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6895340阅读:87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连接器的制作方法连接器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是涉及连接器,尤其是涉及在绝缘壳体的外周设置有金属外罩的连接器。
背景技术
:个人计算机或移动电话或其它电子机器广泛使用着在绝缘壳体的外周设有金属外罩的连接器。这种金属外罩除了保护机能之外,也能发挥屏蔽机能。作为这种类型的以往的连接器,例如在日本特开平7—220814号所揭示的技术。图10是该公报所揭示的连接器的俯视图,图11是显示其仰视图,图12是显示其后视图。连接器100主要是由绝缘壳体121、覆盖绝缘壳体121的一部分的金属外罩110、及固定设于绝缘壳体121的接点130所构成。如图12所示,金属外罩110通过将该金属外罩110的细条体115向下弯折地压设在绝缘壳体121的凹部124而被固定于绝缘壳体121。所组装的连接器IOO通过将安装面11朝向基板并将安装用端子112焊接于基板而被固定。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7—220814号公报可是在这种现有构造中,对象连接器的嵌合方向"E"上的细条体115的宽度"K"被设定为小于同方向的凹部124的宽度"L",所以即使细条体115折入于凹部124之后,在细条体115与凹部124之间也会产生间隙"M",因为该间隙"M",在绝缘壳体121与金属外罩110之间会产生松动,或因为该松动而在基板与金属外罩110的焊接固定部产生焊锡裂开的情形,当施加扭动等过多的外力时,绝缘壳体会有从金属外罩脱离的危险。而且在该构造中,为了将细条体115弯折,金属外罩110需要预定高度"N",结果会有让连接器大型化的问题。并且会有对于基板的固定力较弱的问题。
发明内容本发明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的问题,其目的是要提供一种连接器,能将金属外罩更坚固地铆接于绝缘壳体,而使它们之间的固定力增加。另一目的在于提供能避免大型化的连接器。再一目的是要提供能强化对于基板的固定的连接器。本发明要提供一种连接器,具备具有第一开口及第二开口的筒状的罩壳、配置在上述罩壳的内部的壳体、及保持在上述壳体上的多个端子;上述连接器与从上述第一开口插入的对象连接器电连接,其特征在于,上述壳体具有:将上述罩壳的第二开口封闭的壳体主体部、从该壳体主体部朝第一开口侧延伸而保持上述多个端子的保持部、以及从上述壳体主体部的后面部朝第二开口侧延伸的突出部,上述罩壳具有朝向与对象连接器的嵌合方向垂直相交的方向延伸的第一舌片及第二舌片,上述第一舌片及第二舌片分别以包入上述突出部的方式从上方侧及下方侧铆接于上述突出部,上述第二舌片具有与基板连接的基板连接部。在上述连接器上,上述第二舌片的上述嵌合方向上的宽度尺寸大于上述第一舌片的宽度尺寸。在上述连接器上,上述罩壳具有从其上面部朝向内部突出的内向突出部,上述壳体被上述内向突出部与第一舌片夹持。在上述连接器上,在将上述第一及第二舌片予以铆接的上述绝缘壳体的一部分区域设有锥状部。在上述连接器上,上述内向突出部向与对象连接器的嵌合方向垂直相交的方向延伸,上述壳体利用上述内向突出部的剖面与上述第一舌片的剖面而被夹持。在上述连接器上,上述罩壳的内向突出部在第一开口侧具有让对象连接器的前端部抵接的被抵接部。发明效果本发明能提供小型的连接器,能通过绝缘壳体坚固地将金属外罩铆接,能将金属外罩用于对于基板的固定。图1是显示本发明的连接器的后方立体图。图2是本发明的连接器的横视图、俯视图、主视图、仰视图、后视图。图3是图2(b)的A—A线剖面图。图4是图2(b)的B—B线剖面图。图5是本发明的连接器所用的罩壳的横视图、俯视图、主视图、仰视图、后视图。图6是图5(b)的C一C线剖面图。图7是本发明的连接器所用的绝缘壳体的横视图、俯视图、主视图、仰视图、后视图。图8是图7的(b)的D—D线剖面图。图9是图7的(b)的E—E线剖面图。图IO是现有连接器的俯视图。图11是图10的连接器的仰视图。图12是图10的连接器的后视图。符号说明<table>tableseeoriginaldocumentpage5</column></row><table>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参考附图来说明本发明的连接器的较佳实施方式。这里举出一个例子来说明所谓的插座侧的电连接器,本发明并不限定于这种类型的连接器,能够应用于各种类型的连接器。图1是显示本发明的连接器1的后方立体图,图2的(a)(e)是分别显示图l所示的连接器l的横视图、俯视图、主视图、仰视图、后视图。图3是图2(b)的A—A线剖面图,图4是B—B(中心线)线剖面图。本发明的连接器1隔着朝与对象连接器(没有图示)间嵌合的方向(箭头"a"所示的方向)延伸的中心线(相当于图2的B—B线)而形成为左右对称形状,至少具有罩壳20、配置在该罩壳20内部而被罩壳20覆盖外部的用树脂等所成形的绝缘壳体40、以及在该绝缘壳体40的内部以狭窄间距并排排列的多个端子50。端子50通过一体成形而用平常的方法固定在绝缘壳体40上。如图4所示,端子50在前端固定部52与后方固定部54被固定于绝缘壳体40上,中间的接触片53的下侧在从绝缘壳体40的前方到后方所设的用来插拔对象连接器用的空间41中露出。设在端子50的后端部的焊接部56也可用于连接器1本身对于基板70的连接或固定。连接器1在实际使用时例如图1所示,安装于基板70上使用。用来与连接器1连接的对象连接器通过在连接器1的背面侧所设的第一开口21而可自由插拔。当对象连接器通过第一开口21插入时,在设置于连接器l上的端子50的接触片53附近可与对象连接器的对应端子的预定部分电连接。此时,对象连接器的锁定片嵌合于连接器1的嵌合孔23,连接器1可与对象连接器锁定。对应于图2的(a)(e),图5的(a)(e)分别显示罩壳20的横视图、俯视图、主视图、仰视图、后视图。图6是图5(b)的C一C线剖面图,对应于图3。图5是显示将绝缘壳体40插入到罩壳20之前的状态,因此图5(a)、(b)、(d)、(e)与显示将绝缘壳体40完全安装于罩壳20之后的状态的图1图4稍微不同。罩壳20是通过将一枚薄金属板冲裁而弯折作成筒状体。为了维持筒状,将互补形状的凸部26、27(图5的d)设置在底板部25,而且将它们互相啮合。通过作成筒状体,第一开口21与第二开口22处在互为相对的位置上。第一开口21作为插拔对象连接器的插入口的部分,为了在插入对象连接器时容易导引,在其外围附近设置朝对象连接器的插入侧开启的导引部24。另一方面,第二开口22用来将绝缘壳体40插入到罩壳20,而在绝缘壳体40插入之后,第二开口22被绝缘壳体40的后面部42实质上封闭。在罩壳20上设置有覆壁部31,该覆壁部31将配置于罩壳20的绝缘壳体40的后面部42的中央附近予以覆盖。覆壁部31在罩壳20的上板部28沿着对象连接器的嵌合方向朝外部延伸。在将绝缘壳体40插入罩壳20之后,通过将在中心具有孔部的覆壁部31朝第二开口22垂直地弯折,能防止穿过第二开口22的绝缘壳体40脱落,并且能电性屏蔽端子50。图5显示将覆壁部31弯折前的状态,图1图4则显示弯折后的状态。为了让绝缘壳体40能坚固地保持在罩壳20上,设有从罩壳20的上面部向内部突出的内向突出部29、29'。该内向突出部29、29'在罩壳20的上板部28的后方左右各配置一个,且在中心侧具有前端。该内向突出部29、29'以向与对象连接器的嵌合方向垂直相交的方向延伸的方式,在上板部28的预定部分切成纵长的n字型的切入部,并将这些切入部各自的中心附近沿着对象连接器的嵌合方向向罩壳的内部弯折凹入,由此形成约三角形状。穿过第二开口22插入到罩壳20的绝缘壳体40,在其对应部分(抵接面66、66')与该内向突出部29、29'的靠近第二开口一侧的碰撞面37、37'互相碰撞。结果,能限制罩壳20内部的绝缘壳体40朝第一开口21侧移动,通过以后述方法限制朝第二开口22侧的移动,能在罩壳20中更确实地保持绝缘壳体40。而内向突出部29、29'的第一开口21侧还能用来防止对象连接器过多地插入。例如,让通过第一开口21所插入的对象连接器在对象连接器的前端部与内向突出部29、29'的第一开口21侧的被抵接部39、39'碰撞,能限制其运动,由此能防止对绝缘壳体40施加过多的应力,例如,即使在因为对象连接器扭动而施加过多的外力时,也能减少壳体从罩壳脱落的情形。为了限制罩壳20内部的绝缘壳体40朝第二开口22侧移动,让绝缘壳体40更加坚固地保持于罩壳20中,设有第一舌片33、33'、第二舌片34、34'。第一舌片33、33'以朝与对象连接器的嵌合方向垂直相交的方向延伸的方式,在预定位置将罩壳20的上板部28的一部分切成舌片状,并在罩壳20的上板部28的后端左右各设置一个,且设置成前端朝向中心侧,同样,第二舌片34、34'以朝与对象连接器的嵌合方向垂直相交的方向延伸的方式,在预定位置将罩壳20的底板部25的一部分切成舌片状,并在罩壳20的底板部25的后端左右各设置一个,且设置成前端朝向中心侧。通过这样形成的第一舌片33与第二舌片34的间隙、或第一舌片33'与第二舌片34'的间隙,在罩壳20的左右各侧、在上下方向形成配置绝缘壳体40的预定部分(突出部43、43')的空间,通过使各舌片33、33'、34、34'以伸入绝缘壳体40的状态进行铆接,能将绝缘壳体40固定在罩壳20的预定位置。尤其是第一舌片33、33',如图3所示,与内向突出部29、29'共同作用,将绝缘壳体40的一部分以夹入的状态铆接于绝缘壳体40的预定位置,因此绝缘壳体40被罩壳20坚固地固定。在对象连接器的嵌合方向,第一舌片33、33'与第二舌片34、34'的后侧延伸到约相同的位置,而该方向的宽度尺寸,设定为第二舌片34、34'大于第一舌片33、33,,所以第一舌片33、33,与第二舌片34、34'的前侧位置相互间稍微偏离。对应于图2的(a)(e),图7(a)(e)分别显示绝缘壳体40的横视图、俯视图、主视图、仰视图、后视图。图8是图7的(b)的D—D线剖面图,是与图3对应的图,图9是图7的(b)的E—E线剖面图,是与图4对应的图。绝缘壳体40具有封闭罩壳20的第二开口22而形成后面部42的主体部46、将从该主体部46朝第一开口21侧板状地延伸的多个端子50予以并排保持的保持部47、从主体部46的后面部42的左右朝第二开口22侧延伸的突出部43、43'、以及在主体部46的第一开口21侧对应于罩壳20的内向突出部29、29,而形成为三角形的凹入部65、65'。突出部43、43'在后方侧仅朝水平方向突出,在绝缘壳体40的高度方向则不突出。而该突出部43、43'在绝缘壳体40的左右各有一个,具有旋转90度、以使顶点部60、60'向着绝缘壳体40的中心线(图2的B—B线)侧的约等腰三角形的剖面形状。在将形成从该三角剖面的顶点部60、60'朝斜上方延伸的上边部48、48'的上平坦面61、61'与绝缘壳体40的主体部46连结的连续区域,设有平坦的上锥状部63、63',该上锥状部63、63,通过以使上平坦面61、61'与主体部46成为连续状态的方式使主体部侧的一部分倾斜而形成。同样,在将形成从该三角剖面的顶点部60、60,朝斜下方延伸的下边部49、49,的下平坦面62、62,与绝缘壳体40的主体部46连结的连续区域,设有平坦的下锥状部64、64',下锥状部64、64,通过以使下平坦面62、62'与主体部46成为连续状态的方式使主体部侧的一部分倾斜而形成。如后所述,在将第一舌片33、33'、第二舌片34、34'铆接时,该上锥状部63、63'、下锥状部64、64'具有重要的功能。当将绝缘壳体40组装于罩壳20时,罩壳20的内向突出部29、29'嵌入于绝缘壳体40的凹入部65、65'(如图2、图6、图8所示),内向突出部29、29,的碰撞面37、37'抵接于绝缘壳体40的抵接面66、66'。结果,绝缘壳体40成为在罩壳20的内部在前方方向被定位的状态。此时,罩壳20的第一舌片33、33'及第二舌片34、34'配置在突出部43、43'的外周面,尤其是沿着除了其上边部48、48,(从该上边部48、48,延伸的上平坦面61、61,)及下边部49、49'(从该下边部49、49'延伸的下平坦面62、62')以外的部分来配置。在该配置状态下,尤其是在绝缘壳体40的左右的各突出部43、43',将第一舌片33、33,及第二舌片34、34,以在该突出部43、43,的上边部48、48,及下边部49、49'侧朝顶点部60、60'包住突出部43、43'的方式,从上方侧及下方侧对照性地铆接,则绝缘壳体40被罩壳20坚固地固定。图5显示铆接以前的状态,图l、图2显示铆接之后的状态。在将第一舌片33、33'与第二舌片34、34'铆接于突出部43、43'时,该第一舌片33、33'、第二舌片34、34'利用其侧面边缘部67、67'、68、68'(参考图5(b)等)附近,以将绝缘壳体40的一部分压溃(或削去)、且将绝缘壳体40稍微朝第一开口21侧推压的方式在定位状态下进行铆接。结果,第一舌片33、33,、第二舌片34、34',尤其在其侧面部份被紧贴于绝缘壳体40,并且一部分埋入于绝缘壳体40而固定于该处。此时,绝缘壳体40如图3所示,在其上侧,由于被夹持在罩壳20的内向突出部29、29'与第一舌片33、33'之间,因此能用绝缘壳体40坚固地固定罩壳20。在绝缘壳体40的侧面边缘部67、67'、68、68'附近,通过利用与第一舌片33、33'或第二舌片34、34,的埋入方向对应所设的锥状部63、63,、64、64',而能更确实且更深地将其埋入于绝缘壳体40的内部。连接器1在基板70上的固定与现有方式同样,通过将在罩壳20的左右各侧所设的焊接部36、36,与基板70焊接,就能将端子50的焊接部56与基板70焊接,另外也能将在底板部25侧所设的第二舌片34的一部分(38、38')焊接到基板上。也就是说,被铆接的第二舌片34、34'的一部分可形成针对基板70的基板连接部38、38'。通过将第二舌片34、34'的一部分(38、38')连接(实装)于基板70,则第二舌片34、34'能对于基板70确实地固定,即使当施加扭动等过多外力时,也能使力量分散到整个连接器1,能更有效地防止绝缘壳体40从罩壳20脱落。并且通过将具有屏蔽功能的罩壳20连接于基板70,则也能提升连接器1的屏蔽特性。并且,由于是以夹入端子50的焊接部56的方式设有基板连接部38、38',能提升信号性能。当对象连接器插拔于连接器1时,在嵌合方向会有很大的力量施加于内向突出部29、29'、第一舌片33、33'、或第二舌片34、34',但嵌合方向的力由它们的断裂面(例如第一舌片33、33'的侧面边缘部68、68'与内向突出部29、29'的碰撞面37、37'之间)来承受,换言之,是以沿着对象连接器的嵌合方向配置的宽度部分来承受,所以对于该力量能发挥很大的承受力。于是,绝缘壳体40对于罩壳20的保持更加坚固,能有效地防止当对象连接器插拔时容易产生的焊接部与基板之间的焊锡裂开的情形。以上是举出电连接器的一个例子来说明本发明,本发明并不限于电连接器,也能应用于各种连接器。上述实施方式是将罩壳与壳体铆接的位置设在对象连接器的嵌合方向上的壳体的最后部,当然并不限于此,也可如图10图12所示的现有例子那样设在嵌合方向上的壳体的中间位置。在该场合,舌片设置在嵌合方向上的罩壳的中间位置,而对应于此,为了插入舌片,在壳体上设置例如图io所示的凹部。产业上的可利用性本发明可用于将罩壳固定于壳体上的型式的各种连接器。权利要求1、一种连接器,具备具有第一开口及第二开口的筒状的罩壳、配置在上述罩壳的内部的壳体、及保持在上述壳体上的多个端子;上述连接器与从上述第一开口插入的对象连接器电连接,其特征为上述壳体具有将上述罩壳的第二开口封闭的壳体主体部、从该壳体主体部朝第一开口侧延伸而保持上述多个端子的保持部、以及从上述壳体主体部的后面部朝第二开口侧延伸的突出部,上述罩壳具有向与对象连接器的嵌合方向垂直相交的方向延伸的第一舌片及第二舌片,上述第一舌片及第二舌片分别以包入上述突出部的方式从上方侧及下方侧铆接于上述突出部,上述第二舌片具有与基板连接的基板连接部。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为上述第二舌片在上述嵌合方向上的宽度尺寸大于上述第一舌片的宽度尺寸。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为上述罩壳具有从其上面部朝向内部突出的内向突出部,上述壳体被上述内向突出部与第一舌片夹持。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为在将上述第一及第二舌片予以铆接的上述绝缘壳体的一部分区域设有锥状部。5、如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为上述内向突出部向与对象连接器的嵌合方向垂直相交的方向延伸,上述壳体利用上述内向突出部的剖面与上述第一舌片的剖面而被夹持。6、如权利要求35中任一项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为上述罩壳的内向突出部在第一开口侧具有让对象连接器的前端部抵接的被抵接部。全文摘要一种连接器,具备有具有第一开口及第二开口的筒状的罩壳、配置在罩壳的内部的壳体、及保持在壳体上的多个端子;连接器与从第一开口插入的对象连接器电连接。壳体具有将罩壳的第二开口封闭的壳体主体部、从该壳体主体部朝第一开口侧延伸而保持多个端子的保持部、以及从壳体主体部的后面部朝第二开口侧延伸的突出部。罩壳具有向与对象连接器的嵌合方向垂直相交的方向延伸的第一舌片及第二舌片。第一舌片及第二舌片分别以包入突出部的方式从上方侧及下方侧铆接于突出部,第二舌片具有与基板连接的基板连接部。本发明提供能将金属外罩更坚固地铆接于绝缘壳体,而使其间的固定力增加。文档编号H01R12/71GK101276973SQ200810087970公开日2008年10月1日申请日期2008年3月25日优先权日2007年3月28日发明者安藤博信,竹内洋介申请人:广濑电机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