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开关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到例如适用于车辆的发动机起动用的开关装置。
背景技术:
近些年,在四轮机动车等的车辆中,逐渐普及了如下的车种在配备有所谓发动机防盗系统(immobilizer)等认证系统的前提下,携带有正确的电子钥匙的用户仅通过按下 在驾驶座上所设的发动机起动用开关装置的按钮即可将发动机起动,从而取代了将钥匙插 入到锁芯中并旋转的现有操作。另外,虽然没有公开了如上所述的发动机起动用开关装置的专利文献,但是在专 利文献1中公开了考虑到排水性的机动车用锁芯。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如下结构在机 动车用锁芯的外壳的前端侧下部形成有泄水孔,将由钥匙板孔等中进入到锁芯的头部内的 液体(雨水等)从所述泄水孔中排出。专利文献1 日本特开平10-205183号公报然而,由于例如发动机防盗系统用电子钥匙的蓄电池耗尽等理由,提出了在所述 开关装置的前端外周部(按钮周围)设置线圈天线,以该线圈天线作为在所述电子钥匙和 发动机防盗系统用车载控制器的天线之间无法进行用于比对确认的通常的无线通信的情 况下的备用天线。然而,单纯在所述开关装置的前端外周部设置线圈天线,进而在所述开关装置的 外壳前端下部形成泄水孔的话,在是单独的开关装置的状态下,有可能从该泄水孔用肉眼 就能够观察到构成线圈天线的导线,在防盗性能方面并不优选。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在前端部的按钮周围配置有线圈的开关装置, 确保从按钮外周的间隙中进入的液体的排水性,同时避免因所述线圈能够从装置外部用肉 眼观察到而导致防盗性能降低。本申请中的开关装置具有滑动体,其沿前后方向进退移动;按钮,其一体地设置 在该滑动体的前端;开关触点,其伴随着按下该按钮而使所述滑动体后退的动作来切换接 通断开状态;施力部件,其对所述滑动体向前进方向施力,以使所述按钮和滑动体复位到非 操作位置;外壳,在其内侧组装有所述开关触点、所述施力部件以及所述滑动体,并且在其 前端的开口部内配置有所述按钮;前部结构部件,其配置于所述开口部中的所述按钮周围, 并且安装在所述外壳上;以及线圈,其卷绕在绕线管上,该绕线管形成于所述前部结构部件 外周,在所述前部结构部件中形成有排水通道,该排水通道使从所述按钮外周和所述前部 结构部件之间的间隙中进入的液体经由所述绕线管内侧流下至所述绕线管的背面侧下方, 在所述外壳的下表面侧形成有与所述排水通道的下端开口无间隙地接合并连通的排水口, 并且构成为从该排水口至少无法用肉眼观察到所述线圈。本申请的开关装置构成为,在所述结构部件的外周上形成线圈用绕线管,在该前部结构部件中形成有排水通道,该排水通道使从按钮外周和所述前部结构部件之间的间隙 中进入的液体经由所述绕线管内侧流下至所述绕线管的背面侧下方,并在外壳的下表面侧 形成有与所述排水通道的下端开口无间隙地接合并连通的排水口,且构成为从该排水口至 少无法用肉眼观察到所述线圈。由此,确保了从按钮外周的间隙中进入的液体的排水性,同 时避免因所述线圈能够从装置外部用肉眼观察到而导致防盗性能降低。此外,本申请的开关装置的优选实施方式构成为在所述外壳内设有与所述开关 触点以及所述线圈连接的电路基板,并且构成为该电路基板和所述开关触点也无法从所述 排水口用肉眼观察到。此情况下,能够避免因所述电路基板和开关触点能够从装置外部用 肉眼观察到而导致防盗性能降低。根据本申请的开关装置,能够确保从按钮外周的间隙中进入的液体的排水性,同时避免因设于装置前端外周部(按钮周围)的线圈能够从装置外部用肉眼观察到而导致防 盗性能降低。
图1 (a)是开关装置的主视图,图1 (b)是沿图1 (a)的A-A线的剖视图。图2 (a)是开关装置的沿图1(a)的B-B线的剖视图,图2 (b)是沿箭头E观察到的 剖视图。图3是开关装置(中间状态)的沿图1 (a)的C-C线的剖视图。图4是开关装置(满行程状态)的沿图1 (a)的C-C线的剖视图。图5是开关装置的沿图1(a)的D-D线的剖视图。图6(a)是前部结构部件(包括前表面外周部件)的仰视图,图6(b)是前部结构 部件的仰视图,图6(c)是前表面外周部件的主视图。图7(a)和图7(b)是卸下第二外壳后的开关装置的仰视图,图7 (a)是装配有下部 板的状态,图7(b)是未装配下部板的状态,图7(c)是示出触点结构例的图。图8是开关装置的沿图1 (a)的F-F线的剖视图。标号说明10 开关装置;11 第一外壳(外壳);Ilc 排水口 ;12第二外壳(外壳);13 按 钮;13a 前表面壁;13b 内筒部;13c 外筒部;14 前部结构部件;14a 外筒部;14b 前壁 部;14c 后壁部;14d 内筒部;14g 排水通道;14h 排水通道后壁部;14j 排水通道侧壁 部;16:滑动体;18:复位弹簧(施力部件);25 绕线管;32:线圈天线(线圈);40:电路基 板;41,42 开关主体。
具体实施例方式以下,基于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例1进行说明。图1 图8是用于说明本例的开关装置10的结构和部件的图。其中,图1 (a)为主 视图,图1(b)为水平剖视图(沿图1(a)的A-A线的剖视图)。图2 (a)为水平剖视图(沿 图1(a)的B-B线的剖视图)。图2(b)为局部侧剖视图(沿图1(a)的箭头E方向观察到 的剖视图)。图3和图4为侧剖视图(沿图1(a)的C-C线的剖视图),图3示出中间状态 (非操作状态),图4示出满行程状态(按钮被按下最大限度的操作状态)。图5为侧剖视图(沿图1(a)的D-D线的剖视图)。图6(a)和图6(b)是示出后述的前部结构部件14(包 括线圈天线32)的图,图6(a)是在前部结构部件14上安装有前表面外周部件15的状态下 的仰视图,图6(b)是将前表面外周部件15从前部结构部件14上卸下的状态下的仰视图。 图6(c)是前表面外周部件15的主视图。图7(a)和图7(b)是将后述的第二外壳12卸下 后的状态下的开关装置10的仰视图,图7(a)示出装配有下部板17的状态,图7(b)示出卸 下下部板17后的状态。图7(c)是示出后述的开关主体41、42的触点结构例的图。此外, 图8是开关装置10的水平剖视图(沿图1 (a)的F-F线的剖视图)。 另外,在以下,将图1(a)中与纸面正交的方向称作前后方向,将图1(a)中的左右 方向称作左右方向,将图1(a)中的上下方向称作上下方向。因此,例如图1(b)中的上下方 向成为前后方向。此外,在以下,将图1(b)中的下方称作前方,将图1(b)中的左方称作左 方。如图5所示,开关装置10整体呈前后方向细长的形状,并具有第一外壳11、第二外 壳12、按钮13、前部结构部件14、前表面外周部件15、滑动体16、下部板17、复位弹簧18、节 度感(節度感)用弹簧19、节度感用滚珠20、连接器31、线圈天线32、电路基板40以及开 关主体41、42。其中,节度感用弹簧19和节度感用滚珠20构成节度感产生机构21。另外,在图1(b)中以符号P示出的是供开关装置10安装的车辆的驾驶座的面板 壁。如图1(b)所示,开关装置10以仅按钮13等的正面侧从前面露出来的状态大致整体都 配置于面板壁P的内侧。第一外壳11为合成树脂成形品,是覆盖开关装置10的下表面和侧面的大致下半 部分(主要是在电路基板40高度以下的部分)的部件,并且其上面开口。在该第一外壳11 的前端形成有用于装配前表面外周部件15的凸缘(锷状部)的下半部分11a。此外,在第 一外壳11的前侧下表面上以朝向前方伸出的方式形成有用于将开关装置10安装到车辆的 驾驶座面板上的卡定片lib。此外,在第一外壳11的前侧底部且卡定片lib的左右两侧位 置处,设有共计两处排水口 Ilc (如图3和图7等所示)。所述排水口 Ilc与后述的排水通道14g无间隙地接合并连通(参照图2(b)等)。 艮口,第一外壳11的排水口 Ilc的周缘部与包围排水通道14g的壁(后述的排水通道后壁部 14h等)无间隙地接合,形成为即使是在有人从开关装置10的外侧通过排水口 Ilc向开关 装置10内部窥探时,也仅能看到排水通道14g的下端内部,而无法用肉眼观察到排水通道 14g的除了下端内部以外的部分(特别是线圈天线32、电路基板40和开关主体41、42)。此外,在第一外壳11的中央底部形成有开口 lld,该开口 Ild用于将下部板17的 滚珠接触部17a从下方进行装配并露出至内侧(上方)。此外,在第一外壳11的后侧底部 的左右两侧形成有左右合计两处的开口 lie(如图3所示),所述开口 lie用于将下部板17 的止动部17b装配成从下方朝向内侧(上方)贯通的状态。此外,在第一外壳11的后侧底 面上,以向上方伸出的方式形成有与连接器31的前端面接合的分隔壁Hf。此外,如图5所 示,在该分隔壁Ilf的下部前表面上形成有突起Hg,该突起Ilg被插入到复位弹簧18后端 并对复位弹簧18的后端进行定位和保持。此外,在第一外壳11外周的预定位置(卡定片 lib的根部后侧的位置)处,形成有用于与第二外壳12的前端面下部接合的台阶部llh。此外,第一外壳11是在内侧组装有作为施力部件的复位弹簧18和滑动体16的外 壳,在第一外壳11与滑动体16之间设有具有足够长度的引导机构,该引导机构引导滑动体16仅沿前后方向顺畅地滑动。在本例中,如图1(b)所示,在滑动体16的后述的板状部16b的左右两侧的侧面上,前后方向的引导槽16m形成于板状部16b的大致全长范围内。并且 与此相对地,在与该板状部16b的侧面对置的第一外壳11的内侧面上且在前后两个部位设 置有引导突起lit,该引导突起lit以能够在所述引导槽16m内滑动的方式嵌入到引导槽 16m中,所述引导突起lit和引导槽16m构成上述引导机构。此外,虽然省略了图示,在滑动 体16的下表面和第一外壳11的底面之间也设有同样的引导机构。此外,如图2(b)所示,在第一外壳11底部的比较靠前方右侧的位置处,形成有临 时固定用卡合突起Ilk。在下部板17未装配到第一外壳11上的状态下,临时固定用卡合突 起Ilk与滑动体16的后述的临时固定用卡合突起16k卡合并阻止该滑动体16向复位方向 (此情况下为前方)移动,以免滑动体16在复位弹簧18的作用力下从第一外壳11中弹出 而脱离。第二外壳12为合成树脂成形品,是覆盖开关装置10的除正面等以外的大致所有 表面的部件。此外,除去比第一外壳11的台阶部Iih更靠前侧的部分的下半部分,第二外 壳12装配成覆盖第一外壳11的整个外表面。该第二外壳12由省略了图示的卡定部安装 到第一外壳11上,并与第一外壳11 一体化构成。如图5所示,在该第二外壳12的前端形 成有用于装配前表面外周部件15的凸缘的上半部分12a。此外,在第二外壳12的前侧上表 面以朝向前方伸出的方式形成有卡定片12b (与上述的卡定片lib成对),该卡定片12b用 于将开关装置10安装到车辆的驾驶座面板上。此外,在第二外壳12的后端壁上形成有供 连接器31的后部向后方突出的开口 12c。另外,如图5所示,该第二外壳12被设置成在组 装好的状态下隔开微小的间隙而覆盖下部板17的下表面侧,因此不能卸下该第二外壳12 的话就不能卸下下部板17,从而也发挥了防止下部板17脱落的功能。按钮13为合成树脂成形品,是在前表面壁13a的后侧形成有内筒部13b和外筒部 13c的盖状部件,该按钮13配置于前部结构部件14的内侧并安装在滑动体16的前端,与 滑动体16—体地前后动作。如图5或图1(a)等所示,该按钮13的前表面壁13a配置成面 对开关装置10的正面中央(即,在由第一外壳11和第二外壳12构成的外壳的前端侧开口 部内的中央面向前方而配置),以供用户(例如车辆的驾驶员)用手指按压。并且,在该按 钮13的前表面壁13a的前表面上形成有明确表示是作为发动机起动用(以及停止用)按 钮的文字。前部结构部件14为合成树脂成形品,该前部结构部件14具有外筒部14a,其沿 按钮13的外周与按钮13的外筒部13c呈同心圆状地配置前壁部14b,其形成为从该外筒部 14a的前端外周朝向径向外侧呈锷状(Kf I; J々)地伸出;后壁部14c,其形成为从外筒 部14a的后端侧外周沿径向呈锷状地伸出;以及内筒部14d,其形成为从外筒部14a的后端 以截面呈二字状的方式向内侧伸出。如图6(a)、(b)所示,该前部结构部件14在左右两侧 分别具有形成为从外筒部14a的侧部后端向后方伸出的卡定片14s,所述卡定片14s的前端 侧从第一外壳11的台阶部Ilh中突出(参照图7(a)),并通过与形成于第一外壳11外侧面 的比台阶部Ilh靠后方的位置处的卡定部(省略了图示)卡定而安装到第一外壳11上,与 第一外壳11 一体化构成。其中,外筒部14a的从前壁部14b的位置到后壁部14c的位置为止的部分与前壁 部14b和后壁部14c,构成了供形成线圈天线32的线圈的线进行卷绕的绕线管25。
另外,按钮13的内筒部13b和外筒部13c、以及前部结构部件14的外筒部14a和 内筒部14d均相对于前后方向的一条中心线呈同心圆状进行配置。并且,在与该中心线对 应的径向上,按钮13的内筒部13b位于比前部结构部件14的内筒部14d靠内侧的位置,按 钮13的外筒部13c位于前部结构部件14的外筒部14a和内筒部14d之间,并且按钮13形 成为能够相对于前部结构部件14前后地滑动。
此外,该前部结构部件14的内筒部14d的前端侧形成为沿着外筒部14a向前方伸 出,从而构成为在进行将按钮13按入的动作时,如图4所示,该前部结构部件14的内筒部 14d的前端侧进入到按钮13的内筒部13b和外筒部13c之间。此外,在组装状态下,绕线管25的外周如图3等所示被第一外壳11和第二外壳12 无间隙地覆盖,除去后述的线圈线导出槽14f等的一部分以外,线圈天线32配置于基本封 闭的空间内(即由第一外壳11、第二外壳12、前部结构部件14的外筒部14a、前壁部14b以 及后壁部14c所围成的空间内)。此外,在前部结构部件14的内筒部14d后端的左右两侧部形成有朝向后方突出的 线圈端子支撑部14e (如图2(a)所示)。在所述线圈端子支撑部14e中通过嵌入成形而固 定支撑有金属制线圈端子33。线圈端子33的一端从线圈端子支撑部14e向上方伸出并连 接在电路基板40上,另一端从线圈端子支撑部14e向后方伸出并连接在线圈天线32上,因 此从侧面观察线圈端子33整体呈L字形状。另外,构成线圈天线32的线圈的线卷绕在所 述绕线管25上,即卷绕在前部结构部件14的外筒部14a的外周上(前壁部14b和后壁部 14c之间)。此外,构成线圈天线32的线圈的线的各线端(省略了图示)分别经由在前部 结构部件14的后端两侧部形成的线圈线导出槽14f (在图2(a)中以虚线示出)从绕线管 25中导出,并分别缠绕连接在左右两侧的线圈端子33的另一端上。另外,线圈端子33的一 端(上端)通过插入到电路基板40的指定通孔中并进行焊接,从而与电路基板40的指定 电路导体连接。此外,如图2(b)和图6(a)、(b)所示,在前部结构部件14的后端下部形成有大致 上下方向的排水通道14g,该排水通道14g用于使从按钮13的外筒部13c和前部结构部件 14的外筒部14a之间的间隙中进入的液体(雨水或果汁等)经由绕线管25内侧流下至绕 线管25的背面侧下方并排出。由后壁部14c的下端部、从内筒部14d的后端下部向下方 延伸的排水通道后壁部14h、以及从后壁部14c的下端两侧向后方延伸的排水通道侧壁部 14j (如图6(a)、(b)所示),将该排水通道14g的下端侧的前后左右整体无间隙地包围起 来,从而与线圈天线32的所在区域(前壁部14b和后壁部14c之间、即绕线管25内侧)隔 绝。并且,如图3和图2(b)所示,该排水通道14g的上端侧形成为贯通外筒部14a的后端 侧和内筒部14d的后端侧相连接的部分的形式,并与外筒部14a和内筒部14d之间的空间 的下部连通,如图2(b)中的箭头所示,进入到其中的水流入排水通道14g中。即如图2(b) 所示,该排水通道14g的上端部的上表面由前部结构部件14的内筒部14d的下部所覆盖, 该排水通道14g的上端部向前方弯曲并与绕线管25的内侧连通。此外,如上所述,如图2(b)和图7(a)、(b)所示,排水通道14g的下端侧与并排形 成于第一外壳11下部的两个排水口 IlC无间隙地接合并连通,流入到排水通道14g中的液 体从所述排水口 Ilc中的任一个向装置下方下落并排出。因此,即使是有人从该排水口 Ilc或排水通道14g的下端开口向开关装置10的内部窥探,也仅能看到覆盖排水通道14g的下端部的各个壁(后壁部14c、排水通道后壁部 14h、排水通道侧壁部14j、内筒部14d)的内表面,从而形成了通过该排水口 Ilc和排水通 道14g的下端开口无法用肉眼观察到在防盗方面重要的部分(线圈天线32、线圈端子33、 电路基板40以及内置有开关触点的开关主体41、42)的结构。 前表面外周部件15为合成树脂成形品,是装饰在开关装置10的正面外周上的环 状部件(参照图6(c)),前表面外周部件15装配成覆盖前部结构部件14的前壁部14b的 外周部、以及形成于第一外壳11和第二外壳12的前端外周上的凸缘lla、12a的前表面和 外周面。如图6(a)、(c)所示,该前表面外周部件15在周向上的四个位置设有从后表面侧 向后方伸出的卡定片15a。并且,如图6(a)所示,该前表面外周部件15通过使在各卡定片 15a的前端处朝向内侧形成的卡爪(省略了符号)与前部结构部件14的后壁部14c的背面 侧卡合,从而被安装在前部结构部件14的前壁部14b和后壁部14c的外周上,并与前部结 构部件14 一体化构成。另外,在图6(b)中以符号14x、14y所示的部件是为了供上述卡定 片15a嵌入而在前部结构部件14的前壁部14b和后壁部14c的外周上形成的切口。如图 6 (a)、(c)所示,所述卡定片15a和切口 14x、14y在周向上配置于与所述排水通道14g不同 的位置处。由此,避免了如下的不良情况由于所述切口 14x、14y形成在排水通道14g的下 端周缘,从而在排水通道14g的下端周缘产生能够从外部通过排水口 Ilc用肉眼观察到线 圈天线32等的间隙。滑动体16为合成树脂成形品,其具有前端部装配在按钮13的内筒部13b内的筒 状部16a、和以从该筒状部16a的后端下部向后方延伸的方式形成的板状部16b。如图1 (b) 所示,该滑动体16的板状部16b具有从上方观察整体呈长方形形状的外形,其装配在第一 外壳U内的底面上并能够相对于第一外壳U沿前后方向滑动。在该滑动体16的板状部16b的后端部的左右两侧,上下贯通地形成有止动用开口 16c,该止动用开口 16c供下部板17的止动部17b的上端部插入。在组装开关装置10的状 态下,滑动体16和与其一体构成的按钮13的前后动作的移动范围通过该止动用开口 16c 的前后两内端面与止动部17b的上端部抵接而被限制在预定范围内。预定范围指的是由图 3所示的中间状态(非操作状态)的位置到图4所示的满行程状态的位置的范围。此外,在板状部16b上表面的左侧位置(左侧的止动用开口 16c的前方位置),形 成有倾斜面35、36(参照图3),该倾斜面35、36相对于滑动体16进行移动的预定方向(此 情况下为前后方向)倾斜,并且能够与后述的按压操作部41a、42a接触。倾斜面35、36前 后并列地形成,并且构成为前侧的倾斜面35与前侧的开关主体41的按压操作部41a接触, 后侧的倾斜面36与后侧的开关主体42的按压操作部42a接触。其中,倾斜面35朝向后下 方倾斜,是在开关装置10动作时向使按压操作部41a后退的方向倾斜的正向倾斜面。另一 方面,倾斜面36朝向后上方倾斜,是在开关装置10动作时向使按压操作部42a前进的方向 倾斜的逆向倾斜面。此外,如图1 (b)和图5所示,在滑动体16的板状部16b后端部的左右方向中央位 置的下表面侧,形成有用于配置复位弹簧18的凹室16d。在该凹室16d前方的内端面上形 成有向后方突出的突起16e (在图5中示出,在图1等中省略了图示)。通过将复位弹簧18 的前端部装配在该突起16e的外周上从而对复位弹簧18定位并保持。此外,如图5所示,在滑动体16的板状部16b的比较靠前侧的左右方向中央位置处,形成有向上方突出的凸台部16f。在该凸台部16f内形成有下表面侧开口的圆柱状凹室 16g,如图5所示,在该圆柱状凹室16g内依次装填有节度感用弹簧19和节度感用滚珠20。此外,如上所述地,在滑动体16的板状部16b的左右两侧的侧面上,引导槽16m形 成于板状部16b的大致全长范围内(参照图1(b)),在第一外壳11的内侧面的前后两个位 置设置有以能够滑动的方式嵌入到该引导槽16m内的引导突起lit,所述引导突起lit和引 导槽16m构成引导机构。此外,虽然省略了图示,然而在滑动体16的下表面和第一外壳11 的底面之间也设置有同样的引导机构。其中,引导槽16m的后端朝向后方开口从而能够装 配滑动体16。并且,滑动体16在装配了复位弹簧18后,从第一外壳11的前方(图5中的左方) 嵌入与各引导槽16m对应的引导突起lit,同时克服复位弹簧18的作用力沿按压操作方向 (图5中的右方)插入并装配在第一外壳11内,从而滑动体16组装成仅能够在第一外壳 11内沿前后方向移动。另外,在将下部板17装配到第一外壳11中之前,将滑动体16以上述的组装结构 装配到第一外壳11中,从而避免滑动体16与下部板17的止动部17b相干涉。此外,如图2(b)所示,在滑动体16的板状部16b下表面的比较靠前方右侧的位置 处,形成有能够与所述临时固定用卡合突起Ilk卡合的临时固定用卡合突起16k。然而,在将滑动体16安装到第一外壳11中时,所述临时固定用卡合突起Ilk和临 时固定用卡合突起16k发生弹性变形而不相互卡合,从而能够进行滑动体16的上述组装。 由此,所述临时固定用卡合突起Ilk和临时固定用卡合突起16k的在组装滑动体16时相互 接触的面成为图2(b)所示的倾斜面,并且形成为在组装滑动体16时伴随着少许变形(包 括各突起自身的变形和周边部分的挠曲)同时能够相互越过的较小突起。下部板17为合成树脂成形品,如图5和图7所示,下部板17从下方装配在第一外 壳11的下表面上,是与第一外壳11 一体化构成的部件。该下部板17构成为在将复位弹簧 18和滑动体16组装到第一外壳11中的状态下(而且是第二外壳12被卸下的状态下),仅 该下部板17能够相对于第一外壳11装卸。此外,从下表面观察该下部板17时,如图7(a) 所示,其左右方向的中央部细长地向前方伸出,并且其后端部向左右伸出,整体形成为大致 T字形状的外形。该下部板17的向前方伸出的前端部的上表面侧嵌入到上述的第一外壳 11的开口 Ild中,构成为上表面与节度感用滚珠20接触的滚珠接触部17a。此外,如图3 和图8所示,在下部板17的后端部的左右两端的左右共计两处形成有嵌入到上述的第一外 壳11的开口 lie中的止动部17b。其中,止动部17b构成了限制滑动体16的移动范围的止动件,该止动部17b为从 下部板17后端部的左右两端向上方突出并插入到在滑动体16上形成的所述止动用开口 16c内的突起状部件。在滑动体16处于非操作位置时,通过该止动部17b与止动用开口 16c 的后侧内端面的抵接,止动部17b与滑动体16卡合,并且阻止滑动体16越过非操作位置而 进一步向复位方向(此情况下为前方)移动。另外,在本例中,止动部17b也限制了滑动体 16向按压操作方向(此情况下为后方)移动的行程。即,在按下按钮13而使滑动体16向 后方移动了满行程的满行程状态下,如图4所示,通过止动部17b与止动用开口 16c的前侧 内端面抵接,止动部17b与滑动体16卡合,从而阻止滑动体16越过满行程状态下的位置而 进一步向按压操作方向(此情况下为后方)移动。
复位弹簧18如上所述是装配在滑动体16的后部和第一外壳11的分隔壁Ilf之 间的螺旋弹簧,其作为对滑动体16向非操作位置(此情况下为前方)施力的施力部件发挥 作用。节度感产生机构21由上述的节度感用弹簧19、节度感用滚珠20和滚珠接触部 17a构成。节度感用滚珠20在节度感用弹簧19的作用力下始终向下方被按压,并被压接在 滚珠接触部17a的上表面上。节度感用滚珠20与滑动体16 —起沿前后方向移动,而滚珠 接触部17a与第一外壳11为一体因此并不移动。此外,滚珠接触部17a的上表面形成为隆 起成大致山形的形状,然而在按钮13和滑动体16处于非操作位置(如图3和图5所示) 的中间(neutral)状态下,节度感用滚珠20压接在滚珠接触部17a上表面的比隆起最高的 顶部位置稍靠前方的位置(参照图5)。并且,在进行使滑动体16从非操作位置越过指定的 工作位置(例如,从非操作位置开始按入1.2mm的位置)而移动的动作时,需要使节度感 用 滚珠20压缩节度感用弹簧19同时越过上述滚珠接触部17a的顶部位置。此时,在滑动体 16上产生与压缩节度感用弹簧19所需的力相应的阻力,该阻力产生了节度感。并且,滚珠 接触部17a的上表面形状被设定为使该阻力的大小在比上述的动作位置例如稍靠前方的 位置(例如,从非操作位置开始按入1. Omm的位置)达到峰值(最大值)。连接器31是将开关装置10与外部装置(例如车辆的发动机控制用控制器或者发 动机防盗系统用车载控制器)进行电连接的连接器。通过图5中的符号31a、31b所示的L 字状的端子(从连接器31的前端伸出,并且前端插入到电路基板40的通孔中进行焊接的 部件)进行该连接器31与电路基板40的指定电路导体的连接。如上所述,线圈天线32是通过在前部结构部件14的外筒部14a的外周(前壁部 14b和后壁部14c之间)上卷绕线圈线(表面被绝缘包覆的导线)而构成的,其经由上述的 线圈端子33与电路基板40的指定电路导体连接。另外,该线圈天线32是由于发动机防盗 系统用电子钥匙的蓄电池耗尽等理由,在所述电子钥匙和发动机防盗系统用车载控制器的 天线之间无法进行用于比对确认的通常的无线通信的情况下的备用天线。即,在用户将电 子钥匙靠近按钮13 (即靠近线圈天线32)时,通过由线圈天线32发送的电磁波形成的电力 传送使电子钥匙工作,在该电子钥匙和线圈天线32之间进行用于比对确认的无线通信,在 比对结果为肯定的时候允许发动机起动。电路基板40安装有开关主体41、42等,也可以在该基板40上形成线圈天线32的 驱动电路等。该电路基板40以基板表面与前后方向平行而与上下方向正交的姿态配置成 盖住第一外壳11的上表面,通过省略了图示的卡定部或者螺钉等相对于第一外壳11和连 接器31进行固定。另外,在图5等中以符号37示出的部件为由安装在电路基板40的前部下表面侧 的发光元件构成的发光部。该发光部37通过从里侧向按钮13照射光而使按钮13发光,从 而向用户告知按钮13的位置等信息。开关主体41、42是具有如下结构的模块式开关,例如被称作检测开关(或者也可 以称作微动开关(microswitch))开关主体41、42分别具有按压操作部41a、42a(图3所 示),所述按压操作部41a、42a能够以伸缩的方式进退移动并向前进方向(此情况下为向下 方突出的方向)被施力,并且所述开关主体41、42内置有通过所述开关主体41a、42a的进 退移动而对接通断开状态进行切换的开关触点。所述开关主体41、42例如如图7(c)所示具有三个触点端子A、B、C,在按压操作部41a、42a未被按入的状态下共用(common)端子C 与常闭端子B导通而形成非工作状态,在按压操作部41a、42a被按压预定量以上的状态下 共用端子C与常开端子A导通而形成工作状态。该情况下,经由连接器31与开关装置10 连接的车辆的发动机起动控制器等,读取这种开关主体41、42的触点的切换动作,判断出 发动机的启动指令或者停止指令。 另外,在该情况下,开关主体41、42如图3所示地安装在电路基板40的下表面侧, 各按压操作部41a、42a的进退方向被设置成与前后方向交叉的上下方向。其中,在按钮13和滑动体16处于非操作位置(如图3所示)的中间状态下,开关 主体41的按压操作部41a成为不与所述的倾斜面35压接而前进到最大限度的状态(即向 下方前进到最大限度的状态,触点为非工作状态),而在将按钮13和滑动体16从非操作位 置向后方压入时,按压操作部41a与倾斜面35压接并开始后退动作(即开始向上方被压入 的动作),在按钮13和滑动体16被压入到所述工作位置时,按压操作部41a后退到使开关 主体41的触点的状态从所述的非工作状态切换到工作状态的位置为止。此外,开关主体42的按压操作部42a在所述中间状态下处于与所述的倾斜面36 压接并后退到最大限度的状态(即,向上方被压入最大限度的状态,触点为工作状态),在 按钮13和滑动体16从非操作位置向后方被压入时,按压操作部42a在与倾斜面36压接的 同时开始前进动作(即开始向下方突出的前进动作),在按钮13和滑动体16被压入到所述 工作位置为止时,按压操作部42a前进到使开关主体42的触点的状态从所述的动工作状态 切换到非工作状态的位置为止。在上述说明了的开关装置10中,在用户未按下按钮13的中间状态下,在复位弹簧 18的作用力下滑动体16如图3所示被保持在所述非操作位置(止动部17b的上端部与止 动用开口 16c的后侧内端面抵接的位置),由此,开关主体41处于非工作状态而开关主体 42处于工作状态,因此不会发出使车辆的发动机起动或者停止的指令(即在控制器侧未判 断为所述指令已输出)。当用户克服复位弹簧18的作用力和节度感产生机构21的阻力而进行将按钮13 向后方按入的操作,使按钮13和滑动体16被按入到所述工作位置以后时,各倾斜面35、36 分别与各开关主体41、42的按压操作部41a、42a接触,并使各按压操作部41a、42a如上所 述地进退移动,分别切换各开关主体41、42的开关触点的接通断开状态(此情况下,开关主 体41为工作状态,开关主体42为非工作状态),从而发出使车辆的发动机起动或者停止的 指令(即,在控制器侧判断为所述指令已输出)。另外,在用户进行将按钮13向后方按入的操作时,通常按钮13和滑动体16会暂 时移动到满行程的位置。在该满行程状态下,止动部17b的上端部与止动用开口 16c的前 侧内端面抵接,阻止按钮13和滑动体16进一步向后方移动。此外,在车载控制器侧,对各开关主体41、42的触点动作可以在“与(AND) ”条件下 进行指令判断,也可以在“或(OR)”条件下进行指令判断。即,可以在各开关主体41、42双 方的触点状态(具体来说,是与触点状态对应的电压等信号的状态)发生适当的变化时判 断为存在指令,也可以在开关主体41、42中的任一方的触点状态发生适当的变化时判断为 存在指令。但是,为了即使开关主体41、42中的任一方发生故障时也能够可靠地发出发动 机起动的指令,优选在各开关主体41、42中的任一方的触点状态发生适当的变化时(S卩,在此情况下指开关主体41的触点从非工作状态变为工作状态,或者开关主体42的触点从工 作状态变为非工作状态时)判断为存在指令。这样,根据开关主体10,能够由两个开关主体41、42以较高的可靠性输出使发动 机起动或者停止的指令。而且,本例的开关主体10为如下结构,在前部结构部件14的外周上形成有线圈用 绕线管25,在该前部结构部件14上形成有排水通道14g,该排水通道14g使从按钮13的外 周和前部结构部件14之间的间隙中进入的液体经由绕线管25的内侧流下至绕线管25的 背面侧下方,在外壳(第一外壳11)的下表面侧形成有与排水通道14g的下端开口无间隙 地连接的排水口 11c,并且从该 排水口 Ilc至少无法用肉眼观察到线圈32。由此,在确保了 从按钮13外周的间隙中进入的液体的排水性的同时,避免了由于能够从装置外部用肉眼 观察到线圈32而导致防盗性能降低的问题。此外,开关装置10在外壳(由第一外壳11和 第二外壳12构成的外壳)内设有与内置了开关触点的开关主体41、42和线圈32连接的电 路基板40,而且该电路基板40和开关主体41、42(包括开关触点)也不能从排水口 Ilc用 肉眼观察到。由此,能够避免由于可从装置外部观察到电路基板40或开关触点而出现防盗 性能降低的情况。
权利要求
一种开关装置,该开关装置具有滑动体,其沿前后方向进退移动;按钮,其一体地设置在该滑动体的前端;开关触点,其伴随着按下该按钮而使所述滑动体后退的动作来切换接通断开状态;施力部件,其对所述滑动体向前进方向施力,以使所述按钮和滑动体复位到非操作位置;外壳,在其内侧组装有所述开关触点、所述施力部件以及所述滑动体,并且在其前端的开口部内配置有所述按钮;前部结构部件,其配置于所述开口部中的所述按钮周围,并且安装在所述外壳上;以及线圈,其卷绕在绕线管上,该绕线管形成于所述前部结构部件外周,该开关装置的特征在于,在所述前部结构部件中形成有排水通道,该排水通道使从所述按钮外周和所述前部结构部件之间的间隙中进入的液体经由所述绕线管内侧流下至所述绕线管的背面侧下方,在所述外壳的下表面侧形成有与所述排水通道的下端开口无间隙地接合并连通的排水口,并且构成为从该排水口至少无法用肉眼观察到所述线圈。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开关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外壳内设有与所述开关触点和所述线圈连接的电路基板,并且构成为该电路基 板和所述开关触点也无法从所述排水口用肉眼观察到。
全文摘要
一种在前端部的按钮(13)周围配置有线圈(32)的开关装置,能够确保从按钮外周的间隙中进入的液体的排水性,同时避免因能够从装置外部用肉眼观察到线圈而导致防盗性能降低。前部结构部件(14)配置于按钮周围,并安装在外壳(由第一外壳(11)和第二外壳(12)构成的外壳)的前端开口部内,在该前部结构部件的外周形成有线圈用绕线管(25),在该前部结构部件中还形成有供从按钮的外周和前部结构部件之间的间隙进入的液体经由绕线管内侧流下至绕线管的背面侧下方的排水通道(14g),在外壳(第一外壳(11))的下表面侧形成有与排水通道的下端开口无间隙地接合并连通的排水口(11c),并且构成为从该排水口中至少无法用肉眼观察到线圈。
文档编号H01H13/06GK101807480SQ20101010838
公开日2010年8月18日 申请日期2010年2月1日 优先权日2009年2月16日
发明者山本真裕 申请人:欧姆龙株式会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