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半导体器件及其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半导体器件及其制造技术,特别是涉及应用于树脂密封型半导体器件的多管脚化是有效的技术。
背景技术:
作为利用由模塑树脂构成的密封体来密封安装在引线框上的半导体芯片的树脂封装的一种,有QFN(四方扁平无引线封装)。
QFN的结构如下使经焊丝与半导体芯片导电性连接的多条引线的各自的一个端部从密封体外周部的背面(下表面)露出而构成端子,将焊丝连接到与上述端子的露出面相反一侧的面、即密封体的内部的端子面上来导电性连接上述端子与半导体芯片。而且,通过将这些端子焊接到布线基板的电极(布线轨迹)上进行安装。该结构与引线从封装体(密封体)的侧面在横方向上延伸来构成端子的QFP(四方扁平封装)相比,具有可减小安装面积的优点。
关于上述QFN,在例如特开2001-189410号公报及专利第3072291号等中有记载。
但是,如果伴随在半导体芯片上形成的LSI的高功能化、高性能化而打算增加端子数(多管脚化),则在这样的QFN中产生下述的问题。
即,如上所述,由于在QFN中将焊丝连接到与在密封体的背面上露出的端子面相反一侧的面上,故端子间距与引线的焊丝连接部位的间距是相同的。此外,因为必须用来确保安装时的可靠性的规定的面积,故端子面积不能太小。
发明内容因而,在不改变封装体尺寸而谋求多管脚化的情况下,由于端子数不能增加很多,故不能实现大幅度的多管脚化。另一方面,如果打算增加封装体尺寸来谋求多管脚化,则由于半导体芯片与焊丝连接部位的距离变长,焊丝的长度变长,故在丝焊工序或树脂模塑工序中发生相邻的焊丝相互间短路的问题,制造成品率下降。
再者,在为了降低成本而缩小半导体芯片的情况下,也发生半导体芯片与焊丝连接部位的距离变长、不能进行焊丝的连接这样的问题。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能实现QFN的多管脚化的技术。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能得到与芯片缩小对应的QFN的技术。
从本说明书的记述和附图可明白本发明的上述和其它的目的和新的特征。
如果简单地说明本申请中公开的发明中的代表性内容,则如下所述。
本发明的半导体器件具有半导体芯片;安装了上述半导体芯片的管芯底座部;配置在上述半导体芯片的周围的多条引线;导电性地连接上述半导体芯片与上述引线的多条焊丝;以及密封上述半导体芯片、上述管芯底座部、上述多条引线和上述多条焊丝的密封体,这样来形成上述多条引线,使得接近于上述半导体芯片的一个端部一侧的间距比位于与上述一个端部一侧相反一侧的另一个端部一侧的间距小,在上述多条引线上分别有选择地设置了从上述密封体的背面突出到外部的端子。
本发明的半导体器件的制造方法包含以下的工序(a)准备引线框的工序,其中,在该引线框上重复地形成包含上述管芯底座部和上述多条引线的图形,在上述多条引线的各自的一个面上形成了相对于上述一个面在垂直的方向上突出的端子;(b)在上述引线框上形成的上述多个管芯底座部上分别安装半导体芯片、利用焊丝对上述半导体芯片与上述引线的一部分进行连线的工序;(c)准备具有上模和下模的金属模、在用树脂片覆盖了上述下模的表面后在上述树脂片上放置上述引线框、使在上述引线的一个面上形成的上述端子与上述树脂片接触的工序;(d)用上述上模和上述下模夹住上述树脂片和上述引线框、使上述端子的前端部分进入上述树脂片内的工序;(e)通过在上述上模与上述下模的间隙中注入树脂、在密封上述半导体芯片、上述管芯底座部、上述引线和上述焊丝的同时、形成了上述端子的前端部分突出到外侧的多个密封体、之后从上述金属模取出上述引线框的工序;以及(f)通过切割上述引线框、使上述多个密封体成为各个小片的工序。
如果简单地说明由本申请中公开的发明中的代表性的内容得到的效果,则如下所述。
通过将在半导体芯片的周围配置的多条引线的各自的一个端部一侧分布在管芯底座部的附近,由于可缩短对引线与键合焊盘进行连线的焊丝的长度,故即使在伴随多管脚化的引线的间距、即焊丝的间隔变窄的情况下,也可抑制在制造工序的过程中焊丝相互间发生短路的缺陷情况的发生,可推进QFN的多管脚化。
图1是示出作为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半导体器件的外观(表面一侧)的平面图。
图2是示出作为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半导体器件的外观(背面一侧)的平面图。
图3是示出作为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半导体器件的内部结构(表面一侧)的平面图。
图4是示出作为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半导体器件的内部结构(背面一侧)的平面图。
图5是作为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剖面图。
图6是作为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半导体器件的制造中使用的引线框的整体平面图。
图7是示出图6中示出的引线框的制造方法的主要部分的剖面图。
图8是示出作为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半导体器件的制造方法的引线框的主要部分的平面图。
图9是示出作为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半导体器件的制造方法的引线框的主要部分的剖面图。
图10是示出作为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半导体器件的制造方法的引线框的主要部分的平面图。
图11是示出作为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半导体器件的制造方法的引线框的主要部分的剖面图。
图12是示出作为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半导体器件的制造方法的引线框和金属模的主要部分的剖面图。
图13是示出作为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半导体器件的制造方法的引线框和金属模的主要部分的剖面图。
图14是示出作为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半导体器件的制造方法的引线框的主要部分的平面图。
图15是示出作为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半导体器件的制造方法的引线框和金属模的主要部分的剖面图。
图16是示出作为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半导体器件的制造中使用的金属模的上模与引线框接触的部分的平面图。
图17是示意性地示出作为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半导体器件的制造中使用的金属模的浇口的位置和在腔中注入的树脂的流动方向的平面图。
图18是示出作为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半导体器件的制造方法的引线框的整体平面图(表面一侧)。
图19是示出作为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半导体器件的制造方法的引线框的剖面图。
图20是示出作为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半导体器件的制造方法的引线框的整体平面图(背面一侧)。
图21是示出作为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的半导体器件的制造中使用的引线框的主要部分的平面图。
图22是示出作为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的半导体器件的制造中使用的引线框的主要部分的剖面图。
图23是示出作为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的半导体器件的制造中使用的引线框的制造方法的主要部分的剖面图。
图24是示出使用了图21和图22中示出的引线框的半导体器件的制造方法的主要部分的剖面图。
图25是示出作为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的半导体器件的制造方法的主要部分的剖面图。
图26(a)~(e)是示出作为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的半导体器件的制造方法的主要部分的剖面图。
图27(a)、(b)是示出作为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的半导体器件的制造方法的主要部分的剖面图。
图28(a)、(b)是示出作为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的半导体器件的制造方法的主要部分的剖面图。
图29是示出作为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的半导体器件的制造方法的主要部分的剖面图。
图30是示出作为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的半导体器件的制造方法的主要部分的剖面图。
图31是示出作为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的半导体器件的制造方法的主要部分的剖面图。
图32是示出作为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的半导体器件的制造方法的主要部分的剖面图。
图33是示出作为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的半导体器件的制造方法的主要部分的剖面图。
图34是示出作为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的半导体器件的制造方法的引线框的主要部分的平面图。
图35是示出作为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的半导体器件的制造方法的引线框的主要部分的平面图。
图36是示出作为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的半导体器件的制造方法中使用的引线框的主要部分的平面图。
图37是示出作为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的半导体器件的内部结构(表面一侧)的平面图。
图38是示出作为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的半导体器件的制造方法的说明图。
图39是示出作为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的半导体器件的制造方法的引线框的主要部分的平面图。
图40是作为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的半导体器件的制造方法中使用的引线框的主要部分的平面图。
图41是作为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的半导体器件的制造方法中使用的引线框的主要部分的平面图。
图42(a)~(e)是示出作为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的半导体器件的制造方法的主要部分的剖面图。
图43是示出作为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的半导体器件的制造方法的剖面图。
图44是示出作为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的半导体器件的剖面图。
图45是示出作为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的半导体器件的剖面图。
图46是示出作为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的半导体器件的剖面图。
图47是示出作为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的半导体器件的剖面图。
图48是示出作为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的半导体器件的剖面图。
图49是示出作为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的半导体器件的剖面图。
图50(a)、(b)是示出作为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的半导体器件的剖面图。
图51是作为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的半导体器件的制造方法中使用的引线框的主要部分的平面图。
图52是示出作为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的半导体器件的外观(背面一侧)的平面图。
图53是作为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的半导体器件的制造方法中使用的引线框的主要部分的平面图。
图54是作为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的半导体器件的制造方法中使用的引线框的主要部分的平面图。
图55是作为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的半导体器件的制造方法中使用的引线框的主要部分的平面图。
图56是作为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的半导体器件的制造方法中使用的引线框的主要部分的平面图。
图57是示出作为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的半导体器件的剖面图。
图58是示出作为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的半导体器件的内部结构(背面一侧)的平面图。
图59是作为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的半导体器件的制造方法的金属模的主要部分的剖面图。
图60(a)、(b)是从金属模取出的密封体的部分放大剖面图。
图61是示出作为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的半导体器件的制造方法的剖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根据附图详细地说明本发明的实施例。再有,在用来说明实施例的全部图中,对具有同一功能的构件附以同一符号,省略其重复的说明。此外,在以下的实施例中,除了特别必要的情况外,原则上不重复同一或同样的部分的说明。
(实施例1)图1是示出本实施例的QFN的外观(表面一侧)的平面图,图2是示出QFN的外观(背面一侧)的平面图,图3是示出QFN的内部结构(表面一侧)的平面图,图4是示出QFN的内部结构(背面一侧)的平面图,图5是QFN的剖面图。
本实施例的QFN1具有利用密封体3密封了1个半导体芯片2的表面安装型的封装结构,其外形尺寸例如为长×宽=12mm×12mm,厚度=1.0mm。
将上述的半导体芯片2在安装在金属制的管芯底座部4上的状态下配置在密封体3的中央部。该半导体芯片2的一边的尺寸例如为4mm。为了能安装例如一边的尺寸处于4mm~7mm的范围内的多种半导体芯片2,上述管芯底座部4的结构成为使其直径比半导体芯片2的直径小的所谓的小接头(tab)结构,在本实施例中,具有3mm的直径。利用与管芯底座部4形成为一体的、在密封体3的四角延伸的4条悬吊引线5b对管芯底座部4进行了支撑。
在上述管芯底座部4的周围以包围管芯底座部4的方式配置了由与管芯底座部4和悬吊引线5b为同一金属构成的多条(例如116条)引线5。这些引线5的一个端部一侧(接近于半导体芯片2的一侧)5a经Au焊丝6与半导体芯片2的主面的键合焊盘7导电性地连接,与其相反一侧的另一个端部一侧5c以密封体3的侧面为终端。
为了缩短与半导体芯片2的距离,使上述引线5的每一条的一个端部一侧5a分布在管芯底座部4的附近,其前端的间距(P3)为窄间距(0.18mm~0.2mm)。因此,一个端部一侧5a与邻接的引线5的间距比另一个端部一侧5c与邻接的引线5的间距小。由于通过以这种方式作成引线5的形状可缩短对引线5的一个端部一侧5a与键合焊盘7进行连线的Au焊丝6的长度(在本实施例中,为3mm以下),即使在多管脚化的情况下、或伴随多管脚化的引线5的间距、即Au焊丝6的间隔变窄的情况下,也可抑制在QFN1的制造工序(例如丝焊工序或树脂模塑工序)中Au焊丝6相互间短路的缺陷情况的发生。
如图2中所示,在QFN1的背面(基板安装面)上设置了多个(例如116个)外部连接用端子8。沿密封体3的各边将这些端子8以锯齿状配置成各2列,各个端子8的前端部分从密封体3的背面露出,而且突出到外侧。端子8的直径(d)为0.3mm,关于与邻接的端子8的间距,与同一列的端子8的间距(P1)为0.65mm,与另一列的端子8的间距(P2)为0.325mm。
本实施例的端子8与引线5以一体的方式来形成,端子8的厚度约为125微米~150微米。此外,引线5的端子8以外的部分、即一个端部一侧5a或另一个端部一侧5c等的厚度约为65微米~75微米。此外,在突出到密封体3的外侧的端子8的前端部分上,利用电镀法或印刷法覆盖了焊剂层9。通过将这些端子8焊接到布线基板的电极(布线轨迹)上来安装本实施例的QFN1。
其次,说明上述QFN1的制造方法。最初,准备图6中示出的引线框LF1。该引线框LF1由Cu、Cu合金或Fe-Ni合金等的金属板构成,成为在纵和横方向上重复地形成上述的管芯底座部4、引线5、悬吊引线5b等的图形的结构。即,引线框LF1成为安装多个(例如24个)半导体芯片2的多联结构。
为了制造上述引线框LF1,准备图7中示出的板厚约为125微米~150微米的由Cu、Cu合金或Fe-Ni合金等构成的金属板,用光致抗蚀剂膜11覆盖形成管芯底座部4、引线5和悬吊引线5b的部位的单面。此外,用光致抗蚀剂膜11覆盖形成外部连接用端子8的部位的两面。然后,在该状态下利用药液刻蚀金属板10,使单面被光致抗蚀剂膜11覆盖的区域的金属板10的板厚减薄到约一半(65微米~75微米)(半刻蚀)。通过用这样的方法进行刻蚀,两面都未被光致抗蚀剂膜11覆盖的区域的金属板10完全消失,在单面被光致抗蚀剂膜11覆盖的区域中形成厚度约为65微米~75微米的管芯底座部4、引线5和悬吊引线5b。此外,由于两面都被光致抗蚀剂膜11覆盖的区域的金属板10不被药液刻蚀,故形成具有与刻蚀前相同的厚度(125微米~150微米)的突起状的端子8。
其次,除去光致抗蚀剂膜11,接着通过对引线5的一个端部一侧5a的表面进行Ag电镀,完成上述图6中示出的引线框LF1。再有,也可对引线框LF1的整个面进行Pd(钯)电镀来代替对引线5的一个端部一侧5a进行Ag电镀的方法。由于Pd电镀与Ag电镀相比其电镀层的膜厚薄,故可提高引线5与Au焊丝6的接合性。此外,通过在引线框LF1的整个面上进行电镀,由于在端子8的表面上也同时形成电镀层,故可缩短电镀工序。
这样,通过用光致抗蚀剂膜11覆盖成为引线框LF1的母体材料的金属板10的一部分的单面来进行半刻蚀,使引线5的板厚减薄到金属板10的板厚的约一半,可高精度地加工一个端部一侧5a的间距极窄(在本实施例中,间距为0.18mm~0.2mm)的引线5。此外,通过用光致抗蚀剂膜11覆盖金属板10的一部分的两面,可与管芯底座部4、引线5和悬吊引线5b的形成同时地形成端子8。
其次,为了使用上述的引线框LF1来制造QFN1,首先如图8和图9中所示,使半导体芯片2的元件形成面向上地安装在管芯底座部4上,使用Au膏或环氧树脂类的粘接剂粘接这两者。
在进行上述的操作时,如图9中所示,由于突起状的端子8位于引线框LF1的背面一侧,故最好在支撑引线框LF1的夹具30A的与端子8相对的部位上形成槽31。如果这样做,则由于可稳定地支撑引线框LF1,故可防止在管芯底座部4上安装半导体芯片2时引线框LF1发生变形或管芯底座部4与半导体芯片2的位置发生偏移的缺陷情况。
此外,本实施例的QFN1中,在将半导体芯片2安装在金属模中进行树脂模塑时,为了使半导体芯片2的上表面一侧和下表面一侧的树脂的流动变得均匀,作成通过使悬吊引线5b的一部分折弯而将管芯底座部4配置在比引线5高的位置上的接头向上的结构。因而,如图9中所示,通过在与夹具30A的管芯底座部4相对的部位上形成突起32,由于可稳定地支撑引线框LF1,故可防止在管芯底座部4上安装半导体芯片2时引线框LF1发生变形或管芯底座部4与半导体芯片2的位置发生偏移的缺陷情况。
其次,如图10和图11中所示,使用众所周知的球焊装置用Au焊丝6在半导体芯片2的键合焊盘7与引线5的一个端部一侧5a之间进行连线。此时,如图11中所示,通过在支撑引线框LF1的夹具30B的与端子8相对的部位上形成槽31或在与管芯底座部4对应的部位上形成突起32,由于可稳定地支撑引线框LF1,故可防止Au焊丝6与引线5的位置偏移或Au焊丝6与键合焊盘7的位置偏移。
其次,将上述引线框LF1安装在图12中示出的金属模40中,对半导体芯片2进行树脂密封。图12是示出金属模40的一部分(约1个QFN部分的区域)的剖面图。
在使用该金属模40对半导体芯片2进行树脂密封时,首先在下模40B的表面上涂敷薄的树脂片41,在该树脂片41上放置引线框LF1。使形成了突起状端子8的面朝向下方地放置引线框LF1,使端子8与树脂片41接触。然后,在该状态下用上模40A和下模40B夹住树脂片41和引线框LF1。如果这样做,则如图中所示,由于位于引线5的下表面的端子8利用金属模40(上模40A和下模40B)的按压力来按压树脂片41,故其前端部分进入树脂片41中。
其结果,如图13中所示,通过在上模40A与下模40B的间隙(腔)中注入熔融树脂对模塑树脂进行成型来形成密封体3后,如果分离上模40A与下模40B,则进入到树脂片41中的端子8的前端部分从密封体3的背面突出到外侧。
再有,如果用上模40A按压引线框LF1的上表面,则利用构成引线框LF1的金属板的弹力,对作为引线5的前端一侧的一个端部一侧5a作用向上的力。因此,在象本实施例的引线框LF1那样将端子8配置成2列的情况下,在接近于引线5的一个端部一侧5a处形成了端子8的引线5和在离开一个端部一侧5a处形成了端子8的引线5中在端子8按压树脂片41的力中产生差别。即,在接近于引线5的一个端部一侧5a处形成的端子8与在离开一个端部一侧5a处(=接近于上模40A与引线5的接触部分处)形成的端子8相比,按压树脂片41的力弱。其结果,接近于引线5的一个端部一侧5a处形成的端子8和在离开一个端部一侧5a处形成的端子8在从密封体3的背面突出到外侧的高度方面产生差别,在将这些端子8焊接到布线基板的电极(布线轨迹)上时,存在一部分的端子8与电极之间发生成为非接触的开路缺陷的可能性。
在存在这样的可能性的情况下,如图14中所示,最好使在接近于一个端部一侧5a处形成了端子8的引线5的宽度(W1)比在离开一个端部一侧5a处形成了端子8的引线5的宽度(W2)宽(W2<W1)。如果这样做,则由于端子8按压树脂片41的力在全部的引线5中大致相同,故进入树脂片41中的端子8的量、即从密封体3的背面突出到外侧的端子8的前端部分的高度在全部的引线5中大致相同。
此外,如上所述,由于在本实施例中使用的引线框LF1利用半刻蚀来形成图形(管芯底座部4、引线5、悬吊引线5b),故引线5的板厚减薄到通常的引线框的约一半。因此,由于金属模40(上模40A和下模40B)按压引线框LF1的力与使用了通常的引线框的情况相比较弱,故端子8按压树脂片41的力弱的结果,突出到密封体3的外侧的高度降低。
因此,在打算增加突出到密封体3的外侧的端子8的高度的情况下,如图15中所示,最好不对与上模40A接触的部分(用图的○标记包围的部分)的引线框LF1进行半刻蚀,使其厚度与端子8的厚度相同。
图16是用斜线示出了上述金属模40的上模40A与引线框LF1接触的部分的平面图。此外,图17是示意性地示出了该金属模40的浇口位置和在腔中注入的树脂的流动方向的平面图。
如图16中所示,上述金属模40成为只是引线框LF1的外框部分和引线5与引线5的连接部分与上模40A接触、除此以外的全部的区域作为注入树脂的腔而有效地被利用的结构。
此外,如图17中所示,成为下述结构在上述金属模40的一边上设置了多个浇口G1~G16,例如在图的左端的纵方向上并排的3个腔G1~G3中,通过浇口G1、G2中注入树脂,在与其邻接的3个腔G4~G6中,通过浇口G3、G4中注入树脂。另一方面,成为下述结构在与上述浇口G1~G16相对的另一边上设置了虚设腔DC1~DC8和空气出口42,例如如果通过浇口G1、G2在腔C1~C3中注入树脂,则腔C1~C3内的空气流入到虚设腔DC1中,防止在腔C3内的树脂中产生空洞。
图18是通过在上述腔C1~C18中注入树脂并对模塑树脂进行成型而对密封体3进行了成形后从金属模40取出的引线框LF1的平面图,图19是沿图18的X-X’线的剖面图,图20是引线框LF1的背面一侧的平面图。
其次,在引线框LF1的背面上露出的端子8的表面上形成焊剂层(9)并接着在密封体3的表面上印刷了制品名等的标记后,通过沿图18中示出的切割线切断引线框LF1和模塑树脂的一部分,完成24个在上述图1~图5中示出的本实施例的QFN1。再有,在将QFN1安装在布线基板上时,在打算增加QFN1与布线基板的间隙的情况下、即增加QFN1的基准距(standoff)的量的情况下,将在端子8的表面上形成的焊剂层9的膜厚加厚到约50微米。为了形成这样的厚的膜厚的焊剂层9,例如采用使用金属掩模在端子8的表面上印刷焊膏的方法。
这样,由于本实施例的QFN1中将引线5的一个端部一侧5a分布在管芯底座部4的附近,故可缩短一个端部一侧5a与半导体芯片2之间的距离,也可缩短连接上述部分的Au焊丝6的长度。此外,由于即使将端子8配置成锯齿状引线5的一个端部一侧5a的长度也大致相等,故一个端部一侧5a的前端相对于半导体芯片2的各边大致并排成一列。因而,可使连接引线5的一个端部一侧5a与半导体芯片2的Au焊丝6的长度大致均等,同时也可使Au焊丝6的环形状大致均等。
由此,由于不产生邻接的Au焊丝6相互间短路、特别是在半导体芯片2的四角附近Au焊丝6相互间交叉的缺陷情况,故提高了丝焊的操作性。此外,由于可使邻接的Au焊丝6间的间距变窄,故可实现QFN1的多管脚化。
此外,通过使引线5的一个端部一侧5a分布在管芯底座部4的附近,从端子8到引线5的一个端部一侧5a的距离变长。由此,由于通过密封体3的外部露出的端子8侵入到密封体3的内部的水分难以到达半导体芯片2,故可防止因水分引起的键合焊盘7的腐蚀,提高了QFN1的可靠性。
此外,通过使引线5的一个端部一侧5a分布在管芯底座部4的附近,由于即使缩小半导体芯片2、Au焊丝6的长度的增加也极小(例如,即使半导体芯片2从4mm见方缩小到3mm见方,Au焊丝6的长度的增加平均也只有约0.7mm),故可防止伴随半导体芯片2的缩小的丝焊的操作性的下降。
(实施例2)在上述实施例1中,说明了使用小接头结构的引线框LF1制造的QFN,但也可例如象在图21和图22中示出的那样,使用将片状的芯片支撑体33粘贴在引线5的一个端部一侧5a上的引线框LF2来制造。在本实施例中,上述芯片支撑体33由绝缘膜构成。
可使用依据上述实施例1的引线框LF1的方法来制造本实施例中使用的引线框LF2。即,准备图23中示出的板厚约为125微米~150微米的金属板10,用光致抗蚀剂膜11覆盖形成引线5的部位的单面。此外,在形成外部连接用端子8的部位上,在两面上形成光致抗蚀剂膜11。然后,通过用在上述实施例1中说明的方法对金属板10进行半刻蚀,在同时形成了厚度约为65微米~75微米的引线5和厚度约为125微米~150微米的端子8后,在引线5的一个端部一侧5a的表面上进行Ag电镀,最后在一个端部一侧5a的上表面上粘接绝缘膜33。再有,也可利用薄的金属板那样的导电材料构成芯片支撑体33来代替绝缘膜。此时,为了防止引线5相互间的短路,使用绝缘性的粘接剂与引线5粘接即可。此外,也可利用在金属箔的表面上涂敷了绝缘性的树脂的片等来构成芯片支撑体33。
在使用上述那样的引线框LF2的情况下,通过用光致抗蚀剂膜11对金属板10的一部分的单面进行掩蔽来进行半刻蚀,由于可将引线5的板厚减薄到金属板10的约一半,故可高精度地加工引线5的一个端部一侧5a的间距极窄(例如,间距为0.18mm~0.2mm)的引线5。此外,通过用光致抗蚀剂膜11覆盖金属板10的一部分的两面,可与引线5的形成同时地形成突起状的端子8。
上述引线框LF2与实施例1中使用的引线框LF1不同,由于不需要支撑管芯底座部4的悬吊引线5b,故相应地可使引线5的一个端部一侧5a前端间距具有裕量。
此外,通过用引线5支撑芯片支撑体33,由于缩短了引线5的一个端部一侧5a与半导体芯片2的距离,故可进一步缩短Au焊丝6的长度。再者,由于与用4条悬吊引线5b来支撑管芯底座部4的情况相比能可靠地支撑芯片支撑体33,故在模塑工序中在金属模内注入熔融树脂时可抑制芯片支撑体33的移位,可防止Au焊丝6相互间的短路缺陷。
如图24中所示,使用了该引线框LF2的QFN1的制造方法与在上述实施例1中已说明的方法大致相同。
(实施例3)在上述实施例1、2中,用引线框材料构成了外部连接用端子8,但也可用下述的方法来形成。
首先,准备图25中示出的板厚约为75微米的金属板10,用光致抗蚀剂膜11覆盖形成管芯底座部4、引线5和悬吊引线5b的部位的两面。然后,通过在该状态下刻蚀金属板10,形成管芯底座部4、引线5和悬吊引线5b。其次,除去光致抗蚀剂膜11,接着,通过在引线5的一个端部一侧5a的表面上进行Ag电镀,制造引线框LF3。该引线框LF3除了没有外部连接用端子8外,成为与上述实施例1的引线框LF1相同的结构。再有,与上述实施例2的引线框LF2相同,也可用芯片支撑体33来构成管芯底座部。此外,也可通过对金属板10进行冲压来形成引线框LF3的管芯底座部4、引线5和悬吊引线5b。
其次,如图26中所示,在引线框LF3的一部分上形成不被使用的虚设端子12作为实际的端子。为了形成虚设端子12,首先在将网板印刷用的掩模15重合在引线框LF3的背面上,在以后的工序中形成外部连接用的端子的部位上印刷了聚酰亚胺树脂12a后,对该聚酰亚胺树脂12a进行烘焙(图26(a)~(d))。虚设端子12的大小与在以后的工序中形成的实际端子的大小为同等程度。再有,在此,说明了通过在引线5的表面上印刷聚酰亚胺树脂12a来形成虚设端子12的情况,但不限定于此,只要能在以后的工序中从引线5的表面剥离,就不管其材料或形成方法如何。
其次,按照在上述实施例1中已说明的方法在管芯底座部4上安装半导体芯片2,接着用Au焊丝6连接键合焊盘7与引线5。(图26(e))。
其次,如图27(a)中所示,按照在上述实施例1中已说明的方法,通过用模塑树脂对半导体芯片2进行成形,形成密封体3。此时,在引线5的一个面上形成的上述虚设端子12的前端部分从密封体3的背面突出到外侧。
其次,如图27(b)中所示,使上述虚设端子12与引线5的一个面剥离。在用聚酰亚胺树脂构成虚设端子12的情况下,通过用肼等的有机溶剂溶解虚设端子12可进行剥离。如果剥离了虚设端子12,则在密封体3的背面上形成凹陷35,引线5的一个面露出。
其次,如图28(a)中所示,在密封体3的背面上重合了网板印刷用的掩模16后,如图28(b)中所示,对凹陷35的内部供给焊膏13a。
其次,在除去了掩模16后,在加热炉内使焊膏13a熔融。由此,如图29中所示,形成与在凹陷35的内部露出的引线5导电性地连接的、前端部分从密封体3的背面突出到外侧的焊剂凸点13。
再有,在此,说明了通过在引线5的表面上印刷焊膏13a来形成焊剂凸点13的情况,但也可预先将成形为球状的焊剂球供给了凹陷35的内部后,通过对该焊剂球进行回流(reflow)来形成焊剂凸点13。
再有,通常在结束了模塑树脂的成形之后进行除去虚设端子12以形成焊剂凸点13的操作,其后切断引线框LF3将QFN1分割为各个小片,也可在将QFN1分割为各个小片后除去虚设端子12以形成焊剂凸点13。
按照上述的本实施例的制造方法,与对引线框(LF1)进行半刻蚀来形成端子(8)的方法不同,可使用适合于QFN1的用途或安装基板的种类等的材料来形成端子。
(实施例4)外部连接用的端子也可用以下的方法来形成。即,如图30中所示,准备板厚约为75微米的薄的金属板20,通过用与上述实施例3同样的方法对金属板20进行刻蚀,在制造了具有管芯底座部4、引线5和在该图中未示出的悬吊引线5b的引线框LF4后,对各引线5的中间部分进行冲压成形,使其剖面形状成为锯齿状。在采用使悬吊引线5b的一部分向上方折弯的接头向上的结构的情况下,可同时进行悬吊引线5b的折弯和引线5的成形。再有,也可对在上述实施例1中使用的那样的厚的金属板10进行半刻蚀或冲压成形来形成管芯底座部4、引线5和悬吊引线5b。
其次,如图31中所示,在上述引线框LF4的管芯底座部4上安装半导体芯片2,接着在用Au焊丝6对键合焊盘7与引线5的一个端部一侧5a进行了连线后,通过用模塑树脂对半导体芯片2进行成形来形成密封体3。如果这样做,则被成形为锯齿状的引线5的凸部在密封体3的背面上露出。
其次,如图32中所示,通过用研磨器等的工具研磨在密封体3的背面上露出的引线5的下端部以切断各引线5的中间部分,将1条引线5分割为多条引线5、5。
其次,如图33中所示,在由1条引线5被分割的多条引线5、5上分别形成端子36。在该端子36的形成中,可使用导电性膏的印刷、焊剂球供给法或电镀法等。此外,通常在对模塑树脂进行成形以形成密封体3之后进行形成端子36的操作,其后切断引线框LF4将QFN1分割为各个小片,也可在将QFN1分割为各个小片后形成端子36。
此外,在使用上述的本实施例的端子形成方法的情况下,例如如图34中所示,在离开半导体芯片2的位置和半导体芯片2的附近处形成交替地设置了一个端部一侧5a的宽度宽的引线5、并在该引线5的各一个端部一侧5a上键合了Au焊丝后,如图35中所示,通过研磨、切断引线5的中间部分,也可分割、形成多条引线5。按照该方法,由于实质上可消除与邻接的引线5的间隔,故可大幅度地增加QFN1的端子数。
(实施例5)图36是示出在QFN的制造中使用的引线框LF5的一部分的平面图,图37是示出使用了该引线框LF5制造的QFN的内部结构(表面一侧)的平面图。
本实施例的引线框LF5成为交替地改变了包围管芯底座部4的周围的多条引线5的前端(一个端部一侧5a)的长度的结构。此外,在使用该引线框LF5的情况下,作为按照在管芯底座部4的半导体芯片2,使用沿其主面的各边将键合焊盘7以锯齿状配置成各2列的芯片。
这样,在交替地改变引线框LF5的引线5的前端的长度、而且以锯齿状配置了半导体芯片2的键合焊盘7的情况下,如图38中所示,用环高度低且长度短的Au焊丝6来连接接近于半导体芯片2的外侧的列的键合焊盘7与前端的长度长的引线5,用环高度高且长度长的Au焊丝6来连接接近于半导体芯片2的外侧的列的键合焊盘7与前端的长度长的引线5。
由此,即使在伴随半导体芯片2的多管脚化引线5的间距、即Au焊丝6的间隔变窄的情况下,由于可防止互相邻接的Au焊丝6相互间的干扰,故可在QFN的制造工序(例如,丝焊工序或树脂模塑工序)中有效地抑制Au焊丝6相互间发生短路的缺陷情况的发生。
如图39中所示,上述引线框LF5也可使用于安装将键合焊盘7配置成一列的半导体芯片2的情况。此外,安装半导体芯片2的管芯底座部4的形状不限定于圆形,也可采用例如在图40中示出的引线框LF6或图41中示出的引线框LF7那样的使管芯底座部4的宽度比悬吊引线5b的宽度宽的所谓的十字形接头结构等。此时,如图40中所示,由于通过在管芯底座部4的多个部位上涂敷粘接剂14来粘接半导体芯片2,可有效地防止半导体芯片2的旋转方向的偏移,故提高了管芯底座部4与半导体芯片2的相对的位置精度。此外,由于实质上也起到悬吊引线5b的一部分的功能的管芯底座部4的宽度较宽,故也可得到提高悬吊引线5b的刚性的效果。再有,在上述那样的十字形结构的管芯底座部4中当然也可安装尺寸不同的多种半导体芯片2。
(实施例6)也可用下述的方法来形成QFN的端子。首先,如图42(a)中所示,准备例如用上述实施例3的图25中示出的方法制造的引线框LF3。其次,如图42(b)~(d)中所示,将网板印刷用的掩模17重合在引线框LF3的背面上,在形成端子的部位上印刷了Cu膏18a后,通过对该Cu膏18a进行烘焙,形成Cu端子18。
其次,如图42(e)中所示,按照上述实施例1中已说明的方法在管芯底座部4上安装半导体芯片2,接着用Au焊丝6连接键合焊盘7与引线5。
其次,如图43中所示,按照上述实施例1中已说明的方法,通过用模塑树脂对半导体芯片2进行成形来形成密封体3。由此,在引线5的一个面上形成的上述Cu端子18的前端部分从密封体3的背面突出到外侧。
其后,也可根据需要使用无电解电镀法对Cu端子18的表面进行Sn或Au的电镀。
按照上述的本实施例的制造方法,与在引线5的一个面上形成了虚设端子12后除去虚设端子12以形成焊剂凸点13的上述实施例3的方法相比,可简化端子形成工序。
(实施例7)图44中示出的QFN1是将引线5的一个端部一侧(接近于半导体芯片2的一侧)5a向上方折弯的例子。如果这样做,则由于可减小引线5的一个端部一侧5a与半导体芯片2的主面的台阶差,可降低连接引线5与键合焊盘7的Au焊丝6的环高度,故相应地可减薄密封体3的厚度。
此外,图45中示出的QFN1是在使引线5的一个端部一侧5a向上方折弯的同时使管芯底座部4的高度与引线5的一个端部一侧5a高度大致相同、以倒装方式在管芯底座部4的下表面一侧安装半导体芯片2的例子。如果这样做,则由于可使引线5的一个端部一侧5a和管芯底座部4的各自的上表面与密封体3的上表面之间的树脂厚度非常薄,故可实现密封体3的厚度约为0.5mm的超薄型QFN。
使引线5的一个端部一侧5a向上方折弯的上述方式,例如如图46和图47中所示,也可应用于使用将由绝缘膜构成的芯片支撑体33粘贴到引线5的一个端部一侧5a上的引线框LF2的情况。例如经在芯片支撑体33的单面上形成的粘接剂19来进行芯片支撑体33与半导体芯片2的粘接。此时,根据上述的原因,也可减薄密封体3的厚度。
图48和图49是使用例如由Cu或Al那样的热传导性高的材料构成的散热器23构成芯片支撑体的例子。通过将散热器23兼用作芯片支撑体,可实现散热性良好的QFN。此外,在使用散热器23构成芯片支撑体的情况下,如图50中所示,也可使散热器23的一个面在密封体3的表面上露出,由此,可进一步提高散热性。
再有,本实施例应用于具有对引线框进行半刻蚀而形成的端子8的QFN,但不限定于此,当然也可应用于具有用上述的各种方法形成的端子的QFN。
(实施例8)图51是示出在QFN的制造中使用的引线框LF8的一部分的平面图,图52是示出使用该引线框LF8制造的QFN的外观(背面一侧)的平面图。
在QFN的封装尺寸为恒定的状态下推行多管脚化的情况下,由于端子8的间距极窄,故如在上述实施例1中使用的引线框LF1那样,如果打算使端子8的宽度比引线5的宽度宽,则引线框的加工是非常困难的。
作为其对策,如本实施例的引线框LF8那样,希望端子8的宽度与引线5的宽度相同。由此,可实现下述的窄间距超多管脚的QFN例如,端子8和引线5的宽度(d)为0.15~0.18mm,关于与邻接的端子8的间距,与同一列的端子8的间距(P1)为0.5mm,与其它列的端子的间距(P2)为0.25mm。
此时,由于通过使端子8的宽度变窄端子8与安装基板的接触面积减小,连接可靠性下降,故作为补偿这一点的方法,希望通过加长端子8的长度来防止面积的下降。此外,由于因引线5的宽度变窄引线5的强度也下降,故希望通过在引线5的前端粘贴芯片支撑体33、用该芯片支撑体33支撑引线5来防止引线5的变形。如图53中所示,也可在引线5的中间部分设置芯片支撑体33。如图54和图55中所示,当然也可将使端子8的宽度与引线5的宽度相同的本实施例的引线框LF8应用于没有芯片支撑体33的引线框。
以上根据发明的实施例具体地说明了由本发明者进行的发明,但本发明不限定于上述发明的实施例,在不脱离其要旨的范围内,当然可作各种变更。
例如,在使用上述实施例1中已说明的金属模40同时对安装在一个引线框LF1上的多个半导体芯片2进行树脂密封的情况下,有时起因于引线框LF1与模塑设置的热膨胀系数的差,在切割前的引线框LF1中产生翘曲或变形。
为了防止这一点,例如如图56中所示,在引线框LF1的外框部分上设置缝隙22是有效的。此外,通过改变构成密封体3的模塑树脂中包含的填充剂等的量、使密封体3的热膨胀系数接近于引线框LF1的热膨胀系数也是有效的。
此外,例如如图57中所示,通过使管芯底座部4在密封体3的背面上露出,可实现散热性高的QFN1。为了在密封体3的背面上使管芯底座部4露出,例如在对厚的板厚的金属板10进行半刻蚀来形成薄的板厚的引线5和悬吊引线5b时,通过用光致抗蚀剂膜覆盖管芯底座部4,可形成厚的板厚的管芯底座部4。
此外,在上述实施例1中,对厚的板厚的金属板10进行半刻蚀形成了薄的板厚的管芯底座部4、引线5和悬吊引线5b,但在薄的板厚的悬吊引线5b上安装了较大尺寸的半导体芯片2的情况下,有时悬吊引线5b的刚性不够。作为其对策,例如如图58中所示,不对悬吊引线5b的一部分或整体进行半刻蚀,用厚的板厚来形成悬吊引线5b,这样做是有效的。此外,此时,由于悬吊引线5b的一部分(或整体)从密封体3的背面露出,故通过将该露出部分焊接到布线基板上,可提高QFN1与布线基板的连接可靠性及QFN1的散热性。
此外,在上述实施例中,在形成密封体3时,使用了在金属模40(上模40A与下模40B)之间夹住树脂片41的模塑成形方法,但也可如图59中所示,用不使用树脂片41的模塑成形方法来形成密封体3。此时,在从金属模40中取出密封体3时,如图60(a)中所示,端子8的一部分被树脂覆盖,或如图60(b)中所示,有时端子8的整体被树脂覆盖,因此,如图61中所示,使用研磨器等的毛刺除去装置37来除去端子8的表面的树脂毛刺,其后,用上述的印刷法或电镀法在端子8的表面上形成金属层即可。
权利要求
1.一种半导体器件,其特征在于,具有主面形成有多个键合焊盘的半导体芯片;直径小于上述半导体芯片的直径、支撑上述半导体芯片的管芯底座部;与上述管芯底座部形成一体的多条悬吊引线;设置在上述多条悬吊引线之间、具有位于上述半导体芯片的周围的一个端部、和位于比上述一个端部离上述管芯底座部的距离更远的位置的另一个端部的多条引线;分别与上述半导体芯片的多个键合焊盘和上述多条引线的各自的一个端部电连接的多条焊丝,以及密封上述半导体芯片、上述管芯底座部、上述多条引线的一个端部、以及上述多条焊丝的密封体,其中在上述多条引线中,第一引线的一个端部与和上述第一引线相邻的第二引线的一个端部之间的间距小于上述第一引线的另一个端部与上述第二引线的另一个端部之间的间距。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半导体器件,其特征在于,上述多条引线的每一条形成有从位于上述半导体芯片的与主面相反的背面那一侧的上述密封体的安装面露出的端子部。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半导体器件,其特征在于,上述引线的上述端子部的宽度比上述引线的其他部分的宽度宽。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半导体器件,其特征在于,上述多条引线的每一条的上述端子部沿着形成四边形的上述密封体的各边交错地配置。
5.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半导体器件,其特征在于,上述引线具有形成了上述端子部的第一部分和形成在上述第一部分和上述半导体芯片之间、宽度比上述第一部分细的第二部分。
6.一种半导体器件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具有以下工序准备主面形成有多个键合焊盘的半导体芯片;准备引线框,该引线框具有能够支撑上述半导体芯片的管芯底座部,与上述管芯底座部形成一体的多条悬吊引线,以及设置在上述多条悬吊引线之间、具有位于上述管芯底座部的周围的一个端部、位于比上述一个端部离上述管芯底座部的距离更远的位置的另一个端部、以及形成在上述一个端部与上述另一个端部之间的端子部的多条引线;准备夹具,该夹具具有在与上述引线框的端子部对应的位置上形成的槽;将上述半导体芯片安装在上述管芯底座部上;将上述引线框设置在上述夹具上,使上述引线框的端子部位于上述夹具的槽内,并通过多条焊丝分别将上述半导体芯片的多个键合焊盘与上述多条引线的每一条的一个端部电连接;以及通过密封上述半导体芯片、上述管芯底座部、上述多条引线的一个端部、以及上述多条焊丝来形成密封体。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半导体器件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将上述引线框设置在上述夹具上,使上述引线框的端子部位于上述夹具的槽内,并将上述半导体芯片安装在上述管芯底座部之上。
8.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半导体器件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在将上述引线框的一个端部的背面固定在上述夹具的表面上的状态下连接上述多条焊丝。
9.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半导体器件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在形成上述密封体后,在从上述密封体露出的上述端子部的表面上形成焊剂层,并通过切断上述引线框来获得半导体器件。
10.一种半导体器件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具有以下工序准备基板,在该基板上形成有多个具有芯片安装部和设置在上述芯片安装部周围的多个电极的图形;将多个半导体芯片分别安装在形成在上述基板上的上述多个芯片安装部上;通过多条焊丝分别将上述半导体芯片与上述多个电极电连接;将上述基板夹入上模与下模中,向形成在上述上模与上述下模之间且与上述多个图形分别对应的多个腔内注入树脂,一并形成多个密封体;以及切断上述多个密封体中相邻的上述密封体的各自一部分相连的连接部分和上述基板,从而将上述多个密封体分割成各个小片。
11.一种半导体器件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具有以下工序准备引线框,在该引线框上形成有多个具有管芯底座部和设置在上述管芯底座部周围的多条引线的图形;将多个半导体芯片分别安装在形成在上述引线框上的上述多个管芯底座部上;通过多条焊丝分别将上述半导体芯片与上述多条引线电连接;将上述引线框夹入上模与下模中,向形成在上述上模与上述下模之间且与上述多个图形分别对应的多个腔内注入树脂,一并形成多个密封体;以及切断上述多个密封体中相邻的上述密封体的各自一部分相连的连接部分和上述引线框,从而获得上述多个半导体器件。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半导体器件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上述引线框具有分别形成在上述多条引线上的端子部和形成在与上述上模接触的部分上且厚度与上述端子部相同的连接杆部。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半导体器件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上述引线框的除了上述端子部和上述连接杆部以外的部分被半蚀刻。
14.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半导体器件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上述连接杆部形成在相邻的上述图形之间,在用上述上模与上述下模夹住上述连接杆部的状态下,将树脂注入多个腔内。
15.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半导体器件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在上述下模上设置片,在上述引线框的上述端子部与上述片接触的状态下将树脂注入上述腔内。
16.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半导体器件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在上述多个腔的外侧,多个浇口部设置在上述上模的一边,多个虚设腔和多个空气出口设置在与上述一边相对的另一边。
全文摘要
本发明的课题在于推进QFN(四方扁平无引线封装)的多管脚化。半导体芯片2在被安装在管芯底座部4上的状态下被配置在密封体3的中央部。在管芯底座部4的周围,以由与管芯底座部4和悬吊引线5b相同的金属构成的多条引线5包围管芯底座部4的方式进行了配置。这些引线5的一个端部一侧5a经Au焊丝6与半导体芯片2的主面的键合焊盘导电性地连接,另一个端部一侧5c以密封体3的侧面为终端。为了缩短每一条引线5与半导体芯片2的距离,一个端部一侧5a分布在管芯底座部4的附近,一个端部一侧5a的与邻接的引线5的间距比另一个端部一侧5c的与邻接的引线5的间距小。
文档编号H01L21/56GK101090102SQ200710112030
公开日2007年12月19日 申请日期2002年11月20日 优先权日2001年12月14日
发明者伊藤富士夫, 铃木博通 申请人:株式会社日立制作所, 日立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系统株式会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