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元件绕线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6862763阅读:214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电子元件绕线机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绕线机,尤其涉及一种可以快速制造滤波线圈,且能够稳定所制造的滤波线圈品质的电子元件绕线机。
背景技术
一般在电路板上常会设有滤波线圈,用以滤除电路板上电子元件的噪声,以防止电子元件间相互干扰,滤波线圈包含有一环体及缠绕在环体周缘的金属线。现有技术是利用人力将金属线一圈圈的缠绕在环体周缘壁上,由于环体的体积小,必须花费相当的时间才能将金属线缠绕在环体周缘壁上,故在制造滤波线圈时,必须耗费相当多的人力及工时,且无法控制滤波线圈的品质,如此,现有技术是不适用于制造滤波线圈。
本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主要技术问题在于,克服现有制造滤波线圈存在的缺陷,而提供一种电子元件绕线机,其可以快速制造滤波线圈,且能够稳定所制造的滤波线圈品质。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电子元件绕线机,其特征在于,包括一传动装置,具有一马达、数个齿轮及数个皮带轮,马达与其中一齿轮相接并驱动其转动,该齿轮与其余齿轮相接并带动其转动,该其余齿轮分别与皮带轮相接并带动其转动;一进线装置,枢设有一摩擦轮,摩擦轮与一皮带轮相接,一传动皮带套设于该皮带轮及传动装置的其中一皮带轮上,一压线盘枢设于进线装置上,压线盘一端相对于摩擦轮侧固设有一支撑杆,进线装置上近于摩擦轮端与数个软铜管相连接;一绕线装置,具有一机架,机架内设有一绕线盘,绕线盘边缘与机架相接处形成一阶梯,一与软铜管末端相接的进线块设于机架中,进线块由机架底侧延伸至绕线盘顶侧,进线块中设有剪线装置,绕线装置上相对处分别设有两两上下相对的摩擦轮,摩擦轮相对于绕线盘与机架间的阶梯,两相对处的各其中一摩擦轮分别与一皮带轮相接,两传动皮带分别套设于该皮带轮及传动装置的其中两皮带轮上,绕线盘周缘设有一剪线装置及一入料缺口;一进料装置,相对设于绕线盘的入料缺口处,具有一进料箱,进料箱具有一入料开口及一送料开口,送料开口相对于绕线盘的入料缺口,进料箱由入料开口将滤波线圈的环体送入绕线盘的入料缺口,相对于绕线盘的入料缺口上侧设有一上转动齿轮,上转动齿轮顶侧与一上驱动齿轮相啮合,相对于入料缺口下侧设有两不相啮合的下转动齿轮,两下转动齿轮底侧与一下驱动齿轮相啮合;一驱动装置,具有一马达及一齿轮组,齿轮组具有数个相啮合的齿轮,马达驱动齿轮组中的第一齿轮转动,第一齿轮与第二齿轮相啮合,第二齿轮以传动轴与进料装置的上驱动齿轮相接,驱动装置具有一离合齿轮,离合齿轮以传动轴与进料装置的下驱动齿轮相接,离合齿轮移动与不同的齿轮相啮合,借此使离合齿轮与第二齿轮同向或反向旋转。
前述的电子元件绕线机,其中绕线装置的进线块中设有数个线槽,进线块两端分别成型有入线开口及出线开口,入线开口设于绕线装置的机架底侧,软铜管由进线装置延伸至入线开口中,出线开口设于绕线装置的绕线盘顶侧,进线块的剪线装置设于进线块中近于出线开口处,剪线装置枢设且延伸入进线块中相对于线槽处,剪线装置沿深入进线块一端成型为一半圆杆,半圆杆具有一剪线平面,绕线盘周缘成型有一剪线缺口,绕线盘周缘的剪线装置枢设于绕线装置的机架中且相对突伸于剪线缺口中,剪线装置突伸于剪线缺口的一端成型有一阶梯部,阶梯部的阶差平面相对于机架与绕线盘间的阶梯,一退线缺口成型于机架上相对于剪线装置处。
前述的电子元件绕线机,其中进线装置的压线盘远离于支撑杆一端相对于进线装置内侧固设有一弹簧,弹簧另一端固设于进线装置上,进线装置上相对于压线盘的支撑杆处底侧设有一压缸,压缸具有一向压线盘底侧延伸的推杆,进线装置上相对于压线盘上设有弹簧一端另侧固设有一压杆。
前述的电子元件绕线机,其中传动装置具有两侧机板,马达固定于两机板的相对内侧,马达与一主动齿轮相接,马达驱动主动齿轮转动,主动齿轮与一进线齿轮及一绕线齿轮相啮合,进线齿轮及绕线齿轮的齿数相同,主动齿轮、进线齿轮及绕线齿轮皆位于其中一机板的相对外侧,一进线传动轴贯穿两侧机板,进线传动轴的一端穿设固定于进线齿轮中心,进线传动轴另一端穿设固定于第一扇形齿轮中心,第一扇形齿轮与一第二扇形齿轮相啮合,第二扇形齿轮位于一机架的一侧,一心轴贯穿机架,心轴一端穿设固定于第二扇形齿轮中心,心轴另一端穿设固定有一第一皮带轮,一绕线传动轴贯穿两侧机板,绕线传动轴一端贯穿且固定于绕线齿轮中心,绕线传动轴两端分别穿设固定有一第二皮带轮,一心轴贯穿固定于进线装置的摩擦轮中心,且延伸出进线装置外侧,一第三皮带轮套设固定于进线装置的心轴末端,传动皮带套设连接第一及第三皮带轮,第一皮带轮借由传动皮带带动第三皮带轮一同转动,第一皮带轮的直径等于第三皮带轮的直径,两心轴分别贯穿固定于绕线装置的其中两摩擦轮中心,且延伸出绕线装置外,两第四皮带轮分别套设固定于绕线装置的心轴末端,传动皮带分别套设连接其中一第二皮带轮及其中一第四皮带轮,第二皮带轮借由传动皮带带动第四皮带轮一同转动,第二皮带轮的直径大于第四皮带轮的直径。
前述的电子元件绕线机,其中传动装置具有两侧机板,马达固定于两侧机板的相对内侧,马达与一主动齿轮相接,马达驱动主动齿轮转动,主动齿轮与一进线齿轮及一绕线齿轮相啮合,进线齿轮及绕线齿轮的齿数相同,主动齿轮、进线齿轮及绕线齿轮皆位于其中一机板的相对外侧,一进线传动轴贯穿两侧机板,进线传动轴的一端穿设固定于进线齿轮中心,进线传动轴另一端穿设固定于第一扇形齿轮中心,第一扇形齿轮与一第二扇形齿轮相啮合,第二扇形齿轮位于一机架的一侧,一心轴贯穿机架,心轴一端穿设固定于第二扇形齿轮中心,心轴另一端穿设固定有一第一皮带轮,一绕线传动轴贯穿两侧机板,绕线传动轴一端贯穿且固定于绕线齿轮中心,绕线传动轴两端分别穿设固定有一第二皮带轮,一心轴贯穿固定于进线装置的摩擦轮中心,且延伸出进线装置外侧,一第三皮带轮套设固定于进线装置的心轴末端,传动皮带套设连接第一及第三皮带轮,第一皮带轮借由传动皮带带动第三皮带轮一同转动,第一皮带轮的直径等于第三皮带轮的直径,两心轴分别贯穿固定于绕线装置的其中两摩擦轮中心,且延伸出绕线装置外,两第四皮带轮分别套设固定于绕线装置的心轴末端,传动皮带分别套设连接其中一第二皮带轮及其中一第四皮带轮,第二皮带轮借由传动皮带带动第四皮带轮一同转动,第二皮带轮的直径大于第四皮带轮的直径。
前述的电子元件绕线机,其中驱动装置设于一机板两侧,驱动装置的马达设于机板相对远离进料装置的一侧,齿轮组设于机板相对于进料装置的一侧,齿轮组的第一齿轮分别与第二齿轮及一第三齿轮相啮合,第二齿轮另与一第四齿轮相啮合,第三齿轮另与一第五齿轮相啮合,第五齿轮另与一第六齿轮相啮合,第一至第六齿轮皆枢设于机板上,马达的心轴贯穿机板,且穿设固定于第一齿轮中心,一枢轴贯穿机板两侧,枢轴位于机板上设有马达的一侧穿设固定于一推板的一端,一压缸设于机板上设有马达的一侧,压缸的推杆延伸推顶固定于推板的另一端,枢轴位于机板上设有齿轮组的一端穿设固定于一离合板的一端,驱动装置的离合齿轮枢设于离合板另一端。
前述的电子元件绕线机,其中驱动装置设于一机板两侧,驱动装置的马达设于机板相对远离进料装置的一侧,齿轮组设于机板相对于进料装置的一侧,齿轮组的第一齿轮分别与第二齿轮及一第三齿轮相啮合,第二齿轮另与一第四齿轮相啮合,第三齿轮另与一第五齿轮相啮合,第五齿轮另与一第六齿轮相啮合,第一至第六齿轮皆枢设于机板上,马达的心轴贯穿机板,且穿设固定于第一齿轮中心,一枢轴贯穿机板两侧,枢轴位于机板上设有马达的一侧穿设固定于一推板的一端,一压缸设于机板上设有马达的一侧,压缸的推杆延伸推顶固定于推板的另一端,枢轴位于机板上设有齿轮组的一端穿设固定于一离合板的一端,驱动装置的离合齿轮枢设于离合板另一端。
前述的电子元件绕线机,其中驱动装置的第二齿轮以一软性传动轴与进料装置的上驱动齿轮相接,驱动装置的离合齿轮以一软性传动轴与进料装置的下驱动齿轮相接。
前述的电子元件绕线机,其中驱动装置的第二齿轮以一软性传动轴与进料装置的上驱动齿轮相接,驱动装置的离合齿轮以一软性传动轴与进料装置的下驱动齿轮相接。
前述的电子元件绕线机,其中一顶针设于绕线装置的机架中,且突伸于绕线盘的入料缺口中。
前述的电子元件绕线机,其中一顶针设于绕线装置的机架中,且突伸于绕线盘的入料缺口中。
前述的电子元件绕线机,其中进料装置的进料箱中成型有一进料缺槽,进料缺槽与进料箱的入料开口及送料开口相通,一送料推杆受一压缸驱动,且贯穿进料缺槽延伸入送料开口中,一弹片固设于进料箱中,弹片末端弹性弯折且位于进料缺槽及送料开口之间。
前述的电子元件绕线机,其中进料装置的进料箱中成型有一进料缺槽,进料缺槽与进料箱的入料开口及送料开口相通,一送料推杆受一压缸驱动,且贯穿进料缺槽延伸入送料开口中,一弹片固设于进料箱中,弹片末端弹性弯折且位于进料缺槽及送料开口之间。
环体由进料装置送入上下转动齿轮间,由上下转动齿轮带动不停转动,金属线由进线装置送入绕线装置中,且通过环体中心,并缠绕于环体周缘壁上以形成滤波线圈,完成后利用剪线装置将金属线剪断,并使离合齿轮与第二齿轮反向旋转,以将完成的滤波线圈退离上下转动齿轮间,进线、入料、剪线、及退料的所有时机皆由自动逻辑控制器操控。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利用机器来完成绕线于环体上的操作,可节省制作上的人力及工时,同时利用自动化的机器可制作出品质稳定的滤波线圈,使得滤波线圈的单位工时产量能够增加且品质稳定。
以下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立体外观示意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俯视图图3为本实用新型送线装置的立体外观示意图图4为本实用新型送线装置的动作侧视剖面图图5为本实用新型送线装置的动作侧视剖面图图6为本实用新型的底视图图7为本实用新型绕线装置的部分仰视立体外观示意图图8为本实用新型绕线装置的进线块的动作侧视剖面图图9为本实用新型绕线装置的进线块的动作侧视剖面图图10为本实用新型绕线装置的立体外观示意图图11为本实用新型绕线装置的俯视图图12为本实用新型绕线装置的部分俯视立体外观示意图图13为本实用新型绕线装置的剪线装置的动作示意图一图14为本实用新型绕线装置的剪线装置的动作示意图二图15为本实用新型进料装置的立体外观示意图图16为本实用新型进料装置的动作主视图一图17为本实用新型进料装置的动作主视图二图18为本实用新型驱动装置的动作侧视图一图19为本实用新型驱动装置的动作侧视图二图20为本实用新型驱动装置的动作侧视图三图中标号说明10传动装置 101机板11马达 12主动齿轮13进线齿轮 131进线传动轴132第一扇形齿轮 133第二扇形齿轮134心轴 135第一皮带轮14绕线齿轮 141绕线传动轴142第二皮带轮20进线装置21杆件 211环凹槽22压线盘 221支撑杆222弹簧 23压杆
24摩擦轮 241心轴242第三皮带轮243传动皮带25压缸 251推杆30绕线装置 31机架311阶梯 32绕线盘321入料缺口 322剪线缺口33进线块 330线槽331入线开口 332出线开口333剪线装置 334半圆杆335剪线平面 34摩擦轮341心轴 342第四皮带轮343传动皮带 35剪线装置351阶梯部352阶差平面36退线缺口 40进料装置41顶针 42进料箱421进料缺槽 422入料开口423送料开口 424送料推杆425压缸 426弹片43上转动齿轮 431上驱动齿轮44下转动齿轮 441下驱动齿轮50驱动装置 51机板52马达 521心轴53齿轮组 531第一齿轮532第二齿轮 533第三齿轮534第四齿轮 535第五齿轮536第六齿轮 54枢轴541推板 542离合板55压缸 551推杆56离合齿轮 57软性传动轴
58软性传动轴60环体70软铜管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阅图1及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包含有一传动装置10、一进线装置20、一绕线装置30、一进料装置40及一驱动装置50。
请参阅图1及图2所示,前述的传动装置10具有一马达11及两侧机板101,马达11固定于两机板101的相对内侧,马达11与一主动齿轮12相接,马达11驱动主动齿轮12转动,主动齿轮12与一进线齿轮13及一绕线齿轮14相啮合,进线齿轮13及绕线齿轮14的齿数相同,主动齿轮12、进线齿轮13及绕线齿轮14皆位于其中一机板101的相对外侧。一进线传动轴131贯穿两侧机板101,进线传动轴131的一端穿设固定于进线齿轮13中心,进线传动轴131另一端穿设固定于第一扇形齿轮132中心,第一扇形齿轮132与一第二扇形齿轮133相啮合,第二扇形齿轮133位于一机架102的一侧,一心轴134贯穿机架102,心轴134一端穿设固定于第二扇形齿轮133中心,心轴134另一端穿设固定有一第一皮带轮135,一绕线传动轴141贯穿两侧机板101,绕线传动轴141一端贯穿且固定于绕线齿轮14中心,绕线传动轴141两端分别穿设固定有一第二皮带轮142。
请参阅图2至图5所示,前述的进线装置20的一端固定有数个相互平行的杆件21,进线装置20另一端与数个软铜管70相连接,杆件21上成型有相对应的环凹槽211,一压线盘22的中心枢设于进线装置20上近于杆件21处,压线盘22远离于杆件21一端固设有一支撑杆221,压线盘22近于杆件21一端相对于进线装置20内侧固设有一弹簧222,弹簧222另一端固设于进线装置20上,进线装置20上相对于压线盘22的支撑杆221处底侧设有一压缸25,压缸25具有一向压线盘22底侧延伸的推杆251,进线装置20上相对于压线盘22近于杆件21一端固设有一压杆23,一摩擦轮24枢设于进线装置20上,且相对于压线盘22的支撑杆221,一心轴241贯穿固定于摩擦轮24中心且延伸出进线装置20外侧,一第三皮带轮242套设固定于心轴241延伸出进线装置20的一端,一传动皮带243套设连接第一及第三皮带轮135、242,第一皮带轮135借由传动皮带243带动第三皮带轮242一同转动,第一皮带轮135的直径等于第三皮带轮242的直径。
请参阅图7、图10及图11所示,前述的绕线装置30具有一机架31,机架31内设有一绕线盘32,绕线盘32的厚度小于机架31厚度,使绕线盘32边缘与机架31相接处形成一阶梯311,绕线盘32周缘成型有一入料缺口321。
请参阅图7至图9所示,机架31设有一进线块33,进线块33由机架31底侧延伸至绕线盘32顶侧,进线块33中设有数个线槽330,线槽330两端分别成型有入线开口331及出线开口332,入线开口331设于机架31底侧,出线开口332设于绕线装置30的绕线盘31顶侧,软铜管70由进线装置20延伸至入线开口331中,出线开口332相对设于绕线盘32顶侧,进线块33中近于出线开口332处设有剪线装置333,剪线装置333枢设且延伸入进线块33中相对于线槽330处,剪线装置333延伸入进线块33一端成型为一半圆杆334,半圆杆334具有一剪线平面335。
请配合参阅图2、图3、图10及图11所示,机架31与绕线盘32上相对180度处分别设有一缺口,两两上下相对的摩擦轮34分别设于两缺口处,摩擦轮34相对位于机架31与绕线盘32间的阶梯311。两心轴341分别贯穿固定于两处的各其中一摩擦轮34中心且延伸出绕线装置30外,两第四皮带轮342分别套设固定于心轴341延伸出绕线装置30外一端,两传动皮带343分别套设连接其中一第二皮带轮142及其中一第四皮带轮342。第二皮带轮142借由传动皮带343带动第四皮带轮342一同转动,第二皮带轮142的直径大于第四皮带轮342的直径,使得第四皮带轮342所带动的心轴341的转动速度较第二皮带轮142的转动速度快,故绕线装置30的摩擦轮34转动速度较送线装置20的摩擦轮24的转动速度快。
请参阅图11至图14所示,绕线盘32周缘成型有一剪线缺口322,一剪线装置35枢设于绕线装置30的机架31中且相对突伸于剪线缺口322中,剪线装置35突伸于剪线缺口322的一端成型有一阶梯部351,阶梯部351的阶差平面352相对于机架31与绕线盘32间的阶梯311,一退线缺口36成型于机架31上相对于剪线装置35处。
请参阅图2、图11、及图15至图17所示,前述的进料装置40相对设于绕线盘32的入料缺口321处,一顶针41设于绕线装置30的机架31中,且突伸于绕线盘32的入料缺口321中,进料装置40具有一进料箱42,进料箱42中成型有一进料缺槽421,进料箱42的顶端设有一入料开口422,入料开口422与进料缺槽421相通,进料箱42侧设有一送料开口423,送料开口423与进料缺槽421相通,一送料推杆424受一压缸425驱动,且贯穿进料缺槽421延伸入送料开口423中,一弹片426固设于进料箱42中,弹片426末端弹性弯折且位于进料缺槽421及送料开口423之间。
请参阅图11、图16及图17所示,相对于绕线盘32的入料缺口321上侧设有一上转动齿轮43,上转动齿轮43顶侧与一上驱动齿轮431相啮合,相对于入料缺口321下侧设有两不相啮合的下转动齿轮44,两下转动齿轮44底侧与一下驱动齿轮441相啮合。
请参阅图2、图17至图20所示,前述的驱动装置50设于一机板51两侧,一马达52设于机板51相对远离进料装置40的一侧,一齿轮组53设于机板51相对于进料装置40的一侧,齿轮组53具有一第一齿轮531,第一齿轮531分别与一第二齿轮532及一第三齿轮533相啮合,第二齿轮532另与一第四齿轮534相啮合,第三齿轮533另与一第五齿轮535相啮合,第五齿轮535另与一第六齿轮536相啮合,第一至第六齿轮531、532、533、534、535、536皆枢设于机板51上,马达52的心轴521贯穿机板51,且穿设固定于第一齿轮531中心。一枢轴54贯穿机板51两侧,枢轴54位于机板51上设有马达52的一侧穿设固定于一推板541的一端,一压缸55设于机板51上设有马达52的一侧,压缸55的推杆551延伸推顶固定于推板541的另一端,枢轴54位于机板51上设有齿轮组53的一端穿设固定于一离合板542的一端,离合板542的另一端枢设有一离合齿轮56。
请参阅图1、图16及图18所示,第二齿轮532以一软性传动轴57与上驱动齿轮431相接,离合齿轮56以一软性传动轴58与下驱动齿轮441相接。
本实用新型是要将金属线缠绕在环体60周缘壁上,首先,请参阅图15至图18所示,由进料装置40的进料箱42的入料开口422将环体60置入进料缺槽421中,环体60滑入进料缺槽421并被进料缺槽421与送料开口423间的弹片426所抵挡。此时以自动逻辑控制器(PLC,Programmable Logic Controller,图中未示)启动压缸425,使得压缸425驱动推杆424推动环体60并推开弹片426,则环体60滑入上下转动齿轮43、44之间,请配合参阅图11所示,自动逻辑控制器驱动顶针41向绕线盘32的入料缺口321突伸,使顶针41穿设于环体60中,以避免环体60脱离上下转动齿轮43、44之间。请配合参阅图18及图20所示,此时自动逻辑控制器启动驱动装置50的压缸55,使压缸55驱动推杆551,推杆551推动推板541,推板541转动枢轴54,枢轴54转动则带动离合板542枢转,以使离合齿轮56移动至与第四齿轮534相啮合,则离合齿轮56与第二齿轮532同向转动,故上驱动齿轮431与下驱动齿轮441同向转动,则上转动齿轮43与下转动齿轮44亦同向转动,故上转动齿轮43的底侧与下转动齿轮44的顶侧朝相反方向滚动,而使环体60被夹持在上下转动齿轮43、44间转动。
其次,请参阅图2至图5所示,金属线沿进线装置20的杆件21的环凹槽211,送入压线盘22上相对于压杆23一侧,且通过压线盘22的支撑杆221与进线装置20的摩擦轮24之间,此时自动逻辑控制器驱动进线装置20的压缸25,使压缸25驱动推杆251,推杆251推顶压线盘22,则压线盘22具有支撑杆221一侧受推动上升,支撑杆221与摩擦轮24夹持通过的金属线,借由转动的摩擦轮24使金属线被向前带动进入软铜管70中。该自动逻辑控制器为现有技术。
请参阅图6至图9所示,金属线由软铜管70末端进入进线块33的入线开口331中,金属线延伸入进线块33的线槽330中,且通过剪线装置333的剪线平面335侧,并延伸出进线块33的出线开口332。
请参阅图7、图10、图11及图15所示,金属线由进线块33的出线开口332进入绕线盘32,沿绕线盘32与机架31间的阶梯311移动,并通过摩擦轮34与绕线盘32之间,且金属线通过环体60,由于绕线装置30的摩擦轮34的转动速度较送线装置20的摩擦轮24的转动速度快,使金属线被拉紧,同时由于环体60受上下转动齿轮43、44带动旋转,故通过环体60且被拉紧的金属线缠绕在环体60周缘壁上,以成型出滤波线圈。
绕线装置30上的感应器(图中未示)侦测金属线进入绕线盘31的长度,并回报至自动逻辑控制器,当金属线进入绕线盘31的长度已达设定标准,即已足够完成滤波线圈时。请参阅图5所示,自动逻辑控制器启动送线装置20的压缸25,使压缸25收回推杆251,则压线盘22另端的弹簧222推动压线盘22,使得压线盘22的支撑杆221远离摩擦轮24,且压线盘22与压杆23夹持金属线,此时虽然摩擦轮24仍继续转动,但由于支撑杆221已远离摩擦轮24,且压线盘22与压杆23夹持金属线,故摩擦轮24仅能够在金属线上空转而无法带动金属线前进。
请参阅图8、图9、及图12至图14所示,绕线装置30的摩擦轮34仍带动金属线在绕线装置30中移动,此时自动逻辑控制器驱动绕线盘31上的剪线装置35转动,则移动的金属线被剪线装置35的阶梯部351的阶差平面352阻挡,而进入退线缺口36中,则自动逻辑控制器再驱动绕线盘31的剪线装置35,使得剪线装置35的阶梯部351的阶差平面352与绕线盘32及机架31间的阶梯311相配合,将金属线剪断,使自动逻辑控制器驱动进线块33的剪线装置333的半圆杆334转动,使得半圆杆334的剪线平面335与进线块33的线槽330相配合,将金属线剪断。
请参阅图11、图15、图17、图19及图20所示,此时自动逻辑控制器启动驱动装置50的压缸55,使压缸55将推杆551收回,推杆551带动推板541枢转,则推板541转动枢轴54,使得枢轴54带动离合板542枢转,则离合齿轮56脱离第四齿轮534,并与第六齿轮536相啮合,此时离合齿轮56与第二齿轮532反向旋转,相对的上下驱动齿轮431、441反向旋转,故上下转动齿轮43、44反向旋转,使上转动齿轮43的底侧与下转动齿轮44的顶侧朝相同方向滚动,同时自动逻辑控制器驱动顶针41退离环体60中心,则完成绕线的环体60被上下转动齿轮43、44朝相同方向送离绕线盘31的入料缺口321。
权利要求1.一种电子元件绕线机,其特征在于,包括一传动装置,具有一马达、数个齿轮及数个皮带轮,马达与其中一齿轮相接并驱动其转动,该齿轮与其余齿轮相接并带动其转动,该其余齿轮分别与皮带轮相接并带动其转动;一进线装置,枢设有一摩擦轮,摩擦轮与一皮带轮相接,一传动皮带套设于该皮带轮及传动装置的其中一皮带轮上,一压线盘枢设于进线装置上,压线盘一端相对于摩擦轮侧固设有一支撑杆,进线装置上近于摩擦轮端与数个软铜管相连接;一绕线装置,具有一机架,机架内设有一绕线盘,绕线盘边缘与机架相接处形成一阶梯,一与软铜管末端相接的进线块设于机架中,进线块由机架底侧延伸至绕线盘顶侧,进线块中设有剪线装置,绕线装置上相对处分别设有两两上下相对的摩擦轮,摩擦轮相对于绕线盘与机架间的阶梯,两相对处的各其中一摩擦轮分别与一皮带轮相接,两传动皮带分别套设于该皮带轮及传动装置的其中两皮带轮上,绕线盘周缘设有一剪线装置及一入料缺口;一进料装置,相对设于绕线盘的入料缺口处,具有一进料箱,进料箱具有一入料开口及一送料开口,送料开口相对于绕线盘的入料缺口,进料箱由入料开口将滤波线圈的环体送入绕线盘的入料缺口,相对于绕线盘的入料缺口上侧设有一上转动齿轮,上转动齿轮顶侧与一上驱动齿轮相啮合,相对于入料缺口下侧设有两不相啮合的下转动齿轮,两下转动齿轮底侧与一下驱动齿轮相啮合;一驱动装置,具有一马达及一齿轮组,齿轮组具有数个相啮合的齿轮,马达驱动齿轮组中的第一齿轮转动,第一齿轮与第二齿轮相啮合,第二齿轮以传动轴与进料装置的上驱动齿轮相接,驱动装置具有一离合齿轮,离合齿轮以传动轴与进料装置的下驱动齿轮相接,离合齿轮移动与不同的齿轮相啮合,借此使离合齿轮与第二齿轮同向或反向旋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元件绕线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绕线装置的进线块中设有数个线槽,进线块两端分别成型有入线开口及出线开口,入线开口设于绕线装置的机架底侧,软铜管由进线装置延伸至入线开口中,出线开口设于绕线装置的绕线盘顶侧,进线块的剪线装置设于进线块中近于出线开口处,剪线装置枢设且延伸入进线块中相对于线槽处,剪线装置沿深入进线块一端成型为一半圆杆,半圆杆具有一剪线平面,绕线盘周缘成型有一剪线缺口,绕线盘周缘的剪线装置枢设于绕线装置的机架中且相对突伸于剪线缺口中,剪线装置突伸于剪线缺口的一端成型有一阶梯部,阶梯部的阶差平面相对于机架与绕线盘间的阶梯,一退线缺口成型于机架上相对于剪线装置处。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电子元件绕线机,其特征在于所述进线装置的压线盘远离于支撑杆一端相对于进线装置内侧固设有一弹簧,弹簧另一端固设于进线装置上,进线装置上相对于压线盘的支撑杆处底侧设有一压缸,压缸具有一向压线盘底侧延伸的推杆,进线装置上相对于压线盘上设有弹簧一端另侧固设有一压杆。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元件绕线机,其特征在于所述传动装置具有两侧机板,马达固定于两机板的相对内侧,马达与一主动齿轮相接,马达驱动主动齿轮转动,主动齿轮与一进线齿轮及一绕线齿轮相啮合,进线齿轮及绕线齿轮的齿数相同,主动齿轮、进线齿轮及绕线齿轮皆位于其中一机板的相对外侧,一进线传动轴贯穿两侧机板,进线传动轴的一端穿设固定于进线齿轮中心,进线传动轴另一端穿设固定于第一扇形齿轮中心,第一扇形齿轮与一第二扇形齿轮相啮合,第二扇形齿轮位于一机架的一侧,一心轴贯穿机架,心轴一端穿设固定于第二扇形齿轮中心,心轴另一端穿设固定有一第一皮带轮,一绕线传动轴贯穿两侧机板,绕线传动轴一端贯穿且固定于绕线齿轮中心,绕线传动轴两端分别穿设固定有一第二皮带轮,一心轴贯穿固定于进线装置的摩擦轮中心,且延伸出进线装置外侧,一第三皮带轮套设固定于进线装置的心轴末端,传动皮带套设连接第一及第三皮带轮,第一皮带轮借由传动皮带带动第三皮带轮一同转动,第一皮带轮的直径等于第三皮带轮的直径,两心轴分别贯穿固定于绕线装置的其中两摩擦轮中心,且延伸出绕线装置外,两第四皮带轮分别套设固定于绕线装置的心轴末端,传动皮带分别套设连接其中一第二皮带轮及其中一第四皮带轮,第二皮带轮借由传动皮带带动第四皮带轮一同转动,第二皮带轮的直径大于第四皮带轮的直径。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子元件绕线机,其特征在于所述传动装置具有两侧机板,马达固定于两侧机板的相对内侧,马达与一主动齿轮相接,马达驱动主动齿轮转动,主动齿轮与一进线齿轮及一绕线齿轮相啮合,进线齿轮及绕线齿轮的齿数相同,主动齿轮、进线齿轮及绕线齿轮皆位于其中一机板的相对外侧,一进线传动轴贯穿两侧机板,进线传动轴的一端穿设固定于进线齿轮中心,进线传动轴另一端穿设固定于第一扇形齿轮中心,第一扇形齿轮与一第二扇形齿轮相啮合,第二扇形齿轮位于一机架的一侧,一心轴贯穿机架,心轴一端穿设固定于第二扇形齿轮中心,心轴另一端穿设固定有一第一皮带轮,一绕线传动轴贯穿两侧机板,绕线传动轴一端贯穿且固定于绕线齿轮中心,绕线传动轴两端分别穿设固定有一第二皮带轮,一心轴贯穿固定于进线装置的摩擦轮中心,且延伸出进线装置外侧,一第三皮带轮套设固定于进线装置的心轴末端,传动皮带套设连接第一及第三皮带轮,第一皮带轮借由传动皮带带动第三皮带轮一同转动,第一皮带轮的直径等于第三皮带轮的直径,两心轴分别贯穿固定于绕线装置的其中两摩擦轮中心,且延伸出绕线装置外,两第四皮带轮分别套设固定于绕线装置的心轴末端,传动皮带分别套设连接其中一第二皮带轮及其中一第四皮带轮,第二皮带轮借由传动皮带带动第四皮带轮一同转动,第二皮带轮的直径大于第四皮带轮的直径。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元件绕线机,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装置设于一机板两侧,驱动装置的马达设于机板相对远离进料装置的一侧,齿轮组设于机板相对于进料装置的一侧,齿轮组的第一齿轮分别与第二齿轮及一第三齿轮相啮合,第二齿轮另与一第四齿轮相啮合,第三齿轮另与一第五齿轮相啮合,第五齿轮另与一第六齿轮相啮合,第一至第六齿轮皆枢设于机板上,马达的心轴贯穿机板,且穿设固定于第一齿轮中心,一枢轴贯穿机板两侧,枢轴位于机板上设有马达的一侧穿设固定于一推板的一端,一压缸设于机板上设有马达的一侧,压缸的推杆延伸推顶固定于推板的另一端,枢轴位于机板上设有齿轮组的一端穿设固定于一离合板的一端,驱动装置的离合齿轮枢设于离合板另一端。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子元件绕线机,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装置设于一机板两侧,驱动装置的马达设于机板相对远离进料装置的一侧,齿轮组设于机板相对于进料装置的一侧,齿轮组的第一齿轮分别与第二齿轮及一第三齿轮相啮合,第二齿轮另与一第四齿轮相啮合,第三齿轮另与一第五齿轮相啮合,第五齿轮另与一第六齿轮相啮合,第一至第六齿轮皆枢设于机板上,马达的心轴贯穿机板,且穿设固定于第一齿轮中心,一枢轴贯穿机板两侧,枢轴位于机板上设有马达的一侧穿设固定于一推板的一端,一压缸设于机板上设有马达的一侧,压缸的推杆延伸推顶固定于推板的另一端,枢轴位于机板上设有齿轮组的一端穿设固定于一离合板的一端,驱动装置的离合齿轮枢设于离合板另一端。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子元件绕线机,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装置的第二齿轮以一软性传动轴与进料装置的上驱动齿轮相接,驱动装置的离合齿轮以一软性传动轴与进料装置的下驱动齿轮相接。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子元件绕线机,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装置的第二齿轮以一软性传动轴与进料装置的上驱动齿轮相接,驱动装置的离合齿轮以一软性传动轴与进料装置的下驱动齿轮相接。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元件绕线机,其特征在于所述一顶针设于绕线装置的机架中,且突伸于绕线盘的入料缺口中。
11.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电子元件绕线机,其特征在于所述一顶针设于绕线装置的机架中,且突伸于绕线盘的入料缺口中。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元件绕线机,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料装置的进料箱中成型有一进料缺槽,进料缺槽与进料箱的入料开口及送料开口相通,一送料推杆受一压缸驱动,且贯穿进料缺槽延伸入送料开口中,一弹片固设于进料箱中,弹片末端弹性弯折且位于进料缺槽及送料开口之间。
13.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电子元件绕线机,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料装置的进料箱中成型有一进料缺槽,进料缺槽与进料箱的入料开口及送料开口相通,一送料推杆受一压缸驱动,且贯穿进料缺槽延伸入送料开口中,一弹片固设于进料箱中,弹片末端弹性弯折且位于进料缺槽及送料开口之间。
专利摘要一种电子元件绕线机,其用于制作滤波线圈,滤波线圈包含有环体及缠绕于环体周缘壁上的金属线,其包含有一传动装置、一进线装置、一绕线装置、一进料装置及一驱动装置,环体由进料装置送入绕线装置中,驱动装置使环体不停转动,传动装置驱动进线装置及绕线装置,使金属线由进线装置送入绕线装置且通过环体中心,并使金属线缠绕于不停转动的环体周缘壁上,以自动化的方式取代人工来制造滤波线圈。
文档编号H01F41/06GK2831365SQ20052010370
公开日2006年10月25日 申请日期2005年8月12日 优先权日2005年8月12日
发明者刘禄大 申请人:连康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