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连接器及电连接器组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6906534阅读:97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电连接器及电连接器组件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公开一种电连接器及电连接器组件,尤其涉及一种具有支撑件的电连接器
及电连接器组件。背景技术
在电子产品中通常使用板对板连接器组件连接两电路板并达成两电路板的电性连接。如中国实用新型专利公告第201041869Y号所揭露的一种板对板电连接器组件,其包括公连接器及母连接器,该公连接器及母连接器均焊接于电路板上。所述公连接器具有第一绝缘本体及固持于第一绝缘本体内的若干第一端子,所述母连接器具有第二绝缘本体及固持于第二绝缘本体内的若干第二端子。当公、母连接器相对接时,所述第一端子及第二端子一一对应并相互接触以传递电信号。 但是,由于电连接器组件,尤其中小型的电连接器组件的端子较细小,当公、母连接器对接时由于制造误差及组装误差的存在易出现第一端子与第二端子相互错位的情况,使得电连接器组件失效。 因此,针对上述问题,有必要提出一种新电连接器以解决上述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具有定位结构的电连接器及电连接器组件。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电连接器组件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电连接器组件,包
括相互对接的第一连接器及第二连接器,所述第一连接器包括第一绝缘本体及收容于第一
绝缘本体内的第一端子,所述第一绝缘本体具有底壁,第二连接器包括第二绝缘本体及收
容于第二绝缘本体内并与第一端子接触的第二端子,所述第二连接器具有与第一连接器对
接的对接面,所述第一连接器还设有第一支撑件,所述第一支撑件设有凸伸出所述底壁的
凸出部,所述第二连接器设有相对所述对接面凹设并与所述凸出部配合的凹槽。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电连接器组件具有如下有益效果通过第一连接器的第
一支撑件设有的凸出部与第二连接器具有的凹槽配合,从而在第一连接器及第二连接器对
接后限制第二连接器相对第一连接器的移动,以避免第一端子及第二端子接触时的错位。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电连接器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电连接器,用以与一对
接物对接,该电连接器包括绝缘本体及收容于绝缘本体内的端子,所述绝缘本体具有底壁,
该底壁具有与对接物对接的对接面,所述电连接器还设有支撑件,所述支撑件设有自所述
对接面向上凸伸并与对接物配合的凸出部。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电连接器具有如下有益效果通过电连接器的支撑件设有自所述对接面向上凸伸并的凸出部与对接物配合,从而在该电连接器与对接物对接后限制对接物相对该电连接器的移动,以使电连接器与对接物对接后定位。

图1是本发明电连接器组件的立体组合图,并展现了第一连接器及第二连接器对
接后的状态。 图2是本发明电连接器组件的立体组合图,并展现了第一连接器及第二连接器对接前的状态。 图3是本发明电连接器组件的立体分解图。 图4是本发明电连接器组件另一角度的立体分解图 图5是图1所示本发明电连接器组件沿A-A方向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阅图1及图2所示,本发明电连接器组件100是连接于两电路板(未图示)上,该电连接器组件100包括相互对接的第一连接器20及第二连接器30。
请参阅图3及图4所示,所述第一连接器20包括纵长的第一绝缘本体21、收容于第一绝缘本体21内的若干第一端子22及固持于第一绝缘本体21上的支撑件23,所述第一绝缘本体21设有沿纵长方向延伸的一对侧壁211、位于所述侧壁211两端的端壁212及底壁213,所述侧壁211、端壁212及底壁213共同构成收容第二连接器30的收容腔214,该收容腔214具有底表面215。所述底壁213具有底面216及自所述底面216凹设形成收容所述第一支撑件23的第一收容槽217,该第一收容槽217包括沿纵长方向延伸并贯穿所述两端壁212的第一水平槽2171及自该第一水平槽2171两端垂直向上延伸的第一竖直槽2172,所述第一竖直槽2172向上延伸于所述侧壁211的外壁面上。所述第一绝缘本体21还设有位于所述第一水平槽2171内并贯穿所述底壁213的通孔218,该通孔218连通所述第一水平槽2171及所述收容腔214。 所述第一端子22设有第一基部221、自第一基部221向上延伸入第一绝缘本体21内的固持部222、自第一基部221 —端弯折并向收容腔214内延伸的第一接触部223及自第一基部221水平延伸出第一绝缘本体21并可焊接于电路板上的第一焊脚224。
所述第一支撑件23包括沿纵长方向延伸的第一支撑臂231及自该第一支撑臂231两端向同一侧垂直延伸的一对第一固定臂232。所述第一支撑臂231的中部向与所述第一固定臂232延伸方向同向凸伸出正三角形的凸出部233,该凸出部233可穿过所述第一绝缘本体21的通孔218向上进入所述收容腔214中。所述第一固定臂232向内侧突设有倒剌234以将第一支撑件23固持于所述第一绝缘本体21上。所述第一支撑臂231的另一侧的两端及中部设有焊接于电路板(未图示)上的第一焊接面235,该第一焊接面235与电路板焊接可增强第一连接器20安装于电路板上的固持力。 请再参阅图3及图4所示,所述第二连接器30包括第二绝缘本体31、收容于第二绝缘本体31中的若干第二端子32及固持于第二绝缘本体31上的第二支撑件33。
所述第二绝缘本体31为纵长形,其设有与所述第一绝缘本体21的底表面215对接的对接面311、与对接面311相对的第二底面312及绝缘本体31纵长两端的端面313。自对接面311凹设有收容所述第二支撑件33的第二收容槽314,该第二收容槽314包括沿纵长方向延伸并贯穿第二绝缘本体31的端面313的第二水平槽3141及自第二水平槽3141两端垂直向绝缘本体31的第二底面312方向延伸并贯穿第二底面312的第二竖直槽3142。所述第二水平槽3141设于所述对接面311上,而所述第二竖直槽3142设于所述端面313 上。 所述第二端子32沿纵长方向排列于绝缘本体31的两侧并与所述第一端子31 一一对应。该第二端子32包括第二基部321、自第二基部321向第二绝缘本体31内延伸并 固持于第二绝缘本体31内的第二固持部322、自第二基部321与第二固持部322同向延伸 的第二接触部323及自第二基部321水平延伸出第二绝缘本体31的第二焊接部324。
请参阅图4所示,所述第二支撑件33包括沿纵长方向延伸的第二支撑臂331及自 该第二支撑臂331两端向下垂直延伸的一对第二固定臂332。每一第二固定臂332的内侧 设有上下排列的一对倒剌333,请配合参阅图3所示,第二固定臂332的末端设有焊接于电 路板(未图示)上的第二焊接面334,该第二焊接面334与电路板的焊接可增强第二连接器 30安装于电路板上的固持力。所述第二支撑臂331面对所述第二绝缘本体21的一侧中部 凹设形成有可与所述第一支撑件23的凸出部233配合的凹槽335,第二支撑臂331的另一 侧与所述凹槽335对应凸设有凸起336,该凸起336的设置可增加凹槽335所在部分的第二 支撑臂331的宽度,以增强该第二支撑臂331的强度。 请参阅图3及图5所示,组装时,将第一端子22自下而上组装入第一绝缘本体21 内,并将第一支撑件23自下而上收容于第一绝缘本体21的第一收容槽217内,其中,所述 第一支撑臂23沿纵向收容于所述第一水平槽2171中,其中,所述凸出部233自所述第一绝 缘本体21的通孔218进入到所述收容腔214中,所述第一固定臂232收容于第一竖直槽 2172中并通过倒剌234扣持于第一绝缘本体21的两端壁212上。当第一电连接器20焊接 于电路板上,焊接过程中产生的热量使第一绝缘本体21产生翘曲现象时,所述第一绝缘本 体21的一部分分别于竖直方向上及纵长方向上的长度限制在两第一固定臂232及第一支 撑臂231之间的范围内,该部分第一绝缘本体21可在该第一固定臂232及第一支撑臂231 的限制下避免翘曲变形。 然后将第二端子32自上而下组装入第二绝缘本体31内,并将第二支撑件33自下 而上收容于第二绝缘本体31的第二收容槽314内。所述第二支撑臂331沿纵向收容于所 述第二水平槽3141内,而所述第二固定臂332收容于所述第二竖直槽3142中并通过倒剌 333扣持于第二绝缘本体31的两端。同第一支撑件23 —样,所述第二支撑件33也可防止 所述第二绝缘本体31的翘曲,在此不再赘述。 请参阅图3及图5所示,当所述第一连接器20与第二连接器30对接时,所述第二 连接器30收容于所述第一连接器20的收容腔214中。所述第一端子22的第一接触部223 及第二端子32的第二接触部323 —一对应并相互接触以达成两电连接器间的电性连接。所 述第一支撑件23的凸出部233进入所述第二绝缘本体31的第二水平槽3141并与所述第 二支撑件33的凹槽335配合。所述凸出部233与凹槽335的配合可限制第二连接器30在 收容腔214中沿纵长方向的移动,同时所述凸出部233与第二水平槽3141的配合可限制第 二连接器30在收容腔214中沿横向的移动,从而可使第一连接器20及第二连接器30的配 合位置固定,当两连接器对接时,所述对应的第一端子22及第二端子32不会产生如背景技 术中的电连接器组件所存在的错位隐患,使得本发明电连接器组件100可具有稳定的电性 连接。 当然,除上述实施方式之外,本发明电连接器组件100还可采用其它实施方式。
5
比如所述第二连接器30的第二支撑件33可凸伸出所述凸出部,而所述第一连 接器20可设有与所述凸出部配合的凹槽。该凹槽可直接设于所述第一绝缘本体21的底壁 213上,也可设于所述第一支撑件23上。 再比如所述第二连接器30可不具有第二支撑件33,所述第二绝缘本体3 l可自 对接面311凹设成与所述第一支撑件23的凸出部233配合的凹槽,以限制所述第二连接器 30相对第一连接器20的移动。
权利要求
一种电连接器组件,包括相互对接的第一连接器及第二连接器,所述第一连接器包括第一绝缘本体及收容于第一绝缘本体内的第一端子,所述第一绝缘本体具有底壁,第二连接器包括第二绝缘本体及收容于第二绝缘本体内并与第一端子接触的第二端子,所述第二连接器具有与第一连接器对接的对接面,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器还设有第一支撑件,所述第一支撑件设有凸伸出所述底壁的凸出部,所述第二连接器设有相对所述对接面凹设并与所述凸出部配合的凹槽。
2.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绝缘本体设有收容第二 连接器的收容腔,该收容腔具有底表面,所述第一支撑件的凸出部穿过所述底表面凸伸入 收容腔内。
3. 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撑件的凸出部及第二 连接器的凹槽均为三角形。
4.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绝缘本体设有收容第一 连接器的收容腔,所述对接面位于该收容腔内。
5. 如权利要求1或2或3所述的电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绝缘本体进一步 设有位于所述底壁两端的一对端壁,所述第一支撑件设有纵长形第一支撑臂及自该第一支 撑臂的纵长两端向同一侧延伸的第一固定臂,所述两第一固定臂分别扣持于所述端壁上。
6. 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绝缘本体的底壁设有底 面,自所述底面凹设有收容所述第一支撑件的第一收容槽及贯通该底壁的通孔,所述第一 支撑件的凸出部自所述通孔凸伸入收容腔内。
7. 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连接器设有第二支撑件, 所述第二支撑件设有纵长形第二支撑臂及自该第二支撑臂的纵长两端向同一侧延伸的第 二固定臂,该第二固定臂分别扣持于所述第二绝缘本体的两端。所述第二连接器的凹槽是 位于所述第二支撑臂上。
8. 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绝缘本体自所述对接面 凹设有收容所述第二支撑件的第二收容槽,所述第一连接器的凸出部是凸伸入所述第二收 容槽内。
9. 一种电连接器,用以与一对接物对接,该电连接器包括绝缘本体及收容于绝缘本体内的端子,所述绝缘本体具有底壁,该底壁具有与对接物对接的对接面,其特征在于所述 电连接器还设有支撑件,所述支撑件设有自所述对接面向上凸伸并与对接物配合的凸出 部。
10. 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绝缘本体进一步设有位于所述底 壁两端的一对端壁,所述支撑件设有纵长形支撑臂及自该支撑臂的纵长两端向同一侧延伸 的固定臂,所述两固定臂分别扣持于所述端壁上。
全文摘要
一种电连接器组件,包括相互对接的第一连接器及第二连接器,所述第一连接器包括第一绝缘本体及收容于第一绝缘本体内的第一端子,所述第一绝缘本体具有底壁,第二连接器包括第二绝缘本体及收容于第二绝缘本体内的并与第一端子接触的第二端子,所述第二连接器具有与第一连接器对接的对接面,所述第一连接器还设有第一支撑件,所述第一支撑件设有自所述底壁凸伸出的凸出部,所述第二连接器自所述对接面凹设有与所述凸出部配合的凹槽。所述第一连接器及第二连接器对接时,通过所述凸出部及凹槽的配合而限制第二连接器的移动,使第一端子及第二端子相互接触时不会因错位导致电连接器组件的失效。
文档编号H01R13/629GK101771216SQ20081030658
公开日2010年7月7日 申请日期2008年12月27日 优先权日2008年12月27日
发明者李科, 梁校津, 石进宝 申请人: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鸿海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