滑动操作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6894907阅读:107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滑动操作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滑动操作装置,该装置具有箱体,该箱体中设置有在该 装置的操作件被操作或操纵时移动的移动单元,该滑动操作装置用于在安装 有滑动操作装置的系统内设定音量或其它参数。
背景技术
常规地,公知一种诸如安装在混频器或其它系统上的音量控制器之类的 滑动操作装置。该滑动操作装置通常包括箱体,该箱体中设置有用于移动的 移动单元。该移动单元例如可以通过使用者手持并手动操作固定到移动单元 的操作件而移动。安装有滑动操作装置的混频器等检测移动单元的移动位 置,并基于所检测的位置设定音量或其它参数。通常,移动单元适于通过圆杆或其它移动引导件的引导而在箱体内沿箱 体的纵向移动,所述圆杆或其它移动引导件设置在该箱体内并沿该箱体的纵 向设置。还公知一种滑动操作装置,其能够在移动单元的移动过程中,调节移动单元和移动引导件之间的滑动阻力(日本特开第2002-8907号公报)。该滑 动操作装置包括方状U形(squared U-shaped)弹簧,该弹簧设置成利用由 螺钉适当调节的夹持力而夹持该移动引导件,由此可以调节滑动阻力(滑动 摩擦力)。然而,如上所述,在日本特开第2002-8907号公报中公开的滑动操作装 置需要设置用于产生摩擦的U形弹簧以及螺钉,由此导致摩擦产生机构的结 构复杂,这会产生问题。另一个问题在于由于U形弹簧必须安装成夹持移 动引导件,并且必须连接螺钉,因而不易于装配摩擦力产生机构。近年来,公知的滑动操作装置并不包括刷型检测装置,而是包括磁性检 测装置或其它用于移动单元的位置检测的非接触检测装置(日本特开第 2006-49302号公报)。这种类型的滑动操作装置不能利用移动单元和位置检测刷之间的滑动阻力来保持该移动单元。由此,该移动单元自由地移动,因 此该移动单元可能会被非故意地移动,例如根据该移动单元相对于该装置的 安装角度而从其初始位置掉落。为了消除该状况,上述摩擦力产生机构或其 它机构必须附加地安装为在该移动单元的移动过程中向该移动单元施加合 适的滑动阻力。在日本特开第2006-49302号公报中公开的该滑动操作装置的移动单元 包括位置传感器,该传感器适于输出表示该移动单元的位置的信号。用于传 输检测信号的柔性扁平电缆通过形成于该装置的壳体中的引导通孔,从该移 动单元延伸到该装置的外部。这种类型的滑动操作装置包括地线,高压通过 该地线放电,如果有的话,该高压是由被带静电的使用者操作的操作件供应 的。最近,安装有多个滑动操作装置的混频器或其它信号处理系统需要具有 "接触感应功能",以使得混频器或其它系统可以识别出当前是哪一个滑动 操作装置被操作。利用该接触感应功能,例如,混频器中的、与由使用者当 前操作或操纵的一个滑动操作装置相对应的频道被激活,或者当装置运行时 能够重写数据。为了实现接触感应功能,例如在每个滑动操作装置中设置后 部噪音(ham noise)检测线。该后部噪音检测线与滑动操作装置的操作件处 于相同的电势,并且没有接地。当使用者接触到任一滑动操作装置的操作件 时, 一旦检测到后部噪音检测线中产生的后部噪音,则会检测到与当前被操 作的操作件的接触。但是,另一方面,为了实现接触感应功能,操作件不能够电气接地。在 这种情况下,当带有高压静电的使用者接触任一操作件时,滑动操作装置可 能错误地操作或产生故障,这就会产生问题。发明内容本发明提供一种滑动操作装置,该装置能够防止移动单元在箱体内被非 故意地移动,同时易于装配并且结构简单。本发明提供一种滑动操作装置,该装置能够实现接触感应功能,以识别 当前被操作的操作件,同时确保提供放电路径,其中施加到操作件的静电能 够通过该放电路径而放电。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案,提供了一种滑动操作装置,包括箱体,其具 有滑动部;移动单元,其具有多个接合部并且保持在所述箱体中,以能够沿所述箱体的纵向移动;操作件,其固定地安装至所述移动单元并适于被操作;以及板簧,其具有相对的端部,所述相对的端部形成有与所述移动单元的接合部相对应的接合部;其中,所述板簧通过具有与所述移动单元的接合部相 接合的接合部而适于保持在弯曲状态,所述板簧具有弯曲凸部,该凸部适于 在所述移动单元的移动过程中与所述箱体的滑动部基本滑动接触。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案的滑动操作装置可以防止移动单元在箱体内被 非故意地移动,同时易于装配并且结构简单。在本发明中,滑动操作装置可以包括细长的移动引导件,其作为该滑动部沿所述箱体的纵向设置在所述箱体内;所述滑动单元可以由所述移动引 导件支撑以进行滑动,且所述板簧的弯曲凸部可以适于在所述移动单元的移 动过程中与所述移动引导件基本滑动接触。在这种情况下,移动引导件具有引导功能和滑动接触功能,从而可以使 得滑动操作装置具有更加简单和紧凑的结构。所述板簧上可以安装有一绝缘构件。所述板簧的弯曲凸部可以适于通过该绝缘构件与所述箱体的滑动部滑 动接触。该滑动操作装置可以包括细长的移动引导件,其作为该滑动部沿所述 箱体的纵向设置在所述箱体内;其中,所述绝缘构件可以具有纵向中心部,所述中心部形成有通孔并设置在所述板簧的、与所述移动引导件相接触的弯 曲凸部,并且可以通过所述绝缘构件的纵向中心部与所述移动引导件之间的 接触而产生摩擦,由此可以防止所述移动单元被非故意地移动。根据本发明的第二方案,提供一种滑动操作装置,包括箱体,其由导电材料制成并适于接地;移动单元,其保持在所述箱体中,以能够沿所述箱体的纵向移动;操作件,其包括导电旋钮并固定地安装至所述移动单元,所述操作件在被操作时适于移动所述移动单元;箱体侧导电部,其相对于所述 箱体是固定的并与所述箱体电导通;移动单元侧导电部,其设置在所述移动 单元内,所述移动单元侧导电部是非接地的并与所述操作件的导电旋钮电导 通;以及绝缘构件,其设置在所述箱体侧导电部和移动单元侧导电部中的一个内,并与所述箱体侧导电部和移动单元侧导电部中的另一个基本滑动接 触,以在所述移动单元的移动过程中保持所述箱体侧导电部和所述移动单元 侧导电部之间的恒定的邻近距离。利用根据本发明的第二方案的滑动操作装置,可以实现接触感应功能以 识别当前哪一个操作件被操作,同时确保提供放电路径,其中施加到操作件 的静电可以通过该放电路径放电。移动单元侧导电部可以由板簧构成,且所述箱体侧导电部包括细长的移 动引导件,所述移动弓I导件适于保持所述移动单元的移动。所述绝缘构件可以形成有通孔,所述移动单元侧导电部安装至所述通孔。通过参照附图对示意性实施例的说明,本发明的其它特征将变得清楚。


图1是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滑动操作装置的立体图;图2是示出滑动操作装置处于与次壳体相分离状态的立体图;图3是滑动操作装置的平面图;图4A是从正面观察时滑动操作装置的移动单元的示意图; 图4B是沿着图4A中的线A-A的剖视图;图5A是板簧的正视图,该板簧为滑动操作装置的滑动接触组件的一部分;图5B是绝缘片的正视图,该绝缘片为该组件的其它部分; 图5C和图5D为示出滑动接触组件如何装配以及组件如何安装到滑动操 作装置的操作件的固定部的示意图;图5E为图5D中示出的部分A的放大图; 图5F为图5D中示出的部分B的放大图;图6A为示出该滑动操作装置的操作件以及电路板周围的接线的示意图;图6B为示出电路板中的、实现接触感应功能的接触检测电路的方块图; 图7A为示出根据本实施例的第一变型的操作件的固定部的部分正视图;图7B为该第一变型的滑动接触组件的板簧的正视图; 图7C为示出一板簧的正视图,该板簧的长度不同于图7B中示出的板簧 的长度;图7D为示出一板簧的正视图,该板簧的长度不同于图7B和图7C中示 出的板簧的长度;图7E为根据第二变型的滑动接触组件的部分放大截面图;图7F为根据第三变型的滑动接触组件的正视图;图8A为示意性地示出该滑动接触组件的变型的侧视图;图8B为图8A中示出的滑动接触组件的平面图;图8C为示意性地示出滑动接触组件的另一变型的侧视图;图8D为图8C中示出的滑动接触组件的平面图;图9A为示意性地示出多个绝缘部的变型的立体图;图9B为图9A中示出的多个绝缘部中的一个的平面图;图9C为图9A中示出的绝缘部的正视图;图9D为示意性地示出绝缘部的另一变型的平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参照示出优选实施例的附图对本发明进行详细说明。图1示出了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滑动操作装置的立体图。该滑动操 作装置包括箱体,该箱体为该装置的外壳并由适于装配到一起的主壳体10 和次壳体40构成。图2示出了滑动操作装置的立体图,其中次壳体与该滑 动操作装置分离。图3示出了该滑动操作装置的平面图。如图2所示,在滑动操作装置的主壳体10内设置移动单元70和上引导 杆78、下引导杆79,其中所述上引导杆78、下引导杆79为圆杆。在主壳体 10的上部中设置截面形成为方状U形的细长构件50,并且在细长构件50的 一个纵向端侧设置马达59。通常,将多个滑动操作装置沿期望方向安装至混频器或其它系统以作为 音量控制装置。为了便于描述,以从次壳体40看过去的方向确定下文所述 的竖直和横向方向,且在该滑动操作装置的上侧设置操作件80的旋钮81。 特别地,朝向旋钮81的方向被称为"上方",朝向马达59的方向(参见图2)被称为"左方",并且从图2看去,朝向读者的方向称为"前方"。如图2所示,主壳体10由底板11、设置在该装置的后侧上的主板12、 左侧板13、右侧板1.4、和顶板15构成。该顶板15具有右端部和左端部, 所述右端部和左端部向前延伸以形成适于安装有细长构件50的多个安装片 16。主壳体10由诸如钢板之类的导电金属板一体成形。在主壳体10的左侧板13和右侧板14的上侧形成用于保持上引导杆78 的支撑孔20、 21,并且在主壳体10的左侧板13和右侧板14的下侧形成用 于保持下引导杆79的支撑孔22、 23。如图1所示,在主壳体10的主板12 的纵向中心部中形成电缆插孔24 。如图2所示,细长构件50利用螺钉25、 26通过安装片16固定至主壳 体10。如图2和图3所示,在细长构件50的底部中纵向地形成缝55,操作 件80沿着该缝55移动。在细长构件50的左上端部和右上端部分别设置安 装片51、 52。装配好的滑动操作装置通过具有经由螺钉53、 54固定至混频 器等的面板上的安装片51、 52安装至混频器等。如图3所示, 一滑轮56连接至马达59的输出轴(未示出),以从细长 构件50的左端部伸出,并且在细长构件50的右端部设置带状支承销(belt rest pin) 58,以从该细长构件的右端部伸出。在滑轮56和带状支承销58之间延 伸有橡胶带57。操作件80固定有带状固定器(beltfixture) 85,并且橡胶带 57的中间部固定至带状固定器85。当橡胶带57通过马达59的前后旋转而 往复运动时,操作件80的旋钮81和与操作件80形成为一体的移动单元70 沿细长构件50的纵向往复运动。例如,当执行场景恢复操作(scene recall 叩eration)时,驱动电流供应至马达59,由此移动单元70由马达59自动驱 动至期望的位置。或者,使用者可以通过手动操作或操纵操作件80的旋钮 81而将移动单元70移动至期望的位置。如下所述,旋钮81可以由导电材料 制成,并被由橡胶等制成的手持部34覆盖(参见图2)。在手动操作时,使 用者可以抓住旋钮81的手持部34。当在平面图中观察时,次壳体40 (参见图l)由树脂一体成形为方状U 形。该次壳体40通过所具有的接合部(未示出)而装配到主壳体IO,这些 壳体的接合部通过卡扣安装而相互接合。如图1所示,次壳体40的左板41 形成有凹部42、 43,以分别对应于上引导杆78和下引导杆79。尽管并未示出,次壳体40还具有右板,该右板构造成与左板41相似并对称。如图2所示,移动单元70安装有电路板72。例如,电路板72通过螺钉 等连接至移动单元70的吊架(gondola) 71的后部71a (参见图4B)的前表 面。在电路板72的前表面上设置磁性传感器73,该磁性传感器73例如由霍 尔元件的IC构成。而且,电路板72连接有扁平电缆30。设置在主壳体10内的该扁平电缆 30包括电缆近端部31,其固定至电路板72;以及延伸部32,其从该电缆 近端部31延伸。该延伸部32通过该吊架71的右壁96的电缆贯穿(nm-off) 部96a从该电缆近端部向右延伸,然后通过电缆插孔24而向左折回以延伸 到外部(参见图O 。该延伸部32的折回位置根据移动单元70沿左右方向 的移动位置而改变,以跟随移动单元70的移动。图4A示意性地示出了从前方观察时的移动单元70。图4B为沿着图4A 的线A-A的剖视图。在图4A中,省略了对电路板72和传感器73的示意。如图4A和图4B所示,移动单元70包括吊架71,该吊架71由树脂制 成并形成为具有敞开的前侧的矩形箱状,并且该操作件80固定至该吊架71。 操作件80包括从前方观察时形成为T形的旋钮81,且还包括固定部82,该 固定部82设置在旋钮81的下方并且从前方观察时呈矩形外部形状。操作键 80由导电材料一体成形。固定部82例如通过金属嵌件注塑(outsert-molded) 或连接至吊架71而固定至吊架71。吊架7i具有左壁95和右壁96,该左壁95和右壁96分别形成有沿左右 方向贯穿的一个上通孔和一个下通孔。上引导杆78延伸穿过上通孔,且下 引导杆79延伸穿过下通孔,由此吊架71可相对于上引导杆78和下引导杆 79可滑动地移动。因而,由引导杆78和引导杆79引导吊架71的移动。设置用于检测移动单元70的位置的机构,该机构类似于日本特开第 2006-49302号公报中公开的公知机构。具体地,如图2所示,上引导杆78 大致沿其整个纵向长度的下表面形成有磁极表面88。该磁极表面88被交替 地磁化为N磁极和S磁极。上引导杆78的截面形成为圆形,并且具有平坦 的下表面。因此,与上引导杆78的下表面相对应的磁极表面88的下表面形 成为平坦表面。吊架71沿上下方向和前后方向的位置受到上引导杆78的限 制。因此,吊架71的移动轨迹受到上引导杆78的限制,由此确保了移动单元70的稳定移动,并提高了移动单元70的位置检测的准确度。尽管未示出,在箱体的合适位置设置用于上引导杆78的旋转止动 (whirl-stop)机构,该箱体为滑动操作装置的外壳,由此上引导杆78的磁 极表面88总是朝向下方。例如,通过形成吊架71的上述通孔(未示出)或 主壳体10的支撑孔,使其具有与上引导杆78的截面形状相类似的截面形状, 可以实现旋转止动机构,其中上引导杆78通过所述通孔延伸,且上引导杆 78的截面形状为圆形并具有平坦的下表面。传感器73 (参见图2)设置在上 引导杆78的下方以面向上引导杆78的磁极表面88,并且传感器73和磁极 表面88之间具有小间隙(空隙)。通过移动单元70的移动,传感器73相对于上引导杆78的磁极表面88 移动,并且每当传感器73穿过磁极表面88的N极和S极之间的边界,传感 器73输出脉冲信号。根据脉冲信号的数量,可以检测出移动单元70的移动 量。形成于磁极表面88上的磁极例如设置成两行。设置于其中一行上的磁 极相对于设置于另一行上的磁极沿上引导杆78的纵向相移兀/2,并且相移的 两列脉冲信号从传感器73输出。因此,可以根据脉冲信号的相移方向检测 出移动单元70的移动方向(右或左)。移动单元70的当前位置可以根据检 测到的量和移动方向以及表示移动之前的位置的位置信息被检测出,并存储 在未示出的混频器的控制电路中。不用多说,即使在移动单元被手动移动时, 移动单元70的移动也可以通过传感器73被检测出。如图2所示,与吊架71相接合的上引导杆78和下引导杆79通过具有 插入主壳体10的支撑孔20-23的相对端部而被支撑。上引导杆78设置成使 磁极表面88朝向下方。如图4A和图4B所示,在吊架71的后部71a中形成孔71b,并且在操 作件80的固定部82中形成与孔71b相对应的孔83。在操作件80的固定部 82中形成左、右一对凹部83a (接合部),所述凹部83a在设置下引导杆79 的竖直位置处与孔83相连通。吊架71的后部71a中形成与凹部83a相对应 的贯穿部71ba (接合部),且该贯穿部71ba与孔71b相连通。在下引导杆 79和操作件80的固定部82之间夹有滑动接触组件60。该滑动接触组件60 与固定部82相接合并安装至固定部82。图5A和图5B分别示出了滑动接触组件60的板簧61和绝缘片64的主视图。图5C和图5D示意性地示出了滑动接触组件60如何装配以及如何接 合并安装到操作件80的固定部82。滑动接触组件60由装配到一起的板簧61和绝缘片64构成。板簧61由 导电金属制成,并包括条形部(barrel portion) 62,该条形部62的纵向相对 端形成有爪63。板簧61本身具有在自由状态下弯曲(在图5C所示的例子 屮为向上凸起)的特定形状,并具有这样的特性通过按压其凸面可以实现 反向弯曲状态,并在此后可以稳定地保持该状态。应当注意的是,板簧61 在自由状态下也可以是平坦的。绝缘片64由诸如树脂之类的绝缘材料一体成形。如图5B所示,绝缘片 64的纵向相对端部形成有与板簧61的爪63相对应的一对接合孔66,并且 绝缘片64的纵向中心部形成有用于放电的通孔65。为了装配滑动接触组件 60,如图5C和图5D所示,使板簧61的凹面面向绝缘片64,并在这种状态 下,将板簧61的爪63插入到绝缘片64的接合孔66中。于是,板簧61的 凹面被挤压以反转板簧61的弯曲方向,由此板簧61的新凹面变为紧密接触 绝缘片64。从而,绝缘片64和板簧61制成为一体。图5E和图5F分别示出了图5D中的A部和B部的放大比例图。装配好 的滑动接触组件60在上引导杆78和下引导杆79插入到吊架71中之前安装 到吊架71。具体地,如图4B和图5E所示,板簧61的、从绝缘片64的接 合孔66伸出的爪63插入以与凹部83a接合,由此,处于弯曲状态的滑动接 触组件60安装至固定部82,其中该凹部83a与操作件80的固定部82的孔 83相连通。随后,上引导杆78和下引导杆79插入吊架71。安装至固定部82的滑动接触组件60弯曲成与下引导杆79相接触的程 度。具体地,绝缘片64的纵向中心部(形成通孔65处)为滑动接触组件60 的凹部并与下引导杆79相接触(参见图5F)。即使在移动单元70的移动过 程中,绝缘片64与下引导杆79之间仍然保持接触。由此,在移动单元70 的整个移动过程中,滑动接触组件60与下引导杆79滑动接触。结果,产生 期望的摩擦,由此防止移动单元70被非故意地移动。由于在板簧61和下引 导杆79之间插入绝缘片64,因而在移动单元70的整个移动过程中,板簧 61自身不与下引导杆79接触。然而,板簧61设置成以对应于绝缘片64厚 度的恒定距离(等于或小于约lOO]im)靠近下引导杆79。板簧61和下引导杆79设置成特别在通孔65处相互靠近,且它们之间没有插入任何元件。滑动接触组件60和下引导杆79之间产生的摩擦力根据滑动接触组件60 的弯曲度和长度、板簧61的弹簧常数等确定。例如,将摩擦力设成具有这 样的量值即使当滑动操作装置安装至混频器且下引导杆79竖直地设置时, 允许移动单元保持在初始位置而不会从该位置掉落。图6A示意性地示出了操作件80和电路板72周围的接线。在图6A中, 示出了操作件80的手持部34的截面。如上所述,旋钮81被由橡胶等制成 的手持部34覆盖(参见图2)。如图6A所示,手持部34装配并固定至旋 钮81。在手持部34的、由使用者直接手持操作的外表面上以及在手持部34 的、与旋钮81相接触的内表面上都连续地形成导电涂层28。由此,手持部 34的表面通过旋钮81与操作件80的固定部82电导通。在滑动操作装置中,设置有电源线92;三条信号线93 (93-1至93-3), 用于传输从传感器73输出的信号;以及后部噪音检测线94。这些线92-94 容置在图2所示的扁平电缆30中,并设置成平行于电缆30的延伸部32的 纵向。在电路板72中,电源线92和三条信号线93连接至传感器73。当使用 滑动操作装置时,+5¥电压供应到电源线92。从传感器73输出的脉冲信号 通过信号线93获取,由此检测到移动单元70的当前位置。后部噪音检测线 94通过未示出的连接线电连接至固定部82,由此线94和固定部82总是处 于相同的电势。在由导电涂层28、旋钮81、固定部82、滑动接触组件60、下引导杆79 和主壳体10形成的电路(electrical path)中,仅在滑动接触组件60的板簧 61和下引导杆79之间存在有电绝缘部,如上所述,该电绝缘部在对应于绝 缘片64的厚度的距离上延伸。电路的、从操作件80的导电涂层28延伸至 板簧61的部分处于导电状态并且没有接地。另一方面,主壳体10通过混频 器接地,且滑动操作装置安装在该混频器上。由于下引导杆79总是接触主 壳体IO,所以下引导杆79也接地。图6B示出了电路板72中实现接触感应功能的接触检测电路的方块图。 可以将多个构造类似的滑动操作装置安装至混频器(未示出)。接触感应功 能为使混频器识别出当前是哪一个滑动操作装置被操作的功能。基于接触感应功能,当任一滑动操作装置的操作件80的手持部34由使用者手持操作时,混频器中对应于当前被操作的装置的频道被激活,或者例如当装置被操作 吋,在混频器中执行数据重写操作。在混频器中,确定的是,当使用者接触任一装置的操作件80的手持部34时为接触状态,而当使用者使其手指离开 手持部34时为非接触状态。在每个滑动操作装置中设置接触检测电路37,并且在混频器中设置CPU 99。接触检测电路37包括产生正弦波信号的OSC (振荡器)38以及包括 未单独示出的全波整流器、差分放大器、A/D转换器等的各种电路39。如图6A所示,每个滑动操作装置的操作件80 (更具体地,其手持部34) 以高阻抗连接至下引导杆79。由此,与手持部34的导电涂层28具有相同电 势的后部噪音检测线94易于拾取当使用者接触滑动操作装置的操作件80的 手持部34时所产生的后部噪音。通过检测后部噪音,可以检测到与滑动操 作装置的操作件80的接触。具体地,当使用者接触操作件80 (更具体地,其手持部34)时,由于 使用者身体具有电阻和电容,因而系统(包括从使用者身体到后部噪音检测 线94)的静电容量产生变化,由此改变了OSC38 (参见图6B)中未示出的 LPF (低通滤波器)的输出的振幅大小。振幅变化由各种电路39检测出,变 化信号从所述各种电路39输出到混频器的CPU99。基于变化信号,CPU 99 可以识别出安装在混频器上的每个滑动操作装置的接触/非接触状态。利用上述设置,当带有静电的使用者操作或操纵操作件80时,高压通 过手持部34的导电涂层28、旋钮81和操作件80的固定部82瞬时施加到板 簧61。如果过高的电压(例如,大于等于5kV)施加到板簧61,则在板簧 61和下引导杆79之间的通孔65中会产生电火花,该电火花通过下引导杆 79和主壳体IO放电。根据本实施例,在移动单元70的整个移动过程中,滑动接触组件60的 板簧61的弯曲凸部与下引导杆79滑动接触。由于板簧61的凸部和下引导 杆79之间的摩擦,无论滑动操作装置呈任何状态,均防止了移动单元70在 该装置的箱体内被非故意地移动。而且,通过板簧61的爪与形成于固定部 82内的凹部83a相接合,由板簧61和绝缘片64构成的滑动接触组件60 (参 见图5D)安装至操作件80的固定部82 (参见图4B和图5E)。因此,无需通过螺钉等将组件60固定至操作件80,从而可以简化结构、降低成本并易于装配。特别地,非接触型传感器73并不对移动单元70的移动产生物理抗性, 因此适于与由滑动接触组件60构成的摩擦产生机构一起使用。应当注意的 是,传感器73除了可以为包括磁性传感器或光学传感器的非接触型传感器 以外,也可以为其它类型。滑动接触组件60和下引导杆79的组合基于滑动接触实现了用于移动单 元70的移动引导功能以及制动功能,由此防止构造复杂,并且易于使该装 置变得紧凑。然而,根据本实施例,滑动接触组件60的板簧61在移动单元70的整 个移动过程中总是不与下引导杆79接触,从而可以实现接触感应功能。另 外,在移动单元70的整个移动过程中,滑动接触组件60的绝缘片64与下 引导杆79滑动接触,由此板簧61总是设置成以对应于绝缘片64的厚度的 恒定距离靠近下引导杆79。由此,通过形成于绝缘片64中的通孔65始终确 保放电路径,施加到操作件80的静电可以通过该放电路径放电,从而不仅 实现了接触感应功能,而且减少了当带有高压静电的使用者接触该装置的操 作件80时产生的高压引起的误操作以及装置故障。下面将参照图7A至图9D对各个变型进行描述。图7A至图7D示出了根据第一变型的操作件80以及滑动操作组件60。 图7A示出了操作件80的固定部82的部分主视图,且图7B至图7D分别示 出了长度互不相同的板簧61A至61C的主视图。如图7B至图7D所示,制 备了长度互不相同的多种类型(例如三种类型)的板簧61A至61C。如图7A 所示,操作件80的固定部82形成有两对接合孔86A、 86B。选择板簧61A 至61C中的期望的一个作为板簧61以连接至操作件80的固定部82,并且 所选择的板簧61的爪63与该对接合孔86A或另一对接合孔86B相接合,由 此可以调节板簧61的弯曲程度,即组件60与下引导杆79之间的接触强度, 从而可以调节最终的摩擦力。在该变型中,通过从三种类型的板簧61A至 61C中选择板簧61、以及从两对接合孔86A、 86B中选择一对接合孔86,可 以执行六个阶段调节。板簧的类型数量和接合孔的对数并非限定于此。可以 制备多于三种类型的板簧,并且可以在操作件80的固定部82中形成多于两对的接合孔。在上述实施例中,滑动接触组件60的绝缘片64用来保持板簧61与下 引导杆79之间的恒定邻近距离。然而,仅从确保提供放电路径的角度来说, 与下引导杆79保持恒定距离的导电部不限于板簧61,而是可以为与操作件 80的导电涂层28处于相同的电势(参见图6A)并设置在移动单元70的一 侧上的任一导电部。图7E示出了根据第二变型的滑动接触组件的部分放大截面图。如图7E 所示,滑动接触组件包括弯曲的弹性绝缘构件164,该绝缘构件164与上述 实施例的组件60的绝缘片64和板簧61相对应。绝缘构件164设置成与下 引导杆79相接触,并形成有孔165,滑动接触组件的导电构件67固定地安 装到孔165中,并且在导电构件67的顶端67a和下引导杆79之间设置恒定 的距离。尽管未示出,导电构件67通过操作件80的固定部82而具有与导 电涂层28相同的电势。绝缘构件164可以不具有弹性。在那种情况下,与 绝缘片64相类似的片可以与板簧组合使用。板簧不能被用于构成放电路径, 但是可以用于将该片保持在弯曲状态。仍然利用根据第二变型的设置,在形成于滑动接触组件的绝缘构件164 屮的孔165中导电构件67的顶端67a与下引导杆79之间形成施加到操作件 80上的高压静电的放电路径,由此可以在第二实施例中实现确保提供放电路 径的效果,该效果类似于上述实施例中实现的效果。在上述实施例中,滑动接触组件60由装配在一起的绝缘片64和板簧61 构成,但这并不是限定性的。图7F示出了滑动接触组件的第三变型的主视 图。在该滑动接触组件160中,在板簧61的、面向下引导杆79—侧的表面 涂覆绝缘涂层68。该绝缘涂层68形成有对应于通孔65的无涂层部68a (参 见图5B),用于确保提供放电路径。在上述实施例中,滑动接触组件60适于与下引导杆79滑动接触。然而, 在移动单元70无需既具有移动引导功能又具有基于滑动接触的制动功能的 情况下,如图8A至图8D中示意性地示出的,滑动接触组件60可以与该装 置的、相对于主壳体10固定地设置并与主壳体10电导通的任何部分滑动接图8A和图8B示意性地示出了滑动接触组件60的变型的侧视图和平面图。如图8A和图8B所示,滑动接触组件60安装至操作件80的固定部82, 且其弯曲的凸面朝向后方、即朝向主壳体10的主板12。在移动单元70的整 个移动过程中,滑动接触组件60的凸部与主板12滑动接触。图8C和图8D示意性地示出了滑动接触组件60的另一变型的侧视图和 主视图。如图8C和图8D所示,操作件80的固定部82的下部具有向前延伸 的延伸部82a。滑动接触组件60安装至固定部82的延伸部82a,并且其弯曲 的凸面朝下、即朝向主壳体10的底板11 。在移动单元70的整个移动过程中, 滑动接触组件60的凸部与底板11滑动接触。在上述实施例中,绝缘片64作为绝缘部以在从操作件80延伸至主壳体 IO的电路中实现绝缘功能,该绝缘片64设置在移动单元70—侧、即设置在 该装置的移动侧。然而,如图9A至图9D示意性地示出的,绝缘部可以设 置在该装置的静止侧(例如主壳体10),或设置在该装置的移动以及固定侧。图9A至图9C示意性地示出了绝缘部的变型的立体图、平面图和主视图。 如图9A至图9C所示,沿左右方向延伸的绝缘部97 (97A和97B)固定在 主壳体10的主板12的前表面上。在绝缘部97A和97B之间形成缝98,该 缝98提供了类似通孔65 (参见图5B)的放电路径。每个绝缘部97的厚度 近似等于绝缘片64 (参见图5B)的厚度。等同于本实施例的滑动接触组件60的滑动板簧260仅由板簧构成,而 不具有与该板簧装配在一起的绝缘片。该滑动板簧260安装到操作件80的 固定部82,并且其弯曲的凸面朝向后方、即朝向主壳体10的主板12。在移 动单元70的整个移动过程中,滑动板簧260的凸部与绝缘部97A、 97B滑动 接触,而且与主板12保持一定的距离,该距离对应于绝缘部97的厚度。利用上述设置,通过滑动板簧260和主板12之间的缝形成施加到操作 件80上的高压静电的放电路径,由此可以实现确保提供放电路径的效果, 该效果类似于上述实施例实现的效果。绝缘部可以设置在该装置的移动侧和固定侧,如图9D所示,其中示出 了绝缘部的另一变型。具体地,在该装置的固定侧上,绝缘部97A、 97B设 置在主壳体10的主板12中,如图9A至图9C所示的情况。在该装置的移动 侧上,设置有由板簧61和绝缘片64构成的滑动接触组件60 (参见图5C)。 在这种情况下,通过绝缘部97A、 97B之间的缝98以及形成于绝缘片64中的通孔65形成放电路径。在这种情况下,优选的是,应当适当地设定主板12和板簧61之间的距离(等于绝缘部97和绝缘片64的总厚度)以使总厚 设小于等于约100|im。在上述实施例和变型中,爪63形成于板簧61中,且凹部83a和接合孔 86形成于操作件80的固定部82中,由此使得滑动接触组件60、 160或260 安装到操作件80的固定部82。然而,这并不是限定性的,只要滑动接触组 件60等可以保持在弯曲状态即可。例如,可以形成凹槽等来替代凹部83a 和接合孔86。板簧61可以形成有凹部或接合孔,并且固定部82可以形成有 爪。两个或多个爪或者其它接合部可以设置在板簧61和固定部82中的一个 的每一左侧和右侧,并且对应数量的凹部或接合孔或者其它接合部可以形成 于板簧61和固定部82的另一个中。在无需接触感应功能的情况下,例如,通过将绝缘片64从滑动接触组 件60移除,使操作件80和主壳体10保持相同的电势,从而可以容易地提 供应对静电噪音的对策。
权利要求
1.一种滑动操作装置,包括箱体,其具有滑动部;移动单元,其具有多个接合部并且保持在所述箱体中,以能够沿所述箱体的纵向移动;操作件,其固定地安装至所述移动单元并适于被操作;以及板簧,其具有相对的端部,所述相对的端部形成有与所述移动单元的接合部相对应的接合部;其中,所述板簧通过具有与所述移动单元的接合部相接合的接合部而适于保持在弯曲状态,所述板簧具有弯曲凸部,该凸部适于在所述移动单元的移动过程中与所述箱体的滑动部基本滑动接触。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滑动操作装置,包括细长的移动引导件,其作为该滑动部沿所述箱体的纵向设置在所述箱体内;其中,所述移动单元由所述移动引导件支撑以进行滑动,且所述板簧的 弯曲凸部适于在所述移动单元的移动过程中与所述移动引导件基本滑动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滑动操作装置,其中,所述板簧上安装有一绝 缘构件。
4. 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滑动操作装置,其中,所述板簧的弯曲凸部适 于通过该绝缘构件与所述箱体的滑动部滑动接触。
5. 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滑动操作装置,包括细长的移动引导件,其作为该滑动部沿所述箱体的纵向设置在所述箱体内;其中,所述绝缘构件具有纵向中心部,所述中心部形成有通孔并设置在 所述板簧的、与所述移动引导件相接触的弯曲凸部,并且通过所述绝缘构件 的纵向中心部与所述移动引导件之间的接触而产生摩擦,由此防止所述移动 单元被非故意地移动。
6. —种滑动操作装置,包括箱体,其由导电材料制成并适于接地;移动单元,其保持在所述箱体中,以能够沿所述箱体的纵向移动;操作件,其包括导电旋钮并固定地安装至所述移动单元,所述操作件在被操作时适于移动所述移动单元;箱体侧导电部,其相对于所述箱体是固定的并与所述箱体电导通; 移动单元侧导电部,其设置在所述移动单元内,所述移动单元侧导电部是非接地的并与所述操作件的导电旋钮电导通;以及绝缘构件,其设置在所述箱体侧导电部和移动单元侧导电部中的一个内,并与所述箱体侧导电部和移动单元侧导电部中的另一个基本滑动接触,以在所述移动单元的移动过程中保持所述箱体侧导电部和所述移动单元侧导电部之间的恒定的邻近距离。
7. 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滑动操作装置,其中,所述移动单元侧导电部 由板簧构成,且所述箱体侧导电部包括细长的移动引导件,所述移动引导件适于保持所 述移动单元的移动。
8. 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滑动操作装置,其中,所述绝缘构件形成有通 孔,所述移动单元侧导电部安装至所述通孔。
9. 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滑动操作装置,其中,所述绝缘构件形成有通 孔,所述移动单元侧导电部安装至所述通孔。
全文摘要
一种滑动操作装置,其能够防止移动单元在箱体内被非故意地移动,并且易于装配且结构简单。该移动单元包括固定有操作件的吊架。该吊架适于相对于上引导杆和下引导杆移动。滑动接触组件包括装配有绝缘片的板簧。通过板簧的爪与形成于固定部中的凹部相接合,处于弯曲状态的滑动接触组件安装至操作件的固定部。在移动单元的整个移动过程中,滑动接触组件的弯曲凸部与下引导杆滑动接触。
文档编号H01C10/30GK101266853SQ20081008356
公开日2008年9月17日 申请日期2008年3月12日 优先权日2007年3月12日
发明者加藤浩二郎 申请人:雅马哈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