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有接地板的电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7212485阅读:118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附有接地板的电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附有接地板的电连接器。
背景技术
作为这种的连接器,例如专利文献1所揭示的连接器为众所皆知。在此专利文献1中,被嵌合连接的两个连接器分别具有交叉后形成格子状的多个接地板,信号端子的接触部位于各格子状区域内。一方连接器的多个接地板分别以预定间距形成向嵌合方向开口的细缝,而配置于与此接地板正交方向的另一方连接器的接地板进入上述细缝。在上述另一方连接器的接地板上,利用切入槽形成弹性片,此弹性片进入上述细缝内,与该细缝的内面弹性接触。如此一来,两个连接器的接地板彼此呈格子状,并且可确实地相互接触。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0-67955专利文献1的连接器存在连接器插拔力大的问题。根据此专利文献1,进入到形成于一方连接器的接地板上的细缝的另一方连接器的接地板的弹性片是针对一个细缝仅形成一个。因此,对于一个细缝接触的弹压力必须以一个弹性片来加以确保。这意味着针对细缝宽度需以一个弹性片来获得弹性移位,这样不仅会使弹压力变大,而且当细缝宽度较小时,会无法确保充分的弹性移位量,会使各个细缝的尺寸参差不齐,造成在其它细缝位置上的接触不良。
在整个连接器上,因存在多个这样的细缝,所以连接器的插拔力变大,其结果,有扭曲插拔的倾向,会给连接器带来不良影响。

发明内容
本发明正是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即可充分确保使接地板彼此间接触的弹性片的弹性移位量、又可顺利进行连接器插拔的附有接地板的电连接器。
本发明的附有接地板的电连接器将多个接地板的面彼此平行配置,信号端子的接触部位于该接地板彼此之间,当与对方连接器嵌合时,上述接地板与对方连接器的对方接地板交叉形成格子状,上述信号端子的接触部位于各格子区域。
在本发明的电连接器上,信号端子的接触部具有相对于对方信号端子的对应接触部的面而呈直角的板面,并且在该板面内形成可挠的弹性腕部,在接地板的进入对方接地板的各细缝的部分上形成多个不同的弹性片,在该弹性片上形成分别与各细缝的互为相对的内面作弹性接触的压接部。
在如此结构的本发明的连接器上,本发明的连接器的接地板的多个弹性片分别地与对方连接器的各细缝的互为相对的内面接触,能以多个弹性片的移位量之和来对应细缝的宽度,其结果,既可确保弹性移位量,亦可减低弹压力,因此,能获得低插拔力的连接器。
在本发明中,最好是信号端子的弹性腕部大致呈S字形,其自由端部形成接触部,接地板通过切入槽形成弹性片和与弹性片邻接的壁部,当朝着与接地板的板面呈直角方向观看时,上述弹性腕部在全长范围内不与上述切入槽交叉地连续地位于弹性片和壁部的区域范围内。采用如此形成的结构,在接地板上的反馈电流路径与信号端子的电流路径相对应,两者间的距离成为最短,所以可谋求在传送电路的传播能量损失的最小化。
在本发明中,可针对对方接地板的一个细缝而设置两个弹性片,一方弹性片的压接部和另一方弹性片的压接部在接地板的板厚方向相互朝相反方向移位。
在该场合,更具体而言,两个弹性片各自的基部在对方接地板的板厚方向相对于该对方接地板而相互位于相反位置,这些弹性片的压接部在上述板厚方向且在包含对方接地板的细缝位置的范围内形成,并且在连接器的嵌合方向相互偏移。
发明效果本发明如上所述,针对方接地板的各细缝而形成多个与各细缝嵌合的连接器的接地板的弹性片,这些弹性片分别地与细缝的互为相对的内面弹压接触,所以即使一个弹性片的移位量较小,也能以多个弹性片确保预定的移位量,另外,可将弹压力抑制在较小程度,其结果,既可获得接地板彼此的充分接触,亦可缩小连接器的插拔力,可进行顺利的插拔。


图1是显示本发明的连接器的主要部分的局部剖视立体图。
图2是显示图1的连接器的对方连接器的主要部分的局部剖视立体图。
图3是显示图1的连接器的信号端子与接地板的位置关系的侧视图。
图4是显示在图1与图2的连接器的嵌合状态下的主要部分的局部剖视立体图。
图5是显示图1与图2的嵌合关系的剖视示意图,其中(A)为嵌合前、(B)为嵌合后的状态。
符号说明10…连接器12…信号端子12B…弹性腕部12C…接触部 13…接地板 14…宽槽15…窄槽 16…壁部18…第一弹性片18B…压接部 19…深槽20…第二弹性片20B…压接部 30…对方连接器 34…对方信号端子36…对方接地板38…细缝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依据图面的图1至图5说明本发明的实施形态。
图1是本实施形态的连接器,图2是显示嵌合连接于该连接器的对方连接器,两图均以立体图显示嵌合连接的部分。
在如图1所示的本实施形态的连接器10上,信号端子12及接地板13被支承于以电气绝缘材料所制作的外壳11上。图中,信号端子12及接地板13是具有与立体空间坐标XYZ的XZ平面大致平行的面,且在Y方向以一定间隔交替配置。
位于一个XZ平面的多个信号端子12如图1及图3所示,是对金属板的板面在维持平面的状态下施加外形加工后形成的,其板面位于上述XZ平面上。此信号端子12具有从延伸而大致呈“S”字形的弹性腕部12B,该直立部12A比被保持于外壳11的底壁部11A上的部分更向上方突出,形成于弹性腕部12B的自由端侧的“ㄑ”字形部分成为接触部12C。又,比保持于上述外壳11上的部分更下方的部分从该外壳11的底壁部11A朝下方突出,成为接触部12D(参照图3)。如此形成的信号端子12两两成对地对称配置成上述弹性腕部12B为相对的状态。该信号端子12在X方向配置有多对,多对信号端子在Y方向以一定间隔设置多行。在上述Y方向的多行信号端子12的各行之间,用外壳11的底壁部11A支承接地板13。接地板13如图3所示,用在一个YZ平面上连续的一片金属制作,当朝Y方向观看时,一个接地板13与多个信号端子12相对。一个接地板13如图3所示,在外壳11的底壁部11A内相连,但在此底壁部11A的上面的更上方,通过朝上方开口的多个切入槽来形成不同的部分。在由上端延伸至中间部为止的宽槽14与窄槽15之间形成壁部16,在窄槽15与相邻的、延伸至上述底壁部11A的屈折槽17之间形成第一弹性片18,在朝较上述窄槽15的更下方延伸的深槽19与屈折槽17之间形成第二弹性片20。上述宽槽14的左右两侧的壁部16及第一弹性片18以及第二弹性片20相对于上述宽槽14而对称形成。壁部16由于形成其一侧缘的宽槽14向下延伸不深,所以具有较大的钢性,而第一弹性片18及第二弹性片20由于屈折槽17较深而在板厚方向具有弹性,且具有可挠性。
上述壁部16呈较单纯的舌片状,而第一弹性片18与第二弹性片20则因为于两者之间的屈折槽17大致弯折成曲柄状而呈复杂的形状,第一弹性片18具有上缘部分朝上述屈折槽17突出的第一突出部18A,而第二弹性片20具有位于上述第一弹性片18的第一突出部18A下方且朝上述屈折槽17侧突出的第二突出部20A。
上述第一突出部18A与第二突出部20A如图3所示,具有在横方向重叠的范围。此第一突出部18A与第二突出部20A是如图1所示,在各自的板厚方向相互反方向地弯曲成“ㄑ”字形,它们的弯曲突出部形成与在对方接地板上形成的细缝内面接触的压接部18B、20B。即,这两个压接部18B、20B在接地板13的板厚方向相互朝相反方向移位,且以在上述横方向重叠的状态上下配置。
从图3亦可知,当朝与接地板13及信号端子12的板面呈直角的方向、即图3中垂直于纸面的方向观看时,信号端子12完全处于接地板13的壁部16与第一弹性片18或第二弹性片20的区域范围内,接地板13的切入槽、即宽槽14、窄槽15、壁部16不与上述信号端子12交叉,信号端子12在全长范围(不过除了由外壳11的底壁部11A朝下方突出的部分)面对接地板13。又,接地板13具有由外壳的底壁部11A朝下方突出的连接部13A。
连接器10将接地板13作为这样的信号端子12,连接器10的外壳11上具有由底壁部11A朝上方突出的嵌合部21。此嵌合部21在图1中沿Y方向延伸,且在同方向以预定间隔形成有细缝22。在该细缝22中收纳着形成信号端子12的接触部12C的自由端侧以外的弹性腕部12B部分、及接地板13的壁部16。
而要与本实施形态的连接器10嵌合连接的对方连接器30如图2所示,对方外壳31具有由其上壁部31A朝下方突出的对方嵌合部32。此对方嵌合部32进入到利用上述连接器10的嵌合部21形成的空间而与该嵌合部21嵌合。
上述对方嵌合部32在Y方向的预定位置上形成承接槽部33,以承接上述连接器10的接地板13的第一弹性片18与第二弹性片20。
对方连接器30的对方信号端子34具有紧密附着于上述对方嵌合部32的YZ面上的板面状对方接触部34A,且在从对方外壳31的上壁部31A突出的连接部施加焊锡球35。
对方接地板36以YZ面为板面沿Y方向延伸,且供上述连接器10的接地板13的第一弹性片18与第二弹性片20压入的细缝38在Y方向的预定位置上朝下方开口形成。该对方接地板36是通过一体模具成形而保持于上述对方外壳31的对方嵌合部32,上述细缝38的互为相对的内缘部38A从上述对方外壳31的承接槽部33的内面突出。这样的对方接地板36具有由对方外壳31的上壁部31A突出的连接部,在此连接部施加焊锡球37。
上述2个连接器10和对方连接器30以下述方式嵌合连接。
首先,2个连接器10、对方连接器30分别将信号端子及接地板的连接部锡焊连接于电路基板等连接对象上。
然后,上述2个连接器10、对方连接器30嵌合。该嵌合是以连接器10和对方连接器30的嵌合部21及对方嵌合部32相互进入对应凹部的方式来进行的。
一旦进行此嵌合,连接器10和对方连接器30的接地板13及对方接地板36即相互交叉而形成格子状区域,另外,信号端子12、对方信号端子34彼此间在各格子状区域内相互接触连接(参照图3的两点虚线部分及图4)。由图3及图4可知,接地板13的第一弹性片18与第二弹性片20进入对方接地板36的细缝38,第一突出部18A及第二突出部20A的压接部18B、20B互为反向地分别与上述细缝38的互为相对的内缘部38A弹压接触。即,两个压接部18B、20B分别弹性地压在上述互为相对的内缘部38A的相对面上。因此两个压接部18B、20B只要分别作上述细缝38的槽宽的一半距离的弹性移位量,即可使接地板13与对方接地板36相互接触连接。
另外,连接器10的信号端子12以其接触部12C的板面与对方连接器30的对方信号端子34的对方接触部34A的板面成为直角的方式使接触部12C与对方接触部34A接触。
上述信号端子12的直立部12A及弹性腕部12B如上所述,位于对面的接地板13的壁部16与第一突出部18A或第二突出部20A的区域范围内,其信号电流的流动路径以不与上述接地板13的切入槽交叉的方式连续,从而与该接地板13面对。因此,此信号电流路径将与接地板13之间的距离保持成最短,可将在传送回路的传播能量损失予以最小化。
于是,被嵌合的两连接器10、对方连接器30由图5可知,各信号端子的接触部12C、对方接触部34A是位于由接地板13和对方接地板36形成的格子状区域内且被这些接地板13、对方接地板36所完全地密封。图5(A)显示连接器相互嵌合前的状态,(B)显示嵌合后的状态。
权利要求
1.一种附有接地板的电连接器,将多个接地板的面彼此平行配置,信号端子的接触部位于该接地板彼此之间,当与对方连接器嵌合时,上述接地板与对方连接器的对方接地板交叉形成格子状,上述信号端子的接触部位于各格子区域,其特征在于,信号端子的接触部具有对于对方信号端子的对应接触部的面呈直角的板面,并且在该板面内形成可挠性的弹性腕部,在接地板的进入对方接地板的各细缝的部分形成多个不同的弹性片,在该弹性片上形成分别与各细缝的互为相对的内面作弹性接触的压接部。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附有接地板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信号端子的弹性腕部大致呈S字形,其自由端部形成接触部,接地板通过切入槽形成弹性片和与弹性片邻接的壁部,当朝着与接地板的板面呈直角的方向观看时,上述弹性腕部在全长范围内不与上述切入槽交叉地连续地位于弹性片和壁部的区域范围内。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附有接地板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针对对方接地板的一个细缝而设置两个弹性片,一方弹性片的压接部和另一方弹性片的压接部在接地板的板厚方向相互朝相反方向移位。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附有接地板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两个弹性片各自的基部在对方接地板的板厚方向相对于该对方接地板而相互位于相反位置,这些弹性片的压接部在上述板厚方向且在包含对方接地板的细缝位置的范围内形成,并且在连接器的嵌合方向相互偏移。
全文摘要
一种附有接地板的电连接器,当与对方连接器(30)嵌合时,接地板与对方连接器的对方接地板(36)形成格子状交叉,信号端子(12)的接触部(12C)位于各格子空间,信号端子(12)的接触部(12C)具有与对方信号端子(34)的对应的对方接触部(34A)的面呈直角的板面,且在该板面内形成有可挠性的弹性腕部(12B),接地板(13)的进入对方接地板(36)的各细缝(38)的部分具有多个不同的弹性片(18、20),在各弹性片上形成分别与各细缝的互为相对的内面作弹性接触的压接部(18B、20B)。本发明的连接器既可确保接地板彼此接触所需的移位量,亦可顺利地进行连接器的插拔动作。
文档编号H01R13/11GK1937327SQ20061013990
公开日2007年3月28日 申请日期2006年9月18日 优先权日2005年9月22日
发明者松尾勉, 大志田直 申请人:广濑电机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