2插入日本车、美国车的车身中装备的较细点烟器的插座1中时,沿本体2的径向推入的突出部50的自由端51从上述台面a滑落到后面b的位置上。
文档编号H01R27/00GK1332498SQ0013107
公开日2002年1月23日 申请日期2000年12月29日 优先权日2000年6月30日
发明者佐治正大 申请人:佐治正大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