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性电路介面的电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6836755阅读:118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软性电路介面的电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是有关于一种电连接器,特别是指一种软性电路介面的电连接器。
背景技术
请参阅图1及图2,是为一种习知的软性电路介面的电连接器,其包括有一座体10、数个端子15、一迫紧元件20;其中该座体10是借助分隔片11分隔成数个端子槽12及一连接槽13;该端子15是设有一接脚部16、两侧臂17、及一弹臂18,该接脚部16伸出座体10外,该两侧臂17与端子槽12迫紧,该弹臂18设有一凸出至连接槽13的接点19;该迫紧元件20是两侧卡接于座体10上,其设有一凸出的迫紧片21,该迫紧片21是可塞入该座体10的连接槽13。
请参阅图3,习知的软性电路介面的电连接器在使用时是将迫紧元件20拉出并上仰,如此即可使一软性电路介面25(如软性电路板或是软排线)零嵌插入连接槽13内,如图4所示,当再将迫紧元件20的迫紧片21塞入连接槽13时即可迫紧软性电路介面25与端子15的接点19电连接。
上述习知的设计有以下缺点借助该迫紧元件20来迫紧软性电路介面25作电连接,故其座体10的两侧必需卡接该迫紧元件20,然而软性电路介面的电连接器体积原本就甚小,当端子数量少或是间距更小时则座体10会更小,如此要设计两个很小元件(座体10和迫紧元件20)相互卡接滑动并使迫紧片21塞入该座体10的连接槽13,甚为困难,精密度甚高,因为组装的产品会有累积公差,在两个甚小的物件作组装,需有很高的精密度,否则因两者的累积公差而造成组装不良。
习知设计亦有一种掀盖式设计,其迫紧元件是采用掀盖方式来达到迫紧或是放松软性电路板,故其同样亦是座体与迫紧元件两件的枢接组合,故亦会有上述的缺点。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软性电路介面的电连接器,可使软性电路介面零嵌插入后再迫紧定位,达到制造上的简易,降低生产成本,并且端子的弹性臂于夹紧软性电路介面时可具有适当弹性,避免过份夹紧软性电路介面而造成操作不便,且可使座体在滑动时较为顺畅容易,却仍能有效夹紧软性电路介面。
为达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软性电路介面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其包括有
一座体,其两侧各设有一套接部,该座体内设有数个等间距排列的分隔片,借助该数个分隔片形成数个端子槽及一连接槽,该连接槽具有一供软性电路介面插入的插入口,该端子槽设有相面对的第一壁面及第二壁面,该第二壁面由该插入口向内设有呈阶差的一高面及一低面,该高面与低面间设有一导入斜面;
数个端子,其是设于该座体的端子槽,每一端子设有一弹性臂、一固定臂及一接脚部,该弹性臂是依端子槽的前后方向延伸,该弹性臂弹性抵靠该端子槽的第二壁面,其近前端设有一向连接槽中央凸出的接触点,以与一插入的软性电路介面电连接;该固定臂与该弹性臂成一间距并同向延伸,该固定臂抵于端子槽的第一壁面,该固定臂前段凸出该分隔片并上下对应到该弹性臂的接触点,以抵于该软性电路介面的上面;该接脚部是伸出座体外;及
二固定元件,该固定元件是套合于座体两侧的套接部,该固定元件是固定于一电路板上,并与该座体在一由该固定元件所规范的行程内滑动配合,而使该数个端子的弹性臂于该端子槽的第二壁面的高、低面间弹动。
所述的软性电路介面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该端子的弹性臂位于固定臂的下方,该端子槽的该第二壁面位于第一壁面下方。
所述的软性电路介面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该固定臂设有成阶差的前段及后段,前段较后段窄,前、后段间形成一纵向的挡止面。
所述的软性电路介面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该端子的弹性臂以一负角偏离于该固定臂的平行线,藉以形成一弹力而更加弹性抵紧于该端子槽的第二壁面。
所述的软性电路介面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该端子的弹性臂的中段设有导入斜面配合该端子槽的导入斜面,使该弹性臂位于导入斜面前的前段形成高臂而位于导入斜面后的后段形成较该高臂为低的低臂;当该座体向前推离端子时,该端子的弹性臂的导入斜面贴合于端子槽的导入斜面时,其高臂抵于端子槽的高面而其低臂抵于端子槽的低面,使端子的接触点与固定臂前段之间距可令该软性电路介面插入时成宽松状态;当该座体向后退回端子时,该端子的弹性臂的低臂抵于端子槽的高面,使其高臂上升而使该接触点夹紧该软性电路介面,且该高臂与高面间形成一压缩空间。
所述的软性电路介面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该固定臂的前段的向连接槽的一侧缘呈锯齿状。
借助以上构造,利用座体的滑动使该数个端子的弹性臂于该端子槽的高、低面间弹动,如此即可与软性电路介面形成迫紧及松弛的效果。
另外,该端子的弹性臂的中段设有导入斜面配合该端子槽的导入斜面,使该弹性臂位于导入斜面前的前段形成高臂而位于导入斜面后的后段形成较该高臂为低的低臂;当该座体向前推离端子时,该端子的弹性臂的导入斜面贴合于端子槽的导入斜面时,其高臂抵于端子槽的高面而其低臂抵于端子槽的低面,使端子的接触点与固定臂前段之间距可令该软性电路介面插入时成宽松状态;当该座体向后退回端子时,该端子的弹性臂的低臂抵于端子槽的高面,使其高臂上升而使该接触点夹紧该软性电路介面,且该高臂与高面间形成一压缩空间。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及其他目的、优点和特色由以下较佳实施例的详细说明中并参考图式当可更加明白,其中


图1是习知的软性电路介面的电连接器的立体图。
图2是习知的软性电路介面的电连接器的剖面图。
图3是习知的软性电路介面的电连接器的第一使用状态图。
图4是习知的软性电路介面的电连接器的第二使用状态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立体分解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立体组合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侧视剖面分解图(座体与端子)。
图8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侧视剖面组合图(座体与端子)。
图9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使用状态图。
图10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使用状态图。
图11是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使用状图。
图12是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侧视剖面组合图(座体与端子)。
图13是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使用状态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阅图5、图6、图7及图8,本实用新型是包括有一座体30、数个端子50、及二固定元件65,其中
座体30是为塑料材质者,其内部设有数个等间距排列的分隔片31,借助该数个分隔片形成数个端子槽32及一连接槽33,该连接槽33具有一插入口34供一软性电路介面(如软性电路板或是软排线)插入,该端子槽33设有相面对的第一壁面35及第二壁面36,该第二壁面36位于第一壁面35下方,其由该插入口向内设有呈阶差的一高面37及一低面38,该高面37与低面38间设有一导入斜面39;另座体两侧各设有一套接部42,该套接部42设有一平台43,该平台43的中央设有一卡块44,卡块44外侧设有呈倾斜的导面45,以利该固定元件65易于套入,该套接部42一端外侧凸出设有一粗糙面47,藉以方便手指拨动。
数个端子50是设于该座体30的端子槽32,每一端子50设有一弹性臂51,其是依端子槽的前后方向延伸,其弹性抵靠该端子槽的第二壁面36,其中段设有一导入斜面52配合该端子槽32的导入斜面39,使该弹性臂51位于导入斜面52前的前段形成一高臂53而位于导入斜面52后的后段形成一较该高臂53为低的低臂54,该高臂53近前端设有一向连接槽33中央凸出的接触点55,藉以与一插入的软性电路介面电连接;一固定臂57,其与该弹性臂51成一间距并同向延伸,该弹性臂51以一约3度的负角63偏离固定臂57的平行线,藉以形成一弹力而能弹性抵紧于该端子槽的第二壁面36,该固定臂57一侧抵于端子槽的第一壁面35,其设有板面成阶差的前段58及后段59,前段58的板面较后段59为窄,前、后段58、59间形成一纵向的挡面60,其前段58凸出分隔片31并上下对应到该弹性臂51的接触点55,藉以抵于该插入电连接器的软性电路介面的上面;及一接脚部61,其是伸出座体30外。
二固定元件65是套合设于座体两侧的套接部42,其是固定于一电路板上,使该座体30可于该固定元件65所卡合的范围内滑动,使该数个端子50的弹性臂51于该端子槽的第二臂面36的高、低面37、38间弹动,该固定元件65的截面呈ㄈ形状,设有顶板66和底板67,该顶板66的中央设有一较该卡块39长的开孔68,其与座体的套接部42套合后,该开孔68与卡块44卡合,并使卡块44可于该开孔68滑动。
借助以上构造,请参阅图8,当端子50与座体30组装定位后,该端子50的固定臂57一侧抵于端子槽的第一壁面35,而该弹性臂51的低臂54弹性抵紧于第二臂面的高面37并配合负角设计的回弹力,且该高臂53与高面37间形成一压缩空间40,如此可使端子50与座体30有良好的定位效果。
接着说明插入软性电路介面的动作,请参阅图9,在使用上该各端子的接脚部61是焊接于一电路板70上,同时该二固定元件65亦需固定于电路板70,当将座体30向前推离端子50时,该端子的弹性臂的导入斜面52贴合于端子槽的导入斜面39时,其高臂53抵于端子槽的高面37而其低臂54抵于端子槽的低面38,使端子的接触点55与固定臂57的前段58之间距可令该软性电路介面72插入时成宽松状态;请参阅图10,此时即可零嵌插入一软性电路介面72,而该软性电路介面72在插入时可挡止于该端子的挡止面60而不致过量插入;请参阅图11,接着,将该座体30向后退回端子50时,该端子50的弹性臂51的低臂54抵于端子槽的高面37,使其高臂53上升而使该接触点55与固定臂的前段58夹紧该软性电路介面72,且该高臂53与高面37间所形成的压缩空间40可使该弹性臂51在夹紧软性电路介面72时亦可弹动,且由于弹性臂51大致以中点接抵触高面37,故可其前后57及后段58均有甚佳的弹性。
再者,端子弹性臂51的导入斜面52及端子槽的导入斜面39,以两斜面所形成的阶差相加而增加接触点55垂直方向2倍的位移量(即接触点55提升的高度是分布在端子弹性臂及塑料体上各一半),且该高臂53与高面37间所形成的压缩空间40可作为弹性臂51的弹动空间,如此可避免硬性挤压造成座体变形,而使座体30在滑动时极为顺畅。
请参阅图12及图13,是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其大致上皆与第一实施例相同,其差异在于该端子50的固定臂57的前段的向连接槽33的一侧缘62呈锯齿状,如此当夹紧软性电路介面72可具有较佳的夹持效果。
由以上的说明,本实用新型可归纳以下优点
1.本实用新型的塑料体仅为单一的座体30,不需如习知般是两个元件的枢接套组,故本实用新型在制造上甚为简易。
2.本实用新型的端子50与座体30虽可相互滑动,然因端子50的固定臂57抵靠端子槽的第一面35,故借助该弹性臂51的负角设计及低臂54弹性抵压端子槽的高面37,故端子50组装于座体30后可弹性抵紧于端子槽32,当尚未焊接于电路板时不需借助他物定位各端子50。
3.座体30的套接部42与固定元件65套接卡合,如此座体30不致过量拉出而与端子50分离。
4.端子的固定臂52设有一纵向的挡面可挡止该软性电路介面,藉以限制软性电路板的插入长度,如此软性电路介面的插入长度准确而更能确保电连接。
5.端子的弹性臂51于夹繄软性电路介面可具有适当弹性,避免过份夹紧软性电路板而造成操作不便。
6.端子的弹性臂具有良好的弹性,可使座体30在滑动时较为容易,然而却仍能有效夹紧软性电路板。
7.端子弹性臂的导入斜面52及端子槽的导入斜面39,以两斜面所形成的阶差相加而增加接触点垂直方向2倍的位移量(即接触点55提升的高度是分布在端子弹性臂及塑料体上各一半),且该高臂53与高面37间形成的压缩空间40可作为弹性臂的弹动空间,如此可避免硬性挤压造成座体变形。
8.端子的固定臂57的前段58可抵压于软性电路介面的上面,如此在夹紧软性电路介面的大部份力量可为端子的固定臂57吸收,使座体的端子槽的第一壁面35受力减小而不致造成向上翘起变形。
在较佳实施例的详细说明中所提出的具体的实施例仅为了易于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内容,而并非将本实用新型狭义地限制于该实施例,实际上,本实用新型还可作种种变化实施。
权利要求1.一种软性电路介面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其包括有
一座体,其两侧各设有一套接部,该座体内设有数个等间距排列的分隔片,借助该数个分隔片形成数个端子槽及一连接槽,该连接槽具有一供软性电路介面插入的插入口,该端子槽设有相面对的第一壁面及第二壁面,该第二壁面由该插入口向内设有呈阶差的一高面及一低面,该高面与低面间设有一导入斜面;
数个端子,其是设于该座体的端子槽,每一端子设有一弹性臂、一固定臂及一接脚部,该弹性臂是依端子槽的前后方向延伸,该弹性臂弹性抵靠该端子槽的第二壁面,其近前端设有一向连接槽中央凸出的接触点,以与一插入的软性电路介面电连接;该固定臂与该弹性臂成一间距并同向延伸,该固定臂抵于端子槽的第一壁面,该固定臂前段凸出该分隔片并上下对应到该弹性臂的接触点,以抵于该软性电路介面的上面;该接脚部是伸出座体外;及
二固定元件,该固定元件是套合于座体两侧的套接部,该固定元件是固定于一电路板上,并与该座体在一由该固定元件所规范的行程内滑动配合。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软性电路介面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该端子的弹性臂位于固定臂的下方,该端子槽的该第二壁面位于第一壁面下方。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软性电路介面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该固定臂设有成阶差的前段及后段,前段较后段窄,前、后段间形成一纵向的挡止面。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软性电路介面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该端子的弹性臂以一负角偏离于该固定臂的平行线。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软性电路介面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该端子的弹性臂的中段设有配合该端子槽的导入斜面的导入斜面,使该弹性臂位于导入斜面前的前段形成高臂而位于导入斜面后的后段形成较该高臂为低的低臂。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软性电路介面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该固定臂的前段的向连接槽的一侧缘呈锯齿状。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软性电路介面的电连接器,其包括有一座体,其两侧各设有一套接部,其内设有数个端子槽及一连接槽,该连接槽具有一插入口供一软性电路介面插入,该端子槽设有相面对的第一壁面及第二壁面,该第二壁面由该插入口向内设有一高面及一低面;数个端子设于该端子槽内,每一端子设有一弹性臂、一固定臂及一接脚部,该弹性臂抵靠该端子槽的第二壁面,该固定臂抵于端子槽的第一壁面,二固定元件是套合于座体两侧的套接部且固定于一电路板上,该座体可于该固定元件所规范的行程内滑动而使该数个端子的弹性臂于该端子槽的第二臂面的高、低面间弹动。本实用新型可使软性电路介面零嵌插入后再迫紧定位,制造简易,生产成本低。
文档编号H01R13/639GK2711920SQ20042000644
公开日2005年7月20日 申请日期2004年3月25日 优先权日2004年3月25日
发明者蔡周旋 申请人:拓洋实业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