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大容量继电器静触头装置的制作方法
专利说明
一、技术领域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继电器静触头装置,尤其是指一种大容量继电器静触头装置。
二背景技术:
电磁式控制继电器(简称继电器)广泛用于电力传动系统中,起控制、放大、联锁、保护与调节的作用,以实现控制过程的自动化。继电器的基本结构由感测机构和执行机构组成。执行机构常为由动、静触头和附件组成的触头系统,它构成继电器的输出。目前,国家标准规定的继电器其触头参数中额定电流最大为10A。要想提高继电器的容量,不但对感测机构进行改进,而且还要对执行机构进行改进。本申请人曾设计了一种“三相电磁继电器”(ZL02201951.0,公开号2524359,
公开日2002.12.04),它是对继电器的执行机构进行了改进,设置了灭弧装置,提高了继电器的灭弧性能,因而可以制成大容量继电器,但是未曾涉及其静触头装置。而静触头装置的结构对继电器的容量大小和电寿命指标关系很大。
三、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对现有技术进行改进,提供一种大容量继电器静触头装置,它能提高大容量继电器的电寿命。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取的解决方案是一种大容量继电器静触头装置,包括触头座,该触头座从上至下固定上并联式静触头、下并联式静触头和并联式接线板,上并联式静触头和下并联式静触头分叉如“Y”形,它们的分叉面下或面上固定有静触点即上并联式静触头和下并联式静触头的下面或上面有两个静触点,并联式接线板也分叉如“Y”形,其分叉端头开有接线孔即其有两个与继电器两个动触头电联接的接线孔。
本实用新型对现有的大容量继电器静触头装置进行改进,上、下静头采用并联式静触头,它们下面或上面的两个静触点分别对应于大容量继电器两个动触头;并联式接线板分叉端头开有的两个接线孔可以与大容量继电器两个动触头电联接。并联式静触头与现有的独个式静头相比,由于有分流作用,触头的耐电磨损性能有了很大的提高而温升有了很大的降低,从而最大限度地有效保护了触头系统,提高了继电器的电寿命。
四
图1是本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所示的大容量继电器静触头装置左视图。
图3是图1所示的大容量继电器静触头装置右视图。
图4是图1中所示的上并联式触头的立体图。
图5是图4所示的上并联式触头的俯视图。
图6是图4所示的上并联式触头的仰视图。
图7是图1中所示的下并联式触头的立体图。
图8是图7所示的下并联式触头的俯视图。
图9是图7所示的下并联式触头的仰视图。
图10是图1中所示的并联式接线板的立体图。
图11是图10所示的并联式接线板的俯视图。
图12是图10所示的并联式接线板的仰视图。
图中1、上并联式触头,2、下并联式触头,3、并联式接线板,4、触头座,5、静触点。
五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及其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再作描述。
参见图1~图12,一种大容量继电器静触头装置,包括触头座4,该触头座4从上至下固定上并联式静触头1、下并联式静触头2和并联式接线板3,上并联式静触头1和下并联式静触头2分叉如“Y”形,它们的分叉面下或面上固定有静触点5即上并联式静触头1和下并联式静触头2的下面或上面有两个静触点5,并联式接线板3也分叉如“Y”形,其分叉端头开有接线孔即其有两个与继电器两个动触头电联接的接线孔。
参见图4~图12,上并联式静触头1、下并联式静触头2和并联式接线板3安装螺孔的两侧成形向上,这样在固定电线时,不容易滑脱。
利用本实施例的大容量继电器其额定电流可以等于或大于100A。
权利要求1.一种大容量继电器静触头装置,包括触头座(4),其特征在于该触头座(4)从上至下固定上并联式静触头(1)、下并联式静触头(2)和并联式接线板(3),上并联式静触头(1)和下并联式静触头(2)分叉如“Y”形,它们的分叉面下或面上固定有静触点(5)即上并联式静触头(1)和下并联式静触头(2)的下面或上面有两个静触点(5),并联式接线板(3)也分叉如“Y”形,其分叉端头开有接线孔即其有两个与继电器两个动触头电联接的接线孔。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大容量继电器静触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上并联式静触头(10、下并联式静触头(2)和并联式接线板(3)安装螺孔的两侧成形向上。
专利摘要一种大容量继电器静触头装置,包括触头座,该触头座从上至下固定上并联式静触头、下并联式静触头和并联式接线板,上并联式静触头和下并联式静触头分叉如“Y”形,它们的分叉面下或面上固定有静触点即上并联式静触头和下并联式静触头的下面或上面有两个静触点,并联式接线板也分叉如“Y”形,其分叉端头开有接线孔即其有两个与继电器两个动触头电联接的接线孔。本实用新型对现有的大容量继电器静触头装置进行改进,并联式静触头与现有的独个式静触头相比,由于有分流作用,触头的耐电磨损性能有了很大的提高而温升有了很大的降低,从而最大限度地有效保护了触头系统,提高了继电器的电寿命。
文档编号H01H50/54GK2638229SQ0327624
公开日2004年9月1日 申请日期2003年7月6日 优先权日2003年7月6日
发明者苏怀彬 申请人:苏怀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