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导体器件及其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6899776阅读:178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半导体器件及其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在衬底上具有受光元件的半导体器件。
背景技术
当前传播的CD (光盘)和DVD (数字通用光盘)的复制和记录通 过在诸如CD和DVD的记录介质上照射激光束来进行,并且通过受光元 件将从记录介质反射的光转换成电子信号。
如果记录介质的表面条件是平滑的,那么仅会发生少数散射。然 而,该表面可能粗糙、有擦痕、变形和其上粘附灰尘。在这些情况下, 由于该表面的不平滑,可能出现散射光,使得该光除了进入受光元件 的光敏二极管部件之外,还有可能进入电路部件(由包括晶体管、电 容器、电阻器等的元件组成),并且可能导致电路故障。
记录介质使用的状态是不一致的,并且这使得难以保持介质的平 滑表面。因此,有必要开发一种受光元件,该受光元件即使在发生散 射光的情况下也不会导致故障。
为了防止散射光进入,应当防止在形成光敏二极管的区域之外生 成的载流子的任何不必要影响。由此,半导体电路的表面由光屏蔽膜 覆盖,光屏蔽膜由诸如铝层的金属互连层组成。然而,寄生电容可能 因受光元件中的光屏蔽膜而出现,并且可能对较宽频率范围的频率特 性造成不利的影响。 该缺点的原因在于衬底中的载流子的生成和扩散,这是由照射至 未屏蔽光的衬底部件诸如侧表面的光所致。相应地,载流子移动至双 极晶体管和电容器。移动的载流子流过电路部件而未被阻断,并且促 成电流。结果,该电流流过电路部件,对电路工作造成不利的影响, 并且可能导致故障。
日本专利申请特开No.2003-69071描述了一种PN结,该PN结在硅 衬底的后表面上方形成,与光敏二极管部件相对,以便允许PN结部件 吸收不必要的载流子,从而借助于在后表面上的电极,复合不良载流 子。以这种方式,防止载流子在结部件上生成,从而可以抑制扩散分
日本专利申请特开No.2002-217448描述了一种具有PN结的半导体 亮度传感器,该PN结形成于光敏二极管部件和电路部件下方的地表部 分中,允许这些结吸收不必要的载流子。在该传感器中,NPN双极晶 体管在均匀的P型硅衬底上方形成。
然而,上面文献中描述的传统技术在下面的一些方面中仍存在一 些改进空间。
对于日本专利申请特开No.2003-69071,不必要的载流子的吸收效 率可以根据入射光的波长而变化,因此,如果该器件用在覆盖从可见 至较长(600nm至1000nm)范围的宽波段的条件下,仍有可能发生由 不必要的载流子的影响所导致的故障。另外,通过光入射到除了光敏 二极管部件之外的部件而生成的载流子,可能仅在较小有效程度上被 吸收。该器件因此受光线应当入射在光敏二极管部件上的限制。
日本专利申请特开No.2002-217448涉及一种具有PN结的结构,该 PN结形成于在光敏二极管部件和电路部件下方的地表部分中,允许这
些结吸收不必要的载流子。在双极晶体管下方生成的载流子可能具有 被耗尽层的电场所吸引的倾向,但是任何其它扩散的载流子可能未被 阻断。这些未被阻断的载流子可以扩散到基区,引起电流,对电路产 生不利地影响。
考虑到上述情形后,构思本发明,以防止由穿过衬底表面的入射 光所生成的载流子扩散到电路部件。

发明内容
根据本发明,提供在第一导电型衬底上方具有受光元件的半导体 器件,其包括
双极晶体管,形成于第一导电型衬底的上方;
第二导电型掩埋区,在导电型上,与第一导电型相反,设置在双 极晶体管正下方,并且被掩埋在第一导电型衬底中,以及 第一导电型掩埋区,设置在第二导电型掩埋区中。
在本发明的半导体器件中,第一导电型掩埋区设置在第二导电型 掩埋区中。因此,在由光穿过衬底的表面生成的第一导电型衬底中的 载流子的扩散,可能被在第二导电型掩埋区和第一导电型掩埋区之间 的界面处形成的PN结部件中的耗尽层阻挡。另一方面,在PN结部件处 生成的载流子被PN结反向偏置,并且在PN结部件中的耗尽层中被吸 收。因此,可以防止在衬底和PN结部件中生成的载流子扩散到晶体管 和发光元件。
根据本发明,还提供有一种具有在第一导电型衬底上方的受光元
件的半导体器件的制造方法,该方法包括
在第一导电型衬底中形成第二导电型掩埋区;
在第二导电型掩埋区中形成第一导电型掩埋区;以及 在第一导电型掩埋区上方形成双极晶体管。
现在,"第一导电型" 一般代表N型,并且"第二导电型"代表P 型。相反地,"第一导电型"可以代表P型,并且"第二导电型"可以 代表N型。
还可选地,本发明中具体的深度方向、侧面和垂直的方向性仅为 了便于简单说明各组成部分之间的相对关系,并非当执行本发明时, 限定在该器件的制造和使用中的方向。
本发明成功地防止了由穿过衬底表面的光所生成的载流子向双极 晶体管的扩散。


从以下结合附图对特定优选实施方式的描述,本发明的上述及其
它目的、优点及特征将变得更加明显,其中
图l是示出第一实施方式的半导体器件的结构图; 图2A至图2C是示出第一实施方式的半导体器件的部分制造过程
的工艺步骤的剖视图3是示出第一实施方式的半导体器件的具体示例图4是示出第二实施方式的半导体器件的结构图5是示出第二实施方式的半导体器件的具体示例图6是示出第三实施方式的半导体器件的结构图7是示出第三实施方式的半导体器件的电阻器部件图8是示出传统的半导体器件的结构图9是示出传统的半导体器件的另一结构图;以及
图10是示出传统的半导体器件的电阻器部件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
现在将参考示意性实施方式对本发明进行描述。本领域技术人员 应当认识到,利用本发明的启示可完成许多可替换的实施方式,并且 本发明不限于为说明目的而示出的实施方式。
下面的段落将结合附图解释本发明的实施方式。需要理解的是 在所有的图中,任何相似的组成部分被赋予相似的附图标记,因此将 不再重复解释。
(第一实施方式)
图l是示出第一实施方式的半导体器件的结构图。该半导体器件l 具有位于P型衬底3上方的光敏二极管103,并且还具有在P型衬底3上方
形成的NPN晶体管lOl,设置在NPN晶体管101的正下方且被掩埋在P型 衬底3中的N+型掩埋区4,以及设置在N+型掩埋区4中的P+型掩埋区2。
NPN晶体管101具有N—型阱5; P型体区17,形成于N—型阱5中; P型基极IO,由P型扩散层组成;N型发射极12,由N型扩散层组成;P 型基极10和N型发射极12两者均形成于P型体区17中;以及N型集电极 14,由N型扩散层组成,该N型集电极14与P型体区17隔开形成。将N一 型阱5设置为与P+型掩埋区2的表面相接触。
NPN晶体管101的表面由光屏蔽膜11覆盖。光屏蔽膜ll由使用诸如 铝的金属的互连层组成。
载流子可以在P型衬底3中生成,这是由于光照射至未被光屏蔽膜 ll所屏蔽的部分或被更长波长的光照射所致。生成的载流子在P型衬底 3中扩散。通过在N+型掩埋区4中设置P+型掩埋区2,在P型衬底3中生成 的载流子可能被耗尽层阻断,该耗尽层在N+型掩埋区4和P+型掩埋区2 被偏置时形成。
通过将N+型掩埋区4设置为正电势和通过将P型衬底3设置为GND 电势,可以进一步拓宽PN结部件中的耗尽层。利用这样拓宽的耗尽层, 在该耗尽层中生成的载流子能够从N+型掩埋区4流至P型衬底3。由于耗 尽层的阻挡,载流子不能再扩散入NPN晶体管lOl,从而可以避免影响
电路工作的电流的生成。
接下来,将说明该实施方式的半导体器件l的工作。P型基极10和
N型发射极12被以电势Vbe偏置。如果将N型发射极12和N型集电极14偏 置为这种状态,那么载流子根据该偏置在N型发射极12和N型集电极14 之间流动。从而NPN晶体管101能够这样工作。
另一方面,N—型外延层9和P型外延层7被以电势Vee偏置。这使得 电路(未示出)工作。将N+型掩埋区4连接到N型外延层9,并且将?+ 型掩埋区2连接到P型外延层7。结果,N+型掩埋区4和P+型掩埋区2被偏 置,并且在N+型掩埋区4和P+型掩埋区2的边界上形成耗尽层。利用该 结构,可以阻断在P型衬底3中生成的载流子,从而可以抑制可能影响 电路工作的任何不利影响。
图2A至图2C是示出本实施方式的半导体器件的部分制造过程的 工艺步骤的剖视图。
可以将P型单晶硅衬底用作组成P型衬底3的材料。硅衬底具有暴露 于其表面的硅晶结构的(100)表面。通过离子注入将诸如砷、锑等的 N型杂质引进至P型衬底3,从而形成N+型掩埋区4 (图2A)。
接下来,通过离子注入将诸如硼等的P型杂质引进N+型掩埋区4, 从而形成P+掩埋区2 (图2B)。
接下来,将外延硅层13设置在P型衬底3上,并且通过结合光刻的 离子注入在P型衬底3的上方形成N区域和P区域。例如,通过使用砷的 离子注入,在P+型掩埋区2的正上方形成N—型阱5。另一方面,通过使 用磷的离子注入,形成N—型外延层9,与N+型掩埋区4相接触。另外,P 型外延层7形成为与P+型掩埋区2相接触。将另一区域掺杂为具有P型导 电性, 一般通过硼离子注入来制造,从而形成P型外延层7 (图2C)。
其后,通过离子注入引进杂质,从而形成P型体区17、 N型集电极 14、 P型基极10和N型发射极12,从而形成NPN晶体管lOl。也形成光敏 二极管103。通过这些工艺,获得如图l所示构造的半导体器件l。
一般可以将半导体器件l构造为如下面所描述。
图3是示出半导体器件1的具体示例图。将L0C0S层6设置在P型外 延层7上。
LOCOS (硅的局部氧化)工艺是一种在半导体器件中局部形成用 于元件绝缘的氧化膜的技术。LOCOS工艺能够縮短元件之间的距离, 并且是一种先进的集成规模的有效技术。为形成LOCOS层,遵循图2B 所示的工艺,外延硅层13由氮化膜(Si3N4)覆盖。随后的高温退火处 理在没有氮化膜形成其上的区中产生氧化膜。氧化膜用作LOCOS层6。 随后去除氮化膜,通过离子注入引入杂质,以便形成P型体区17、 N型 阱5、 N型集电极14、 P型基极10和N型发射极12,从而构造NPN晶体管 101。通过这些工艺,NPN晶体管101和诸如光敏二极管103的其它元件 可以形成为彼此互相绝缘。
接下来,将说明本实施方式的效果。半导体器件l具有在N+型掩埋 区4中设置的P+型掩埋区2。随后通过在N+型掩埋区4和P+型掩埋区2之间 的界面处形成的PN结部件中的耗尽层,防止通过穿过P型衬底3的表面 的光在P型衬底3中生成的载流子的扩散。在PN结区生成的载流子,在 被PN结部件反向偏置的同时,被PN结部件的耗尽层吸收。因此,可以 防止在P型衬底3和PN结部件中生成的载流子扩散到诸如NPN晶体管 101和光敏二极管103的电路。
图8是示出传统半导体器件的构造图。传统的构造不同于本实施方 式的构造之处在于,NPN晶体管101形成于均匀的P型衬底3上方,并且
既没有N+型掩埋区4也没有P+型掩埋区2在其中形成,不像图3所示的该
实施方式的半导体器件l。因此,载流子可以由一般穿过未被光屏蔽膜
11屏蔽的P型衬底3的区的入射光生成。这些生成的载流子扩散至NPN 晶体管101,并且促成流向电路部件的电流。该电流对电路工作造成不 利影响。
相反,在该实施方式的半导体器件中,由穿过P型衬底3表面的光 所引起的在PN结中的消耗层中生成的载流子,被PN结反向偏置,并且 在PN结部件的消耗层中被吸收。生成的载流子可能被阻断,以避免对 NPN晶体管101的影响。另外,将N型阱5设置为与P+型掩埋区2的表面 接触。因此,双极晶体管101和P型衬底3通过在N+型掩埋区4和P+型掩 埋区2之间形成的PN结部件而完全隔开。
可以在不对工艺步骤做较大改变的情况下形成组成载流子的阻断 结构的N+型掩埋区4和P+型掩埋区2。因此,该装置的性质和特性可以 在不提高成本的情况下得以改善。该实施方式可以应用于光敏二极管 103,该光敏二极管103适用于覆盖可见至更长波长区域的宽波长范围。
(第二实施方式)
图4是示出第二实施方式的半导体器件的结构图。半导体器件301 具有被添加至第一实施方式的半导体器件1的电容器301。在P型衬底3 上方与NPN晶体管101并列设置电容器301。该器件具有N+型掩埋区4 和P+型掩埋区2,其中N+型掩埋区4设置在电容器301的正下方并且掩埋 在P型衬底3中,P+型掩埋区2设置在电容器301正下方的N+型掩埋区4 中。
电容器301具有电极16,且将绝缘夹层18放置在其下方。还设置N+ 型抽取区20。电流根据在N+型抽取区20的电势流入电路中。
将在下文说明半导体器件30的制造方法。与涉及半导体器件l的描
述相似,形成N+型掩埋区4和P+型掩埋区2,将外延硅层13设置在P型衬 底3上,并且通过结合光刻的离子注入在P型衬底3上方形成N区域和P 区域。通过注入杂质形成N+型抽取区20。构造NPN晶体管101和光敏二 极管103,随后由绝缘夹层18覆盖,安装电极16从而形成电容器301。
可选地,通常可将半导体器件30构造为如下文所述。图5是示出第 二实施方式的半导体器件30的构造的具体示例图。将LOCOS层6设置到 P型外延层7。
在本实施方式中形成LOCOS层6,与半导体器件l采用的方法相似。 以这种方式,可以形成电容器301,与诸如NPN晶体管101、光敏二极 管103等的其它元件隔离。
将在下文说明本实施方式的效果。对于载流子向电容器301的扩散 也可以获得与第一实施方式中说明的那些相似的效果。载流子可以在P 型衬底3中生成,这由照射至没有被光屏蔽膜ll屏蔽的部分的光或者更 长波长的光照射而导致。这些生成的载流子在P型衬底3中扩散。因为 半导体器件30具有设置在N+型掩埋区4中的P+型掩埋区2,所以当N+型 掩埋区4和P+型掩埋区2被偏置时,载流子可以被耗尽层阻断,该耗尽层 在N+型掩埋区4和P+型掩埋区2之间的界面处形成。
图9是示出传统半导体器件的另一结构的图。该传统构造与本实施 方式的构造的不同之处是,在均匀的P型衬底3上方形成NPN晶体管 101,并且没有形成于电容器301的正下方的N+型掩埋区4也没有形成于 电容器301的正下方的P+型掩埋区2,不同于图5所示的本实施方式的半 导体器件30。
载流子的生成是由穿过未屏蔽光的P型衬底3的部分的光所导致。 如果N+抽取区20具有GND电势,那么生成的载流子流至GND,并且不 影响电路部件,然而,如果N+抽取区20具有高于GND的电势,那么载
流子由于该电势移动,并且促成电流向电路部件的电流。该电流对电 路工作造成不利的影响。
相反,根据本实施方式的构造,将P+型掩埋区2设置在N+型掩埋区 4中。通过N+型掩埋区4和P+型掩埋区2之间的界面处所形成的PN结部件 中的耗尽层防止通过穿过衬底表面的光使得在P型衬底3中生成的载流 子的扩散。在PN结部件中生成的载流子被PN结反向偏置,并且被PN结 部件中的耗尽层吸收。另外,将N型阱5设置为与P+型掩埋区2的表面相 接触。因此,电容器301和P型衬底3通过形成于N+型掩埋区4和P+型掩 埋区2之间的PN结部件完全地隔离。以这种方式,将P型衬底3中生成的 载流子防止扩散到诸如晶体管的电路部件。
通过将N+型掩埋区4设置为正电势和通过将P型衬底3设置为GND 电势,可以进一步拓宽PN结部件中的耗尽层。利用这样拓宽的耗尽层, 在该耗尽层中生成的载流子能够通过N+型掩埋区4流至P型衬底3,不会 对电路工作产生不利影响。由于耗尽层的阻挡,载流子不再扩散到NPN 晶体管IOI,从而可以避免影响电路工作的电流的生成。
(第三实施方式)
图6是示出第三实施方式的半导体器件的结构图。半导体器件40 具有添加至第二实施方式的半导体器件30的电阻器401。在P型衬底3上 方,与电容器301并列设置电阻器401。 LOCOS层未设置在电阻器401 的正下方。
图7是示出本实施方式的半导体器件30的电阻器401的图。N—型外 延层9在P型衬底3上方形成。多晶硅层41设置在N—型外延层9的上方。
图10是示出传统半导体器件的电阻器图。LOCOS层6在传统多晶硅 层41的正下方形成。传统地,也通过N—型外延层9和P型衬底3形成PN 结,但是由于LOCOS层6的存在,不能在正电势下连接N—型外延层9,
从而不能完全吸收在多晶硅层41中生成的载流子。
相反,通过不使用LOCOS层6以及通过在正电势下连接N—型外延 层9,半导体器件40成功地吸收在PN结部件的耗尽层中所生成的载流 子。
结合附图描述的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仅作为本发明的示例,同时, 除了上面所描述的那些构造之外,还允许采用各种构造。
例如,已经说明的涉及NPN晶体管的实施方式,可选地可采用使 用PNP晶体管的构造。
本发明显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在不背离本发明的范围和精神 的情况下可以对本发明作出修改和改变。
权利要求
1.一种半导体器件,其具有在第一导电型衬底上方的受光元件并且包括双极晶体管,形成于所述第一导电型衬底上方;第二导电型掩埋区,在导电型上与所述第一导电型相反,设置在所述双极晶体管正下方,并且被掩埋在所述第一导电型衬底中;以及第一导电型掩埋区,设置在所述第二导电型掩埋区中。
2.根据权利要求l所述的半导体器件, 其中,所述双极晶体管还包括 第二导电型阱;第一导电型体区,形成于所述第二导电型阱中;由第一导电型扩散层构成的基极以及由第二导电型扩散层构成的 发射极,两者都形成于所述第一导电型体区中;以及集电极,由第二导电型扩散层构成,且被与所述第一导电型体区 隔开,所述第二导电型阱形成为与所述第一导电型掩埋区的表面相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半导体器件, 还包括电容器,与所述双极晶体管并列设置在所述第一导电型衬底上; 第二导电型掩埋区,设置在所述电容器正下方,并且被掩埋在所述第一导电型衬底中;以及第一导电型掩埋区,设置在所述电容器正下方的所述第二导电型掩埋区中。
4.根据权利要求3中的半导体器件,还包括电阻器部件,在所述 第一导电型衬底上与所述电容器并列设置,以及 不具有设置在所述电阻器部件正下方的LOCOS膜。
5. 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半导体器件,其中,所述 双极晶体管是NPN晶体管。
6. —种半导体器件的制造方法,所述半导体器件具有在第一导电型衬底上方的受光元件,所述方法包括在所述第一导电型衬底中形成第二导电型掩埋区;在所述第二导电型掩埋区中形成第一导电型掩埋区;以及在所述第一导电型掩埋区上方形成双极晶体管。
7. 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半导体器件的制造方法,其中,所述形成所述双极晶体管是将第二导电型集电极层形成为 与所述第一导电型掩埋区的表面相接触,从而形成具有所述第二导电 型集电极层的双极晶体管。
全文摘要
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中,一种半导体器件具有光敏二极管,位于P型衬底上方;NPN晶体管,形成于P型衬底上方;N<sup>+</sup>型掩埋区,设置在NPN晶体管正下方且被掩埋在P型衬底中以及P<sup>+</sup>型掩埋区,形成于N<sup>+</sup>型掩埋区中。
文档编号H01L21/70GK101373782SQ200810144559
公开日2009年2月25日 申请日期2008年8月22日 优先权日2007年8月22日
发明者三浦敏明 申请人:恩益禧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