叠层电容器阵列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6895444阅读:128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叠层电容器阵列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叠层电容器阵列。
背景技术
作为现有的叠层电容器阵列,己知的结构具有交替叠层有并列 设置有多个内部电极的内部电极层和电介质层的电容器素体、和在该电容器素体上形成的多个端子电极(例如,参照日本特开2000—331879 号公报)。在内部电极的相对方向观察日本特开2000—331879号公报中记载 的叠层电容器阵列的情况下,在各内部电极层中离开一定的距离并列 设置有多个内部电极。因此,在内部电极的相对方向观察的情况下, 在相对的多个内部电极彼此之间存在没有内部电极的区域。即,由相 对的内部电极在叠层电容器阵列中形成多个电容器,这些多个电容器 被相对的内部电极彼此之间的没有内部电极的区域明确地分离。然而,在日本特开2000—331879号公报中记载的叠层电容器阵列 上施加有电压的情况下,在多个电容器上分别产生与施加电压对应的 变形,由各电容器的变形产生的应力集中在电容器之间的没有内部电 极的区域。发明内容本发明的课题在于提供抑制在多个电容器之间的应力集中的叠层 电容器阵列。本发明的叠层电容器阵列的特征在于,包括电容器素体,该电 容器素体具有相对的长方形的第一和第二主面、以连接第一和第二主 面之间的方式沿着第一和第二主面的短边方向延伸的第一和第二端 面、和以连接第一和第二主面之间的方式沿着第一和第二主面的长边 方向延伸的第一和第二侧面,并且具有介电特性;和配置在电容器素体的外表面的第一、第二、第三和第四端子电极,在电容器素体中, 包括第一 内部电极和第二内部电极的第一 电极组、以及包括第三内部 电极和第四内部电极的第二电极组,沿着与电容器素体的第一和第二 主面的相对方向正交的方向并列设置,第一 内部电极与第一端子电极 连接,第二内部电极与第二端子电极连接,第三内部电极与第三端子 电极连接,第四内部电极与第四端子电极连接,第一和第二内部电极 以将电容器素体的一部分夹在中间、并沿着第一和第二主面的相对方 向相对的方式配置在电容器素体内,第三和第四内部电极以将电容器 素体的一部分夹在中间、并沿着第一和第二主面的相对方向相对的方 式配置在电容器素体内,相对于第一电极组与第二电极组之间的与第 一和第二主面的相对方向平行的基准面,第一和第三内部电极以与基 准面接触的方式配置,第二和第四内部电极以从基准面离开规定距离 的方式配置。在上述叠层电容器阵列中,包括在第一电极组中的第一和第二内 部电极相对并形成电容器,包括在第二电极组中的第三和第四内部电 极相对并形成电容器。而且,包括在第一电极组中的第一内部电极和 包括在第二电极组中的第三内部电极以与第一和第二电极组之间的基 准面接触的方式配置。因此,即使在由第一和第二内部电极形成的电 容器、以及由第三和第四内部电极形成的电容器上施加电压,在各个 电容器上产生电变形(电致变形)的情况下,因为第一和第三内部电 极以与基准面接触的方式配置,所以在电容器之间的基准面附近也产 生电变形。由此,抑制基准面附近的应力集中。此外,相对的第--和 第二内部电极以及相对的第三和第四内部电极分别具有位于从基准面 离开规定矩离的位置的内部电极。因此,抑制在基准面附近过度地产 生变形。优选第一和第二内部电极的至少任一个配置于在第一和第二主面 的相对方向上与第三和第四内部电极中的任一个均不同的位置。这种 情况下,第一和第二内部电极中的任一个均不具有配置在第一和第二 主面的相对方向上的相同位置的第三或第四内部电极。此外,第三和 第四内部电极中的任一个均不具有配置在第一和第二主面的相对方向 上的相同位置的第一或第二内部电极。从而,因为叠层电容器阵列具有内部电极间的间隔较大的部分,所以能够抑制由电变形产生的振动。 优选第一电极组包括沿着第一和第二主面的相对方向配置的多个 第一和第二内部电极,多个第一和第二内部电极包括在第一和第二主 面的相对方向观察时相邻配置的两个以上的第一内部电极、和在第一 和第二主面的相对方向观察时相邻配置的两个以上的第二内部电极的 至少任何一方。优选第二电极组包括沿着第一和第二主面的相对方向 配置的多个第三和第四内部电极,多个第三和第四内部电极包括在第 一和第二主面的相对方向观察时相邻配置的两个以上的第三内部电 极、和在第一和第二主面的相对方向观察时相邻配置的两个以上的第 四内部电极的至少任何一方。在同极性的内部电极邻接相对的位置, 即使在叠层电容器阵列上施加电压也不会产生电场。从而,由电变形 产生的叠层电容器阵列的振动相应地被抑制。根据本发明,能够提供抑制多个电容器之间的应力集中的叠层电 容器阵列。从下面提供的详细叙述和附图能够更为充分地了解本发明,这些 叙述和附图仅是用以说明,不应被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定。根据下面的详细叙述,本发明的更广的适用范围变得明确。但应 该理解,下述详细叙述和具体的例子仅是用于介绍说明本发明的优选 实施方式,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根据这些详细叙述能够在本发明的主旨 和范围内想到很多变更和修改。


图1是第一实施方式的叠层电容器阵列的立体图。图2是包括在第一实施方式的叠层电容器阵列中的电容器素体的 分解立体图。图3是用于说明图i所示的叠层电容器阵列的m—in箭头截面的 结构的图。图4是第二实施方式的叠层电容器阵列的立体图。图5是包括在第二实施方式的叠层电容器阵列中的电容器素体的分解立体图。图6是用于说明图4所示的叠层电容器阵列的VI—VI箭头截面的结构的图。图7是第三实施方式的叠层电容器阵列的立体图。图8是包括在第三实施方式的叠层电容器阵列中的电容器素体的分解立体图。图9是用于说明图7所示的叠层电容器阵列的IX—IX箭头截面的 结构的图。图10是第四实施方式的叠层电容器阵列的立体图。 图11是包括在第四实施方式的叠层电容器阵列中的电容器素体的 分解立体图。图12是用于说明图10所示的叠层电容器阵列的XII—XII箭头截面的结构的图。图13是第五实施方式的叠层电容器阵列的立体图。图14是包括在第五实施方式的叠层电容器阵列中的电容器素体的分解立体图。图15是用于说明图13所示的叠层电容器阵列的XV—XV箭头截面的结构的图。图16是第六实施方式的叠层电容器阵列的立体图。 图17是包括在第六实施方式的叠层电容器阵列中的电容器素体的分解立体图。图18是用于说明图16所示的叠层电容器阵列的xvni—xvm箭头截面的结构的图。图19是第七实施方式的叠层电容器阵列的立体图。 图20是包括在第七实施方式的叠层电容器阵列中的电容器素体的 分解立体图。图21是用于说明图19所示的叠层电容器阵列的XXI—XXI箭头截面的结构的图。图22是第八实施方式的叠层电容器阵列的立体图。图23是包括在第八实施方式的叠层电容器阵列中的电容器素体的分解立体图。图24是用于说明图22所示的叠层电容器阵列的XXIV—XXIV箭 头截面的结构的图。图25是第九实施方式的叠层电容器阵列的立体图。图26是包括在第九实施方式的叠层电容器阵列中的电容器素体的分解立体图。图27是用于说明图25所示的叠层电容器阵列的XXVII—XXVII箭头截面的结构的图。图28是第十实施方式的叠层电容器阵列的立体图。图29是包括在第十实施方式的叠层电容器阵列中的电容器素体的分解立体图。图30是用于说明图28所示的叠层电容器阵列的XXX—XXX箭头截面的结构的图。图31是第十一实施方式的叠层电容器阵列的立体图。图32是包括在第十一实施方式的叠层电容器阵列中的电容器素体的分解立体图。图33是用于说明图31所示的叠层电容器阵列的xxxm—xxxin箭头截面的结构的图。图34是第十二实施方式的叠层电容器阵列的立体图。图35是包括在第十二实施方式的叠层电容器阵列中的电容器素体的分解立体图。图36是用于说明图34所示的叠层电容器阵列的XXXVI—XXXVI箭头截面的结构的图。图37是第十三实施方式的叠层电容器阵列的立体图。图38是包括在第十三实施方式的叠层电容器阵列中的电容器素体的分解立体图。图39是用于说明图37所示的叠层电容器阵列的XXXIX—XXXIX箭头截面的结构的图。图40是第十四实施方式的叠层电容器阵列的立体图。图41是包括在第十四实施方式的叠层电容器阵列中的电容器素体的分解立体图。图42是用于说明图40所示的叠层电容器阵列的XLII—XLII箭头 截面的结构的图。图43是第十五实施方式的叠层电容器阵列的立体图。图44是包括在第十五实施方式的叠层电容器阵列中的电容器素体 的分解立体图。图45是用于说明图43所示的叠层电容器阵列的XLV—XLV箭头 截面的结构的图。图46是第一实施方式的叠层电容器阵列的等效电路图。 图47是第四实施方式的叠层电容器阵列的等效电路图。 图48是第十实施方式的叠层电容器阵列的等效电路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详细说明适宜的实施方式。而且,在说明中,对 相同要素或者具有相同功能的要素标住相同的符号,省略重复的说明。 而且,在以下的截面图中,为了易于观察,省略与电介质层相当的区 域的剖面线。(第一实施方式)参照图1 图3,说明第一实施方式的叠层电容器阵列CA1的结 构。图1是第一实施方式的叠层电容器阵列的立体图。图2是在第一 实施方式的叠层电容器阵列中包括的电容器素体的分解立体图。图3是用于说明图i所示的叠层电容器阵列的in—m箭头截面的结构的图。如图1所示,第一实施方式的叠层电容器阵列CA1具有电容器素体L1和配置在电容器素体L1的外表面的第一 第四端子电极1 4。第一 第四端子电极1 4例如通过在电容器素体的外表面上提供包括例如导电性金属粉末和玻璃粉(glass fHt)的导电性胶(paste)并进行烧接而形成。根据需要,在烧接的端子电极之上也可能形成有镀层。 这些第一 第四端子电极i 4在电容器素体Ll的表面上形成为相互电绝缘。如图1所示,电容器素体L1是长方体形,具有相互相对的长方形 的第一和第二主面Lla、 Llb,以连接第一和第二主面Lla、 Lib之间的方式沿着第一和第二主面的短边方向延伸并且相互相对的第一和第 二端面Llc、 Lld,以及以连接第一和第二主面Lla、 Lib之间的方式 沿着第一和第二主面Lla、 Lib的长边方向延伸并且相互相对的第一和第二侧面Lle、 Llf。第一和第三端子电极1、 3配置在电容器素体L1的第一侧面Lle 上。第一和第三端子电极l、 3按照该顺序从第一端面Llc侧向第二端 面Lld侧配置。第二和第四端子电极2、 4配置在与电容器素体L1的 第一侧面le相对的第二侧面Llf上。第二和第四端子电极2、 4按照 该顺序从第一端面Llc侧向第二端面Lld侧配置。第一端子电极1和第二端子电极2在第一侧面Lle和第二侧面Llf 的相X寸方向相X寸。第三端子电极3和第四端子电极4在第一侧面Lie 和第二侧面Llf的相对方向相对。如图2所示,电容器素体Ll具有叠层的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是 9层)电介质层10 18。各电介质层10 18例如由包括介电陶瓷的陶 瓷绿带(green sheet)的烧结体构成。而且,在实际的叠层电容器阵列 CA1中进行一体化直至不能视觉辨别电介质层10 18之间的边界的程如图2所示,在电容器素体L1中包括第一和第二电极组20、 30。 第一电极组20具有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各2层)第一和第二内部电 极21、 22、 25、 26。第二电极组30具有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各2 层)第三和第四内部电极31、 32、 35、 36。第一电极组20和第二电极 组30在电容器素体L1内,沿着与第一和第二主面Lla、 Lib的相对方 向正交的方向,即电容器素体L1的第一和第二端面Llc、 Lld的相对 方向并列设置。具体而言,第一电极组20配置在第一端面Llc侧,第 二电极组30配置在第二端面LlcH则。各内部电极21、 22、 25、 26、 31、 32、 35、 36例如由导电性胶的烧结体构成。包括在第一电极组20中的第一和第二内部电极21、 22、 25、 26 从第一主面Lla朝向第二主面Llb,按照第二内部电极25、第一内部 电极21、第二内部电极26、第一内部电极22的顺序配置。包括在第 二电极组30中的第三和第四内部电极31、 32、 35、 36从第一主面Lla 朝向第二主面Llb,按照第三内部电极31、第四内部电极35、第三内 部电极32、第四内部电极36的顺序配置。在电容器素体L1内,第一内部电极21、 22中的任一个配置于在 第一和第二主面Lla、 Lib的相对方向上与第三和第四内部电极31、32、 35、 36中的任一个均不同的位置。在电容器素体L1内,第二内部 电极25、 26中的任一个配置于在第一和第二主面Lla、 Lib的相对方 向上与第三和第四内部电极31、 32、 35、 36中的任一个均不同的位置。第一和第二内部电极21、 25将作为电容器素体Ll的一部分的一 层电介质层ll夹在中间,并沿着第一和第二主面Lla、 Llb的相对方 向相互相对。第一和第二内部电极22、 26将作为电容器素体L1的一 部分的一层电介质层15夹在中间,并沿着第一和第二主面Lla、 Lib 的相对方向相互相对。将一层电介质层夹在中间并相对的第一和第二内部电极是第一和 第二内部电极21、25的组以及第一和第二内部电极22、 26的组。第 一和第二内部电极21、 26将比位于第一和第二内部电极21、 25之间、 以及第一和第二内部电极22、 26之间的电介质层的数量多的三层电介 质层12、 13、 14夹在中间,并沿着第一和第二主面Lla、 Lib的相对 方向相对、第三和第四内部电极31、 35将作为电容器素体L1的一部分的一 层电介质层13夹在中间,并沿着第一和第二主面Lla、 Lib的相对方 向相对。第三和第四内部电极32、 36将作为电容器素体L1的一部分 的一层电介质层n夹在中间,并沿着第一和第二主面Lla、 Llb的相 对方向相对。将一层电介质层夹在中间并相对的第三和第四内部电极是第三和 第四内部电极31、 35的组以及第三和第四内部电极32、 36的组。第 三和第四内部电极32、 35将比位于第三和第四内部电极31、 35之间、 以及第三和第四内部电极32、 36之间的电介质层的数量多的三层电介 质层14、 15、 16夹在中间,并沿着第一和第二主面Lla、 Llb的相对 方向相对。第一内部电极21、 22包括四条边分别与第一和第二端面Llc、 Ud以及第一和第二侧面Lle、 Llf平行的四边形的主电极部21a、 22a; 和从主电极部21a、 22a以露出至第一侧面Lie的方式延伸的引出部 21b、 22b。露出至第一侧面Lle的引出部21b、 22b与第一端子电极l 物理连接。即,第一内部电极21、 22与第一端子1连接。第二内部电极25、 26包括四条边分别与第一和第二端面Llc、Lid以及第一和第二侧面Lle、 Llf平行的四边形的主电极部25a、 26a; 和从主电极部25a、 26a以露出至第二侧面Llf的方式延伸的引出部 25b、 26b。露出至第二侧面Llf的引出部25b、 26b与第二端子电极2 物理连接。即,第二内部电极25、 26与第二端子2连接。第三内部电极31、 32包括四条边分别与第一和第二端面Llc、 Lld以及第一和第二侧面Lle、 Llf平行的四边形的主电极部31a、 32a; 和从主电极部31a、 32a以露出至第一侧面Lie的方式延伸的引出部 31b、 32b。露出至第一侧面Lle的引出部31b、 32b与第三端子电极3 物理连接。即,第三内部电极31、 32与第三端子3连接。第四内部电极35、 36包括四条边分别与第一和第二端面Llc、 Lld以及第一和第二侧面Lle、 Llf平行的四边形的主电极部35a、 36a; 和从主电极部35a、 36a以露出至第二侧面Llf的方式延伸的引出部 35b、 36b。露出至第二侧面Llf的引出部35b、 36b与第四端子电极4 物理连接。即,第四内部电极35、 36与第四端子4连接。如图2和图3所示,作为虚拟的基准面S,考虑与第一和第二主面 Lla、 Llb的相对方向平行的虚拟面。如果根据基准面S进行考虑,则 第一和第二电极组20、 30沿着与基准面S正交的方向并列设置。所谓 与基准面S正交的方向,相当于与第一和第二主面Lla、 Llb的相对方 向正交的方向。即,在电容器素体L1内,第一和第二内部电极21、 22、 25、 26相对于基准面S配置在第一端面Llc侧,第三和第四内部电极 31、 32、 35、 36相对于基准面S配置在第二端面Lld侧。第一内部电极21、 22以与基准面S接触的方式配置。具体而言, 第一内部电极21、 22的主电极部21a、 22a的第二端面Lld侧的边分 别与基准面S接触。第二内部电极25、 26以从基准面S离开规定距离的方式配置。具 体而言,第二内部电极25、 26的主电极部25a、 26b的第二端面Lld 侧的边从基准面S离开规定距离Dl配置在第一端面Llc侧。第三内部电极31、 32以与基准面S接触的方式配置。具体而言, 第三内部电极31、 32的主电极部31a、 32a的第一端面Llc侧的边分 别与基准面S接触。第四内部电极35、 36以从基准面S离开规定距离的方式配置。具体而言,第四内部电极35、 36的主电极部35a、 36b的第一端面Llc 侧的边从基准面S离开规定距离D2配置在第二端面Lld侧。在叠层电容器阵列CA1中,第一和第二内部电极21、 25将电介 质层ll夹在中间并相对,第一和第二内部电极22、 26将电介质层15 夹在中间并相对。进而,在叠层电容器阵列CA1中,第一和第二内部 电极21、 26将电介质层12、 13、 14夹在中间并相对。从而,第一和 第二内部电极21、 22、 25、 26形成静电电容Cl,形成一个包括在叠 层电容器阵列CA1中的电容器。在叠层电容器阵列CA1中,第三和第四内部电极31、 35将电介 质层13夹在中间并相对,第三和第四内部电极32、 36将电介质层17 夹在中间并相对。进而,在叠层电容器阵列CA1中,第三和第四内部 电极32、 35将电介质层14、 15、 16夹在中间并相对。从而,第三和 第四内部电极3]、 32、 35、 36形成静电电容C2,形成一个包括在叠 层电容器阵列CA1中的电容器。因此,叠层电容器阵列CA1的等效电 路如图46所示。如上所述,在叠层电容器阵列CA1中,包括在第一电极组20中 的第一和第二内部电极21、 22、 25、 26相对并形成电容器,包括在第 二电极组30中的第三和第四内部电极31、 32、 35、 36相对并形成电 容器。而且,包括在第一电极组20中的第一内部电极21、 22和包括 在第二电极组30中的第三内部电极31、 32,以与第一和第二电极组 20、 30之间的基准面S接触的方式配置。即使在由第一和第二内部电 极21、 22、 25、 26形成的电容器以及由第三和第四内部电极31、 32、 35、 36形成的电容器上施加电压,在各个电容器上产生电变形的情况 下,因为第一和第三内部电极21、 22、 31、 32以与基准面S接触的方 式配置,所以在电容器之间的基准面S附近也产生电变形。由此,抑 制基准面S附近的应力集中。通过抑制应力集中,还能够抑制在叠层电容器阵列CA1中的裂纹 的产生。在相对的第一和第二内部电极21、 22、 25、 26中,不同于第一内 部电极21、 22与基准面S接触,第二内部电极25、 26位于从基准面S 离开规定距离D1的位置。在相对的第三和第四内部电极31、 32、 35、36中,不同于第三内部电极31、 32与基准面S接触,第四内部电极 35、 36位于从基准面S离开规定距离D2的位置。由此,抑制在基准 面S附近过度产生由电变形引起的变形。第一和第二内部电极21、 22、 25、 26中任一个配置于在第一和第 二主面Lla、 Lib的相对方向上与第三和第四内部电极31、 32、 35、 36中的任一个均不同的位置。因此,在叠层电容器阵列CA]中,在第 一和第二内部电极21、 25的组与第一和第二内部电极22、 26的组之 间配置三层电介质层12、 13、 14,进一步在第一和第二内部电极22、 26与第二主面Lb之间配置三层电介质层16、 17、 18,能够使各组的 间隔变大。在叠层电容器阵列CA1中,进而在第三和第四内部电极31 、 35的组与第三和第四内部电极32、 36的组之间配置三层电介质层14、 ]5、 16,进一步在第三和第四内部电极32、 36与第一主面Lla之间配 置三层电介质层10、 11、 12,能够使各组的间隔变大。内部电极的各 组的间隔作为缓和电变形的层(电变形缓和层)起作用。在叠层电容 器阵列CA1中因为能够使电变形缓和层变大,所以能够抑制由电变形 产生的振动。(第二实施方式)参照图4 图6,说明第二实施方式的叠层电容器阵列CA2的结 构。第二实施方式的叠层电容器阵列CA2在第一 第四内部电极的配 置方面与第一实施方式的叠层电容器阵列CA1不同。图4是第二实施方式的叠层电容器阵列的立体图。图5是包括在第二实施方式的叠层 电容器阵列中的电容器素体的分解立体图。图6是用于说明图4所示 的叠层电容器阵列的VI—VI箭头截面的结构的图。如图4所示,第二实施方式的叠层电容器阵列CA2具有电容器素 体L2和配置在电容器素体L2的外表面的第一 第四端子电极1 4。如图4所示,电容器素体L2是长方体形,具有相互相对的长方形 的第一和第二主面L2a、 L2b,以连接第一和第二主面L2a、 L2b之间 的方式沿着第一和第二主面的短边方向延伸并相互相对的第一和第二 端面L2c、 L2d,以及以连接第一和第二主面L2a、 L2b之间的方式沿 着第一和第二主面L2a、 L2b的长边方向延伸并相互相对的第一和第二 侧面L2e、 L2f。第一 第四端子电极1 4按照与配置在第一实施方式的叠层电容器阵列CA1的电容器素体L1的外表面的第一 第四端子电极1 4相 同的配置,配置在电容器素体L2的外表面。如图5所示,电容器素体L2具有叠层的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是 9层)电介质层10 18。如图5所示,在电容器素体L2中包括第一和第二电极组20、 30。 第一电极组20具有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各2层)第一和第二内部电 极21、 22、 25、 26。第二电极组30具有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各2 层)第三和第四内部电极31、 32、 35、 36。第一电极组20和第二电极 组30在电容器素体L2内,沿着第一和第二端面L2c、 L2d的相对方向 并列设置。具体而言,第一电极组20配置在第一端面L2c侧,第二电 极组30配置在第二端面L2d侧。包括在第一电极组20中的第一和第二内部电极21、 22、 25、 26 从第一主面L2a朝向第二主面L2b,按照第二内部电极25、第一内部 电极21、第二内部电极26、第一内部电极22的顺序配置。包括在第 二电极组30中的第三和第四内部电极31、 32、 35、 36从第一主面L2a 朝向第二主面L2b,按照第四内部电极35、第三内部电极31、第四内 部电极36、第三内部电极32的顺序配置。在电容器素体L2内,第一和第二内部电极21、 22、 25、 26中的 任一个配置于在第一和第二主面L2a、 L2b的相对方向上与第三和第四 内部电极31、 32、 35、 36中的任一个均不同的位置。第一和第二内部电极21、 25将一层电介质层11夹在中间,第一 和第二内部电极22、 26将一层电介质层15夹在中间,并分别沿着第 一和第二主面L2a、 L2b的相对方向相互相对。第一和第二内部电极 21、 26将比位于第一和第二内部电极21、 25之间、以及第一和第二内 部电极22、 26之间的电介质层的数量多的三层电介质层12、 13、 14 夹在中间,并沿着第一和第二主面L2a、 L2b的相对方向相对。第三和第四内部电极31、 35将一层电介质层13夹在中间,第三 和第四内部电极32、 36将一层电介质层17夹在中间,并且分别沿着 第一和第二主面L2a、 L2b的相对方向相对。第三和第四内部电极31、 36将比位于第三和第四内部电极31、 35之间、以及第三和第四内部电极32、 36之间的电介质层的数量多的三层电介质层14、 15、 16夹在 中间,并沿着第一和第二主面L2a、 L2b的相对方向相对。第一内部电极21、 22包括主电极部21a、 22a和从主电极部21a、 22a以露出至第一侧面L2e的方式延伸的引出部21 b、 22b 。引出部21 b、 22b与第一端子电极1物理连接。第二内部电极25、 26包括主电极部25a、 26a和从主电极部25a、 26a以露出至第二侧面L2f的方式延伸的引出部25b、26b。引出部25b、 26b与第二端子电极2物理连接。第三内部电极31、 32包括主电极部31a、 32a和从主电极部31a、 32a以露出至第一侧面L2e的方式延伸的引出部31b、 32b。引出部31b、 32b与第三端子电极3物理连接。第四内部电极35、 36包括主电极部35a、 36a和从主电极部35a、 36a以露出至第二侧面L2f的方式延伸的引出部35b、36b。引出部35b、 36b与第四端子电极4物理连接。如图5和图6所示,作为虚拟的基准面S,考虑与第一和第二主面 L2a、 L2b的相对方向平行的虚拟面。第一和第二电极组20、 30沿着 与基准面S正交的方向,即与第一和第二主面L2a、 L2b的相对方向正 交的方向并列设置。即,在电容器素体L1内,第一和第二内部电极21、 22、 25、 26相对基准面S配置在第一端面L2c侧,第三和第四内部电 极31、 32、 35、 36相对基准面S配置在第二端面L2d侧。第一内部电极21、 22以主电极部21a、 22a的第二端面L2d侧的 边与基准面S接触的方式配置。第二内部电极25、 26以主电极部25a、 26a的第二端面L2d侧的边从基准面S向第一端面L2c侧离开规定距 离D1的方式配置。第三内部电极31、 32的主电〗及部31a、 32a的第一端面L2c侧的 边分别与基准面S接触。第四内部电极35、 36以主电极部35a、 36a 的第一端面L2c侧的边从基准面S向第二端面L2d侧离开规定距离D2 的方式配置。在叠层电容器阵列CA2中,第一和第二内部电极21、 22、 25、 26 具有将电介质层夹在中间并相对的内部电极,这些相互相对的第一和 第二内部电极形成一个包括在叠层电容器阵列CA2中的电容器。在叠层电容器阵列CA2中,第三和第四内部电极31、 32、 35、 36 具有将电介质层夹在中间并相对的内部电极,这些相互相对的第三和 第四内部电极形成一个包括在叠层电容器阵列CA2中的电容器。如上所述,在叠层电容器阵列CA2中,即使在由第一和第二内部 电极21、 22、 25、 26形成的电容器以及由第三和第四内部电极31、 32、 35、 36形成的电容器上施加电压,在各个电容器上产生电变形的情况 下,因为第一和第三内部电极21、 22、 31、 32以与基准面S接触的方 式配置,所以在电容器之间的基准面S附近也产生电变形。由此,抑 制基准面S附近的应力集中。通过抑制应力集中,还能够抑制在叠层电容器阵列CA2中的裂纹 的产生。不同于第一内部电极2、22与基准面S接触,第二内部电极25、 26位于从基准面S离开规定距离Dl的位置。不同于第三内部电极31、 32与基准面S接触,第四内部电极35、 36位于从基准面S离开规定距 离D2的位置。由此,抑制在基准面S附近过度产生由电变形引起的变 形。第一和第二内部电极21、 22、 25、 26中的任一个配置于在第一和 第二主面L2a、 L2b的相对方向上与第三和第四内部电极31、 32、 35、 36中的任一个均不同的位置。因此,在叠层电容器阵列CA2中,存在 内部电极的间隔较大,为三层电介质层的量的部分。结果,能够具有 较大的电变形缓和层,在叠层电容器阵列CA2中,能够抑制由电变形 产生的振动。(第三实施方式)参照图7 图9,说明第三实施方式的叠层电容器阵列CA3的结 构。第三实施方式的叠层电容器阵列CA3在第一 第四电介质层的数 量和配置方面与第一实施方式的叠层电容器阵列CA1不同。图7是第 三实施方式的叠层电容器阵列的立体图。图8是包括在第三实施方式 的叠层电容器阵列中的电容器素体的分解立体图。图9是用于说明图7 所示的叠层电容器阵列的IX—IX箭头截面的结构的图。如图7所示,第三实施方式的叠层电容器阵列CA3包括电容器素 体L3和配置在电容器素体L3的外表面的第一 第四端子电极1 4。如图7所示,电容器素体L3是长方体形,具有相互相对的长方形 的第一和第二主面L3a、 L3b,以连接第一和第二主面L3a、 L3b之间 的方式沿着第一和第二主面的短边方向延伸并且相互相对的第一和第 二端面L3c、 L3d,以及以连接第一和第二主面L3a、 L3b之间的方式 沿着第一和第二主面L3a、 L3b的长边方向延伸并且相互相对的第一和 第二侧面L3e、 L3f。第二和第三端子电极2、 3在电容器素体L3的第一侧面L3e上, 按照该顺序从第一端面L3c侧向第二端面L3d侧配置。第一和第四端 子电极l、 4在电容器素体L3的第二侧面L3f上,按照该顺序从第一 端面L3c侧向第二端面L3d侧配置。第一和第二端子电极1、 2以及第 三和第四端子电极3、 4分别在第一和第二侧面L3e、 L3f的相对方向 相对。如图8所示,电容器素体L3具有叠层的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是 9层)电介质层10 18。如图8所示,在电容器素体L3中包括第一和第二电极组20、 30。 第一电极组20具有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是2层)第一内部电极21、 22和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是4层)第二内部电极25、 26、 27、 28。 第二电极组30具有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是2层)第三内部电极31、 32和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是4层)第四内部电极35、 36、 37、 38。 第一电极组20和第二电极组30在电容器素体L3内,沿着第一和第二 端面L3c、 L3d的相对方向并列设置。具体而言,第一电极组20配置 在第一端面L3c侧,第二电极组30配置在第二端面L3d侧。包括在第一电极组20中的第一和第二内部电极21、 22、 25 28 从第一主面L3a朝向第二主面L3b,按照第一内部电极21、第二内部 电极25、第二内部电极26、第一内部电极22、第二内部电极27、第 二内部电极28的顺序配置。包括在第二电极组30中的第三和第四内 部电极31、 32、 35 38从第一主面L3a朝向第二主面L3b,按照第四 内部电极35、第三内部电极31、第四内部电极36、第四内部电极37、 第三内部电极32、第四内部电极38的顺序配置。在电容器素体L3内,第一内部电极21、 22中的任一个配置于在 第一和第二主面L3a、 L3b的相对方向上与第三和第四内部电极31、32、 35 38中的任一个均不同的位置。在电容器素体L3内,第三内部 电极31、 32中的任一个配置于在第一和第二主面L3a、 L3b的相对方 向上与第一和第二内部电极21、 22、 25 28中的任一个均不同的位置。 在电容器素体L3内,第二内部电极25和第四内部电极35,第二 内部电极26和第四内部电极36,第二内部电极27和第四内部电极37, 第二内部电极28和第四内部电极38,分别在第一和第二主面L3a、L3b的相对方向上配置在同一层上。第一和第二内部电极21、 25将一层电介质层1 l夹在中间,第一 和第二内部电极22、 26将一层电介质层M夹在中间,第一和第二内 部电极22、 27将一层电介质层15夹在中间,并且分别沿着第一和第 二主面L3a、 L3b的相对方向相互相对。在第一和第二主面L3a、 L3b的相对方向观察,第二内部电极25、 26隔着电介质层12、 13相邻配置。在第一和第二主面L3a、 L3b的相 对方向观察,第二内部电极27、 28隔着电介质层16、 17相邻配置。第三和第四内部电极31、 35将一层电介质层12夹在中间,第三 和第四内部电极31、 36将一层电介质层13夹在中间,第三和第四内 部电极32、 37将一层电介质层16夹在中间,第三和第四内部电极32、 38将一层电介质层17夹在中间,并且分别沿着第一和第二主面L3a、 L3b的相对方向相对。在第一和第二主面L3a、 L3b的相对方向观察,第四内部电极35 和第一主面L3a隔着电介质层10、 11相邻配置。在第一和第二主面 L3a、 L3b的相对方向观察,第四内部电极36、 37隔着电介质层14、 15相邻配置。第一内部电极21、 22包括主电极部21a、 22a和从主电极部21a、 22a以露出至第二侧面L3f的方式延伸的引出部21b、22b。引出部21b、 22b与第一端子电极1物理连接。第二内部电极25 28包括主电极部25a 28a和从主电极部25a 28a以露出至第一侧面L3e的方式延伸的引出部25b 28b。引出部 25b 28b与第二端子电极2物理连接。第三内部电极31、 32包括主电极部31a、 32a和从主电极部31a、 32a以露出至第一侧面L3e的方式延伸的引出部31b、 32b。引出部31b、32b与第三端子电极3物理连接。第四内部电极35 38包括主电极部35a 38a和从主电极部35a 38a以露出至第二侧面L3f的方式延伸的引出部35b 38b。引出部 35b 38b与第四端子电极4物理连接。如图8和图9所示,作为虚拟的基准面S,考虑与第一和第二主面 L3a、 L3b的相对方向平行的虚拟面。第一和第二电极组20、 30沿着 与基准面S正交的方向,即与第一和第二主面L3a、 L3b的相对方向正 交的方向并列设置。即,在电容器素体L1内,第一和第二内部电极21、 22、 25 28相对基准面S配置在第一端面L3c侧,第三和第四内部电 极31、 32、 35 38相对基准面S配置在第二端面L3d侧。第一内部电极21、 22以主电极部21a、 22a的第二端面L3d侧的 边与基准面S接触的方式配置。第二内部电极25 28以主电极部25a 28a的第二端面L3d侧的边从基准面S向第一端面L3c侧离开规定距 离D1的方式配置。第三内部电极31、 32的主电极部31a、 32a的第一端面L3c侧的 边分别与基准面S接触。第四内部电极35 38以主电极部35a 38a 的第一端面L3c侧的边从基准面S向第二端面L3d侧离开规定距离D2 的方式配置。在叠层电容器阵列CA3中,第一和第二内部电极21、 22、 25 28 具有将电介质层夹在中间并相对的内部电极,这些相互相对的第一和 第二内部电极形成一个包括在叠层电容器阵列CA3中的电容器。在叠层电容器阵列CA3中,第三和第四内部电极31、 32、 35 38 具有将电介质层夹在中间并相对的内部电极,这些相互相对的第三和 第四内部电极形成一个包括在叠层电容器阵列CA3中的电容器。如上所述,在叠层电容器阵列CA3中,即使在由第一和第二内部 电极21、 22、 25 28形成的电容器以及由第三和第四内部电极31、 32、 35 38形成的电容器上施加电压,在各个电容器上产生电变形的情况 下,因为第一和第三内部电极21、 22、 31、 32以与基准面S接触的方 式配置,所以在电容器之间的基准面S附近也产生电变形。由此,抑 制基准面S附近的应力集中。通过抑制应力集中,还能够抑制在叠层电容器阵列CA3中的裂纹不同于第一内部电极21、 22与基准面S接触,第二内部电极25 28位于从基准面S离开规定距离Dl的位置。不同于第三内部电极31、 32与基准面S接触,第四内部电极35 38位于从基准面S离开规定距 离D2的位置。由此,抑制在基准面S附近过度产生由电变形引起的变 形。第一内部电极21、 22中的任一个配置于在第一和第二主面L3a、 L3b的相对方向上与第三和第四内部电极31、 32、 35 38中的任一个 均不同的位置。因此,在叠层电容器阵列CA3中,第一主面L3a与第 四内部电极35的间隔(电介质层IO、 11)、以及第四内部电极36、 37 间的间隔(电介质层14、 15)分别较大地取为两层电介质层的量。结 果,能够具有较大的电变形缓和层,能够抑制在叠层电容器阵列CA3 中由电变形产生的振动。第三内部电极31、 32中的任一个配置于在第一和第二主面L3a、 L3b的相对方向上与第一和第二内部电极21、 22、 25 28中的任一个 均不同的位置。因此,在叠层电容器阵列CA3中,第二内部电极25、 26间的间隔(电介质层12、 13)、和第二内部电极27、 28间的间隔(电 介质层16、 17)分别较大地取为两层电介质层的量。结果,能够具有 较大的电变形缓和层,能够抑制在叠层电容器阵列CA3中由电变形产 生的振动。在第一和第二主面L3a、 L3b的相对方向观察,两层的第二内部电 极25、 26和两层的第二内部电极27、 28分别相邻配置。即使在叠层 电容器阵列上施加电压,在位于邻接相对的同极性的内部电极25、 26 之间的电介质层12、 13,以及位于邻接相对的同极性的内部电极27、 28之间的电介质层16、 17的任一个上也均不产生由相对电极引起的电 场。从而,相应地能够抑制由电变形产生的叠层电容器阵列CA3的振 动。在第一和第二主面L3a、 L3b的相对方向观察,两层的第四内部电 极36、 37相邻配置。即使在叠层电容器阵列上施加电压,在同极性的 内部电极36、 37邻接相对的、电介质层14、 15与第二电极组30相对 应的区域中,也不产生电场。从而,相应地能够抑制由电变形产生的叠层电容器阵列CA3的振动。(第四实施方式)参照图10 图12,说明第四实施方式的叠层电容器阵列CA4的 结构。第四实施方式的叠层电容器阵列CA4在端子电极的数量方面与 第一实施方式的叠层电容器阵列CA1不同。图10是第四实施方式的 叠层电容器阵列的立体图。图11是在第四实施方式的叠层电容器阵列 中包括的电容器素体的分解立体图。图12是用于说明图IO所示的叠 层电容器阵列的XII—XII箭头截面的结构的图。如图10所示,第四实施方式的叠层电容器阵列CA4具有电容器 素体L4和配置在电容器素体L4的外表面的第一 第六端子电极1 6。 第一 第六端子电极〗 6通过向电容器素体的外表面提供包括例如导 电性金属粉末和玻璃粉的导电性胶,并进行烧接而形成。根据需要, 在烧接的端子电极上还可能形成有镀层。这些第一 第六端子电极l 6在电容器素体L4的表面上形成为相互电绝缘。如图10所示,电容器素体L4是长方体形,具有相互相对的长方 形的第一和第二主面L4a、 L4b,以连接第一和第二主面L4a、 L4b之 间的方式沿着第一和第二主面的短边方向延伸并且相互相对的第一和 第二端面L4c、 L4d,以及以连接第一和第二主面L4a、 L4b之间的方 式沿着第一和第二主面L4a、 L4b的长边方向延伸并且相互相对的第-一 和第二侧面L4e、 L4f。第一、第三和第五端子电极l、 3、 5在电容器素体L4的第一侧面 L4e上,按照该顺序从第一端面L4c侧向第二端面L4d侧配置。第二、 第四和第六端子电极2、 4、 6在电容器素体L4的第二侧面L4f上,按 照该顺序从第一侧端面L4c侧向第二端面L4d侧配置。第一和第二端 子电极l、 2,第三和第四端子电极3、 4,以及第五和第六端子电极5、 6分别在第一和第二侧面L4e 、 L4f的相对方向相对。如图11所示,电容器素体L4具有叠层的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 是9层)电介质层10 18。各电介质层10 18例如由包括介电陶瓷的 陶瓷绿带的烧结体构成。如图11所示,在电容器素体L4中包括第一、第二和第三电极组 20、 30、 40。第一电极组20具有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各4层)第一和第二内部电极21 24、 25 28。第二电极组30具有多个(在本实施 方式中各4层)第三和第四内部电极31 34、 35 38。第三电极组40 具有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各4层)第五和第六内部电极41 44、 45 48。第一 第三电极组20、 30、 40在电容器素体L4内,沿着与第一 和第二主面L4a、 L4b的相对方向正交的方向,即电容器素体L4的第 一和第二端面L4c、 L4d的相对方向并列设置。具体而言,第一、第二 和第三电极组20、 30、 40从第一端面L4c侧朝向第二端面L4d侧以该 顺序并列设置。各个内部电极21 24、 25 28、 31 34、 35 38、 41 44、 45 48例如由导电性胶的烧结体构成。包括在第一电极组20中的第一和第二内部电极21 24、 25 28 从第一主面L4a朝向第二主面L4b,按照第一内部电极21、第二内部 电极25、第一内部电极22、第二内部电极26、第一内部电极23、第 二内部电极27、第一内部电极24、第二内部电极28的顺序配置。包 括在第二电极组30中的第三和第四内部电极31 34、 35 38从第一 主面L4a朝向第二主面L4b,按照第四内部电极35、第三内部电极31、 第四内部电极36、第三内部电极32、第四内部电极37、第三内部电极 33、第四内部电极38、第三内部电极34的顺序配置。包括在第三电极 组40中的第五和第六内部电极41 44、 45 48从第一主面L4a朝向 第二主面L4b,按照第五内部电极41、第六内部电极45、第五内部电 极42、第六内部电极46、第五内部电极43、第六内部电极47、第五 内部电极44、第六内部电极48的顺序配置。第一和第二内部电极21、 25将电介质层11夹在中间,第一和第 二内部电极22、 25将电介质层12夹在中间,第一和第二内部电极22、 26将电介质层13夹在中间,第一和第二内部电极23、 26将电介质层 14夹在中间,第一和第二内部电极23、 27将电介质层15夹在中间, 第一和第二内部电极24、 27将电介质层16夹在中间,第一和第二内 部电极24、 28将电介质层17夹在中间,并且分别沿着第一和第二主 面L4a、 L4b的相对方向相互相对。第三和第四内部电极31、 35将电介质层11夹在中间,第三和第 四内部电极31、 36将电介质层12夹在中间,第三和第四内部电极32、36将电介质层13夹在中间,第三和第四内部电极32、 37将电介质层 14夹在中间,第三和第四内部电极33、 37将电介质层15夹在中间, 第三和第四内部电极33、 38将电介质层16夹在中间,第三和第四内 部电极34、 38将电介质层17夹在中间,并且分别沿着第一和第二主 面L4a、 L4b的相对方向相互相对。第五和第六内部电极41、 45将电介质层11夹在中间,第五和第 六内部电极42、 45将电介质层12夹在中间,第五和第六内部电极42、 46将电介质层13夹在中间,第五和第六内部电极43、 46将电介质层 14夹在中间,第五和第六内部电极43、 47将电介质层15夹在中间, 第五和第六内部电极44、 47将电介质层16夹在中间,第五和第六内 部电极44、 48将电介质层17夹在中间,并且分别沿着第一和第二主 面L4a、 L4b的相对方向相互相对。第一内部电极21 24包括主电极部21a 24a和从主电极部21a 24a以露出至第一侧面L4e的方式延伸的引出部21b 24b。引出部 21b 24b与第一端子电极1物理连接。第二内部电极25 28包括主电极部25a 28a和从主电极部25a 28a以露出至第二侧面L4f的方式延伸的引出部25b 28b。引出部 25b 28b与第二端子电极2物理连接。第三内部电极31 34包括主电极部3 la 34a和从主电极部31 a 34a以露出至第一侧面L4e的方式延伸的引出部31b 34b。引出部 31b 34b与第三端子电极3物理连接。第四内部电极35 38包括主电极部35a 38a和从主电极部35a 38a以露出至第二侧面L4f的方式延伸的引出部35b 38b。引出部 35b 38b与第四端子电极4物理连接。第五内部电极41 44包括四条边分别与第一和第二端面L4c、 L4d以及第一和第二侧面L4e、L4f平行的四边形的主电极部41a 44a; 和从主电极部41a 44a以露出至第一侧面L4e的方式延伸的引出部 41b 44b。露出至第一侧面L4e的引出部41b 44b与第五端子电极5 物理连接。即,第五内部电极41 44与第五端子5连接。第六内部电极45 48包括四条边分别与第一和第二端面L4c、 L4d以及第一和第二侧面L4e、L4f平行的四边形的主电极部45a 48a;和从主电极部45a 48a以露出至第二侧面L4f的方式延伸的引出部 45b 48b。露出至第二侧面L4f的弓l出咅l〗45b 48b与第六端子电极6 物理连接。即,第六内部电极45 48与第六端子6连接。如图11和图12所示,作为虚拟的基准面S1,考虑与第一和第二 主面L4a、 L4b的相对方向平行的虚拟面。如果根据基准面S1进行考 虑,则第一和第二电极组20、 30沿着与基准面S正交的方向并列设置。 所谓与基准面S1正交的方向,相当于与第一和第二主面L4a、 L4b的 相对方向正交的方向。即,在电容器素体L4内,第一和第二内部电极 21 24、 25 28相对于基准面Sl配置在第一端面L4c侧,第三和第四 内部电极31 34、 35 38相对于基准面Sl配置在第二端面L4d侧。进而,作为虚拟的基准面S2,考虑与第一和第二主面L4a、 L4b 的相对方向平行的虚拟面。如果根据基准面S2进行考虑,则第二和第 三电极组30、 40沿着与基准面S2正交的方向并列设置。所谓与基准 面S2正交的方向,相当于与第一和第二主面L4a、 L4b的相对方向正 交的方向。即,在电容器素体L4内,第三和第四内部电极31 34、35 38相对于准面S2配置在第一端面L4c侦[J,第五和第六内部电极41 44、 45 48相对于基准面S2配置在第二端面L4d侧。第一内部电极21 24以与基准面Sl接触的方式配置。具体而言, 第一内部电极21 24的主电极部21a 24a的第二端面L4d侧的边分 别与基准面S1接触。第二内部电极25 28以从基准面Sl离开规定距离的方式配置。 具体而言,第二内部电极25 28的主电极部25a 28a的第二端面L4d 侧的边从基准面Sl离开规定距离Dl配置在第一端面L4c侧。第三内部电极31 34以与基准面Sl和S2接触的方式配置。具体 而言,第三内部电极31 34的主电极部31a 34a的第一端面L4c侧 的边分别与基准面Sl接触。第三内部电极31 34的主电极部31a 34a 的第二端面L4d侧的边分别与基准面S2接触。第四内部电极35 38以从基准面Sl和S2中的任一个均离开规定 距离的方式配置。具体而言,第四内部电极35 38的主电极部35a 38 a的第一端面L4c侧的边从基准面Sl离开规定距离D2配置在第二 端面L4d侧。第四内部电极35 38的主电极部35a 38a的第二端面L4d侧的边从基准面S2离开规定距离D3配置在第一端面L4c侧。第五内部电极41 44以与基准面S2接触的方式配置。具体而言, 第五内部电极41 44的主电极部4la 44a的第一端面L4c侧的边分 别与基准面S2接触。第六内部电极45 48以从基准面S2离开规定距离的方式配置。 具体而言,第六内部电极45 48的主电极部45a、 46a的第一端面L4c 侧的边从基准面S2离开规定距离D4配置在第二端面L4d侦ij。在叠层电容器阵列CA4中,第一和第二内部电极21 24、 25 28 将电介质层11 17夹在中间并交互相对。从而,第一和第二内部电极 21 24、 25 28形成静电电容Cl,形成一个包括在叠层电容器阵列 CA4中的电容器。在叠层电容器阵列CA4中,第三和第四内部电极31 34、 35 38 将电介质层]1 17夹在中间并交互相对。从而,第三和第四内部电极 31 34、 35 38形成静电电容C2,形成一个包括在叠层电容器阵列 CA4中的电容器。在叠层电容器阵列CA4中,第五和第六内部电极41 44、 45 48 将电介质层11 17夹在中间并交互相对。从而,第五和第六内部电极 41 44、 45 48形成静电电容C3,形成一个包括在叠层电容器阵列 CA4中的电容器。从而,叠层电容器阵列CA4的等效电路如图47所示o如上所述,在叠层电容器阵列CA4中,即使在由第一和第二内部 电极21 24、 25 28形成的电容器以及由第三和第四内部电极31 34、 35 38形成的电容器上施加电压,在各个电容器上产生电变形的 情况下,因为第一和第三内部电极21 24、 31 34以与基准面S1接 触的方式配置,所以在电容器之间的基准面S1附近也产生电变形。由 此,抑制基准面S1附近的应力集中。此外,在叠层电容器阵列CA4中,即使在由第三和第四内部电极 31 34、35 38形成的电容器以及由第五和第六内部电极41 44、45 48形成的电容器上施加电压,在各个电容器上产生电变形的情况下, 因为第三和第五内部电极31 34、 41 44以与基准面S2接触的方式 配置,所以在电容器之间的基准面S2附近也产生电变形。由此,抑制基准面S2附近的应力集中。通过抑制应力集中,还能够抑制在叠层电容器阵列CA4中裂纹的产生。不同于第一内部电极21 24与基准面Sl接触,第二内部电极25 28位于从基准面S离开规定距离Dl的位置。不同于第三内部电极31 34与基准面Sl接触,第四内部电极35 38位于从基准面Sl离开规定 距离D2的位置。由此,抑制在基准面S.附近过度产生由电变形引起 的变形。不同于第三内部电极31 34与基准面S2接触,第四内部电极35 38位于从基准面S2离开规定距离D3的位置。不同于第五内部电极 41 44与基准面S2接触,第六内部电极45 48位于从基准面S2离开 规定距离D4的位置。由此,抑制在基准面S2附近过度产生由电变形 引起的变形。(第五实施方式)参照图]3 图15,说明第五实施方式的叠层电容器阵列CA5的 结构。第五实施方式的叠层电容器阵列CA5在第一 第六端子电极和 第一 第六内部电极的配置方面与第四实施方式的叠层电容器阵列 CA4不同。图13是第五实施方式的叠层电容器阵列的立体图。图14 是在第五实施方式的叠层电容器阵列中包括的电容器素体的分解立体 图。图15是用于说明图13所示的叠层电容器阵列的XV—XV箭头截 面的结构的图。如图13所7^,第五实施方式的叠层电容器阵列CA5具有电容器 素体L5和配置在电容器素体L5的外表面的第一 第六端子电极1 6。如图13所示,电容器素体L5是长方体形,具有相互相对的长方 形的第一和第二主面L5a、 L5b,以连接第一和第二主面L5a、 L5b之 间的方式沿着第一和第二主面的短边方向延伸并且相互相对的第一和 第二端面L5c、 L5d,以及以连接第一和第二主面L5a、 L5b之间的方 式沿着第一和第二主面L5a、 L5b的长边方向延伸并且相互相对的第一 和第二侧面L5e、 L5f。第一、第四和第五端子电极l、 4、 5在电容器素体L5的第一侧面 L5e上,按照该顺序从第一端面L5c侧向第二端面L5d侧配置。第二、第三和第六端子电极2、 3、 6在电容器素体L5的第二侧面L5f上,按 照该顺序从第一侧端面L5c侧向第二端面L5d侧配置。第一和第二端 子电极l、 2,第三和第四端子电极3、 4,以及第五和第六端子电极5、 6分别在第一和第二侧面L5e 、 L5f的相对方向相对。如图14所示,电容器素体L5具有叠层的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 是9层)电介质层10 18。如图14所示,在电容器素体L5中包括第一 第三电极组20、 30、 40。第一电极组20具有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各4层)第一和第二内 部电极21 24、 25 28。第二电极组30具有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各 4层)第三和第四内部电极3] 34、 35 38。第三电极组40具有多个 (在本实施方式中各4层)第五和第六内部电极41 44、 45 48。第一 第三电极组20、 30、 40在电容器素体L5内,沿着第一和 第二端面L5c、 L5d的相对方向并列设置。具体而言,第一、第二和第 三电极组20、 30、 40从第一端面L5c侧向第二端面L5d侧以该顺序并 列设置。包括在第一电极组20中的第一和第二内部电极21 24、 25 28 从第一主面L5a朝向第二主面L5b,按照第二内部电极25、第一内部 电极21、第二内部电极26、第一内部电极22、第二内部电极27、第 一内部电极23、第二内部电极28、第一内部电极24的顺序配置。包 括在第二电极组30中的第三和第四内部电极31 34、 35 38从第一 主面L5a朝向第二主面L5b,按照第三内部电极31、第四内部电极35、 第三内部电极32、第四内部电极36、第三内部电极33、第四内部电极 37、第三内部电极34、第四内部电极38的顺序配置。包括在第三电极 组40中的第五和第六内部电极41 44、 45 48从第一主面L5a朝向 第二主面L5b,按照第六内部电极45、第五内部电极41、第六内部电 极46、第五内部电极42、第六内部电极47、第五内部电极43、第六 内部电极48、第五内部电极44的顺序配置。第一和第二内部电极21、 25将电介质层11夹在中间,第一和第 二内部电极21、 26将电介质层12夹在中间,第一和第二内部电极22、 26将电介质层13夹在中间,第一和第二内部电极22、 27将电介质层 14夹在中间,第一和第二内部电极23、 27将电介质层15夹在中间,第一和第二内部电极23、 28将电介质层16夹在中间,第一和第二内 部电极24、 28将电介质层17夹在中间,并且分别沿着第一和第二主 面L5a、 L5b的相对方向相互相对。第三和第四内部电极31、 35将电介质层11夹在中间,第三和第 四内部电极32、 35将电介质层12夹在中间,第三和第四内部电极32、 36将电介质层13夹在中间,第三和第四内部电极33、 36将电介质层 14夹在中间,第三和第四内部电极33、 37将电介质层15夹在中间, 第三和第四内部电极34、 37将电介质层16夹在中间,第三和第四内 部电极34、 38将电介质层17夹在中间,并且分别沿着第一和第二主 面L5a、 L5b的相对方向相互相对。第五和第六内部电极41、 45将电介质层1 l夹在中间,第五和第 六内部电极41、 46将电介质层12夹在中间,第五和第六内部电极42、 46将电介质层13夹在中间,第五和第六内部电极42、 47将电介质层 14夹在中间,第五和第六内部电极43 、 47将电介质层15夹在中间, 第五和第六内部电极43、 48将电介质层16夹在中间,第五和第六内 部电极44、 48将电介质层17夹在中间,并且分别沿着第一和第二主 面L5a、 L5b的相对方向相互相对。第一内部电极21 24包括主电极部21a 24a和从主电极部21a 24a以露出至第一侧面L5e的方式延伸的引出部21b 24b。引出部 21b 24b与第一端子电极1物理连接。第二内部电极25 28包括主电极部25a 28a和从主电极部25a 28a以露出至第二侧面L5f的方式延伸的引出部25b 28b。引出部 25b 28b与第二端子电极2物理连接。第三内部电极31 34包括主电极部3la 34a和从主电极部3la 34a以露出至第二侧面L5f的方式延伸的引出部31b 34b。引出部 31b 34b与第三端子电极3物理连接。第四内部电极35 38包括主电极部35a 38a和从主电极部35a 38a以露出至第一侧面L5e的方式延伸的引出部35b 38b。引出部 35b 38b与第四端子电极4物理连接。第五内部电极41 44包括主电极部41a 44a和从主电极部41a 44a以露出至第一侧面L5e的方式延伸的引出部41b 44b。引出部41b 44b与第五端子电极5物理连接。第六内部电极45 48包括主电极部45a 48a和从主电极部45a 48a以露出至第二侧面L5f的方式延伸的引出部45b 48b。引出部 45b 48b与第六端子电极6物理连接。如图14和图15所示,作为虚拟的基准面S1,考虑与第一和第二 主面L5a、 L5b的相对方向平行的虚拟面。第一和第二电极组20、 30 沿着与基准面S1正交的方向,即与第一和第二主面L5a、 L5b的相对 方向正交的方向并列设置。即,在电容器素体L5内,第一和第二内部 电极21 24、 25 28相对于基准而S1配置在第一端面L5c侦U,第三 和第四内部电极31 34、35 38相对于基准面S1配置在第二端面L5d进而,作为虚拟的基准面S2,考虑与第一和第二主面L5a、 L5b 的相对方向平行的虚拟面。第二和第二电极组30、 40沿着与基准面S2 正交的方向,即与第一和第二主面L5a、 L5b的相对方向正交的方向并 列设置。即,在电容器素体L5内,第三和第四内部电极31 34、 35 38相对于基准面S2配置在第一端面L5c侧,第五和第六内部电极41 44、 45 48相对于基准面S2配置在第二端面L5d侧。第一内部电极21 24以主电极部21a 24a的第二端面L5d侧的 边与基准面Sl接触的方式配置。第二内部电极25 28以主电极部 25a 28a的第二端面L5d侧的边从基准面Sl向第一端面L5c侧离开规 定距离D1的方式配置。第三内部电极31 34的主电极部31a 34a的第一端面L5c侧的 边分别与基准面Sl接触。第三内部电极31 34的主电极部31a 34a 的第二端面L5d侧的边分别与基准面S2接触。第四内部电极35 38以主电极部35a 38a的第一端面L5c侧的 边从基准面S1向第二端面L5d侧离开规定距离D2的方式配置。第四 内部电极35 38以主电极部35a 38a的第二端面L5d侧的边从基准 面S 2向第一端面L5c侧离开规定距离D3的方式配置。第五内部电极41 44以主电极部4]a 44a的第一端面L5c侧的 边与基准面S2接触的方式配置。第六内部电极45 48以主电极部 45a 48a的第一端面L5c侧的边从基准面S2向第二端面L5d侧离开规定距离D4的方式配置。在叠层电容器阵列CA5中,第一和第二内部电极21 24、 25 28具有将电介质层夹在中间并相对的内部电极,这些相互相对的第一和 第二内部电极形成一个包括在叠层电容器阵列CA5中的电容器。在叠层电容器阵列CA5中,第三和第四内部电极31 34、 35 38 具有将电介质层夹在中间并相对的内部电极,这些相互相对的第三和 第四内部电极形成一个包括在叠层电容器阵列CA5中的电容器。在叠层电容器阵列CA5中,第五和第六内部电极41 44、 45 48 具有将电介质层夹在中间并相对的内部电极,这些相互相对的第五和 第六内部电极形成一个包括在叠层电容器阵列CA5中的电容器。如上所述,在叠层电容器阵列CA5中,即使在由第一和第二内部 电极21 24、 25 28形成的电容器以及由第三和第四内部电极31 34、 35 38形成的电容器上施加电压,在各个电容器上产生电变形的 情况下,因为第一和第三内部电极21 24、 31 34以与基准面Sl接 触的方式配置,所以在电容器之间的基准面S1附近也产生电变形。由 此,能够抑制基准面S1附近的应力集中。此外,在叠层电容器阵列CA5中,即使在由第三和第四内部电极 31 34、35 38形成的电容器以及由第五和第六内部电极41 44、45 48形成的电容器上施加电压,在各个电容器上产生电变形的情况下, 因为第三和第五内部电极31 34、 41 44以与基准面S2接触的方式 配置,所以在电容器之间的基准面S2附近也产生电变形。由此,抑制 基准面S2附近的应力集中。通过抑制应力集中,还能够抑制在叠层电容器阵列CA5中裂纹的 产生。不同于第一 内部电极21 24与基准面S1接触,第二内部电极25 28位于从基准面Sl离开规定距离Dl的位置。不同于第三内部电极 31 34与基准面S1接触,第四内部电极35 38位于从基准面S1离开 规定距离D2的位置。由此,抑制在基准面S1附近过度产生由电变形 引起的变形。不同于第三内部电极31 34与基准面S2接触,第四内部电极35 38位于从基准面S2离开规定距离D3的位置。不同于第五内部电极41 44与基准面S2接触,第六内部电极45 48位于从基准面S2离开 规定距离D4的位置。由此,抑制在基准面S2附近过度产生由电变形 引起的变形。(第六实施方式)参照图16 图18,说明第六实施方式的叠层电容器阵列CA6的 结构。第六实施方式的叠层电容器阵列CA6在第一 第六内部电极的 配置方面与第四实施方式的叠层电容器阵列CA4不同。图16是第六 实施方式的叠层电容器阵列的立体图。图17是在第六实施方式的叠层 电容器阵列中包括的电容器素体的分解立体图。图18是用于说明图16所示的叠层电容器阵列的xvin—xvni箭头截面的结构的图。如图16所示,第六实施方式的叠层电容器阵列CA6具有电容器 素体L6和配置在电容器素体L6的外表面的第一 第六端子电极1 6。如图16所示,电容器素体L6是长方体形,具有相互相对的长方 形的第一和第二主面L6a、 L6b,以连接第一和第二主面L6a、 L6b之间的方式沿着第一和第二主面的短边方向延伸并且相互相对的第一和 第二端面L6c、 L6d,以及以连接第一和第二主面L6a、 L6b之间的方 式沿着第一和第二主面L6a、 L6b的长边方向延伸并且相互相对的第一 和第二侧面L6e、 L6f。第一、第三和第五端子电极1、 3、 5在电容器素体L6的第一侧面 L6e上,按照该顺序从第一端面L6c侧向第二端面L6d侧配置。第二、 第四和第六端子电极2、 4、 6在电容器素体L6的第二侧面L6f上,按 照该顺序从第一侧端面L6c侧向第二端面L6d侧配置。第一和第二端 子电极l、 2,第三和第四端子电极3、 4,以及第五和第六端子电极5、 6分别在第一和第二侧面L6e 、 L6f的相对方向相对。如图17所示,电容器素体L6具有叠层的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 是9层)电介质层10 18。如图17所示,在电容器素体L6中包括第一 第三电极组20、 30、 40。第一电极组20具有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是2层)第一内部电极 21、 22和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是4层)第二内部电极25 28。第二 电极组30具有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是4层)第三内部电极31 34 和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是2层)第四内部电极35、 36。第三电极组40具有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是4层)第五内部电极41 44和多个(在 本实施方式中是2层)第六内部电极45、 46。在电容器素体L6内,第一^^第三电极组20、 30、 40沿着第一和 第二端面L6c、 L6d的相对方向并列配置,具体而言,第一、第二和第 三电极组20、 30、 40从第一端面L6c侧朝向第二端面L6d侧以该顺序 并列设置。包括在第一电极组20中的第一和第二内部电极21、 22、 25 28 从第一主面L6a朝向第二主面L6b,按照第一内部电极21、第二内部 电极25、第二内部电极26、第一内部电极22、第二内部电极27、第 二内部电极28的顺序配置。包括在第二电极组30中的第三和第四内 部电极31 34、 35、 36从第一主面L6a朝向第二主面L6b,按照第三 内部电极31、第四内部电极35、第三内部电极32、第三内部电极33、 第四内部电极36、第三内部电极34的顺序配置。包括在第三电极组 40中的第五和第六内部电极41 44、 45、 46从第一主面L6a朝向第二 主面L6b,按照第五内部电极41、第六内部电极45、第五内部电极42、 第五内部电极43、第六内部电极46、第五内部电极44的顺序配置。在电容器素体L6中,第一内部电极21、 22中的任一个配置于在 第一和第二主面L6a、 L6b的相对方向上与第三和第四内部电极31 34、 35、 36中的任一个均不同的位置。在电容器素体L6中,第二内部 电极26、 28中的任一个配置于在第一和第二主面L6a、 L6b的相对方 向上与第五和第六内部电极41、42、45 48中的任一个均不同的位置。在电容器素体L6中,第四内部电极35、 36中的任一个配置于在 第一和第二主面L6a、 L6b的相对方向上与第一和第二内部电极21、 22、 25 28中的任一个均不同的位置。在电容器素体L6中,第三内部 电极32、 34中的任一个配置于在第一和第二主面L6a、 L6b的相对方 向上与第五和第六内部电极41、42、45 48中的任一个均不同的位置。在电容器素体L6中,第五内部电极4i、 43中的任一个配置于在 第一和第二主面L6a、 L6b的相对方向上与第三和第四内部电极31 34、 35、 36中的任一个均不同的位置。在电容器素体L6中,第五内部 电极42、 44中的任一个配置于在第一和第二主面L6a、 L6b的相对方 向上与第一和第二内部电极21、22、25 28中的任一个均不同的位置。在电容器素体L6内,第一内部电极21和第五内部电极41;第二内部电极22、第三内部电极31和第六内部电极45;第四内部电极35 和第五内部电极42;第二内部电极26和第三内部电极32;第一内部 电极22和第五内部电极43;第二内部电极27、第四内部电极33和第 六内部电极46;第四内部电极36和第五内部电极44;第二内部电极 28和第三内部电极34,分别在第一和第二主面L6a、 L6b的相对方向 上,配置在同一层上。第一和第二内部电极21、 25将电介质层11夹在中间,第一和第 二内部电极22、 26将电介质层14夹在中间,第一和第二内部电极22、 27将电介质层15夹在中间,并且分别沿着第一和第二主面L6a、 L6b 的相对方向相互相对。在第一和第二主面L6a、 L6b的相对方向观察,第二内部电极25、 26隔着电介质层12、 13相邻配置。在第一和第二主面L6a、 L6b的相 对方向观察,第二内部电极27、 28隔着电介质层16、 17相邻配置。第三和第四内部电极31、 35将电介质层12夹在中间,第三和第 四内部电极32、 35将电介质层13夹在中间,第三和第四内部电极33、 36将电介质层16夹在中间,第三和第四内部电极34、 36将电介质层 17夹在中间,并且分别沿着第一和第二主面L6a、 L6b的相对方向相 互相对。在第一和第二主面L6a、 L6b的相对方向观察,第三内部电极31 和第一主面L6a隔着电介质层10、 11相邻配置。在第一和第二主面 L6a、 L6b的相对方向观察,第三内部电极32、 33隔着电介质层14、 15相邻配置。第五和第六内部电极41、 45将电介质层11夹在中间,第五和第 六内部电极42、 45将电介质层12夹在中间,第五和第六内部电极43、 46将电介质层15夹在中间,第五和第六内部电极44、 46将电介质层 16夹在中间,并且分别沿着第一和第二主面L6a、 L6b的相对方向相 互相对。在第一和第二主面L6a、 L6b的相对方向观察,第五内部电极42、 43隔着电介质层13、 14相邻配置。在第一和第二主面L6a、 L6b的相 对方向观察,第五内部电极44和第二主面L6b隔着电介质层17、 18相邻配置。第一内部电极21、 22包括主电极部21a、 22a和从主电极部21a、 22a以露出至第一侧面L6e的方式延伸的引出部21b、22b。引出部21b、 22b与第一端子电极1物理连接。第二内部电极25 28包括主电极部25a 28a和从主电极部25a 28a以露出至第二侧面L6f的方式延伸的引出部25b 28b。引出部 25b 28b与第二端子电极2物理连接。第三内部电极31 34包括主电极部31a 34a和从主电极部3]a 34a以露出至第一侧面L6e的方式延伸的引出部31b 34b。引出部 31b 34b与第三端子电极3物理连接。第四内部电极35、 36包括主电极部35a、 36a和从主电极部35a、 36a以露出至第二侧面L6f的方式延伸的引出部35b、 36b。引出部35b、 36b与第四端子电极4物理连接。第五内部电极41 44包括主电极部41a 44a和从主电极部41a 44a以露出至第一侧面L6e的方式延伸的引出部41b 44b。引出部 41b 44b与第五端子电极5物理连接。第六内部电极45 、 46包括主电极部45a、 46a和从主电极部45a、 46a以露出至第二侧面L6f的方式延伸的引出部45b、 46b。引出部45b、 46b与第六端子电极6物理连接。如图17和图18所示,作为虚拟的基准面S1,考虑与第一和第二 主面L6a、 L6b的相对方向平行的虚拟面。第一和第二电极组20、 30 沿着与基准面S1正交的方向,即与第一和第二主面L6a、 L6b的相对 方向正交的方向并列设置。即,在电容器素体L6内,第一和第二内部 电极21、 22、 25 28相对于基准面Sl配置在第一端面L6c侧,第三 和第四内部电极31 34、 35、 36相对于基准面Sl配置在第二端面L6d进而,作为虚拟的基准面S2,考虑与第一和第二主面L6a、 L6b 的相对方向平行的虚拟面。第二和第三电极组30、 40沿着与基准面S2 正交的方向,即与第一和第二主面L6a、 L6b的相对方向正交的方向并 列设置。即,在电容器素体L6内,第三和第四内部电极31 34、 35、 36相对于基准面S2配置在第一端面L6c侧,第五和第六内部电极41 44、 45、 46相对于基准面S2配置在第二端面L6d侧。第一内部电极21、 22以主电极部21a、 22a的第二端面L6d侧的 边与基准面Sl接触的方式配置。第二内部电极25 28以主龟极部 25a 28a的第二端面L6d侧的边从基准面Sl向第一端面L6c侧离开规 定距离D1的方式配置。第三内部电极31 34的主电极部31a 34a的第一端面L6c侧的 边分别与基准面Sl接触。第三内部电极31 34的主电极部31a 34a 的第二端面L6d侧的边分别与基准面S2接触。第四内部电极35、 36以主电极部35a、 36a的第一端面L6c侧的 边从基准面S1向第二端面L6d侧离开规定距离D2的方式配置。第四 内部电极35、 36以主电极部35a、 36a的第二端面L6d侧的边从基准 面S2向第一端面L6c侧离开规定距离D3的方式配置。第五内部电极41 44以主电极咅卩41a 44a的第一端面L6c侧的 边与基准面S2接触的方式配置。第六内部电极45、46以主电极部45a、 46a的第一端面L6c侧的边从基准面S2向第二端面L6d侧离开规定距 离D4的方式配置。在叠层电容器阵列CA6中,第一和第二内部电极21、 22、 25 28 具有将电介质层夹在中间并相对的内部电极,这些相互相对的第一和 第二内部电极形成一个包括在叠层电容器阵列CA6中的电容器。在叠层电容器阵列CA6中,第三和第四内部电极31 34、 35、 36 具有将电介质层夹在中间并相对的内部电极,这些相互相对的第三和 第四内部电极形成一个包括在叠层电容器阵列CA6中的电容器。在叠层电容器阵列CA6中,第五和第六内部电极41 44、 45、 46 具有将电介质层夹在中间并相对的内部电极,这些相互相对的第五和 第六内部电极形成一个包括在叠层电容器阵列CA6中的电容器。如上所述,在叠层电容器阵列CA6中,即使在由第一和第二内部 电极21、22、25 28形成的电容器以及由第三和第四内部电极31 34、 35、 36形成的电容器上施加电压,在各个电容器上产生电变形的情况 下,因为第一和第三内部电极21、 22、 31 34以与基准面Sl接触的 方式配置,所以在电容器之间的基准面S1附近也产生电变形。由此, 抑制基准面Sl附近的应力集中。此外,在叠层电容器阵列CA6中,即使在由第三和第四内部电极31 34、 35、 36以及由第五和第六内部电极41 44、 45、 46形成的电 容器上施加电压,在各个电容器上产生电变形的情况下,因为第三和 第五内部电极31 34、 41 44以与基准面S2接触的方式配置,所以 在电容器之间的基准面S2附近也产生电变形。由此,抑制基准面S2 附近的应力集中。通过抑制应力集中,还能够抑制在叠层电容器阵列CA6中裂纹的 产生。不同于第一内部电极21、22与基准面Sl接触,第二内部电极25 28位于从基准面Sl离开规定距离Dl的位置。不同于第三内部电极 3i 34与基准面Sl接触,第四内部电极35、 36位于从基准面S1离开 规定距离D2的位置。由此,抑制在基准面S1附近过度产生由电变形 引起的变形。不同于第三内部电极31 34与基准面S2接触,第四内部电极35、 36位于从基准面S2离开规定距离D3的位置。不同于第五内部电极 41 44与基准面S2接触,第六内部电极45、 46位于从基准面S2离开 规定距离D4的位置。由此,抑制在基准面S2附近过度产生由电变形 引起的变形。第四内部电极35、 36中的任一个配置于在第一和第二主面L6a、 L6b的相对方向上与第一和第二内部电极21、 22、 25 28中的任一个 均不同的位置。此外,第五内部电极42、 44中的任一个配置于在第一 和第二主面L6a、 L6b的相对方向上与第一和第二内部电极21、 22、 25 28中的任一个均不同的位置。因此,在叠层电容器阵列CA6中, 第二内部电极25、 26间的间隔(电介质层12、 13)、和第二内部电极 27、 28间的间隔(电介质层16、 17)被分别较大地取为两层电介质层。 结果,能够具有较大的电变形缓和层,能够抑制在叠层电容器阵列CA6 中由电变形产生的振动。第一内部电极21、 22中的任一个配置于在第一和第二主面L6a、 L6b的相对方向上与第三和第四内部电极31 34、 35、 36中的任一个 均不同的位置。此外,第五内部电极41、 43中的任一个配置于在第一 和第二主面L6a、 L6b的相对方向上与第三和第四内部电极31 34、35、 36中的任一个均不同的位置。因此,在叠层电容器阵列CA6中, 第一主面L6a与第三内部电极31间的间隔(电介质层IO、 11)、以及 第三内部电极32、 33间的间隔(电介质层14、 15)被分别较大地取为 两层电介质层。结果,能够具有较大的电变形缓和层,能够抑制在叠 层电容器阵列CA6中由电变形产生的振动。第二内部电极26、 28中的任一个配置于在第一和第二主面L6a、 L6b的相对方向上与第五和第六内部电极41 44、 45、 46中的任一个 均不同的位置。此外,第三内部电极32、 34中的任一个配置于在第一 和第二主面L6a、 L6b的相对方向上与第五和第六内部电极41 44、 45、 46中的任一个均不同的位置。因此,在叠层电容器阵列CA6中, 第五内部电极42、 43间的间隔(电介质层13、 14)、以及第五内部电 极44与第二主面L6b间的间隔(电介质层17、 18)被分别较大地取为 两层电介质层。结果,能够具有较大的电变形缓和层,能够抑制在叠 层电容器阵列CA6中由电变形产生的振动。在第一和第二主面L6a、 L6b的相对方向观察,两层的第二内部电 极25、 26和两层的第二内部电极27、 28分别相邻配置。即使在叠层 电容器阵列上施加电压,在位于邻接相对的同极性的内部电极25、 26 之间的电介质层12、 13,和位于邻接相对的同极性的内部电极27、 28 之间的电介质层16、17的任一个上也均不产生由相对电极引起的电场。 从而,相应地抑制由电变形产生的叠层电容器阵列CA6的振动。在第一和第二主面L6a、 L6b的相对方向观察,两层的第三内部电 极32、 33相邻配置。即使在叠层电容器阵列上施加电压,在位于邻接 相对的同极性的内部电极32、 33之间的电介质层14、 15上,也不产 生由相对电极引起的电场。从而,相应地抑制由电变形产生的叠层电 容器阵列CA6的振动。在第一和第二主面L6a、 L6b的相对方向观察,两层的第五内部电 极42、 43相邻配置。即使在叠层电容器阵列上施加电压,在位于邻接 相对的同极性的内部电极42、 43之间的电介质层13、 14上,也不产 生由相对电极引起的电场。从而,相应地抑制由电变形产生的叠层电 容器阵列CA6的振动。 (第七实施方式)参照图19 图21,说明第七实施方式的叠层电容器阵列CA7的 结构。第七实施方式的叠层电容器阵列CA7在第一 第六端子电极1 6和第一 第六内部电极的配置方面与第四实施方式的叠层电容器阵 列CA4不同。图19是第七实施方式的叠层电容器阵列的立体图。图 20是在第七实施方式的叠层电容器阵列中包括的电容器素体的分解立 体图。图21是用于说明图19所示的叠层电容器阵列的XXI—XXI箭 头截面的结构的图。如图19所示,第七实施方式的叠层电容器阵列CA7具有电容器 素体L7和配置在电容器素体L7的外表面的第一 第六端子电极1 6。如图19所示,电容器素体L7是长方体形,具有相互相对的长方 形的第一和第二主面L7a、 L7b,以连接第一和第二主面L7a、 L7b之 间的方式沿着第一和第二主面的短边方向延伸并且相互相对的第一和 第二端面L7c、 L7d,以及以连接第一和第二主面L7a、 L7b之间的方 式沿着第一和第二主面L7a、 L7b的长边方向延伸并且相互相对的第一 和第二侧面L7e、 L7f。第一、第四和第五端子电极l、 4、 5在电容器素体L7的第一侧面 L7e上,按照该顺序从第一端面L7c侧向第二端面L7d侧配置。第二、 第三和第六端子电极2、 3、 6在电容器素体L7的第二侧面L7f上,按 照该顺序从第一侧端面L7c侧向第二端面L7d侧配置。第一和第二端 子电极l、 2,第三和第四端子电极3、 4,以及第五和第六端子电极5、 6分别在第一和第二侧面L7e 、 L7f的相对方向相对。如图20所示,电容器素体L7具有叠层的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 是9层)电介质层10 18。如图20所示,在电容器素体L7中包括第一 第三电极组20、 30、 40。第一电极组20具有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是4层)第一内部电极 21 24和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是2层)第二内部电极25、 26。第二 电极组30具有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是4层)第三内部电极31 34 和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是2层)第四内部电极35、 36。第三电极组 40具有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是2层)第五内部电极41、 42和多个(在 本实施方式中是4层)第六内部电极45 48。第一 第三电极组20、 30、 40在电容器素体L7内沿着第一和第二端面L7c、 L7d的相对方向并列配置。具体而言,第一、第二和第三 电极组20、 30、 40从第一端面L7c侧朝向第二端面L7d侧以该顺序并 列设置。包括在第一电极组20中的第一和第二内部电极21 24、 25、 26 从第一主面L7a朝向第二主面L7b,按照第二内部电极25、第一内部 电极21、第一内部电极22、第二内部电极26、第一内部电极23、第 一内部电极24的顺序配置。包括在第二电极组30中的第三和第四内 部电极31 34、 35、 36从第一主面L7a朝向第二主面L7b,按照第三 内部电极31、第三内部电极32、第四内部电极35、第三内部电极33、 第三内部电极34、第四内部电极36的顺序配置。包括在第三电极组 40中的第五和第六内部电极41、 42、 45 48从第一主面L7a朝向第二 主面L7b,按照第六内部电极45、第五内部电极41、第六内部电极46、 第六内部电极47、第五内部电极42、第六内部电极48的顺序配置。在电容器素体L7内,第一内部电极21、 23中的任一个配置于在 第一和第二主面L7a、 L7b的相对方向上与第三和第四内部电极31 34、 35、 36中的任一个均不同的位置。在电容器素体L7中,第一内部 电极22、 24中的任一个配置于在第一和第二主面L7a、 L7b的相对方 向上与第五和第六内部电极41、 42、 45 48中的任一个均不同的位置。在电容器素体L7内,第三内部电极32、 34中的任一个配置于在 第一和第二主面L7a、 L7b的相对方向上与第一和第二内部电极21 24、 25、 26中的任一个均不同的位置。在电容器素体L7中,第四内部 电极35、 36中的任一个配置于在第一和第二主面L7a、 L7b的相对方 向上与第五和第六内部电极41、 42、 45 48中的任一个均不同的位置。在电容器素体L7内,第五内部电极41、 42中的任一个配置于在 第一和第二主面L7a、 L7b的相对方向上与第三和第四内部电极31 34、 35、 36中的任一个均不同的位置。在电容器素体L7中,第六内部 电极46、 48中的任一个配置于在第一和第二主面L7a、 L7b的相对方 向上与第一和第二内部电极21 24、 25、 26中的任一个均不同的位置。在电容器素体L7内,第二内部电极25、第三内部电极31和第六 内部电极45;第一内部电极21和第五内部电极41;第三内部电极32 和第六内部电极46;第一内部电极22和第四内部电极35;第二内部电极26、第三内部电极33和第六内部电极47;第一内部电极23和第 五内部电极42;第三内部电极34和第六内部电极48;第一内部电极 24和第四内部电极36,分别在第一和第二主面L7a、 L7b的相对方向 上,配置在同一层上。第一和第二内部电极21、 25将电介质层li夹在中间,第一和第 二内部电极22、 26将电介质层14夹在中间,并且分别沿着第一和第 二主面L7a、 L7b的相对方向相互相对。在第一和第二主面L7a、 L7b的相对方向观察,第一内部电极21、 22隔着电介质层12、 13相邻配置。在第一和第二主面L7a、 L7b的相 对方向观察,第一内部电极23、 24隔着电介质层16、 17相邻配置。第三和第四内部电极32、 35将电介质层]3夹在中间,第三和第 四内部电极33、 35将电介质层14夹在中间,第三和第四内部电极34、 36将电介质层17夹在中间,并且分别沿着第一和第二主面L7a、 L7b的相对方向相互相对。在第一和第二主面L7a、 L7b的相对方向观察,第三内部电极31、 32隔着电介质层1]、 12相邻配置。在第一和第二主面L7a、 L7b的相 对方向观察,第三内部电极33、 34隔着电介质层15、 16相邻配置。第五和第六内部电极41、 45将电介质层11夹在中间,第五和第 六内部电极41、 46将电介质层12夹在中间,第五和第六内部电极42、 47将电介质层15夹在中间,第五和第六内部电极42、 48将电介质层 16夹在中间,并且分别沿着第一和第二主面L7a、 L7b的相对方向相 互相对。在第一和第二主面L7a、 L7b的相对方向观察,第六内部电极46、 47隔着电介质层13、 14相邻配置。在第一和第二主面L7a、 L7b的相 对方向观察,第六内部电极48和第二主面L7b隔着电介质层17、 18 相邻配置。第一内部电极21 24包括主电极部21a 24a和从主电极部21a 24a以露出至第一侧面L7e的方式延伸的引出部21b 24b。引出部 21b 24b与第一端子电极1物理连接。第二内部电极25、 26包括主电极部25a、 26a和从主电极部25a、 26a以露出至第二侧面L7f的方式延伸的引出部25b、 26b。引出部25b、26b与第二端子电极2物理连接。第三内部电极31 34包括主电极部31a 34a和从主电极部31a 34a以露出至第二侧面L7f的方式延伸的引出部31b 34b。引出部 31b 34b与第三端子电极3物理连接。第四内部电极35、 36包括主电极部35a、 36a和从主电极部35a、 3 6a以露出至第一侧面L7e的方式延伸的引出部3 5b 、 36b 。引出部3 5b 、 36b与第四端子电极4物理连接。第五内部电极41、 42包括主电极部41a、 42a和从主电极部41a、 42a以露出至第一侧面L7e的方式延伸的引出部41b、42b。引出部41b、 42b与第五端子电极5物理连接。第六内部电极45 48包括主电极部45a 48a和从主电极部45a 48a以露出至第二侧面L7f的方式延伸的引出部45b 48b。引出部 45b 48b与第六端子电极6物理连接。如图20和图21所示,作为虚拟的基准面S1,考虑与第一和第二 主面L7a、 L7b的相对方向平行的虚拟面。第一和第二电极组20、 30 沿着与基准面Sl正交的方向,即与第一和第二主面L7a、 L7b的相对 方向正交的方向并列设置。即,在电容器素体L7内,第一和第二内部 电极21 24、 25、 26相对于基准面S1配置在第一端面L7c侧,第三 和第四内部电极31 34、 35、 36相对于基准面Sl配置在第二端面L7d进而,作为虚拟的基准面S2,考虑与第一和第二主面L7a、 L7b 的相对方向平行的虚拟面。第二和第三电极组30、 40沿着与基准面S2 正交的方向,即沿着与第一和第二主面L7a、 L7b的相对方向正交的方 向并列设置。即,在电容器素体L7内,第三和第四内部电极31 34、 35、 36相对于基准面S2配置在第一端面L7c侧,第五和第六内部电极 41、 42、 45 48相对于基准面S2配置在第二端面L7d侧。第一内部电极21 24以主电极部21a 24a的第二端面L7d侧的 边与基准面S1接触的方式配置。第二内部电极25、26以主电极部25a、 26a的第二端面L7d侧的边从基准面Sl向第一端面L7c侧离开规定距 离D1的方式配置。第三内部电极31 34的主电极部31a 34a的第一端面L7c侧的边分别与基准面Sl接触。第三内部电极31 34的主电极部31a 34a 的第二端面L7d侧的边分别与基准面S2接触。第四内部电极35、 36以主电极部35a、 36a的第一端面L7c顶拍勺 边从基准面S1向第二端面L7d侧离开规定距离D2的方式配置。第四 内部电极35、 36以主电极部35a、 36a的第二端面L7d侧的边从基准 面S2向第一端面L7c侧离开规定距离D3的方式配置。第五内部电极41、 42以主电极部4Ia、 42a的第一端面L7c侧的 边与基准面S2接触的方式配置。第六内部电极45 48以主电极部 45a 48a的第一端面L7c侧的边从基准面S2向第二端面L7d侧离开规 定距离D4的方式配置。在叠层电容器阵列CA7中,第一和第二内部电极21 24、 25、 26具有将电介质层夹在中间并相对的内部电极,这些相互相对的第一和 第二内部电极形成一个包括在叠层电容器阵列CA7中的电容器。在叠层电容器阵列CA7中,第三和第四内部电极31 34、 35、 36 具有将电介质层夹在中间并相对的内部电极,这些相互相对的第三和 第四内部电极形成一个包括在叠层电容器阵列CA7中的电容器。在叠层电容器阵列CA7中,第五和第六内部电极41、 42、 45 48 具有将电介质层夹在中间并相对的内部电极,这些相互相对的第五和 第六内部电极形成一个包括在叠层电容器阵列CA7中的电容器。如上所述,在叠层电容器阵列CA7中,即使在由第一和第二内部 电极21 24、25、26形成的电容器以及由第三和第四内部电极31 34、 35、 36形成的电容器上施加电压,在各个电容器上产生电变形的情况 下,因为第一和第三内部电极21 24、 31 34以与基准面Sl接触的 方式配置,所以在电容器之间的基准面S1附近也产生电变形。由此, 抑制基准面S1附近的应力集中。此外,在叠层电容器阵列CA7中,即使在由第三和第四内部电极 31 34、 35、 36以及由第五和第六内部电极41 、 42、 45 48形成的电 容器上施加电压,在各个电容器上产生电变形的情况下,因为第三和 第五内部电极31 34、 41、 42以与基准面S2接触的方式配置,所以 在电容器之间的基准面S2附近也产生电变形。由此,抑制基准面S2 附近的应力集中。通过抑制应力集中,还能够抑制在叠层电容器阵列CA7中裂纹的 产生。不同于第一内部电极21 24与基准面Sl接触,第二内部电极25、 26位于从基准面Sl离开规定距离Dl的位置。不同于第三内部电极 31 34与基准面Sl接)M,第四内部电极35、 36位于从基准面Sl离开 规定距离D2的位置。由此,抑制在基准面S1附近过度产生由电变形 引起的变形。不同于第三内部电极31 34与基准面S2接触,第四内部电极35 、 36位于从基准面S2离开规定距离D3的位置。不同于第五内部电极41 、 42与基准面S2接触,第六内部电极45 48位于从基准面S2离开规定 距离D4的位置。由此,抑制在基准面S2附近过度产生由电变形引起 的变形。第三内部电极32、 34中的任一个配置于在第一和第二主面L7a、 L7b的相对方向上与第一和第二内部电极21 24、 25、 26中的任一个 均不同的位置。此外,第六内部电极46、 48中的任一个配置于在第一 和第二主面L7a、 L7b的相对方向上与第一和第二内部电极21 24、 25、 26中的任一个均不同的位置。因此,在叠层电容器阵列CA7中, 第一内部电极21、 22间的间隔(电介质层12、 13)、和第一内部电极 23、 24间的间隔(电介质层16、 17)被分别较大地取为两层电介质层。 结果,能够具有较大的电变形缓和层,能够抑制在叠层电容器阵列CA7 中由电变形产生的振动。第一内部电极21、 23中的任一个配置于在第一和第二主面L7a、 L7b的相对方向上与第三和第四内部电极31 34、 35、 36中的任一个 均不同的位置。此外,第五内部电极41、 42中的任一个配置于在第一 和第二主面L7a、 L7b的相对方向上与第三和第四内部电极31 34、 35、 36中的任一个均不同的位置。因此,在叠层电容器阵列CA7中, 第三内部电极31、 32间的间隔(电介质层ll、 12)、和第三内部电极 33、 34间的间隔(电介质层15、 16)被分别较大地取为两层电介质层。 结果,能够具有较大的电变形缓和层,能够抑制在叠层电容器阵列CA7 中由电变形产生的振动。第一内部电极22、 24中的任一个配置于在第一和第二主面L7a、L7b的相对方向上与第五和第六内部电极41、 42、 45 48中的任一个 均不同的位置。此外,第四内部电极35、 36中的任一个配置于在第一 和第二主面L7a、 L7b的相对方向上与第五和第六内部电极41、 42、 45 48中的任-一个均不同的位置。因此,在叠层电容器阵列CA7中, 第六内部电极46、 47间的间隔(电介质层13、 14)、以及第六内部电 极48和第二主面L7b间的间隔(电介质层17、 18)被分别较大地取为 两层电介质层。结果,能够具有较大的电变形缓和层,能够抑制在叠 层电容器阵列CA7中由电变形产生的振动。在第一和第二主面L7a、 L7b的相对方向观察,两层的第一内部电 极21、 22和两层的第二内部电极23、 24分别相邻配置。即使在叠层 电容器阵列上施加电压,在位于邻接相对的同极性的内部电极21、 22 之间的电介质层12、 13,和位于邻接相对的同极性的内部电极23、 24 之间的电介质层16、 17中的任一个上也均不产生由相对电极引起的电 场。从而,相应地抑制由电变形产生的叠层电容器阵列CA7的振动。在第一和第二主面L7a、 L7b的相对方向观察,两层的第三内部电 极31、 32和两层的第三内部电极33、 34分别相邻配置。即使在叠层 电容器阵列上施加电压,在位于邻接相对的同极性的内部电极31、 32 之间的电介质层ll、 12,和位于邻接相对的同极性的内部电极33、 34 之间的电介质层15、 16上也不产生由相对电极引起的电场。从而,相 应地抑制由电变形产生的叠层电容器阵列CA7的振动。在第一和第二主面L7a、 L7b的相对方向观察,两层的第六内部电 极46、 47分别相邻配置。即使在叠层电容器阵列上施加电压,在位于 邻接相对的同极性的内部电极46、 47之间的电介质层13、 14上,也 不产生由相对电极引起的电场。从而,相应地抑制由电变形产生的叠 层电容器阵列CA7的振动。 (第八实施方式)参照图22 图24,说明第八实施方式的叠层电容器阵列CA8的 结构。第八实施方式的叠层电容器阵列CA8在第一 第六内部电极的 配置方面与第四实施方式的叠层电容器阵列CA4不同。图22是第八 实施方式的叠层电容器阵列的立体图。图23是在第八实施方式的叠层 电容器阵列中包括的电容器素体的分解立体图。图24是用于说明图22所示的叠层电容器阵列的XXIV — XXIV箭头截面的结构的图。如图22所示,第八实施方式的叠层电容器阵列CA8具有电容器 素体L8和配置在电容器素体L8的外表面的第一 第六端子电极1 6。如图22所示,电容器素体L8是长方体形,具有相互相对的长方 形的第一和第二主面L8a、 L8b,以连接第一和第二主面L8a、 L8b之 间的方式沿着第一和第二主面的短边方向延伸并且相互相对的第一和 第二端面L8c、 L8d,以及以连接第一和第二主面L8a、 L8b之间的方 式沿着第一和第二主面L8a、 L8b的长边方向延伸并且相互相对的第一 和第二侧面L8e、 L8f。第一、第三和第五端子电极l、 3、 5在电容器素体L8的第一侧面 L8e上,按照该顺序从第一端面L8c侧向第二端面L8d侧配置。第二、 第四和第六端子电极2、 4、 6在电容器素体L8的第二侧面L8f上,按 照该顺序从第一侧端面L8c侧向第二端面L8d侧配置。第一和第二端 子电极l、 2,第三和第四端子电极3、 4,以及第五和第六端子电极5、 6分别在第一和第二侧面L8e 、 L8f的相对方向相对。如图23所示,电容器素体L8具有叠层的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 是9层)电介质层10 18。如图23所7 ,在电容器素体L8中包括第一 第三电极组20、 30、 40。第一电极组20具有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各2层)第一和第二内 部电极21、 22、 25、 26。第二电极组30具有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各 2层)第三和第四内部电极31、 32、 35、 36。第三电极组40具有多个 (在本实施方式中各2层)第五和第六内部电极41、 42、 45、 46。第一 第三电极组20、 30、 40在电容器素体L8内,沿着第一和 第二端面L8c、 L8d的相对方向并列配置。具体而言,第一、第二和第 三电极组20、 30、 40从第一端面L8c侧朝向第二端面L8d侧按照该顺 序并列设置。包括在第一电极组20中的第一和第二内部电极21、 22、 25、 26 从第一主面L8a朝向第二主面L8b,按照第一内部电极21、第二内部 电极25、第一内部电极22、第二内部电极26的顺序配置。包括在第 二电极组30中的第三和第四内部电极31、 32、 35、 36从第一主面L8a 朝向第二主面L8b,按照第四内部电极35、第三内部电极31、第四内部电极36、第三内部电极32的顺序配置。包括在第三电极组40中的 第五和第六内部电极41、 42、 45、 46从第一主面L8a朝向第二主面 L8b,按照第五内部电极41、第六内部电极45、第五内部电极42..第 六内部电极46的顺序配置。
在电容器素体L8内,第一和第二内部电极21、 22、 25、 26中的 任一个配置于在第一和第二主面L8a、 L8b的相对方向上与第三和第四 内部电极31、 32、 35、 36中的任一个均不同的位置。
在电容器素体L8内,第三和第四内部电极31、 32、 35、 36中的 任一个配置于在第一和第二主面L8a、 L8b的相对方向上与第一和第二 内部电极21、 22、 25、 26以及第五和第六内部电极41、 42、 45、 46 中的任一个均不同的位置。
在电容器素体L8内,第五和第六内部电极41、 42、 45、 46中的 任一个配置于在第一和第二主面L8a、 L8b的相对方向上与第三和第四 内部电极31、 32、 35、 36中的任一个均不同的位置。
在电容器素体L8内,第一内部电极2]和第五内部电极4],第二 内部电极25和第六内部电极45 ,第一内部电极22和第五内部电极42, 第二内部电极26和第六内部电极46,分别在第一和第二主面L8a、L8b 的相对方向上,配置在同一层上。
第一和第二内部电极21、 25将电介质层11夹在中间,第一和第 二内部电极22、 26将电介质层15夹在中间,并且分别沿着第一和第 二主面L8a、 L8b的相对方向相互相对。第一和第二内部电极22、 25 将三层电介质层12、 13、 14夹在中间,并且沿着第一和第二主面L8a、 L8b的相对方向相互相对。
在第一和第二主面L8a、 L8b的相对方向观察,第二内部电极26 和第二主面L8b隔着电介质层16、 17、 18相邻配置。
第三和第四内部电极31、 35将电介质层13夹在中间,第三和第 四内部电极32、 36将电介质层17夹在中间,并分别沿着第一和第二 主面L8a、 L8b的相对方向相互相对。第三和第四内部电极31、 36将 三层电介质层14、 15、 16夹在中间,并沿着第一和第二主面L8a、 L8b 的相对方向相互相对。
在第一和第二主面L8a、 L8b的相对方向观察,第一主面L8a和第四内部电极35隔着电介质层10、 11、 12相邻配置。
第五和第六内部电极41、 45将电介质层11夹在中间,第五和第 六内部电极42、 46将电介质层15夹在中间,并分别沿着第一和第二 主面L8a、 L8b的相对方向相互相对。第五和第六内部电极42、 45将 三层电介质层12、 13、 14夹在中间,并沿着第一和第二主面L8a、 L8b
的相对方向相互相对。
在第一和第二主面L8a、 L8b的相对方向观察,第四内部电极46 和第二主面L8b隔着电介质层16、 17、 18相邻配置。
第一内部电极21、 22包括主电极部21a、 22a和从主电极部21a、 22a以露出至第一侧面L8e的方式延伸的引出部21b、22b。引出部21b、 22b与第一端子电极1物理连接。
第二内部电极25、 26包括主电极部25a、 26a和从主电极部25a、 26a以露出至第二侧面L8f的方式延伸的引出部25b、 26b。引出部25b、 26b与第二端子电极2物理连接。
第三内部电极31、 32包括主电极部31a、 32a和从主电极部31a、 32a以露出至第一侧面L8e的方式延伸的引出部31b、 32b。引出部31b、 32b与第三端子电极3物理连接。
第四内部电极35、 36包括主电极部35a、 36a和从主电极部35a、 36a以露出至第二侧面L8f的方式延伸的引出部35b、36b。引出部35b、 36b与第四端子电极4物理连接。
第五内部电极41、 42包括主电极部41a、 42a和从主电极部41a、 42a以露出至第一侧面L8e的方式延伸的引出部41b、42b。引出部41b、 42b与第五端子电极5物理连接。
第六内部电极45、 46包括主电极部45a、 46a和从主电极部45a、 46a以露出至第二侧面L8f的方式延伸的弓I出部45b、 46b 。引出部45b、 46b与第六端子电极6物理连接。
如图23和图24所示,作为虚拟的基准面S1,考虑与第一和第二 主面L8a、 L8b的相对方向平行的虚拟面。第一和第二电极组20、 30 沿着与基准面S1正交的方向,即与第一和第二主面L8a、 L8b的相对 方向正交的方向并列设置。即,在电容器素体L8内,第一和第二内部 电极21、 22、 25、 26相对于基准面Sl配置在第一端面L8c侧,第三和第四内部电极31、 32、 35、 36相对于基准面S1配置在第二端面L8d
进而,作为虚拟的基准面S2,考虑与第一和第二主面L8a、 L8b 的相对方向平行的虚拟面。第二和第三电极组30、 40沿着与基准面S2 正交的方向,即与第一和第二主面L8a、 L8b的相对方向正交的方向并 列设置。即,在电容器素体L8内,第三和第四内部电极31、 32、 35、 36相对于基准面S2配置在第一端面L8c侧,第五和第六内部电极41、 42、 45、 46相对于基准面S2配置在第二端面L8d侧。
第一内部电极21、 22以主电极部21a、 22a的第二端面L8d侧的 边与基准面Sl接触的方式配置。第二内部电极25、26以主电极部25a、 26a的第二端面L8d侧的边从基准面S 1向第一端面L8c侧离开规定距 离D1的方式配置。
第三内部电极31、 32的主电极部31a、 32a的第一端面L8c侧的 边分别与基准面S1接触。第三内部电极31、 32的主电极部31a、 32a 的第二端面L8d侧的边分别与基准面S2接触。
第四内部电极35、 36以主电极部35a、 36a的第一端面L8c侧的 边从基准面S1向第二端面L8d侧离开规定距离D2的方式配置。第四 内部电极35、 36以主电极部35a、 36a的第二端面L8d侧的边从基准 面S2向第一端面L8c侧离开规定距离D3的方式配置。
第五内部电极41、 42以主电极部41a、 42a的第一端面L8c侧的 边与基准面S2接触的方式配置。第六内部电极45、46以主电极部45a、 46a的第一端面L8c侧的边从基准面S2向第二端面L8d侧离开规定距 离D4的方式配置。
在叠层电容器阵列CA8中,第一和第二内部电极21、 22、 25、 26 具有将电介质层夹在中间并相对的内部电极,这些相互相对的第一和 第二内部电极形成一个包括在叠层电容器阵列CA8中的电容器。
在叠层电容器阵列CA8中,第三和第四内部电极31、 32、 35、 36 具有将电介质层夹在中间并相对的内部电极,这些相互相对的第三和 第四内部电极形成一个包括在叠层电容器阵列CA8中的电容器。
在叠层电容器阵列CA8中,第五和第六内部电极41、 42、 45、 46 具有将电介质层夹在中间并相对的内部电极,这些相互相对的第五和第六内部电极形成一个包括在叠层电容器阵列CA8中的电容器。
如上所述,在叠层电容器阵列CA8中,即使在由第一和第二内部 电极21、 22、 25、 26形成的电容器以及由第三和第四内部电极31、 32、 35、 36形成的电容器上施加电压,在各个电容器上产生电变形的情况 下,因为第一和第三内部电极21、 22、 31、 32以与基准面S1接触的 方式配置,所以在电容器之间的基准面S1附近也产生电变形。由此, 抑制基准面S1附近的应力集中。
此外,在叠层电容器阵列CA8中,即使在由第三和第四内部电极 31、 32、 35、 36以及由第五和第六内部电极41、 42、 45、 46形成的电 容器上施加电压,在各个电容器上产生电变形的情况下,因为第三和 第五内部电极31、 32、 41、 42以与基准面S2接触的方式配置,所以 在电容器之间的基准面S2附近也产生电变形。由此,抑制基准面S2 附近的应力集中。
通过抑制应力集中,还能够抑制在叠层电容器阵列CA8中裂纹的 产生。
不同于第一内部电极21、 22与基准面S1接触,第二内部电极25、 26位于从基准面S1离开规定距离D1的位置。不同于第三内部电极31、 32与基准面S1接触,第四内部电极35、36位于从基准面S1离开规定 距离D2的位置。由此,抑制在基准面S1附近过度产生由电变形引起 的变形。
不同于第三内部电极31、 32与基准面S2接触,第四内部电极35、 36位于从基准面S2离开规定距离D3的位置。不同于第五内部电极41 、 42与基准面S2接触,第六内部电极45、 46位于从基准面S2离开规定 距离D4的位置。由此,抑制在基准面S2附近过度产生由电变形引起 的变形。
第三和第四内部电极31、 32、 35、 36中的任一个配置于在第一和 第二主面L8a、 L8b的相对方向上与第一和第二内部电极21、 22、 25、 26中的任一个均不同的位置。因此,在叠层电容器阵列CA8中,能够 在第一和第二内部电极22、 25之间配置三层电介质层12、 13、 14,在 第二内部电极26和第二主面L8b之间配置三层电介质层16、 17、 18。 结果,能够具有较大的电变形缓和层,能够抑制在叠层电容器阵列CA8中由电变形产生的振动。
第一和第二内部电极21 、 22、 25、 26以及第五和第六内部电极41 、 42、 45、 46中的任一个配置于在第一和第二主面L8a、 L8b的相对方 向上与第三和第四内部电极31、 32、 35、 36中的任一个均不同的位置。 因此,在叠层电容器阵列CA8中,能够在第一主面L8a与第四内部电 极35之间配置三层电介质层10、 11、 ]2,在第三和第四内部电极31、 36之间配置三层电介质层14、 15、 16。结果,能够具有较大的电变形 缓和层,能够抑制在叠层电容器阵列CA8中由电变形产生的振动。
第三和第四内部电极31、 32、 35、 36中的任一个配置于在第一和 第二主面L8a、 L8b的相对方向上与第五和第六内部电极4]、 42、 45、 46中的任一个均不同的位置。因此,在叠层电容器阵列CA8中,能够 在第五和第六内部电极42、 45之间配置三层电介质层12、 13、 14,在 第六内部电极46与第二主面L8b之间配置三层电介质层16、 17、 18。 结果,能够具有较大的电变形缓和层,能够抑制在叠层电容器阵列CA8 中由电变形产生的振动。 (第九实施方式)
参照图25 图27,说明第九实施方式的叠层电容器阵列CA9的 结构。第九实施方式的叠层电容器阵列CA9在第一 第六端子电极1 6和第一 第六内部电极的配置方面与第四实施方式的叠层电容器阵 列CA4不同。图25是第九实施方式的叠层电容器阵列的立体图。图 26是在第九实施方式的叠层电容器阵列中包括的电容器素体的分解立 体图。图27是用于说明图25所示的叠层电容器阵列的XXVII—XXVII 箭头截面的结构的图。
如图25所示,第九实施方式的叠层电容器阵列CA9具有电容器 素体L9和配置在电容器素体L9的外表面的第一 第六端子电极1 6。
如图25所示,电容器素体L9是长方体形,具有相互相对的长方 形的第一和第二主面L9a、 L9b,以连接第一和第二主面L9a、 L9b之 间的方式沿着第一和第二主面的短边方向延伸并且相互相对的第一和 第二端面L9c、 L9d,以及以连接第一和第二主面L9a、 L9b之间的方 式沿着第一和第二主面L9a、 L9b的长边方向延伸并且相互相对的第一 和第二侧面L9e、 L9f。第一、第四和第五端子电极l、 4、 5在电容器素体L9的第一侧面 L9e上,按照该顺序从第一端面L9c侧向第二端面L9d侧配置。第二、 第三和第六端子电极2、 3、 6在电容器素体L9的第二侧面L9f上,按 照该顺序从第一侧端面L9c侧向第二端面L9d侧配置。第一和第二端 子电极l、 2,第三和第四端子电极3、 4,以及第五和第六端子电极5、 6分别在第一和第二侧面L9e 、 L9f的相对方向相对。
如图26所示,电容器素体L9具有叠层的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 是9层)电介质层10 18。
如图26所示,在电容器素体L9中包括第一 第三电极组20、 30、 40。第一电极组20具有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各2层)第一和第二内 部电极21、 22、 25、 26。第二电极组30具有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各 2层)第三和第四内部电极31、 32、 35、 36。第三电极组40具有多个 (在本实施方式中各2层)第五和第六内部电极41、 42、 45、 46。
第一 第三电极组20、 30、 40在电容器素体L9内,沿着第一和 第二端面L9c、 L9d的相对方向并列配置,具体而言,第一、第二和第 三电极组20、 30、 40从第一端面L9c侧朝向第二端面L9d侧按照该顺 序并列设置。
包括在第一电极组20中的第一和第二内部电极21、 22、 25、 26 从第一主面L9a朝向第二主面L9b,按照第二内部电极25、第一内部 电极21、第二内部电极26、第一内部电极22的顺序配置。包括在第 二电极组30中的第三和第四内部电极31、 32、 35、 36从第一主面L9a 朝向第二主面L9b,按照第三内部电极31、第四内部电极35、第三内 部电极32、第四内部电极36的顺序配置。包括在第三电极组40中的 第五和第六内部电极41、 42、 45、 46从第一主面L9a朝向第二主面 L9b,按照第六内部电极45、第五内部电极41、第六内部电极46、第 五内部电极42的顺序配置。
在电容器素体L9内,第一和第二内部电极21、 22、 25、 26中的 任一个配置于在第一和第二主面L9a、 L9b的相对方向上与第三和第四 内部电极31、 32、 35、 36中的任一个均不同的位置。
在电容器素体L9内,第三和第四内部电极31、 32、 35、 36中的 任一个配置于在第一和第二主面L9a、 L9b的相对方向上与第一和第二内部电极21、 22、 25、 26以及第五和第六内部电极41、 42、 45、 46 中的任一个均不同的位置。在电容器素体L9内,第五和第六内部电极41、 42、 45、 46中的 任一个配置于在第一和第二主面L9a、 L9b的相对方向上与第三和第四 内部电极31、 32、 35、 36中的任一个均不同的位置。在电容器素体L9内,第二内部电极25和第六内部电极45,第一 内部电极21和第五内部电极41 ,第二内部电极26和第六内部电极46, 第一内部电极22和第五内部电极42,分别在第一和第二主面L9a、L9b 的相对方向上,配置在同一层上。第一和第二内部电极21、 25将电介质层11夹在中间,第一和第 二内部电极22、 26将电介质层15夹在中间,并分别沿着第一和第二 主面L9a、 L9b的相对方向相互相对。第一和第二内部电极21、 26将 三层电介质层12、 13、 14夹在中间,并沿着第一和第二主面L9a、 L9b 的相对方向相互相对。在第一和第二主面L9a、 L9b的相对方向观察,第一内部电极22 和第二主面L9b隔着电介质层16、 ]7、 18相邻配置。第三和第四内部电极31、 35将电介质层13夹在中间,第三和第 四内部电极32、 36将电介质层17夹在中间,并分别沿着第一和第二 主面L9a、 L9b的相对方向相互相对。第三和第四内部电极32、 35将 三层电介质层14、 15、 16夹在中间,并沿着第一和第二主面L9a、 L9b 的相对方向相互相对。在第一和第二主面L9a、 L9b的相对方向观察,第一主面L9a和第 三内部电极3]隔着电介质层10、 11、 12相邻配置。第五和第六内部电极41、 45将电介质层11夹在中间,第五和第 六内部电极42、 46将电介质层15夹在中间,并分别沿着第一和第二 主面L9a、 L9b的相对方向相互相对。第五和第六内部电极41、 46将 三层电介质层12、 13、 14夹在中间,并沿着第一和第二主面L9a、 L9b 的相对方向相互相对。在第一和第二主面L9a、 L9b的相对方向观察,第四内部电极46 和第二主面L9b隔着电介质层16、 17、 18相邻配置。第一内部电极21、 22包括主电极部21a、 22a和从主电极部21a、22a以露出至第一侧面L9e的方式延伸的引出部21b、 22b。引出部21b、 22b与第一端子电极l物理连接。第二内部电极25、 26包括主电极部 25a、 26a和从主电极部25a、 26a以露出至第二侧面L9f的方式延伸的 引出部25b、 26b。引出部25b、 26b与第二端子电极2物理连接。第三内部电极31、 32包括主电极部31a、 32a和从主电极部31a、 32a以露出至第二侧面L9f的方式延伸的引出部31b、32b。引出部31b、 32b与第三端子电极3物理连接。第四内部电极35、 36包括主电极部 35a、 36a和从主电极部35a、 36a以露出至第一侧面L9e的方式延伸的 引出部35b、 36b。引出部35b、 36b与第四端子电极4物理连接。第五内部电极41、 42包括主电极部41a、 42a和从主电极部41a、 42a以露出至第一侧面L9e的方式延伸的引出部41b、 42b。引出部41b、 42b与第五端子电极5物理连接。第六内部电极45、 46包括主电极部 45a、 46a和从主电极部45a、 46a以露出至第二侧面L9f的方式延伸的 引出部45b、 46b。引出部45b、 46b与第六端子电极6物理连接。如图26和图27所示,作为虚拟的基准面Sl ,考虑与第一和第二 主面L9a、 L9b的相对方向平行的虚拟面。第一和第二电极组20、 30 沿着与基准面S1正交的方向,即与第一和第二主面L9a、 L9b的相对 方向正交的方向并列设置。即,在电容器素体L9内,第一和第二内部 电极21、 22、 25、 26相对于基准面Sl配置在第一端面L9c侦L第三 和第四内部电极31、 32、 35、 36相对于基准面S1配置在第二端面L9d进而,作为虚拟的基准面S2,考虑与第一和第二主面L9a、 L9b 的相对方向平行的虚拟面。第二和第三电极组30、 40沿着与基准面S2 正交的方向,即与第一和第二主面L9a、 L9b的相对方向正交的方向并 列设置。即,在电容器素体L9内,第三和第四内部电极31、 32、 35、 36相对于基准面S2配置在第一端面L9c顶lj,第五和第六内部电极41、 42、 45、 46相对于基准面S2配置在第二端面L9d侧。第一内部电极21、 22以主电极部21a、 22a的第二端面L9d侧的 边与基准面S1接触的方式配置。第二内部电极25、26以主电极部25a、 26a的第二端面L9d侧的边从基准面Sl向第一端面L9c侧离开规定距 离D1的方式配置。第三内部电极31、 32的主电极部31a、 32a的第一端面L9c侧的 边分别与基准面SI接触。第三内部电极31、 32的主电极部31a、 32a 的第二端面L9d侧的边分别与基准面S2接触。第四内部电极35、 36以主电极部35a、 36a的第一端面L9c侧的 边从基准面S1向第二端面L9d侧离开规定距离D2的方式配置。第四 内部电极35、 36以主电极部35a、 36a的第二端面L9d侧的边从基准 面S2向第一端面L9c侧离开规定距离D3的方式配置。第五内部电极41、 42以主电极部41a、 42a的第一端面L9c侧的 边与基准面S2接触的方式配置。第六内部电极45、46以主电极部45a、 46a的第一端面L9c侧的边从基准面S2向第二端面L9d侧离开规定距 离D4的方式配置。在叠层电容器阵列CA9中,第一和第二内部电极21、 22、 25、 26 具有将电介质层夹在中间并相对的内部电极,这些相互相对的第一和 第二内部电极形成一个包括在叠层电容器阵列CA9中的电容器。在叠层电容器阵列CA9中,第三和第四内部电极31、 32、 35、 36 具有将电介质层夹在中间并相对的内部电极,这些相互相对的第三和 第四内部电极形成一个包括在叠层电容器阵列CA9中的电容器。在叠层电容器阵列CA9中,第五和第六内部电极41、 42、 45、 46 具有将电介质层夹在中间并相对的内部电极,这些相互相对的第五和 第六内部电极形成一个包括在叠层电容器阵列CA9中的电容器。如上所述,在叠层电容器阵列CA9中,即使在由第一和第二内部 电极21、 22、 25、 26形成的电容器以及由第三和第四内部电极31、 32、 35、 36形成的电容器上施加电压,在各个电容器上产生电变形的情况 下,因为第一和第三内部电极21、 22、 31、 32以与基准面S1接触的 方式配置,所以在电容器之间的基准面S1附近也产生电变形。由此, 抑制基准面Sl附近的应力集中。此外,在叠层电容器阵列CA9中,即使在由第三和第四内部电极 31、 32、 35、 36以及由第五和第六内部电极41、 42、 45、 46形成的电 容器上施加电压,在各个电容器上产生电变形的情况下,因为第三和 第五内部电极31、 32、 41、 42以与基准面S2接触的方式配置,所以 在电容器之间的基准面S2附近也产生电变形。由此,抑制基准面S2附近的应力集中。通过抑制应力集中,还能够抑制在叠层电容器阵列CA9中裂纹的 产生。不同于第一内部电极21、 22与基准面Sl接触,第二内部电极25、 26位于从基准面S1离开规定距离D1的位置。不同于第三内部电极31、 32与基准面Sl接触,第四内部电极35、 36位于从基准面Sl离开规定 距离D2的位置。由此,抑制在基准面S1附近过度产生由电变形引起 的变形。不同于第三内部电极31、 32与基准面S2接触,第四内部电极35、 36位于从基准面S2离开规定距离D3的位置。不同于第五内部电极41 、 42与基准面S2接触,第六内部电极45、 46位于从基准面S2离开规定 距离D4的位置。由此,抑制在基准面S2附近过度产生由电变形引起 的变形。第三和第四内部电极31、 32、 35、 36中的任一个配置于在第一和 第二主面L9a、 L9b的相对方向上与第一和第二内部电极21、 22、 25、 26中的任一个均不同的位置。因此,在叠层电容器阵列CA9中,能够 在第一和第二内部电极21、 26之间配置三层电介质层12、 13、 14,在 第一内部电极22与第二主面L9b之间配置三层电介质层16、 17、 18。 结果,能够具有较大的电变形缓和层,能够抑制在叠层电容器阵列CA9 中由电变形产生的振动。第一和第二内部电极21、 22、 25、 26以及第五和第六内部电极41、 42、 45、 46中的任一个配置于在第一和第二主面L9a、 L9b的相对方 向上与第三和第四内部电极31、 32、 35、 36中的任一个均不同的位置。 因此,在叠层电容器阵列CA9中,能够在第一主面L9a与第三内部电 极31之间配置三层电介质层10、 11、 12,在第三和第四内部电极32、 35之间配置三层电介质层14、 15、 16。结果,能够具有较大的电变形 缓和层,能够抑制在叠层电容器阵列CA9中由电变形产生的振动。第三和第四内部电极31、 32、 35、 36中的任一个配置于在第一和 第二主面L9a、 L9b的相对方向上与第五和第六内部电极41、 42、 45、 46中的任一个均不同的位置。因此,在叠层电容器阵列CA9中,能够 在第五和第六内部电极41、 46之间配置三层电介质层12、 13、 14,在第五内部电极42与第二主面L9b之间配置三层电介质层16、 17、 18。 结果,能够具有较大的电变形缓和层,能够抑制在叠层电容器阵列CA9 中由电变形产生的振动。 (第十实施方式)参照图28 图30,说明第十实施方式的叠层电容器阵列CA10的 结构。第十实施方式的叠层电容器阵列CA10在端子电极的数量方面 与第一实施方式的叠层电容器阵列CA1不同。图28是第十实施方式 的叠层电容器阵列的立体图。图29是在第十实施方式的叠层电容器阵 列中包括的电容器素体的分解立体图。图30是用于说明图28所示的 叠层电容器阵列的XXX—XXX箭头截面的结构的图。如图28所示,第十实施方式的叠层电容器阵列CA]O具有电容器 素体L10和配置在电容器素体L10的外表面的第一 第八端子电极1 8。第一 第八端子电极1 8例如通过在电容器素体的外表面上提供 包括例如导电性金属粉末和玻璃粉的导电性胶并进行烧接而形成。根 据需要,在烧接的端子电极之上还可能形成有镀层。这些第一 第八 端子电极1 8在电容器素体LIO的表面上形成为相互电绝缘。如图28所示,电容器素体L10是长方体形,具有相互相对的长方 形的第一和第二主面L10a、 L10b,以连接第一和第二主面L10a、 L10b之间的方式沿着第一和第二主面的短边方向延伸并且相互相对的第一 和第二端面L10c、 L10d,以及以连接第一和第二主面L10a、 L10b之 间的方式沿着第一和第二主面L10a、 L10b的长边方向延伸并且相互相 对的第一和第二侧面L10e、 L10f。第一、第三、第五和第七端子电极l、 3、 5、 7在电容器素体L10 的第一侧面L10e上,按照该顺序从第一端面L10c侧向第二端面L10d 侧配置。第二、第四、第六和第八端子电极2、 4、 6、 8在与电容器素 体L10的第二侧面L10f上,按照该顺序从第一端面L10c侧向第二端 面L10d侧配置。第一和第二端子电极l、 2,第三和第四端子电极3、 4,第五和第六端子电极5、 6,以及第七和第八端子电极7、 8分别在 第一和第二侧面L10e、 L10f的相对方向相对。如图29所7,,电容器素体L10具有叠层的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 是9层)电介质层10 18。各电介质层10 18例如由包括介电陶瓷的陶瓷绿带的烧结体构成。如图29所示,在电容器素体L10中包括第一、第二、第三和第四 电极组20、 30、 40、 50。第一电极组20具有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各 4层)第一和第二内部电极21 24、 25 28。第二电极组30具有多个 (在本实施方式中各4层)第三和第四内部电极31 34、 35 38。第 三电极组40具有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各4层)第五和第六内部电极 41 44、 45 48。第四电极组50具有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各4层) 第七和第八内部电极51 54、 55 58。第一 第四电极组20、 30、 40、 50在电容器素体L10内,沿着与 第一和第二主面L10a、 L10b的相对方向正交的方向,即,沿着电容器 素体L10的第一和第二端面L10c、 L10d的相对方向并列设置。具体而 言,第一、第二、第三和第四电极组20、 30、 40、 50从第一端面L]0c 侧朝向第二端面L10d侧,按照该顺序并列设置。各内部电极21 24、 25 28、 31 34、 35 38、 41 44、 45 48、 51 54、 55 58例如由 导电性胶的烧结体构成。包括在第一电极组20中的第一和第二内部电极2
24、 25 28 从第一主面L10a朝向第二主面L10b,按照第一内部电极21、第二内 部电极25、第一内部电极22、第二内部电极26、第一内部电极23、 第二内部电极27、第一内部电极24、第二内部电极28的顺序配置。 包括在第二电极组30中的第三和第四内部电极31 34、 35 38从第 一主面L10a朝向第二主面L10b,按照第四内部电极35、第三内部电 极31、第四内部电极36、第三内部电极32、第四内部电极37、第三 内部电极33、第四内部电极38、第三内部电极34的顺序配置。包括 在第三电极组40中的第五和第六内部电极41 44、 45 48从第一主 面L10a朝向第二主面L10b,按照第五内部电极41、第六内部电极45、 第五内部电极42、第六内部电极46、第五内部电极43、第六内部电极 47、第五内部电极44、第六内部电极48的顺序配置。包括在第四电极 组50中的第七和第八内部电极51 54、 55 58从第一主面L10a朝向 第二主面L10b,按照第八内部电极55、第七内部电极51、第八内部电 极56、第七内部电极52、第八内部电极57、第七内部电极53、第八 内部电极58、第七内部电极54的顺序配置。第一和第二内部电极21、 25将电介质层11夹在中间,第一和第 二内部电极22、 25将电介质层12夹在中间,第一和第二内部电极22、 26将电介质层13夹在中间,第一和第二内部电极23、 26将电介质层 14夹在中间,第一和第二内部电极23、 27将电介质层15夹在中间, 第一和第二内部电极24、 27将电介质层16夹在中间,第一和第二内 部电极24、 28将电介质层17夹在中间,并且分别沿着第一和第二主 面L10a、 L10b的相对方向相互相对。第三和第四内部电极31、 35将电介质层11夹在中间,第三和第 四内部电极31、 36将电介质层12夹在中间,第三和第四内部电极32、 36将电介质层13夹在中间,第三和第四内部电极32、 37将电介质层 14夹在中间,第三和第四内部电极33、 37将电介质层15夹在中间, 第三和第四内部电极33、 38将电介质层16夹在中间,第三和第四内 部电极34、 38将电介质层17夹在中间,并且分别沿着第一和第二主 面L10a、 L10b的相对方向相互相对。第五和第六内部电极41、 45将电介质层11夹在中间,第五和第 六内部电极42、 45将电介质层12夹在中间,第五和第六内部电极42、 46将电介质层13夹在中间,第五和第六内部电极43、 46将电介质层 14夹在中间,第五和第六内部电极43、 47将电介质层15夹在中间, 第五和第六内部电极44、 47将电介质层16夹在中间,第五和第六内 部电极44、 48将电介质层17夹在中间,并且分别沿着第一和第二主 面L10a、 L10b的相对方向相互相对。第七和第八内部电极51、 55将电介质层11夹在中间,第七和第 八内部电极51、 56将电介质层12夹在中间,第七和第八内部电极52、 56将电介质层13夹在中间,第七和第八内部电极52、 57将电介质层 14夹在中间,第七和第八内部电极53、 57将电介质层15夹在中间, 第七和第八内部电极53、 58将电介质层16夹在中间,第七和第八内 部电极54、 58将电介质层17夹在中间,并且分别沿着第一和第二主 面L10a、 L10b的相对方向相互相对。第一内部电极21 24包括主电极部21a 24a和从主电极部21a 24a以露出至第一侧面L10e的方式延伸的引出部21b 24b。引出部 21b 24b与第一端子电极1物理连接。第二内部电极25 28包括主电极部25a 28a和从主电极部25a 28a以露出至第二侧面L10f的方式延伸的引出部25b 28b。引出部 25b 28b与第二端子电极2物理连接。第三内部电极31 34包括主电极部3 la 34a和从主电极部3 la 34a以露出至第一侧面L10e的方式延伸的引出部31b 34b。引出部 31b 34b与第三端子电极3物理连接。第四内部电极35 38包括主电极部35a 38a和从主电极部35a 38a以露出至第二侧面L10f的方式延伸的引出部35b 38b。引出部 35b 38b与第四端子电极4物理连接。第五内部电极41 44包括主电极部41a 44a和从主电极部41a 44a以露出至第一侧面L10e的方式延伸的引出部4b 44b。引出部 41b 44b与第五端子电极5物理连接。第六内部电极45 48包括主电极部45a 48a和从主电极部45a 48a以露出至第二侧面L10f的方式延伸的引出部45b 48b。引出部 45b 48b与第六端子电极6物理连接。第七内部电极51 54包括四条边分别与第一和第二端面L10c、 L10d以及第一和第二侧面L10e、 L10f平行的四边形的主电极部51a 54a;和从主电极部5la 54a以露出至第二侧面L10f的方式延伸的引 出部51b 54b。露出至第二侧面L10f的引出部51b 54b与第七端子 电极7物理连接。g卩,第七内部电极51 54与第七端子7连接。第八内部电极55 58包括四条边分别与第一和第二端面L10c、 L10d以及第一和第二侧面L10e、 L10f平行的四边形的主电极部55a、 56a;和从主电极部55a、 56a以露出至第二侧面L10f的方式延伸的引 出部55b 58b。露出至第二侧面L10f的引出部55b 58b与第八端子 电极8物理连接。即,第八内部电极55 58与第八端子8连接。如图29和图30所示,作为虚拟的基准面S1,考虑与第一和第二 主面L10a、 L10b的相对方向平行的虚拟面。如果根据基准面S1进行 考虑,则第一和第二电极组20、 30沿着与基准面S正交的方向并列设 置。所谓与基准面Sl正交的方向,相当于与第一和第二主面L10a、 L10b的相对方向正交的方向。即,在电容器素体L10内,第一和第二 内部电极21 24、 25 28相对于基准面S1配置在第一端面L10c侦U,第三和第四内部电极31 34、 35 38相对于基准面Sl配置在第二端 面L10d侧。进而,作为虚拟的基准面S2,考虑与第一和第二主面L10a、 L10b 的相对方向平行的虚拟面。如果根据基准面S2进行考虑,则第二和第 三电极组30、 40沿着与基准面S2正交的方向并列设置。所谓与基准 面S2正交的方向,相当于与第一和第二主面L10a、 L10b的相对方向 正交的方向。即,在电容器素体L10内,第三和第四内部电极31 34、 35 38相对于基准面S2配置在第一端面L10c侧,第五和第六内部电 极41 44、 45 48相对于基准面S2配置在第二端面L10d侧。进而,作为虚拟的基准面S3,考虑与第一和第二主面L10a、 L10b 的相对方向平行的虚拟面。如果根据基准面S3进行考虑,则第三和第 四电极组40、 50沿着与基准面S3正交的方向并列设置。所谓与基准 面S3正交的方向,相当于与第一和第二主面L10a、 L10b的相对方向 正交的方向。即,在电容器素体L10内,第五和第六内部电极41 44、 45 48相对于基准面S3配置在第一端面L]Oc侧,第七和第八内部电 极51 54、 55 58相对于基准面S3配置在第二端面L10d侧。第一内部电极21 24以与基准面S1接触的方式配置。具体而言, 第一内部电极21 24的主电极部21a 24a的第二端面L10d侧的边分 别与基准面S1接触。第二内部电极25 28以从基准面Sl离开规定距离的方式配置。 具体而言,第二内部电极25 28的主电极部25a 28a的第二端面L10d 侧的边从基准面Sl离开规定距离Dl配置在第一端面L10c侧。第三内部电极31 34以与基准面Sl和S2接触的方式配置。具体 而言,第三内部电极31 34的主电极部31a 34a的第一端面L10c侧 的边分别与基准面S1接触。第三内部电极31 34的主电极部3la 34a 的第二端面L10d侧的边分别与基准面S2接触。第四内部电极35 38以从基准面S1和S2中的任一个均离开规定 距离的方式配置。具体而言,第四内部电极35 38的主电极部35a 38a的第一端面L10c侧的边从基准面Sl离开规定距离D2配置在第二 端面L10d侧。第四内部电极35 38的主电极部35a 38a的第二端面 L10d侧的边从基准面S2离开规定距离D3配置在第一端面L10c侦U。第五内部电极41 44以与基准面S2和S3均接触的方式配置。具 体而言,第五内部电极41 44的主电极部41a 44a的第一端面L10c 侧的边分别与基准面S2接触。第五内部电极41 44的主电极部41a 44a的第二端面L10d侧的边分别与基准面S3接触。第六内部电极45 48以从基准面S2和S3中的任一个均离开规定 距离的方式配置。具体而言,第六内部电极45 48的主电极部45a 48a的第一端面L10c侧的边从基准面S2离开规定距离D4配置在第二 端面L10d侧。第六内部电极45 48的主电极部45a 48a的第二端面 L10d侧的边从基准面S3离开规定距离D5配置在第一端面L10c侧。第七内部电极51 54以与基准面S3接触的方式配置。具体而言, 第七内部电极51 54的主电极部51a 54a的第一端面L10c侧的边分 别与基准面S3接触。第八内部电极55 58以从基准面S3离开规定距离的方式配置。 具体而言,第八内部电极55 58的主电极部55a、56a的第一端面L10c 一侧的边从基准面S3离开规定距离D6配置在第二端面L10d侧。在叠层电容器阵列CA10中,第一和第二内部电极21 24、 25 28将电介质层11 17夹在中间并交互相对。从而,第一和第二内部电 极21 24、 25 28形成静电电容Cl,形成一个包括在叠层电容器阵 列CA10中的电容器。在叠层电容器阵列CA10中,第三和第四内部电极31 34、 35 38将电介质层11 17夹在中间并交互相对。从而,第三和第四内部电 极31 34、 35 38形成静电电容C2,形成一个包括在叠层电容器阵 列CA10中的电容器。在叠层电容器阵列CA10中,第五和第六内部电极41 44、 45 48将电介质层11 17夹在中间并交互相对。从而,第五和第六内部电 极41 44、 45 48形成静电电容C3,形成一个包括在叠层电容器阵 列CAIO中的电容器。在叠层电容器阵列CA10中,第七和第八内部电极51 54、 55 58将电介质层11 17夹在中间并交互相对。从而,第七和第八内部电 极51 54、 55 58形成静电电容C4,形成一个包括在叠层电容器阵 列CA10中的电容器。因此,叠层电容器阵列CA10的等效电路图如图48所示。如上所述,在叠层电容器阵列CA10中,即使在由第一和第二内 部电极21 24、 25 28形成的电容器以及由第三和第四内部电极31 34、 35 38形成的电容器上施加电压,在各个电容器上产生电变形的 情况下,因为第一和第三内部电极21 24、 31 34以与基准面Sl接 触的方式配置,所以在电容器之间的基准面S1附近也产生电变形。由 此,抑制基准面S1附近的应力集中。此外,在叠层电容器阵列CA10中,即使在由第三和第四内部电 极31 34、 35 38形成的电容器以及由第五和第六内部电极41 44、 45 48形成的电容器上施加电压,在各个电容器上产生电变形的情况 下,因为第三和第五内部电极31 34、 41 44以与基准面S2接触的 方式配置,所以在电容器之间的基准面S2附近也产生电变形。由此, 抑制基准面S2附近的应力集中。此外,在叠层电容器阵列CA10中,即使在由第五和第六内部电 极41 44、 45 48形成的电容器以及由第七和第八内部电极51 54、 55 58形成的电容器上施加电压,在各个电容器上产生电变形的情况 下,因为第五和第七内部电极41 44、 51 54以与基准面S3接触的 方式配置,所以在电容器之间的基准面S3附近也产生电变形。由此, 抑制基准面S3附近的应力集中。通过抑制应力集中,还能够抑制在叠层电容器阵列CA10中裂纹 的产生。不同于第一内部电极21 24与基准面Sl接触,第二内部电极25 28位于从基准面S离开规定距离Dl的位置。不同于第三内部电极31 34与基准面S1接触,第四内部电极35 38位于从基准面S1离开规定 距离D2的位置。由此,抑制在基准面S1附近过度产生由电变形引起 的变形。不同于第三内部电极31 34与基准面S2接触,第四内部电极35 38位于从基准面S2离开规定距离D3的位置。不同于第五内部电极 41 44与基准面Sl接触,第六内部电极45 48位于从基准面S2离开 规定距离D4的位置。由此,抑制在基准面S2附近过度产生由电变形 引起的变形。不同于第五内部电极41 44与基准面S3接触,第六内部电极45 48位于从基准面S3离开规定距离D5的位置。不同于第七内部电极 51 54与基准面S3接触,第八内部电极55 58位于从基准面S3离开 规定距离D6的位置。由此,抑制在基准面S3附近过度产生由电变形 引起的变形。(第十一实施方式)参照图31 图33,说明第十一实施方式的叠层电容器阵列CA11 的结构。第十一实施方式的叠层电容器阵列CA11在第一 第八端子电 极以及第一 第八内部电极的配置方面与第十实施方式的叠层电容器 阵列CA10不同。图31是第十--实施方式的叠层电容器阵列的立体图。 图32是在第十一实施方式的叠层电容器阵列中包括的电容器素体的分 解立体图。图33是用于说明图31所示的叠层电容器阵列的XXXIII — xxxm箭头截面的结构的图。如图31所示,第H""—实施方式的叠层电容器阵列CA11具有电容 器素体Lll和配置在电容器素体Lll的外表面的第一 第八端子电极 1 8。如图31所示,电容器素体Lll是长方体形,具有相互相对的长方 形的第一和第二主面Llla、 Lllb,以连接第一和第二主面Llla、 Lllb之间的方式沿着第一和第二主面的短边方向延伸并且相互相对的第一 和第二端面Lllc、 Llld,以及以连接第一和第二主面Llla、 Lllb之 间的方式沿着第一和第二主面Llla、 Lllb的长边方向延伸并且相互相 对的第一和第二侧面Llle、 Lllf。第一、第四、第五和第八端子电极l、 4、 5、 8在电容器素体L11 的第一侧面Llle上,按照该顺序从第一端面Lllc侧向第二端面Llld 侧配置。第二、第三、第六和第七端子电极2、 3、 6、 7在电容器素体 Lll的第二侧面Lllf上,按照该顺序从第一端面Lllc侧向第二端面 Llld侧配置。第一和第二端子电极l、 2,第三和第四端子电极3、 4, 第五和第六端子电极5、 6,以及第七和第八端子电极7、 8分别在第一 和第二侧面Ll 1 e、 Ll 1 f的相对方向相对。如图32所示,电容器素体Lll具有叠层的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 是9层)电介质层10 18。如图32所示,在电容器素体L11中包括第一 第四电极组20、30、 40、 50。第一电极组20具有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各4层)第一和第 二内部电极21 24、 25 28。第二电极组30具有多个(在本实施方式 中各4层)第三和第四内部电极3:1 34、 35 38。第三电极组40具有 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各4层)第五和第六内部电极41 44、 45 48。 第四电极组50具有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各4层)第七和第八内部电 极51 54、 55 58。第一 第四电极组20、 30、 40、 50在电容器素体L11内,沿着第 一和第二端面LIic、 Llld的相对方向并列设置。具体而言,第一、第 二、第三和第四电极组20、 30、 40、 50从第一端面Lllc侧朝向第二 端面Ll ld侧按照该顺序并列设置。包括在第一电极组20中的第一和第二内部电极21 24、 25 28 从第一主面L]la朝向第二主面Lllb,按照第二内部电极25、第一内 部电极21、第二内部电极26、第一内部电极22、第二内部电极27、 第-一内部电极23、第二内部电极28、第一内部电极24的顺序配置。 包括在第二电极组30中的第三和第四内部电极31 34、 35 38从第 一主面Llla朝向第二主面Lllb,按照第三内部电极31、第四内咅[!电 极35、第三内部电极32、第四内部电极36、第三内部电极33、第四 内部电极37、第三内部电极34、第四内部电极38的顺序配置。包括 在第三电极组40中的第五和第六内部电极41 44、 45 48从第一主 面Llia朝向第二主面Lllb,按照第六内部电极45、第五内部电极41、 第六内部电极46、第五内部电极42、第六内部电极47、第五内部电极 43、第六内部电极48、第五内部电极44的顺序配置。包括在第四电极 组50中的第七和第八内部电极51 54、 55 58从第一主面Llla朝向 第二主面Lllb,按照第七内部电极51、第八内部电极55、第七内部电 极52、第八内部电极56、第七内部电极53、第八内部电极57、第七 内部电极54、第八内部电极58的顺序配置。第一和第二内部电极21、 25将电介质层11夹在中间,第一和第 二内部电极21、 26将电介质层12夹在中间,第一和第二内部电极22、 26将电介质层13夹在中间,第一和第二内部电极22、 27将电介质层 14夹在中间,第一和第二内部电极23、 27将电介质层15夹在中间,第--和第二内部电极23、 28将电介质层16夹在中间,第一和第二内 部电极24、 28将电介质层]7夹在中间,并且分别沿着第一和第二主 面Ll]a、 Lllb的相对方向相互相对。第三和第四内部电极31、 35将电介质层11夹在中间,第三和第 四内部电极32、 35将电介质层12夹在中间,第三和第四内部电极32、 36将电介质层13夹在中间,第三和第四内部电极33、 36将电介质层 14夹在中间,第三和第四内部电极33、 37将电介质层15夹在中间, 第三和第四内部电极34、 37将电介质层16夹在中间,第三和第四内 部电极34、 38将电介质层17夹在中间,并且分别沿着第一和第二主 面Llla、 Lllb的相对方向相互相对。第五和第六内部电极41、 45将电介质层11夹在中间,第五和第 六内部电极41、 46将电介质层12夹在中间,第五和第六内部电极42、 46将电介质层13夹在中间,第五和第六内部电极42、 47将电介质层 14夹在中间,第五和第六内部电极43、 47将电介质层15夹在中间, 第五和第六内部电极43、 48将电介质层16夹在中间,第五和第六内 部电极44、 48将电介质层17夹在中间,并且分别沿着第一和第二主 面Llla、 Llb的相对方向相互相对。第七和第八内部电极51、 55将电介质层11夹在中间,第七和第 八内部电极52、 55将电介质层12夹在中间,第七和第八内部电极52、 56将电介质层13夹在中间,第七和第八内部电极53、 56将电介质层 M夹在中间,第七和第八内部电极53、 57将电介质层15夹在中间, 第七和第八内部电极54、 57将电介质层16夹在中间,第七和第八内 部电极54、 58将电介质层17夹在中间,并且分别沿着第一和第二主 面Llla、 Lllb的相对方向相互相对。第一 内部电极21 24包括主电极部21a 24a和从主电极部21a 24a以露出至第一侧面Llle的方式延伸的引出部21b 24b。引出部 2b 24b与第一端子电极1物理连接。第二内部电极25 28包括主电极部25a 28a和从主电极部25a 28a以露出至第二侧面Lllf的方式延伸的引出部25b 28b。引出部 25b 28b与第二端子电极2物理连接。第三内部电极31 34包括主电极部3la 34a和从主电极部3la 34a以露出至第二侧面Lllf的方式延伸的引出部31b 34b。引出部 3b 34b与第三端子电极3物理连接。第四内部电极35 38包括主电极部35a 38a和从主电极部35a 38a以露出至第一侧面Llle的方式延伸的引出部35b 38b。引出部 35b 38b与第四端子电极4物理连接。第五内部电极41 44包括主电极部4la 44a和从主电极部41a 44a以露出至第一侧面Llle的方式延伸的引出部41b 44b。引出部 41b 44b与第五端子电极5物理连接。第六内部电极45 48包括主电极部45a 48a和从主电极部45a 48a以露出至第二侧面Ulf的方式延伸的引出部45b 48b。引出部 45b 48b与第六端子电极6物理连接。第七内部电极51 54包括主电极部51a 54a和从主电极部51a 54a以露出至第二侧面Lllf的方式延伸的引出部51b 54b。引出部 51b 54b与第七端子电极7物理连接。第八内部电极55 58包括主电极部55a 58a和从主电极部55a 58a以露出至第一侧面L〗〗e的方式延伸的引出部55b 58b。引出部 55b 58b与第八端子电极8物理连接。如图32和图33所示,作为虚拟的基准面S,考虑与第一和第二 主面Llla、 Lllb的相对方向平行的虚拟面。第一和第二电极组20、 30 沿着与基准面Sl正交的方向,即与第一和第二主面Llla、 Lllb的相 对方向正交的方向并列设置。即,在电容器素体Lll内,第一和第二 内部电极21 24、 25 28相对于基准面Sl配置在第一端面Ulc侧, 第三和第四内部电极3] 34、 35 38相对于基准面Sl配置在第二端 面LllcH则。进而,作为虚拟的基准面S2,考虑与第一和第二主面Llla、 Lllb 的相对方向平行的虚拟面。第二和第三电极组30、 40沿着与基准面S2 正交的方向,即与第一和第二主面Llla、 L]lb的相对方向正交的方向 并列设置。即,在电容器素体L11内,第三和第四内部电极31 34、 35 38相对于基准面S2配置在第一端面Lllc侧,第五和第六内部电 极41 44、 45 48相对于基准面S2配置在第二端面Llld侧。进而,作为虚拟的基准面S3,考虑与第一和第二主面Llla、 Lllb的相对方向平行的虚拟面。第三和第四电极组40、 50沿着与基准面S3 正交的方向,即与第一和第二主面Llla、 Lllb的相对方向正交的方向 并列设置。即,在电容器素体L11内,第五和第六内部电极41 44、 45 48相对于基准面S3配置在第一端面Ll]c侧,第七和第八内部电 极51 54、 55 58相对于基准面S3配置在第二端面Llld侧。第一 内部电极21 24以主电极部21 a 24a的第二端面Ll 1 d侧的 边与基准面Sl.接触的方式配置。第二内部电极25 28以主电极部 25a 28a的第二端面Ll ld侧的边从基准面S1向第一端面Ll lc侧离开 规定距离D1的方式配置。第三内部电极31 34的主电极部31a 34a的第一端面Lllc侧的 边分别与基准面Sl接触。第三内部电极31 34的主电极部31a 34a 的第二端面Llld侧的边分别与基准面S2接触。第四内部电极35 38以主电极部35a 38a的第一端面Lllc侧的 边从基准面Sl向第二端面Llld侧离幵规定距离D2的方式配置。第四 内部电极35 38以主电极部35a 38a的第二端面Ll]d侧的边从基准 面S2向第一端面Lllc侧离开规定距离D3的方式配置。第五内部电极41 44的主电极部41a 44a的第一端面Lllc侧的 边分别与基准面S2接触。第五内部电极41 44的主电极部41a 44a 的第二端面Llld侧的边分别与基准面S3接触。第六内部电极45 48以主电极部45a 48a的第一端面Lllc侧的 边从基准面S2向第二端面Llld侧离开规定距离D4的方式配置。第六 内部电极45 48以主电极部45a 48a的第二端面Llld侧的边从基准 面S3向第一端面Lllc侧离幵规定距离D5的方式配置。第七内部电极51 54以主电极部51a 54a的第一端面Lllc侧的 边与基准面S3接触的方式配置。第八内部电极55 58以主电极部 55a 58a的第一端面Lllc侧的边从基准面S3向第二端面Llld侧离开 规定距离D6的方式配置。在叠层电容器阵列CA11中,第一和第二内部电极21 24、 25 28具有将电介质层夹在中间并相对的内部电极,这些相互相对的第一 和第二内部电极形成一个包括在叠层电容器阵列CA11中的电容器。在叠层电容器阵列CAll中,第三和第四内部电极31 34、 35 38具有将电介质层夹在中间并相对的内部电极,这些相互相对的第三 和第四内部电极形成一个包括在叠层电容器阵列CA11中的电容器。在叠层电容器阵列CAll中,第五和第六内部电极41 44、 45 48具有将电介质层夹在中间并相对的内部电极,这些相互相对的第五 和第六内部电极形成一个包括在叠层电容器阵列CA11中的电容器。在叠层电容器阵列CAll中,第七和第八内部电极51 54、 55 58具有将电介质层夹在中间并相对的内部电极,这些相互相对的第五 和第六内部电极形成一个包括在叠层电容器阵列CA11中的电容器。如上所述,在叠层电容器阵列CAll中,即使在由第一和第二内部 电极21 24、 25 28形成的电容器以及由第三和第四内部电极31 34、 35 38形成的电容器上施加电压,在各个电容器上产生电变形的 情况下,因为第一和第三内部电极21 24、 31 34以与基准面S1接 触的方式配置,所以在电容器之间的基准面S1附近也产生电变形。由 此,抑制基准面S1附近的应力集中。此外,在叠层电容器阵列CAll中,即使在由第三和第四内部电极 31 34、 35 38以及由第五和第六内部电极41 44、 45 48形成的电 容器上施加电压,在各个电容器上产生电变形的情况下,因为第三和 第五内部电极31 34、 41 44以与基准面S2接触的方式设置,所以 在电容器之间的基准面S2附近也产生电变形。由此,抑制基准面S2 附近的应力集中。此外,在叠层电容器阵列CAll中,即使在由第五和第六内部电极 41 44、 45 48以及由第七和第八内部电极51 54、 55 58形成的电 容器上施加电压,在各个电容器上产生电变形的情况下,因为第五和 第七内部电极41 44、 51 54以与基准面S3接触的方式配置,所以 在电容器之间的基准面S3附近也产生电变形。由此,抑制基准面S3 附近的应力集中。通过抑制应力集中,还能够抑制在叠层电容器阵列CA11中裂纹的 产生。不同于第 一 内部电极21 24与基准面S1接触,第二内部电极25 28位于从基准面Sl离开规定距离Dl的位置。不同于第三内部电极 31 34与基准面S1接触,第四内部电极35 38位于从基准面Sl离开规定距离D2的位置。由此,抑制在基准面S1附近过度产生由电变形 引起的变形。不同于第三内部电极31 34与基准面S2接触,第四内部电极35 38位于从基准面S2离开规定距离D3的位置。不同于第五内部电极 41 44与基准面S2接触,第六内部电极45 48位于从基准面S2离开 规定距离D4的位置。由此,抑制在基准面S2附近过度产生由电变形 引起的变形。不同于第五内部电极41 44与基准面S3接触,第六内部电极45 48位于从基准而S3离开规定距离D5的位置。不同于第七内部电极 51 54与基准面S3接触,第八内部电极55 58位于从基准面S3离开 规定距离D6的位置。由此,抑制在基准面S3附近过度产生由电变形 引起的变形。(第十二实施方式)参照图34 图36,说明第十二实施方式的叠层电容器阵列CA12 的结构。第十二实施方式的叠层电容器阵列CA12在第一 第八内部 电极的配置方面与第十实施方式的叠层电容器阵列CA10不同。图34 是第十二实施方式的叠层电容器阵列的立体图。图35是在第十二实施 方式的叠层电容器阵列中包括的电容器素体的分解立体图。图36是用 于说明图34所示的叠层电容器阵列的XXXVI—XXXVI箭头截面的结 构的图。如图34所示,第十二实施方式的叠层电容器阵列CA12具有电容 器素体L].2和配置在电容器素体L12的外表面的第一 第八端子电极 1 8。如图34所示,电容器素体L12是长方体形,具有相互相对的长方 形的第一和第二主面L12a、 L12b,以连接第一和第二主面L12a、 L12b之间的方式沿着第一和第二主面的短边方向延伸并且相互相对的第一 和第二端面L12c、 L12d,以及以连接第一和第二主面L12a、 L12b之 间的方式沿着第一和第二主面L12a、 L12b的长边方向延伸并且相互相 对的第一和第二侧面L12e、 L12f。第一、第三、第五和第七端子电极l、 3、 5、 7在电容器素体L12 的第一侧面L12e上,按照该顺序从第一端面L12c侧向第二端面L12d侧配置。第二、第四、第六和第八端子电极2、 4、 6、 8在电容器素体 L12的第二侧面L12f上,按照该顺序从第一端面L12c侧向第二端面 L12d侧配置。第一和第二端子电极l、 2,第三和第四端子电极3、 4, 第五和第六端子电极5、 6,以及第七和第八端子电极7、 8分别在第一 和第二侧面L12e、 L12f的相对方向相对。如图35所示,电容器素体L12具有叠层的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 是9层)电介质层10 18。如图35所示,在电容器素体L12中包括第一 第四电极组20、30、 40、 50。第一电极组20具有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各2层)第一和第 二内部电极2〗、22、 25、 26。第二电极组30具有多个(在本实施方式 中各2层)第三和第四内部电极31、 32、 35、 36。第三电极组40具有 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各2层)第五和第六内部电极41、 42、 45、 46。 第四电极组50具有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各2层)第七和第八内部电 极5〗、52、 55、 56。第一 第四电极组20、 30、 40、 50在电容器素体L12内,沿着第 一和第二端面L12c、 L12d的相对方向并列设置。具体而言,第一、第 二、第三和第四电极组20、 30、 40、 50从第一端面L12c侧朝向第二 端面L12d侧按照该顺序并列设置。包括在第一电极组20中的第一和第二内部电极21、 22、 25、 26 从第一主面L12a朝向第二主面L12b,按照第一内部电极21、第二内 部电极25、第一内部电极22、第二内部电极26的顺序配置。包括在 第二电极组30中的第三和第四内部电极31、 32、 35、 36从第一主面 L12a朝向第二主面L12b,按照第四内部电极35、第三内部电极31、 第四内部电极36、第三内部电极32的顺序配置。包括在第三电极组 40中的第五和第六内部电极41、 42、 45、 46从第一主面L12a朝向第 二主面L12b,按照第五内部电极41、第六内部电极45、第五内部电极 42、第六内部电极46的顺序配置。包括在第四电极组50中的第七和 第八内部电极51、 52、 55、 56从第一主面L12a朝向第二主面L12b, 按照第八内部电极55、第七内部电极51、第八内部电极56、第七内部 电极52的顺序配置。在电容器素体L12内,第一和第二内部电极2K 22、 25、 26中的任一个配置于在第一和第二主面L12a、 L12b的相对方向上与第三和第 四内部电极3.1、 32、 35、 36以及第七和第八内部电极51 、 52、 55、 56中的任一个均不同的位置。在电容器素体L12内,第三和第四内部电极31、 32、 35、 36中的 任一个配置于在第一和第二主面L12a、 L12b的相对方向上与第一和第 二内部电极21、 22、 25、 26以及第五和第六内部电极41、 42、 45、 46 中的任一个均不同的位置。在电容器素体L12内,第五和第六内部电极41、 42、 45、 46中的 任一个配置于在第一和第二主面L12a、 L12b的相对方向上与第三和第 四内部电极31、 32、 35、 36以及第七和第八内部电极51、 52、 55、 56 中的任一个均不同的位置。在电容器素体L12内,第七和第八内部电极51、 52、 55、 56中的 任一个配置于在第一和第二主面L12a、 L12b的相对方向上与第一和第 二内部电极21、 22、 25、 26以及第五和第六内部电极41 、 42、 45、 46 中的任一个均不同的位置。在电容器素体L12内,第一内部电极21和第五内部电极41,第二 内部电极25和第六内部电极45 ,第一 内部电极22和第五内部电极42, 第二内部电极26和第六内部电极46,分别在第一和第二主面L]2a、 L12b的相对方向上,配置在同一层上。在电容器素体L12内,第四内 部电极35和第八内部电极55,第三内部电极31和第七内部电极51, 第四内部电极36和第八内部电极56,第三内部电极32和第七内部电 极52,分别在第一和第二主面L12a、 L12b的相对方向上,配置在同 一层上。第一和第二内部电极22、 25将电介质层14夹在中间,并沿着第 一和第二主面L12a、 L12b的相对方向相互相对。第一和第二内部电极21、 25将三层电介质层11、 ]2、 13夹在中间,第一和第二内部电极22、 26将三层电介质层15、 16、 17夹在中间,并且分别沿着第一和第 二主面L12a、 L12b的相对方向相互相对。第三和第四内部电极31、 35将电介质层12夹在中间,第三和第 四内部电极32、 36将电介质层16夹在中间,并且分别沿着第一和第 二主面L12a、 L12b的相对方向相互相对。第三和第四内部电极31、36将三层电介质层13、 14、 15夹在中间,并沿着第一和第二主面L12a、 L12b的相对方向相互相对。在第一和第二主面L12a、 L12b的相对方向观察,第一主面L12a 和第四内部电极35隔着电介质层10、 11相邻配置。在第一和第二主 面L12a、 L12b的相对方向观察,第二主面L12b和第三内部电极32 隔着电介质层17、 18相邻配置。第五和第六内部电极42、 45将电介质层14夹在中间,并沿着第 一和第二主面L12a、 L12b的相对方向相互相对。第五和第六内部电极41、 45将三层电介质层11、 12、 13夹在中间,第五和第六内部电极42、 46将三层电介质层15、 16、 17夹在中间,并且分别沿着第一和第 二主面L12a、 L12b的相对方向相互相对。第七和第八内部电极51、 55将电介质层12夹在中间,第七和第 八内部电极52、 56将电介质层]6夹在中间,并且分别沿着第一和第 二主面LI2a、 L12b的相对方向相互相对。第七和第八内部电极51、 56将三层电介质层13、 14、15夹在中间,并沿着第一和第二主面L2a、 L12b的相对方向相互相対、在第一和第二主面L12a、 L12b的相对方向观察,第一主面L12a 和第八内部电极55隔着电介质层10、 11相邻配置。在第一和第二主 面L12a、 L12b的相对方向观察,第二主面L12b和第七内部电极52 隔着电介质层17、 18相邻配置。第一内部电极21、 22包括主电极部21a、 22a和从主电极部21a、 22a以露出至第一侧面L12e的方式延伸的引出部21b、22b。引出部21b、 22b与第一端子电极1物理连接。第二内部电极25、 26包括主电极部25a、 26a和从主电极部25a、 26a以露出至第二侧面L12f的方式延伸的引出部25b、26b。引出部25b、 26b与第二端子电极2物理连接。第三内部电极31、 32包括主电极部31a、 32a和从主电极部31a、 32a以露出至第一侧面L12e的方式延伸的引出部31b、32b。引出部31b、 32b与第三端子电极3物理连接。第四内部电极35、 36包括主电极部35a、 36a和从主电极部35a、 36a以露出至第二侧面L12f的方式延伸的引出部35b、36b。引出部35b、36b与第四端子电极4物理连接。第五内部电极41、 42包括主电极部41a、 42a和从主电极部41a、 42a以露出至第一侧面L12e的方式延伸的引出部41b、42b。引出部41b、 42b与第五端子电极5物理连接。第六内部电极45、 46包括主电极部45a、 46a和从主电极部45a、 46a以露出至第二侧面L12f的方式延伸的弓I出部45b、46b。弓1出部45b、 46b与第六端子电极6物理连接。第七内部电极51、 52包括主电极部51a、 52a和从主电极部51a、 52a以露出至第一侧面L12e的方式延伸的弓1出部5lb、 52b。引出部51 b、 52b与第七端子电极7物理连接。第八内部电极55、 56包括主电极部55a、 56a和从主电极部55a、 56a以露出至第二侧面L12f的方式延伸的引出部55b、56b。引出部55b、 56b与第八端子电极8物理连接。如图35和图36所示,作为虚拟的基准面S1,考虑与第一和第二 主面L12a、 L2b的相对方向平行的虛拟面。第一和第二电极组20、 30沿着与基准面S1正交的方向,即与第一和第二主面L12a、 L2b的 相对方向正交的方向并列设置。即,在电容器素体L12内,第一和第 二内部电极21、 22、 25、 26相对于基准面S配置在第一端面L12c侧, 第三和第四内部电极31、 32、 35、 36相对于基准面S1配置在第二端 面L12d侧。进而,作为虚拟的基准面S2,考虑与第一和第二主面L12a、 L12b 的相对方向平行的虚拟面。第二和第三电极组30、 40沿着与基准面S2 正交的方向,即与第一和第二主面L12a、 L12b的相对方向正交的方向 并列设置。即,在电容器素体L12内,第三和第四内部电极31、 32、 35、 36相对于基准面S2配置在第一端面L12c侧,第五和第六内部电 极41、 42、 45、 46相对于基准面S2分别配置在第二端面L12d侧。进而,作为虚拟的基准面S3,考虑与第一和第二主面L12a、 L12b 的相对方向平行的虚拟面。第三和第四电极组40、 50沿着与基准面S3 正交的方向,即与第一和第二主面L12a、 L12b的相对方向正交的方向 并列设置。即,在电容器素体L12内,第五和第六内部电极41、 42、 45、 46相对于基准面S3配置在第一端面L12c侧,第七和第八内部电极51、 52、 55、 56相对于基准面S3配置在第二端面L12d侧。第一内部电极21、 22以主电极部21a、 22a的第二端面L12d侧的 边与基准面S1接触的方式配置。第二内部电极25、26以主电极部25a、 26a的第二端面L12d侧的边从基准面Sl向第一端面L12c侧离幵规定 距离D1的方式配置。第三内部电极31、 32的主电极部31a、 32a的第一端面L12c侧的 边分别与基准面S1接触。第三内部电极31、 32的主电极部31a、 32a 的第二端面L12d侧的边分别与基准面S2接触。第四内部电极35、 36以主电极部35a、 36a的第一端面L12c侧的 边从基准面Sl向第二端面L12d侧离开规定距离D2的方式配置。第 四内部电极35、 36以主电极部35a、 36a的第二端面L12d侧的边从基 准面S2向第一端面L12c侧离开规定距离D3的方式配置。第五内部电极41、 42的主电极部41a、 42a的第一端面L12c侧的 边分别与基准面S2接触。第五内部电极41、 42的主电极部41a、 42a 的第二端面L12d侧的边分别与基准面S3接触。第六内部电极45、 46以主电极部45a、 46a的第--端面L12c侧的 边从基准面S2向第二端面L12d侧离开规定距离D4的方式配置。第 六内部电极45、 46以主电极部45a、 46a的第二端面L]2d侧的边从基 准面S3向第一端面L12c侧离开规定距离D5的方式配置。第七内部电极51、 52以主电极部51a、 52a的第一端面L12c侧的 边与基准面S3接触的方式配置。第八内部电极55、 56以主电极部55a、 56a的第一端面L12c侧的边从基准面S3向第二端面L12d侧离开规定 距离D6的方式配置。在叠层电容器阵列CA12中,第一和第二内部电极21、 22、 25、 26具有将电介质层夹在中间并相对的内部电极,这些相互相对的第一 和第二内部电极形成一个包括在叠层电容器阵列CA12中的电容器。在叠层电容器阵列CA12中,第三和第四内部电极31、 32、 35、 36具有将电介质层夹在中间并相对的内部电极,这些相互相对的第三 和第四内部电极形成一个包括在叠层电容器阵列CA12中的电容器。在叠层电容器阵列CA12中,第五和第六内部电极41、 42、 45、 46具有将电介质层夹在中间并相对的内部电极,这些相互相对的第五和第六内部电极形成一个包括在叠层电容器阵列CA12中的电容器。在叠层电容器阵列CA12中,第七和第八内部电极51、 52、 55、 56具有将电介质层夹在中间并相对的内部电极,这些相互相对的第七 和第八内部电极形成一个包括在叠层电容器阵列CA]2中的电容器。如上所述,在叠层电容器阵列CA12中,即使在由第一和第二内 部电极21、 22、 25、 26形成的电容器以及由第三和第四内部电极3K 32、 35、 36形成的电容器上施加电压,在各个电容器上产生电变形的 情况下,因为第一和第三内部电极21、 22、 31、 32以与基准面S1接 触的方式配置,所以在电容器之间的基准面S1附近也产生电变形。由 此,抑制在基准面S1附近的应力集中。此外,在叠层电容器阵列CA12中,即使在由第三和第四内部电 极31、 32、 35、 36以及由第五和第六内部电极41 、 42、 45、 46形成 的电容器上施加电压,在各个电容器上产生电变形的情况下,因为第 三和第五内部电极31、 32、 4.、42以与基准面S2接触的方式配置, 所以在电容器之间的基准面S2附近也产生电变形。由此,抑制在基准 面S2附近的应力集中。此外,在叠层电容器阵列CA12中,即使在由第五和第六内部电 极41、 42、 45、 46以及由第七和第八内部电极51、 52、 55、 56形成的电容器上施加电压,在各个电容器上产生电变形的情况下,因为第 五和第七内部电极41、 42、 51、 52以与基准面S3接触的方式配置, 所以在电容器之间的基准面S3附近也产生电变形。由此,抑制在基准 面S3附近的应力集中。通过抑制应力集中,还能够抑制在叠层电容器阵列CA12中裂纹 的产生。不同于第一内部电极21、 22与基准面Sl接触,第二内部电极25、 26位于从基准面S1离开规定距离Dl的位置。不同于第三内部电极31 、 32与基准面Sl接触,第四内部电极35、 36位于从基准面Sl离开规定 距离D2的位置。由此,抑制在基准面S1附近过度产生由电变形引起 的变形。不同于第三内部电极31、 32与基准面S2接触,第四内部电极35、 36位于从基准面S2离开规定距离D3的位置。不同于第五内部电极41 、42与基准面S2接触,第六内部电极45、 46位于从基准面S2离开规定 距离D4的位置。由此,和〗制在基准面S2附近过度产生由电变形引起 的变形。不同于第五内部电极41、 42与基准面S3接触,第六内部电极45、 46位于从基准面S3离开规定距离D5的位置。不同于第七内部电极51 、 52与基准面S3接触,第八内部电极55、 56位于从基准面S3离开规定 距离D6的位置。由此,抑制在基准面S3附近过度产生由电变形引起 的变形。第三和第四内部电极3]、32、 35、 36以及第七和第八内部电极51 、 52、 55、 56中的任一个配置于在第一和第二主面L12a、 L12b的相对-方向上与第一和第二内部电极21、 22、 25、 26中的任一个均不同的位 置。因此,在叠层电容器阵列CA12中,能够在第一和第二内部电极 21、 25之间配置三层电介质层11、 12、 13,在第一和第二内部电极22、 26之间配置三层电介质层15、 16、 17。结果,能够具有较大的电变形 缓和层,在叠层电容器阵列CA12中,能够抑制由电变形产生的振动。第一和第二内部电极21、 22、 25、 26以及第五和第六内部电极41 、 42、 45、 46中的任一个配置于在第一和第二主面L12a、 L]2b的相对 方向上与第三和第四内部电极31、 32、 35、 36中的任一个均不同的位 置。因此,在叠层电容器阵列CA12中,能够在第三和第四内部电极 31、 36之间配置三层电介质层13、 14、 15。进而,在叠层电容器阵列 CA12中,能够在第一主面L12a和第四内部电极35之间配置两层电介 质层IO、 11,在第三内部电极32和第二主面IJ2b之间配置两层电介 质层17、 18。结果,能够具有较大的电变形缓和层,能够抑制在叠层 电容器阵列CA12中由电变形产生的振动。第三和第四内部电极31、 32、 35、 36以及第七和第八内部电极51 、 52、 55、 56中的任一个配置于在第一和第二主面L12a、 L12b的相对 方向上与第五和第六内部电极41、 42、 45、 46中的任一个均不同的位 置。由此,在叠层电容器阵列CA12中,能够在第五和第六内部电极 41、 45之间配置三层电介质层11、 12、 13,在第五和第六内部电极42、 46之间配置三层电介质层15、 16、 17。结果,能够具有较大的电变形 缓和层,能够抑制在叠层电容器阵列CA12中由电变形产生的振动。第一和第二内部电极21、 22、 25、 26以及第五和第六内部电极41、 42、 45、 46中的任一个配置于在第一和第二主面L12a、 L12b的相对 方向上与第七和第八内部电极51、 52、 55、 56中的任一个均不同的位 置。因此,在叠层电容器阵列CA12中,能够在第七和第八内部电极 51、 56之间配置三层电介质层13、 14、 15。进而,在叠层电容器阵列 CA12中,能够在第一主面L12a和第八内部电极55之间配置两层电介 质层IO、 11,在第七内部电极52和第二主面L12b之间配置两层电介 质层1.7、 18。结果,能够具有较大的电变形缓和层,能够抑制在叠层 电容器阵列CA12中由电变形产生的振动。 (第十三实施方式)参照图37 图39,说明第十三实施方式的叠层电容器阵列CA13 的结构。第十三实施方式的叠层电容器阵列CAi3在第一 第八端子 电极1 8和第一 第八内部电极的配置方面与第十实施方式的叠层电 容器阵列CA10不同。图37是第十三实施方式的叠层电容器阵列的立 体图。图38是在第十三实施方式的叠层电容器阵列中包括的电容器素 体的分解立体图。图39是用于说明图37所示的叠层电容器阵列的 XXXIX—XXXIX箭头截面的结构的图。如图37所示,第十三实施方式的叠层电容器阵列CA13具有电容 器素体L13和配置在电容器素体L13的外表面的第一 第八端子电极 1 8。如图37所示,电容器素体L13是长方体形,具有相互相对的长方 形的第一和第二主面L13a、 L13b,以连接第一和第二主面L13a、 L13b 之间的方式沿着第一和第二主面的短边方向延伸并且相互相对的第一 和第二端面L13c、 L13d,以及以连接第一和第二主面L13a、 L13b之 间的方式沿着第一和第二主面L13a、 L13b的长边方向延伸并且相互相 对的第一和第二侧面L13e、 L13f。第一、第四、第五和第八端子电极l、 4、 5、 8在电容器素体L13 的第一侧面L13e上,按照该顺序从第一端面L13c侧向第二端面L13d 侧配置。第二、第三、第六和第七端子电极2、 3、 6、 7在电容器素体 L13的第二侧面L13f上,按照该顺序从第一端面L13c侧向第二端面 L13d侧配置。第一和第二端子电极l、 2,第三和第四端子电极3、 4,第五和第六端子电极5、 6,以及第七和第八端子电极7、 8分别在第一 和第二侧面L13e、 L13f的相对方向相对。如图38所示,电容器素体L13具有叠层的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 是9层)电介质层10 18。如图38所示,在电容器素体L13中包括第一 第四电极组20、30、 40、 50。第一电极组20具有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各2层)第一和第 二内部电极21、 22、 25、 26。第二电极组30具有多个(在本实施方式 中各2层)第三和第四内部电极31、 32、 35、 36。第三电极组40具有 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各2层)第五和第六内部电极41、 42、 45、 46。 第四电极组50具有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各2层)第七和第八内部电 极51、 52、 55、 56。第一 第四电极组20、 30、 40、 50在电容器素体L13内,沿着第 一和第二端面L13c、 L13d的相对方向并列设置。具体而言,第一、第 二、第三和第四电极组20、 30、 40、 50从第一端面L13c侧向第二端 面L13d侧按照该顺序并列设置。包括在第一电极组20中的第一和第二内部电极21、 22、 25、 26 从第一主面L13a朝向第二主面L13b,按照第二内部电极25、第一内 部电极21、第二内部电极26、第一内部电极22的顺序配置。包括在 第二电极组30中的第三和第四内部电极31、 32、 35、 36从第一主面 L13a朝向第二主面L13b,按照第三内部电极31、第四内部电极35、 第三内部电极32、第四内部电极36的顺序配置。包括在第三电极组 40中的第五和第六内部电极41、 42、 45、 46从第一主面L13a朝向第 二主面L13b,按照第六内部电极45、第五内部电极41、第六内部电极 46、第五内部电极42的顺序配置。包括在第四电极组50中的第七和 第八内部电极51、 52、 55、 56从第一主面L13a朝向第二主面L13b, 按照第七内部电极51、第八内部电极55、第七内部电极52、第八内部 电极56的顺序配置。在电容器素体L13内,第一和第二内部电极21、 22、 25、 26中的 任一个配置于在第一和第二主面L13a、 L13b的相对方向上与第三和第 四内部电极31、 32、 35、 36以及第七和第八内部电极51、 52、 55、 56 中的任一个均不同的位置。在电容器素体L13内,第三和第四内部电极31、32、35、36中的 任一个配置于在第一和第二主面L13a、L13b的相对方向上与第一和第二内部电极21、22、25、26以及第五和第六内部电极41、42、45、46 中的任一个均不同的位置。在电容器素体L13内,第五和第六内部电极41、42、45、46中的 任一个配置于在第一和第二主面L13a、L13b的相对方向上与第三和第四内部电极31、32、35、36以及第七和第八内部电极51、52、55、56 中的任一个均不同的位置。在电容器素体L13内,第七和第八内部电极51、52、55、56中的 任一个配置于在第一和第二主面L13a、L13b的相对方向上与第一和第二内部电极21、22、25、26以及第五和第六内部电极41、42、45、46 中的任一个均不同的位置。在电容器素体L13内,第二内部电极25和第六内部电极45,第一 内部电极21和第五内部电极41,第二内部电极26和第六内部电极46,第一内部电极22和第五内部电极42,分别在第一和第二主面L13a、 L13b的相对方向上,配置在同一层上。在电容器素体L13内,第三内部电极31和第七内部电极51,第四内部电极35和第八内部电极55,第三内部电极32和第七内部电极52,第四内部电极36和第八内部电 极56,分别在第一和第二主面L13a、L13b的相对方向上,配置在同第一和第二内部电极21、25将电介质层12夹在中间,第一和第二内部电极22、26将电介质层16夹在中间,并且分别沿着第一和第 二主面L13a、L13b的相对方向相互相对。第一和第二内部电极21、26将三层电介质层13、14、15夹在中间,并沿着第一和第二主面L13a、 L13b的相对方向相互相对。在第一和第二主面L13a、L13b的相对方向观察,第一主面L13a 和第二内部电极25隔着电介质层10、11相邻配置。在第一和第二主 面L13a、L13b的相对方向观察,第二主面L13b和第一内部电极22隔着电介质层17、18相邻配置。第三和第四内部电极32、35将电介质层14夹在中间,并沿着第一和第二主面L13a、L13b的相对方向相互相对。第三和第四内部电极31、 35将三层电介质层11、 12、 13夹在中间,第三和第四内部电极32、 36将三层电介质层15、 16、 17夹在中间,并且分别沿着第一和第 二主面L13a、 L13b的相对方向相互相对。第五和第六内部电极41、 45将电介质层12夹在中间,第五和第 六内部电极42、 46将电介质层16夹在中间,并且分别沿着第一和第 二主面L13a、 L13b的相对方向相互相对。第五和第六内部电极41、 46将三层电介质层13、 14、 15夹在中间,并沿着第一和第二主面L13a、 L13b的相对方向相互相对。在第一和第二主面Li3a、 L13b的相对方向观察,第一主面L13a 和第六内部电极45隔着电介质层10、 11相邻配置。在第一和第二主 面L13a、 L13b的相对方向观察,第二主面L13b和第五内部电极42 隔着电介质层17、 18相邻配置。第七和第八内部电极52、 55将电介质层14夹在中间,并沿着第 一和第二主面L13a、 :L13b的相对方向相互相对。第七和第八内部电极51、 55将三层电介质层11、 12、 13夹在中间,第七和第八内部电极52、 56将三层电介质层15、 16、 17夹在中间,并且分别沿着第一和第 二主面L13a、 L13b的相对方向相互相对。第一内部电极21、 22包括主电极部21a、 22a和从主电极部21a、 22a以露出至第一侧面L13e的方式延伸的引出部21b、22b。引出部21b、 22b与第一端子电极1物理连接。第二内部电极25、 26包括主电极部25a、 26a和从主电极部25a、 26a以露出至第二侧面L13f的方式延伸的引出部25b、26b。引出部25b、 26b与第二端子电极2物理连接。第三内部电极31、 32包括主电极部31a、 32a和从主电极部31a、 32a以露出至第二侧面L13f的方式延伸的引出部31b、32b。引出部31b、 32b与第三端子电极3物理连接。第四内部电极35、 36包括主电极部35a、 36a和从主电极部35a、 36a以露出至第一侧面L13e的方式延伸的引出部35b、36b。引出部35b、 36b与第四端子电极4物理连接。第五内部电极41、 42包括主电极部41a、 42a和从主电极部41a、 42a以露出至第一侧面L13e的方式延伸的引出部41b、42b。引出部41b、42b与第五端子电极5物理连接。第六内部电极45、 46包括主电极部45a、 46a和从主电极部45a、 46a以露出至第二侧面L13f的方式延伸的引出部45b、46b。引出部45b、 46b与第六端子电极6物理连接。第七内部电极51、 52包括主电极部51a、 52a和从主电极部51a、 52a以露出至第二侧面L13f的方式延伸的引出部51b、52b。引出部51b、 52b与第七端子电极7物理连接。第八内部电极55、 56包括主电极部55a、 56a和从主电极部55a、 56a以露出至第一侧面L13e的方式延伸的引出部55b、56b。引出部55b、 56b与第八端子电极8物理连接。如图38和图39所示,作为虛拟的基准面Sl,考虑与第一和第二 主面L13a、 L13b的相对方向平行的虛拟面。第一和第二电极组20、 30沿着与基准面S1正交的方向,即与第一和第二主面L13a、 L13b的 相对方向正交的方向并列设置。即,在电容器素体L13内,第一和第 二内部电极21、 22、 25、 26相对于基准面Sl配置在第一端面L13c侧, 第三和第四内部电极31、 32、 35、 36相对于基准面Sl配置在第二端 面L13cH则。进而,作为虚拟的基准面S2,考虑与第一和第二主面L13a、 U3b 的相对方向平行的虛拟面。第二和第三电极组30、 40沿着与基准面S2 正交的方向,即与第一和第二主面L13a、 L13b的相对方向正交的方向 并列设置。即,在电容器素体L13内,第三和第四内部电极31、 32、 35、 36相对于基准面S2分别配置在第一端面L13c侧,第五和第六内 部电极41、 42、 45、 46相对于基准面S2分别配置在第二端面L13d侧。进而,作为虚拟的基准面S3,考虑与第一和第二主面L13a、 L13b 的相对方向平行的虚拟面。第三和第四电极组40、 50沿着与基准面S3 正交的方向,即与第一和第二主面L13a、 L13b的相对方向正交的方向 并列设置。即,在电容器素体L13内,第五和第六内部电极41、 42、 45、 46相对于基准面S3分别配置在第一端面L13c侧,第七和第八内 部电极51、 52、 55、 56相对于基准面S3分别配置在第二端面L13d侧。第一内部电极21、 22以主电极部21a、 22a的第二端面L13d侧的 边与基准面Sl接触的方式配置。第二内部电极25、26以主电极部25a、26a的第二端面L13d侧的边从基准面Sl向第一端面L13c侧离开规定 距离D1的方式配置。第三内部电极31、 32的主电极部31a、 32a的第一端面L13c侧的 边分别与基准面Sl接触。第三内部电极31、 32的主电极部3ia、 32a 的第二端面L13d侧的边分别与基准面S2接触。第四内部电极35、 36以主电极部35a、 36a的第一端面L13c侧的 边从基准面Sl向第二端面L13d侧离开规定距离D2的方式配置。第 四内部电极35、 36以主电极部35a、 36a的第二端面L13d侧的边从基 准面S2向第一端面L13c侧离开规定距离D3的方式配置。第五内部电极41、 42的主电极部41a、 42a的第一端面L13c侧的 边分别与基准面S2接触。第五内部电极41、 42的主电极部41a、 42a 的第二端面L13d侧的边分别与基准面S3接触。第六内部电极45、 46以主电极部45a、 46a的第一端面L13c侧的 边从基准面S2向第二端面L13d侧离开规定距离D4的方式配置。第 六内部电极45、 46以主电极部45a、 46a的第二端面L13d侧的边从基 准面S3向第一端面L13c侧离开规定距离D5的方式配置。第七内部电极51、 52以主电极部51a、 52a的第一端面L13c侧的 边与基准面S3接触的方式配置。第八内部电极55、56以主电极部55a、 56a的第一端面L13c侧的边从基准面S3向第二端面L13d侧离开规定 距离D6的方式配置。在叠层电容器阵列CA13中,第一和第二内部电极21、 22、 25、 26具有将电介质层夹在中间并相对的内部电极,这些相互相对的第一 和第二内部电极形成一个包括在叠层电容器阵列CA13中的电容器。在叠层电容器阵列CA13中,第三和第四内部电极31、 32、 35、 36具有将电介质层夹在中间并相对的内部电极,这些相互相对的第三 和第四内部电极形成一个包括在叠层电容器阵列CA13中的电容器。在叠层电容器阵列CA13中,第五和第六内部电极41、 42、 45、 46具有将电介质层夹在中间并相对的内部电极,这些相互相对的第五 和第六内部电极形成一个包括在叠层电容器阵列CA13中的电容器。在叠层电容器阵列CA13中,第七和第八内部电极51 54、 55 58具有将电介质层夹在中间并相对的内部电极,这些相互相对的第七和第八内部电极形成一个包括在叠层电容器阵列CA13中的电容器。如上所述,在叠层电容器阵列CA13中,即使在由第一和第二内 部电极21、 22、 25、 26形成的电容器以及由第三和第四内部电极31、 32、 35、 36形成的电容器上施加电压,在各个电容器上产生电变形的 情况下,因为第一和第三内部电极21、 22、 31、 32以与基准面S1接 触的方式配置,所以在电容器之间的基准面S1阳近也产生电变形。由 此,抑制在基准面S1附'近的应力集中。此外,在叠层电容器阵列CA13中,即使在由第三和第四内部电 极31、 32、 35、 36以及由第五和第六内部电极41 、 42、 45、 46形成 的电容器上施加电压,在各个电容器上产生电变形的情况下,因为第 三和第五内部电极31、 32、 41、 42以与基准面S2接触的方式配置, 所以在电容器之间的基准面S2附近也产生电变形。由此,抑制在基准此外,在叠层电容器阵列CA13中,即使在由第五和第六内部电 极41、 42、 45、 46以及由第七和第八内部电极51、 52、 55、 56形成 的电容器上施加电压,在各个电容器上产生电变形的情况下,因为第 五和第七内部电极41、 42、 51、 52以与基准面S3接触的方式配置, 所以在电容器之间的基准面S3附近也产生电变形。由此,抑制在基准 面S3附近的应力集中。通过抑制应力集中,还能够抑制在叠层电容器阵列CA13中裂纹 的产生。不同于第一内部电极21、 22与基准面S1接触,第二内部电极25、 26位于从基准面S1离开规定距离D1的位置。不同于第三内部电极31、 32与基准面Sl接触,第四内部电极35、 36位于从基准面Sl离开规定 距离D2的位置。由此,抑制在基准面S1附近过度产生由电变形引起 的变形。不同于第三内部电极31、 32与基准面S2接触,第四内部电极35、 36位于从基准面S2离开规定距离D3的位置。不同于第五内部电极41 、 42与基准面S2接触,第六内部电极45、 46位于从基准面S2离开规定 距离D4的位置。由此,抑制在基准面S2附近过度产生由电变形引起 的变形。不同于第五内部电极41、 42与基准面S3接触,第六内部电极45、 46位于从基准面S3离开规定距离D5的位置。不同于第七内部电极51、 52与基准面S3接触,第八内部电极55、 56位于从基准面S3离开规定 距离D6的位置。由此,抑制在基准面S3附近过度产生由电变形引起 的变形。第三和第四内部电极31、 32、 35、 36以及第七和第八内部电极51、 52、 55、 56中的任一个配置于在第一和第二主面L13a、 L13b的相対-方向上与第一和第二内部电极21、 22、 25、 26中的任一个均不同的位 置。因此,在叠层电容器阵列CA13中,能够在第一和第二内部电极 21、 26之间ffi置三层电介质层13、 14、 15。进而,在叠层电容器阵列 CA13中,能够在第一主面L13a和第二内部电极25之间配置两层电介 质层1(K 11,在第一内部电极22和第二主面L13b之间配置两层电介 质层17、 18。结果,能够具有较大的电变形缓和层,能够抑制在叠层 电容器阵列CAi3中由电变形产生的振动。第一和第二内部电极21、 22、 25、 26以及第五和第六内部电极41、 42、 45、 46中的任一个配置于在第一和第二主面L13a、 L13b的相对 方向上与第三和第四内部电极31、 32、 35、 36中的任一个均不同的位 置。因此,在叠层电容器阵列CA13中,能够在第三和第四内部电极 31、 35之间配置三层电介质层11、 12、 13,在第三和第四内部电极32、 36之间配置三层电介质层15、 16、 17。结果,能够具有较大的电变形 缓和层,能够抑制在叠层电容器阵列CA13中由电变形产生的振动。第三和第四内部电极31、 32、 35、 36以及第七和第八内部电极51、 52、 55、 56中的任一个配置于在第一和第二主面L13a、 L13b的相对 方向上与第五和第六内部电极41、 42、 45、 46中的任一个均不同的位 置。因此,在叠层电容器阵列CA1.3中,能够在第五和第六内部电极 41、 46之间配置三层电介质层13、 14、 15。进而,在叠层电容器阵列 CA13中,能够在第一主面L13a和第六内部电极45之间配置两层电介 质层IO、 11,在第五内部电极42和第二主面L13b之间配置两层电介 质层17、 18。结果,能够具有较大的电变形缓和层,能够抑制在叠层 电容器阵列CA13中由电变形产生的振动。第一和第二内部电极21、 22、 25、 26以及第五和第六内部电极41、42、 45、 46中的任一个配置于在第一和第二主面L13a、 L13b的相对 方向上与第七和第八内部电极51、 52、 55、 56中的任一个均不同的位 置。因此,在叠层电容器阵列CA13中,能够在第七和第八内部电极 51、 55之间配置三层电介质层11、 12、 13,在第七和第八内部电极52、 56之间配置三层电介质层15、 16、 17。结果,能够具有较大的电变形 缓和层,能够抑制在叠层电容器阵列CA13中由电变形产生的振动。 (第十四实施方式) 参照图40 图42,说明第十四实施方式的叠层电容器阵列CA14 的结构。第十四实施方式的叠层电容器阵列CA14在第一 第八内部 电极的配置方面与第十实施方式的叠层电容器阵列CA10不同。图40 是第十四实施方式的叠层电容器阵列的立体图。图41是在第十四实施 方式的叠层电容器阵列中包括的电容器素体的分解立体图。图42是用 于说明图40所示的叠层电容器阵列的XLII—XLII箭头截面的结构的 图。如图40所示,第十四实施方式的叠层电容器阵列CA14具有电容 器素体U4和配置在电容器素体L14的外表面的第一 第八端子电极 1 8。如图40所示,电容器素体L14是长方体形,具有相互相对的长方 形的第一和第二主面L14a、 L14b,以连接第一和第二主面L14a、 L14b 之间的方式沿着第一-和第二主面的短边方向延伸并且相互相对的第-一 和第二端面L14c、 L14d,以及以连接第一和第二主面L14a、 L14b之 间的方式沿着第一和第二主面L14a、 L14b的长边方向延伸并且相互相 对的第一和第二侧面L14e、 L14f。第一、第三、第五和第七端子电极l、 3、 5、 7在电容器素体L14 的第一侧面L14e上,按照该顺序从第一端面L14c侧向第二端面L14d 侧配置。第二、第四、第六和第八端子电极2、 4、 6、 8在电容器素体 L14的第二侧面L14f上,按照该顺序从第一端面L14c侧向第二端面 L14d侧配置。第一和第二端子电极l、 2,第三和第四端子电极3、 4, 第五和第六端子电极5、 6,以及第七和第八端子电极7、 8分别在第一 和第二侧面L14e、 L14f的相对方向相对。如图41所示,电容器素体L14具有叠层的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是9层)电介质层10 18。如图41所示,在电容器素体L14中包括第一 第四电极组20、30、 40、 50。第一电极组20具有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是4层)第一内部 电极21 24和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是2层)第二内部电极25、 26。 第二电极组30具有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是4层)第三内部电极31 34和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是2层)第四内部电极35、 36。第三电极 组40具有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是2层)第五内部电极41、 42和多 个(在本实施方式中是4层)第六内部电极45 48。第四电极组50 具有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是2层)第七内部电极51、 52和多个(在 本实施方式中是4层)第八内部电极55 58。第一 第四电极组20、 30、 40、 50在电容器素体L14内,沿着第 一和第二端面L14c、 L14d的相对方向并列设置。具体而言,第一、第 二、第三和第四电极组20、 30、 40、 50从第-一端面L14c侧朝向第二 端面L14d侧,按照该顺序并列设置。包括在第一电极组20中的第一和第二内部电极21 24、 25、 26 从第一主面L14a朝向第二主面L14b,按照第一内部电极21、第一内 部电极22、第二内部电极25、第一内部电极23、第一内部电极24、 第二内部电极26的顺序配置。包括在第二电极组30中的第三和第四 内部电极3i 34、 35、 36从第一主面L14a朝向第二主面L14b,按照 第四内部电极35、第三内部电极31、第三内部电极32、第四内部电极 36、第三内部电极33、第三内部电极34的顺序配置。包括在第三电极 组40中的第五和第六内部电极41、 42、 45 48从第一主面L14a朝向 第二主面L14b,按照第六内部电极45、第五内部电极41、第六内部电 极46、第六内部电极47、第五内部电极42、第六内部电极48的顺序 配置。包括在第四电极组50中的第七和第八内部电极51、 52、 55 58 从第一主面L14a朝向第二主面L14b,按照第八内部电极55、第七内 部电极51、第八内部电极56、第八内部电极57、第七内部电极52、 第八内部电极58的顺序配置。在电容器素体L14内,第一内部电极22、 24中的任一个配置于在 第一和第二主面L14a、L14b的相对方向上与第三和第四内部电极31 34、 35、 36中的任一个均不同的位置。在电容器素体L14内,第一内部电极21、 23中的任一个配置于在第一和第二主面L14a、 L14b的相 对方向上与第五和第六内部电极41、 42、 45 48中的任一个均不同的 位置。在电容器素体L14内,第二内部电极25、 26中的任一个配置于 在第一和第二主面L14a、 L14b的相对方向上与第七和第八内部电极 51、 52、 55 58中的任一个均不同的位置。在电容器素体L14内,第三内部电极31、 33中的任一个配置于在 第一和第二主面L14a、L14b的相对方向上与第一'和第二内部电极21 24、 25、 26中的任一个均不同的位置。在电容器素体L14内,第四内 部电极35、 36中的任一个配置于在第一和第二主面L14a、 L14b的相 对方向上与第五和第六内部电极41、 42、 45 48中的任一个均不同的 位置。在电容器素体L14内,第三内部电极32、 34中的任一个配置于 在第一和第二主面L14a、 L14b的相对方向上与第七和第八内部电极 51、 52、 55 58中的任一个均不同的位置。在电容器素体U4内,第六内部电极45、 47中的任一个配置于在 第一和第二主面L14a、L14b的相对方向上与第一和第二内部电极21 24、 25、 26中的任--个均不同的位置。在电容器素体L14内,第五内 部电极41、 42中的任一个配置于在第一和第二主面L14a、 L14b的相 对方向上与第三和第四内部电极31 34、 35、 36中的任一个均不同的 位置。在电容器素体L14内,第六内部电极46、 48中的任一个配置于 在第一和第二主面L14a、 L14b的相对方向上与第七和第八内部电极 51、 52、 55 58中的任一个均不同的位置。在电容器素体L14内,第七内部电极51、 52中的任一个配置于在 第一和第二主面L14a、L14b的相对方向上与第一和第二内部电极21 24、 25、 26中的任一个均不同的位置。在电容器素体L14内,第八内 部电极56、 58中的任一个配置于在第一和第二主面L14a、 L14b的相 对方向上与第三和第四内部电极31 34、 35、 36中的任一个均不同的 位置。在电容器素体L14内,第八内部电极55、 57中的任一个配置于 在第一和第二主面L14a、 L14b的相对方向上与第五和第六内部电极 41、 42、 45 48中的任一个均不同的位置。在电容器素体L14内,第一内部电极21、第四内部电极35和第八 内部电极55;第三内部电极31 、第六内部电极45和第七内部电极51;第一内部电极22、第五内部电极41和第八内部电极56;第二内部电 极25、第四内部电极32和第六内部电极46;第一内部电极23、第四 内部电极36和第八内部电极57;第三内部电极33、第六内部电极47 和第七内部电极52;第一内部电极24、第五内部电极42和嘴八内部 电极58;第二内部电极26、第四内部电极34和第六内部电极48,分 别在第一和第二主面L14a、 L14b的相对方向上,配置在同一层上。第一和第二内部电极22、 25将电介质层13夹在中间,第一和第 二内部电极23、 25将电介质层14夹在中间,第一和第二内部电极24、 26将电介质层16夹在中间,并且分别沿着第一和第二主面L14a、L14b在第一和第二主面L14a、 L14b的相对方向观察,第一内部电极 21、 22隔着电介质层11、 12相邻配置。在第一和第二主面L14a、 L14b 的相对方向观察,第一内部电极23、 24隔着电介质层15、 16相邻配 置。第三和第四内部电极31、 35将电介质层il夹在中间,第三和第 四内部电极32、 36将电介质层14夹在中间,第三和第四内部电极33、 36将电介质层15夹在中间,并且分别沿着第一和第二主面L14a、L14b 的相对方向相互相对。在第一和第二主面L14a、 L14b的相对方向观察,第三内部电极 31、 32隔着电介质层12、 13相邻配置。在第一和第二主面L14a、 L14b 的相对方向观察,第三内部电极33、 34隔着电介质层16、 17相邻配 直。第五和第六内部电极41、 45将电介质层12夹在中间,第五和第 六内部电极41、 46将电介质层13夹在中间,第五和第六内部电极42、 47将电介质层16夹在中间,第五和第六内部电极42、 48将电介质层 17夹在中间,并且分别沿着第一和第二主面L14a、 L14b的相对方向 相互相对。在第一和第二主面L14a、 L14b的相对方向观察,第一主面U4a 和第六内部电极45隔着电介质层10、 11相邻配置。在第一和第二主 面L14a、 L14b的相对方向观察,第六内部电极46、 47隔着电介质层 14、 15相邻配置。第七和第八内部电极51、 55将电介质层11夹在中间,第七和第 八内部电极51、 56将电介质层12夹在中间,第七和第八内部电极52、 57将电介质层15夹在中间,第七和第八内部电极52、 58将电介质层 16夹在中间,并且分别沿着第一和第二主面L14a、 L14b的相对方向 相互相对。在第一和第二主面L14a、 L14b的相对方向观察,第八内部电极 56、 57隔着电介质层13、 14相邻配置。在第一和第二主面L14a、 L14b 的相对方向观察,第八内部电极58和第二主面L14b隔着电介质层17、 18相邻配置。第一内部电极21 24包括主电极部21a 24a和从主电极部21a 24a以露出至第一侧面L14e的方式延伸的引出部21b 24b。引出部 21b 24b与第一端子电极1物理连接。第二内部电极25、 26包括主电极部25a、 26a和从主电极部25a、 26a以露出至第二侧而L14f的方式延伸的引出部25b、26b。引出部25b、 26b与第二端子电极2物理连接。第三内部电极31 34包括主电极部3la 34a和从主电极部31a 34a以露出至第一侧面L14e的方式延伸的引出部3ib 34b。引出部 31b 34b与第三端子电极3物理连接。第四内部电极35、 36包括主屯极部35a、 36a和从主电极部35a、 36a以露出至第二侧面L14f的方式延伸的引出部35b、36b。引出部35b、 36b与第四端子电极4物理连接。第五内部电极41、 42包括主电极部41a、 42a和从主电极部41a、 42a以露出至第一侧面L14e的方式延伸的引出部41b、42b。引出部41b、 42b与第五端子电极5物理连接。第六内部电极45 48包括主电极部45a 48a和从主电极部45a 48a以露出至第二侧面L14f的方式延伸的引出部45b 48b。引出部 45b 48b与第六端子电极6物理连接。第七内部电极51、 52包括主电极部51a、 52a和从主电极部51a、 52a以露出至第一侧面L14e的方式延伸的引出部51b、52b。引出部51b、 52b与第七端子电极7物理连接。第八内部电极55 58包括主电极部55a 58a和从主电极部55a 58a以露出至第二侧面L14f的方式延伸的引出部55b 58b。引出部 55b 58b与第八端子电极8物理连接。如图41和图42所示,作为虚拟的基准面S1,考虑与第一和第二 主面L14a、 L14b的相对方向平行的虛拟面。第一和第二电极组20、 30沿着与基准面S1正交的方向,即与第一和第二主面L14a、 L14b的 相对方向正交的方向并列设置。即,在电容器素体L14内,第--和第 二内部电极21 24、25、26相对于基准面Sl分别配置在第--端面L14c 侧,第三和第四内部电极3i 34、 35、 36相对于基准面Sl分别配置 在第二端面L14d侧。进而,作为虚拟的基准面S2,考虑与第一和第二主面L14a、 L14b 的相对方向平行的虚拟面。第二和第三电极组30、 40沿着与基准面S2 正交的方向,即与第一和第二主面L14a、 L14b的相对方向正交的方向 并列设置。即,在电容器素体L14内,第三和第四内部电极31 34、 35、 36相对于基准面S2分别配置在第一端面L14c侧,第五和第六内 部电极41、42、45 4S相对于基准面S2分别配置在第二端面L14d侧。进而,作为虚拟的基准面S3,考虑与第一和第二主面L14a、 L14b 的相对方向平行的虛拟面。第三和第四电极組.40、 50沿着与基准面S3 正交的方向,即与第一和第二主面L14a、 L14b的相对方向正交的方向 并列设置。即,在电容器素体L14内,第五和第六内部电极41、 42、 45 48相对于基准面S3分别配置在第一端面L14c侧,第七和第八内 部电极51、 52、 55 58相对于基准面S3分别配置在第二端面L14d侧。第一内部电极21 24以主电极部21a 24a的第二端面L14d侧的 边与基准面S1接触的方式配置。第二内部电极25、26以主电极部25a、 26a的第二端面L14d侧的边从基准面Sl向第一端面L14c侧离开规定 距离D1的方式配置。第三内部电极31 34的主电极部31a 34a的第一端面L14c侧的 边分别与基准面Sl接触。第三内部电极31 34的主电极部31a 34a 的第二端面L14d侧的边分别与基准面S2接触。第四内部电极35、 36以主电极部35a、 36a的第一端面L14c侧的 边从基准面Sl向第二端面L14d侧离开规定距离D2的方式配置。第 四内部电极35、 36以主电极部35a、 36a的第二端面L14d侧的边从基准面S2向第一端面L14c侧离开规定距离D3的方式配置。第五内部电极41、 42的主电极部41a、 42a的第一端面L14c侧的 边分别与基准面S2接触。第五内部电极41、 42的主电极部41a、 42a 的第二端面L14d侧的边分别与基准面S3接触。第六内部电极45 48以主电极部45a 48a的第一端面L14c侧的 边从基准面S2向第二端面L14d侧离开规定距离D4的方式配置。第 六内部电极45 48以主电极部45a 48a的第二端面L14d侧的边从基 准面S3向第一端面L14c侧离开规定距离D5的方式配置。第七内部电极51、 52以主电极部51a、 52a的第一端面L14c侧的 边与基准面S3接触的方式配置。第八内部电极55 58以主电极部 55a 58a的第一端面L14c侧的边从基准面S3向第二端面L14d侧离开 规定距离D6的方式配置。在叠层电容器阵列CA14中,第一和第二内部电极21 24、 25、 26具有将电介质层夹在中间并相对的内部电极,这些相互相对的第--和第二内部电极形成一个包括在叠层电容器阵列CA]4中的电容器。在叠层电容器阵列CA14中,第三和第四内部电极31 34、 35、 36具有将电介质层夹在中间并相对的内部电极,这些相互相对的第三 和第四内部电极形成一个包括在叠层电容器阵列CA14中的电容器。在叠层电容器阵列CA14中,第五和第六内部电极41、 42、 45 48具有将电介质层夹在中间并相对的内部电极,这些相互相对的第五 和第六内部电极形成一个包括在叠层电容器阵列CA14中的电容器。在叠层电容器阵列CA14中,第七和第八内部电极51 54、 55 58具有将电介质层夹在中间并相对的内部电极,这些相互相对的第七 和第八内部电极形成一个包括在叠层电容器阵列CA14中的电容器。如上所述,在叠层电容器阵列CA14中,即使在由第一和第二内 部电极21 24、 25、 26形成的电容器以及由第三和第四内部电极31 34、 35、 36形成的电容器上施加电压,在各个电容器上产生电变形的 情况下,因为第一和第三内部电极21 24、 31 34以与基准面S1接 触的方式配置,所以在电容器之间的基准面S1附近也产生电变形。由 此,抑制在基准面S1附近的应力集中。此外,在叠层电容器阵列CA14中,即使在由第三和第四内部电极31 34、 35、 36以及由第五和第六内部电极41、 42、 45 48形成 的电容器上施加电压,在各个电容器上产生电变形的情况下,因为第 三和第五内部电极31 34、 41、 42以与基准面S2接触的方式配置, 所以在电容器之间的基准面S2附近也产生电变形。由此,抑制在基准 面S2附近的应力集中。此外,在叠层电容器阵列CA14中,即使在由第五和第六内部电 极41、 42、 45 48以及由第七和第八内部电极51、 52、 55 58形成 的电容器上施加电压,在各个电容器上产生屯变形的情况下,因为第 五和第七内部电极41、 42、 51、 52以与基准面S3接触的方式配置, 所以在电容器之间的基准面S3附近也产生电变形。由此,抑制在基准 面S3附近的应力集中。通过抑制应力集中,还能够抑制在叠层电容器阵列CA14中裂纹 的产生。不同于第一内部电极21 24与基准面Sl接触,第二内部电极25、 26位于从基准面Sl离开规定距离Dl的位置。不同于第三内部电极 31 34与基准面S1接触,第四内部电极35、 36位于从基准面S1离开 规定距离D2的位置。由此,抑制在基准面S1附近过度产生由电变形 引起的变形。不同于第三内部电极31 34与基准面S2接触,第四内部电极35、 36位于从基准面S2离开规定距离D3的位置。不同于第五内部电极41、 42与基准面S2接触,第六内部电极45 48位于从基准面S2离开规定 距离D4的位置。由此,和]制在基准面S2附近过度产生由电变形引起不同于第五内部电极41、42与基准面S3接触,第六内部电极45 48位于从基准面S3离开规定距离D5的位置。不同于第七内部电极51 、 52与基准面S3接触,第八内部电极55 58位于从基准面S3离开规定 距离D6的位置。由此,抑制在基准面S3附近过度产生由电变形引起 的变形。第三内部电极31、 33,第六内部电极45、 47和第七内部电极51、 52中的任一个配置于在第一和第二主面L14a、 L14b的相对方向上与 第一和第二内部电极21 24、 25、 26中的任一个均不同的位置。因此,在叠层电容器阵列CA14中,能够分别在第一内部电极21、 22之间配 置两层电介质层ll、 12,在第一内部电极23、 24之间配置两层电介质 层15、 16。结果,能够具有较大的电变形缓和层,能够抑制在叠层电 容器阵列CAM中由电变形产生的振动。第一内部电极22、 24,第五内部电极41、 42和第八内部电极55、 58中的任一个配置于在第一和第二主面L14a、 L14b的相对方向上与 第三和第四内部电极31. 34、 35、 36中的任一个均不同的位置。因此, 在叠层电容器阵列CA14中,能够分别在第三内部电极31、 32之间配 置两层电介质层12、 13,在第三内部电极33、 34之间配置两层电介质 层16、 17。结果,能够具有较大的电变形缓和层,能够抑制在叠层电 容器阵列CAM中由电变形产生的振动。第一内部电极21、 23,第四内部电极35、 36和第八内部电极55、 57中的任一个配置于在第一和第二主面L14a、 L14b的相对方向上与 第五和第六内部电极41、 42、 45 48中的任一个均不同的位置。因此, 在叠层电容器阵列CA14中,能够分别在第一主面Ll4a和第六内部电 极45之间配置两层电介质层10、 1.1,在第六内部电极46、 47之间配 置两层电介质层14、 15。结果,能够具有较大的电变形缓和层,能够 抑制在叠层电容器阵列CA14中由电变形产生的振动。第二内部电极25、 26,第三内部电极32、 34和第六内部电极46、 48中的任一个配置于在第一和第二主面L14a、 L14b的相对方向上与 第七和第八内部电极51、 52、 55 58中的任一个均不同的位置。因此, 在叠层电容器阵列CA14中,能够分别在第八内部电极56、 57之间配 置两层的电介质层13、 14,在第八内部电极58和第二主面L14b之间 配置两层电介质层17、 18。结果,能够具有较大的电变形缓和层,能 够抑制在叠层电容器阵列CA14中由电变形产生的振动。 (第十五实施方式)参照图43 图45,说明第十五实施方式的叠层电容器阵列CA15 的结构。第十五实施方式的叠层电容器阵列CA15在第一 第八端子 电极1 8和第一 第八内部电极的配置方面与第十实施方式的叠层电 容器阵列CA10不同。图43是第十五实施方式的叠层电容器阵列的立 体图。图44是在第十五实施方式的叠层电容器阵列中包括的电容器素体的分解立体图。图45是用于说明图43所示的叠层电容器阵列的XLV 一XLV箭头截面的结构的图。如图43所示,第十五实施方式的叠层电容器阵列CA15具有电容 器素体L15和配置在电容器素体L15的外表面的第一 第八端子电极 1 8。如图43所示,电容器素体L15是长方体形,具有相互相对的长方 形的第一和第二主面L15a、 L15b,以连接第一和第二主面L15a、 L15b 之间的方式沿着第一和第二主面的短边方向延伸并且相互相对的第一 和第二端面L15c、 L15d,以及以连接第一和第二主面L15a、 L15b之 间的方式沿着第一和第二主面L15a、 L15b的长边方向延伸并且相互相 对的第-一和第二侧面L15e、 L15f。第一、第四、第五和第八端子电极l、 4、 5、 8在电容器素体L15 的第一侧面L15e上,按照该顺序从第一端面L15c侧向第二端面L15d 侧配置。第二、第三、第六和第七端子电极2、 3、 6、 7在电容器素体 L15的第二侧面L15f上,按照该顺序从第一端面L15c侧向第二端面 L15d侧配置。第一和第二端子电极l、 2,第三和第四端子电极3、 4, 第五和第六端子电极5、 6,以及第七和第八端子电极7、 8,分别在第 一和第二侧面L15e、 L15f的相对方向相对。如图44所示,电容器素体L15具有叠层的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 是9层)电介质层].0 18。如图44所示,在电容器素体L15中包括第一 第四电极组20、30、 40、 50。第一电极组20具有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是4层)第一内部 电极21 24和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是2层)第二内部电极25、 26。 第二电极组30具有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是4层)第三内部电极31 34和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是2层)第四内部电极35、 36。第三电极 组40具有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是2层)第五内部电极41、 42和多 个(在本实施方式中是4层)第六内部电极45 48。第四电极组50 具有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是2层)第七内部电极51、 52和多个(在 本实施方式中是4层)第八内部电极55 58。第一 第四电极组20、 30、 40、 50在电容器素体L15内,沿着第 一和第二端面L15c、 L15d的相对方向并列设置。具体而言,第一、第二、第三和第四电极组20、 30、 40、 50从第一端面L15c侧朝向第二 端面L15d侧,按照该顺序并列设置。包括在第一电极组20中的第一和第二内部电极21 24、 25、 26 从第一主面L15a朝向第二主面L15b,按照第二内部电极25、第一内 部电极21、第一内部电极22、第二内部电极26、第一内部电极23、 第一内部电极24的顺序配置。包括在第二电极组30中的第三和第四 内部电极31 34、 35、 36从第一主面L15a朝向第二主面L15b,按照 第三内部电极31、第三内部电极32、第四内部电极35、第三内部电极33、 第三内部电极34、第四内部电极36的顺序配置。包括在第三电极 组40中的第五和第六内部电极41、 42、 45 48从第一主面L15a朝向 第二主面L15b,按照第六内部电极45、第五内部电极41、第六内部电 极46、第六内部电极47、第五内部电极42、第六内部电极48的顺序 配置。包括在第四电极组50中的第七和第八内部电极51、 52、 55 58 从第一主面L15a朝向第二主面L15b,按照第八内部电极55、第七内 部电极51、第八内部电极56、第八内部电极57、第七内部电极52、 第八内部电极58的顺序配置。在电容器素体L15内,第一内部电极21、 23中的任一个配置于在 第一和第二主面L15a、L15b的相对方向上与第三和第四内部电极31 34、 35、 36中的任一个均不同的位置。在电容器素休L15内,第一内 部电极22、 24中的任一个配置于在第一和第二主面L15a、 L15b的相 对方向上与第五和第六内部电极41、 42、 45 48中的任一个均不同的 位置。在电容器素体L15内,第二内部电极25、 26中的任一个配置于 在第一和第二主面L15a、 L15b的相对方向上与第七和第八内部电极 51、 52、 55 58中的任一个均不同的位置。在电容器素体L15内,第三内部电极32、 34中的任一个配置于在 第一和第二主面L15a、L15b的相对方向上与第一和第二内部电极21 24、 25、 26中的任一个均不同的位置。在电容器素体L15内,第四内 部电极35、 36中的任一个配置于在第一和第二主面L15a、 L15b的相 对方向上与第五和第六内部电极41、 42、 45 48中的任一个均不同的 位置。在电容器素体L15内,第三内部电极31、 33中的任一个配置于 在第一和第二主面L15a、 L15b的相对方向上与第七和第八内部电极51、 52、 55 58中的任一个均不同的位置。在电容器素体L15内,第六内部电极46、 48中的任一个配置于在 第一和第二主面L15a、L15b的相对方向上与第一和第二内部电极21 24、 25、 26中的任一个均不同的位置。在电容器素体L15内,第五内 部电极41、 42中的任一个配置于在第一和第二主面L15a、 L15b的相 对方向上与第三和第四内部电极31 34、 35、 36中的任一个均不同的 位置。在电容器素体L15内,第六内部电极45、 47中的任一个配置于 在第一和第二主面L15a、 L15b的相对方向上与第七和第八内部电极 51、 52、 55 58中的任一个均不同的位置。在电容器素体L15内,第七内部电极51、 52中的任一个配置于在 第一和第二主面L15a、L15b的相对方向上与第一和第二内部电极21 24、 25、 26中的任一个均不同的位置。在电容器素体L15内,第八内 部电极55、 57中的任一个配置于在第一和第二主面L15a、 L15b的相 对方向上与第三和第四内部电极31 34、 35、 36中的任一个均不同的 位置。在电容器素体L15内,第八内部电极56、 58中的任一个配置于 在第一和第二主面L15a、 L15b的相对方向上与第五和第六内部电极 41、 42、 45 48中的任一个均不同的位置。在电容器素体U5内,第二内部电极25、第三内部电极31和第六 内部电极45;第一内部电极21、第五内部电极41和第八内部电极55; 第三内部电极32、第六内部电极46和第七内部电极51;第一内部电 极22、第四内部电极35和第八内部电极56;第二内部电极26、第三 内部电极33和第六内部电极47;第一内部电极23、第五内部电极42 和第八内部电极57;第三内部电极34、第六内部电极48和第七内部 电极52;第一内部电极24、第四内部电极36和第八内部电极58,分 别在第一和第二主面L15a、 L15b的相对方向上,配置在同一层上。第一和第二内部电极21、 25将电介质层11夹在中间,第一和第 二内部电极22、 26将电介质层14夹在中间,第一和第二内部电极23、 26将电介质层15夹在中间,并且分别沿着第一和第二主面L15a、L15b 的相对方向相互相对。在第一和第二主面L15a、 L15b的相对方向观察,第一内部电极 21、 22隔着电介质层12、 13相邻配置。在第一和第二主面L15a、 L15b的相对方向观察,第一内部电极23、 24隔着电介质层16、 17相邻配置。第三和第四内部电极32、 35将电介质层13夹在中间,第三和第 四内部电极33、 35将电介质层14夹在中间,第三和第四内部电极34、 36将电介质层17夹在中间,并且分别沿着第一和第二主面L15a、L15b 的相对方向相互相对。在第一和第二主面L15a、 L15b的相对方向观察,第三内部电极 31、 32隔着电介质层11、丄2相邻配置。在第一和第二主面L15a、 L15b 的相对方向观察,第三内部电极33、 34隔着电介质层15、 16相邻配 直。第五和第六内部电极41、 45将电介质层11夹在中间,第五和第 六内部电极41、 46将电介质层12夹在中间,第五和第六内部电极42、 47将电介质层15夹在中间,第五和第六内部电极42、 48将电介质层 16夹在中间,并且分别沿着第一和第二主面L15a、 L15b的相对方向在第一和第二主面L15a、 L15b的相对方向观察,第六内部电极 46、 47隔着电介质层13、 14相邻配置。在第一和第二主面:L15a、 L15b 的相对方向观察,第六内部电极48和第二主面L15b隔着电介质层17、 18相邻配置。第七和第八内部电极51、 55将电介质层12夹在中间,第七和第 八内部电极51、 56将电介质层13夹在中间,第七和第八内部电极52、 57将电介质层16夹在中间,第七和第八内部电极52、 58将电介质层 17夹在中间,并且分别沿着第一和第二主面L15a、 L15b的相对方向 相互相对。在第一和第二主面L15a、 L15b的相对方向观察,第一主面L15a 和第八内部电极55隔着电介质层10、 11相邻配置。在第一和第二主 面L15a、 L15b的相对方向观察,第八内部电极56、 57隔着电介质层 14、 15相邻配置。第一内部电极21 24包括主电极部21a 24a和从主电极部21a 24a以露出至第一侧面L15e的方式延伸的引出部21b 24b。引出部 21b 24b与第一端子电极1物理连接。第二内部电极25、 26包括主电极部25a、 26a和从主电极部25a、 26a以露出至第二侧面L15f的方式延伸的引出部25b、26b。引出部25b、 26b与第二端子电极2物理连接。第三内部电极31 34包括主电极部31a 34a和从主电极部31a 34a以露出至第二侧面L15f的方式延伸的引出部3ib 34b。引出部 31b 34b与第三端子电极3物理连接。第四内部电极35、 36包括主电极部35a、 36a和从主电极部35a、 36a以露出至第一侧面L15e的方式延伸的引出部35b、36b。引出部35b、 36b与第四端子电极4物理连接。第五内部电极41、 42包括主电极部41a、 42a和从主电极部41a、 42a以露出至第一侧面L15e的方式延伸的引出部41b、42b。引出部41b、 42b与第五端子电极5物理连接。第六内部电极45 48包括主电极部45a 48a和从主电极部45a 48a以露出至第二侧面L15f的方式延伸的引出部45b 48b。引出部 45b 48b与第六端子电极6物理连接。第七内部电极51、 52包括主电极部51a、 52a和从主电极部51a、 52a以露出至第二侧面L15f的方式延伸的引出部51 b、 52b。引出部51 b、 52b与第七端子电极7物理连接。第八内部电极55 58包括主电极部55a 58a和从主电极部55a 58a以露出至第一侧面L15e的方式延伸的引出部55b 58b。引出部 55b 58b与第八端子电极8物理连接。如图44和图45所示,作为虛拟的基准面S1,考虑与第一和第二 主面L15a、 L15b的相对方向平行的虚拟面。第一和第二电极组20、 30沿着与基准面S1正交的方向,即与第一和第二主面L15a、 L15b的 相对方向正交的方向并列设置。即,在电容器素体L15内,第一和第 二内部电极21 24、25、26相对于基准面Sl分别配置在第一端面L15c 侧,第三和第四内部电极31 34、 35、 36相对于基准面S1分别配置 在第二端面L15d侧。进而,作为虛拟的基准面S2,考虑与第一和第二主面L15a、 L15b 的相对方向平行的虚拟面。第二和第三电极组30、 40沿着与基准面S2 正交的方向,即与第一和第二主面L15a、 L15b的相对方向正交的方向并列设置。即,在电容器素体L15内,第三和第四内部电极31 34、 35、 36相对于基准面S2分别配置在第一端面L15c侧,第五和第六内 部电极41 、 42、 45 48相对于基准面S2分别配置在第二端面L15d侧。进而,作为虛拟的基准面S3,考虑与第一和第二主面L15a、 L15b 的相对方向平行的虛拟面。第三和第四电极组40、 50沿着与基准面S3 正交的方向,即与第一和第二主面L15a、 L15b的相对方向正交的方向 并列设置。即,在电容器素体L15内,第五和第六内部电极41、 42、 45 48相对于基准面S3分别配置在第一端面L15c侦U,第七和第八内 部电极51 、 52、 55 58相对于基准面S3分别配置在第二端面L15d侦lj。第一内部电极21 24以主电极部21a 24a的第二端面L15d侧的 边与基准面S1接触的方式配置。第二内部电极25、26以主电极部25a、 26a的第二端面L15d侧的边从基准面Sl向第一端面Ll5c侧离开规定 距离D1的方式配置。第三内部电极31 34的主电极部31a 34a的第一端面L15c侧的 边分别与基准面Sl接触。第三内部电极31 34的主电极部31a 34a 的第二端面L15d侧的边分别与基准面S2接触。第四内部电极35、 36以主电极部35a、 36a的第一端面L15c侧的 边从基准面Sl向第二端面Li5d侧离开规定距离D2的方式配置。第 四内部电极35、 36以主电极部35a、 36a的第二端面L15d侧的边从基 准面S2向第一端面L15c侧离开规定距离D 3的方式配置。第五内部电极41、 42的主电极部41a、 42a的第一端面L15c侧的 边分别与基准面S2接触。第五内部电极41、 42的主电极部41a、 42a 的第二端面L15d侧的边分别与基准面S3接触。第六内部电极45 48以主电极部45a 48a的第一端面L15c侧的 边从基准面S2向第二端面L15d侧离开规定距离D4的方式配置。第 六内部电极45 48以主电极部45a 48a的第二端面L15d侧的边从基 准面S3向第一端面L15c侧离开规定距离D5的方式配置。第七内部电极51、 52以主电极部51a、 52a的第一端面L15c侧的 边与基准面S3接触的方式配置。第八内部电极55 58以主电极部 55a 58a的第一端面L15c侧的边从基准面S3向第二端面:L15d侧离开 规定距离D6的方式配置。在叠层电容器阵列CA15中,第一和第二内部电极21 24、 25、 26具有将电介质层夹在中间并相对的内部电极,这些相互相对的第一 和第二内部电极形成一个包括在叠层电容器阵列CA15中的电容器。在叠层电容器阵列CA15中,第三和第四内部电极31 34、 35、 36具有将电介质层夹在中间并相对的内部电极,这些相互相对的第三 和第四内部电极形成一个包括在叠层电容器阵列CA15中的电容器。在叠层电容器阵列CA15中,第五和第六内部电极41、 42、 45 48具有将电介质层夹在中间并相对的内部电极,这些相互相对的第五 和第六内部电极形成一个包括在叠层电容器阵列CA15中的电容器。在叠层电容器阵列CA15中,第七和第八内部电极51 54、 55 5S具有将电介质层夹在中间并相对的内部电极,这些相互相对的第七 和第八内部电极形成--个包括在叠层电容器阵列CA15中的电容器。如上所述,在叠层电容器阵列CA15中,即使在由第一和第二内 部电极21 24、 25、 26形成的电容器以及由第三和第四内部电极31 34、 35、 36形成的电容器上施加电压,在各个电容器上产生电变形的 情况下,因为第一和第三内部电极21 24、 31 34以与基准面Sl接 触的方式配置,所以在电容器之间的基准面S1附近也产生电变形。由 此,抑制在基准面S1附近的应力集中。此外,在叠层电容器阵列CA15中,即使在由第三和第四内部电 极31 34、 35、 36以及由第五和第六内部电极41、 42、 45 48形成 的电容器上施加电压,在各个电容器上产生电变形的情况下,因为第 三和第五内部电极31 34、 41、 42以与基准面S2接触的方式配置, 所以在电容器之间的基准面S2附近也产生电变形。由此,抑制在基准 面S2附近的应力集中。此外,在叠层电容器阵列CA15中,即使在由第五和第六内部电 极41、 42、 45 48以及由第七和第八内部电极51、 52、 55 58形成 的电容器上施加电压,在各个电容器上产生电变形的情况下,因为第 五和第七内部电极41、 42、 51、 52以与基准面S3接触的方式配置, 所以在电容器之间的基准面S3附近也产生电变形。由此,抑制在基准 面S3附近的应力集中。通过抑制应力集中,还能够抑制在叠层电容器阵列CA15中裂纹的产生。不同于第一内部电极21 24与基准面Sl接触,第二内部电极25、 26位于从基准面Sl离开规定距离Dl的位置。不同于第三内部电极 31 34与基准面S1接触,第四内部电极35、 36位于从基准面S1离开 规定距离:D2的位置。由此,抑制在基准面S1附近过度产生由电变形 引起的变形。不同于第三内部电极31 34与基准面S2接触,第四内部电极35、 36位于从基准面S2离开规定距离D3的位置。不同于第五内部电极41、 42与基准面S2接触,第六内部电极45 48位于从基准面S2离开规定 距离D4的位置。由此,抑制在基准面S2附近过度产生由电变形引起 的变形。不同于第五内部电极41、42与基准面S3接触,第六内部电极45 48位于从基准面S3离开规定距离D5的位置。不同于第七内部电极51 、 52与基准面S3接触,第八内部电极55 58位于从基准面S3离开规定 距离D6的位置。由此,利J制在基准面S3附近过度产生由电变形引起 的变形。第三内部电极32、 34,第六内部电极46、 48和第七内部电极51、 52中的任一个配置于在第一和第二主面L15a、 L15b的相对方向上与 第一和第二内部电极21 24、 25、 26中的任一个均不同的位置。因此, 在叠层电容器阵列CA15中,能够分别在第一内部电极21、 22之间配 置两层电介质层12、 13,在第一内部电极23、 24之间配置两层电介质 层16、 17。结果,能够具有较大的电变形缓和层,能够抑制在叠层电 容器阵列CA15中由电变形产生的振动。第一内部电极21、 23,第四内部电极41、 42和第八内部电极55、 57中的任一个配置于在第一和第二主面L15a、 L15b的相对方向上与 第三和第四内部电极31 34、 35、 36中的任一个均不同的位置。因此, 在叠层电容器阵列CA15中,能够分别在第三内部电极31、 32之间配 置两层电介质层ll、 12,在第三内部电极33、 34之间配置两层电介质 层15、 16。结果,能够具有较大的电变形缓和层,能够抑制在叠层电 容器阵列CA15中由电变形产生的振动。第一内部电极22、 24,第四内部电极35、 36和第八内部电极56、58中的任一个配置于在第一和第二主面L15a、 L15b的相对方向上与 第五和第六内部电极41、 42、 45 48中的任-一个均不同的位置。因此, 在叠层电容器阵列CA15中,能够分别在第六内部电极46、 47之间配 置两层电介质层13、 14,在第六内部电极48和第二主面Li5b之间配 置两层的电介质层17、 18。结果,能够具有较大的电变形缓和层,能 够抑制在叠层电容器阵列CA14中由电变形产生的振动。第二内部电极25、 26,第三内部电极31、 33和第六内部电极45、 47中的任一个配置于在第一和第二主面L15a、 L15b的相对方向上与 第七和第八内部电极51、 52、 55 58中的任一个均不同的位置。因此, 在叠层电容器阵列CA15中,能够分别在第--主面L15a和第八内部电 极55之间配置两层电介质层10、 11,在第八内部电极56、 57之间配 置两层电介质层14、 15。结果,能够具有较大的电变形缓和层,能够 抑制在叠层电容器阵列CA15中由电变形产生的振动。上述实施方式。例如,包括在叠层电容器阵列中的电容器的数量不限 于上述实施方式中记载的数量,例如也可以是5个以上。此外,端子 电极1 8的数量也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中记载的数量。此外,电介质层10 18的叠层数和第一 第八内部电极21 24、 25 28、 3i 34、 35 38、 41 44、 45 48、 51 54、 55 58的各个 叠层数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中记载的数量。从而,例如使第一 第四 内部电极分别包括一层以上即可。此外,在叠层电容器阵列中包括的 每个电容器中,内部电极的叠层数也可以不同。此外,第--第八内部电极21 24、 25 28、 31 34、 35 38、41 44、 45 48、 51 54、 55 58的形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中记载 的形状。根据上述说明的本发明,显而易见,本发明可以进行多种改变。 这些变化不应被视为脱离本发明的主旨和范围,而且,本邻域的技术 人员能够理解的这些修改也应包括在本发明的权利要求的范围中。
权利要求
1.一种叠层电容器阵列,其特征在于,包括电容器素体,所述电容器素体具有相对的长方形的第一和第二主面、以连接所述第一和第二主面之间的方式沿着所述第一和第二主面的短边方向延伸的第一和第二端面、和以连接所述第一和第二主面之间的方式沿着所述第一和第二主面的长边方向延伸的第一和第二侧面,并且具有介电特性;和配置在所述电容器素体的外表面的第一、第二、第三和第四端子电极,在所述电容器素体中,包括第一内部电极和第二内部电极的第一电极组、以及包括第三内部电极和第四内部电极的第二电极组,沿着与所述电容器素体的所述第一和第二主面的相对方向正交的方向并列设置,所述第一内部电极与所述第一端子电极连接,所述第二内部电极与所述第二端子电极连接,所述第三内部电极与所述第三端子电极连接,所述第四内部电极与所述第四端子电极连接,所述第一和第二内部电极以将所述电容器素体的一部分夹在中间、并沿着所述第一和第二主面的相对方向相对的方式配置在所述电容器素体内,所述第三和第四内部电极以将所述电容器素体的一部分夹在中间、并沿着所述第一和第二主面的相对方向相对的方式配置在所述电容器素体内,相对于所述第一电极组与所述第二电极组之间的与所述第一和第二主面的所述相对方向平行的基准面,所述第一和第三内部电极以与所述基准面接触的方式配置,所述第二和第四内部电极以从所述基准面离开规定距离的方式配置。
2.如权利要求l所述的叠层电容器阵列,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和第二内部电极的至少任一个配置于在所述第一和第二 主面的相对方向上与所述第三和第四内部电极中的任一个均不同的位 置。
3. 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叠层电容器阵列,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电极组包括沿着所述第一和第二主面的相对方向配置的多个所述第一和第二内部电极,所述多个第一和第二内部电极包括在所述第一和第二主面的相对 方向观察时相邻配置的两个以上的第一内部电极、和在所述第一和第 二主面的相对方向观察时相邻配置的两个以上的第二内部电极的至少 任何一方。
4. 如权利要求1 3中任一项所述的叠层电容器阵列,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电极组包括沿着所述第一和第二主面的相对方向配置的 多个所述第三和第四内部电极,所述多个第三和第四内部电极包括在所述第一和第二主面的相对 方向观察时相邻配置的两个以上的第三内部电极、和在所述第一和第 二主面的相对方向观察时相邻配置的两个以上的第四内部电极的至少 任何一方。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叠层电容器阵列,该叠层电容器阵列的电容器素体具有相对的长方形的第一和第二主面。在多个具有特性的电容器素体中,并列设置包括第一和第二内部电极的第一电极组、以及包括第三和第四内部电极的第二电极组。第一和第三内部电极以与在第一电极组和第二电极组之间的与第一和第二主面的相对方向平行的基准面接触的方式配置。第二和第四内部电极以从基准面离开规定距离的方式配置。
文档编号H01G4/30GK101276689SQ20081008861
公开日2008年10月1日 申请日期2008年3月31日 优先权日2007年3月30日
发明者青木崇 申请人:Tdk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