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增益宽频带全向天线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6916301阅读:446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低增益宽频带全向天线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无线电通信设备,电磁场与微波 技术,移动通信天线。
背景技术
由于无线电通信设备和电子设备朝着多功能,小型化,超宽带及与周围环境友好协调的 方向发展,这使得宽频带,小型化天线的研究成为国内外移动通信行业的热点课题,它涉及 到天线的加载和电抗补偿技术,小天线外型的优化设计,适合于不同小区信号覆盖的小天线 宽带匹配网络的设计以及多频段共用天线的集成设计,把多个频段集成为一种天线结构是当 前天线技术发展的一种趋势,也是实现设备小型化的推动力。以往的天线产品是针对不同的 工作频段进行设计的, 一般尺寸和体积都比较大,各不同的通信网络系统独立设计,是否兼 容或兼容的程度取决于天线系统的带宽及相应的性能,有些通信产品系统集成时使用频率和 路器,不便于安装,提高了成本,而且开发的都是定向天线产品,虽然也有为数很少的宽频 带全向天线产品,但结构复杂,加工成本较高,而且性能上存在一些缺陷,不宜推广,这样 给移动通信小区覆盖造成了一定的难度,因此开发多频段小型化,结构简单,省电减排,成 本低廉的宽频带全向天线是十分必要的。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已有技术的不足而提供一种低增益宽频带全向天线。
本实用新型的主馈线6给主振子馈电,主振子包括上振子12和下振子13,其特征在于 上振子12、下振子13的下端口32短接在一起且之间设有塑料固定小盘5,在主振子中间穿 有中空的铜管4,铜管4外面分别套有内层套筒8和外层套筒7,在上振子12的内层套筒8 中添加有两层介质环块14,在主振子的外部介质天线罩3,在天线罩3的两端设有上、下定 位盖1和2,中心铜管4穿过下定位盖2。主振子中间起始段采用渐变过渡形式,渐变部分与 中心铜管4的夹角为30。 一45° 。介质环块14由四氟已烯制成。介质环块14的厚度是可调 的,两层介质环块14的间距亦是可调的。垂直大补偿片9接于外套筒7的外壁,且垂向主振 子中心的水平线;在上下振子形成的夹角处设有垂直小补偿片lO和倾斜补偿片ll,倾斜补 偿片11的两端分别连接在上下振子的外壁,与倾斜补偿片11对称的另一侧有垂直小补偿片10,垂直小补偿片10的两端分别连接在上下振子的外壁。有益效果
1、 由于该天线采用了粗振子及渐变段和双套筒电抗补偿措施,不仅保证了宽频带的阻抗匹配特性,同时大大减小了辐射单元的尺寸,更有利于省电减排。
2、 在天线结构中,中空的铜管起到三重作用a 、支撑天线辐射体
b 、馈线从中空铜管中穿入及穿出,在管中铺设,有效地防止了馈线对天线辐射方向图的影响,使馈线辐射单元可沿该管自由移动有利于改变阵元间距及馈电相位,达到方便地改变方向图特性,调节天线波束宽度的目的。
c、它起着双层同轴扼流套筒内导体的作用,同时套在它上面的介质套管起到调谐作用,省去了多种补偿片,保持了辐射振子在结构上的对称性,因而使天线具有良好的方向性和均匀性。
说明书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主振子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更详细的说明。图l、图2,其中l为上定位盖,2为下定位盖,3为天线罩,4为铜管,5为塑料固定小盘,6为主馈线,7为外层套筒,8为内层套筒,9为大补偿片,IO为小补偿片,ll为倾斜补偿片,12为上振子,13为下振子,14为介质环块,31为上端口, 32为下端口, 34为馈电点。来自通信机的信号经主馈线6给主振子馈电,主振子包括上振子12和下振子13,上振子12、下振子13的下端口 32短接在一起且之间设有塑料固定小盘5,在主振子中间穿有中空的铜管4,铜管4外面分别套有内层套筒8和外层套筒7,外层套筒7和内层套筒8形成多频工作的主辐射单元,双层套筒在上端口 31接于中空的铜管4,起到双层厄流的作用,弥补了由于主振子过长上端电流弱的缺点,使电流形成回路,从而使天线上的电流为行波分布,减小了电流的反射,这是电抗补偿措施之一。上振子12、下振子13的下端口 32短接在一起且之间设有塑料固定小盘5,并共同由同轴线馈电。下振子13在上端口 31接于中心铜管4之上,由于同轴线在高频时可以实现能量的辐射,等效于天线,采用此种安装方案,中空的铜管4可以屏蔽掉同轴线向外辐射电磁能量,而且对偶极子馈电,起到了巴伦的作用。这种偶极子近似工作于1/2波长,外层套筒7尺寸对低频段设计,内层套筒8尺寸针对高频设计。下面的两层套筒作为主振子的负极,这种结构是一种偶极子单元。在上振子12的内层套筒8中添加有两层介质环块14 (一般用四氟已烯制成),可以对天线特性阻抗进行进一步调试,使天线的输入阻抗接近于50欧姆,与轴线特性阻抗相匹配,这是电抗补偿之二,该介质环块14的厚度是可调的直到频率发生谐振即匹配最佳为止,两层介质环块14的间距亦是可调的,为了进一步改善匹配,可增加垂直大补偿片9和垂直小补偿片10及倾斜补偿片11;垂直大补偿片9接于外套筒7的外壁,且垂向主振子中心的水平线;在上下振子形成的夹角处设有垂直小补偿片10和倾斜补偿片11,倾斜补偿片ll的两端分别连接在上下振子的外壁,倾斜补偿片11与馈电点34在电气上连接在一起,与倾斜补偿片11对称的另一侧有垂直小补偿片10,垂直小补偿片10的两端分别连接在上下振子的外壁。为了改善阻抗匹配,主振子中间起始段采用渐变过渡形式,渐变部分与中心铜管4的夹角为30。 一45° 。在振子的外部介质天线罩3,它是由PVC熟料或玻璃钢管做成的保护天线的外罩, 一般要求它对电磁的衰减要小,机械强度好,环境适应性强,最后利用上、下定位盖1和2进行封装,中心铜管4穿过下定位盖2。
这种振子的优点是结构紧凑、易于安装和固定,在同一个结构上实现多频工作,便于系统集成。
虽然本实用新型己以较佳实施例公开如上,但它们并不是用来限定本实用新型,任何熟习此技艺者,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之精神和范围内,自当可作各种变化或润饰,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当以本申请的权利要求保护范围所界定的为准。
权利要求1、一种低增益宽频带全向天线,主馈线(6)给主振子馈电,主振子包括上振子(12)和下振子(13),其特征在于上振子(12)、下振子(13)的下端口(32)短接在一起且之间设有塑料固定小盘(5),在主振子中间穿有中空的铜管(4),铜管(4)外面分别套有内层套筒(8)和外层套筒(7),在上振子(12)的内层套筒(8)中添加有两层介质环块(14),在主振子的外部介质天线罩(3),在天线罩(3)的两端设有上、下定位盖(1)和(2),中心铜管(4)穿过下定位盖(2)。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低增益宽频带全向天线,其特征在于主振子中间起始段采用 渐变过渡形式,渐变部分与中心铜管(4)的夹角为30。 一45。
3、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低增益宽频带全向天线,其特征在于介质环块(14)由四氟 已烯制成。
4、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低增益宽频带全向天线,其特征在于介质环块(14)的厚度 是可调的,两层介质环块(14)的间距亦是可调的。
5、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低增益宽频带全向天线,其特征在于在外套筒(7)的外壁还设有垂直大补偿片(9),垂直大补偿片(9)垂向主振子中心的水平线;在上下振子形成的夹角处设有垂直小补偿片(10)和倾斜补偿片(11),倾斜补偿片(11)的两端分别连接在上 下振子的外壁,与倾斜补偿片(11)对称的另一侧有垂直小补偿片(10),垂直小补偿片(10) 的两端分别连接在上下振子的外壁。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低增益宽频带全向天线。主馈线(6)给主振子馈电,主振子包括上振子(12)和下振子(13),上振子(12)、下振子(13)的下端口(32)短接在一起且之间设有塑料固定小盘(5),在主振子中间穿有中空的铜管(4),铜管(4)外面分别套有内层套筒(8)和外层套筒(7),在上振子(12)的内层套筒(8)中添加有两层介质环块(14)其厚度是可调的,两层介质环块(14)的间距亦是可调的。在主振子的外部介质天线罩(3),在天线罩(3)的两端设有上、下定位盖(1)和(2),中心铜管(4)穿过下定位盖(2)。主振子中间起始段采用渐变过渡形式,渐变部分与中心铜管(4)的夹角为30°-45°。
文档编号H01Q9/22GK201298591SQ20082016054
公开日2009年8月26日 申请日期2008年9月27日 优先权日2008年9月27日
发明者燕 徐, 李渠塘, 邢红兵 申请人:邢红兵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