栅极及其形成方法

文档序号:6897567阅读:193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栅极及其形成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半导体制造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栅极及其形成方法。
背景技术
互补式金属氧化物半导体(CMOS)器件,例如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场效晶 体管(MOSFETs),普遍使用在超大规模集成电路(ULSI)的制造过程中。如 何改善CMOS器件电学性能(如降低电力耗损需求),是工艺发展不变的 追求。
为改善CMOS器件的电学性能,业界已进行了诸多尝试,如2005年4月 27曰公布的公开号为"CN 1610065A"的中国专利申请中所提供的,实践 中,通常通过对NMOS器件中的多晶硅栅层执行预掺杂(pre-doping)操作 以布植n型杂质(如磷),或者对PMOS器件中的多晶硅栅层执行预掺杂操 作以布植p型杂质(如硼),以形成多晶硅栅极。所述预掺杂操作用以改 善CMOS器件的驱动电流。
以硼为例,若在PMOS器件中布植p型杂质,通常采用离子注入工艺, 离子源为BF3,实践中,可通过将BF3离子化以产生多种离子,如B+、 B10+、 B +、 BF+、 BF2+、 F+和F/,继而,在所述离子通过分析器磁铁时,分离出B+、 B丫或Bn+并注入到所述PMOS器件中。
此外,形成所述4册极并进而形成CM0S器件后,还要求形成的所述CMOS 器件工作时具备相当的可靠性。实践中,通常需要在CMOS器件制程中进 行多制程的工艺改进(如改进栅氧化层及/或源/漏区形成工艺)以加强 所述CMOS器件的可靠性。
综上所述,传统工艺中,为改善CMOS器件的电学性能并加强其可靠性, 需要执行多步工艺改进,操作繁杂。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栅极形成方法,可在改善CMOS器件电学性能的过程中,加强其可靠性;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栅极,可使包含所述栅极的 CMOS器件具有改善的电学性和可靠性。
本发明提供的一种栅极形成方法,包括
在基底上形成栅介质层;
在所述栅介质层上形成多晶硅层;
以硼氟离子对所述多晶硅层执行掺杂操作;
图形化经历掺杂操作的多晶硅层,形成栅极。
可选地,所述硼氟离子通过以下步骤获得
将硼氟离子源引入离子注入机台;
对引入的硼氟离子源执行离子化操作,形成离子群;
分离所述离子群,获得硼氟离子。
可选地,分离所述离子群的步骤包括
采用电压偏置工艺执行第一分离操作,获得正离子群;
采用离子分析工艺对所述正离子群执行第二分离操作,获得硼氟离子。
可选地,所述硼氟离子源为BF3;可选地,所述硼氟离子包括BF+及 BF/中的一种或其组合;可选地,执行所述掺杂操作时,注入剂量为1E5 原子/平方厘 2E5原子/平方厘米;可选地,执行所述掺杂操作时,注 入能量为2kev 5kev。
本发明提供的一种栅极,形成于栅介质层上,在所述栅极内形成有 硼离子和氟离子。
可选地,所述硼离子的注入剂量为1E5原子/平方厘米 2E5原子/ 平方厘米;可选地,所述氟离子的注入剂量为1E5原子/平方厘米 4E5 原子/平方厘米。
与现有技术相比,上述技术方案具有以下优点上述技术方案提供的栅极形成方法,通过利用硼氟离子对所述多晶硅 层执行掺杂操作,以在所述多晶硅层的一次离子注入操作中同时引入硼 离子和氟离子,可在不增加操作步骤的前提下,既可通过在形成的栅极 中引入用以改善器件载流子状况的硼离子以改善器件性能,又可在形成
的栅极中引入用以钝化缺陷位的氟离子以增强器件可靠性;即,可在改 善CMOS器件电学性能的过程中,加强其可靠性;
上述技术方案提供的栅极,通过在所述栅极内形成有硼离子和氟离 子,既可通过引入用以改善器件载流子状况的硼离子以改善器件性能, 又可通过引入用以钝化缺陷位的氟离子以增强器件可靠性;可使包含所 述栅极的CMOS器件的电学性和可靠性均得到改善。


图1为辅助说明本发明^是供的栅极形成方法实施例的形成栅极的流 程示意图2为包含应用现有技术和本发明提供的栅极形成方法实施例获得 的栅极的器件的可靠性检测数据对比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
尽管下面将参照附图对本发明进行更详细的描述,其中表示了本发 明的优选实施例,应当理解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修改在此描述的本发明 而仍然实现本发明的有利效果。因此,下列的描述应当被理解为对于本 领域技术人员的广泛教导,而并不作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为了清楚,不描述实际实施例的全部特征。在下列描述中,不详细 描述公知的功能和结构,因为它们会使本发明由于不必要的细节而混 乱。应当认为在任何实际实施例的开发中,必须做出大量实施细节以实 现开发者的特定目标,例如按照有关系统或有关商业的限制,由一个实 施例改变为另一个实施例。另外,应当认为这种开发工作可能是复杂和 耗费时间的,但是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仅仅是常规工作。在下列段落中参照附图以举例方式更具体地描述本发明。根据下列 说明和权利要求书本发明的优点和特征将更清楚。需说明的是,附图均 采用非常简化的形式且均使用非精准的比率,仅用以方便、明晰地辅助 说明本发明实施例的目的。
如图1所示,形成栅极的具体步骤包括 步骤ll:在基底上形成栅介质层。
在衬底(substrate)上定义器件有源区并完成浅沟槽隔离后形成 所述基底。所述衬底包含但不限于包括半导体元素的硅材料,例如单晶、 多晶或非晶结构的硅或硅锗(SiGe ),也可以是绝缘体上硅(SOI )。
所述栅介质层可包含氧化硅层或氮氧化硅层。所述氧化硅层可利用 热氧化工艺获得,所述热氧化工艺可应用高温氧化设备或氧化炉进行。 形成所述氧化硅层的过程可包含热氧化及4企测步骤,具体可应用任何传 统的工艺,在此不再赘述。形成所述氮氧化硅层的步骤包括首先形成 氧化硅层,继而,对所述氧化硅层执行去耦合等离子体氮化(decoupled plasma nitridation,訓)及氮化后退火操作。
步骤12:在所述栅介质层上形成多晶硅层。
可采用低压化学气象沉积(LPCVD)工艺形成所述多晶硅层。实践 中,通常需对所述多晶硅层执行掺杂操作,用以调整所述多晶硅的阻值; 所述掺杂操作利用离子注入工艺进行,所述掺杂操作执行所述离子注入 操作工艺可采用任何传统的方法,在此不再赘述。
理论上,通过对丽OS器件中的多晶硅层执行n型(如磷)掺杂操作, 或者对PMOS器件中的多晶硅层执行p型(如硼)掺杂操作。所述掺杂操作 用以改善CMOS器件的驱动电流。
但是,实际生产中,考虑到栅极在器件中的重要作用、执行所述掺杂 操作时的工艺成熟程度以及所述掺杂操作的副作用,通常仅对丽OS器件 引入多晶硅层的掺杂操作,而未对PMOS器件引入多晶硅层的掺杂操作。
7理论上,若在PM0S器件中掺杂p型杂质,可行的方法包括首先, 考虑到,单质形式下硼的蒸气压很低,需要2000摄氏度甚至以上的高 温才能将其气化,所以,通常采用的离子源为BF3;其次,通过将BF3 离子化以产生多种离子,如B+、 B10+、 B +、 BF+、 BF2+、 F+和F;;最后,分 离出B+、 B,。+或Br并注入到所述PM0S器件中。
然而,实际生产发现,向所述PM0S器件中注入B+、 B/或Bu+时,难 以控制注入离子以使其到达预定的深度,即,难以控制器件性能改善的 效果。
本发明的发明人分析后认为,应用上述方法难以控制器件性能改善 的效果的原因在于注入离子的质量较小,与质量较大的离子比较,在 相同的力的作用下,更易于改变运动趋势,换言之,更不易于控制。由 此,本发明的发明人提出,选用具有更大质量的注入离子成为增强器件 性能改善效果的指导方向。
此外,又不希望在增强器件性能改善效果的前提下,恶化其可靠性, 因此,如何既提高器件性能改善效果又增强器件的可靠性成为本发明致 力解决的主要问题。
由此,本发明的发明人提供一种栅极形成方法,在以BF3为离子源 而产生多种离子(如B+、 B10+、 Bu+、 BF+、 BF2+、 F+和F2+)中选择BF+及/ 或BF/作为注入离子,即可在所述多晶硅层的一次离子注入操作中同时 引入硼离子和氟离子,可在不增加操作步骤的前提下,既可通过在形成 的栅极中引入用以改善器件载流子状况的硼离子以改善器件性能,又可 在形成的栅极中引入用以钝化缺陷位的氟离子以增强器件可靠性;即, 可在改善CM0S器件电学性能的过程中,加强其可靠性。
步骤13:以硼氟离子对所述多晶硅层执行掺杂操作。
所述硼氟离子包括BF+及BF2+中的一种或其组合。执行所述掺杂操作 时,注入剂量为lE5原子/平方厘米 2E5原子/平方厘米,如1.5E5原子/平方厘米;执行所述掺杂4喿作时,注入能量为2kev 5kev,如3kev、 4kev。
所述硼氟离子通过以下步骤获得
步骤131:将硼氟离子源引入离子注入机台。所述硼氟离子源为BF3。 所述离子注入才几台可为美国应用材利-7>司生产的implant machine (离 子注入才几台)。
步骤132:对引入的硼氟离子源执行离子化操作,形成离子群。所 述离子群包括B+、 B10+、 B +、 BF+、 BF2+、 F+、 F/和其他离子。
步骤133:分离所述离子群,获得硼氟离子。
分离所述离子群的步骤包括
步骤1331:采用电压偏置工艺执行第一分离操作,获得正离子群。 所述正离子群包括B+、 B;、 B +、 BF+、 BF;、 F+和F;。所述电压偏置工艺 中利用吸极将所述正离子吸向负电场,并使所述正离子形成离子束;利 用抑制电极将所述离子束聚束成为平行束流,使其通过离子注入机台。
步骤1332:采用离子分析工艺对所述正离子群执行第二分离操作。 获得硼氟离子。离子束中的不同离子有着不同的原子质量单位。离子注 入机台中的磁性离子分析器能将需要的杂质离子(本发明中为硼氟离 子)从混合的离子束中分离出来。分析器中的磁铁可使离子的运行轨迹 偏转成弧形。对于一定的磁场强度,重离子不能偏转到合适的角度,而 轻离子的偏转过大,只有一种离子能够发生恰当的偏转,顺利通过所述 磁铁的中心,此离子即为注入到器件中的杂质。离子弧形轨迹的半径由 离子质量、速度、磁场强度和离子所带电荷决定。
为验证上述实施例对器件性能改善的效果的影响,本发明的发明人 进行了试验。试验结果如表l所示。
表l
9选用方法核心器件良率器件良率
未引入多晶硅层掺杂操作6. 02%0
引入多晶硅层掺杂操作24. 10%4. 82%
由表l可知,在多晶硅层中引入硼氟离子掺杂操作后,与未引入多
晶硅层掺杂操作的现有技术相比,核心器件良率由6. 02%增至24. 10%; 而器件良率(同时考虑核心器件良率和输入输出器件良率)由0增至 4.82%。可见,在多晶硅层中引入硼氟离子掺杂操作,利于器件性能的 改善。
此外,为验证上述实施例对器件电学性能的影响,本发明的发明人 对上述试验中应用的试片进行了漏电流检测。检测结果如图2所示。如 图2所示,曲线1和2分别用以标示未引入多晶硅层掺杂操作和引入多 晶硅层掺杂操作时的漏电流检测结果。由图2可以看出,与曲线l标示 的数据相比,曲线2标示的数据中随着饱和电流值(Idsat)的增加,漏 电流(I。ff)增加得更慢;或者,在导致相同的漏电流时,所需的饱和电 流值更大;换言之,引入硼氟离子掺杂操作后器件电学性能得到改善。
本发明的发明人还考虑到,通常只对PM0S器件引入P型离子,因 此,还对PM0S器件进行了可靠性检测,并将检测结果与仅在多晶硅层 中引入硼离子时测得的检测结果进行了对比。对比数据如表2所示。
对所述PM0S器件进行的可靠性测试包括负偏置温度不稳定性测试 (negative bias temperature instability, NBTI )。观'J试时间持续 10000秒。给出对应两组栅极电压(Vg=l. 9V和Vs=2. 0V)时的数据对比。
表2
注入离子Vg=l. 9V时的漏电流变化率Vg=2. OV时的漏电流变化率
BF2+6. 65%7. 20%
B7. 50%8, 45%由表2可知,在多晶硅层中引入硼氟离子掺杂操作后,与仅引入硼
离子多晶硅层掺杂操作时相比,漏电流变化率有所降低。作为示例,
Vg=l. 9V时的漏电流变化率由7. 50%降至6. 65%;而Vg=2. 0V时的漏电流 变化率由8. 45%降至7.20%。可见,在多晶硅层中引入硼氟离子掺杂操 作,利于器件可靠性的提高。
综上所述,上述技术方案提供的栅极形成方法,通过利用硼氟离子 对所述多晶硅层执行掺杂操作,以在所述多晶硅层的一次离子注入操作 中同时引入硼离子和氟离子,可在不增加操作步骤的前提下,既可通过 在形成的栅极中引入用以改善器件载流子状况的硼离子以改善器件性 能,又可在形成的栅;f及中引入用以钝化缺陷位的氟离子以增强器件可靠 性;即,可在改善CM0S器件电学性能的过程中,加强其可靠性。
步骤14:图形化经历掺杂操作的多晶硅层,形成栅极。 采用等离子体刻蚀工艺执行所述图形化操作。
获得的所述栅极内形成有硼离子和氟离子。上述技术方案形成的栅 极,通过在所述4册极内形成有硼离子和氟离子,既可通过引入用以改善 器件载流子状况的硼离子以改善器件性能,又可通过引入用以钝化缺陷 位的氟离子以增强器件可靠性;可使包含所述栅极的CMOS器件的电学性 和可靠性均得到改善。
换言之,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栅极,所述栅极形成于栅介质层上, 在所述栅极内形成有硼离子和氟离子。所述氟离子用以钝化缺陷位,从 而降低界面陷阱密度,利于增强器件可靠性;所述硼离子用以改善器件 载流子状况,继而改善器件电学性能。特别地,所述硼离子的注入剂量 为1E5原子/平方厘米~ 2E5原子/平方厘米,如1. 5E5原子/平方厘米; 所述氟离子的注入剂量为lE5原子/平方厘米-4E5原子/平方厘米,如 1. 5E5原子/平方厘米、2E5原子/平方厘米或3E5原子/平方厘米。(利 用所述栅极改善器件电学性能及可靠性的试验及相关数据参见说明栅极形成方法的实施例中的相关描述,在此不再赘述。)
需强调的是,未加说明的步骤均可采用传统的方法获得,且具体的工 艺参数根据产品要求及工艺条件确定。
尽管通过在此的实施例描述说明了本发明,和尽管已经足够详细地描 述了实施例,申请人不希望以任何方式将权利要求书的范围限制在这种 细节上。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另外的优势和改进是显而易见的。因 此,在较宽范围的本发明不限于表示和描述的特定细节、表达的设备和 方法和说明性例子。因此,可以偏离这些细节而不脱离申请人总的发明 概念的精神和范围。
权利要求
1.一种栅极形成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在基底上形成栅介质层;在所述栅介质层上形成多晶硅层;以硼氟离子对所述多晶硅层执行掺杂操作;图形化经历掺杂操作的多晶硅层,形成栅极。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栅极形成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硼氟 离子通过以下步骤获得将硼氟离子源引入离子注入机台;对引入的硼氟离子源执行离子化操作,形成离子群;分离所述离子群,获得硼氟离子。
3.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栅极形成方法,其特征在于,分离所述 离子群的步骤包括采用电压偏置工艺执行第一分离操作,获得正离子群;采用离子分析工艺对所述正离子群执行第二分离"t喿作,获得硼氟离子。
4.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栅极形成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硼氟 离子源为BF3。
5. 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栅极形成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 硼氟离子包括BF+及BF/中的一种或其组合。
6.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栅极形成方法,其特征在于执行所述 掺杂操作时,硼氟离子的注入剂量为1E5原子/平方厘米 2E5原子/平 方厘米。
7.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栅极形成方法,其特征在于执行所述 掺杂操作时,注入能量为2kev-5kev。
8. —种栅极,形成于栅介质层上,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栅极内形成有硼离子和氟离子。
9. 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栅极,其特征在于所述硼离子的注入 剂量为1E5原子/平方厘米~ 2E5原子/平方厘米。
10. 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栅极,其特征在于所述氟离子的注入 剂量为lE5原子/平方厘米 4E5原子/平方厘米。
全文摘要
一种栅极形成方法,包括在基底上形成栅介质层;在所述栅介质层上形成多晶硅层;以硼氟离子对所述多晶硅层执行掺杂操作;图形化经历掺杂操作的多晶硅层,形成栅极。可在改善CMOS器件电学性能的过程中,加强其可靠性。一种栅极,形成于栅介质层上,在所述栅极内形成有硼离子和氟离子。可使包含所述栅极的CMOS器件具有改善的电学性和可靠性。
文档编号H01L29/78GK101593683SQ200810113660
公开日2009年12月2日 申请日期2008年5月29日 优先权日2008年5月29日
发明者居建华 申请人:中芯国际集成电路制造(北京)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