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调器的接线板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7211856阅读:129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空调器的接线板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空调器,特别是涉及一种可从外部确认接线状态的空 调器的接线板。
背景技术
接线板是连接电源线或信号线两端部的中间连接载体,在建筑物内部,
设有从外部引入电源线连接在建筑物内部的接线盒(未图示),接线板10
上设有数个接线端在,将建筑物外部的电线(未图示)和内部的电线电连 接。
图1是现有技术的接线板外观示意图;图2是现有技术的接线板内部
结构示意图。
如图1和图2所示,所述接线板10包括主体12、端子板14和接线 螺丝16;所述主体12支撑多根电线,使之维持结合状态,所述端子板14 有多个,为导电材料形成在所述主体12上面,所述接线螺丝16贯穿所述 端子板M,将所述电线的端部固定在端子板14上。
所述主体12选用绝缘材料,在其上面、等间距地向上突出有多个挡板 18。所述多个挡板18隔离端子板H防止其相互接触,挡板18与所述主体 12—体形成。
所述端子板14由左/右长长地形成的两个四边形板叠放形成,位于下侧 的端子板14固定在主体12的上面,位于上侧的端子板14根据所述接线螺 丝是否需要拧紧有所选择地向上/下移动的结构。
在所述端子板14的左/右侧,形成有按垂直方向贯穿的螺丝组装孔(未 图示)。所述螺丝组装孔用于组装所述接线螺丝16,形成有螺母螺纹(未
图示)。
将电线的端部插入在叠放的端子板14之间时、拧紧所述接线螺丝16, 在所述端子板14之间会产生压力,使电线不能从端子板14之间脱离。
但是,具有所述结构的现有技术的端子板存在以下缺点所述接线盒 IO集中连接有多根电线,而操作者需拧紧每个接线螺丝16。
一旦操作者操作失误,插入电线后没有拧紧接线螺丝16时,很难用肉
眼确认否安装妥当。
如果所述接线螺丝16没能与螺母(未图示)稳固地连接,则电线容易 在有外部冲击时与端子板14脱离。
当电线脱离端子板时用户会误认为是产品本身出现故障,给用户带来 不便。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己有技术的缺点,提供一种根据 电线是否接线,有所选择地向上/向下运动接线确认装置,从外部即可确认 接线状态的空调器的接线板。
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空调器的接线板,接线板对外部电 线与内部电线进行连接;在所述接线板的一侧设置有确认装置,所述确认
装置根据电线接入状态,可以从外部直观确认接线状态。
所述接线板包括主体、端子板、接线螺丝和确认装置;所述主体形 成外观并支撑多条电线,所述端子板设置在主体一侧与电线结合,所述接 线螺丝与一侧的端子板组装,向所述电线施加压力,所述确认装置根据所 述接线螺丝与端子板的组装状态, 一端部有所选择地向主体外侧突出,口J 确认所述接线螺丝与端子板的接线状态。
所述确认装置包括移动部、联动部、挂接片和弹性部件;所述移动
部与所述接线螺丝的一侧接触,根据接线螺丝的位置上下移动,所述联动 部与所述移动部的一侧接触,在所述移动部上下运动时与之联动,所述挂 接片与联动部一侧结合并与所述端子板接触,防止所述联动部向主体外部 分离,所述弹性部件设置在所述移动部的下方,对移动部弹性支撑。
在所述主体一侧设有隔板、遮蔽板和支撑肋;所述隔板具有向上方突 出将所述主体的上侧划分为多个空间,所述遮蔽板封闭所述隔板开口的上 方,所述支撑肋设置在主体内部与所述隔板相隔一定间距,向上支撑所述 端子板。
在所述遮蔽板上形成穿孔部,所述穿孔部引导所述联动部的上部突出 于遮蔽板的上表面。
在所述隔板的内侧设置有限制坠落的突起和千扰突起;所述限制坠落 的突起设置在所述遮蔽板的下面向上支撑限制遮蔽板的坠落,所述干扰突 起设置与所述坠落限制突起向上相隔一定间距处,防止遮蔽板脱出。
所述坠落限制突起与干扰突起之间的间距是所述遮蔽板的厚度。
在所述端子板上两隔板之间设置有对联动部沿上下方向移动进行引导 的引导孔。
所述引导孔的孔径小于挂接片的外径。
在所述移动部的H则设有滑动孔,所述滑动孔的大小与所述支撑肋穿 过滑动孔的形状相适应,所述支撑肋通过滑动孔引导所述移动部上下移动。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通过肉眼即可确认装置中联动部的向上下运动 的位置,可准确判断出空调接线的状态;防止接线端子与电线的漏接发生; 当产品出现故障进行售后服务时,可以縮小检点项目,显著地降低维修时 间,可以让使用者对服务感到更加满意。


图1是现有技术的接线板外观示意图2是现有技术的接线板内部结构示意图3是本发明最佳实施例的空调外观结构示意图4是本发明最佳实施例的空调内部结构示意图5是本发明最佳实施例的空调内部结构分解示意图6是本发明的空调接线板外观示意图7是本发明的空调接线板内部结构纵剖示意图8是本发明空调接线板中,构成重要部分的接线确认装置向下移动 时的内部结构纵剖示意图。
图中:
100:主体120:正面门
122:显不器部124:开闭开关
140:磁性体142:上部磁性体
144:中央右侧磁性体146:中央左侧磁性体
148:下部磁性体跳电磁体
162:上部电磁体164:中央右侧电磁体
166:中央左侧电磁体跳下部电磁体
跳磁性传感器200:前方框架
210:上面排出口212:上面风门
220:左侧排出口222:左侧风门
230:右侧排出口232:右侧风门
240:左侧面部241:左侧吸入口
242:左侧框架243:左侧回风口
244:左侧网栅245:左侧过滤器
260:正面罩262:罩收容槽
300:后方框架310:热交换器
320:排水盘330:控制箱
332:控制箱外壳334:控制罩
336:印刷电路板340:送风部
342:送风扇344:风扇机壳
350:集尘过滤器360:下部框架
370:正面吸入口400:接线板
420:主体422:安装孔
424:挡板425:隔板
425,:降落限制突起425":千扰突起
426:躲避孔428:支撑肋
430:遮蔽板432:穿孔部
440:端子板442:固定端子板
444:引导孔445:螺母
446:移动端子板448:贯穿孔
460:接线螺丝462:螺丝
480:结线确认装置482:移动部
482,:滑动孔483:防脱离突起
484:联动部486:挂接片
488:弹性部件W:电源线
具体实施例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
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说明(空调室
内机下面称为空调)
图3是本发明最佳实施例的空调外观结构示意图。
如图3所示,空调的外观由主体100形成。所述主体100基本具有纵 向长度大于横向宽度的八面体形状,在内部形成有空间,在所述内部空间 设有多种用于调节空气的部件。
在所述主体100的正面,安装有可选择封闭主体100正面的正面门120。 所述正面门120具有一定的厚度,具有高度大于宽度的四边形板结构,材 料为进行钢化处理后得到的钢化玻璃。
所述钢化玻璃是把板状玻璃加热到接近软化温度的500 600° C后, 通过压缩空气、快速冷却,让玻璃表面发生压縮变形,使内部发生拉伸变 形而得到强化的玻璃。
另外,与普通玻璃相比,钢化玻璃的弯曲强度为3 5倍,耐冲击强度 为3 8倍,耐热性能也非常优秀。因此,制造钢化玻璃时,先按用途和大 小制成板状玻璃。这是因为,经过钢化处理后的钢化玻璃由于玻璃自身在 内部维持力的均衡,只要切断一点会破碎成很多小颗粒。因此需要在进行 钢化处理前,确定结构形状与用途和大小要相符。
用钢化玻璃形成正面的所述正面门120具有高度大于宽度的矩形板形 状,其正面按一定的曲率向前弯曲,或者是平的平板形状。为了让正面门 120具有色彩,在其正面或背面的某一面或两面、粘贴具有色彩的薄膜。
在所述正面门120的正面上半部中央,设有显示部122。所述显示部 122基本呈四边形形状,显示部122的正面可以通过触摸屏方式显示空调的 工作状态。所述显示部122可让使用者确认所述主体100的工作环境或工 作状态等。
在紧临所述正面门120的背面上半部,设有前方框架200。所述前方框 架200具有正面和后面宽的八面体形状,从上方观察时、大体上呈"O"形 状。在这种前方框架200的顶面,形成有将所述主体100内部的得到调节 的空气排向调温空间的上面排出口 210。
所述上面排出口 210按横向长度长的矩形形状穿孔地形成,通过所述
上面排出口 210,在所述主体100内部得到调节的空气,排向主体100上方
调节室内空间温度。
在所述上面排出口 210上,可旋转地铰接有选择性封闭上面排出口 210 的上面风门212。即,所述上面风门212的左侧面和右侧面通过铰接部件组 装在上面排出口 210的左侧内面和右侧内面,组装后成为可上下转动的结 构。
通过控制所述上面风门212的上下方向转动角度,可以控制向所述主 体100上方排出空气的排出方向。另外,所述上面风门212的上面,具有 与上面排出口 210的宽度对应的宽度,通过转动所述上面风门212,可以有 所选择地封闭上面排出口 210。
所述主体100在不工作的情况下,通过转动所述上面风门212即可封 闭所述上面排出口 210,防止灰尘或异物流入主体100内部。
所述前方框架200的左侧面,形成有越向左侧方越向后方倾斜的倾斜 面,在倾斜面的左侧前端部向后方弯曲。在所述前方框架200的左侧倾斜 面上,形成有让在所述主体100内部得到调节的空气排向调温空间的左侧 排出口 220。
所述左侧排出口 220按纵向长度长的矩形形状穿孔地形成,在所述主 体200内部得到调节的空气,通过所述左侧排出口 220排向主体100外部 对室内温度进行调节。
所述前方框架200的右侧面,形成有越向右侧方越向后方倾斜的倾斜 面,在倾斜面的右侧前端部向后方弯曲。在所述前方框架200的右侧倾斜 面上,形成有让在所述主体100内部得到调节的空气排向调温空间的右侧 排出口 230。
所述右侧排出口 230按纵向长度长的矩形形状穿孔地形成,在所述主
体200内部得到调节的空气,通过所述右侧排出口 230排向主体100外部
对室内温度进行调节。
在所述前方框架200的左侧面下方,安装有左侧面部240,所述左侧面 部240的左侧面与前方框架200的左侧面相对应的位置安装。在所述前方 框架200的右侧面下方,安装有右侧面部250,所述右侧面部250的右侧面 与前方框架200的右侧面相对应的位置安装。
所述主体100的前端部由形成上面和上半部侧面的前方框架200,以及 位于所述前方框架200的左右侧面下方,形成前端部侧面的一部分的左侧 面部240和右侧面部250构成。
在所述前方框架200和左侧面部240以及右侧面部250的后端部,设 有形成所述主体100后面外观的后方框架300。所述后方框架300具有前面 和下面开放的箱形结构,前面宽于后面,从上方观察时,呈菱形结构。
在所述正面门120的下方,更详细的说,在所述主体100的下端部, 设有下部框架360。所述下部框架360在形成主体100的下部外观的同时, 支撑主体100。
所述下部框架360具有前面和上面开放的形状,后半部与所述后方框 架300的下端部组装,前半部左侧上端与所述左侧面部240的下端部组装, 前半部右侧上端部与所述右侧面部250的下端部组装。
在所述下部框架360开放的正面,形成有正面回风口 370,室内空气通 过正面回风口 370流入。即,正面回风口 370成为所述主体100前方的调 温空间空气流入所述主体100内部的通路。
图4是本发明最佳实施例的空调内部结构示意图;图5是本发明最佳 实施例的空调内部结构分解示意图。
如图4和图5所示,在所述正面门120的背面上半部中央,安装有环 抱除所述显示部122正面之外的其他面的显示部罩(未图示)。所述显示
部罩具有正面开放的正六面体形状,显示部122的正面通过所述开放的正
面露出。
在紧临所述正面门120背面上半部后侧,即所述前方框架200的正面, 安装有面罩260。所述面罩260具有一定厚度的四边形板形状,在中央部向 后方凹陷地形成有收容所述显示部罩的罩收容槽262。所述显示部罩环抱除 所述显示部122正面之外的其他面。
在所述正面门120的背面和所述左侧面部240以及所述面罩260上, 设有有所选择地开闭正面门的开关装置。
所述开关装置包括有电流通过时产生磁力的电磁体160,使用者可选择 正面门120开闭的开关124,向所述电磁体160提供电源的电源供应部(未 图示),以及与所述电磁体160之间产生吸引力和排斥力的磁性体140。
所述电磁体160是一种存在电流时具有磁性的软磁体,在接通电源时 被磁化,切断电流供应时恢复到未磁化的状态。可通过在软磁芯周围缠绕 绝缘的线圈获得。这里,线圈电流通过时,所述软磁芯在磁感应作用下具 有磁性。
从而,电磁体160在有电流通过时被磁化,具有磁性,在切断电源供 应时,恢复到原状态,是一种暂时性磁体。所述电磁体160与永久磁体相 比,可以得到更强的磁场,而且可以通过调节通过电流的大小,对磁场强 度进行调节,其应用范围非常广泛。
所述电磁体160包括上部电磁体162、中央右侧电磁体164、中央左侧 电磁体166和下部电磁体168;所述上部电磁体162安装在所述面罩260正 面上端部左侧,所述中央右侧电磁体164安装在面罩260正面下端部右侧, 所述中央左侧电磁体166安装在面罩260正面下端部左侧,所述下部电磁 体168安装在所述左侧面部240下端部正面。
所述磁性体安装在所述正面门120后面的与所述电磁体160对应的位
置。即,在与所述上部电磁体162对应的位置,安装有上部磁性体142,在
与所述中央右侧电磁体164对应的位置,安装有中央右侧磁性体144,在与 所述中央左侧电磁体166对应的位置,安装有中央左侧磁性体146,在与所 述下部电磁体168对应的位置,安装有下部磁性体148,
转动所述正面门120封闭所述主体100时,各个电磁体160的正面分 别与各个所述磁性体140的后面接触,在电磁体160和磁性体140磁力作 用下,紧密地结合。
所述磁性体140是具有一定厚度的四边形板状永久磁体,所述磁性体 140的正面和后面具有相互不同的磁极。即,正面如果是N极、则后面是S 极,正面如果是S极、则后面是N极。
在所述前方框架200的左侧,安装有为使用者可开闭正面门120的开 关124。所述开关124基本呈纵向长度长的椭圆形形状,安装在正面框架 200的左侧面下半部。
艮口,所述前方框架200的左侧面从正面到左侧方越来越向后倾斜,倾 斜面的左侧前端部向后方弯曲。在所述后方弯曲的弯曲面上,安装所述开 关124。
在所述上部电磁体162的右侧方,安装有对所述上部磁性体142的磁 性进行感知的磁性传感器180。所述磁性传感器180在所述正面门120封闭 所述主体100的正面时,对所述上部磁性体142的磁性进行感知。
所述磁性传感器180,具有一定厚度的四边形板状,支撑部的后面固定 在所述面罩260的正面。在所述支撑部的正面安装有圆盘状传感器,对所 述上部磁性体142的磁性进行感知。
所述磁性传感器180感知到所述上部磁性体142的磁性后,所述磁性 传感器180向在下面将要说明的控制箱330传送感知信号,根据传向控制 箱330的上部磁性体142的磁性感知信号,向所述电磁体160提供电流。
在所述前方框架200左侧倾斜面的所述左侧排出口 220上,安装有可
选择性地封闭左侧排出口的左侧风门222。所述左侧风门222从前方观察时, 大体上呈"["形状。
所述左侧风门222的上面和下面以铰接结构可转动地安装在所述左侧 排出口 220的内侧上面和下面,可以向左右方向转动。所述左侧风门222 的左侧面与左侧排出口 220的大小有相对应的大小,可以有所选择地封闭 左侧排出口 220。
艮口,在所述主体100不工作时,所述左侧风门222封闭所述左侧排出 口 220,防止灰尘或异物通过所述左侧排出口 220流入主体100内部。另外, 通过控制所述左侧风门222的转动角度,可以对通过主体100调节的空气 在排向室内时的方向进行控制。
在所述前方框架200右侧倾斜面的所述右侧排出口 230上,安装有可 选择地封闭右侧排出口的右侧风门232。所述右侧风门232在从前方观察时, 大体上呈"]"形状。
所述右侧风门232的上面和下面以铰接结构可转动地安装在所述右侧 排出口 230的内侧上面和下面,可以向左右方向转动。所述右侧风门232 的右侧面与右侧排出口 230的大小有相对应的大小,可以有所选择地封闭 右侧排出口 220。
艮口,在所述主体100不工作时,所述右侧风门232封闭所述右侧排出 口 230,防止灰尘或异物通过所述右侧排出口 230流入主体100内部。另外, 通过控制所述右侧风门232的转动角度,可以对通过主体100调节的空气 通过右侧排出口 230排向室内时的排出方向进行控制。
在所述前方框架200的左侧面下方,设有左侧面部240。所述左侧面部 240具有与前方框架200的左侧面相互对应的形状。g卩,从上方观察时,所 述左侧面部240大体上呈"L"形状。所述主体100的左侧方空气通过所
述左侧面部240流入主体100内部。
所述左侧面部240包括使调温空间的空气流入所述主体100内部的通 路,即左侧回风口 241的左侧框架242,安装在所述左侧回风口 241内侧的 左侧风门243,安装在所述左侧风门243右侧、即所述左侧框架242的弯曲 面内侧,过滤较大灰尘以及异物的左侧网栅244,对通过所述左侧网栅244 流入的较小灰尘以及异物进行过滤的左侧过滤器245。
所述左侧回风口 241具有纵向长度大于横向长度的矩形形状,以穿孔 方式形成在所述左侧框架242的弯曲面,即向后弯曲的弯曲面。在所述左 侧回风口 241的内侧,安装有所述左侧风门243。所述左侧风门243的左侧 面具有与左侧回风口241对应的大小,有所选择地封闭所述左侧回风口241。
所述左侧风门243的上面和下面,通过铰接结构安装在所述左侧回风 口 241的内侧上面和下面,可以向左右方向可转动。可左右转动的对左侧 回风口 241有所选择地封闭。
所述左侧吸入网栅244以便于空气通过所述左侧回风口 241流动的结 构,多次切除地形成。多次切除形成的左侧网栅244具有一定厚度,呈纵 向长度长的四边形板形状。所述左侧网栅244安装在所述左侧框架242的 弯曲面内侧。
在所述前方框架200的右侧面下方,设有右侧面部250。所述右侧面部 250具有与前方框架200的右侧面相互对应的形状。g卩,从上方观察时,所 述右侧面部250大体上呈"」"形状。所述主体100的右侧方空气通过所 述右侧面部250流入主体100内部。
所述右侧面部250包括使调温空间的空气流入所述主体100内部的通 路、即右侧回风口 251的右侧框架252,安装在所述右侧回风口 251内侧的 右侧风门253,安装在所述右侧风门253右侧,即所述右侧框架252的弯曲 面内侧,过滤较大灰尘以及异物的右侧网栅254,对通过所述右侧网栅254
流入的较小灰尘以及异物进行过滤的右侧过滤器255。
所述右侧回风口 251具有纵向长度大于横向长度的矩形形状,以穿孔 方式形成在所述右侧框架252的弯曲面、即向后弯曲的弯曲面。在所述右 侧回风口 251的内侦lj,安装有所述右侧风门253。所述右侧风门253的右侧 面具有与右侧回风口 251对应的大小,有所选择地封闭所述右侧回风口 251。
所述右侧风门253的上面和下面,通过铰接结构安装在所述右侧回风 U 251的内侧上面和下面,可以向左右方向可转动。可左右转动的对右侧 风门253有所选择地封闭。
右侧网栅254具有一定厚度,呈纵向长度长的四边形板形状。所述右 侧吸入网栅254以可让调温空间的空气通过所述右侧回风口 251流动的结 构,多次切除地形成。所述右侧网栅254安装在所述右侧框架252的弯曲 面内侧。
在所述前方框架200和左侧面部240以及右侧面部250的后端部,安 装有形成所述主体100后半部外观的后方框架300。所述后方框架300具有 前方和下方开放的箱形形状,其正面的宽度宽于后面的宽度,从上方观察 时,呈菱形形状。
在所述后方框架300的上半部的内部空间,即所述前方框架200的后 侧,安装有热交换器310。所述热交换器310是由具有一定直径的圆筒形管 多次弯曲而成,从整体上看具有一定厚度的四边形板形状。在所述热交换 器310的内部,有冷媒流动。通过回风口流入到所述主体100内部的空气, 经过所述热交换器310的圆筒形管之间与冷媒进行热交换。
流入到所述主体100内部的空气,流过所述热交换器310的圆筒形管 和管之间,与热交换器310内部的冷媒进行热交换,空气调节成用户期望 的温度。流过所述热交换器310时进行热交换,得到调节的空气,通过所 述上面排出口210、左侧排出口 220以及右侧排出口 230,排向调温空间,
把空间调节成符合使用者需要的温度。
所述热交换器310安装时越到热交换器310下方越向前方倾斜。艮口, 热交换器310,其上端部固定在所述后方框架300的内侧后面,靠近下方越 靠前方,其下端部正面位于所述前方框架200的后面后侧。从而,热交换 器310以从左侧方观察时大体上呈"\"形状。
在所述热交换器310的下端部下方,设有排水盘320。所述排水盘320 基本上是上面开放的六面体形状,左侧面固定在所述后方框架300的左侧 内面,右侧面固定在后方框架300的右侧内面。
当所述热交换器310内部的冷媒与流入所述主体100内部的调温空间 进行热交换时,在所述热交换器310的表面会产生冷凝水。所述排水盘320 用于收集所述热交换器310表面的冷凝水。
艮口,流入所述主体100内部的调温空间空气,流过所述热交换器310 与冷媒进行热交换时,由于热交换器310内部和外部的温差,在所述热交 换器310的表面会产生冷凝水。所述冷凝水顺着热交换器310的表面向下 流淌。为了收集向下流淌的冷凝水,设置所述排水盘320。
在所述排水盘320的下方,设有控制箱330。所述控制箱330是对空调 的工作进行必要控制的部分,基本上是六面体形状,在内部空间设有多种 电子部件。
艮口,所述控制箱330的外观由呈正面开放的箱形形状的控制箱外壳332, 以及封闭所述控制箱外壳332正面的控制罩334形成。在由所述控制箱外 壳332与控制罩334结合后形成的内部空间中,设有起控制作用的印刷电 路板336和本发明中重要结构的接线板400。
在所述控制箱330的下方,设有送风部340。所述送风部340包括接通 外部电源时产生旋转动力的风扇电机(未图示),在所述风扇电机旋转作 用下,进行旋转的送风扇342,环抱所述送风扇342的外面,保护送风扇
342的同时,对送风扇342旋转时流动的空气进行导流的风扇机壳344。
在所述送风部340的前方,安装有集尘过滤器350。所述集尘过滤器 350是具有一定厚度的四边形板形状,正面和后面被多次地切除,对流入集 尘过滤器350正面的空气进行净化,净化后的空气流动到集尘过滤器350 的后方。
在所述集尘过滤器350的下方,设有下部框架360。所述下部框架360 支撑所述主体100下端部的同时,形成主体100的下面外观。
所述下部框架360具有前面和上面开放的形状,其前半部左侧面上端 部与所述左侧面部240下端部结合,其右侧面上端部与所述右侧面部250 的下端部结合。所述下部框架360的后半部与所述后方框架300的下端部
^口 口 o
在所述下部框架360开放的前面,形成有为所述主体100调温空间空 气流入的通路,即正面回风口 370。在所述正面回风口 370的上端部,从正 面回风口 370的左侧上端部到右侧上端部,横穿地形成有支撑所述正面门 120下端部的支撑压条(未图示)。
所述下部框架360内部空间的中央部,按一定的面积向上突出。在所 述中央部前方,安装有对通过所述正面回风口 370吸入的调温空间空气进 行过滤,除去其含有的灰尘以及异物的下面过滤器部380。所述下面过滤器 部380由多个过滤器叠放地形成,流入所述主体100内部的调温空间空气, 流过所述多个过滤器时被除去灰尘以及异物。
下面,对安装在所述主体IOO上的电磁体160进行说明。
所述电磁体160通过顺着具有一定直径,磁导率大的圆筒状磁芯外围 面,缠绕线圈的方式制造。当所述线圈有电流通过时,顺着缠绕在磁芯外 围面的线圈的电流通过,使磁芯被磁化具有强磁力。
即使没有磁芯,有电流通过的线圈也形成与普通磁铁相同的磁场,之
所以使用磁芯是因为磁芯可以被强力地磁化,而所述强力地磁化的磁芯可 以让电磁体具有更强的磁性。
开关124与电磁体160的线圈和电源串联连接,所述开关124用于控 制电磁体160的线圈。
所述电源供应部位于下面将要说明的控制箱330内部,在所述控制箱 330中,设有对所述电磁体160进行控制的多种部件。如稳定电流的电容, 通过所述电容,可确保供应到电磁体160电源的稳定性。
所述电容设置在驱动所述电磁体160的印刷电路板上,当电源供应部 的电源不稳定时,或其他电路上的部件耗电量大时,可对电源波动进行补 偿。除所述电容外,还设有晶体管等,对电路进行控制。
所述电磁体160通过转换电流的方向,改变电磁体正面和后面的极性。 即,如果在电流从电磁体160的前方到后方流动时,电磁体160的前半部 为正(+ )极、后半部为负(一)极,则在电流从电磁体160的后方向前 方流动时,电磁体160的前半部为负(一)极、后半部为正(+ )极。
通过转换所述电磁体160的电流方向,使电磁体160正面的极性与安 装在所述正面门120后面的所述磁性体140极性之间产生引力或斥力。所 述电流的流动方向由使用者操作124,进行转换。
另外,在所述控制箱330内部,设有本发明重要结构接线板400。所述 接线板400具有上部开放的形状,对空调外部电线W和内部电线W连接。
下面对所述接线板结构进行详细说明。图6是本发明的空调接线板外 观示意图;图7是本发明的空调接线板内部结构纵剖示意图。
如图6和图7所示,所述接线板400包括主体420、端子板440、接线 螺丝460和确认装置480;所述主体420形成接线板大部分外观,对连接在 上侧的多个电线W进行支撑,所述端子板440允许多根电线W结合在所述主体420上面,所述接线螺丝460与所述端子板440按上/下方向组装,向 所述电线W施加压力。
所述主体420的底面与墙面或接线盒(未图示)内部一面接触固定。 即,在所述主体420的两端部,设有向下贯通的安装孔422。从而,将组装 部件插入到所述安装孔422后,把组装部件的端部组装在墙面或接线盒内 部一面时,所述主体420得到固定。
在所述主体420的中央部左右两侧,直立地设有基本上呈四边形板形 状的挡板424。所述挡板424从主体420的上面向上突出,挡板424等间距 地设有多个,在所述主体420 -形成插入电线W端部的空间424'。
在所述挡板424的内侧端部,形成有呈前后方向长度长的四边形板形 状的隔板425。所述隔板425把所述主体420上侧划分为左、右,在内部设 有下面将要详细说明的接线确认装置480。
在所述隔板425的内侧上部,设有向内侧方向突出的限制坠落的突起 425'。所述坠落限制突起425,支撑下面将要说明的遮蔽板430,限制遮蔽板 430的脱落。
另外,在与所述坠落限制突起425'相隔一定间距的上侧,形成有干扰 突起425"。更详细的说,所述干扰突起425"与所述坠落限制突起425'相隔 的间距,与遮蔽板430的厚度相同。
在所述干扰突起425"和坠落限制突起425,之间,插入遮蔽板430,遮 蔽板430被隔板425限制,防止左、右移动,所述遮蔽板430被所述干扰 突起425"限制,防止上、下方向的移动。
在所述隔板425的下部设有躲避孔426,所述躲避孔426贯通地形成在 移动部482上、下方向的移动处。所述躲避孔426防止造成对流动部的干 扰,躲避孔426应高于流动部428在上、下方向上的移动范围。
在与所述隔板425相隔一定间距的端子板的下部左、右侧,突出地形
成右支撑肋428。所述支撑肋428向上支撑端子板440,具有与所述主体420 左、右侧端部对应的高度。
当所述端子板440设置在支撑肋428上侧时,所述端子板440下面有 多处与主体420以及支撑肋428的上端部接触。
另外,在所述隔板425的上部内侧,设有幅度较窄,前、后方向的长 度长的四边形遮蔽板430。所述遮蔽板430用于封闭两个挡板424之间开放 的上部,在所述遮蔽板430幅度方向上的中央部,穿孔地形成有多个穿孔 部432。
所述穿孔部432为下面将要说明的联动部484的上端部,可有所选择 地向遮蔽板430上端突出,具有与联动部484横断面大小相应的大小。
所述端子板440由导电材料制成,两根电线W分别与左、右侧的接线 螺丝460结合后相互导电,包括固定端子板442和移动端子板446;所述 固定端子板442设置在所述主体420的上面,所述移动端子板446设置在 所述固定端子板442的上侧,可上、下移动。
所述固定端子板442具有与主体420的左右幅度对应的长度,与所述 支撑肋428的上端部接触并被其支撑。另外,虽然没有图示,但所述固定 端子板442通过螺丝等组装部件组装在支撑肋428或主体420上,不会从 主体420上脱离。
在所述固定端子板442的中央,形成有对下面将要说明的可沿上、下 方向移动的联动部484进行引导的引导孔444。所述引导孔444可将联动部 484的下部安装在内部穿孔的结构中,引导孔444大于联动部484下部的横 断面积。
所述联动部484可与端子板440在垂直相交的方向上,进行直线往复 运动。
在一双移动端子板446的各中央部,设有贯穿孔448。所述贯穿孔448 用于引导接线螺丝460,使之不被阻挡地固定在固定端子板442上。 所述贯穿孔448具有大于接线螺丝460螺丝462外经的内径为宜。 在所述固定端子板442的左右侧,即所述贯穿孔448的垂直下方,形
成有与接线螺丝460的螺丝462组装的螺母445。从而,通过所述螺丝462
与螺母445之间的组装,使所述移动端子板446与固定端子板442之间产
生压力。
在所述主体420的内部,设有接线确认装置480。所述接线确认装置 480可让使用者从接线板400外侧通过肉眼,对在接线螺丝460与端子板 440之间的压力作用下,电源线W安装与否进行确认。
所述安装确认装置480按接线螺丝460与端子板440的组装与否,通 过所述穿孔部432有所选择地向上突出。当然,如果所述接线螺丝460与 端子板440之间没有连接着电线W,则所述确认装置480的一侧不会向穿 孔部432上侧突出,如图8所示,处于凹陷状态。
更详细的说,所述确认装置480包括移动部482、联动部484、挂接片 486和弹性部件488;所述移动部482位于接线螺丝460的下方, 一侧与所 述接线螺丝460下端部接触,与所述接线螺丝460作上、下移动,所述联 动部484在所述移动部482上、下移动时,与之联动,所述挂接片486防 止联动部484向主体420外部分离,所述弹性部件488向上弹性地支撑所 述移动部。
如图7所示,所述移动部482基本上具有"L"状纵断面,左侧端部 与所述接线螺丝460的下面接触,右侧与所述联动部484的下端部接触。
在所述移动部482的下方,设有多个弹性部件488,向上弹性地支撑所 述移动部482。从而,在所述接线螺丝460与端子板440相互拧紧,所述接 线螺丝460向下移动时,所述移动部482以及联动部484也会向下移动。
另外,在所述移动部482的下面,还具有插入在弹性部件488内部的
防脱离突起483。所述防脱离突起483具有小于弹性部件488内径的直径, 短于在所述移动部482向下移动的状态下,移动部482下面与主体420下 面相隔的间距。
所述防脱离突起483插入在弹性部件488内部的时,即使所述弹性部 件488被压縮,也不会弹离到移动部482的外侧,维持一定的位置。
在所述移动部482上贯穿地形成有滑动孔482,。所述滑动孔482,在移 动部482向上、下移动时可防止发生晃动,使所述移动部482向支撑肋的 长度方向移动,所述支撑肋328穿过所述滑动孔,所述滑动孔的大小与所 述支撑肋328穿过滑动孔的形状相适应。
在所述接线螺丝460被拧紧,向下移动时,所述移动部482不仅左侧 部分移动,同时被所述滑动孔482'和支撑肋428引导,使移动部482的右 侧部分也向下移动。
在所述移动部482的右侧上面,直立地设有所述联动部484。所述联动 部484具有把直径不同的两个圆柱一体化纵向结合,且上部的外径大于下 部的外径。
所述联动部484的上部夹在前述的穿孔部432中,当所述移动部482 上、下移动时联动部484与之联动。当所述移动部482向下移动时,如图8 所示,所述联动部484的上端部位于与遮蔽板430上面相同的平面上,当 所述移动部482向上移动时,如图7所示、所述联动部484的上端部处于 从遮蔽板482上面突出的状态。
在所述联动部484的下部,更详细的说,所述固定端子板442的下方, 设有挂接片486。所述挂接片486用于限制联动部484向上移动的范围,其 具有大于所述引导孔444内径的外径,以强力嵌入的方式结合在所述联动 部484的外面。
所述接线螺丝460从接线板440完全分离后,所述移动部482被弹性
部件488向上弹性支撑时,所述联动部484不会向隔板425上侧分离。
图3是本发明最佳实施例的空调外观结构示意图;图4是本发明最佳 实施例的空调内部结构示意图;图5是本发明最佳实施例的空调内部结构 分解示意图。
如图3至图5所示,以制冷运行为准,对具有所述结构的本发明空调 100工作原理进行说明。
使用者向所述主体100内部接通电源时,主体100内部的多种部件也 被接通电源。
向所述主体100内部接通外部电源时,安装在所述正面120上半部正 面中央的所述显示部122也被接通电源。这时,所述主控制部330也被接 通外部电源。向所述主控制部330接通外部电源时,在显示部122上显示 画面。显示部122显示画面后,使用者可操作由触摸屏方式形成的显示部 122的操作画面。
使用者通过触动所述显示部122驱动空调时,安装在所述主体100内 部的所述风扇电机(未图示)在外部电源作用下产生旋转动力。在所述旋 转动力作用下,所述送风扇342进行旋转。
所述送风扇342旋转时,所述主体100的内部会产生吸力。在所述吸 力作用下,室内空气通过所述左侧面部240、右侧面部250以及正面回风口 370使空气吸入主体100内部。
使用者触动所述显示部122使空调工作时,原本封闭所述左侧回风口 241和右侧回风口 251的左侧风门243和右侧风门253转动,开放所述左侧 回风口 241和右侧回风口 251。
另外,空调进行工作时,原本封闭所述上面排出口 210的上面风门212 转动开放上面排出口 210,原本封闭所述左侧排出口 220的左侧风门222以 及原本封闭所述右侧排出口 230的右侧风门232转动开放左侧排出口 220
和右侧排出口 230。
流入到所述主体100内部的空气,被主体100内部的多个过滤器净化, 只有干净的空气流入到所述送风扇342的前方,被所述风扇机壳344导流,
流动到上方。
在所述送风扇342的旋转作用下,流入到所述主体100内部,流向上 方的空气,流过所述热交换器310时,与热交换器310内部的冷媒进行热交换。
流过所述热交换器310时与冷媒热交换,得到调节的空气,通过位于 所述前方框架200的所述左侧排出口 220,右侧排出口 230以及上面排出口 210,排向调温空间,对设有所述主体100的空间进行调节。
图6是本发明的空调接线板外观示意图;图7是本发明的空调接线板 内部结构纵剖示意图;图8是本发明空调接线板中,构成重要部分的接线 确认装置向下移动时的内部结构纵剖示意图。
如图6至图8所示,对利用本发明接线板400连接电线W的过程进行 说明。
如图7所示,所述接线螺丝460与端子板440未相互组装时,向上提 升所述移动端子板446,让移动端子板446与固定端子板442之间产生一定 间隔。
所述移动端子板446和固定端子板442之间产生一定间隔后,把所述 电线W的端部插入到所述间隔中。这里,所述移动部482与联动部484被 弹性部件488向上弹性地支撑,所述联动部484的上端部维持突出在遮蔽 板430上面的状态。
之后,组装所述接线螺丝460的螺丝462固定端子板442的螺母445, 让所述接线螺丝460向下移动。
随着所述接线螺丝460逐渐向下移动,在所述移动端子板446与固定
端子板442之间产生压力,约束电线W防止其脱离。与此同时,所述移动
部482以及联动部484也向下移动,如图8所示,所述移动部482的上端 部位于与所述遮蔽板430上面相同的平面上。
使用者通过用肉眼观察,在有电线接入并安装良好时,以及没有电线 接入时,所述联动部484与遮蔽板430应在相同的平面上;当电线没有接 好时所述联动部484突出于遮蔽板430的平面,从而方便确认所述接线螺 丝460的组装状态。
本发明的范围不受限于所述实施例,在所述技术思想范围内,对于本 行业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可以以本发明为基础进行其他多种变形。
权利要求
1.一种空调器的接线板,接线板对外部电线与内部电线进行连接;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接线板的一侧设置有确认装置(480),所述确认装置(480)根据电线接入状态,可以从外部直观确认接线状态。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器的接线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接线板 (400)包括主体(420)、端子板(440)、接线螺丝(460)和确认装置(480);所述主体(420)形成外观并支撑多条电线,所述端子板(440) 设置在主体(420) —侧与电线结合,所述接线螺丝(460)与一侧的端子 板(440)组装,向所述电线施加压力,所述确认装置(480)根据所述接 线螺丝(460)与端子板(440)的组装状态, 一端部有所选择地向主体外 侧突出,可确认所述接线螺丝(460)与端子板(440)的接线状态。
3.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空调器的接线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确认装置 (480)包括移动部(482)、联动部(484)、挂接片(486)和弹性部件(488);所述移动部(482)与所述接线螺丝(460)的一侧接触,根据 接线螺丝(460)的位置上下移动,所述联动部(484)与所述移动部(482) 的一侧接触,在所述移动部(482)上下运动时与之联动,所述挂接片(486) 与联动部(484) —侧结合并与所述端子板(440)接触,防止所述联动部 (484)向主体外部分离,所述弹性部件(488)设置在所述移动部(482) 的下方,对移动部(482)弹性支撑。
4. 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空调器的接线板,其特征在于在所述主体 (420) —侧设有隔板(425)、遮蔽板(430)和支撑肋(428);所述隔板(425)具有向上方突出将所述主体的上侧划分为多个空间,所述遮蔽板 (430)封闭所述隔板(425)开口的上方,所述支撑肋(428)设置在主体 内部与所述隔板(425)相隔一定间距,向上支撑所述端子板(440)。
5. 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空调器的接线板,其特征在于在所述遮蔽板(430)上形成穿孔部(432),所述穿孔部(432)引导所述联动部(484) 的上部突出于遮蔽板(430)的上表面。
6. 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空调器的接线板,其特征在于在所述隔板 (425)的内侧设置有限制坠落的突起(425,)和干扰突起(425");所述限制坠落的突起(425,)设置在所述遮蔽板(430)的下面向上支撑限制遮 蔽板的坠落,所述干扰突起(425")设置与所述坠落限制突起向上相隔一 定间距处,防止遮蔽板(430)脱出。
7. 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空调器的接线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坠落限制 突起(425')与干扰突起(425")之间的间距是所述遮蔽板(430)的厚度。
8. 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空调器的接线板,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端子板 (440)上两隔板之间设置有对联动部(484)沿上下方向移动进行引导的引导孔(444)。
9. 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空调器的接线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引导孔 (444)的孔径小于挂接片(486)的外径。
10. 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空调器的接线板,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移动 部(482)的一侧设有滑动孔(482'),所述滑动孔(482')的大小与所述 支撑肋(328)穿过滑动孔(482')的形状相适应,所述支撑肋(328)通过 滑动孔(482')引导所述移动部(482)上下移动。
全文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空调器的接线板,包括主体、端子板、接线螺丝和确认装置;主体形成外观并支撑多条电线,端子板设置在主体一侧与电线结合,接线螺丝与一侧的端子板组装,向电线施加压力,确认装置根据接线螺丝与端子板的组装状态,一端部有所选择地向主体外侧突出,可确认接线螺丝与端子板的接线状态。有益效果是通过肉眼即可确认装置中联动部的向上下运动的位置,可准确判断出空调接线的状态;防止接线端子与电线的漏接发生;当产品出现故障进行售后服务时,可以缩小检点项目,显著地降低维修时间,可以让使用者对服务感到更加满意。
文档编号H01R9/00GK101179161SQ20061012928
公开日2008年5月14日 申请日期2006年11月8日 优先权日2006年11月8日
发明者崔桓硕 申请人:乐金电子(天津)电器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