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一种大电流弹性接触件端子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应用于连接器中的弹性接触件端子,尤其 涉及一种应用于印制板安装的电源连接器中的大电流弹性接 触件端子。
二背景技术:
在电子电路的互连中,电源连接器是电源电路互连系统中 必不可少的元器件。相对传输信号的接触件而言,应用于电源 连接器中的大电流接触件需要具备较低的接触电阻和良好的 散热条件等要素,以满足大电流传输过程中的热量减少和控制
温升。如中国专禾lj CN 14謝45A、 CN 101048919A、 CN1謝535A、 CN 1574479A、 CN1819345A和CN 2629274Y等,这些专利描述 的大电流接触件端子的结构均存在接触区散热效果不理想、体 积大和材料成本高等缺陷。
因此,我们需要一种成本相对低廉而又能满足小型化、高 性能和高可靠等需求的大电流弹性接触件端子。
三、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克服上述技术存在的缺陷,提供 一种成本较低而且连接可靠的大电流弹性接触件端子,主要应 用于印制板电源连接器中。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
所述接触件端子包括对接端、接触区和终端连接区,其中 的对接端为钣金层叠结构。
上述接触件端子接触区和终端连接区折叠方向相反。
上述接触件端子接触区和终接触件端子端连接区折叠过 渡处通过折转成形使此处材料叠加。
上述接触件端子设有与基座固定连接的倒剌。 采用上述钣金层叠结构方式的大电流弹性接触件端子增 大了接触区附近的散热面积,同时还较大的扩展了热传导通 道,从而可将大电流传输过程中在接触区集中产生的发热能量 通过热传导的方式迅速高效传递到接触件其它非关键接触部 位,最终在这些散热面上通过辐射、风冷等方式散发出去,增 大了接触件的载流能力,达到使接触件可靠接触和连接的目 的。
四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三维结构视图2是本实用新型平面展开视图3是本实用新型另一种实施方式三维结构视图。
图中1-对接端、11-对接端接触区、12、 14-钣金层叠结 构、2-接触区、21-过渡区、22、 23-倒刺、3-终端连接区、 4-多余材料。
五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大电流弹性接触件端子包 括对接端1、接触区2和终端连接区3,其中对接端1为钣金 层叠结构12、 14。通过钣金折转使对接端接触区11的散热面 积几乎增大了一倍,通过紧密层叠可将大电流传输过程中对接 端集中产生的发热能量迅速传递到弹性接触件端子的其它非 关键接触部位,如接触区2,然后在这些散热面上通过辐射、 风冷等方式散发出去,提高本实用新型所述弹性接触件端子与 配合接触件的连接可靠性。
图2所示是本实用新型折叠前平面展开视图,接触区2和
终端连接区3折叠方向相反。相对于同向折弯的结构而言,这 种反向折弯结构所用材料量约为前者的一半左右,同时其重 量、体积也将有不同程度的减小。
当接触区2和终端连接区3反向折叠后,会在过渡区21 出现一个较小的传输电流的薄弱区域,该薄弱区域将影响整个 接触件的载流能力。为此,本实用新型通过将此处的基体材料 折转后叠加以增大该区域的导电截面积从而提高其载流能力。
图3是本实用新型另一种实施方式,将终端连接区3连接 片之间多余材料4不完全切断,并与接触区2折为同一方向、 同一平面,如图3所示,这样可大大增加整个接触件的有效散 热面积,可承载更大的传输电流。同时又不会增加额外的材料。
为实现本实用新型接触件端子在绝缘基座上的固定,所述 接触件端子相应的部位设有倒刺22、 23。
权利要求1、一种大电流弹性接触件端子,其特征在于所述接触件端子包括对接端(1)、接触区(2)和终端连接区(3),所述对接端(1)为钣金层叠结构(12、14)。
2、 根据权利要求l所述的大电流弹性接触件端子,其特征 在于所述接触区(2)和终端连接区(3)折叠方向相反。
3、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大电流弹性接触件端子,其特征 在于*.所述接触区(2)和终端连接区(3)折叠过渡区通过折 转成形形成材料叠加。
4、 根据权利要求l所述的大电流弹性接触件端子,其特征 在于所述终端连接区(3)连接片之间多余材料(4)与接触 区(2)折为同一方向、同一平面。
5、 根据权利要求1至4任一项所述的大电流弹性接触件端 子,其特征在于该接触件端子设有与基座固定连接的倒刺(22、 23)。
专利摘要一种大电流弹性接触件端子,该接触件端子包括对接端、接触区和终端连接区,所述对接端为钣金层叠结构;接触区和终端连接区折叠方向相反;接触区和终端连接区折叠过渡处通过折转成形设有叠加的材料;并设有与基座固定连接的倒刺。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大大增加了整个接触件的有效散热面积,可满足承载更大的传输电流。用于印制板电源连接器中。
文档编号H01R13/11GK201178167SQ20082009634
公开日2009年1月7日 申请日期2008年4月10日 优先权日2008年4月10日
发明者肖顺群 申请人:贵州航天电器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