插座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6853182阅读:98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插座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插座连接器,尤其是指一种与对接插头连接器相电性连接的插座连接器。
背景技术
插座连接器通常用于计算机领域中与计算机外部设备相电性连接,目前计算机正趋向于多功能方向发展,而电路板上的空间有限,因此堆叠式插座连接器被广泛的应用。美国专利第6,655,988号揭示了一种插座连接器的组合,包括一绝缘本体,该绝缘本体具有两排相邻设置的收容槽,且每一收容槽具有一分割部将该收容槽分为插头收容空间及模组收容空间。其中,插头收容空间内设有两用以与绝缘本体前壁相固持且与该收容空间呈一定角度的凸片,模组收容空间用以收容组装有若干导电端子的模组,且每一导电端子均设有接触部。分割部设有若干梳齿状收容槽,导电端子接触部穿过该收容槽与对接插头连接器的导电端子相电性连接,从而形成插座与插头连接器的电性连接。
不可避免对接插头连接器与绝缘本体之间存在空隙,当受到外部应力时,与对接插头相连接的线缆极易旋转,从而使得对接插头在插头收容空间内倾斜。若对接插头产生倾斜,插座连接器导电端子在对接插头的作用下向一侧倾斜,因梳齿状的收容槽空间有限而使得插座与插头的导电端子必产生干涉,同时插座导电端子与收容槽内壁干涉,从而导致导电端子容易卡死于收容槽内,影响插座连接器的性能。

发明内容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避免导电端子在与对接插头连接器对接过程中卡死于端子收容槽内的插座连接器。
本发明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一种插座连接器,包括绝缘本体及收容于绝缘本体的若干导电端子,其中,绝缘本体设有贯穿前、后表面的收容腔,该收容腔内设有一分割部从而形成插头收容空间及模组收容空间,所述分割部平行设有若干通道从而形成若干凸片,所述导电端子设有接触部并收容于该通道内,其中,所述导电端子接触部与凸片侧壁之间设置有间隙,以避免导电端子接触部与凸片侧壁相接触。
相较于现有技术,本发明插座连接器通过增大相邻两凸片之间的间隔,使得导电端子接触部与凸片侧壁之间形成有间隙,避免导电端子接触部与凸片侧壁相接触,从而可避免导电端子与对接插头连接器对接过程中卡死于端子收容槽内。

图1为本发明插座连接器的立体视图。
图2为图1去除端子组及LED灯后插座连接器的分解示意图。
图3为图2的另一角度视图。
图4为图2中绝缘本体的立体视图。
图5为图4的局部放大视图。
图6为图4的另一角度视图。
图7为图6的局部放大视图。
图8为图2中端子模组立体视图。
图9为图8端子模组的分解示意图。
图10为另一实施例绝缘本体局部放大图。
图11为另一实施例端子模组局部放大图。
图12为另一实施例壳体局部放大图。
图13为另一实施例绝缘本体上切除覆盖于固持块上遮蔽壳体的局部放大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请参照图1至图3所示,本发明插座连接器100为一种堆叠式插座连接器,用以实现高频信号的传输,包括绝缘本体1、收容于绝缘本体1的端子模组3、安装于绝缘本体的LED灯4及包覆于绝缘本体1用以防电磁干扰的遮蔽壳体2。
请参照图1至图7所示,绝缘本体1设有若干相邻的收容腔10,每一收容腔10被中间挡板11分割成前、后两排收容空间10’、10”,分别用以收容对接插头及端子模组。所述对接插头设有若干导电元件并在该插头收容空间10’内顺序排列,而端子模块3按预定顺序收容于模组收容空间10”内。
绝缘本体1收容腔10内挡板11上端向下延伸设有若干凸片12并形成通道110,相邻的两凸片12间形成一狭槽13。其中,凸片12底端尾部121尺寸小于其顶端从而形成锥形结构。因此,相邻两凸片12间顶端狭槽较狭窄,而底端狭槽较宽,使得第一、第二端子接触部3211、3311与底端狭槽两侧壁有一定间隙,从而便于第一、第二端子321、331于狭槽13内上下滑动,在插座连接器与对接插头连接器(未图示)对接过程中,可避免由于第一、第二端子接触部3211、3311与狭槽13侧壁摩擦干涉而导致第一、第二端子321、331卡死于狭槽内13。
绝缘本体1于其顶端及底端还分别设有上、下固持孔14、14’,该上、下固持孔14、14’自绝缘本体1前壁向后延伸并穿过对接插头收容空间10’,且上固持孔14用以收容LED灯4。
请参照图5至图7所示,绝缘本体1对接插头收容空间10’边缘还设有成对设置的固持块15。该固持块15位于对接插头的进口处,且两固持块15水平延伸并相向设置。所述固持块15顶端及前端两平面相接处设有第一、第二弧面151、152,其有助于增加固持块15的半径提高其平滑度以减少两平面相接处绝缘本体1的应力集中,有效增加固持块15的强度。此外,绝缘本体1底壁还向下延伸设有凸柱16,其收容于电路板的相应固持孔内以将插座连接器100固持于电路板上。
请参照图2所示,遮蔽壳体2包覆于绝缘本体1外部并对称设有上、下两排开口20与绝缘本体1相应收容腔10相对应。所述遮蔽壳体2设有一与绝缘本体1前表面相匹配的匹配面,该匹配面上开口20上、下两侧相对称设有刃片21。其中,开口20上端刃片21上设有与绝缘本体1上固持孔14相通的方孔22,此外,遮蔽壳体2底端向下延伸设有冲压成型的接脚23。所述遮蔽壳体2利用刃片21抵挡对接插头的前表面并使得固持块15增加应力、固持稳定。
请参照图8及图9所示,端子模组3包括磁性模组31、置于磁性模组31顶、底端的端子模块32、33及位于顶端端子模块32上方的第三电路板34。
磁性模组31包括前、后磁性块311、312及一金属平板313,所述前、后磁性块311、312结构大致相同且呈背靠背设置。该前、后磁性块311、312分别设有第一本体3111及第二本体3121、分别显露于该第一、第二本体3111、3112顶端及底端的顶、底端导电端子3112、3122及3112’、3122’及收容于第一、第二本体3111、3121内用以连接顶、底端导电端子3112、3122及3112’、3122’的磁性线圈(未图示)。金属平板313夹持于前、后磁性块311、312间并使得前、后磁性块311、312相电性连接。该金属平板313还设有与前、后磁性块311、312顶、底端导电端子3112、3122及3112’、3122’相互平行的顶、底端接脚3131、3131’。
顶、底端端子模块32、33结构大致相同。所述顶、底端端子模块32、33分别包括第一、第二电路板320、330及焊接于第一、第二电路板320、330上的第一、第二导电端子列321、331。所述第一、第二端子列321、331包括第一、第二端子321’、331’及位于其两侧并具有锯齿形凸起的第一、第二导体321”、331”。第一、第二端子321’、331’包括焊接于第一、第二电路板320、330上的第一、第二焊接部3211、3311及自该第一、第二焊接部3211、3311向前延伸的第一、第二接触部3212、3312,该第一、第二接触部3213、3312分别置于第一、第二电路板320、330上方及下方并向后弯折与该第一、第二电路板320、330边缘呈一定角度。另,第一、第二电路板320、330上还设有若干导电迹线。所述第一、第二电路板320、330上用以焊接第一、第二导电端子列321、331的焊接片及导电迹线不仅用于信号传输而且可用于防止第一、第二端子列321、331之间的串音干扰。
第一、第二电路板320、330设有第一、第二焊接孔3201、3301、第一、第二清除孔3202、3302及第一、第二清除空隙3203、3303。第三电路板34设有若干信号调节元件(未标号),如电容及电阻。第三电路板34上还设有若干第三焊接孔341及第三焊接空隙342。
第一磁性块311顶端导电端子3112焊接于第一电路板320上第一焊接孔3201并通过第一电路板320上导线与第二端子列321相电性连接,且部分顶端导电端子3112穿过第二电路板330上清除孔3302与第三电路板34上焊接孔341相焊接。第二磁性块312顶端导电端子3122穿过第一电路板320上清除孔3202与第二电路板330上第二焊接孔3301相焊接,且部分顶端导电端子3122与第三电路板34上第三焊接孔341相焊接。另,金属平板313顶端接脚3131穿过第一、第二电路板320、330上第一、第二清除空隙3203、3303与第三电路板34第三焊接空隙342相焊接。第一、第二磁性块311、312上顶端、底端导电端子3112、3122及3112’、3122’通过导电迹线与第三电路板34上电容及电阻相连。
LED模组4包括绝缘架41、成型于绝缘架41内并向下延伸的导线42及与导线42相电性连接的LED灯43。其中,绝缘架41包括基部411及自该基部411顶端向后弯折延伸的翼412。导线42向下延伸出基部411底壁与电路板相焊接。
组装时,端子模块3通过绝缘本体1后面端子收容空间10”插入绝缘本体1。端子模组3顶、底端32、33上第一、第二电路板320、330自绝缘本体前端开口装入该绝缘本体1,且第一、第二端子列321、331中导电端子321’、331’第一、第二接触部3211、3311穿过挡板11狭槽13并收容于上、下插头收容空间10’内,其端部收容于狭槽13内。第一、第二电路板320、330、磁性模组及第三电路板34置于绝缘本体1端子收容空间10”。在这个过程中,第一、第二电路板320、330两侧第一、第二导体321”、331”收容于相应狭槽13内以使第一、第二端子列321、331准确定位。从而端子模块3稳固收容于绝缘本体1内。然后,将可防电磁干扰的遮蔽壳体2包覆于绝缘本体1外部,该遮蔽壳体2上刃片21与绝缘本体1前壁固持块15干涉配合以增加固持稳定性。LED模组4翼412收容于绝缘本体1上固持孔14并通过遮蔽壳体2开口22显露于外,使得LED灯自绝缘本体1前壁可见,而该LED模组基部411卡持于遮蔽壳体2后壁。因而,绝缘本体1、遮蔽壳体2、端子模组3及LED模组4紧密组合形成插座连接器100。
本发明的最佳实施例揭示了一种锥形结构的凸片12,即增大了相邻两凸片12下端之间的间隔,避免导电端子与凸片12侧壁接触摩擦干涉,从而可达成本发明的功效。图10揭示了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凸片结构。该凸片12之结构与前述凸片12大致相同,其区别仅在于该凸片12与绝缘本体1后表面之间距较大,以减少单一第一、第二导电端子321’、331’第一、第二接触部3212、3312与绝缘本体1狭槽13的接触面积。此外,第一、第二导电端子321’、331’的改变,如图11所示,如减小第一、第二导电端子321’、331’本身的宽度或增大两相邻第一、第二导电端子321’、331’之间的间距,即可避免第一、第二导电端子321’、331’与凸片12间的摩擦干涉。
本发明插座连接器最佳实施例仅揭示了刃片21与绝缘本体1前壁固持块15干涉配合。如图12所示,在另一实施例中,遮蔽壳体2刃片21延伸呈“L”形与固持块15相固持。另,图13揭示了另一固持结构,即将遮蔽壳体刃片21切除,并于固持块15前壁增添塑性材料使之与遮蔽壳体2齐平或略超过遮蔽壳体2以增加固持块15的强度。
权利要求
1.一种插座连接器,包括绝缘本体及收容于绝缘本体的若干导电端子,其中,绝缘本体设有贯穿前、后表面的收容腔,该收容腔内设有一挡板从而将绝缘本体分割成插头收容空间及模组收容空间,所述挡板平行设有若干通道从而形成若干凸片,所述导电端子设有接触部并收容于该通道内,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电端子接触部与凸片侧壁之间设置有间隙,以避免导电端子接触部与凸片侧壁相接触。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插座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凸片呈锥形结构,使得相邻两凸片下端间隔增大。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插座连接器,其特征在于绝缘本体上垂直于插座收容空间还设有固持块。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插座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固持块两面相交处为圆弧状。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插座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圆弧状相交处置于两固持块相交处的顶面。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插座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插座连接器还设有一遮蔽壳体以遮蔽相应固持块前表面。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插座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凸片前表面凹进绝缘本体前壁。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插座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电端子接触部的宽度小于相邻两凸片之间的间距。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插座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凸片的厚度小于每相邻两导电端子间的间距。
全文摘要
一种插座连接器,包括绝缘本体及收容于绝缘本体的导电端子,其中,绝缘本体设有贯穿前、后表面的收容腔,该收容腔内设有一分割部从而形成插头收容空间及模组收容空间,所述分割部平行设有若干通道从而形成若干凸片,所述导电端子设有接触部并收容于该若干通道内,其中,导电端子接触部与凸片侧壁之间设置有间隙,避免导电端子接触部与凸片侧壁相接触,通过这样设置,可防止导电端子卡死于所述通道内,便于信号及数据的传输。
文档编号H01R13/648GK1758487SQ20051008838
公开日2006年4月12日 申请日期2005年8月5日 优先权日2004年8月5日
发明者詹姆士·H·海伦德, 凯文·E·约克 申请人: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 鸿海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