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7206906阅读:131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电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具有多个第一、第二触头的电连接器。
背景技术
这种电连接器通过在配设于外壳的厚度方向两侧的多个第一、第二触头之间配置 金属板,并将该金属板接地连接,从而实现了减少第一触头与第二触头之间的串扰(cross talk)的产生(例如专利文献1)。专利文献1 日本特开2005-327701号公报然而,所述电连接器构成为,金属板的一部分沿外壳的侧面露出并与覆盖该外壳 外周的金属壳接触,该金属壳与跟该电连接器连接的线缆的接地导体或者用于安装电连接 器的印刷电路板的接地电路连接。即,所述电连接器的将金属板的一部分导出至外壳外侧的结构是必需结构,因此 需要使外壳采用两部分式结构,或者需要在外壳设置导出孔。因此存在着电连接器的结构 复杂化的缺点。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在上述的背景下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新颖的电连接器,该电连 接器能够将金属板等防串扰部件简单地接地连接而不会使连接器自身的结构复杂化。本发明涉及的电连接器具有外壳,所述外壳具有插入孔;第一、第二触头组,所 述第一、第二触头组排列于该外壳的插入孔的两侧;以及导电部件,所述导电部件插入外壳 的插入孔中,且配置于第一触头组与第二触头组之间,所述第一、第二触头组中的至少一方 具有接地用触头,所述导电部件在被插入于所述外壳的插入孔的状态下与所述接地用触头 接触。在这种电连接器的情况下,仅通过将所述导电部件插入所述外壳的插入孔并使该 导电部件与所述第一和第二触头组中的至少一方的接地用触头接触,就能够将所述导电部 件接地连接。因而,无需为了将该导电部件接地连接而像现有例子那样将外壳形成为两部 分式结构或者在外壳上设置导出孔,因此能够实现所述电连接器的结构的简化。而且,通过 改变接地用触头的位置和数量,从而能够对该电连接器进行最佳的接地连接。此外,通过将 所述导电部件配置于第一触头组与第二触头组之间且使该导电部件与接地用触头接触,从 而能够减少第一触头组的信号用触头与第二触头组的信号用触头之间的串扰的产生。此 外,由于在第一和第二触头组中的至少一方的触头组的信号用触头之间配置接地用触头, 因此也能够减少所述触头组的信号用触头之间的串扰的产生。优选的是,所述导电部件具有与所述接地用触头接触的突起状的接地部。在该情 况下,由于是在所述导电部件被插入于所述外壳的插入孔中的状态下所述接地部与所述接 地用触头接触,因此不仅确保了作为导电部件的、用于减少第一触头组的信号用触头与第 二触头组的信号用触头之间产生的串扰的功能,而且能够使该导电部件与接地用触头简单地接触。在所述导电部件为金属板的情况下,所述接地部可以是将所述导电部件的一部分 切开并弯折而成的切起片。在该情况下,能够通过冲压成型等仅将金属板的一部分切开并 折起就能够简单地制作出该导电部件和接地部。在所述导电部件为用金属体包覆板状的非导电材料的外周面而形成的部件的情 况下,所述接地部可以形成为用金属体包覆在所述非导电材料上设有的突起的结构。在该 情况下,仅通过在树脂等非导电材料设置突起并用金属体包覆非导电材料和突起,就能够 简单地制作出该导电部件和接地部。优选的是,在所述外壳的插入孔的内表面和所述导电部件中的至少一方设有用于 将插入于所述外壳的插入孔中的所述导电部件卡定的第一卡定构件。在该情况下,由于所 述导电部件在插入于所述外壳的插入孔中的状态下被所述第一卡定构件卡定,因此能够将 该导电部件简单地定位于所述外壳的插入孔,并且能够防止该导电部件从插入孔脱落。所述导电部件可以具有前端侧的第一串扰降低部,其配置于所述第一触头组的 信号用触头的中间部与所述第二触头组的信号用触头的中间部之间;以及后端侧的第二串 扰降低部,其配置于所述第一触头组的信号用触头的后端部与所述第二触头组的信号用触 头的后端部之间。在该情况下,通过配置于所述第一触头组的信号用触头的中间部与所述第二触头 组的信号用触头的中间部之间的所述第一串扰降低部,能够减少两中间部之间的串扰的产 生,并且通过配置于所述第一触头组的信号用触头的后端部与所述第二触头组的信号用触 头的后端部之间的所述第二串扰降低部,能够减少两后端部之间的串扰的产生。因此,能够 抑制触头之间的传送特性的偏差,能够实现该电连接器的高性能化。当所述电连接器形成为能够与多条引线连接的结构的情况下,所述电连接器还具 有以装卸自如的方式安装于所述外壳的后端部的引线接线辅助部件。在该情况下,所述第 一、第二触头组的信号用触头的所述中间部配置于所述外壳的插入孔的两侧,且所述第一、 第二触头组的信号用触头的所述后端部从所述外壳的后表面突出,所述引线接线辅助部件 具有第一、第二支撑座,所述第一、第二支撑座进行支撑,以分别将所述第一、第二触头组 的信号用触头的后端部与从所述引线的前端部引出的芯线钎焊在一起;以及多个第一、第 二引线插入槽,所述多个第一、第二引线插入槽以与所述第一、第二触头组的信号用触头相 同的间隔形成于所述第一、第二支撑座的后端侧,所述多个第一、第二引线插入槽用于分别 插入所述引线的前端部并对所述引线的前端部进行临时固定,所述第一串扰降低部插入于 所述外壳的插入孔,所述第二串扰降低部配设于所述引线接线辅助部件的所述第一支撑座 及第一引线插入槽的部分、与该引线接线辅助部件的所述第二支撑座及第二引线插入槽的 部分之间。在该情况下,由于所述导电部件的第二串扰降低部配置于所述第一支撑座及第一 引线插入槽、与所述第二支撑座及第二引线插入槽之间,因此能够降低在所述第一触头组 的信号用触头的后端部及跟其连接的引线的芯线、与所述第二触头组的信号用触头的后端 部及跟其连接的引线的芯线之间产生的串扰。此外,通过所述引线接线辅助部件的第一、第 二引线插入槽将所述引线的前端部临时固定于外壳的后侧。与此同时,由于从所述引线的 前端部引出的芯线和所述第一、第二触头组的信号用触头的从外壳的后表面突出的后端部都被支撑在引线接线辅助部件的支撑座上,所以能够通过脉冲加热法等批量钎焊方式将所 述芯线与所述触头的后端部分别钎焊连接在一起,并且能够实现该钎焊连接部的钎料供给 量的均勻化。由此,能够实现该电连接器的量产性的提高,并且能够抑制由所述钎焊连接部 的钎料供给量不均勻所引起的引线之间的传送特性的偏差,从而能够实现该电连接器的高 性能化。优选的是,在所述外壳的后端部的宽度方向两端设有一对引导构件,所述一对引 导构件引导引线接线辅助部件沿长度方向移动自如。在该情况下,引线接线辅助部件被一 对引导构件引导并被安装于所述外壳的后端部,因此容易将引线接线辅助部件安装到外壳 上。由此,能够实现组装成本的降低。优选的是,在所述引导构件和所述引线接线辅助部件中的至少一方设有第二卡定 构件,在所述引线接线辅助部件被引导构件引导并安装于所述外壳的后端部的状态下,该 第二卡定构件将该引线接线辅助部件卡定。在该情况下,由于所述引线接线辅助部件在被 所述引导构件引导并安装于所述外壳的后端部的状态下被第二卡定构件卡定,因此将所述 引线接线辅助部件安装到所述外壳的后端部变得容易,能够进一步实现组装成本的降低。 此外,也能够防止所述引线接线辅助部件从所述外壳的后端部脱落。优选的是,在所述引线接线辅助部件的第一、第二支撑座上,以与所述第一、第二 引线插入槽连通的方式设有用于分别引导第一、第二触头组的信号用触头的后端部的多个 第一、第二引导槽。在该情况下,在将引线接线辅助部件装配于外壳的后侧时,第一、第二触 头组的信号用触头的后端部被引导而进入到支撑座上的第一、第二引导槽中,并且第一、第 二触头组的信号用触头的后端部被配置于与第一、第二引线插入槽对置的位置,因此能够 容易地进行所述触头的后端部与引线的被定位保持于第一、第二引线插入槽中的芯线的对 位。由此,能够进一步实现组装成本的降低。第一、第二引线插入槽可以具有宽度比所述引线的前端部稍小的宽度尺寸,以能 够压入并保持该引线的前端部。此外,也可以在第一、第二引线插入槽的开放两端部朝向内 侧地形成用于防止该引线的前端部脱开的飞边。在该情况下,由于形成为引线的前端部被 可靠地定位保持的结构,因此提高了钎焊的精度。上述电连接器也可以具有用于覆盖所述外壳的外周侧面的屏蔽罩和用于保护所 述电连接器的整个基端部的壳体。上述电连接器还具有多层基板以取代所述导电部件,所述多层基板插入于所述外 壳的插入孔且配置于第一触头组与第二触头组之间。所述多层基板具有在该多层基板 的内部设置的整体导体层(χ夕導体層);在该多层基板的两表面中的至少一个表面上设 置的接地用导体;以及用于连接所述整体导体层和所述接地用导体的贯通孔,在所述多层 基板插入于所述插入孔中的状态下,所述多层基板的所述接地用导体与所述接地用触头接 触。在这种电连接器的情况下,通过将所述多层基板插入于所述外壳的插入孔中,并 使该多层基板的接地用导体与所述第一和第二触头组中的至少一方的接地用触头接触,由 此将该多层基板的整体导体层接地连接。由此,所述整体导体层发挥跟用于减少第一触头 组的信号用触头与第二触头组的信号用触头之间的串扰的产生的上述导电部件相同的功 能。这样,即使是在取代所述导电部件而采用所述多层基板的情况下,仅通过将所述多层基板插入所述插入孔就能够将该多层基板的整体导体层接地连接,因此无需像现有例子那样 为了将整体导体层接地连接而将外壳形成为两部分式结构或者在外壳上设置导出孔。由 此,能够实现所述电连接器的结构的简化。而且,通过改变接地用触头的位置和数量,从而 能够对该电连接器进行最佳的接地连接。优选的是,所述接地用触头的后端部与所述多层基板的所述导体接触并钎焊连 接。在该情况下,所述接地用触头的后端部与所述多层基板的所述导体电连接并且机械连 接。由此能够抑制因对接地用触头施加外力等而使所述接地用触头与所述导体的接触脱 开。在所述多层基板还具有在该多层基板的两表面中的至少一个表面上设置的信号 用导体的情况下,所述第一、第二触头组的信号用触头的后端部与所述多层基板的所述信 号用导体接触并钎焊连接。所述整体导体层可以具有前端侧的第一串扰降低部,其配置于所述第一触头组 的信号用触头的中间部与所述第二触头组的信号用触头的中间部之间;以及后端侧的第二 串扰降低部,其配置于所述第一触头组的信号用触头的后端部与所述第二触头组的信号用 触头的后端部之间。在该情况下,通过被配置于所述第一触头组的信号用触头的中间部与所述第二触 头组的信号用触头的中间部之间的所述第一串扰降低部,能够减少两中间部之间的串扰的 产生,并且通过被配置于所述第一触头组的信号用触头的后端部与所述第二触头组的信号 用触头的后端部之间的所述第二串扰降低部,能够减少两后端部之间的串扰的产生。因此, 能够抑制触头之间的传送特性的偏差,能够实现该电连接器的高性能化。当所述电连接器为能够与多条引线连接的连接器的情况下,该电连接器能够将从 所述引线的前端部引出的芯线至少分别钎焊于所述信号用导体或者信号用触头的后端部。在将所述芯线钎焊连接于所述信号用导体的情况下,上述电连接器还可以具有绝 缘树脂制的块部件,该块部件用于埋设所述信号用触头的后端部、所述接地用触头的后端 部、引线的所述芯线钎焊于所述信号用导体的前端部、以及所述多层基板的除前端部以外 的部分。在将所述芯线钎焊连接于所述信号用触头的后端部的情况下,上述电连接器还可 以具有绝缘树脂制的块部件,该块部件用于埋设所述信号用触头的后端部、接地用触头的 后端部、所述引线的所述芯线与信号用触头的后端部钎焊在一起的前端部、以及所述多层 基板的除前端部以外的部分。在该情况下,由于通过块部件来维持所述引线的芯线与信号用触头的后端部或所 述信号用导体钎焊连接的状态,因此即使对引线施加外力,也能够防止所述钎焊连接意外 地脱开。


图1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例1所述的电连接器的概要图,图1(a)是立体图,图 1(b)是侧视图,图1(c)是俯视图。图2是所述连接器的沿图1 (c)中的2-2线的局部概要剖视图。图3是示意性地示出所述连接器的沿图2中的3-3线的端面图。
图4是概要地示出所述连接器的外壳、导电部件和引线接线辅助部件的分解立体 图。图5是所述连接器的外壳的概要图,图5(a)是安装有触头和导电部件的状态的主 视图,图5(b)是后视图。图6是示出所述连接器的导电部件和引线接线辅助部件的概要图,图6(a)是立体 图,图6(b)是分解侧视图。图7是示出所述连接器的引线接线辅助部件的概要图,图7(a)是后视图,图7 (b) 是X部分的放大图。图8是概要地示出所述连接器与插座侧连接器连接的状态的剖视图。图9是本发明的实施例2所述的电连接器的概要立体图,图9 (a)是观察正面上面 且右侧面侧所得到的图,图9(b)是观察正面底面且左侧面侧所得到的图。图10是所述连接器的概要主视图。图11是除去所述连接器的壳体和衬套的概要分解立体图。图12是所述连接器的沿图11中的12-12线的概要剖视图。图13是所述连接器的沿图11中的13-13线的概要剖视图。图14是概要地示出所述连接器的多层基板、触头和引线的连接状态的俯视图。图15是概要地示出所述连接器的多层基板、触头和引线的连接状态的仰视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对本发明的实施例1和2所述的电连接器进行说明。实施例1首先,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例1中的电连接器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图1是 示出所述电连接器的概要图,图1(a)是立体图,图1(b)是侧视图,图1(c)是俯视图,图2 是所述连接器的沿图1 (c)中的1-1部分的概要剖视图,图3是示意性地示出所述连接器的 沿图2中的2-2线的端面图,图4是概要地示出所述连接器的外壳、导电部件和引线接线辅 助部件的分解立体图,图5是所述连接器的外壳的概要图,图5(a)是安装有触头和导电部 件的状态的主视图,图5(b)是后视图,图6是示出所述连接器的导电部件和引线接线辅助 部件的概要图,图6(a)是立体图,图6(b)是分解侧视图,图7是示出所述连接器的引线接 线辅助部件的概要图,图7(a)是后视图,图7(b)是X部分的放大图,图8是概要地示出所 述连接器与插座侧连接器连接的状态的剖视图。图1所示的电连接器是安装于高速信号传送用的散装线缆(bulk cable) c的前端 部的被称作显示端口的插头侧连接器。所述电连接器具有外壳10、第一、第二触头组20a、 20b、导电部件30、引线接线辅助部件40、屏蔽罩50和壳体60。下面,对各构成部件详细说明。如图1 图5所示,外壳10是具有绝缘性的树脂成型品。外壳10具有大致呈长 方体状的主体部。在该主体部的前端部设有开口 11。在所述主体部的后端部设有与开口 11连通的插入孔12。此外,在所述主体部的开口 11和插入孔12的上侧部分和下侧部分隔 开预定间隔地配设有多个上侧、下侧触头收纳槽13a、13b。在所述主体部的后端面的宽度方 向的两端设有一对引导板14(引导构件)。在所述主体部的宽度方向的两端部和一对引导板14分别设有一对锁定端子收纳槽15。开口 11是供电子设备等具有的插座侧连接器R的连接用凸部Rl (参照图8)插入 的前面敞开的大致矩形形状的孔。插入孔12是供导电部件30插入的后面敞开的大致矩形形状的孔。如图2所示,上侧、下侧触头收纳槽13a、13b是沿外壳10的长度方向形成的长条 状的凹部,并且与开口 11和插入孔12连通。此外,如图5所示,上侧触头收纳槽13a和下 侧触头收纳槽1 相位错开地配置。上侧、下侧触头收纳槽13a、13b的间距与在插座侧连 接器R的连接用凸部Rl的上下表面设有的多个上侧、下侧触头R11、R12的间距相同。通过 将第一、第二触头组20a、20b的触头收纳于上侧、下侧触头收纳槽13a、13b,从而将该第一、 第二触头组20a、20b的触头配设于外壳10的插入孔12的上侧和下侧。如图4所示,在各引导板14的内表面设有一对引导凸部14a。通过将该引导凸部 Ha嵌入引线接线辅助部件40的宽度方向两端部的一对引导凹部411中,从而向外壳10的 主体部的后端部引导引线接线辅助部件40。在各锁定端子收纳槽15插入并安装有大致U字状的、作为金属弹性体的锁定端子 70。由此,使得锁定端子70的前端部从锁定端子收纳槽15中自由出没。如图2至图5所示,第一触头组20a具有多个信号用触头21a和接地用触头22a。 信号用触头21a和接地用触头2 是前端部被弯折成大致V字状的相同的金属板,并且通 过被收纳于上侧触头收纳槽13a而以在外壳10上沿宽度方向并排的状态进行排列。在该 状态下,信号用触头21a的前端部和接地用触头22a的前端部位于外壳10的开口 11的上 方,信号用触头21a的中间部和接地用触头22a的中间部位于外壳10的插入孔12的上方。 如图4所示,信号用触头21a的后端部和接地用触头22a的后端部从外壳10的主体部后面 突出。如图2所示,所述后端部成为与从组装于线缆c内的多个引线cl引出的芯线cll钎 焊的接线部。第二触头组20b也具有多个信号用触头21b和接地用触头22b。信号用触头21b 和接地用触头22b是前端部被弯折成大致倒V字状的相同的金属板,并且通过被收纳于下 侧触头收纳槽1 而以在外壳10的宽度方向上并排的状态排列于外壳10。在该状态下,信 号用触头21b的前端部和接地用触头22b的前端部位于外壳10的开口 11的下方,信号用 触头21b的中间部和接地用触头22b的中间部位于外壳10的插入孔12的下方。如图4所 示,信号用触头21b的后端部和接地用触头22b的后端部从外壳10的主体部后面突出。如 图2所示,所述后端部成为与从被组装于线缆c内的多个引线cl引出的芯线cll钎焊的接 线部。如图2、图3、图5 (a)、图6 (a)和图6 (b)所示,导电部件30是通过冲压成型而制作 成的大致矩形形状的金属板,该导电部件30插入外壳10的插入孔12并配置于第一、第二 触头组20a、20b之间。导电部件30具有被插入外壳10的插入孔12中的前端部(第一串 扰降低部)和用于与引线接线辅助部件40的安装孔44嵌合的后端部(第二串扰降低部)。导电部件30的前端部的长度尺寸与信号用触头21a、21b和接地用触头2h、22b 的中间部的长度尺寸大致相同。导电部件30的后端部的长度尺寸比信号用触头21a、21b 和接地用触头22a、22b的后端部的长度尺寸更长。在导电部件30的前端部的后方部分设有将该后方部分的一部分切开并向上方弯折的两个切起片(切D上(f片)31a(其作为突起状的接地部)和将该后方部分的一部分切 开且向下方弯折的三个切起片31b (其作为突起状的接地部)。所述切起片31a、31b交替地 配置,并且在导电部件30的前端部插入外壳10的插入孔12中的状态下,所述切起片31a、 31b与接地用触头22a、22b接触。另外,在将后方部分的一部分切开时,使作为切起片31a、 31b的部分的端面与在所述后方部分所形成的开口的端面之间不产生大的间隙。即,切起片 31a、31b的宽度尺寸被设定为与所述开口的宽度尺寸大致相等。由此,在第一触头组20a的 信号用触头21a与第二触头组20b的信号用触头21b之间所产生的信号在所述间隙通过, 在这一点上防止导电部件30的串扰降低效果减弱。此外,在所述后方部分的宽度方向的两端部设有一对卡定凸部32(第一卡定构 件)。包括了这一对卡定凸部32的所述后方部分的宽度尺寸比外壳10的插入孔12的宽度 尺寸稍大。即,通过将导电部件30的前端部压入外壳10的插入孔12,从而将一对卡定凸部 32卡定于外壳10的插入孔12。在该压入状态下,如图2所示,导电部件30与第一、第二触 头组20a、20b各自的触头的中间部和后端部大致平行地对置配置。如图2、图4和图6所示,引线接线辅助部件40是安装于外壳10的后端部的、具有 绝缘性的树脂成型品,该引线接线辅助部件40安装于外壳10的后端部。引线接线辅助部 件40具有大致长方体状的基座部41 ;在该基座部41的后端部的上下表面上分别设置的 第一、第二垂直壁部42a、42b ;在基座部41的前端部的上下表面上设有的大致板状的第一、 第二支撑座43a、43b ;以及设于基座部41前端面的大致矩形形状的安装孔44。在基座部41的宽度方向的两侧面分别形成有供外壳10的一对引导凸部14a插 入的一对引导凹部411。在所述引导凹部411的后端侧的上下表面分别形成有卡定凸部 4111(第二卡定构件)。上下的卡定凸部4111之间的距离比引导凸部1 的厚度尺寸稍小。 因此,将引导凸部Ha插入引导凹部411,并压入上下的卡定凸部4111之间。由此,将引线 接线辅助部件40在被安装于外壳10的后端部的状态下固定。另外,通过引导凸部Ha来 引导引导凹部411,从而容易将引线接线辅助部件40装配于外壳10的后端部,并且也容易 将导电部件30插入和定位到外壳10的插入孔12中。如图2、图6和图7所示,在第一垂直壁部42a以与信号用触头21a和接地用触头 2 相同的间距分别形成有多个第一引线插入槽421a,所述多个第一引线插入槽421a起到 将线缆c的引线cl的前端部插入并将引线cl的前端部临时固定的效果。第一引线插入槽 421a的宽度尺寸比引线cl的前端部的宽度尺寸稍小以能够将引线cl的前端部压入并保 持。而且,在第一引线插入槽421a的敞开侧的两端部朝向内侧分别形成有用于防止引线cl 的前端部脱开的飞边42h、422a。在第二垂直壁部42b以与信号用触头21b和接地用触头22b相同的间距设有多个 第二引线插入槽421b,所述多个第二引线插入槽421b起到将线缆c的引线cl的前端部插 入并将该前端部临时固定的效果。由于第二引线插入槽421b与第一引线插入槽421a相同, 因此省略说明。如图2和图6 (a)所示,第一支撑座43a起到进行支撑以将信号用触头21a及接地 用触头22a的后端部与从线缆c的引线cl的前端部引出的芯线cll钎焊起来的作用。在 第一支撑座43a的表面上与第一引线插入槽421a连通地分别形成有多个第一引导槽431a, 所述多个第一引导槽431a引导信号用触头21a和接地用触头22a的后端部。
第二支撑座4 起到进行支撑以将信号用触头21b及接地用触头22b的后端部与 从线缆c的引线cl的前端部引出的芯线cll钎焊起来的作用。在第二支撑座43b的表面 上与第二引线插入槽421b连通地分别形成有多个第二引导槽431b,所述多个第二引导槽 431b引导信号用触头21b和接地用触头22b的后端部。如图2所示,安装孔44的进深尺寸为从底座部41的前端面至第一垂直壁部4 与第二垂直壁部42b之间为止的尺寸。因此,在将导电部件30的后端部嵌合到安装孔44 中的状态下,该后端部配置于第一支撑座43a及第一引线插入槽421a、与第二支撑座4 及 第二引线插入槽421b之间。S卩,导电部件30的后端部配置于信号用触头21a及与其钎焊 连接的线缆c的引线cl的芯线cll、与信号用触头21b及与其钎焊连接的线缆c的引线cl 的芯线cll之间,由此减少了两者间的串扰的产生。如图1和图2所示,屏蔽罩50是用于覆盖外壳10的外周侧面的长方筒状体的壳。 在屏蔽罩50的前端侧上表面的两侧分别形成有供锁定端子70的前端部插入的一对孔51 和供插座侧连接器R的卡定部卡定的卡定孔52。壳体60是用于收纳外壳10和屏蔽罩50并保护屏蔽罩50的基端部的模制(mold) 树脂成型体。在壳体60的上表面设有用于切换与所述插座侧连接器的锁定/解除锁定的 按压按钮61。S卩,按压按钮61在壳体60内与锁定端子70的基端部连结,通过该按钮61使 锁定端子70的前端部上下移动。具有如上所述的构成部件的电连接器如下所述地组装起来。首先,将信号用触头 21a和接地用触头2 压入外壳10的上侧触头收纳槽13a。同样地,将信号用触头21b和 接地用触头22b压入外壳10的下侧触头收纳槽13b。于是,信号用触头21a和接地用触头 22a的后端部从外壳10的主体部后面突出,信号用触头21b和接地用触头22b的后端部从 外壳10的主体部后面突出。这样,将信号用触头21a及接地用触头22a、与信号用触头21b 及接地用触头22b错开相位地配设于外壳10的插入孔12的上下两侧。然后,将导电部件30的后端部与引线接线辅助部件40的安装孔44嵌合。接着, 将导电部件30的前端部插入外壳10的插入孔12,并且将外壳10的一对引导凸部1 插 入到引线接线辅助部件40的一对引导凹部411。这样的话,导电部件30的切起片31a、31b 分别与接地用触头22a、22b接触。由此,导电部件30与接地用触头22a、22b电连接。此时,将导电部件30的一对卡定凸部32压入插入孔12的两侧面,并且将一对引 导凸部1 压入到引线接线辅助部件40的一对引导凹部411的上下的卡定凸部4111之间。 由此,导电部件30的前端部被插入于外壳10的插入孔12中并进行位置固定,并且导电部 件30的前端部被配置于信号用触头21a及接地用触头22a的中间部、与信号用触头21b及 接地用触头22b的中间部之间,并且在引线接线辅助部件40安装在了外壳10的后端部的 状态下被固定。此时,从外壳10的主体部的后面突出来的信号用触头21a和接地用触头2 分别 插入引线接线辅助部件40的第一引导槽431a并配置于第一支撑座43a上。并且,信号用 触头21b和接地用触头22b分别插入引线接线辅助部件40的第二引导槽431b并配置于第 二支撑座4 上。然后,从线缆c的各引线Cl的前端部引出芯线cll。接着,将引线Cl的前端部分 别压入引线接线辅助部件40的第一、第二引线插入槽421a、421b,将各引线cl的芯线cll配置于第一、第二支撑座43a、43b上。然后,通过脉冲加热法等将信号用触头21a、接地用触头2 与引线cl的芯线cll 一起钎焊在第一支撑座43a上,通过脉冲加热法等将信号用触头21b、接地用触头22b与引 线cl的芯线cll 一起钎焊在第二支撑座4 上。由此,导电部件30的后端部位于信号用 触头21a及接地用触头2 的后端部和跟它们钎焊连接的芯线cll、与信号用触头21b及接 地用触头22b的后端部和跟它们钎焊连接的芯线cll之间。将该状态下的外壳10插入屏蔽罩50中。接着,用壳体60将该屏蔽罩50的基端 部模压固定(mold over)。以如下方式使用如此组装起来的电连接器。首先,将插座侧连接器R的连接用凸 部Rl插入电连接器的开口 11。这样,如图8所示,电连接器的信号用触头21a和接地用触 头2 的前端部被连接用凸部Rl向上方推压,并分别与上侧触头Rll弹性接触。与此同时, 信号用触头21b和接地用触头22b的前端部被连接用凸部Rl向下方推压,并分别与下侧触 头R12弹性接触。由此,引线cl及信号用触头21a、21b经由信号用的上侧、下侧触头R11、 R12与上述电子设备等的基板的电极图案连接起来,导电部件30及接地用触头22a、22b经 由接地用的上侧、下侧触头R11、R12与所述基板的接地图案连接起来。在如上所述的电连接器的情况下,仅通过将导电部件30插入外壳10的插入孔12, 就能够使导电部件30的切起片31a、31b与接地用触头22a、22b接触。因此,通过将所述电 连接器与插座侧连接器R连接,并且使接地用触头22a、22b与接地用的上侧、下侧触头Rl 1、 R12分别接触,从而导电部件30及接地用触头22a、22b能够一次性地与所述基板的接地图 案连接起来。由此,为了将导电部件3接地连接,无需使外壳10形成为两部分式结构或者 在外壳10设置导出孔,因此能够实现所述电连接器的结构的简单化。此外,将导电部件30的前端部插入外壳10的插入孔12并配置于信号用触头21a 及接地用触头22a的中间部与信号用触头21b及接地用触头22b的中间部之间,因此能够 减少信号用触头21a的中间部与信号用触头21b的中间部之间的串扰的产生。并且,通过 将导电部件30的后端部与引线接线辅助部件40的安装孔44嵌合,从而将导电部件30的 后端部配置于信号用触头21a的后端部、接地用触头22a的后端部及跟这些后端部钎焊连 接的上侧的引线cl的芯线cll、与信号用触头21b的后端部、接地用触头22b的后端部及跟 这些后端部钎焊连接的下侧的引线cl的芯线cll之间。由此,通过导电部件30的后端部 也能够减少信号用触头21a的后端部及上侧的引线cl的芯线cll、与信号用触头21b的后 端部及下侧的引线cl的芯线cll之间的串扰的产生。进而,由于接地用触头2 每隔预定 数量配置于信号用触头21a之间,且接地用触头22b每隔预定数量配置于信号用触头21b 之间,因此也能够实现减少信号用触头21a之间的串扰的产生以及信号用触头21b之间的 串扰的产生。而且,导电部件30的切起片31a、31b经由接地用触头22a、22b与所述基板的接地 图案连接,因此能够进一步提高上述串扰的降低效果。此外,通过改变接地用触头22a、22b 的位置和/或数量,从而能够实现与每个该电连接器产品对应的最佳的接地连接。此外,利用引线接线辅助部件40的第一、第二引线插入槽421a、421b将线缆c的 引线cl的前端部临时固定于外壳10的后侧,并且在将从引线cl的前端部引出的芯线cll 和从外壳10的后表面突出的信号用触头21a、21b及接地用触头22a、22b的后端部支撑在引线接线辅助部件40的第一、第二支撑座43a、4!3b上的状态下,通过脉冲加热法等一起钎 焊。因此,所述电连接器的组装变得容易,能够实现量产性的提高。此外,通过飞边42h、422b不仅简单地防止线缆c的引线cl的前端部从第一、第 二引线插入槽421a、421b脱出,而且将线缆c的引线cl的前端部压入保持于第一、第二引 线插入槽421a、421b。由此,将引线cl的前端部可靠地定位于引线接线辅助部件40上,与 此相伴地,钎焊的精度变得非常高。由此,能够实现本电连接器的传送特性的提高所带来的 高性能化。进而,由于导电部件30插入于外壳10的插入孔12,因此防止了外壳10翘曲。而 且,由于引线接线辅助部件40配置于外壳10的一对引导板14的内侧,因此加强了该引导 板14。由此,提高了电连接器整体的机械强度,与此相伴地也能够实现小型薄型化。实施例2接着,参照图9至图12对本发明的实施例2所述的电连接器进行说明。图9是本 发明的实施例2所述的电连接器的概要立体图,图9(a)是观察正面上面且右侧面侧所得到 的图,图9(b)是观察正面底面且左侧面侧所得到的图,图10是所述连接器的概要主视图, 图11是除去所述连接器的壳体和衬套的概要分解立体图,图12是所述连接器的沿图11中 的12-12线的概要剖视图,图13是所述连接器的沿图11中的13-13线的概要剖视图,图14 是概要地示出所述连接器的多层基板、触头和引线的连接状态的俯视图,图15是概要地示 出所述连接器的多层基板、触头和引线的连接状态的仰视图。图9至图11所示的电连接器是安装于高速信号传送用的散装线缆c的前端部的、 被称作显示端口的插头侧连接器。所述电连接器具有外壳100、第一、第二触头组200a、 200b、导电部件300、块部件400、屏蔽罩500、壳体600以及衬套700。下面,对各构成部件 详细说明。如图9 图12所示,外壳10是具有绝缘性的、剖面视图呈大致横向U字状的树脂 成型品。在该外壳100的前端部设有凹部110。该凹部110是供电子设备等具有的插座侧 连接器R’的连接用凸部R1’插入的、大致矩形形状的凹部。并且,在外壳100的后端部设 有与凹部110连通的插入孔120。该插入孔120是供多层基板300插入的大致矩形形状的 孔。此外,如图10和图11所示,在外壳100的凹部110和插入孔120的上侧部分和下 侧部分隔开预定间隔地配设有多个上侧、下侧触头收纳槽130a、130b。上侧、下侧触头收纳 槽130a、130b是朝向外壳100的长度方向延伸的长条状的凹部,所述上侧、下侧触头收纳 槽130a、130b与凹部110和插入孔120连通。并且,如图10和图11所示,上侧触头收纳槽 130a和下侧触头收纳槽130b以相等间距配置。上侧、下侧触头收纳槽130a、130b的间距 与在插座侧连接器R’的连接用凸部R1’的上下表面设有的多个上侧、下侧触头RlT、R12’ 的间距相同。如图10至图15所示,第一触头组200a具有多个信号用触头210a、接地用触头 220a以及其他的触头230a。信号用触头210a、接地用触头220a以及触头230a是大致相 同金属制成的端子。信号用触头210a、接地用触头220a和触头230a的中间部21h、222a、 23 是直线状部位。在这些中间部21加、222123加的宽度方向的两端设有向宽度方向 凸出的一对压入片212al、222al、232al。具有压入片212al、222al、232al的中间部212a、222a,232a的宽度尺寸比上侧触头收纳槽13a的宽度尺寸稍大。即,通过将中间部212a、 222a,232a压入上侧触头收纳槽13a,使得信号用触头210a、接地用触头220a以及触头 230a以沿宽度方向并排的状态排列于外壳10。另外,触头230a用作接地触头、电源用触头 或者低速信号用触头等。信号用触头210a、接地用触头220a和触头230a的前端部211a、221a、231a是与 中间部21加、222^23加的长度方向的一端连续的部位,所述信号用触头210a、接地用触头 220a和触头230a的前端部211a、221a、231a弯折成大致V字状。在前端部211a、221a、231a 的前端设有大致圆弧状的触点部211al、221al、231al。所述触点部211al、221al、231al从 上侧触头收纳槽13a凸出且位于外壳100的凹部110内,并能够与插座侧连接器R’的上侧 触头RlT接触。信号用触头210a、接地用触头220a和触头230a的后端部213a、223a、233a是与中 间部21加、222^23加的长度方向的另一端连续的部位,所述信号用触头210a、接地用触头 220a和触头230a的后端部213a、223a、233a弯折成大致L字状。后端部213a、223a、233a 与多层基板300的上侧信号用导体321、上侧接地用导体322、其他的导体323接触并钎焊 连接起来。如图10和图15所示,第二触头组200b也具有多个信号用触头210b、接地用触头 220b以及其他的触头230b。信号用触头210b、接地用触头220b以及触头230b的中间部 212b,222b,232b被压入下侧触头收纳槽13b,并且以与第一触头组200a不同的排列方式沿 宽度方向排列于外壳10,除此之外与第一触头组200a相同。因此,省略重复的说明。另外, 触头230b也用作接地触头、电源用触头或者低速信号用触头等。多层基板300是在多个绝缘层之间具有导体层的、公知的多层基板。如图12和图 13所示,该多层基板300的前端部插入外壳100的插入孔120。多层基板300内部的导体 层之一是将铜箔等导体扩展于该多层基板300的大致整个区域而成的整体导体层(Χ夕導 体層)310。此外,如图14所示,在多层基板300的上表面上设有上侧信号用导体321、上侧 接地用导体322以及其他的导体323。上侧信号用导体321是位于多层基板300的中间部 上的导电印刷图案。上侧接地用导体322和导体323是从多层基板300的中间部向后端部 延伸的导电印刷图案。如图15所示,在多层基板300的下表面上设有下侧信号用导体331、 下侧接地用导体332和其他的导体333。下侧信号用导体331是位于多层基板300的中间 部下方的导电印刷图案。下侧接地用导体332和导体323是从多层基板300的中间部向后 端部延伸的导电印刷图案。如图12和图13所示,在多层基板300的内部设有将整体导体 层310与上侧接地用导体322及下侧接地用导体332连接起来的多个通孔340 (即,贯通型 的贯通孔)。另外,导体323、333用作接地导体、电源用导体或者低速信号用导体等。如图12和图14所示,在上侧信号用导体321钎焊钎焊连接有第一触头组200a的 后端部213a,并且还钎焊连接有从组装于线缆c内的多个引线cl引出的芯线ell。如图 13和图14所示,在上侧接地用导体322钎焊连接有第一触头组200a的后端部223a,并且 还钎焊连接有从线缆c引出的未图示的接地用的芯线。在导体323钎焊连接有第一触头组 200a的后端部233a,并且还钎焊连接有从线缆c引出的未图示的接地芯线、电源用芯线或 者低速信号用芯线等。如图12和图15所示,在下侧信号用导体331钎焊连接有第二触头 组200b的后端部213b,并且还钎焊连接有线缆c的引线cl的芯线ell。如图13和图15所示,在下侧接地用导体332钎焊连接有第二触头组200b的后端部22北,并且还钎焊连接有 从线缆c引出的未图示的接地用的芯线。在导体333钎焊连接有第二触头组200b的后端 部23北,并且还钎焊连接有从线缆c引出的未图示的接地芯线、电源用芯线或者低速信号 用芯线等。另外,以下将如此地把后端部213a、223a、233a、2i;3b、223b、23;3b钎焊连接的状 态称作钎焊连接状态。通过将接地用触头220a的后端部223a连接于上侧接地用导体322, 并将接地用触头220b的后端部22 连接于下侧接地用导体332,从而将整体导体层310接 地连接。如图12和图13所示,在所述钎焊连接状态下,多层基板300的前端部配置于第一 触头组200a的中间部21加、2223、23加与第二触头组200b的中间部212b、222b、232b之间, 该多层基板300的中间部配置于第一触头组200a的后端部213a、223a、233a与第二触头组 200b的后端部21!3b、223b、23;3b之间。即,整体导体层310的前端部(即前端侧的部分)配 置于第一触头组200a的中间部21加、2223、23加与第二触头组200b的中间部212b、222b、 232b之间,该整体导体层310的前端部起到了降低第一触头组200a的中间部21 与第二 触头组200b的中间部212b之间的串扰的第一串扰降低部的作用。并且,整体导体层310的 中间部(即比所述前端侧靠后端侧的部分)配置于第一触头组200a的后端部213a、223a、 233a与第二触头组200b的后端部21北、223b、23 之间,该整体导体层310的中间部起到 了降低第一触头组200a的后端部213a与第二触头组200b的后端部21 之间的串扰的第 二串扰降低部的作用。如图11至图13所示,块部件400是大致长方体状的绝缘树脂成型体。在块部 件400内埋设有如下部件多层基板300的除前端部以外的部分;第一触头组200a的分别 与多层基板300的上侧信号用导体321、上侧接地用导体322、导体323钎焊连接的后端部 213a.223a.233a ;第二触头组200b的分别与多层基板300的下侧信号用导体331、下侧接 地用导体332、导体333钎焊连接的后端部21北、223b、23 ;芯线cll与上侧信号用导体 321、下侧信号用导体331钎焊连接的多个引线cl的前端部;以及芯线cll与上侧接地用导 体322和下侧接地用导体332连接的引线的前端部。如图11所示,屏蔽罩500具有形成为长方筒状体的壳510和与该壳510的后端连 续设置的大致U字状的接地连接部520。壳510是将平板状的金属板弯折成长方筒状而成 的,其覆盖于外壳100和块部件400的外周侧面。接地连接部520的两末端部向内侧弯折, 并且与从线缆c的外侧绝缘体c3露出的、用于包覆多个引线cl的屏蔽导体c2接触。由此, 将接地连接部520与屏蔽导体c2连接。S卩,经由线缆c的屏蔽导体c2将屏蔽罩500接地 连接。如图9所示,衬套(bush) 700是外嵌于与线缆c的屏蔽导体C2连接的、屏蔽罩500 的接地连接部520的圆筒体。如图9所示,壳体600是大致长方体状的绝缘树脂成型体,并 且壳体600中埋设有衬套700的前端部以及用于覆盖外壳100和块部件400的壳510的、 除前端部以外的部分。如上所述的结构的电连接器以如下方式组装起来。首先,将第一触头组200a的信 号用触头210a、接地用触头220a和触头230a从后方分别插入外壳100的上侧触头收纳槽 130a,将该信号用触头210a、接地用触头220a和触头230a的中间部21加、222£1、23加分别 压入该上侧触头收纳槽130a。同样地,将第二触头组200b的信号用触头210b、接地用触头220b和触头230b分别插入下侧触头收纳槽130b,该信号用触头210b、接地用触头220b和 触头230b的中间部2Ub、222b、23^分别压入该下侧触头收纳槽130b。然后,将多层基板300插入外壳100的插入孔120。于是,信号用触头210a、接地用 触头220a及触头230a的后端部213a、223a、233a与多层基板300的上侧信号用导体321、 上侧接地用导体322及导体323分别接触,信号用触头210b、接地用触头220b和触头230b 的后端部21北、223b、23 与多层基板300的下侧信号用导体331、下侧接地用导体332和 导体333分别接触。在该状态下,后端部213a、223a、233a分别钎钎焊连接合于上侧信号用 导体321、上侧接地用导体322和导体323,后端部21北、223b、23 分别钎钎焊连接合于下 侧信号用导体331、下侧接地用导体332和导体333。然后将线缆c的引线Cl的芯线11分别钎焊连接于上侧信号用导体321、下侧信号 用导体331。在上侧接地用导体322和下侧接地用导体332上也钎焊连接线缆c的上述芯线。在该状态下,将下述部分用绝缘树脂模压固定并埋设于该绝缘树脂内多层基板 300的除前端部以外的部分、第一触头组200a的与多层基板300的上侧信号用导体321、上 侧接地用导体322、导体323钎焊连接的后端部213a、223a、233a、第二触头组200b的与多 层基板300的下侧信号用导体331、下侧接地用导体332、导体333钎焊连接的后端部21北、 22!3b、233b、芯线cll与上侧信号用导体321、下侧信号用导体331钎焊连接的、多个引线cl 的前端部以及芯线与上侧接地用导体322和下侧接地用导体332连接的引线的前端部。该 绝缘树脂即块部件400。然后,将屏蔽罩500的平板状的壳510弯折并覆盖外壳100和块部件400。由此, 壳510形成为长方筒状体。然后,将屏蔽罩500的接地连接部520弯折并覆盖线缆c的屏 蔽导体c2。此时,使接地连接部520与屏蔽导体c2接触。然后,将线缆c插入衬套700中,并使该衬套700外嵌于接地连接部520。在该状 态下,将壳510的除了前端部以外的部分和衬套700的前端部用绝缘树脂模压固定(mold) 并埋设于该绝缘树脂内。该绝缘树脂即壳体600。以如下方式如此组装起来的电连接器使用。首先,将插座侧连接器R’的连接用凸 部R1’插入电连接器的凹部110。于是,电连接器的信号用触头210a、接地用触头220a及 触头230a的触点部211al、221al、231al被连接用凸部R1,向上方推压,从而分别与上侧 触头RlT弹性接触。与此同时,信号用触头210b、接地用触头220b及触头230b的触点部 211bl、221bl、231bl被连接用凸部R1’向下方推压,从而分别与下侧触头R12,弹性接触。 由此,引线cl以及信号用触头210a、210b经由信号用的上侧、下侧触头R11’、R12’而与上 述电子设备等的基板的电极图案连接,并且多层基板300的整体导体层310、通孔340、上侧 接地用导体322、下侧接地用导体332及接地用触头220a、220b经由接地用的上侧、下侧触 头R11’、R12’而与上述电子设备等的基板的接地图案连接。在如上所述的电连接器的情况下,仅通过将多层基板300插入外壳100的插入孔 120,并将第一触头组200a的后端部223a与多层基板300的上侧接地用导体322接触并钎 焊连接、将第二触头组200b的后端部22 与多层基板300的下侧接地用导体332接触并钎 焊连接,就能够将多层基板300的整体导体层310接地连接。因此,为了将整体导体层310 接地连接,无需使外壳100形成为两部分式结构或者在外壳100上设置导出孔,因此能够实17现该电连接器的结构的简化。并且,将多层基板300的前端部插入外壳100的插入孔120,并将该多层基板300 的整体导体层310的前端部配置于第一触头组200a的中间部21加、222123加与第二触头 组200b的中间部212b、222b、232b之间。由此,能够借助于整体导体层310的前端部来减 少信号用触头210a的中间部21 与信号用触头210b的中间部212b之间的串扰的产生。 此外,通过将多层基板300的中间部配置于第一触头组200a的后端部213a、223a、233a与 第二触头组200b的后端部21!3b、223b、23;3b之间。由此,能够借助于整体导体层310的中 间部来减少信号用触头210a的后端部213a与信号用触头210b的后端部21 之间的串扰 的产生,并减少被钎焊连接于上侧信号用导体321上的上侧的引线cl的芯线cll与钎焊连 接于下侧信号用导体331上的下侧的引线cl的芯线cll之间的串扰的产生。进而,由于接 地用触头220a配置于信号用触头210a之间且接地用触头220b配置于信号用触头210b之 间,因此也能够实现减少信号用触头210a之间的串扰的产生和减少信号用触头210b之间 的串扰的产生。而且,由于多层基板300的整体导体层310经由接地用触头220a、220b与上述电 子设备等的基板的接地图案连接,因此能够进一步提高降低上述串扰的效果。此外,通过改 变接地用触头220a、220b的位置和/或数量,或者改变整体导体层310的区域,从而能够针 对每个该电连接器产品实现最佳的接地连接。此外,通过块部件400维持引线cl的芯线11分别与上侧信号用导体321、下侧信 号用导体331钎焊连接的状态,因此即使对线缆c施加外力,也能够防止引线cl的芯线11 与上侧信号用导体321、下侧信号用导体331的连接意外地脱开。再有,由于多层基板300插入外壳100的插入孔120中,因此能够防止外壳100挠 曲。由此,能够提高电连接器整体的机械强度,随之也能够实现小型薄型化。另外,上述的电连接器能够在限于权利要求书的主旨的前提下任意地进行设计变 更。下面,对各构成部件的设计变更进行详细叙述。外壳10、100只要是至少具有一个插入孔且在该插入孔的两侧能够配设第一、第 二触头组,就能够任意地进行设计变更。因此,也可以在外壳设置两个以上插入孔,并在该 外壳排列三排以上触头组。第一、第二触头组也可以埋设于外壳的插入孔的两侧。在上述实施例1中,在一对弓丨导板14的内表面设有引导凸部14a,然而也可以设置 引导凹部。在该情况下,在引线接线辅助部件40的基座部41的两端部设置引导凸部即可。 另外,引导板14可以省略,也可以形成为板状体以外的形状。在该情况下,也可以通过使导 电部件30与外壳10的插入孔12嵌合而将引线接线辅助部件40安装于外壳10的后端部 等其他安装方法进行安装。导电部件30只要是插入所述外壳的插入孔并与第一、第二触头组的接地用触头 接触即可,可以使用任意的结构。例如,可以通过蒸镀等在树脂等非导电材料覆盖金属体来 用作导电部件。此外,在上述实施例1中,导电部件30以前端部作为第一串扰降低部,以后端部作 为第二串扰降低部,然而不限于此。例如,可以将导电部件30整体作为第一串扰降低部,并 且可以设计变更为将导电部件30的前端部延长并配置于第一、第二触头组的信号用触头 的前端部之间。
此外,在上述实施例1中,导电部件30采用切起片31a、31b作为与所述接地用触 头接触的接地部,然而并不限定于此。例如,作为所述接地部也可以采用将凸状的金属体通 过焊接等连接于板状的导电部件而得到的部件、或者在所述非导电材料上设置突起并以金 属体包覆该突起而得到的部件、又或者采用将所述导电部件或金属体与接地用触头连接的 引线等电连接方式。另外,所述导电部件也可以不设置所述接地部,而使所述导电部件的主 体与所述接地用触头直接接触。此外,导电部件30只要与第一、第二触头组中的至少一个接地用触头接触即可。 当然,也可以与第一、第二触头组中所有的接地用触头连接。可以提高切起片31a、31b的弹性以确保接地。例如,在对降低导电部件30串扰的 效果没有影响的情况下,也可以使切起片的宽度尺寸比用于切出该切起片的导电部件的开 口的宽度尺寸小,从而使切起片构成为能够上下地弹性变形。在上述实施例1中,在导电部件30的宽度方向两端部设有一对卡定凸部32作为 第一卡定构件,然而是否设置该第一卡定构件是任意的。此外,所述第一卡定构件不是必须 设于导电部件30,也可以在外壳10的插入孔12的宽度方向的侧面设置卡定凸部。可以在 导电部件和外壳10的插入孔12的宽度方向的侧面都设置所述第一卡定构件,也可以采用 将卡定凸部和卡定凹部组合起来的结构等其他公知的卡定构件。此外,在上述实施例2中,在多层基板300的上下表面设有上侧接地用导体322、下 侧接地用导体332,然而不限于此。即,在多层基板的表面上可以设置上侧接地用导体322 和下侧接地用导体332中的任意一方,只要是能与接地用触头接触即可。此外,在上述实施例2中,整体导体层310使导体扩展于多层基板300的整个区 域,然而不限于此。换言之,也可以将整体导体层310仅设于多层基板300的内层的一部分 区域。在该情况下,也可将所述整体导体层配置于信号用触头210a和信号用触头210b之 间以降低其间的串扰。此外,在上述实施例2中,多层基板300具有贯通该多层基板300的通孔340,然而 不限于此。作为通孔340以外的贯通孔,也可以采用将整体导体层310与上侧接地用导体 322或者下侧接地用导体332连接的局部层间导通孔(Interstitial Via Hole)。此外,在上述实施例2中,在多层基板300的上下表面上设有上侧信号用导体321、 下侧信号用导体331,然而是否设置这些都是任意的。例如,在线缆c的引线cl的芯线11 与信号用触头210a、210b直接钎焊连接的情况下,可以省略上侧信号用导体321、下侧信 号用导体331。此外,在上述实施例2中,线缆c的芯线钎焊连接于上侧接地用导体322、 下侧接地用导体332,然而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将所述芯线直接钎焊连接于接地用触头 220a、220b。此外,也可以不将线缆c的芯线钎焊连接于上侧接地用导体322、下侧接地用导 体332、接地用触头220a、220b。进而,本发明也包括导电部件、多层基板插入于外壳的插入孔中的结构。换言之, 也可以在成型外壳时通过插入(insert)成型等埋设导电部件、多层基板。在该情况下,也 是仅通过使导电部件、多层基板与接地用触头接触就能够简单地接地连接。并且,能够单独 构成所述导电部件而不必将该导电部件安装于引线接线辅助部件。此外,在触头组为三列以上的情况下,也可以设置两个以上导电部件30、多层基板 300并配置于各列触头组之间。19
在上述实施例1和实施例2中,上述信号用触头的后端部直接或者间接地与引线 的芯线钎焊连接,然而不限于此,如后所述,在电连接器为除线缆连接式以外的插头侧连接 器和插座型连接器的情况下,只要是将触头的后端部与电子设备等的基板的导体等连接对 象连接即可。此外,接地用触头只要在第一、第二触头组中至少含有一根即可。另外,也可 以将上述触头的后端部以外的部分用作与线缆或多层基板的导体连接的连接部。引线接线辅助部件40只要是具有下述部件,就能够任意地进行设计变更第一、 第二支撑座,所述第一、第二支撑座进行支撑以将第一、第二触头组的信号用触头的后端部 与从引线的前端部引出的芯线分别钎焊在一起;以及多个第一、第二引线插入槽,所述多个 第一、第二引线插入槽以与所述第一、第二触头组的信号用触头相同的间距形成于所述第 一、第二支撑座的后端侧,并且分别插入该引线的前端部并临时固定。另外,引线接线辅助 部件40可以省略,特别是在电连接器为后述的不是线缆连接式的插头侧连接器、插座型连 接器的情况下是不需要的。第一、第二引线插入槽421a、421b的形状只要是能够供引线插入并定位就能够任 意地进行设计变更。此外,第一、第二引导槽431a、431b的形状也同样的。另外,第一、第二 引导槽431a、431b可以省略。卡定凸部4111是在所述引线接线辅助部件被引导构件引导并安装到所述外壳的 后端部的状态下,卡定该引线接线辅助部件的第二卡定构件,然而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 在引导板14的引导凸部1 设置卡定凸部,也可以在引导凸部1 和引线接线辅助部件40 的引导凹部411双方都设置卡定凸部。另外,也可以在引导构件以及引线接线辅助部件的 除引导凸部Ha和引导凹部411以外的部分设置所述第二卡定构件。此外,引线接线辅助 部件40也可以一体地设于外壳10的后端部。该第二卡定构件也可以采用将卡定凸部和卡 定凹部进行组合的结构等其他公知的卡定构件。块部件400可以省略。另外,本发明涉及的电连接器的各构成部件的种类、形状、材质以及管脚(pin)数 量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此外,所述电连接器并不限于显示端口等插头侧连接器,同样也 可以应用于并非线缆连接式的插头侧连接器或者插座型连接器。线缆c不限于散装线缆, 也可以连接其他同样的线缆。标号说明10 外壳;20a 第一触头组;21a 信号用触头;2 接地用触头;20b 第二触头 组;21b:信号用触头;22b:接地用触头;30:导电部件;31a、31b:切起片(接地部);32 卡 定凸部(第一卡定构件);40 引线接线辅助部件;4111 卡定凸部(第二卡定构件);50 屏 蔽罩;60 壳体;70 锁定端子;100 外壳;200a 第一触头组;210a 信号用触头;220a 接 地用触头;200b 第二触头组;210b 信号用触头;220b 接地用触头;300 多层基板;310 整体(Χ夕)导体层;321 上侧信号用导体;322 上侧接地用导体;331 下侧信号用导体; 332 下侧接地用导体;340 通孔(贯通孔);400 块部件;500 屏蔽罩;600 壳体;700 衬 套;c 线缆;cl 引线;cll 芯线;R 插座侧连接器;R’ 插座侧连接器。
权利要求
1.一种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该电连接器具有外壳,所述外壳具有插入孔;第一、第二触头组,所述第一、第二触头组排列于该外壳的插入孔的两侧;以及 导电部件,所述导电部件插入于外壳的插入孔中,且配置于第一触头组与第二触头组 之间,所述第一、第二触头组中的至少一方具有接地用触头, 所述导电部件在被插入于所述外壳的插入孔的状态下与所述接地用触头接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电部件具有与所述接地用触头接触的突起状的接地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导电部件为金属板,所述接地部为将所述导电部件的一部分切开并弯折而成的切起片。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电部件是用金属体包覆板状的非导电材料的外周面而形成的部件, 所述接地部是用金属体包覆在所述非导电材料设有的突起而形成的部位。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外壳的插入孔的内表面和所述导电部件中的至少一方设有用于将插入所述外 壳的插入孔中的所述导电部件卡定的第一卡定构件。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导电部件具有前端侧的第一串扰降低部,所述第一串扰降低部配置于所述第一触头组的信号用触头 的中间部与所述第二触头组的信号用触头的中间部之间;以及后端侧的第二串扰降低部,所述第二串扰降低部配置于所述第一触头组的信号用触头 的后端部与所述第二触头组的信号用触头的后端部之间。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连接器能够与多条引线连接,该电连接器还具有在所述外壳的后端部设置的引线接线辅助部件, 所述第一、第二触头组的信号用触头的所述中间部配置于所述外壳的插入孔的两侧, 并且所述第一、第二触头组的信号用触头的所述后端部从所述外壳的后表面突出, 所述引线接线辅助部件具有第一、第二支撑座,所述第一、第二支撑座进行支撑,以分别将所述第一、第二触头组的 信号用触头的后端部与从所述引线的前端部所引出的芯线钎焊在一起;以及多个第一、第二引线插入槽,所述多个第一、第二引线插入槽以与所述第一、第二触头 组的信号用触头相同的间距形成于所述第一、第二支撑座的后端侧,并且所述多个第一、第 二引线插入槽用于分别插入所述引线的前端部而对所述引线的前端部进行临时固定,所述第一串扰降低部插入于所述外壳的插入孔,所述第二串扰降低部配设于所述引线 接线辅助部件的所述第一支撑座及第一引线插入槽的部分、与该引线接线辅助部件的所述 第二支撑座及第二引线插入槽的部分之间。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外壳的后端部的宽度方向两端设有一对引导构件,所述一对引导构件引导引线 接线辅助部件沿长度方向自由移动。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引导构件和引线接线辅助部件中的至少一方设有第二卡定构件,在所述引线接 线辅助部件被引导构件引导并安装于所述外壳的后端部的状态下,该第二卡定构件将该引 线接线辅助部件卡定。
10.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引线接线辅助部件的第一、第二支撑座上,以与所述第一、第二引线插入槽连通 的方式设有用于分别引导所述第一、第二触头组的信号用触头的后端部的多个第一、第二 引导槽。
11.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第一、第二引线插入槽具有宽度比所述引线的前端部稍小的宽度尺寸,以能够压入并 保持该引线的前端部。
12.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在第一、第二引线插入槽的开放两端部,以朝向内侧的方式形成有用于防止该引线的 前端部脱开的飞边。
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该电连接器具有用于覆盖所述外壳的外周侧面的屏蔽罩和用于保护所述电连接器的 整个基端部的壳体。
1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该电连接器还具有多层基板以取代所述导电部件,所述多层基板插入于所述外壳的插 入孔且配置于第一触头组与第二触头组之间,所述多层基板具有在该多层基板的内部设置的整体导体层;在该多层基板的两表面 中的至少一个表面上设置的接地用导体;以及用于连接所述整体导体层和所述接地用导体 的贯通孔,在所述多层基板插入于所述插入孔中的状态下,所述多层基板的所述接地用导体与所 述接地用触头接触。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接地用触头的后端部与所述多层基板的所述接地用导体接触并钎焊连接。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多层基板还具有在该多层基板的两表面中的至少一个表面上设置的信号用导体,所述第一、第二触头组的信号用触头的后端部与所述多层基板的所述信号用导体接触 并钎焊连接。
17.根据权利要求15或16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整体导体层具有前端侧的第一串扰降低部,所述第一串扰降低部配置于所述第一触头组的信号用触头 的中间部与所述第二触头组的信号用触头的中间部之间;以及后端侧的第二串扰降低部,所述第二串扰降低部配置于所述第一触头组的信号用触头的后端部与所述第二触头组的信号用触头的后端部之间。
18.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连接器能够与多条引线连接,该电连接器能够将从所述引线的前端部引出的芯线至少分别钎焊于所述信号用导体。
19.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该电连接器还具有绝缘树脂制的块部件,该块部件用于埋设所述信号用触头的后端 部、所述接地用触头的后端部、所述芯线钎焊于所述信号用导体的引线前端部、以及所述多 层基板的除前端部以外的部分。
20.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连接器能够与多条引线连接,该电连接器能够将从所述引线的前端部引出的芯线至少分别钎焊于所述信号用触头 的后端部。
21.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该电连接器还具有绝缘树脂制的块部件,该块部件用于埋设所述信号用触头的后端 部、所述接地用触头的后端部、所述芯线钎焊于该信号用触头的后端部的引线前端部、以及 所述多层基板的除前端部以外的部分。
全文摘要
提供不会使连接器自身的结构复杂化而能够将金属板等防串扰部件简单地接地连接的电连接器,该电连接器具有排列于外壳(100)的插入孔(120)两侧的触头组(200a、200b)、以及插入插入孔(120)中且配置于触头组(200a、200b)之间的多层基板(300),触头组(200a、200b)具有接地用触头(220a、220b),多层基板(300)具有设于多层基板(300)内部的整体导体层(310);设于多层基板(300)表面上的接地用导体(322、332);以及用于连接整体导体层(310)和接地用导体(322、332)的通孔(340),在多层基板(300)插入于插入孔(120)的状态下,接地用导体(322、332)与接地用触头(220a、220b)接触。
文档编号H01R13/648GK102047507SQ20098012027
公开日2011年5月4日 申请日期2009年5月19日 优先权日2008年6月4日
发明者近藤快人 申请人:星电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