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带电旋转体的动力输出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动力输出装置,尤其涉及在输出旋转动力的同时输出电源的动力输出装置。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由于难以实现定位组件与旋转组件之间可靠的电连接,所以应用于建筑物、公园、街道、展览馆等场合的带光源的旋转体,要么光源能随旋转体转动但不能发光,要么光源能发光但不能随旋转体转动,通常不能使旋转体在转动的同时向固定其上的光源供电使之发光,大多数的装饰灯都是通过对发光源的色彩变换来实现多彩的动态效果。如申请号为97234764的实用新型专利中公开的多彩连续变色环境灯装置,其发光源本身不动,而由电机驱动色筒转动以变换色彩。如果要旋转体既能转动又能使固定其上的光源发光,则需要在旋转体上固定连接电池等独立电源,但是这远远不能满足大型的室外旋转装饰灯的需要。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既能带动物体旋转,又能向旋转的物体供电的带电旋转体的动力输出装置。
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技术问题采用的技术方案是,设计制造一种带电旋转体的动力输出装置,包括壳体、马达、与带电旋转体连接并带动其转动的旋转支架、以及电源输入接头;所述马达通过定位架被固定在壳体内,所述旋转支架的一端与马达的动力输出轴配合传递力矩,另一端设有与带电旋转体电连接的电源输出接头;所述定位架上固设有与电源输入接头连接的第一静触片和第二静触片,所述旋转支架上固定有与所述电源输出接头连接的第一动触片和第二动触片,在马达的通电状态,所述第一静触片和第二静触片分别与所述第一动触片和第二动触片保持动态电连接。由此即可实现旋转组件与定位组件之间的电连接。
所述第一动触片和第二动触片为固定套接在旋转支架外的两个相互绝缘的圆环形导电环,所述第一静触片和第二静触片为分别固定在定位架上的两个导电搭片。
所述第一动触片和第二动触片均由左右两个半环接合而成,一侧半环在接合处设有由上下两个指向圆心的L形夹条组成的卡口,另一侧半环在对应的接合处设有与该卡口配合的指向圆心的L形卡指;左右半环在接合状态下,所述卡指紧卡入两夹条围成的卡口中,此结构可将电源线夹紧而不需电焊,可减少污染,且缩短工时。相应地,所述旋转支架的侧壁上开设有可供夹条和卡指穿过的开孔。
所述每侧半环的前后两接合处各设有一卡口和一卡指。且每侧半环的中部固设有上下两个U形卡爪,导电半环通过该卡爪可更加可靠地固定在旋转支架上。相应地,所述旋转支架的侧壁上开有可供卡爪穿过的开孔。
所述定位架包括一基板,该基板的中部开有一通孔可供马达的动力输出轴穿过,基板下方的左右两侧从外至内各固定有第一定位柱、第二定位柱和定位夹片;所述第一动触片和第二动触片上下布置且被夹围在左右两侧的定位夹片之间;每侧静触片依次绕经第一定位柱的内侧、第二定位柱的外侧和定位夹片的内侧后被固定,两侧定位夹片将第一静触片和第二静触片分别紧压在第一动触片和第二动触片上。该结构保证了动触片与静触片的可靠接触。
所述第一静触片和第二静触片与第一动触片或第二动触片的接触处设有长条形切口,此结构保证第一静触片和第二静触片既具有足够强度但又不至于弹性过大,可减小静触片与动触片之间的摩擦力。
所述壳体包括相互接合的筒状上盖和底盖;所述底盖的中部开有可容旋转支架下部穿过的定位孔,旋转支架外壁的横截面呈圆形,其中部固设一径向向外延伸的环形凸沿,该环形凸沿的外径较定位孔的孔径大,使旋转支架架设在底盖的中部;所述第一动触片和第二动触片固定在旋转支架的环形凸沿上方。
所述电源输入接头和电源输出接头均采用防水电源接头;所述电源输入接头密封安装在壳体上,所述电源输出接头密封安装在旋转支架底部;所述底盖中部的定位孔边缘设有一环形凹槽,旋转支架中部的环形凸沿与该环形凹槽之间从上至下依次设置有摩擦片和密封圈。由此使得壳体内形成一个防水的密封空间,防止壳体内的电气元件因进水而漏电。
所述马达的动力输出轴下部设有一竖向平切面,该动力输出轴插于旋转支架中部的轴孔内,所述轴孔的壁体上设有与上述竖向平切面相抵以传递力矩的方形凸块。
同现有技术相比较,本实用新型的带电旋转体的动力输出装置由固定的定位架将导电搭片压紧在旋转的旋转支架上的导电环上,在带动旋转支架旋转的同时,又能向固定在转动的旋转支架上的用电设备如光源等供电,有效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定位组件与旋转组件之间电连接的问题;使用该动力输出装置的装饰灯等能一边旋转一边发光,其视觉效果极佳;此外,所述壳体与旋转支架和电源输入接头、旋转支架与电源输出接头之间密封连接,使该装置具有防水功能,能在室外环境中使用而不会产生漏电事故,非常适于在各种建筑物、街道、公园等场合处的旋转装饰灯中使用。
图1为本实用新型带电旋转体的动力输出装置的结构分解图;
图2为所述定位架63底部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所述导电接线搭头62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所述导电接线搭头62固定在定位架63上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所述导电接线搭头62与旋转支架3上的导电环61配合的示意图;图6为所述旋转支架3的外部结构图;图7为所述旋转支架3的内部结构图;图8为所述旋转支架3与马达2的动力输出轴21配合的示意图;图9为所述导电环61的分解状态图;图10为所述导电环61的组合状态图;图11为本实用新型带电旋转体的动力输出装置组装后的结构示意图;图12为本实用新型带电旋转体的动力输出装置的竖向剖面图;图13为电源输入输出的原理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所示之最佳实施例作进一步详述。
如图1和图11所示,本实用新型带电旋转体的动力输出装置包括由筒状上盖11和底盖12接合而成的壳体1,通过定位架63固定在壳体1内的马达2,安装在定位架63中部、且与马达2的动力输出轴21配合向带电旋转体传递力矩的旋转支架3,套接在旋转支架3外的第一动触片611和第二动触片612,安装在壳体1上的电源输入接头4,与电源输入接头4的电源线连接且分别与第一动触片611和第二动触片612保持电接触的第一静触片621和第二静触片622,以及安装在旋转支架3底部、与第一动触片611和第二动触片612电连接的电源输出接头5。
如图2所示,所述定位架63包括一水平基板631,该基板631的中部开有一通孔632可供马达2的动力输出轴21穿过,基板631下方的左右两侧从外至内依次固定有第一定位柱633、第二定位柱634和定位夹片635,两侧定位柱之间还设有一隔板636。如图3和图4所示,所述第一静触片621和第二静触片622为分别固定在定位架63上的两个导电搭片,每侧静触片621或622依次绕经同侧第一定位柱633的内侧、第二定位柱634的外侧和定位夹片635的内侧后,其末端的倒钩623勾在定位夹片635的边缘上固定。另外,所述第一静触片621和第二静触片622与第一动触片611或第二动触片612的接触处设有长条形切口624,可减小静触片与动触片之间的摩擦力,防止两者接触处过度发热。
如图5和图6所示,所述第一动触片611和第二动触片612为两个相互绝缘的圆环形导电环,两导电环611和612一上一下固定套接于旋转支架3的上部。所述两侧定位夹片635的内径与两导电环紧密配合,将第一静触片621和第二静触片622分别紧压在第一动触片611和第二动触片612上。
如图1、图2和图5所示,所述定位架63的基板631上还开设有若干连接孔637,壳体1的底盖12对应处设有若干连接柱123,用螺钉穿过马达2两个突耳22上的螺孔及基板631上的两个连接孔637后旋装在底盖12的两连接柱123上,即可将马达2、定位架63固定在底盖12上。
如图6所示,所述旋转支架3大致呈圆柱形,其中部固设一径向向外延伸的环形凸沿31,所述两导电环611和612固定在该环形凸沿31的上方。如图1,所述底盖12的中部开有一定位孔121,该定位孔121的孔径小于环形凸沿31的外径但大于旋转支架3下部的外径,旋转支架3的下部穿过该定位孔121并架设于底盖12的中部。如图7和图8所示,所述旋转支架3由左右两半部接合而成,其轴心处开设有可供马达2的动力输出轴21穿过的轴孔32,所述动力输出轴21呈圆柱状,其下部设有一竖向平切面211,相应地,旋转支架3左右半部的内腔壁体上分别设有一弧形凹位36和一方形凸块33。所述动力输出轴21插于旋转支架3中部的轴孔32内,所述弧形凹位36与动力输出轴21的弧形外壁贴合,所述方形凸块33与动力输出轴21的竖向平切面211相抵以传递力矩。所述旋转支架3的左右半部既可通过螺钉连接,也可通过超声波压合,当采用螺钉连接时,如图7,旋转支架3左右半部的侧壁上设有相对应的连接柱34。
如图9和图10所示,所述第一动触片611和第二动触片612均由左右两个半环扣合而成,一侧半环在扣合处设有由上下两个指向圆心的L形夹条613组成的卡口,另一侧半环在对应的扣合处设有与该卡口配合的指向圆心的L形卡指614,每侧半环的前后两扣合处各设有一卡口和一卡指614。左右半环在接合状态下,所述卡指614紧卡入两夹条613围成的卡口中,相应地,所述旋转支架3的侧壁上开设有可供夹条613和卡指614穿过的开孔。连接时,将所述电源输出接头5的电源线51夹在卡口和卡指614之间(如图12),可方便地将电源线51夹紧,无需电焊,减少了污染,并可缩短工时。所述每侧半环的中部还固设有上下两个U形卡爪615,相应地,所述旋转支架3的侧壁上开有可供卡爪615穿过的开孔,该卡爪615可将导电环611和612更加牢固地固定在旋转支架3上。
本实用新型的带电旋转体的动力输出装置还具有防水功能,如图12所示,所述壳体1的内腔被密封,保证壳体1内腔的电气元件的安全。为此,所述旋转支架3的左右半部通过超声波压合,所述壳体1的上盖11和底盖12可采用加O形密封圈的方式密封,也可采用超声波压合的方式。除此之外,还有三个进水的可能途径一、在电源输入接头4与壳体1的连接处;二、在旋转支架3底部与电源输出接头5的连接处;三、在旋转支架3与壳体1底盖12的连接处。针对第一种和第二种情况,所述电源输入接头4和电源输出接头5均采用防水电源接头,所述防水电源接头带有一方形颈部,壳体1侧壁上开设有一方形的卡口,电源输入接头4采用类似密封圈的橡胶材料,其方形颈部卡在该卡口处,方形颈部的上下面与壳体1的卡口周边过盈配合,能保证电源输入接头4与壳体1之间的良好密封,电源输入接头4通过电源线与室内的电源连接;同理,如图7所示,所述旋转支架3的底部也开设有一方形卡口35,电源输出接头5密封安装在旋转支架3的底部,其方形颈部卡在该方形卡口35处,电源输出接头5向固定在旋转支架3上的用电设备供电。由于防水电源接头为现有技术,此处不再赘述。针对第三种情况,在底盖12中部的定位孔121边缘设置一环形凹槽122,旋转支架3中部的环形凸沿31与该环形凹槽122之间从上至下依次设置有摩擦片7和密封圈8,利用定位架63的两定位夹片635和隔板636通过旋转支架3的环形凸沿31对摩擦片7施加一定的压力,使旋转支架3旋转时形成动摩擦,利用动摩擦面来进行密封。
如图13所示,外部电源通过电源输入接头4连接至第一静触片621和第二静触片622,在马达2的通电状态,马达2的动力输出轴21带动旋转支架3及其上的第一动触片611和第二动触片612旋转,定位架63的两定位夹片635将第一静触片621和第二静触片622分别压紧在第一动触片611和第二动触片612上使两者保持动态电连接,第一动触片611和第二动触片612再与连接至旋转支架3内腔中的电源输出接头5的电源线51连接,由此电源输出接头5即可向旋转体输出电源。
权利要求1.一种带电旋转体的动力输出装置,包括壳体(1)、马达(2)、与带电旋转体连接并带动其转动的旋转支架(3)、以及电源输入接头(4);所述马达(2)通过定位架(63)被固定在壳体(1)内,所述旋转支架(3)的一端与马达(2)的动力输出轴(21)配合传递力矩,另一端设有与带电旋转体电连接的电源输出接头(5),其特征在于所述定位架(63)上固设有与电源输入接头(4)连接的第一静触片(621)和第二静触片(622),所述旋转支架(3)上固定有与所述电源输出接头(5)连接的第一动触片(611)和第二动触片(612),在马达(2)的通电状态,所述第一静触片(621)和第二静触片(622)分别与所述第一动触片(611)和第二动触片(612)保持动态电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带电旋转体的动力输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动触片(611)和第二动触片(612)为固定套接在旋转支架(3)外的两个相互绝缘的圆环形导电环,所述第一静触片(621)和第二静触片(622)为分别固定在定位架(63)上的两个导电搭片。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带电旋转体的动力输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动触片(611)和第二动触片(612)均由左右两个半环接合而成,一侧半环在接合处设有由上下两个指向圆心的L形夹条(613)组成的卡口,另一侧半环在对应的接合处设有与该卡口配合的指向圆心的L形卡指(614);左右半环在接合状态下,所述卡指(614)紧卡入两夹条(613)围成的卡口中,所述旋转支架(3)的侧壁上开设有可供夹条(613)和卡指(614)穿过的开孔。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带电旋转体的动力输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每侧半环的前后两接合处各设有一卡口和一卡指(614)。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带电旋转体的动力输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每侧半环的中部固设有上下两个U形卡爪(615),相应地,所述旋转支架(3)的侧壁上开有可供卡爪(615)穿过的开孔。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任一项所述的带电旋转体的动力输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定位架(63)包括一基板(631),该基板(631)的中部开有一通孔(632)可供马达(2)的动力输出轴(21)穿过,基板(631)下方的左右两侧从外至内.各固定有第一定位柱(633)、第二定位柱(634)和定位夹片(635);所述第一动触片(611)和第二动触片(612)上下布置且被夹围在左右两侧的定位夹片(635)之间;每侧静触片(621或622)依次绕经第一定位柱(633)的内侧、第二定位柱(634)的外侧和定位夹片(635)的内侧后被固定,两侧定位夹片(635)将第一静触片(621)和第二静触片(622)分别紧压在第一动触片(611)和第二动触片(612)上。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带电旋转体的动力输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静触片(621)和第二静触片(622)与第一动触片(611)或第二动触片(612)的接触处设有长条形切口(624)。
8.根据权利要求1至5任一项所述的带电旋转体的动力输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1)包括相互接合的筒状上盖(11)和底盖(12);所述底盖(12)的中部开有可容旋转支架(3)下部穿过的定位孔(121),旋转支架(3)外壁的横截面呈圆形,其中部固设一径向向外延伸的环形凸沿(31),该环形凸沿(31)的外径较定位孔(121)的孔径大,使旋转支架(3)架设在底盖(12)的中部;所述第一动触片(611)和第二动触片(612)固定在旋转支架(3)的环形凸沿(31)上方。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带电旋转体的动力输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源输入接头(4)和电源输出接头(5)均采用防水电源接头;所述电源输入接头(4)密封安装在壳体(1)上,所述电源输出接头(5)密封安装在旋转支架(3)底部;所述底盖(12)中部的定位孔(121)边缘设有一环形凹槽(122),旋转支架(3)中部的环形凸沿(31)与该环形凹槽(122)之间从上至下依次设置有摩擦片(7)和密封圈(8)。
10.根据权利要求1至5任一项所述的带电旋转体的动力输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马达(2)的动力输出轴(21)下部设有一竖向平切面(211),该动力输出轴(21)插于旋转支架(3)中部的轴孔(32)内,所述轴孔(32)的壁体上设有与上述竖向平切面(211)相抵以传递力矩的方形凸块(33)。
专利摘要一种带电旋转体的动力输出装置,包括壳体(1)、通过定位架(63)被固定在壳体(1)内的马达(2)、带动带电旋转体的旋转支架(3)和电源输入接头(4);旋转支架(3)一端与马达(2)的动力输出轴(21)配合传递力矩,另一端设有与带电旋转体电连接的电源输出接头(5),定位架(63)上固设有与电源输入接头(4)连接的两个静触片,旋转支架(3)上固定有与所述电源输出接头(5)连接的两个动触片,在马达(2)的通电状态,两静触片分别与两动触片保持动态电连接。本实用新型解决了定位组件与旋转组件之间电连接的问题,在输出旋转动力的同时能输出电源,适用于作为各种带电旋转体,如旋转发光装饰灯等的动力输出装置。
文档编号H01R39/18GK2886874SQ20062005351
公开日2007年4月4日 申请日期2006年1月6日 优先权日2006年1月6日
发明者罗羿, 曹谦 申请人:深圳正盟电子有限公司, 名洋电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