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7201094阅读:78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电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电连接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连接器,尤其涉及一种可电性连接芯片模块至印刷电路板 的电连接器。
背景技术
两个导电端子间的电性连接通常得益于其中一个端子产生的正向力。由于导电端 子的表面容易由于灰尘或者氧化而被污染,故正向力有助于对接时两个导电端子之间产生 一个滑移动作,使端子上的灰尘或者氧化物被刮擦掉,进而保证良好的电性连接关系。美国专利公告5244396号揭示了一种导电端子9在电连接器中的配置方式,其中 导电端子9是倾斜配置且能够保证导电端子9与组件4之间的滑移。然而,上述电连接器 结构复杂且难以实施。上述电连接器中,组件11是嵌入组件1中模制而成,其中导电端子 9可动地置于组件1中。导电端子9包括一对臂部8,该臂部8于导电端子9被组件4压下 时发生变形。如前所述,前述电连接器结构复杂且难以应用于一连接CPU的电连接器中。美国专利公告5820389号揭示了一种用于连接电路板和大规模集成电路(如日本 实用新案13191/1995号所揭示,下称‘191专利)的电连接器。由于‘191专利未能保证接 触端与导电垫片的间有足够的滑移,5820389号专利对端子配置方式进行了改进,以保证接 触端与导电垫片之间有足够的滑移。如5820389号专利的图9A,9B及9C所示,端子20是 垂直地容置于绝缘本体10中,包括一具有自由端24b的延伸部24。理论上来说,当接触端 23a受组件200压迫时,其原来位置将被自由端24b占据;因此,能够理解,5820389号专利 要优于‘191专利。然而,由于端子20是垂直地容置于绝缘本体10中,故无法保证足够的 滑移,前述电连接器解决问题有限。美国专利公告6447304号揭示了一类似于前述电连接器的第一电子装置,包括一 至少设有一第一导电片的第一基面,一第二电子装置,包括至少设有一第二导电片的第二 基面。一电子装置放置于第一基面和第二基面之间以电性连接第一导电片和第二导电片。 前述电子装置包括设有贯穿其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的端子收容槽的绝缘本体。导电端子是 可动地安装于端子收容槽中且端子接触端延伸出绝缘本体的表面。然而,前述电连接器结 构过于复杂。因此,确有必要提供一种改进的电连接器,以克服前述电连接器存在的缺陷。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电连接器,能够保证导电端子方便地 安装于绝缘本体中。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电连接器,包括绝缘本体及若干导电 端子。绝缘本体设有对接面、与对接面相对的安装面,及若干自对接面朝向安装面延伸的端 子收容槽,端子收容槽设有两相对的内壁,前述两内壁分别设有至少一个第一固持装置。导 电端子可动地容置于端子收容槽中,包括基部、自基部一侧延伸的上臂部及自基部另一侧延伸的下臂部,上臂部于其顶端设有延伸出对接面的上接触部,下臂部于其底端设有延伸 出安装面的下接触部,上臂部进一步于其相对两侧设有两突出部,下臂部进一步于其相对 两侧设有两突出部。上臂部上的突出部位于第一固持装置上方且下臂部上的突出部位于第 一固持装置下方,使导电端子沿端子收容槽轴向方向在有限范围内移动。 与相关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导电端子的上臂部上的突出部是位于第一固持装 置上方且下臂部上的突出部是位于第一固持装置下方,使导电端子沿端子收容槽轴向方向 在有限范围内移动。

[0010]图1是本实用新型第一种实施方式的电连接器的分解图。[0011]图2是图1中的电连接器的组合图。[0012]图3是图2的电连接器的剖视图。[0013]图4是图2的电连接器的局部剖视图。[0014]图5是图4的电连接器另一角度的视图。[0015]图6是图5的电连接器的分解图。[0016]图7是本实用新型第二种实施方式的电连接器的局部剖视图。[0017]图8是图7的电连接器另一角度的视图。[0018]图9是图8的电连接器的分解图。[0019]图10是本实用新型第三种实施方式的电连接器的局部剖视图[0020]图11是图10的电连接器的分解图。[0021]图12是图1中圆圈部分的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请参阅图1至图6,本创作第一种实施方式的电连接器1包括绝缘本体,及绝缘本 体外围的框体2。绝缘本体包括两相邻设置的两本体单元10,框体2用以固定前述两本体 单元10。每一个本体单元10设有对接面100、与对接面100相对的安装面102、若干贯穿对 接面100及安装面102的端子收容槽104,及若干分别收容于端子收容槽104中导电端子 12。端子收容槽104设有两彼此相对且倾斜设置的内侧壁1040、1042,以及连接前述 倾斜内侧壁的内壁1044、1046。内壁1044、1046上分别设有至少一个第一固持装置1048。导电端子12包括基部120、自基部120—侧延伸的上臂部122及自基部120另一 侧延伸的下臂部124。上臂部122于其顶端设有延伸出对接面100的上接触部1220,下臂 部124于其底端设有延伸出安装面102的下接触部1240。上臂部122进一步设有一对彼此 相对且间隔设置的腿部1222、1224 ;下臂部124亦进一步设有一对彼此相对且间隔设置的 腿部1242、1244。上臂部122于其相对两侧设有两突出部1226,下臂部124于其相对两侧 设有两突出部1246。详细地说,上臂部122上的两突出部1226分别位于两腿部1222、1224 的外侧;下臂部124上的两突出部1246分别位于两腿部1242、1244的外侧。请参阅图4至图6所示,组装时,导电端子12收容于端子收容槽104。上臂部122 抵靠于内侧壁1040,下臂部124抵靠于内侧壁1042。上臂部122上的突出部1226位于第一固持装置1048上方,下臂部124上的突出部1246位于第一固持装置1048下方。因此, 导电端子12沿端子收容槽104轴向方向于有限范围内移动。突出部1226、1246共同形成
第二固持装置。另外,两个本体单元10中,导电端子12倾斜方式不同。请参考图3,两个本体单 元10的间,导电端子12是背对背设置。两本体单元10中,端子收容槽104的倾斜方向相 反且关于两个本体单元10之间的中心线对称。由此,与芯片模块对接时,两部分中的导电 端子12使芯片模块产生的滑移方向相反,故最终能够抵消滑移同时又能刮除导电端子12 上的灰尘或氧化物。每个本体单元10中,相邻导电端子12的间距分别相等;并且两个本体 单元10之间,相邻导电端子12的间距与前述各本体单元10内部的端子间距相等。因此, 虽然使用两个本体单元10,绝缘本体10仍形成一个连续的导电区域以适应芯片模块。另 外,使用两个本体单元10的原因在于,于一整体型本体中难以形成倾斜方向相对的端子收 容槽104。另外,请参考图12,框体2由板2a、2b、2c叠加而成。请参考图7至图9,为本创作第二种实施方式的电连接器,不同之处在于上臂部 122于靠近上接触部1220位置设有两突出部1227 ;下臂部124于靠近下接触部1240位置 设有两突出部1228。组装时,上臂部122抵靠于内侧壁1040,突出部1227、1228于端子收 容槽104倾斜方向上分别位于第一固持装置1048上、下方。由此,导电端子12沿端子收容 槽104轴向方向于有限范围内移动。请参考图10至图11,为本创作第三种实施方式的电连接器,包括绝缘本体及绝缘 本体外围的框体2,绝缘本体包括两相邻设置的两本体单元20。每一个本体单元20设有对 接面200、与对接面200相对的安装面202、若干贯穿安装面202及对接面200的端子收容 槽204,及若干分别收容于端子收容槽204中导电端子22。端子收容槽204设有两个彼此相对且倾斜设置的内侧壁2040、2042,内侧壁2040、 2042上分别设有至少一个第一固持装置2044。导电端子22包括基部220、自基部220 —侧延伸的上臂部222及自基部220另一 侧延伸的下臂部224。上臂部222于其顶端设有延伸出对接面200的上接触部2226,下臂 部224于其底端设有延伸出安装面202的下接触部2246。上臂部222进一步设有一对彼此 相对且间隔设置的腿部2220、2224 ;下臂部224亦进一步设有一对彼此相对且间隔设置的 腿部 2240、2244。组装时,导电端子22收容于端子收容槽204。上臂部222抵靠于内侧壁2040,下臂 部224抵靠于内侧壁2042。上臂部222的腿部2220长度短于腿部2224,且腿部2220的自 由端位于第一固持装置2044上方,腿部2224的自由端则延伸至第一固持装置2044下方。 由此,导电端子22沿端子收容槽204轴向方向于有限范围内移动。本创作一个重要的特征在于设置倾斜的端子收容槽以将导电端子倾斜地收容于 绝缘本体中,也符合连接器小型化趋势。同样,使用两组倾斜端子以消除芯片模块的滑移也 是趋势。能够理解,于一整体型本体中难以形成倾斜方向相对的端子收容槽。因此,需要通 过两个分离的本体单元来实现。通常,传统的多本体单元加框体,不但本体单元之间有过渡 区域,本体单元外围亦有空白区域以将本体单元相互绝缘。然而,如图3所示,本创作的两 本体单元的边缘仍然形成有端子收容槽,使每一个本体单元中相邻导电端子的间距保持一 致,并且两个本体单元之间,相邻导电端子的间距与前述本体单元内部的端子间距相等。由此,虽然使用两个本体单元,绝缘本体仍形成一个连续的导电区域以适应芯片模块。
权利要求一种电连接器,包括绝缘本体及若干导电端子,其中绝缘本体设有对接面、与对接面相对的安装面,及若干自对接面朝向安装面延伸的端子收容槽,端子收容槽设有两相对的内壁,前述两内壁分别设有至少一个第一固持装置,导电端子可动地容置于端子收容槽中,包括基部、自基部一侧延伸的上臂部及自基部另一侧延伸的下臂部,上臂部于其顶端设有延伸出对接面的上接触部,下臂部于其底端设有延伸出安装面的下接触部,上臂部进一步于其相对两侧设有两突出部,下臂部进一步于其相对两侧设有两突出部,其特征在于上臂部上的突出部位于第一固持装置上方且下臂部上的突出部位于第一固持装置下方,使导电端子沿端子收容槽轴向方向在有限范围内移动。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端子收容槽还设有两相对的倾斜 设置的内侧壁,该倾斜的内侧壁是与前述设有第一固持装置的内壁相连。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上臂部设有一对彼此相对且间隔 设置的腿部。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上臂部上的两突起分别位于两腿 部的外侧。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下臂部设有一对彼此相对且间隔 设置的腿部。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下臂部上的两突起分别位于两腿 部的外侧。
7 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所述绝缘本体包括相邻设置的两 部分及置于该两部分外围以固持该两部分的框体。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电连接器,包括绝缘本体及若干导电端子。绝缘本体设有对接面、与对接面相对的安装面,及若干自对接面朝向安装面延伸的端子收容槽,端子收容槽设有两相对的内壁,前述两内壁分别设有至少一个第一固持装置。导电端子可动地容置于端子收容槽中,包括基部、自基部一侧延伸的上臂部及自基部另一侧延伸的下臂部,上臂部于其顶端设有延伸出对接面的上接触部,下臂部于其底端设有延伸出安装面的下接触部,上臂部进一步于其相对两侧设有两突出部,下臂部进一步于其相对两侧设有两突出部。上臂部上的突出部位于第一固持装置上方且下臂部上的突出部位于第一固持装置下方,使导电端子沿端子收容槽轴向方向在有限范围内移动。
文档编号H01R13/42GK201576807SQ20092026794
公开日2010年9月8日 申请日期2009年10月14日 优先权日2008年10月22日
发明者凯文·E·约克, 布莱恩·J·格里斯派, 托德·M·哈兰 申请人: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鸿海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