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热装置组合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7232829阅读:143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散热装置组合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散热装置组合,特别是指一种用于对电子元件的散热装 置组合。
背景技术
近年来随着电子产业的发展,电子元件的性能不断提升,运算速度越来 越快,其内部芯片组的运算速度不断提升,芯片数量不断增加,芯片工作时
所散发的热量也相应增加,如果不将这些热量及时散发出去,将极大影响电 子元件的性能,使电子元件的运算速度降低,随着热量的不断累积,还可能 烧毁电子元件,因此必须对电子元件进4亍散热。
美国专利第6,667,884号揭示了一种现有的散热装置组合,其包括安装于 电子元件上的散热器及将散热器固定于电路板上的扣具。当电子元件工作时, 其产生的热量经由散热器散发至周围的空气中,从而确保其正常运作。
为了进一步提高散热器的散热效率,还在散热器顶部安装一风扇,通过 风扇产生的高速气流而迅速地将散热器所吸收的热量带走。
当电路板上具有多个热源时,需要多个散热器分别对其散热。但是,现 有的风扇 一旦安装至一个散热器上时,其气流只能吹至该风扇所处的散热器, 即只能对于单个电子元件散热,而无法吹至其他电子元件或安装在其他电子 元件上的散热器。如若名爻提升其他电子元件之散热效率,就需要再增加额外 的风扇来对其进行散热。由此,相对于具有多个热源的电路板,使用该种散 热装置组合将不经济,总体成本较高。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实有必要提供一种带有风扇的散热装置组合,该风扇可同时
吹至多个电子元件或是散热器以对其进行散热。
一种散热装置组合,其包括一散热器、 一第一扣合装置、 一第二扣合装 置及一风扇,所述第 一扣合装置固定于散热器的一侧且抵压于风扇的 一侧,而使风扇的该侧延伸超出散热器,所述第二扣合装置相对第 一扣合装置固定 于散热器的另 一侧且抵压风扇的另 一侧,而使风扇的另 一侧位于所述散热器 的上方。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散热装置组合的风扇具有一部分延伸超出散热 器,其产生的一部分气流可直接吹散热器,另一部分气流则可吹至散热器的 周围。当将散热器置于一热源上时,风扇所产生的气流将可同时对该热源及 位于该热源周围的其他热源进行散热。由此,本发明的散热装置组合可适用 多个热源,而不需配备额外的风扇,总体成本较低。
下面参照附图,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描述。


图1是本发明散热装置组合与一电路板的立体组装图,此时一另一散热 器位于该散热装置组合附近。
图2是图1中散热装置组合的立体分解图。 图3是图2中第一固定装置的放大图。 图4是图2的立体组装图。 图5是图4的侧视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
如图1及图2所示,本发明的散热装置组合用于同时对安装于一电路板 30上的多个电子元件(图未示)进行散热,其包括一安装于其中一电子元件 上的散热器组合(图未标)、 一安装于该散热器组合顶部的风扇40及分别固 定于该散热器组合相对两侧且抵压于风扇40相对两侧的第一固定装置50及 第二固定装置60。 一散热器70安装于与所述电子元件相邻的另一电子元件 上以吸收其所产生的热量。
所述散热器组合包括一置于所述电子元件上的散热器10及一将该散热 器10固定于电路板30上的扣合模组20。所述散热器10包括一与所述电子 元件接触的基座(图未示)及若干自该基座垂直向上延伸的鳍片12。位于基 座中部附近及纵向两侧的鳍片120、 122均为叉状构造,其中位于基座中部附 近的鳍片122从上部开始分叉,位于基座纵向两侧的鳍片120则从中部开始 分叉。这些鳍片120、 122的分叉处均开设圓形的螺孔1200、 1220,供自攻螺丝80攻入。所述扣合模组20包括一固定模组22及一扣合装置24,其中 所述固定模组22固定于电路板30上且将散热器IO收容于其内;所述扣合装 置24的一部分结合至固定才莫组22的横向另一侧(如图4),另一部分则4氐 压于散热器10的顶部且其末端向下弯折而与固定模组22的横向一侧相卡掣, 从而将散热器10固定于电子元件上。
请一并参阅图3,所述第一固定装置50位于散热器10的横向一侧,其 包括一固定于散热器10的支撑部(图未标)及二枢接于该支撑部的扣合部 58。所述支撑部进一步包括一竖直朝向的矩形的固定片52、 二自该固定片52 底部垂直向外水平延伸的横梁54及一结合至该二横梁54自由末端的结合部 56。所述固定片52开设二与散热器10的鳍片122的螺孔1220相对应的穿孔 520,用于供自攻螺丝80穿过而将第一固定装置50螺锁于散热器10上。所 述结合部56包括一水平连接至所述二横梁54末端的矩形的板体560,自该 板体560内侧的两端分别垂直向上延伸出二对称的连接体562及自该板体560 内侧的中部区域垂直向上形成的二结构相异的连接体564、 566,其中所述二 结构相异的连接体564、 566座落于二横梁54之间,而对称的二连接体562 则位于二横梁54的两侧。三个连接体562、 564均处于同一竖直面内;而另 一连接体566仅有下部5660位于该竖直面内,上部5662则由于向外弯折而 与该竖直面隔开一段距离,由此,当风扇40 (如图4)置于第一固定装置50 上时,该另一连接体566的上部5662将与连接体564共同夹置所述风扇40 的一侧壁42,即是说,该风扇40的侧壁42的厚度与该另 一连接体566的上 部5662至连接体564间的水平距离刚好相等。位于板体560两端的连接体 562的顶部向内弯折出二水平且相互对称的承接体568,以承载风扇40。所 述板体560的外侧垂直向内弯折出六相互间隔的扣钩5600,其中位于板体560 两端的四扣钩5600分别与二连接体562相对应,位于板体560中部区域的二 扣钩5600则与二连接体564、 566相对应。所述连接体566的上部亦水平向 内反向弯折出二对称的扣钩5664。所述扣钩5600用于供扣合部58的相应部 分卡设,从而使扣合部58可绕支撑部枢转;所述扣钩5664则用于供扣合部 58的另外的相应部分扣入,从而将扣合部58卡掣于支撑部上。
所述每一扣合部58均由一弹性的金属杆一体弯折而成,其包括水平设置 的一第一枢转部584、 一收容于位于板体560最外侧的扣钩5600内的第二枢 转部(图未标)、 一连接该第一枢转部584和第二枢转部相对两端的连接部582、 一向上形成于第一枢转部584另一端的操作部586及一向上形成于第二 枢转部另一端的牵制部580。所述第一枢转部584的长度大于第二枢转部的 长度,其嵌入与该位于板体560末端的扣钩5600相邻的另外二扣钩5600内, 从而与第二枢转部共同将扣合部58枢接于支撑部上,使扣合部58可绕这些 扣钩5600枢转。所述操作部586用于卡入形成于连接体566上的扣钩5664 内,由此将扣合部58卡掣于支撑部上。所述连接部582进一步包括二相互平 行且垂直于第一枢转部584的杆体5822及一 自该二杆体5822顶端倾斜向下 形成的抵压部5820,其中该二杆体5822用于抵靠于风扇40的一侧的底角420 而推动风扇40向内滑动;抵压部5820则用于抵压风扇40的底角420而对风 扇40向下施加压力,进而将风扇40固定于支撑部上。所述牵制部580位于 板体560的末端区域,用于防止扣合部58从扣钩5600内脱落。
请参阅图2及图5,所述第二扣合装置60位于散热器10的横向另一侧, 其包括一固定片62及二自该固定片62顶部的两端水平向内延伸的臂部64。 所述固定片62的相对两端分别开设二穿孔620,用于供自攻螺丝80穿过而 螺锁于鳍片120的螺孔1200内,从而将第二扣合装置60固定在散热器10的 横向另一侧,此时二臂部64贴置于散热器10的上方。所述每一臂部64的末 端被沿其中线分割成两部分其中位于内侧的部分保持不变而形成一定位片 640;位于外侧的部分则倾斜向上弯折而形成一抵压片642,由此,当风扇40 安装于散热器10上时,该抵压片642及定位片640将共同夹置风扇40的底 角440 (如图5),从而将风扇40的另一側固定在散热器10上。
请再参阅图2至图5,安装该散热装置组合时,首先将散热器组合固定 在电子元件上;然后,将自攻螺丝80穿过第一扣合装置50的穿孔520而螺 锁于散热器10的螺孔1220内,从而使第一扣合装置50固定于散热器10的 横向 一侧,同时,将自攻螺丝80穿过第二扣合装置60的穿孔620而螺锁于 散热器10的螺孔1200内,从而使第二扣合装置60固定于散热器10的横向 另一侧;之后,将第一扣合装置50的二扣合部58旋转至水平朝向;再将风 扇40放置于散热器10的顶部,使其横向一侧置于第一扣合装置50的二承接 体568上,且其侧壁42夹置于第一扣合装置50的连接体566的上部5662及 连接体564之间,同时,其另外一侧壁(图未标)则置于第二扣合装置60的 定位片640上;最后,向内旋转第一扣合装置50的二扣合部58,使该二扣 合部58的杆体5822抵靠于风扇40的底角420,进而推动风扇40向内滑动而使风扇40的底角440与第二扣合装置60的抵压片642发生干涉。当二扣 合部58枢转至竖直朝向时,其抵压部5820向下按压风扇40的底角420,从 而将风扇40的横向一侧固定,并使其延伸超出散热器10且位于另一散热器 70的正上方;又,此时风扇40底角440被夹设于第二扣合装置60的抵压片 642及定位片640之间,使该风扇40的横向另 一侧被固定在散热器10上方。 由此,完成了该散热装置组合的安装过程。
使用该散热装置组合时,由于风扇40的横向一侧位于另一散热器70的 上方,其产生的部分气流可直接吹至该另一散热器70而对另一电子元件散 热。另外,由于风扇40的横向另一侧位于散热器10的上方,其产生的另一 部分气流将直接吹散热器IO而对电子元件散热。由此,相比于现有技术,本 发明的散热装置组合的风扇40所产生的气流可同时对多个电子元件散热,从 而显著地降低成本。
可以理解地,本发明的散热装置组合的风扇40的横向另一侧还可采用其 他固定结构固定至散热器10上,比如可以采用螺丝(图未示)穿过风扇40 的横向另一侧而螺锁于散热器10的顶部,此时螺丝即可视为第二固定装置。
权利要求
1. 一种散热装置组合,其包括一散热器、一第一扣合装置、一第二扣合装置及一风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扣合装置固定于散热器的一侧且抵压于风扇的一侧,而使风扇的该侧延伸超出散热器,所述第二扣合装置相对第一扣合装置固定于散热器的另一侧且抵压风扇的另一侧。
2.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散热装置组合,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扣合装置 包括一承载所述风扇 一侧的支撑部及枢接于该支撑部的至少一扣合部,所述 至少 一扣合部可绕所述支撑部枢转至抵压所述风扇的一侧。
3. 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散热装置组合,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部包括一 固定至所述散热器一侧的固定片、二自该固定片向外延伸的横梁及一结合至 该二横梁末端的结合部。
4. 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散热装置组合,其特征在于所述结合部包括一 连接所述二横梁的末端的板体、若干自板体内侧向上延伸的连接体及自这些 连接体水平向内形成的二承接体,所述风扇的一侧置于所述二承接体上。
5. 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散热装置组合,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体共有四个,其中两个位于所述二横梁之间,另外两个则位于所述二横梁的两侧,所 述二承接体分别形成于所述另外两个连接体上。
6. 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散热装置组合,其特征在于所述板体的外侧竖 直向内弯折出若干扣钩,所述两个连接体中的一个的相对两侧水平反向弯折 出二另一扣钩。
7. 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散热装置组合,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一扣合部 包括扣入所述支撑部的扣钩内的第一枢转部和第二枢转部、连接第一枢转部 和第二枢转部的连接部及形成于第一枢转部末端的操作部,所述第一枢转部 和第二枢转部可在所述扣钩内旋转。
8. 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散热装置组合,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一扣合部 的操作部可绕所述第一枢转部枢转至卡入所述支撑部的另一扣钩内,使所述 连接部向下抵压所述风扇的 一侧。
9. 如权利要求1至8任一项所述的散热装置组合,其特征在于所述第 二固定装置包括一固定片及二自该固定片两端水平向内延伸的臂部,所述固 定片固定于所述散热器的另 一侧而使所述二臂部置于散热器上方。定片固定于所迷散热器的另一側而使所述二臂部置于散热器上方。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散热装置组合,其特征在于所述每一臂部的末 端沿其中线分割成一水平延伸的定位片及一倾斜向上延伸的抵压片,所述定 位片及:l氐压片共同夹置所述风扇的另 一侧。
全文摘要
一种散热装置组合,其包括一安装于一电子元件上的散热器、一第一扣合装置、一第二扣合装置及一风扇,所述第一扣合装置和第二扣合装置分别固定于散热器相对两侧且分别抵压风扇的相对两侧,而使所述风扇的一部分延伸超出散热器而位于另一电子元件的上方。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散热装置组合的风扇所产生的气流可同时对多个电子元件散热,从而可大幅度降低成本。
文档编号H01L23/34GK101437380SQ200710124549
公开日2009年5月20日 申请日期2007年11月16日 优先权日2007年11月16日
发明者民 利, 磊 曹 申请人:富准精密工业(深圳)有限公司;鸿准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