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交流接触器灭弧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7194547阅读:211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交流接触器灭弧系统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低压电器结构设计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交流接触器的灭弧系统。
背景技术
交流接触器最主要的性能指标是电寿命,而电寿命的长短与灭弧系统的灭弧效果 有直接关系。传统的接触器使用的是陶瓷介质纵缝灭弧结构,其缺点是在660V、 AC-3或 AC-4使用类别下需要降容使用,否则,接触器不能使用。 中国专利文献CN2636392Y公开了一种额定工作电流为40A的交流接触器,由电磁 系统、触头与灭弧系统、辅助触头和外壳组成,触头与灭弧系统包括动触头、静触头和灭弧 室,其结构特点在于灭弧室由两种形状不同的长铁磁栅片和短铁磁栅片分布在由耐弧塑 料制成的壳体中而构成,长铁磁栅片和短铁磁栅片上端都开有缺口 ,动触头的联接板端头 引出导弧角。所述长铁磁栅片主要引导电弧向着灭弧室也即向着短铁磁栅片的方向移动, 但是由于该种交流接触器的长铁磁栅片和短铁磁栅片为直线状并且呈平行排列设置,且所 述长铁磁栅片设置在短铁磁栅片的外侧、也即远离静铁心的一侧,且超出短铁磁栅片,所以 该长铁磁栅片较多地将电弧引向了自身而不是短铁磁栅片,在将电弧引导向电弧室的效果 不太理想。 中国专利文献CN2636398Y公开了一种额定工作电流为630A的交流接触器,由电
磁系统、触头与灭弧系统、辅助触头和外壳组成,触头与灭弧系统包括动触头、静触头和灭 弧室,其结构特点在于灭弧室由铁磁栅片分布在由耐弧塑料制成的壳体中而构成,铁磁栅
片上端开有缺口 ,动触头由纯铜联接板上焊接银合金触电而构成,纯铜联接板端头引出铁 磁材料导弧角,纯铜联接板与一铁磁弹簧片接触,静触头中嵌装U型铁芯,U型铁芯引出90 度导磁角。该种交流接触器中的90度导磁角主要引导电弧向着灭弧室也即向着短铁磁栅 片的方向移动,但是由于该种交流接触器的90度导磁角的导弧部和短铁磁栅片为直线状 并且呈平行排列设置,且所述90度导磁角设置在短铁磁栅片的外侧、也即远离静铁心的一 侧,且超出短铁磁栅片,所以该90度导磁角较多地将电弧引向了自身而不是短铁磁栅片, 在将电弧引导向电弧室的效果也不太理想。 上述两专利公开的交流接触器,虽然与传统交流接触器相比具有更好的灭弧效 果,但是依然存在着飞弧距离较长、灭弧效果欠佳、电寿命较短的不足之处。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能够较好地引导电弧朝着灭弧室移动,从而縮短飞 弧距离、提高灭弧效果并延长电寿命的交流接触器灭弧系统。 实现本实用新型目的的技术方案是一种交流接触器灭弧系统,包括动触头、静触 头和灭弧室,所述灭弧室包括灭弧罩、和固定设置在所述灭弧罩上的三个灭弧栅片,所述各 灭弧栅片的基本形状是垂直设置的直线板状;其特征在于所述灭弧罩上还固定有一个基
3本形状为L形的导弧栅片;所述导弧栅片和三个灭弧栅片设置在静触头的左侧端,且沿着
距离所述静触头从远到近的方向依次设置;所述导弧栅片包括与所述灭弧栅片平行的灭弧
部、和与所述灭弧栅片垂直的导弧部,所述导弧部位于所述灭弧栅片的正下方。
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动触头的顶端设有动触点,所述静触头的底端设有静触点;
所述灭弧栅片的底端与所述动触点的底端处于同一水平线上;所述导弧栅片的导弧部所处
的水平高度位于所述静触点之下。 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静触头的基本形状是U形,所述动触头的基本形状是L形。 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动触头包括水平设置的基部、和从所述基部末端向上延伸 形成的导弧部;所述基部和所述导弧部组成L形。 上述技术方案中,该灭弧系统还包括一个导磁元件;所述静触头围成一个水平方 向设置、且开口向左的U形槽;所述导磁元件固定在U形槽中。 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导磁元件包括沿垂直方向设置且位于所述U形槽左侧的第 一导磁板,与所述第一导磁板相连且抵在所述U形槽底端边壁上的第二导磁板,沿垂直方 向设置、且与第二导磁板相连、并位于所述U形槽内的第三导磁板,与第三导磁板相连且抵 在所述U形槽上端边壁上的第四导磁板;所述第二导磁板和第四导磁板互相抵压,从而使 得所述导磁元件固定在所述U形槽中。
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第四导磁板的底端设有一个朝下凸出的凸块;所述第二导 磁板的一部分向上弯曲,形成一个弹性板簧,且所述弹性板簧抵压在所述凸块上。
本实用新型具有积极的效果 (1)本实用新型改进了现有技术中交流接触器中的灭弧系统,使用了耐弧塑料壳 加铁磁栅片的灭弧结构。当动触头与静触头分断时,利用动静触头流动电流产生的磁场驱 动电弧,使电弧向导弧栅片和静触头的导弧部(也称为接触桥)转移。由于本实用新型设 置有基本形状为L形的导弧栅片,从而可以在电弧转移后,导弧栅片和静触头导弧部(之间 的磁场继续驱动电弧移动至灭弧室中的灭弧栅片,用灭弧栅片的分断冷却作用消除电弧, 通过热气排出孔排出的电弧加热气体只含有少量游离电子,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使用新型 可以较好地引导电弧朝着灭弧室移动,从而縮短飞弧距离、提高灭弧效果并延长电寿命。 (2)本实用新型可有效改善交流接触器的电气性能,如果传统的接触器采用本实 用新型作为灭弧系统,在660V、 AC-3或AC-4使用类别下不再需要降容使用,同时还能极大 的提高AC-3及AC-4使用类别下的电寿命。 (3)本实用新型中,还包括一个固定在U形槽中的导磁元件。当主电流通过静触 头产生磁通并通过导磁元件,在触头间隙中形成磁场,当断路器分断时,在触头间隙产生电 弧,电弧自身也产生一个磁场,该磁场在电弧上侧,它与静触头及导磁元件产生的磁场方向 相反,而在电弧下侧,它与静触头及导磁元件产生的磁场方向相同,这样,两侧的合成磁通 就不相等,下侧大于上侧,因此,产生强烈的电磁力,将电弧向上推动,并使电弧急速进入灭 弧栅片组成的灭弧室中,以较好地控制电弧移动直至最后进入灭弧室的路径,较好地将电 弧快速吹至灭弧室中;电弧被拉长并受到灭弧栅片的分断冷却而很快被熄灭;所以本实用 新型具有较好地将电弧快速吹至灭弧室中、从而縮短飞弧距离、有效提高灭弧效果的优点。 另外,本实用新型是利用电弧电流本身灭弧,因而电弧电流越大,吹弧也就越强,灭弧效果 越好,因而对于提高断路器的分断能力是非常有效。[0018] (4)本实用新型中,所述第四导磁板的底端设有一个朝下凸出的凸块;所述第二 导磁板的一部分向上弯曲,形成一个弹性板簧,且所述弹性板簧抵压在所述凸块上。利用弹 性板簧的弹性,可以将第二导磁板和第四导磁板分别抵紧在U形槽的上下两侧的边壁上, 也即利用导磁元件自身即可固定在U形槽中,无需使用紧固件,其安装操作较为便捷,还在 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成本。

图l是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结构示意图。附图所示标记为 动触头1 ,动触点11 ,基部12,导弧部13,静触头2,静触点21 , U形槽22,灭弧室3, 灭弧罩4,灭弧栅片5,导弧栅片6,灭弧部61,导弧部62,导磁元件7,第一导磁板71,第二导 磁板72,第三导磁板73,第四导磁板74,凸块75,弹性板簧76。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l)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结构示意图,显示了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
。 本实施例是一种交流接触器灭弧系统,见图l,包括动触头1、静触头2、灭弧室3和 导磁元件7 ;,所述灭弧室3包括灭弧罩4、和固定设置在所述灭弧罩4上的三个灭弧栅片 5,所述各灭弧栅片5的基本形状是垂直设置的直线板状;所述灭弧罩4上还固定有一个基 本形状为L形的导弧栅片6 ;所述导弧栅片6和三个灭弧栅片5设置在静触头2的左侧端, 且沿着距离所述静触头2从远到近的方向依次设置;所述导弧栅片6包括与所述灭弧栅片 5平行的灭弧部61、和与所述灭弧栅片5垂直的导弧部62,所述导弧部62位于所述灭弧栅 片5的正下方。所述静触头2的基本形状是U形,所述动触头1的基本形状是L形。 所述动触头1包括水平设置的基部12、和从所述基部12末端向上延伸形成的导弧 部13 ;所述基部12和所述导弧部13组成L形。 所述动触头1的顶端设有动触点ll,所述静触头2的底端设有静触点21 ;所述灭 弧栅片5的底端与所述动触点11的底端处于同一水平线上;所述导弧栅片6的导弧部62 所处的水平高度位于所述静触点21之下。 所述静触头2围成一个水平方向设置、且开口向左的U形槽22 ;所述导磁元件7固 定在U形槽22中。 所述导磁元件7包括沿垂直方向设置且位于所述U形槽22左侧的第一导磁板71, 与所述第一导磁板71相连且抵在所述U形槽22底端边壁上的第二导磁板72,沿垂直方向 设置、且与第二导磁板72相连、并位于所述U形槽22内的第三导磁板73,与第三导磁板73 相连且抵在所述U形槽22上端边壁上的第四导磁板74 ;所述第二导磁板72和第四导磁板 74互相抵压,从而使得所述导磁元件7固定在所述U形槽22中。 所述第四导磁板74的底端设有一个朝下凸出的凸块75 ;所述第二导磁板72的一 部分向上弯曲,形成一个弹性板簧76,且所述弹性板簧76抵压在所述凸块75上。 本实施例具有以下优点 (1)本实施例改进了现有技术中交流接触器中的灭弧系统,使用了耐弧塑料壳加 铁磁栅片的灭弧结构。当动触头与静触头分断时,利用动静触头流动电流产生的磁场驱动电弧,使电弧向导弧栅片和静触头的导弧部(也称为接触桥)转移。由于本实施例设置有 基本形状为L形的导弧栅片,从而可以在电弧转移后,导弧栅片和静触头导弧部(之间的磁 场继续驱动电弧移动至灭弧室中的灭弧栅片,用灭弧栅片的分断冷却作用消除电弧,通过 热气排出孔排出的电弧加热气体只含有少量游离电子,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使用新型可以 较好地引导电弧朝着灭弧室移动,从而縮短飞弧距离、提高灭弧效果并延长电寿命。 (2)本实施例可有效改善交流接触器的电气性能,如果传统的接触器采用本实施 例作为灭弧系统,在660V、 AC-3或AC-4使用类别下不再需要降容使用,同时还能极大的提 高AC-3及AC-4使用类别下的电寿命。 (3)本实施例中,还包括一个固定在U形槽中的导磁元件。当主电流通过静触头产 生磁通并通过导磁元件,在触头间隙中形成磁场,当断路器分断时,在触头间隙产生电弧, 电弧自身也产生一个磁场,该磁场在电弧上侧,它与静触头及导磁元件产生的磁场方向相 反,而在电弧下侧,它与静触头及导磁元件产生的磁场方向相同,这样,两侧的合成磁通就 不相等,下侧大于上侧,因此,产生强烈的电磁力,将电弧向上推动,并使电弧急速进入灭弧 栅片组成的灭弧室中,以较好地控制电弧移动直至最后进入灭弧室的路径,较好地将电弧 快速吹至灭弧室中;电弧被拉长并受到灭弧栅片的分断冷却而很快被熄灭;所以本实施例 具有较好地将电弧快速吹至灭弧室中、从而縮短飞弧距离、有效提高灭弧效果的优点。另 外,本实施例是利用电弧电流本身灭弧,因而电弧电流越大,吹弧也就越强,灭弧效果越好, 因而对于提高断路器的分断能力是非常有效。 (4)本实施例中,所述第四导磁板的底端设有一个朝下凸出的凸块;所述第二导 磁板的一部分向上弯曲,形成一个弹性板簧,且所述弹性板簧抵压在所述凸块上。利用弹性 板簧的弹性,可以将第二导磁板和第四导磁板分别抵紧在U形槽的上下两侧的边壁上,也 即利用导磁元件自身即可固定在U形槽中,无需使用紧固件,其安装操作较为便捷,还在一 定程度上降低了成本。 显然,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实施例仅仅是为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所作的举例,而 并非是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限定。对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上述说明 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其它不同形式的变化或变动。这里无需也无法对所有的实施方式予以 穷举。而这些属于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所引伸出的显而易见的变化或变动仍处于本实用新型 的保护范围之中。
权利要求一种交流接触器灭弧系统,包括动触头(1)、静触头(2)和灭弧室(3),所述灭弧室(3)包括灭弧罩(4)、和固定设置在所述灭弧罩(4)上的三个灭弧栅片(5),所述各灭弧栅片(5)的基本形状是垂直设置的直线板状;其特征在于所述灭弧罩(4)上还固定有一个基本形状为L形的导弧栅片(6);所述导弧栅片(6)和三个灭弧栅片(5)设置在静触头(2)的左侧端,且沿着距离所述静触头(2)从远到近的方向依次设置;所述导弧栅片(6)包括与所述灭弧栅片(5)平行的灭弧部(61)、和与所述灭弧栅片(5)垂直的导弧部(62),所述导弧部(62)位于所述灭弧栅片(5)的正下方。
2. 根据权利要求l所述的交流接触器灭弧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动触头(1)的顶端 设有动触点(ll),所述静触头(2)的底端设有静触点(21);所述灭弧栅片(5)的底端与所 述动触点(11)的底端处于同一水平线上;所述导弧栅片(6)的导弧部(62)所处的水平高 度位于所述静触点(21)之下。
3. 根据权利要求l所述的交流接触器灭弧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静触头(2)的基本 形状是U形,所述动触头(1)的基本形状是L形。
4. 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交流接触器灭弧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动触头(1)包括水 平设置的基部(12)、和从所述基部(12)末端向上延伸形成的导弧部(13);所述基部(12) 和所述导弧部(13)组成L形。
5. 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交流接触器灭弧系统,其特征在于该灭弧系统还包括一个 导磁元件(7);所述静触头(2)围成一个水平方向设置、且开口向左的U形槽(22);所述导 磁元件(7)固定在U形槽(22)中。
6. 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交流接触器灭弧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磁元件(7)包括 沿垂直方向设置且位于所述U形槽(22)左侧的第一导磁板(71),与所述第一导磁板(71) 相连且抵在所述U形槽(22)底端边壁上的第二导磁板(72),沿垂直方向设置、且与第二导 磁板(72)相连、并位于所述U形槽(22)内的第三导磁板(73),与第三导磁板(73)相连且 抵在所述U形槽(22)上端边壁上的第四导磁板(74);所述第二导磁板(72)和第四导磁板 (74)互相抵压,从而使得所述导磁元件(7)固定在所述U形槽(22)中。
7. 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交流接触器灭弧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四导磁板(74)的 底端设有一个朝下凸出的凸块(75);所述第二导磁板(72)的一部分向上弯曲,形成一个弹 性板簧(76),且所述弹性板簧(76)抵压在所述凸块(75)上。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交流接触器灭弧系统,包括动触头、静触头和灭弧室,所述灭弧室包括灭弧罩、和固定设置在所述灭弧罩上的三个灭弧栅片,所述各灭弧栅片的基本形状是垂直设置的直线板状;所述灭弧罩上还固定有一个基本形状为L形的导弧栅片;所述导弧栅片和三个灭弧栅片设置在静触头的左侧端,且沿着距离所述静触头从远到近的方向依次设置;所述导弧栅片包括与所述灭弧栅片平行的灭弧部、和与所述灭弧栅片垂直的导弧部,所述导弧部位于所述灭弧栅片的正下方。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是能够较好地引导电弧朝着灭弧室移动,从而缩短飞弧距离、提高灭弧效果并延长电寿命。
文档编号H01H9/34GK201478203SQ20092016219
公开日2010年5月19日 申请日期2009年7月2日 优先权日2009年7月2日
发明者南贤章, 张宽阔, 黄时勉 申请人:环宇集团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