插座连接器的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45200阅读:317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插座连接器的制造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插座连接器,其包括:金属壳体、上端子模组、下端子模组、以及中间金属接地片,其中所述中间金属接地片包括沿横向方向上延伸的连接部、分别自连接部两相反向前延伸的两侧翼部、以及由两侧翼部和连接部围成的挖空槽。本实用新型插座连接器内的中间金属接地片具有挖空槽,由于挖空槽的存在,中间金属接地片在上下方向上不会和上端子模组、下端子模组内的上、下端子内的电源端子接触而造成短路,同时,插座连接器的构型尺寸也满足要求。
【专利说明】
插座连接器
技术领域
[0001]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插座连接器,尤其涉及一种防短路的插座连接器。
【背景技术】
[0002] USB 3.0推广团队(USB 3.0Promoters)于 2013年 6 月 23 公布了 USB 3.1 Specification!;规格书),其定义了USB Type-C插头连接器和插座连接器的端子排布原理 图。USB Type-C插头连接器和插座连接器的亮点在于更加纤薄的设计、支持USB接口双面插 入,正式解决了 "USB永远插不准"的世界性难题,正反面随便插。
[0003] 现有技术请参考2015年7月8日公告的中国实用新型专利第CN204481167U号专利, 其公开了一种插座连接器,其包括安装在上端子模组、下端子模组、以及设置于上端子模组 和下端子模组之间的中间金属接地片,所述中间金属接地片在横向覆盖上排十二根端子和 下排十二根端子。中间金属接地片与上下排端子的前端接触部在竖直方向比较靠近,而上 下排端子分别具有两个电源端子Vbus,为了防止短路,使得中间金属接地片需要与上下排 端子内的电源端子Vbus在上下方向上保持一定距离。同时,由于插座连接器对于尺寸也有 要求,因此无法通过改变插座连接器的构型尺寸来实现中间金属接地片要与上下排端子内 的电源端子Vbus在上下方向上保持一定的安全距离。
[0004] 因此,实有必要设计一种不改变构型尺寸且能够防短路的插座连接器。 【实用新型内容】
[0005]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能够防短路且不会改变构型尺寸 的插座连接器。
[0006]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
[0007] -种插座连接器,其包括:金属壳体、上端子模组、下端子模组、以及中间金属接地 片,所述金属壳体包括顶壁、底壁、两侧壁、以及由这些壁围成的收容腔,所述收容腔沿前后 方向贯通,所述收容腔设置成可供插头连接器沿正反两个方向插入配合,所述上端子模组 与下端子模组设置于收容腔内,所述上端子模组包括上绝缘本体以及一排上端子,所述下 端子模组包括下绝缘本体以及一排下端子,所述一排上端子和一排下端子分别沿横向方向 排列,所述中间金属接地片夹设在上绝缘本体和下绝缘本体之间,所述中间金属接地片包 括沿横向方向上延伸的连接部、分别自连接部两相反向前延伸的两侧翼部、以及由两侧翼 部和连接部围成的挖空槽。
[0008]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有益效果如下:本实用新型插座连接器内的中间金 属接地片具有挖空槽,由于挖空槽的存在,中间金属接地片在上下方向上不会和上、下端子 内的电源端子Vbus接触而造成短路,同时,插座连接器的构型尺寸也可以满足要求。
[0009]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改进如下:
[0010] 进一步地,所述中间金属接地片呈U字形。
[0011] 进一步地,所述中间金属接地片还包括自连接部向下弯折延伸形成的竖直脚,所 述竖直脚向下延伸超出下绝缘本体。
[0012] 进一步地,所述下绝缘本体具有向上延伸的两个定位柱,每一侧翼部设有一用于 定位柱插入配合的定位孔。
[0013] 进一步地,所述插座连接器还包括包覆成型在上端子模组和下端子模组外的包覆 本体,所述竖直脚向下延伸超出包覆本体。
[0014] 进一步地,每一上端子包括暴露于上绝缘本体前端顶面的上对接部和向后延伸 超出上绝缘本体的上焊接部,每一下对接端子包括暴露于下绝缘本体前端底面上的下对接 部和向后延伸超出下绝缘本体的下焊接部。
[0015] 进一步地,所述一排上端子和一排下端子的数目相等,所述一排上端子和一排下 端子均沿横向方向排布,所述一排上端子包括两个接地端子和位于两个接地端子之间的三 个电源端子,所述一排下端子包括两个接地端子和两个接地端子之间的三个电源端子。
[0016] 进一步地,所述一排上端子包括九个端子,沿横向方向依次排列分别为:接地端 子、电源端子、电源端子、侦测端子、信号端子、信号端子、辅助端子、电源端子及接地端子。
[0017] 进一步地,所述一排下端子包括九个端子,沿横向方向依次排列分别为:接地端 子、电源端子、辅助端子、信号端子、信号端子、侦测端子、电源端子、电源端子及接地端子。
[0018] 进一步地,所述电源端子、接地端子在竖直方向上的厚度为0.25mm。
【附图说明】
插座连接器的制造方法附图
[0019] 图1是符合本实用新型的插座连接器安装在电路板上的前视立体图。
[0020] 图2是如图1所示插座连接器安装在电路上的后视立体图。
[0021] 图3是如图1所示插座连接器的前视立体分解图。
[0022] 图4是如图2所示插座连接器的后视立体分解图。
[0023] 图5是如图3所示插座连接器的前视进一步立体分解图。
[0024] 图6是如图4所示插座连接器的前视进一步立体分解图。
[0025] 图7是如图5所示端子模组的前视立体分解图。
[0026] 图8是如图6所示端子模组的后视立体分解图。
[0027] 图9是如图7所示端子模组的前视进一步立体分解图。
[0028] 图10是如图8所示端子模组的后视进一步立体分解图。
[0029] 图11是如图9所示端子模组的前视进一步立体分解图。
[0030] 图12是如图10所示端子模组的后视进一步立体分解图。
[0031] 图13是如图5所示端子模组的端子排布图。
[0032] 图14是符合本实用新型的插头连接器的前视立体图。
[0033] 图15是如图14所示插头连接器的后视立体图。
[0034] 图16是如图14所示插头连接器的前视立体分解图。
[0035] 图17是如图15所示插头连接器的后视立体分解图。
[0036] 图18是如图16所示插头连接器的前视进一步立体分解图。
[0037] 图19是如图17所示插头连接器的后视进一步立体分解图。
[0038]图20是如图18所示插头模组的前视立体分解图。
[0039]图21是如图20所示插头模组的后视立体分解图。
[0040] 图22是如图20所示插头模组的前视进一步立体分解图。
[0041] 图23是如图21所示插头模组的后视进一步立体分解图。
[0042] 图24是如图22所示上排端子和下排端子的立体图。
[0043]图25是如图14所示插头连接器的端子排布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44]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0045]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插头连接器100及与插头连接器100配合的插座连 接器200。
[0046] 如图1至图13所示,为符合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插座连接器100,其可以安装在外部 电路板300上。插座连接100包括:金属壳体101、金属盖体110、端子模组120、包覆载体160、 上内金属片170、下内金属片180、以及包围本体190。
[0047]以下针对插座连接器100内的各个元件及相互之间的连接关系作详细说明。
[0048] 如图3至图6所示,金属壳体101包括顶壁102、底壁103、两侧壁104、以及由这些壁 围成的收容腔105,所述收容腔105沿前后方向贯通,所述收容腔105设置成可供插头连接器 200沿正反两个方向插入配合。顶壁102设有向下延伸进入至收容腔105内的两个U形弹片 106,底壁103设有向上延伸进入收容腔内的两个倒U形弹片107。两个侧壁104与底壁103和 顶壁102的交界处均为圆弧过渡,这样围成的收容腔呈四角为圆弧的长方形状。每一侧壁 104在其后侧设有向下延伸超过底壁103的接地脚108。顶壁102的后侧还设有两个向收容腔 105倾斜延伸的卡条109。
[0049] 如图3至图6所示,金属盖体110沿上下方向安装于金属壳体102上,金属盖体110通 过镭射焊接于金属壳体101。金属盖体110的顶壁和侧壁上设有若干镭射焊接点111,金属盖 体110侧壁设有向外延伸后再向下延伸形成的接地脚112。金属壳体101的接地脚108和金属 盖体110的接地脚112安装至外部电路板300的导电通孔内,并焊接于外部电路板300。
[0050] 如图3、图5、图9及图10所示,端子模组120沿前后方向设置于收容腔105,且端子模 组120的前端面位于金属壳体101前端面的前方。端子模组120包括上端子模组130、下端子 模组140、中间金属接地片150、包覆载体160、上内金属片170、及下内金属片180。上端子模 组130与下端子模组140沿竖直方向组装在一起并沿前后方向设置于收容腔105,中间金属 接地片150夹设在上端子模组120和下端子模组130之间,包覆载体160包覆成型(over molding)在上端子模组130、中间金属接地片150、及下端子模组140外。上端子模组130、下 端子模组140、中间金属接地片150的前端未被包覆载体160包覆。
[0051] 如图9至图12所示,上端子模组130包括通过埋入成型(insert molding)方式结合 在一起的上绝缘本体131以及一排上端子132。具体的,每一上端子132包括暴露于上绝缘本 体131前端顶面的上对接部133、向后延伸超出上绝缘本体131的上焊接部134、及位于上对 接部133和上焊接部134之间的上连接部135。上焊接部134用于通过表面焊接(Surface Mount Technology,SMT)的方式焊接至外部电路板300,上连接部135设置于上绝缘本体131 内。上绝缘本体131的上侧设有两个向下凹陷的插槽136,以及用于卡条109插入的卡槽310。 上绝缘本体131的下侧设有若干上配合柱137和上配合槽138。
[0052] 如图9至图12所示,下端子模组140包括通过埋入成型(insert molding)方式结合 在一起的下绝缘本体141以及一排下端子142。具体的,每一下对接端子142包括暴露于下绝 缘本体141前端底面上的下对接部143和向后延伸超出下绝缘本体141的下焊接部144、及位 于下对接部143和下焊接部144之间的下连接部145。下焊接部144用于通过表面焊接 (Surface Mount Technology,SMT)的方式焊接至外部电路板300,下连接部145设置于下绝 缘本体141内。下绝缘本体141的底侧设有两个向上凹陷的插槽146。下绝缘本体141的上侧 设有若干下配合柱147和下配合槽148。在上端子模组130和下端子模组140组装在一起时, 上配合柱137分别插入至下配合槽148,下配合柱147分别插入至上配合槽138,使得上端子 模组130和下端子模组140定位在一起。
[0053] 请结合图13和下表一所示,所述一排上端子132和一排下端子142的数目相等,所 述一排上端子132和一排下端子142均沿横向方向排布,所述一排上端子132包括两个接地 端子GND和位于两个接地端子GND之间的三个电源端子Vbus,所述一排下端子142包括两个 接地端子GND和两个接地端子GND之间的三个电源端子Vbus。所述一排上端子132包括九个 端子,沿横向方向依次排列分别为:接地端子GND、电源端子Vbus、电源端子Vbus、侦测端子 CC1、信号端子D+、信号端子D-、辅助端子SBU1、电源端子Vbus及接地端子GND。所述一排下端 子142包括九个端子,沿横向方向依次排列分别为:接地端子GND、电源端子Vbus、辅助端子 SBU2、信号端子D-、信号端子D+、侦测端子CC2、电源端子Vbus、电源端子Vbus及接地端子 GND。即,本实用新型将标准USB Type-C插座连接器中上排端子A2、A10、A11设置为空pin,而 将上排端子A3原为传输USB 3.1高速信号的TX-改为电源端子Vbus,从而使得上排端子从两 个电源端子Vbus变成3个电源端子Vbus,进而使得插座连接100可以传输5A大电流,以便给 便携式装置充电,例如给笔记本、平板电脑大功率便携式装置供电。
[0054] 表一
[0056] 如图11和图12所示,所述电源端子Vbus、接地端子GND在竖直方向上的厚度为 0.25mm。所述电源端子Vbus的上对接部133和下对接部143在横向上方上的宽度为0.3mm,所 述电源端子Vbus的上焊接部134和下焊接部144在横向方向上的宽度为0.3mm。所述上连接 部135和下连接部145具有沿横向方向宽度为0.6_的加宽部139、149。本实用新型将电源端 子Vbus、接地端子GND厚度调整为0.25mm,并将电源端子Vbus的局部宽度调整为0.60mm,焊 脚部分宽度调整为〇. 30mm,电源端子Vbus、接地端子GND的上对接部133和下对接部143宽度 调整为0.30_,如此,增大电源端子的截面积,降低阻抗,实现通大电流的功能。
[0057] 如图9至图12所示,中间金属接地片150大致呈U形状,其包括沿横向方向上延伸的 连接部151、分别自连接部151两端向前延伸的两个侧翼部152、以及由两侧翼部152和连接 部151围成的挖空槽153。所述中间金属接地片150还包括自连接部151向下弯折延伸形成 的竖直脚154,所述竖直脚154向下延伸超出下绝缘本体141和包覆载体160。每一侧翼部152 设有定位孔155,所述下绝缘本体141还具有向上延伸的两个定位柱156,所述两个定位柱 156呈椭圆形,所述定位孔155用于定位柱156的插入配合。本实用新型中间金属接地片150 呈U形状,其中间挖空,即具有挖空槽153,如此设计可以节约空间,挖空槽可以用塑胶填充, 由于挖空槽153的存在使得上、下排端子132,142的厚度可以增加,从而能够降低端子的阻 抗,提高通电电流,降低产品的温升,同时,由于挖空槽153的存在,中间金属接地片150也不 会和上、下端子132,142内的电源端子Vbus接触,造成短路。中间金属接地片150的前端两侧 设有定位孔155,下绝缘本体141还具有向上延伸的两个定位柱156,可以将中间金属接地片 150固定。
[0058] 如图5至图13所示,上内金属片170安装在上绝缘本体141和金属壳体101的顶壁 102之间,所述上内金属片170在横向上位于两个电源端子Vbus之间。所述上内金属片170具 有向上凸出的两个上凸点174,所述两个上凸点174与金属壳体101的顶壁102物理和电性接 触,以实现接地连接。
[0059] 上内金属片170包括第一水平部171、自第一水平部171弯折向上延伸的竖直部 172、以及自竖直弯折向后延伸的第二水平部173,所述第二水平部173的横向两侧设有向下 延伸插入安装至上绝缘本体141之插槽136的两插脚175。
[0060] 下内金属片180与上内金属片170对称设置。下内金属片180安装在下绝缘本体141 和金属壳体101的底壁103之间,所述下内金属片180在横向上位于两个电源端子Vbus之间。 所述下内金属片180具有向下凸出的两个下凸点184,所述两个下凸点184与金属屏蔽壳体 101的底壁103物理和电性接触,以实现接地连接。所述下内金属片180包括第一水平部181、 自第一水平部181弯折向上延伸的竖直部182、以及自竖直部182弯折向后延伸的第二水平 部183,所述第二水平部183的横向两侧设有向下延伸插入安装至下绝缘本体142之插槽146 的两插脚185。本实用新型下内金属片180与上内金属片170宽度较窄,可以增大接地金属片 与Vbus端子之间的距离,降低两者短路的风险。
[0061 ]以下针对端子模组120的制造流程说明如下:
[0062] 通过埋入成型(insert molding)的方式形成上端子模组130和下端子模组140,将 中间金属接地片150安装至下端子模组140,将上端子模组130沿竖直方向上组装至下端子 模组140,将上内金属片170和下内金属片180分别安装至上端子模组130和下端子模组140, 将包覆载体160包覆成型(over molding)在上端子模组130、中间金属接地片150、下端子模 组140、上内金属片170及下内金属片180上。
[0063]如图14至图25所示,为符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的一种插头连接器200,其用于与 插座连接器100对接,所述插头连接器200可以沿0度角和180度角两个方向插入至插座连接 器100,即插头连接器200可以正反插入至插座连接器100。
[0064] 如图14至图23所示,插头连接器200包括:插头模组320、顶金属壳281、底金属壳 282、线缆285、上遮蔽片286、下遮蔽片287及绝缘壳体290。插头模组320进一步包括绝缘本 体201、金属锁扣220、上端子模组230、下端子模组240、内电路板250、上接地金属片260、下 接地金属片270、插头金属壳体280。
[0065]以下针对插头模组230内的元件结构及相互之间的连接关系作详细说明。
[0066] 如图20至图23所示,绝缘本体201包括顶壁202、底壁203、两侧壁204、向前贯穿其 前端面的插槽205、向后贯穿其后端面的安装槽206、以及位于插槽205和安装槽206之间的 分隔壁(未图示)。所述分隔壁上设有若干用于贯通插槽205和安装槽206的通孔,所述插槽 205可供插座连接器100的舌板沿正反两个方向插入。顶壁202设有向下贯通至插槽205的 上安装槽207,底壁203设有向上贯通至插槽的下安装槽208。侧壁204的中间设有从后向前 延伸的卡持槽209。顶壁202的后端还设有向上凸出的上卡扣孔210,底壁203的后端设有向 下凸出的下卡扣孔211。
[0067] 如图20至图23所示,金属锁扣220在竖直方向上位于上端子模组230和下端子模组 240之间,金属锁扣220具有中间部221、自中间部221向后延伸分别连接至内电路板250的两 个焊脚222、以及自中间部221两侧分别向前延伸的两个卡扣臂223。卡扣臂223插入于卡持 槽209,且卡扣臂223的前端三角形卡点224延伸进入至插槽205内。两个焊脚222分别焊接与 内电路板250的顶面和底面。
[0068] 如图22至图23所示,上端子模组230包括通过埋入成型(insert molding)方式结 合在一起的上绝缘本体231和一排上端子232。具体地,所述上端子232包括向前延伸超出上 绝缘本体231并延伸进入至插槽205内的上对接部233、向后延伸超出上绝缘本体231的上焊 接部234、及位于上对接部233和上焊接部234之间的上连接部235。上对接部231延伸于插槽 205前端区域,上焊接部234焊接于内电路板250的顶面。上绝缘本体231具有固定安装至上 卡扣孔210的上凸起(未标示),如此,上绝缘本体231组装至绝缘本体201上。上绝缘本体231 上还设有与插头金属壳体280配合的上凸块238。
[0069] 如图22至图23所示,下端子模组240包括通过埋入成型(insert molding)方式结 合在一起的下绝缘本体241和一排下端子242。具体地,所述下端子242包括向前延伸超出下 绝缘本体241并延伸进入至插槽的下对接部243、向后延伸超出下绝缘本体241的下焊接部 244、及位于下对接部243和下焊接244之间的下连接部245。下对接部243延伸于插槽205前 端区域,下焊接部244焊接于内电路板250的底面。下绝缘本体241具有固定安装至下卡扣孔 211的下凸起(未标示),如此,下绝缘本体241组装至绝缘本体201上。下绝缘本体241上还 设有与插头金属壳体280配合的下凸块248。插头金属壳体280设有与上凸块238和下凸块 248卡扣配合的上干涉孔281和下干涉孔282,如此插头金属壳体280与绝缘本体201及上、下 端子模组230,240组装定位在一起。
[0070] 请结合图25和如下表二所示,与插座连接器100的端子对应设置,一排上端子232 和一排下端子242的数目相等,所述一排上端子232和一排下端子242均沿横向方向排布,所 述一排上端子232包括两个接地端子GND和位于两个接地端子GND之间的三个电源端子 Vbus,所述一排下端子242包括两个接地端子GND和两个接地端子GND之间的三个电源端子 Vbus〇
[0071] 表二
[0073]所述一排上端子232包括九个端子,沿横向方向依次排列分别为:接地端子GND、电 源端子Vbus、电源端子Vbus、侦测端子CC1、信号端子D+、信号端子D-、辅助端子SBU1、电源端 子Vbus及接地端子GND。所述一排下端子242包括九个端子,沿横向方向依次排列分别为:接 地端子GND、电源端子Vbus、辅助端子SBU2、信号端子D-、信号端子D+、侦测端子CC2、电源端 子Vbus、电源端子Vbus及接地端子GND。即,本实用新型将标准USB Type-C插头连接器中上 排端子A2、A10、A11设置为空pin,而将上排端子A3原为传输USB 3.1高速信号的TX-改为电 源端子Vbus,从而使得上排端子从两个电源端子Vbus变成3个电源端子Vbus,进而使得插头 连接100可以传输5A大电流,以便给便携式装置充电,例如给笔记本、平板电脑大功率便携 式装置供电。
[0074] 如图24和图25所示,所述电源端子Vbus、接地端子GND在竖直方向上的厚度为 0.25mm;所述电源端Vbus的上对接部233和下对接部243在横向上方上的宽度为0.3mm,所 述电源端子Vbus的上焊接部234和下焊接部244在横向方向上的宽度为0.5mm。所述上连接 部235和下连接部245具有沿横向方向宽度为0.97mm的加宽部239、249。本实用新型将电源 端子Vbus、接地端子GND厚度调整为0.25mm,并将电源端子(Vbus)的局部宽度调整为 0.97mm,焊脚部分宽度调整为0.50mm,电源端子Vbus、接地端子GND的上对接部233、下对接 部243宽度调整为0.30mm,增大电源端子端子的截面积,降低阻抗,实现通大电流的功能。 [0075] 如图20至图23所示,上接地金属片260具有向前延伸用于与插座连接器100的金属 壳体101接触的弹片261,所述弹片261在横向上位于两个电源端子Vbus之间。所述弹片261 为两个。所述上接地金属片260包括水平本体262和自水平本体262向下延伸的安装脚263, 所述绝缘本体201设有用于安装脚263插入安装的安装孔(未标示)。所述上接地金属片260 还设有沿竖直方向贯穿的上框口 264,所述弹片261位于上框口 264的前端,所述上接地金属 片260还设有向后延伸的三个悬伸片265。
[0076]如图20至图23所示,下接地金属片270与上接地金属片260对称设置。下接地金属 片270具有向前延伸用于与插座连接器100的金属壳体101接触的弹片271,所述弹片271在 横向上位于两个电源端子Vbus之间。所述弹片271为两个。所述下接地金属片270包括水平 本体272和自水平本体272向上延伸的安装脚273,所述绝缘本体201设有用于安装脚273插 入安装的安装孔。所述下接地金属片270还设有沿竖直方向贯穿的下框口 274,所述弹片271 位于下框口 274的前端,所述下接地金属片270还设有向后延伸的三个悬伸片275。本实用新 型上接地金属片260和下接地金属片270前端与插座连接器100接触的弹片261、271改为只 有中间接触的两片,降低接地金属片与Vbus短路的风险。三个悬伸片265、275与插头金属壳 体280连接,实现接地功能。
[0077]如图14至图23所示,插头金属壳体280组装在绝缘本体201的外侧,顶金属壳281 和底金属壳282在竖直方向上配合将插头金属壳体280的后端和内电路板250包覆在其内, 线缆285向前穿过顶金属壳281和底金属壳280的后端连接至内电路板250上。绝缘壳体290 包覆成型(Over molding)在顶金属壳281、底金属壳282及线缆285上。
[0078] 上遮蔽片286和下遮蔽片287分别覆盖在上框口 264和下框口 274内。
[0079]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插座连接器100内的中间金属接地片150呈U形状,其 中间挖空,即具有挖空槽153,如此设计可以节约空间,挖空槽可以用塑胶填充,由于挖空槽 153的存在使得上、下排端子132,142的厚度可以增加,从而能够降低端子的阻抗,提高通电 电流,降低产品的温升,同时,由于挖空槽153的存在,中间金属接地片150也不会在上下方 向上和上、下端子132,142内的电源端子Vbus接触而造成短路,同时,插座连接器的构型尺 寸也可以满足要求。
[0080] 本实用新型不局限于上述具体的实施方式,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从上述构思出 发,不经过创造性的劳动,所作出的种种变换,均落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主权项】
1. 一种插座连接器,其包括:金属壳体、上端子模组、下端子模组、以及中间金属接地 片,所述金属壳体包括顶壁、底壁、两侧壁、以及由这些壁围成的收容腔,所述收容腔沿前后 方向贯通,所述收容腔设置成可供插头连接器沿正反两个方向插入配合,所述上端子模组 与下端子模组设置于收容腔内,所述上端子模组包括上绝缘本体以及一排上端子,所述下 端子模组包括下绝缘本体以及一排下端子,所述一排上端子和一排下端子分别沿横向方向 排列,所述中间金属接地片夹设在上绝缘本体和下绝缘本体之间,其特征在于:所述中间金 属接地片包括沿横向方向上延伸的连接部、分别自连接部两相反向前延伸的两侧翼部、以 及由两侧翼部和连接部围成的挖空槽。2.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插座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中间金属接地片呈U字形。3.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插座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中间金属接地片还包括自连接部 向下弯折延伸形成的竖直脚,所述竖直脚向下延伸超出下绝缘本体。4.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插座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下绝缘本体具有向上延伸的两个 定位柱,每一侧翼部设有一用于定位柱插入配合的定位孔。5. 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插座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插座连接器还包括包覆成型在上 端子模组和下端子模组外的包覆本体,所述竖直脚向下延伸超出包覆本体。6.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插座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每一上端子包括暴露于上绝缘本体前 端顶面的上对接部和向后延伸超出上绝缘本体的上焊接部,每一下对接端子包括暴露于下 绝缘本体前端底面上的下对接部和向后延伸超出下绝缘本体的下焊接部。7.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插座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一排上端子和一排下端子的数目 相等,所述一排上端子和一排下端子均沿横向方向排布,所述一排上端子包括两个接地端 子和位于两个接地端子之间的三个电源端子,所述一排下端子包括两个接地端子和两个接 地端子之间的三个电源端子。8.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插座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一排上端子包括九个端子,沿横 向方向依次排列分别为:接地端子、电源端子、电源端子、侦测端子、信号端子、信号端子、辅 助端子、电源端子及接地端子。9.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插座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一排下端子包括九个端子,沿横 向方向依次排列分别为:接地端子、电源端子、辅助端子、信号端子、信号端子、侦测端子、电 源端子、电源端子及接地端子。10. 如权利要求8或9所述的插座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源端子、接地端子在竖直 方向上的厚度为0.25mm。
【文档编号】H01R13/02GK205724210SQ201620211857
【公开日】2016年11月23日
【申请日】2016年3月18日
【发明人】李永全, 赵树强, 许晓晖
【申请人】安费诺(天津)电子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