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天线构造以及备有此的无线通信机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便携式电话机等无线通信机中设置的天线构造以及备有此的无线通信机。
背景技术:
:在图lla中通过示意性的立体图示出了天线构造的一例。在图lib中通过示意性的分解状态示出了天线构造。在图lie中,示出了从底侧观察天线构造的状态。该天线构造1具有天线2,该天线2安装于电路基板的非接地区域Zp。也就是说,在电路基板3上,形成了接地4的接地区域Zg与没有形成接地4的接地区域Zp,将非接地区域Zp作为电路基板3的一端侧而相邻地配置。在这种电路基板3的非接地区域Zp上安装有天线2。另外,作为非接地区域的基板,可以列举出两面不覆铜的玻璃环氧基板。天线2具有电介质基体6、给电发射电极7、无给电发射电极8而构成。电介质基板6成为长方体状(棱柱状),在该电介质基体6的上面,给电发射电极7和无给电发射电极8,分别相互隔着间隔而并设。该给电发射电极7和无给电发射电极8,成为通过电磁耦合而做出复谐振状态的构成。另外,在电介质基体6中沿电路基板3的一端侧的端沿而向的侧面即远离接地4的顶侧的侧面6a,分别形成给电发射电极7的给电端Q和无给电发射电极8的短路端S。此外,在电路基板3的非接地区域Zp,形成与给电发射电极7的给电端Q相连接的给电用电极10(10B)。该给电用电极10(10B),成为如下那样的形态即从与给电发射电极7的给电端Q的连接部分沿电介质基体6的侧面向接地区域Zg伸张而形成的图案。给电用电极10(10B)的接地区域Zg侧的端部与无线通信机的无线通信用的高频电路12相连接。并且,在电路基板3的非接地区域Zp上,形成与无给电发射电极8的短路端连接的接地用电极11(11B)。该接地连接用电极11(11B),成为如下那样的形态即从与无给电发射电极8的短路端S的连接部分沿着电介质基体6的侧面,向接地区域Zg伸张而形成的电极图案。接地连接用电极ll(11B)的接地区域Zg侧的端部,与接地4相连接。在这种天线构造1中,若例如从无线通信用的高频电路12通过给电用电极10(10B)向给电发射电极7供给无线通信用的信号,则给电发射电极7产生谐振。另外,与给电发射电极7电磁耦合的无给电发射电极8也产生谐振,通过给电发射电极7和无给电发射电极8,而做出复谐振状态,从而对信号进行无线发送。专利文献l:特开2001—217631号公报例如,在图lla的天线构造1中,给电发射电极7或无给电发射电极8主要设于电介质基体6的上面。为此,从给电发射电极7或无给电发射电极8发射的电磁场,集中于电介质基体6的上面侧。由此,产生了如下问题即天线特性的Q值变高,无线通信用频带变窄,并存在如下问题即导通损失或电介质损失变多,天线特性恶化。另外,例如,为了得到具有所要求的谐振频率的电气长度,在给电发射电极7和无给电发射电极8中形成狭缝。给电发射电极7和无给电发射电极8,是形成于电介质基体6的上面即仅仅形成于电介质基体6的一个面的构成,在给电发射电极7和无给电发射电极8的电极面积方面存在限制。为此,占据给电发射电极7或无给电发射电极8的电极单位面积的狭缝形成量变多。由此,给电发射电极7或无给电发射电极8中的电流路径的电极幅度变细。为此,存在给电发射电极7或无给电发射电极8中的导体损失增加的问题。另外,随着狭缝的形成量变多,给电发射电极7或无给电发射电极8的形态变得复杂。此外,在天线2的上方侧,金属或高电介质(例如人的手指等)接近的情况也较多。在这种情况下,从给电发射电极7或无给电发射电极8发射的电波,被该金属或高电介质所妨碍,因此存在天线增益劣化的问题。另外,存在如下问题即由被视为地的物体的远近变位引起的给电发射电极7或无给电发射电极8的阻抗变化,从而使得天线特性恶化。
发明内容本发明作为解决以下所示那样的构成而作为用于解决前述课题的机构。即,本发明的天线构造,具有基板,其形成有接地的接地区域和没有形成接地的非接地区域,将非接地区域置于一端侧而相邻地配置;电介质基体,其配设于该基板的非接地区域或与非接地区域以及基板的外侧相挂附的区域,并为棱柱状;以及给电发射电极,其设于该电介质基体,其特征在于,电介质基体的沿着基板的所述一端侧的端缘而朝向外部的侧面构成顶侧的侧面,在基板的非接地区域或基板的外侧,与设于接地区域的无线通信用的电路相连接的给电用电极,沿着电介质基体的侧面或基板的外端缘而被设置,给电发射电极的一端侧,在电介质基体的顶侧的侧面成为与给电用电极相连接的给电端侧,给电发射电极的另一端侧成为开放端,给电发射电极具有如下形态即从给电端侧到开放端的电流路径形成为跨度电介质基体的至少顶侧的侧面以及与该侧面相邻的上面的环状,形成于电介质基体的顶侧的侧面的给电发射电极部分,与在基板的非接地区域沿电介质基体的侧面或基板的外端缘而设置的给电用电极之间,形成了用于提高天线特性的电容。根据本发明,给电发射电极具有如下形态即从给电端侧到开放端的电流路径形成为跨度电介质基体的至少顶侧的侧面以及上面的环状。即,给电发射电极是利用电介质基体的至少顶侧的侧面和上面而形成的构成。为此,与仅在电介质基体的上面形成给电发射电极的情况相比,给电发射电极的电磁场分散,由此,能够降低导电损失和电介质损失,从而能够提高天线特性。另外,由于给电发射电极的电磁场分散,因此能够降低天线特性的Q值,由此能够谋求无线通信用的频带的宽带域化。此外,在该发明中,在形成于电介质基体的顶侧的侧面的给电发射电极部分和给电用电极之间,形成了用于提高天线特性的电容。也就是说,换言之,在电介质基体的与面对接地区域的侧面相面对的、相反侧的侧面侧形成天线特性提高用的电容,因此能够将电场集中于从接地区域离开的电介质基体侧面侧,因此能够减轻从给电发射电极拉倒接地区域的接地的电场量。由此,天线特性的Q值降低,能够进一步寻求无线通信用频带的宽带域化。另外由于能够减轻寄生于接地的电场量,因此能够提高天线效率。此外,该发明的天线构造,内置于便携式电话机等无线通信机,在假想金属或高介电常数物体(例如人的指头)从基板(电介质基体)的上方侧接近于电极的情况下,在该发明中,由于不仅在电介质基体的上面而且在顶侧的侧面设置给电发射电极,并且,在形成于顶侧的侧面的给电发射电极部分和给电用电极之间形成了用于提高天线特性的电容,因此在金属或高电介电常数电介质从上方侧接近于给电发射电极时,能够减轻由此所引起的给电发射电极的电场量。由此,能够缓和来自电极上方侧的金属或高介电常数物体(例如人的指头)等的接近引起的天线增益劣化。如上述那样,通过在本发明中备有特有的构成,能够提高天线构造的天线性能。特别是,在假想进行给电发射电极所具有的多个谐振频率中谐振频率最低的基本模式的天线动作和谐振频率比基本模式高的高次模式的天线动作的情况下,能够谋求基于高次模式天线动作的天线性能的提高。并且,该发明的天线构造,如上述那样,能够提高天线性能。因此该发明的天线构造所内置的无线通信机,能够提高对无线通信的可靠性。此外,在本发明中,由于在电介质基体的上面和顶侧的侧面形成给电发射电极,因此与仅在电介质基体的上面形成给电发射电极相比,能够扩大给电发射电极的电极面积。为此,例如,给电发射电极,例如容易得到用于具有所要求的谐振频率的电气长度。另外,由于基于给电发射电极和给电用电极之间的通信特性提高用的电容的阻抗的增加而使得给电发射电极的电气长度变长。因此在为了提高电气长度而在给电发射电极上形成狭缝的情况下,能够将形成于给电发射电极的狭缝长度縮短。此外,如前所述,由于给电发射电极的电极面积扩大,因此能够抑制给电发射电极单位面积中狭缝形成量所占据的比例。由此,能够寻求给电发射电极的形状的简单化。图la是用于说明第1实施例的天线构造的图。图lb是图la的天线构造的示意性分解图。图lc是示意性地表示从底侧观察图la的天线构造的状态的图。图2是图la所表示的给电发射电极的示意性放大图。图3是表示用于说明从第1实施例的天线构造的构成所得到的效果的返回损耗的曲线。图4a是表示用于说明从第1实施例的天线构造的构成得到的效果的880MHz960MHz的频带中的天线效率的一例的曲线。图4b是表示用于说明从第1实施例的天线构造的构成得到的效果的1710MHz1880MHz的频带中的天线效率的一例的曲线图。图4c是表示用于说明从第1实施例的天线构造的构成得到的效果的1850MHz1990MHz的频带中的天线效率的一例的曲线图。图4d是表示用于说明从第1实施例的天线构造的构成所得到的效果的1920MHz2170MHz的频带中的天线效率的一例的曲线图。图5a是用于说明从第1实施例的天线构造的构成所得到的其他的效果的模型(model)图。图5b是与图5a—起用于说明从第1实施例的天线构造的构成所得到的其他效果的模型图。图6是示意性地表示图la所示的给电发射电极的基本模式的电流路径的图。图7a是用于说明给电发射电极的其他形态理的基本模式的电流路径的模型图。图7b是用于说明具有图7a所示的基本模式的电流路径的给电发射电极的一形态例的图。图8a是用于说明给电发射电极的又一其他形态例的基本模式的电流路径的模式图。图8b是用于说明具有图8a所示的基本模式的电流路径的给电发射电极的一个形态例的图。图9是用于进一步说明给电发射电极的又一其他形态例的图。图10是用于说明第2实施例的天线构造的图。图lla是用于说明天线构造的一个以往例的图。图llb是图lla的天线构造的示意性的分解图。图llc是表示从底侧观察图lla的天线构造的状态的模型图。图中l一天线构造,3—电路基板,4一接地,6—电介质基体,7—给电发射电极,8—无给电发射电极。实施方式以下,基于该发明所涉及的实施例。另外,在下述的实施例的说明中,与图lla所示的天线构造相同名称部分,附加相同的符号,而省略其共通部分的重复说明。在图la中通过示意性的立体图示出了第1实施例的天线构造。在图lb中,通过示意性的分解状态示出了其天线构造。在图lc中,示出了从底侧观察第1实施例的天线构造的状态。该第1实施例的天线构造1在天线2的给电发射电极7和无给电发射电极8中具有特征,除此以外的构成成为与图lla所示的天线构造同样的构成。构成该第1实施例的天线构造1的天线2的给电发射电极7,如图2的示意性的放大图所表示的那样,以跨度电介质基体6的顶侧的侧面6a和上面6b这两面的方式而形成。在该给电发射电极7上,以跨度电介质基体6的顶侧的侧面6a和上面6b这两面的方式而形成狭缝13。通过该狭缝13,在给电发射电极7上,形成从与给电用电极10(10B)相连接的给电端Q通过跨度电介质基体6的顶侧的侧面6a和上面6b这两面的环状的路径而到达开放端K的基本模式的电流路径I。另外,在该第l实施例中,在基板3的非接地区域Zp上,沿电介质基体6的顶侧的侧面6a以及图la和图2所示的电介质基体6的左端侧9的侧面而形成给电用电极10(10B)。在该第1实施例中,给电发射电极7以从电介质基体6的上面6b挂附于顶侧的侧面6a的方式而形成。为此,形成于顶侧的侧面6a的给电发射电极部分和给电用电极10(10B)之间的间隔较窄,该顶侧的侧面6a的给电发射电极部分和给电用电极10(10B)之间的电容,对天线特性施加影响的程度较大。在该第1实施例中,该顶侧的侧面6a的给电发射电极部分和给电用电极10(10B)之间的电容成为能够提高天线特性的适当的电容。在该第1实施例中,在电介质基体6上与给电发射电极7—并设置的无给电发射电极8,成为相对于通过给电发射电极7和无给电发射电极8的中间位置并与基板面垂直的中心面,而对称的形状。也就是说,无给电发射电极8备有与给电发射电极7同样的构成,该无给电发射电极8,以跨度电介质基体6的顶侧的侧面6a和上面6b的两面的方式而形成。在该无给电发射电极8上,跨度电介质基体6的顶侧的侧面6a和上面6b的两面形成狭缝14。通过该狭缝14,在该无给电发射电极8上,形成从与给电用电极ll(11B)连接的短路端S,通过跨度电介质基体6的顶侧的侧面6a和上面6b这两个面的环状的路径而到达开放端K的基本模式的电流路径。另外,从图la的顶侧观察给电发射电极7和无给电发射电极8时,与给电发射电极7的电流路径为左旋转的环状形状相对,保持与给电发射电极7相对称的形状的无给电发射电极8的电流路径,成为右旋转的环状形状。一另外,无给电发射电极8从电介质基体6的上面6b向顶侧的侧面6a挂附地而形成。为此,形成于顶侧的侧面6a的无给电发射电极部分和接地连接用电极11(11B)之间的间隔较窄,该顶侧的侧面6a的无给电发射电极部分和接地连接用电极11(11B)之间的电容,对天线特性施加影响的程度较大。在该第1实施例中,该顶侧的侧面6a的无给电发射电极部分和接地连接用电极11(11B)之间的电容成为能够提高天线特性的适当的电容。在该第1实施例中,电介质基体6通过包含用于提高介电常数的材料的数脂材料而构成。构成给电发射电极7和无给电发射电极8的导体板通过嵌入(insert)成形等成型技术而与电介质基体6—体地形成。该第1实施例的天线构造1,具有上述那样的特有的构成,因此能够提高天线性能。对此,通过本发明者的实验能够确认。在该实验中,准备具有图la所示那样的第1实施例的天线构造1的构成的样品A和图lla所示那样的以往的天线构造1的构成的样品B,并对这些样品A、B的每个,测定返回损失特性和天线效率。另外,样品A、B,在给电发射电极7和无给电发射电极8的形状以外,是以下所示的相同条件。也就是说,样品A、B的基板3的长度L3(参照图lc)是82mrn,基板3的宽度W3是40mm。配置于该基板3的一端侧的非接地区域Zp的长度U是8mm,非接地区域Zp的宽度是40mm。电介质基体6的长度U是8mm,电介质基体6的宽度W6是38mm,电介质基体6的高度是5.5mm。图3的曲线中,示出了返回损失特性的实验结果。图3中的实线A与样品A相关(即,在第1实施例中具有特有的构成)。虚线B与样品B(即具有以往的结构的器件)相关。另外,曲线中的符号a表示无给电发射电极8的基本模式的频带,符号b表示给电发射电极7的基本模式的频带。符号c表示无给电发射电极7的高次模式的频带。另外,在表1表4中,分别表示天线效率的实验结果。表1与880MHz960MHz的频带中的天线效率相关,用曲线表示该表1的图是图4a。表2与1710MHz1880MHz的频带中的天线效率相关,用曲线表示该表2的图是图4b。表3是表示1850MHz1990MHz的频带中的天线效率相关。用曲线表示该表3的图是图4c。表4与1920MHz2170MHz的频带中的天线效率相关,用曲线表示该表4的图是图4d。另外,图4a图4d中的实线A,是与样品A(即,具有第1实施例中特定的结构的样品)相关。虚线B,是与样品B(即,具有以往的构成的样品)相关。(表l)<table>tableseeoriginaldocumentpage11</column></row><table><table>tableseeoriginaldocumentpage12</column></row><table>如图3的返回特性所表示的那样,可知通过备有该第1实施例的特有的构成,能够谋求特别高次模式侧的频带的广带域化。另外,如表1表4和图4a图4d所表示的那样,可知通过备有该第1实施例的特有的构成,能够提高天线效率。在特别高次模式侧能够增大这种效果。在该第1实施例中,在电介质基体6上除了给电发射电极7,还形成与该给电发射电极7进行电磁耦合而做出复谐振状态的无给电发射电极8。为此,在该第1实施例的天线构造1中,通过给电发射电极7和无给电发射电极8的复谐振,能够寻求频带域的广带域化。另外,在该第1实施例中,给电发射电极7和无给电发射电极8成为对称的形状。为此,能够进行旨在进行给电发射电极7和无给电发射电极8的复谐振的良好的阻抗匹配。并且,对于进行给电发射电极7和无给电发射电极8所具有的多个谐振频率中谐振频率最低的基本模式的天线动作和谐振频率比基本模式高的高次模式的天线动作的情况,能够达到如下效果即在基本模式和高次模式的多个谐振模式中,能够容易地得到用于进行给电发射电极7和无给电发射电极8的复谐振的良好的阻抗匹配。作为其理由,可以列举出给电发射电极7和无给电发射电极8的电磁场分布,对于基本模式和高次模式的任何一种情况,均能够容易地得到对称的分布。然而,该第1实施例的天线构造1,内置于图5所示那样的折叠型便携式电话机16。折叠型便携式电话机16,具有两个壳体18、19通过铰链部17连接的结构。在第1实施例的天线构造1内置于折叠型的便携式电话机16的情况下,收置于例如便携式电话机16的例如壳体19的内部的电路基板(图中未示出)构成天线构造1的电路基板3。另外,关于该电路基板,铰链部17侧的端部成为非接地区域Zp,在该非接地区域Zp安装天线2。在使用便携式电话机16时,如图5b所示那样,通过人手20握住便携式电话机16的铰链部17的形成区域的情况较多。为此,在如上述那样将天线构造1内置于便携式电话机16的情况下,在构成天线构造1的电介质基体6的上方侧配置人的手(指)20,由此,因该手20而对给电发射电极7和无给电发射电极8的电波的发射进行妨碍的情况较多。与此相对,在该第1实施例的天线构造1中,给电发射电极7和无给电发射电极8,不仅在电介质基体6的上面6b,而且在顶侧的侧面6a上形成,因此即使在电介质基体6的上方侧配置手20,也能够从形成于顶侧的侧面6a的给电或无给电发射电极部分良好地对电波进行发射。由此,能够抑制天线特性的劣化,并能够提高对便携式电话机16的无线通信的可靠性。另外,在手以外的高电介质或例如金属等配置于电介质基体6的上方侧的情况下,与上述同样,能够从形成于顶侧的侧面6a的给电或无给电的发射电极部分良好地发射电波。为此,能够抑制天线特性的劣化。也就是说,该第1实施例的天线构造1,备有如下那样的结构即在金属或高电介质(人的指或手等)接近于给电发射电极或无给电发射电极8的上方侧时,能够减轻手20或金属等物体的负面影响。为此,能够提高对折叠型便携式电话机16的无线通信的可靠性。另外,在图la所示的例子中,给电发射电极7和无给电发射电极8,是大致左右对称形状,但是给电发射电极7和无给电发射电极8,也可以是相同的形状,也可以是相互不同的形状。另外,也可以是如下构成即在给电发射电极7和无给电发射电极8的端缘部分或狭缝端缘部分的至少一部分,电介质6隆起凸出而形成。在该给电发射电极7和无给电发射电极8的端缘部分或狭缝端缘部分凸出的电介质基体部分,成为如下那样的状态即将给电发射电极7和无给电发射电极8的端缘部分或狭缝端缘部分留置于电介质基体6。由此,能够防止给电发射电极7从电介质基体6的剥离或无给电发射电极8从电介质基体6的剥离。另外,在图la所示的给电发射电极7,成为如下那样的形状即通过该电极7的基本模式的电流描绘图6的模型图所示的那样的环状的电流路径,但是该给电发射电极7也可以成为例如,描绘图7a的模型图所示的环状的电流路径I那样的形状(例如参照图7b)。此外,给电发射电极7,也可以成为如下那样的形状即描绘图8a的模型图所示的环状的电流路径I(例如参照图8b)。此外,虽然给电发射电极7,以跨度电介质基体6的顶侧的侧面6a和上面6b的两面的方式而形成,但是给电发射电极7也可以按照如下方式形成即不仅在电介质基体6的顶侧的侧面6a和上面6b的两面,而且在面对着电介质基体6的接地区域Zg的侧面侧或图2所示的左侧的侧面隆起凸出而形成,也可以以跨度电介质基体6的三面以上的面的方式而形成。此外,无给电发射电极8,也可以是与图7b或图8b的给电发射电极7相同的形状,或与图7b或图8b左右对称的形状。此外,在图la所示的构成中,给电用电极10(10B)通过直接形成于电路基板3上的电极图案而构成,但是也可以例如如图9所示的那样,给电用电极10(10B),借助于构成配置于电路基板3的非接地区域Zp的给电发射电极7的导体板的一部分而构成。以下,说明第2实施例。另外,在该第2实施例的说明中,对于与第1实施例相同的部分附加相同的符号,省略其共通部分的重复说明。在该第2实施例中,如图10的侧面图所示的那样,天线2(给电发射电极7和无给电发射电极8),即使在将其一部分从电路基板3的非接地区域Zp向基板外凸出的状态中也能够配设于电路基板3的非接地区域Zp。此外的构成,与第l实施例相同。在该第2实施例中,天线2(给电发射电极7和无给电发射电极8)的一部分从电路基板3的非接地区域Zp向基板外突出,因此与将给电发射电极7和无给电发射电极8的全体配设于非接地区域Zp的情况相比,突出到电路基板3之外的部分、给电发射电极7和无给电发射电极8,能够使与接地区域Zg之间的间隔拉开距离。为此,能够减轻接地的负面影响,并能够寻求无线通信用的频带的广带域化,以及天线效率的提高。由此,能够促进天线构造1的小型/低高度化。并且,对于设有备有该构成的天线构造1的无线通信机,能够容易地谋求无线通信机的小型化。以下,说明第3实施例。该第3实施例是关于无线通信机。该第3实施例的无线通信机的特征在于设有第1或第2的各实施例所示的天线构造。另外,对于无线通信机中的天线构造以外的构成,也存在各种各样的构成。这里,可以采用任何的构成,并省略其说明。另外,第1或第2实施例所示的天线构造1的说明已经前述,因而省略。另外,该发明不限于第1第3的各实施例的方式,也可以采用各种实施方式。例如,在第1第3的各实施例中,虽然与在电介质基体6上设置给电发射电极7—并设置有无给电发射电极8,但是,例如,仅仅通过给电发射电极7,也能够得到所要求的频带宽度和频带数的情况下,也可以省略无给电发射电极8。另外,在第1第3的各实施例中,无给电发射电极8,也可以是图lla所示那样的形状,也可以是基本模式的电流路径成为环状那样的形状。此外,在第1~第3的各实施例中,给电发射电极7和无给电发射电极8,在面状的电极上形成狭缝,并使发射电极7、8的基本模式的电流路径为环状的情况下,但是给电发射电极7和无给电发射电极8,也可以是例如线状或带状的电极成为环状的方式。此外,在第1第3的各实施例中,给电发射电极7和无给电反射电极8,在电介质基体6上逐一设置,但是也可以根据所要求的频带的带域宽度或频带的必要数,而在电介质基体6上多个地设置给电发射电极7和无给电发射电极8。此外,在第1第3的各实施例中,给电用电极10(10B)和接地连接用电极ll(11B),设置于电路基板3的非接地区域Zp,但是给电用电极10(10B)和接地连接用电极11(11B)的配设位置,也可以是没有形成接地4的位置,例如,通过导体板构成给电用电极10(10B)和接地连接用电极11(11B),该给电用电极10(10B)和接地连接用电极11(11B),也可以在电路基板3的外侧,从电路基板3凸出的方式而配设。本发明的天线构造,当然,虽然能够作为种种的无线通信机的天线构造而使用,但是由于是内置于无线通信机的壳体内,因此能够提供给不从无线通信机壳体突出而形成天线的无线通信机,因此对于希望提高天线特性无线通信机和便携式无线通信机,特别有效。权利要求1、一种天线构造,具有基板,其相邻地配置形成有接地的接地区域和没有形成接地的非接地区域,并将非接地区域置于一端侧;电介质基体,其配设于该基板的非接地区域或横跨非接地区域以及基板的外侧相挂附的区域,并为棱柱状;以及给电发射电极,其设于该电介质基体,其特征在于,电介质基体的沿着基板的所述一端侧的端缘而朝向外部的侧面构成顶侧的侧面,在基板的非接地区域或基板的外侧,与设于接地区域的无线通信用的电路相连接的给电用电极,沿着电介质基体的侧面或基板的外端缘而被设置,给电发射电极的一端侧,在电介质基体的顶侧的侧面成为与给电用电极相连接的给电端侧,给电发射电极的另一端侧成为开放端,给电发射电极具有如下形态即从给电端侧到开放端的电流路径形成为跨度电介质基体的至少顶侧的侧面以及与该侧面相邻的上面的环状,形成于电介质基体的顶侧的侧面的给电发射电极部分,与在基板的非接地区域沿电介质基体的侧面或基板的外端缘而设置的给电用电极之间,形成了用于提高天线特性的电容。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天线构造,其特征在于,在棱柱状的电介质基体上,设置与给电发射电极隔着间隔而配设并与给电发射电极相电磁耦合而做出复谐振状态的无给电发射电极,在基板的非接地区域或基板的外侧,设置接地连接用电极,所述接地连接用电极沿着电介质基体的侧面而配设并与基板的接地相连接,无给电发射电极的一端侧,构成在电介质基体的顶侧的侧面与接地连接用电极相连接的短路端侧,无给电发射电极的另一端侧构成开放端侧,无给电发射电极具有如下形态即从短路端侧到开放端的电流路径形成为跨度电介质基体的至少顶侧的侧面和与该侧面相邻的上面的环状,形成于电介质基体的顶侧的侧面的无给电发射电极部分,在与接地连接用电极之间形成了用于提高天线特性的电容。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天线构造,其特征在于,隔着间隔而并设的给电发射电极和无给电发射电极,是相对于中心面而对称的形状,所述中心面通过该给电发射电极和无给电发射电极之间的中间位置并垂直于基板面。4、一种无线通信机,其特征在于,设有权利要求1或2或3所述天线构造。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无线通信机,其特征在于,是具有两个壳体通过铰链部而连接的结构的折叠型的便携式无线通信机,内置于相连接着的壳体中的一方侧的基板的铰链部侧的端部构成非接地区域,并在该非接地区域上配设天线构造的给电发射电极,或者给电发射电极和无给电发射电极。全文摘要本发明公开一种天线构造(1),其具有配设于基板(3)的非接地区域(Zp)的电介质基体(6);以及设于电介质基体(6)上的给电发射电极(7),电介质基体(6)的沿着基板(3)的一端侧的端缘而朝向外部的侧面成为顶侧的侧面(6a)。在基板(3的非接地区域(Zp)或基板(3的外侧,沿着电介质基体(6)的侧面设置给电用电极(10)。给电放射电极(7)的一端侧成为与给电用电极(10)连接的给电端(Q),给电发射电极(7)的另一端侧成为开放端(K)。给电发射电极(7),具有如下形态即从给电端(Q)侧到开放端K的电流路径形成为跨度电介质基体(6)的至少顶侧的侧面(6a)以及上面(6b)的环状。形成于电介质基体(6)的顶侧的侧面(6b)的给电发射电极部分,与给电用电极(10)之间形成了用于提高天线特性的电容。文档编号H01Q9/30GK101103488SQ20058004675公开日2008年1月9日申请日期2005年12月22日优先权日2005年1月18日发明者伊泽正裕,佐藤仁,尾仲健吾申请人:株式会社村田制作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