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子接头及其形成方法

文档序号:6870005阅读:101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端子接头及其形成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端子接头及其形成方法。
日本未审专利公开No.H04-115475中公开了一端子接头。该端子接头包括矩形的管状部分,并可插入到连接器外壳的空腔中,该矩形的管状部分在形成矩形的管状部分的其中一个板部分中形成有锁定孔。通过锁定孔与设置在空腔的内壁上的可弹性变形的锁定部分的配合将已插入的端子接头保持。
在这类端子接头中,可以认为通过将锁定孔的边缘部分以直角向矩形的管状部分内部弯曲来形成锁定壁,从而增大了与锁定部分的配合余量(engaging margin)。根据这种结构,与板部分的厚度起到配合余量的情况相比,可以改进锁定功能,即保持功能的可靠性。
然而,在通过弯曲形成有这种锁定壁的端子接头中,锁定壁的弯曲部分,即锁定壁与锁定部分的接触表面,与板部分的外表面之间的边界处于弯曲表面的形式。于是,当外力在退出方向上作用在端子接头上时,锁定壁和锁定部分之间发生滑动,使得锁定部分可以在与锁定壁脱离配合的方向上弹性变形。
鉴于上述问题,本发明进行了改进,并且其目的是通过锁定部分和锁定孔的配合,提高保持功能的可靠性。
该目的通过独立权利要求的特征实现。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是从属权利要求的主题。
根据本发明,提供一端子接头,它将至少部分插入到连接器外壳的空腔中,从而通过与其锁定部分的配合保持在其中,包括管状部分,最好具有基本矩形或多边形的形状,及形成在管状部分的表面中或表面上的锁定孔,该锁定孔的开放边缘或边缘部分起到保持部分的作用,或形成为该保持部分的一部分,该保持部分将与锁定部分配合,其中通过将形成在表面中的锁定孔的开放边缘变形(最好弯曲或压印)使得起到锁定孔的开放边缘作用的表面的末端表面的至少一部分向管状部分的内部移动,来形成该保持部分。
在该保持部分处,起到锁定孔的开放边缘作用的板部分的末端表面能够基本与锁定部分接触,以保持端子接头。由于末端表面的部分向管状部分的内部移动,所以与基本只有板部分的厚度起到与锁定部分的配合余量的情况相比,可以确保较大的配合余量。
根据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起到锁定孔的开放边缘作用的表面的末端表面的至少一部分保持基本面对与锁定部分相对的方向。
因此,保持部分形成使得,板部分的末端表面的一部分移动,同时保持基本面对与锁定部分相对的方向,并且板部分的外表面和末端表面之间的边界处于边缘形状的倾斜部分的形式。于是,即使外力在退出方向上作用在端子接头上,最好没有或者只有很小的可能性,使得锁定部分像板部分的外表面和末端表面之间的边界处于弯曲表面形式的情况那样,与保持部分脱离配合。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优选实施例,提供一端子接头,包括矩形的管状部分,及形成在板部分中的锁定孔,该板部分形成矩形的管状部分,该锁定孔的开放边缘起到保持部分的作用,通过保持部分与可弹性变形的锁定部分的配合保持住插入到连接器外壳的空腔中的端子接头,该锁定部分设置在空腔的内壁上,
其中通过将形成在板部分中的锁定孔的开放边缘变形,使得起到锁定孔的开放边缘作用的板部分的末端表面的部分向矩形的管状部分内部移动,同时保持面对与锁定部分相对的方向,形成保持部分。
在保持部分处,起到锁定孔的开放边缘作用的板部分的末端表面与锁定部分接触,以保持端子接头。由于末端表面的部分向矩形的管状部分内部移动,所以与只有板部分的厚度起到与锁定部分的配合余量的情况相比,确保较大的配合余量。保持部分形成使得,板部分的末端表面的部分移动,同时保持面对与锁定部分相对的方向,并且板部分的外表面和末端表面之间的边界处于边缘形倾斜部分的形式。于是,即使外力在退出方向上作用到端子接头上,锁定部分也不可能像板部分的外表面和末端表面之间的边界处于弯曲表面形式的情况那样滑动成与保持部分脱离配合。
优选的是,至少一个弹性接触间至少部分容纳在管状部分中,及优选的是,如果弹性接触件的弹性变形度变得大于弹性接触件保持与舌片接触时的变形度的话,该弹性接触件能够基本接触保持部分,以防止弹性接触件过度变形到接近弹性极限,或超过弹性极限。
更为优选的是,将该舌片弹性保持在弹性接触件和管状部分基本与形成有锁定孔的表面相对的表面之间。
最为优选的是,弹性接触件容纳在矩形管状部分中,舌片弹性保持在弹性接触件和矩形管状部分的板部分之间,该板部分与形成有锁定孔的部分相对,及如果弹性接触件的弹性变形度变得大于弹性接触件保持与舌片接触时的变形度,则弹性接触件与保持部分接触,以防止弹性接触件的过度变形超过弹性极限。
当弹性接触件的弹性变形度变得大于弹性接触件与舌片接触时的变形度时,通过与弹性接触件接触,该保持部分也具有防止弹性接触件的过度弹性变形超过弹性极限的过度变形防止功能。因此,与除了保持部分之外,还设置有专用过度变形防止部分的情况相比,可以简化端子接头的形状。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优选实施例,弹性接触件的宽度中心基本与保持部分的宽度中心重合。
优选的是,一个或多个,最好是一对锁定板设置在管状部分的表面上,从而起到移动防止部分的作用,用于避免弹性接触部分在与舌片接触时,在不等于0或180的角度方向,最好是基本垂直于变形方向的方向上移动。
更为优选的是,弹性接触件的宽度中心与管状部分的宽度中心偏置。
更优选的是,管状部分与锁定孔相邻并基本与之对应的区域受到压印或弯曲,以向内突出,从而形成最好至少部分位于锁定孔的开放区域中的干涉限制部分。
最为优选的是,该干涉限制部分相对于宽度方向位于弹性接触件的变形空间外侧。
根据本发明,还提供形成或成形端子接头的方法,尤其是根据本发明或其优选实施例,它将至少部分插入到连接器外壳的空腔中,从而通过与其锁定部分配合而保持在其中,包括如下步骤将板状材料冲压或切割成特定形状,使得锁定孔形成在管状部分的表面中,该锁定孔的开放边缘起到将与锁定部分配合的保持部分的作用,其中保持部分通过将形成在表面中的锁定孔的开放边缘变形(最好通过弯曲或压印),使得起到锁定孔的开放边缘作用的表面的末端表面的至少一部分向管状部分内部移动。
在读过优选实施例和附图的下述详细描述之后,本发明的这些和其他目的、特征和优点将变得更加明确。应当理解,尽管各实施例是分开描述的,但是其单个特征可以组合到其它实施例中。


图1是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端子接头的右侧视图,附图2是该端子接头的平面图,附图3是该端子接头的左侧视图,附图4是该端子接头的底视图,附图5是沿着附图2的A-A线的剖视图,附图6是沿着附图5的B-B线的剖视图,附图7是沿着附图5的C-C线的剖视图,附图8是沿着附图5的D-D线的剖视图,附图9是沿着附图5的E-E线的剖视图,附图10该端子接头的改进,附图11是该端子接头的正视图,及附图12是一剖视图,示出了舌片与端子接头连接的状态。
参照附图1至12描述本发明的一个优选实施例。首先,描述连接器外壳50,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的一个或多个端子接头T将至少部分容纳到该连接器外壳中。该连接器外壳50由例如合成树脂制成,并且一个或多个,最好是数个空腔51形成基本在向前和向后方向上穿透连接器外壳50,其中(最好是悬臂形的)锁定部分52形成在每个空腔51中,该锁定部分沿着每个空腔51的底壁或在该底壁上基本向前突出,并在其内(上)表面(基本面对空腔51的表面)上具有保持突起52a。前板53安装在连接器外壳50的前表面上,并且安装在未作说明的配合连接器中的阳性端子接头的一个或多个舌片54从前面穿过形成在前板53中的舌片插入口55至少部分插入到空腔51中。
接下来,描述端子接头T。
每个端子接头T都由导电的板状材料Ta形成,并基本整体上在向前和向后方向上较窄和较长,该板状材料通过弯曲、折叠、挤压、压印等等冲压或切割成如附图10中所示的特定(预设的或可预设的)形状,其中前部(最好基本是前半部)起到(最好基本矩形的或多边形的)管状部分10的作用,并且后部(最好基本是后半部)起到将与线W连接的线连接部分11(最好处于一个或多个开放筒管的形式,或者包括一个或多个开放筒管)。该线连接部分11与线W的末端(前端)连接,最好压接或弯曲或折叠成电连接。
(最好是矩形或多边形的)管状部分10通过底部板或基板12、一对侧板13L、13R,和顶板或顶端板14在向前和向后方向上形成基本空心的,该基板最好基本在向前和向后方向上较窄和较长,这对侧板基本从底板12的相对横向(左和/或右)边缘的区域(最好基本是前半区域)基本垂直竖立或突出,该顶板最好从一个横向(左)侧板13L(的最好整个上边缘)开始朝另一横向(右)侧板13R最好基本平行于底板12延伸。顶板14的延伸末端(右边缘)的前部、后部和中间部分从上面与右侧板13R的上边缘接触,并且一个或多个,最好是两个(前和/或后)锁定板15F、15R形成在顶板14的延伸末端的两个前和/或后区域中,最好基本不与右侧板13R的上边缘接触,该锁定板沿着右侧板13R的内表面(至少部分与之重叠)向下或基本朝弹性接触件25延伸。该前锁定板15F最好基本整体上为矩形,其底边缘相对于高度方向位于(矩形的)管状部分10的中间位置(最好基本在中央)处,并且后槽口16形成在该底边缘的后端处。后锁定板15R最好基本整体上为矩形,并且其底边缘位于矩形管状部分10中较低的位置(靠近底板12的位置)处,并且底部槽17相对于向前和向后方向形成在底部边缘的中间位置(最好基本在中央)处。另一方面,基本矩形的前锁定孔18F和(最好基本是矩形的)后锁定孔18R形成穿透左侧板13L,该前锁定孔基本与前锁定板15F的底部边缘相对应,该后锁定孔基本与后锁定板15R的底部槽口17相对应。
(最好基本为矩形的)锁定孔19形成在板12、13和/或14的其中一个中,最好是底部板或基板12中(作为在弹性接触件25基本与舌片进入空间32相对的侧面处优选的板部分)。横向(左和右)侧板13L、13R的底部边缘在相对于向前和向后方向与锁定孔19相对应的区域中最好切割到略微高于底部板12的上表面的位置处,从而横向对称地形成侧槽口20。通过最好形成该侧槽口20,横向(左和右)侧板13L、13R的底部边缘(底端表面)位于锁定孔19的开放区域中,或与之相对应。横向(右)侧板13R的基本与锁定孔19相对应的底部区域最好受到压印或弯曲,以向内(朝宽度中心)突出,从而形成干涉限制部分21。该干涉限制部分21在侧视图中最好基本为矩形的(参见例如附图3)和/或在底视图中为梯形的(参见例如附图4)。值得注意的是,前锁定板15F的后槽口16最好形成避免干扰干涉限制部分21的上边缘的前端。
可与锁定部分52的保持突起52a配合的保持部分22形成在锁定孔19的前端边缘处,或其附近。最好通过将底部板或基板12中的锁定孔19的开放边缘塑性变形形成该保持部分22,最好通过冲压或者压印使得底部板或基板12中的锁定孔19的开放边缘塑性变形,从而构成锁定孔19的开放边缘的末端表面12S的一部分向(最好为矩形的)管状部分10的内部移动,形成该保持部分22,该锁定孔的开放边缘保持与(面向后的)保持突起52a面对的方向。该保持部分22设置在沿着宽度方向(横向)相对于(矩形)管状部分10横向(例如,向左)移动的位置处,其中保持部分22的宽度中心最好位于和将在后面描述的弹性接触件25基本相同的位置处。而且,保持部分22的上表面或内表面最好基本为平表面,基本位于和侧槽口20和/或干涉限制部分21的底部边缘基本相同的高度。
弹性接触件25至少部分容纳在矩形管状部分10中。如附图5中所示,弹性接触件25在底部板或基板12的前端处向后弯曲或折叠,最好向后悬臂伸出,并且基本在向前和向后方向上较窄和较长。弹性接触件25最好包括基本半圆形的弯曲部分26,和延伸部分27,该弯曲部分与底部板12的前端连接,该延伸部分从弯曲部分26基本向后延伸。该延伸部分27具有向前倾斜部分28F和向后倾斜部分28R,该向前倾斜部分从弯曲部分26的上端向上或向内倾斜地延伸到后面,该向后倾斜部分从向前倾斜部分28F的后端(延伸末端)向下或向外倾斜地延伸到后面。在弹性接触件25未弹性变形的自由状态下,由于弹性接触件的自由端25R(向后倾斜部分28R的后端)最好位于从底部板或基板12向上或向内间隔开的非连接位置处,所以弹性接触件25最好只在其前端处受到支承。该弹性接触件25可以以弯曲部分26作为支承点基本上横向地(向上和向下)或者在与向前和向后方向交叉的方向上弹性变形,而主要地使弯曲部分26弹性变形。当弹性接触件25向外或向下弹性变形时,弹性接触件25的自由端25R(向后倾斜部分28R的后端)基本与底部板12的上表面接触或者可与之接触,从而弹性接触件25最好在前后两端都受到支承。
弯曲部分26和向前倾斜部分28F位于锁定孔19前面的区域中,并且向上或向内突出的(最好基本圆顶形的)接触点29形成在向前倾斜部分28F的后端(即最高部分)处。该接触点29最好也位于锁定孔19前面。向后倾斜部分28R在从锁定孔19的前边缘到后锁定板15R的底部槽口17的区域中延伸,并且其前端位于基本与干涉限制部分21相对应的高度处。而且,考虑到弹性接触件25的宽度,弯曲部分26和向前倾斜部分28F的宽度最好基本相等;向后倾斜部分28R的前端和后端的宽度最好基本等于向前倾斜部分28F的宽度;和/或向后倾斜部分28R除了其前后端之外的区域最好窄于向前倾斜部分28F。
一个或多个,最好是一对前后突起30F、30R形成在弹性接触件25的(最好每个)横向(左和/或右)边缘处,从而基本与弹性接触件25齐平,并沿着宽度方向向外凸出。横向(左和右)前突起30F最好基本彼此对称,并且设置在接触点29附近,即略微位于接触点29前面。前突起30F定位使得相对于向前和向后方向基本与前锁定板15F的底部边缘和前锁定孔18F对应。在弹性接触件25未弹性变形的自由状态下,右前突起30F的上表面略微位于前锁定板15F的底部边缘下面,并基本不与该底部边缘接触,并且左前突起30F的上表面最好略微位于前锁定孔18F的上边缘下面,并基本不与该上边缘接触。另一方面,后突起30R基本横向对称,并设置在弹性接触件25的自由端(后端)25R处,或其附近。后突起30R最好定位成相对于向前和向后方向基本与后锁定板15R的底部槽口17的上边缘和后锁定孔18R相对应。在弹性接触件25未弹性变形的自由状态下,右后突起30R的上表面最好略微位于底部槽口17的上边缘下面,并基本不与该上边缘接触,并且左后突起30R的上表面最好位于后锁定孔18R的上边缘的略微下方,并基本不与该上边缘接触。
这种弹性接触件25最好基本横向对称,并相对于(矩形)管状部分10和锁定孔19沿着宽度方向横向(向左)移动。该弹性接触件25的宽度中心最好基本与保持部分22的宽度中心重合。当从下面观察锁定孔19时,弹性接触件25的向后倾斜部分28R的前端区域最好在其基本整个宽度上暴露。顶板14压印成向下突出,从而形成舌片容纳部分31。该舌片容纳部分31的宽度中心最好基本与弹性接触件25的宽度中心重合。弹性接触件25的上表面和舌片容纳部分31的下表面之间的空间起到舌片入口空间32的作用,插入到矩形管状部分10中的舌片54从前面进入该舌片入口空间中。
接下来,描述本实施例的功能。
在将端子接头T从插入侧,最好基本从后面至少部分插入到连接器外壳50的空腔51中的过程中,(最好基本为矩形的或多边形的)管状部分10的底部板12基本与保持突起52a接触,以使锁定部分52向外或向下弹性变形。当端子接头T至少部分插入到基本正确的位置处时,锁定部分52至少部分向上或向内弹性恢复,以将保持突起52a至少部分安装到锁定孔19中,并且保持突起52a的前表面基本从宽度方向,最好基本从后面与锁定孔19的保持部分22配合,使得端子接头T受到固定。已经从前面穿过形成在前板53中的舌片插入开55至少部分进入舌片进入空间43中的舌片54弹性地保持在舌片容纳部分31和接触点29之间,同时使弹性接触件25弹性变形,并且舌片54和(矩形的)管状部分10可以通过弹性接触件25的弹性恢复力弹性连接。
本实施例具有下述功能和效果。
(1)在保持部分22处,构成或形成锁定孔19的开放边缘的一部分的末端表面12S基本与锁定部分52接触,或可与之接触,以保持端子接头T,该锁定孔形成在底部板或基板12中。由于末端表面12S的部分向内移动到(矩形的)管状部分10中,所以与只有该板部分的厚度起到配合余量的情况相比,可以确保较大的配合余量。
(2)保持部分22最好向内移动到(矩形的)管状部分10中,同时底部板12的末端表面12S的一部分保持基本面对与锁定部分52基本相对的方向,并且底部板12的外表面(下表面)和末端表面12S之间的边界基本处于边缘形状的倾斜部分的形式。于是,即使外力在退出方向上作用到端子接头T上,锁定部分也不可能向底部板的外表面(下表面)与末端表面之间的边界处于弯曲表面的形式的情况那样,滑动成与保持部分脱离配合。
(3)如果弹性接触件25的向下或向外弹性变形程度变得大于当舌片54至少部分插入时弹性接触件25与舌片54的正常接触状态下的变形程度,则弹性接触件25与接触点29相对应的部分从上方基本与保持部分22接触,从而防止弹性接触件25过度弹性变形超过其弹性极限。由于保持部分22作为保持端子接头T的装置最好也具有防止弹性接触件25过度弹性变形超过或接近其弹性极限的过度变形防止功能,所以与除了保持部分之外,还设置有专用的过度变形防止部分的情况相比,可以简化端子接头T的形状。
(4)如果已经穿过锁定孔19进入的外力从外侧或下面向上或向内推动弹性接触件25,则前突起30F最好基本从下面与前锁定板15F的底部边缘和前锁定孔18F的边缘基本接触,和/或后突起30R最好从下面基本与后锁定板15R的底部边缘和后锁定孔18R的边缘接触或可与之接触,从而防止弹性接触件25朝舌片入口空间32(向上)移动。而且,由于一个或多个锁定板15F、15R和/或一个或多个锁定孔18F、18R最好设置在锁定孔19的前面和/或后面的两个位置处,所以弹性接触件25在受到异物的推动力之后不可能向前和/或向后倾斜。这能够防止弯曲部分26作为弹性接触件25的弹性变形的支承点而塑性变形。
(5)由于位于锁定孔19前面的前锁定板15F和/或前锁定孔18F最好设置在与舌片54接触的弹性接触件25的接触点29附近,所以即使除了弹性变形的支承点(弯曲部分26)之外的弹性接触件25的区域变形,也不可能改变接触点29的位置。因此,弹性接触件25可以以基本正确的接触压力与舌片54接触。
(6)由于位于锁定孔19后面(或基本与和配合端子相配合的配合侧面相对)的向后移动防止部分(后锁定板15R和/或后锁定孔18R)最好设置在弹性接触件25的自由端25R附近,所以与后移动防止部分设置在靠近弹性变形的支承点的位置处(前位置),而不是更加靠近自由端的情况相比,前移动防止部分(前锁定板15F和/或前锁定孔18F)和后移动防止部分(后锁定板15R和/或后锁定孔18R)之间沿着向前和向后方向的间隔较长。因此,当通过异物按压使得弹性接触件25在前后移动防止部分之间弹性变形时,可以抑制弹性接触件25的弹性变形程度,并且弹性接触件25不可能在前后移动防止部分之间进行塑性变形。
(7)底部板或基板12最好形成有锁定孔19,用于将弹性接触件25暴露到(矩形的)管状部分10的外侧,但是横向(右)侧板13R形成有干涉限制部分21,该干涉限制部分靠近或邻近弹性接触件25,和/或至少部分位于锁定孔19的开放区域中。于是,干涉限制部分21可以限制异物穿过锁定孔19的干涉,这又防止了异物干扰弹性接触件25。
(8)由于干涉限制部分21最好相对于宽度方向位于弹性接触件25的变形空间外侧,所以可以避免弹性接触件25和干涉限制部分21的干扰。因此,在不妨碍弹性接触件25弹性变形的情况下,可以确保舌片54和弹性接触件25的接触可靠性。
(9)弹性接触件25的宽度中心最好与最好基本矩形的管状部分10的宽度中心偏置。这意味着在弹性接触件25和横向(右)侧板13R之间存在死区,该横向(右)侧板为距离弹性接触件25更远的侧板。注意到这一点,试图通过将干涉限制部分21设置在该死区中,有效地使用矩形的管状部分10中的死区。
(10)注意最好在最好基本矩形的管状部分10的基本整个宽度上形成锁定孔19,并且矩形的管状部分10的横向(左和右)侧板13L、13R的底端表面在锁定孔19的开放区域中的暴露,基本面对锁定孔19的横向(右)侧板13R的底端部分压印成向内突出,从而形成干涉限制部分21。与切割和弯曲相比,最好通过压印或冲压的该形成方法很容易操作。因此,可以降低处理成本。
因此,为了提高由锁定部分和锁定孔的配合实现的保持功能的可靠性,在保持部分22处,末端表面12S基本与锁定部分52接触或能够与之接触,以保持端子接头T,该末端表面起到形成在底部板或基板12上的锁定孔19的开放边缘的作用。由于末端表面12S的至少一部分向内移动到(最好基本为矩形的或多边形的)管状部分10中,所以与只有底部板的厚度起到配合余量作用的情况相比,可以具有较大的配合余量。保持部分22可以向内移动到(矩形的/多边形的)管状部分10中,同时底部板12的末端表面12S的一部分保持基本面对与锁定部分52基本相对的方向,并且底部板12的外表面和末端表面12S之间的边界可以不处于弯曲表面的形式,而是处于基本边缘形状或急剧弯曲的倾斜部分的形式。于是,即使外力在退出方向上作用在端子接头T上,锁定部分52也不可能滑动成与保持部分22脱离配合。
<其它实施例>
本发明不仅局限于上面描述和说明的实施例。例如,下述实施例也在由权利要求限定的本发明技术范围之内,在不脱离由权利要求限定的本发明的范围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作出各种改变。
(1)尽管在前述实施例中,通过压印底部板的宽度中间部分形成保持部分,但是根据本发明,也可以压印底部板的左右边缘部分或者其中之一。
(2)尽管在前述实施例中,通过压印形成保持部分,但是根据本发明,它也可以通过在底部板中形成切口并将该切口部分弯曲来形成。
(3)尽管在前述实施例中,弹性接触件的宽度方向(横向)中心与矩形的管状部分的宽度中心偏置,但是本发明也可应用于弹性接触件的宽度中心和矩形的管状部分的宽度中心重合,而不彼此偏置的端子接头。
(4)尽管在前述实施例中,保持部分也具有防止弹性接触件的过度弹性变形的功能,但是根据本发明,它也可以不具有这种功能。
(5)尽管已经参照阴性端子接头对本发明进行了描述,但是应当理解的是,本发明也可以应用于阳性端子接头。
附图标记列表T 端子接头10 矩形的管状部分12 底部板(板部分或表面)12S末端表面14 顶板(板部分)19 锁定孔22 保持部分25 弹性接触件50 连接器外壳51 空腔52 锁定部分54 舌片
权利要求
1.端子接头(T),该端子接头(T)至少部分插入到连接器外壳(50)的空腔(51)中,从而通过与其锁定部分(52)的配合而保持在其中,包括管状部分(10),及形成在管状部分(10)的表面(12)中的锁定孔(19),该锁定孔(19)的开放边缘(12S)起到与锁定部分(52)配合的保持部分(22)的作用,其特征在于,通过使形成在表面(12)中的锁定孔(19)的开放边缘(12S)变形,使得表面(12)的末端表面(12S)的至少一部分向内移动到管状部分(10)中而形成保持部分(22),该末端表面的这部分起到锁定孔(19)的开放边缘(12S)的作用.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端子接头,其特征在于,表面(12)的末端表面(12S)的至少一部分保持基本面对与锁定部分(52)相对的方向,该末端表面的这部分起到保持孔(19)的开放边缘(12S)的作用.
3.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的一项或多项所述的端子接头,其特征在于至少一个弹性接触件(25)至少部分容纳在管状部分(10)中,及如果弹性接触件(25)的弹性变形程度变得大于弹性接触件(25)与舌片(54)保持接触时的弹性变形程度的话,最好弹性接触件(25)能够基本与保持部分(22)接触,以防止弹性接触件(25)的过度变形接近或超过弹性极限.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端子接头,其特征在于,该舌片(54)弹性保持在弹性接触件(25)和管状部分(10)的表面(14)之间,该表面(14)基本与形成有锁定孔(19)的表面(12)相对。
5.如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端子接头,其特征在于,弹性接触件(25)的宽度中心基本与保持部分(22)的宽度中心重合。
6.如前述权利要求3至5中的一项或多项所述的端子接头,其特征在于,一个或多个,最好是一对锁定板(15F;15R)设置在管状部分(10)的表面(14)上,从而起到移动防止部分的作用,用于避免弹性接触件(25)在与舌片(54)成不等于0或180角度的方向,最好是基本垂直于与舌片(54)接触时的变形方向的方向上移动。
7.如前述权利要求3至6中的一项或多项所述的端子接头,其特征在于,弹性接触件(25)的宽度中心与管状部分(10)的宽度中心偏置。
8.如前述权利要求中的一项或多项所述的端子接头,其特征在于,与锁定孔(19)相邻并且基本相对应的管状部分(10)的区域(13R)压印或弯曲成向内突出,从而形成最好至少部分位于锁定孔(19)的开放区域中的干涉限制部分(21)中。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端子接头,其特征在于,该干涉限制部分(21)相对于宽度方向位于弹性接触件(25)的变形空间外侧。
10.形成端子接头(T)的方法,该端子接头(T)至少部分插入到连接器外壳(50)的空腔(51)中,从而通过与其锁定部分(52)的配合保持在其中,包括如下步骤将板状材料(Ta)压印或切割成特定形状,使得锁定孔(19)形成在管状部分(10)的表面(12)中,该锁定孔(19)的开放边缘(128)起到与锁定部分(52)配合的保持部分(22)的作用,其特征在于,该保持部分(22)这样形成通过使形成在表面(12)中的锁定孔(19)的开放边缘(12S)变形,使得起到锁定孔(19)的开放边缘(12S)作用的表面(12)的末端表面(12S)的至少一部分向内移动到管状部分(10)中。
全文摘要
本发明的目的是改进通过锁定部分和锁定孔的配合实现的保持功能的可靠性。在保持部分22处,起到形成在底部板12中的锁定孔19的开放边缘作用的末端表面12S与锁定部分52接触,以保持端子接头T。由于末端表面12S的一部分向内移动到矩形的管状部分10中,所以与只有底部板的厚度起到配合余量作用的情况相比,可以具有较大的配合余量。保持部分22向内移动到矩形的管状部分10中,同时底部板12的末端表面12S的一部分保持面对与锁定部分52相对的方向,并且底部板12的外表面和末端表面12S之间的边界不处于弯曲表面的形式,而是处于边缘形状的倾斜部分的形式。于是,即使外力在退出方向上作用到端子接头T上,锁定部分52也不可能滑动成与保持部分22脱离配合。
文档编号H01R43/16GK1819356SQ20061000686
公开日2006年8月16日 申请日期2006年2月5日 优先权日2005年2月2日
发明者小林丰, 川濑治, 野吕丰 申请人:住友电装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