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轴线缆连接器的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41310阅读:301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同轴线缆连接器的制造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同轴线缆连接器,包括绝缘本体、固定于绝缘本体内的导电端子及线缆。所述线缆设有与导电端子电性连接的线芯部,所述绝缘本体设有基部以及自基部延伸的延伸部,所述导电端子设有固定于基部上以与对接端子相接触的端子对接部以及容置于延伸部内以连接线缆的线缆对接部。所述线缆对接部设置为包裹线芯部的金属环状,在导电端子的对接方向上,所述线缆对接部的上下两侧中至少一侧的厚度比其他部位的厚度薄。由于线缆对接部的上下两侧中至少一侧被打薄,线缆即可顺利插入,且包线处也不会过高,这样就可以把同轴连接器做的更薄,更适用于精密仪器。
【专利说明】同轴线缆连接器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同轴线缆连接器。

【背景技术】
[0002]同轴线缆连接器主要用于手机蓝牙、无线网络、电子测量工具等方面,其通常与一安装于电路板上的同轴连接器相对接。同轴线缆连接器通常包括有绝缘本体、固定在绝缘本体内的导电端子、固持在绝缘本体外侧的遮蔽壳体以及与所述导电端子电性连接的线缆。所述导电端子通常具有用以与对接端子相接触的端子对接部以及用以连接线缆的线缆对接部。通常,线缆对接部将线缆包裹住,包线处往往很高,从而导致同轴线缆连接器的厚度难以降低,因而难以适应电子产品小型化的发展。
[0003]由此,有必要提供一种改进的同轴线缆连接器以解决上述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0004]本实用新型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提供了一种同轴线缆连接器,可将同轴线缆连接器做的更薄。
[000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同轴线缆连接器,包括绝缘本体、固定于绝缘本体内的导电端子及线缆,所述线缆设有与导电端子电性连接的线芯部,所述绝缘本体设有基部以及自基部延伸的延伸部,所述导电端子设有固定于基部上以与对接端子相接触的端子对接部以及容置于延伸部内以连接线缆的线缆对接部,所述线缆对接部设置为包裹线芯部的金属环状,在导电端子的对接方向上,所述线缆对接部的上下两侧中至少一侧的厚度比其他部位的厚度薄。
[0006]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线缆对接部内壁凹陷成六边形。
[0007]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延伸部设有水平延伸的基板、自基板两侧竖直延伸的侧板以及连接所述侧板、基板和基部的背板,所述背板、侧板和基板之间形成收容所述线缆对接部的收容空间。
[0008]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线缆对接部包括贴合基板设置的下侧以及与下侧对应设置的上侧,所述线缆对接部的上侧的中部设有沿轴向延伸的间隙。
[0009]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基板面向所述收容空间的一侧凸伸有突块,所述突块设置于所述线缆对接部远离基部的一侧且支撑于所述线芯部的下侧。
[0010]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端子对接部也呈金属环状,所述端子对接部的轴线方向与线缆对接部的轴线方向相垂直,所述端子对接部和线缆对接部之间设有连接臂,所述连接臂镶埋成型于所述绝缘本体内。
[0011]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端子对接部远离线缆对接部的一侧的中部断开并形成开口,在对接同轴连接器的插接方向上,端子对接部在开口两侧的区域的高度变低,进而形成用以防止导电端子与对接端子发生干涉和变形的让位空间。
[0012]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基部呈圆板状,所述端子对接部高出基部设置,且基部将端子对接部的底部部分遮蔽,并在端子对接部底部远离延伸部一侧的位置处形成有缺口,所述基部与端子对接部形成一对接空间,所述缺口与对接空间上下连通。
[0013]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同轴线缆连接器还包括遮盖在所述绝缘本体外侧的金属外壳以及用以包覆所述线缆的包线外壳,所述包线外壳与所述金属外壳相互固定连接。
[0014]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金属外壳设有环绕所述基部的环形部,所述环形部与所述基部之间沿周向上都留有缝隙。
[0015]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所述线缆对接部以呈包裹线芯部的金属环状设置,但是在本实用新型中,在导电端子的对接方向上,所述线缆对接部的上下两侧中至少一侧的厚度比其他部位的厚度薄,即将线缆对接部的上下两侧中至少一侧打薄,使得线缆即可顺利插入,且包线处也不会过高,这样就可以把同轴连接器做的更薄,更适用于精密仪器。

【附图说明】

[0016]图1为本实用新型同轴线缆连接器的立体图。
[0017]图2为本实用新型同轴线缆连接器的立体分解示意图。
[0018]图3为本实用新型中导电端子和绝缘本体组合示意图。
[0019]图4为本实用新型中导电端子、绝缘本体和金属外壳装配后的仰视图。
[0020]图5为本实用新型中绝缘本体的立体图。
[0021]图6为本实用新型中导电端子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2]以下将结合附图所示的各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描述。但这些实施方式并不限制本实用新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根据这些实施方式所做出的结构或功能上的变换均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0023]请参照图1至图6所示,本实用新型同轴线缆连接器100包括有绝缘本体1、固定于绝缘本体I内的导电端子2、与导电端子2电性连接的线缆(未图示)、遮盖在所述绝缘本体I外侧的金属外壳3以及用以包覆线缆(未图示)的包线外壳4,所述线缆(未图示)具有线芯部(未图示)且与导电端子2电性连接。
[0024]所述绝缘本体I为注塑成型,且包括成圆板状的基部11以及自基部11径向延伸的延伸部12。由图4和图5所示,所述基部11中间形成有舌部111,所述舌部111远离延伸部12的一侧形成有缺口 113,所述基部11还形成有环绕舌部111形成的镂空部112。所述镂空部112可在插拔导电端子2时提供弹性空间,防止用力过大毁坏导电端子2。
[0025]由图2和图5所示,所述绝缘本体I的延伸部12设有水平延伸的基板121、自基板121两侧竖直延伸的侧板122以及连接所述侧板122、基板121和基部11的背板123,所述背板123、侧板122和基板121之间形成有收容空间124。所述基板121面向所述收容空间124的一侧凸伸有突块1211,所述突块1211设置在背板123远离基部11的一端,且支撑在所述线芯部(未图示)的下侧221。所述突块1211朝向所述基部11的一侧形成有平滑延伸的曲面。所述突块1211可支撑并导引线芯部(未图示),以使得线芯部(未图示)与导电端子2顺利插接。
[0026]由图2、图3和图6所示,所述导电端子2镶埋固定在绝缘本体I内部且为金属材料。所述导电端子2设有固定于基部11上以与对接端子相接触的端子对接部21、容置于延伸部12内以连接线缆(未图示)的线缆对接部22以及连接端子对接部21与线缆对接部22的连接臂23。所述线缆对接部22容置于收容空间124内。所述线缆对接部22为包裹线芯部(未图示)的金属环状,且在导电端子2的对接方向上,所述线缆对接部22的上下两侧中至少一侧的厚度比其他部位的厚度薄。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线缆对接部22内壁凹陷呈六边形,并通过六边形的内壁将线芯部(未图示)夹持固定,固定效果较好。当然,若所述线缆对接部22内壁凹陷成其他形状,同样也可达到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所述线缆对接部22包括贴合基板121设置的下侧221以及与下侧221对应设置的上侧222,所述线缆对接部22的上侧222的中部设有沿轴向延伸的间隙2221。所述间隙2221可在插入线缆(未图示)时防止压力过大抵坏线缆对接部22。由图3所示,所述线缆对接部22设置在所述突块1211朝向基部11的一侧。
[0027]由图6所示,所述导电端子2的端子对接部21也呈金属环状,所述端子对接部21的轴线方向与线缆对接部22的轴线方向相垂直。所述端子对接部21与基部11共同形成有一对接空间213,所述缺口 113与对接空间213上下连通。所述端子对接部21远离线缆对接部22的一端的中部断开并形成开口 211,在对接同轴连接器的插接方向上,端子对接部21在开口 211两侧的区域的高度变低,进而形成一让位空间212。当与对接的同轴线缆连接器配合时,若发生倾斜插拔导电端子2的情形时,让位空间212可以防止导电端子2与对接同轴线缆连接器发生干涉并产生变形。另外,在本实用新型中,所述端子对接部21在开口 211两侧的区域朝向对接空间213内弯折延伸,由此可以增加与对接同轴连接器的导电端子的抵持接触效果。由图3和图4所示,所述端子对接部21高出基部11设置,且所述基部11将端子对接部21的底部部分遮蔽,所述缺口 113设置于所述端子对接部21底部远离延伸部12的一侧,所述端子对接部21设置于所述基部11的镂空部112正上方且环绕舌部111,所述舌部111部分遮盖住端子对接部21的底部。
[0028]由图6所示,所述导电端子2的连接臂23镶埋成型于所述绝缘本体I内,且靠近端子对接部21的一端比靠近线缆对接部22的一端宽。
[0029]由图2所示,所述金属外壳3设有中间断开并环绕所述基部11的环形部31以及自环形部31断开处弯折并平行延伸的一对竖直板32,所述竖直板32紧贴于所述延伸部12的两侧板122外侧。由图4所示,所述环形部31与所述基部11之间沿周向上都留有缝隙311。从而可使导电端子2及绝缘本体I在金属外壳3内有前后及左右移动的位移量,当与对接同轴线缆连接器对插时,可以自动导正,增加对插时的包容量。
[0030]由图1至图2所示,所述包线外壳4设有依次连接的第一包合部41、第二包合部42、第一包线部43、第二包线部44。第一包合部41用以包覆环形部31。第二包合部42同金属外壳3的竖直板32及绝缘本体I的延伸部12配合包扎线缆(未图示),所述第二包合部42包括底壁421、由底壁421的两侧向上延伸有侧壁422以及由侧壁422延伸的盖部423,此底壁421盖合于绝缘本体I的基板121,侧壁422包覆竖侧板122,盖部423弯折盖合在延伸部12上,增强包扎强度。第一包线部43和第二包线部44的底面均设有肋条431,能将线缆(未图示)抱紧,加强第一包线部43和第二包线部44的强度。
[0031]本实用新型的同轴线缆连接器100在安装时,将注塑成型的绝缘本体I和导电端子2组件安装于金属外壳3内,此时环形部31环绕绝缘本体I的基部11,环形部31与基部11两侧均设有若干卡扣件113,可将两者牢牢固定。竖直板32贴靠在绝缘本体I侧板122外侧,所述竖直板32和绝缘本体I也包括有若干所述卡扣件113,将两者固定住。然后再将包线外壳4包覆在金属外壳3外侧,所述包线外壳4可与金属外壳3固定连接。
[0032]由此,导电端子2的线缆对接部22的上下两侧中至少一侧的厚度比其他部位的厚度薄,可将线缆(未图示)的线芯部(未图示)充分容置于内,不会将包线处顶的过高,因此可将同轴线缆连接器100做的更薄,以适合更精密的场合。
[0033]应当理解,虽然本说明书按照实施方式加以描述,但并非每个实施方式仅包含一个独立的技术方案,说明书的这种叙述方式仅仅是为清楚起见,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将说明书作为一个整体,各实施方式中的技术方案也可以经适当组合,形成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其他实施方式。
[0034]上文所列出的一系列的详细说明仅仅是针对本实用新型的可行性实施方式的具体说明,它们并非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凡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技艺精神所作的等效实施方式或变更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权利要求】
1.一种同轴线缆连接器,包括绝缘本体、固定于绝缘本体内的导电端子及线缆,所述线缆设有与导电端子电性连接的线芯部,所述绝缘本体设有基部以及自基部延伸的延伸部,所述导电端子设有固定于基部上以与对接端子相接触的端子对接部以及容置于延伸部内以连接线缆的线缆对接部,其特征在于:所述线缆对接部设置为包裹线芯部的金属环状,在导电端子的对接方向上,所述线缆对接部的上下两侧中至少一侧的厚度比其他部位的厚度薄。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同轴线缆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线缆对接部内壁凹陷成六边形。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同轴线缆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延伸部设有水平延伸的基板、自基板两侧竖直延伸的侧板以及连接所述侧板、基板和基部的背板,所述背板、侧板和基板之间形成收容所述线缆对接部的收容空间。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同轴线缆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线缆对接部包括贴合基板设置的下侧以及与下侧对应设置的上侧,所述线缆对接部的上侧的中部设有沿轴向延伸的间隙。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同轴线缆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基板面向所述收容空间的一侧凸伸有突块,所述突块设置于所述线缆对接部远离基部的一侧且支撑于所述线芯部的下侧。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同轴线缆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端子对接部也呈金属环状,所述端子对接部的轴线方向与线缆对接部的轴线方向相垂直,所述端子对接部和线缆对接部之间设有连接臂,所述连接臂镶埋成型于所述绝缘本体内。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同轴线缆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端子对接部远离线缆对接部的一侧的中部断开并形成开口,在对接同轴连接器的插接方向上,端子对接部在开口两侧的区域的高度变低,进而形成用以防止导电端子与对接端子发生干涉和变形的让位空间。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同轴线缆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基部呈圆板状,所述端子对接部高出基部设置,且基部将端子对接部的底部部分遮蔽,并在端子对接部底部远离延伸部一侧的位置处形成有缺口,所述基部与端子对接部形成一对接空间,所述缺口与对接空间上下连通。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同轴线缆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同轴线缆连接器还包括遮盖在所述绝缘本体外侧的金属外壳以及用以包覆所述线缆的包线外壳,所述包线外壳与所述金属外壳相互固定连接。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同轴线缆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金属外壳设有环绕所述基部的环形部,所述环形部与所述基部之间沿周向上都留有缝隙。
【文档编号】H01R24-38GK204289777SQ201420782210
【发明者】王团伟 [申请人]昆山嘉华电子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