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旋钮组件以及带有该组件的微波炉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6882439阅读:174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旋钮组件以及带有该组件的微波炉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旋钮组件以及带有该组件的微波炉。
技术背景现有的设置有旋钮组件的电器(例如微波炉、洗衣机、彩电等), 通过操作旋钮来实现定时、调节功率、开关等功能。为了使旋钮操作 不受外界光线变化的影响,即使在夜间也方便操作,在旋钮组件中设 置背光。例如,如图1所示,在现有的设置有旋钮组件的微波炉中,所述旋钮组件包括透光环23和旋钮25,均设置在操作面板24上,并且所 述透光环23环绕旋钮25设置。当外界光线比较暗淡时,甚至在夜间, 所述微波炉通过透光环形成环形背光,从而方便对旋钮进行操作。如图2a所示,在上述旋钮组件中,光源211设置在透光环23的 内周和外周之间,如图2b所示,透光环23环绕旋钮25设置,光源211 位于透光环23的后方,光源211发出的光线直接透过透光环照射出来, 形成旋钮的环形背光。但是,这种旋钮组件的缺点在于由于光源直接设置在透光环的 后方,因此与光源相对的区域比别的区域明显更亮,造成透光环上被 稀疏照亮,环形背光的亮度分布不均匀。为了提高环形背光的亮度,并且使亮度分布均匀,有些旋钮组件 在透光环后方设置了较多的光源,这样会导致成本的升高。实用新型内容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缺陷,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 旋钮组件以及带有该旋钮组件的微波炉。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旋钮组件,所述组件至 少包括控制板、光源、透光环和旋钮,所述透光环环绕在所述旋钮周 围,所述光源有三个或三个以上,环绕地设置在所述透光环的内周内侧方向或外周外侧方向。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方式,其中所述光源以相对于所述控 制板和所述透光环呈直立式地设置。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实施方式,其中所述光源以相对于所述 控制板和所述透光环呈卧倒式地沿所述旋钮的旋钮轴切向设置。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又一个实施方式,其中所述透光环对着所述光 源的面或位于旋钮组件的前面侧使来自光源的光射出的面为凹凸表 面。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又一个实施方式,其中所述透光环对着所述光 源的面或位于旋钮组件的前面侧使来自光源的光射出的面为磨砂表面。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又一个实施方式,其中所述光源和所述透光环 之间还设置有用于防止所述光源的光线直接从所述透光环射出的挡部。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又一个实施方式,其中所述光源周围还设置有 用于对所述光源的光线进行反射的反射部。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又一个实施方式,其中所述光源设置在所述透 光环的内周内侧方向。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又一个实施方式,其中在所述透光环的后方和/ 或外周设置有反射部。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又一个实施方式,其中所述光源为发光二极管, 以相对于所述控制板和所述透光环呈直立式地设置。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微波炉,所述微波炉 设置有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旋钮组件。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旋钮组件克服了现有技术的缺陷,其有益效果 在于在较少的光源的条件下,提高了透过透光环的环形背光的亮度, 并且使背光亮度分布均匀,同时节约了生产成本。


图1是现有技术的微波炉的示意图;图2a是现有技术的旋钮组件中光源和透光环的位置关系的示意 图,图2b是沿图2a所示A-A线的示意图;图3a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方式的旋钮组件中光源和透光 环的位置关系的示意图,图3b是沿图3a所示B-B线的示意图;图4是图3所示的旋钮组件的分解示意图;图5是图3所示的旋钮组件的剖面示意图;图6a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实施方式的旋钮组件的剖面示意 图,图6b是图6a中的光源设置方式的示意图;图7a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又一个实施方式的旋钮组件的剖面示意 图,图7b是图7a的光源设置方式的示意图;图8a、 8b和8c分别是本实用新型的旋钮组件中,透光环表面(对 着光源的面)的示意图。图9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又一个实施方式的旋钮组件的剖面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更详细的说明。 第一实施方式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旋钮组件。如图3a所示, 在本实施方式的旋钮组件中,光源211设置在透光环23的内周内侧方 向,如图3b所示,透光环23环绕旋钮25设置,光源211位于透光环 23的内周内侧方向的后方,光源211发出的光线在经过多次反射后穿 过透光环照射出来,形成旋钮的环形背光。如图4所示,所述旋钮组件包括控制板2K光源21K透光环23 和旋钮25,此外,所述旋钮组件还包括设置在控制板上的具有旋钮轴 212o的旋转编码器212,基材22和操作部24。其中所述光源211以旋 转编码器212的旋钮轴212。为中心,基本均匀地分布在控制板上(即, 每一个光源距离旋钮轴的距离基本相等,并且每相邻两个光源以旋钮 轴为中心形成的角基本相等),所述基材22位于所述光源211和透光 环23之间,所述操作部24位于所述透光环23和旋钮25之间。此外, 在所述控制板21上光源周围还设定有白色丝印213,用于反射来自光源211的光。对于白色丝印的形状没有特别限制,可以为圆形或方形, 只要其能够覆盖所述光源的发光范围即可。所述基材22由易于反射光的白色或浅色材料一体化形成,其包括 反射部221、挡部222和透光孔223,在所述旋钮组件中,所述反射部 221位于所述透光环的后方和所述光源211的周围,用于围住所述光源 211,并反射从光源211发出的光;而挡部222位于所述透光环的后方 和所述光源211的前方,用于挡住所述光源211和旋转编码器222的 前方,防止光向旋钮直接照射出去。所述透光环23是由高透光材料制成的环形,所述环形由内周和外 周构成,外周的半径大于内周的半径。所述透光环具有两个面,其中 一个面是对着光源的面,另一个面是位于旋钮组件的前面侧使来自光 源的光射出的面。其对着光源的面为凹凸表面,有利于光的多次反射, 所述凹凸表面,例如,如图8a、 8b和8c所示,可以是锯齿表面、突 起表面或网格表面。所述透光环23位于旋钮组件的前面侧使来自光源 的光射出的面为磨砂表面,有利于光的扩散。在本实施方式中,如上所述,所述透光环对着光源的面为凹凸表 面,而位于旋钮组件的前面侧使来自光源的光射出的面为磨砂表面, 这是最优选的实施方式。但是,可以理解,本发明不限于此,所述透 光环对着光源的面和位于旋钮组件的前面侧使来自光源的光射出的面 可以分别为凹凸表面和磨砂表面中的任意一种,同样可以达到本发明 的效果。所述操作部24具有圆孔241 ,用于设置透光环23和旋钮25。所述旋钮25为圆形旋钮,其大小应当使得所述透光环23可以环 绕旋钮而设置。所述旋钮25具有连接部251,通过连接部251与旋转 编码器212的旋钮轴212。连接。通过转动旋钮25,来带动旋钮轴2120 转动,从而实现对于定时、调节功率、开关等功能的控制。如图5所示,所述光源211和所述旋转编码器212均设置在控制 板21上,其中所述光源以旋转编码器的旋钮轴212o为中心,均匀地分 布在其周围。并且所述光源211位于所述透光环23的内周内侧方向。所述基材22的反射部221围住了所述光源221的四周,对于从光 源发出的光进行反射,同时防止光源发出的光从周围泄露。所述基材22的挡部222挡住所述光源211和旋转编码器212的前方,防止光向 旋钮25直接照射出去。所述旋钮25通过其连接部251与所述旋转编码器212的旋钮轴 212o相连接。通过转动旋钮25,带动旋转编码器的旋钮轴,来实现各 项功能的切换。因此,在本实用新型的旋钮组件中,通过控制板21、反射部221、 挡部222以及旋钮25形成了光源211的反射腔,光源发出的光在反射 腔内经过若干次反射后,再从透光孔223射出,穿过透光环23形成环 形背光,从而在较少的光源下,不但提高了光亮度,同时在整个透光 环上,亮度分布非常均匀。下面详细描述在本实施方式中光源与透光环的位置关系,大致符合如下经验式 R>ra"360/n, r产r产…-rn,必其中,R表示透光环的内周半径,r表示光源与旋钮轴的距离,a 表示相邻两个光源以旋钮轴为中心形成的角,n表示光源的数量,(参 见图3a)。从上述经验式可以理解,在本实施方式的旋钮组件中,透光环、 光源与旋钮轴的位置关系满足光源分布在透光环的内周内侧方向, 并且每个光源距离旋钮轴的距离基本相等,每相邻两个光源以旋钮轴 为中心形成的角基本相等。通过上述方式设置光源、透光环和旋钮轴, 从而使光源的发光范围能宽广并均匀地覆盖整个透光环。可以理解,在本实用新型中,所述光源可以采用例如发光二极管 (LED)等,所述光源采用相对于控制板和透光环为直立式(即,当 控制板和透光环平行地设置时,光源的设置方向垂直于控制板和透光 环彼此平行的方向)地设置在所述控制板上,所设置的光源的数量也 没有限制,可以为三个或三个以上。第二实施方式如图6a所示,所述旋钮组件的结构与第一实施方式基本相同,区 别仅在于光源的设置方式,在所述第一实施方式中,所述光源211以相对于控制板21和透光环23呈直立式设置(如图3-5所示),而在本 实施方式中,所述光源211'以相对于控制板21和透光环23呈卧倒式 设置(即,当控制板和透光环彼此平行地设置时,光源的设置方向平 行于控制板和透光环彼此平行的方向)。如图6b所示,所述光源211,呈卧倒式地沿所述旋钮轴212。切向 方向固定于控制板21上。并且所述光源211'位于所述透光环的内周内 侧方向。所述光源211'的发光范围能更宽广并均匀地覆盖整个透光环 23,从而使透光环亮度均匀。第三实施方式如图7a和7b所示,本实施方式的旋钮组件的结构与第一实施方 式基本相同,区别在于l.在本实施方式中,光源211设置在透光环 23的外周外侧方向,而在第一实施方式中光源211设置在透光环23的 内周内侧方向;2.相应的,第一实施方式中的反射部在本实施方式中为 挡部,而第一实施方式中的挡部在本实施方式中为反射部。因此,在本实用新型的旋钮组件中,通过控制板21、反射部221、 挡部222以及旋钮25形成了光源211的反射腔,光源发出的光在反射 腔内经过若干次反射后,再从透光孔223射出,穿过透光环23形成环 形背光,从而在较少的光源下,不但提高了光亮度,同时在整个透光 环上,亮度分布非常均匀。下面详细描述在本实施方式中光源与透光环的位置关系,大致符合如下经验式 R,〈ra&360/n, r产r产…"rn,必其中,R,表示透光环的外周半径,r表示光源与旋钮轴的距离,a 表示相邻两个光源以旋钮轴为中心形成的角,n表示光源的数量,(参 见图7)。从上述经验式可以理解,在本实施方式的旋钮组件中,透光环、 光源与旋钮轴的位置关系满足光源分布在透光环的外周外侧方向, 并且每个光源距离旋钮轴的距离基本相等,每相邻两个光源以旋钮轴 为中心形成的角基本相等。通过上述方式设置光源、透光环和旋钮轴,从而使光源的发光范围能宽广并均匀地覆盖整个透光环。可以理解,在本实用新型中,所述光源可以采用例如发光二极管(LED)等,所述光源可以采用如上所述的相对于控制板和透光环为 直立式或卧倒式地设置,所设置的光源的数量也没有限制,可以为三 个或三个以上。第四实施方式如图9所示,本实施方式的旋钮组件包括控制板21、光源211、 基材22、透光环23和旋钮25。其中,光源211固定于所述基材22上, 并且位于透光环23的内周内侧方向,所述基材22的反射部221设置 在所述透光环23的后方和外周,透光环23环绕旋钮25。此外,在旋 钮25的后面侧(对着光源的一侧)涂敷有例如涂料、镀等反射材料。因此,在本实施方式的旋钮组件中,基材22的反射部221和旋钮 25形成了光源211的反射腔,光源发出的光在反射腔内经过若干次反 射后,再穿过透光环23射出,如图中虚线箭头所示,从而形成环形背 光。因此,本实施方式的旋钮组件在较少的光源下,不但提高了光亮 度,同时在整个透光环上,亮度分布非常均匀。第五实施方式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微波炉,所述微波炉 采用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旋钮组件。当外界光线比较暗淡时,甚至在 夜间,所述微波炉通过透光环形成亮度均匀的环形背光,可以轻易实 现对旋钮的操作,从而控制微波炉的例如定时、调节功率、开关等功 能。可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旋钮组件除了用于微波炉之外,显然还 可以用于洗衣机、冰箱等电器。虽然以上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具体说明,但是 可以理解,上述说明不以任何形式限制本实用新型。本领域技术人员 在不偏离本实用新型的实质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可以根据需要对本实 用新型进行变形和变化,这些变形和变化均落入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内。
权利要求1. 一种旋钮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组件至少包括控制板、光源、透光环和旋钮,所述透光环环绕在所述旋钮周围,所述光源有三个或三个以上,环绕地设置在所述透光环的内周内侧方向或外周外侧方向。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旋钮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光源以相对于 所述控制板和所述透光环呈直立式地设置。
3.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旋钮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光源以相对于 所述控制板和所述透光环呈卧倒式地沿所述旋钮的旋钮轴切向设置。
4.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旋钮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透光环对着所 述光源的面或位于旋钮组件的前面侧使来自光源的光射出的面为凹凸表面。
5.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旋钮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透光环对着所 述光源的面或位于旋钮组件的前面侧使来自光源的光射出的面为磨砂表面。
6. 根据权利要求1-5任意一项所述的旋钮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光 源和所述透光环之间还设置有用于防止所述光源的光线直接从所述透 光环射出的挡部。
7. 根据权利要求1-5任意一项所述的旋钮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光 源周围还设置有用于对所述光源的光线进行反射的反射部。
8.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旋钮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光源设置在 所述透光环的内周内侧方向。
9. 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旋钮组件,其特征在于在所述透光环的 后方和/或外周设置有反射部。
10. 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旋钮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光源为发光 二极管,以相对于所述控制板和所述透光环呈直立式地设置。
11. 一种微波炉,其特征在于设置有如权利要求l-10任意一项所述 的旋钮组件。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旋钮组件,所述组件至少包括控制板、光源、透光环和旋钮,所述透光环环绕在所述旋钮周围,所述光源有三个或三个以上,环绕地设置在所述透光环的内周内侧方向或外周外侧方向。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微波炉,所述微波炉设置有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旋钮组件。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旋钮组件克服了现有技术的缺陷,其有益效果在于在较少的光源的条件下,提高了透过透光环的环形背光的亮度,并且使背光亮度分布均匀,同时节约了生产成本。
文档编号H01H19/02GK201112218SQ20072014253
公开日2008年9月10日 申请日期2007年5月17日 优先权日2007年5月17日
发明者余朋清, 冯光辉, 姜淑艳, 潘兴业, 鷲见裕司 申请人: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上海松下微波炉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