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连接器及连接器的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具有与对方侧连接器的端子构件电接触的接触部的连接器及连接器 的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在专利文献1中揭示了这种连接器。该现有的连接器构成为,在舌片状的保持部 的上下两面分别具有多个与对方侧连接器的端子构件接触的接触部。并且,这样的在保持 部的上下两面设置接触部的现有的连接器的制造方法在专利文献2中揭示。这种现有的连 接器的制造方法为,在壳体的壁上形成多个压入孔并使其成为上下两层的状态,将各个与 对方侧连接器的端子构件接触的端子接触部即接触部从压入孔插入。专利文献1 日本特开2006-331911号公报专利文献2 日本特开2006-100230号公报在专利文献2中所示的现有的连接器的制造方法中,若考虑各个在保持部的上下 两面的多个接触部的窄间距化而减小形成接触部的端子构件的宽度尺寸,则由于压入孔间 的壁变薄等而难以向接触部的压入孔压入。由此,专利文献2所示的制造方法难以应对窄 间距化。因此,考虑替代如上述的接触部的压入,而通过插入成形将接触部设置于壳体上。 但是,在这样的通过插入成形来制造连接器时,若将分别具有接触部的端子构件在金属模 内配置为上下两层而注入树脂,则由于无法在金属模内按压上下两层的端子构件的两者, 因此由于注入的树脂的流动使得端子构件移动,容易变得很难精度良好地设置接触部。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根据上述的现有技术中的实际情况产生的,其目的在于提供能够将分别 排列在保持部的两面的接触部在插入成形时不会移动而精度良好地设置的连接器及连接 器的制造方法。为了达到该目的,本发明所涉及的连接器在绝缘性的壳体(housing)上形成有向 对方侧连接器(connector)安装的保持部,在该保持部的两面中的一个面上排列有所述对 方侧连接器的第一外部连接端子电接触的多个第一接触部,在所述两面中的另一个面上排 列有所述对方侧连接器的第二外部连接端子电接触的多个第二接触部,所述连接器的特征 在于,所述保持部的所述第一接触部与所述第二接触部的配置关系设定为,在从与所述对 方侧连接器的插拔方向正交的截面观察时,所述第二接触部配置在与相邻的所述第一接触 部之间的部分对置的位置上,所述第一接触部配置在与相邻的所述第二接触部之间的部分 对置的位置上。在像这样构成的本发明所涉及的连接器中,由于配置为在从与对方侧连接器的插 拔方向正交的截面观察时,第一接触部位于相邻的第二接触部之间的位置,第二接触部位 于相邻的第一接触部之间的位置,因此能够利用该第一接触部的配设位置与第二接触部的 配设位置的偏差,通过压紧夹具分别抑制形成第一接触部的第一端子构件和形成第二接触
4部的第二端子构件的独立的移动同时进行插入成形,在壳体的保持部的两面中的一个面设 置第一接触部,并在另一个面设置第二接触部。即,能够将分别在保持部的两面排列的接触 部在插入成形时不会移动而精度良好地设置。并且,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连接器的制造方法的特征在于,包括成形第一壳体部 的工序,在该工序中,以夹着形成所述第一接触部的第一端子构件的方式配置第一压紧夹 具和第二压紧夹具,在通过所述第一压紧夹具及第二压紧夹具各自的突起按压所述第一端 子构件的状态下进行插入成形(insert molding),从而成形具有所述保持部的一个分割部 分和所述第一接触部的第一壳体部;成形第二壳体部的工序,在该工序中,在所述成形第一 壳体部的工序中成形的所述第一壳体部上载置形成所述第二接触部的第二端子构件,在通 过第三压紧夹具按压该第二端子构件的状态下进行插入成形,从而成形具有所述保持部的 另一个分割部分和所述第二接触部的第二壳体部。在像这样制造连接器的本发明中,在将第一壳体部成形的工序中,能够在通过第 一压紧夹具和第二压紧夹具抑制形成第一接触部的第一端子构件的移动的同时进行插入 成形,在将第二壳体部成形的工序中,能够在通过第一壳体部和第三压紧夹具抑制形成第 二接触部的第二端子构件的移动的同时进行插入成形。即,能够将分别在保持部的两面排 列的接触部在插入成形时不会移动而精度良好地设置。并且,在上述发明的基础上,本发明所涉及的连接器的制造方法的特征在于,在所 述第一壳体部形成有收容所述第二端子构件的所述第二接触部的收容部,该收容部的位置 设定为,在从与所述对方侧连接器的插拔方向正交的截面观察时,所述收容部配置在与形 成于所述第一壳体部的所述保持部的第一接触部之间对应的位置上。在像这样制造连接器的本发明中,通过在插入成形时将第二端子构件的第二接触 部配置在收容部中,从而能够简单地将第二端子构件定位于第一壳体部上。并且,通过将第 二端子构件的第二接触部配置于第一壳体部的收容部中而进行插入成形,从而能够在从与 对方侧连接器的插拔方向正交的截面观察时,第二接触部精度良好地配置在第一接触部之 间,且第一接触部精度良好地配置在第二接触部之间。此外,在上述发明的基础上,本发明所涉及的连接器的制造方法的特征在于,在成 形所述第一壳体部的工序中,在所述第一壳体部上形成与所述第二壳体部卡合的卡合部, 在成形所述第二壳体部的工序中,在所述第二壳体部上形成与所述第一壳体部的所述卡合 部卡合的卡合部。在像这样制造连接器的本发明中,能够使第一壳体部和第二壳体部通过各自的卡 合部而牢固地一体化。由此,能够得到在保持面的两面中的一个面具有第一接触部,在另一 个面具有第二接触部的稳定结构的壳体。并且,在上述发明的基础上,本发明所涉及的连接器的制造方法的特征在于,将开 闭器装入框体的开口部,在该状态下将由所述第一壳体部和所述第二壳体部构成的壳体收 容于所述框体内,其中所述开闭器具有使所述壳体的所述保持部、设于该保持部的所述一 个面的所述第一接触部及设于所述保持部的所述另一个面的所述第二接触部能够突出的 开口部,且随着所述对方侧连接器的插入而能够移动。在像这样制造连接器的本发明中,通过装入开闭器,从而能够实现设置于壳体的 保持部的第一接触部及第二接触部的保护。
此外,本发明所涉及的连接器的制造方法的特征在于,将形成所述第一接触部的 第一端子构件和形成所述第二接触部的第二端子构件重叠配置,以夹着所述第一端子构件 和第二端子构件的方式配置第一压紧夹具和第二压紧夹具,通过所述第一压紧夹具的第一 突起按压所述第一端子构件,而使所述第一压紧夹具的第二突起插通在所述第一端子构件 之间,通过该第一压紧夹具的所述第二突起按压所述第二端子构件,所述第二压紧夹具的 第一突起按压所述第二端子构件,而使所述第二压紧夹具的第二突起插通在所述第二端子 构件之间,通过该第二压紧夹具的所述第二突起按压所述第一端子构件,在这种状态下进 行插入成形,从而成形具有设有所述第一接触部和所述第二接触部的保持部的壳体。在像这样制造连接器的本发明中,能够在通过第一压紧夹具的第一突起和第二压 紧夹具的第二突起抑制形成第一接触部的第一端子构件的移动,同时通过第二压紧夹具的 第一突起和第一压紧夹具的第二突起抑制形成第二接触部的第二端子构件的移动,同时进 行插入成形。即,能够将分别在保持部的两面排列的接触部在插入成形时不会移动而精度 良好地设置。并且,能够通过一次插入成形来将分别在保持部的两面具有接触部的壳体成 形。此外,在上述发明的基础上,本发明所涉及的连接器的制造方法的特征在于,将开 闭器(shutter)装入框体的开口部,在该状态下将所述壳体收容于框体内,其中所述开闭 器具有使所述壳体的所述保持部、设于该保持部的所述一个面的所述第一接触部以及设于 所述保持部的所述另一个面的所述第二接触部能够突出的开口部,且随着所述对方侧连接 器的插入而能够移动。在像这样制造连接器的本发明中,通过装入开闭器,从而能够实现设置于壳体的 保持部的第一接触部及第二接触部的保护。发明效果根据本发明所涉及的连接器及连接器的制造方法,能够将分别在保持部的两面排 列的接触部在插入成形时不会移动而精度良好地设置,能够通过插入成形来实现从以往开 始期望的接触部的窄间距化。由此,该连接器的宽度方向的小型化变得可能。
图1是本发明所涉及的连接器的制造方法的第一实施方式的说明图,是表示配置 于下层的第一端子构件的立体图。图2是本发明所涉及的连接器的制造方法的第一实施方式的说明图,是表示将图 1所示的第一端子构件弯曲加工后的状态的立体图。图3是本发明所涉及的连接器的制造方法的第一实施方式的说明图,是表示将第 一壳体部成形的工序的立体图。图4是本发明所涉及的连接器的制造方法的第一实施方式的说明图,是表示图3 所示的工序后的第一端子构件的切断工序的立体图。图5是本发明所涉及的连接器的制造方法的第一实施方式的说明图,是表示在第 一壳体部上载置有配置于上层的第二端子构件的状态的立体图。图6是本发明所涉及的连接器的制造方法的第一实施方式的说明图,是表示通过 插入成形而将第二壳体部成形的工序的立体图。
图7是本发明所涉及的连接器的制造方法的第一实施方式的说明图,是表示第二 壳体部的成形后的状态的立体图。图8是本发明所涉及的连接器的制造方法的第一实施方式的说明图,是表示从图 7所示的状态进行切断及弯曲加工而形成壳体的状态的立体图。图9是本发明所涉及的连接器的制造方法的第一实施方式的说明图,是表示装配 结束后的状态的立体图。图10是表示在图3所示的第一壳体部的成形工序中使用的第一压紧夹具及第二 压紧夹具的立体图。图11是图8所示的壳体的俯视图。图12是图8所示的壳体的仰视图。图13是图8所示的壳体的侧视图。图14是从后面侧观察图8所示的壳体的立体图。图15是设置于图8所示的保持部的端子构件的主要部分放大俯视图。图16是本发明所涉及的连接器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分解立体图。图17是本发明所涉及的连接器的第一实施方式的主视图。图18是本发明所涉及的连接器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后视图。图19是本发明所涉及的连接器的第一实施方式的俯视图。图20是表示本发明所涉及的连接器的第一实施方式具有的框体的立体图。图21是表示本发明所涉及的连接器的第一实施方式具有的开闭器的立体图。图22是表示安装于本发明所涉及的连接器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对方侧连接器的主 要部分立体图。图23是图22所示的对方侧连接器的主视图。图24是本发明所涉及的连接器的制造方法的第二实施方式的说明图,是表示配 置于下层的第一端子构件的立体图。图25是本发明所涉及的连接器的制造方法的第二实施方式的说明图,是表示配 置于上层的第二端子构件的立体图。图26是本发明所涉及的连接器的制造方法的第二实施方式的说明图,是表示将 图24所示的第一端子构件进行弯曲加工后的状态的立体图。图27是本发明所涉及的连接器的制造方法的第二实施方式的说明图,是表示将 图25所示的第二端子构件进行弯曲加工后的状态的立体图。图28是本发明所涉及的连接器的制造方法的第二实施方式的说明图,是表示在 第一端子构件上配置有第二端子构件的状态的立体图。图29是本发明所涉及的连接器的制造方法的第二实施方式的说明图,是表示通 过插入成形而将壳体成形的工序的立体图。图30是本发明所涉及的连接器的制造方法的第二实施方式的说明图,是表示从 图29所示的状态进行切断及弯曲加工而将壳体成形的状态的立体图。图31是本发明所涉及的连接器的制造方法的第二实施方式的说明图,是表示即 将装配结束前的状态的立体图。图32是表示在图29中所示的壳体的成形工序中使用的第一压紧夹具及第二压紧夹具的立体图<
图33是本发明所涉及的连接器的第二实施方式的分解立体图。 图34是本发明所涉及的连接器的第二实施方式具有的壳体的主视图。 图35是本发明所涉及的连接器的第二实施方式具有的壳体的侧视图。 图36是本发明所涉及的连接器的第二实施方式具有的壳体的后视图。 图37是从下方观察本发明所涉及的连接器的第二实施方式具有的壳体的立体
图38是表示本发明所涉及的连接器的第二实施方式的动作的立体图。 图39是从后面侧观察图38所示的连接器的第二实施方式的立体图。 符号说明 1第一端子构件 la连接梁 lb缩颈部分 2第一接触部 3第一外部连接部 4第一压紧夹具 4a突起
5第二压紧夹具 5a突起 6第一壳体部 7凹陷部(卡合部) 8收容部 9第二端子构件 10第二接触部 11第二外部连接部 12第三压紧夹具 13第二壳体部 14突起部(卡合部) 15壳体 16保持部 17槽部 18框体 19连结部 20弹簧收容部 21 突出壁 22贯通孔
23螺旋弹簧(施力构件) 24开口部
25开闭器(*乂?夕一)0092]25a开口部0093]25b棒状部0094]25c突起(引导部)0095]26引导孔(引导部)0096]26a终端部0097]27突出部0098]27a下端部0099]28卡合部0100]30对方侧连接器0101]31突出部0102]32开口部0103]33第一外部连接端子0104]34第二外部连接端子0105]40第一端子构件0106]40a连接梁0107]41第二端子构件0108]41a连接梁0109]42第一接触部0110]43第一外部连接部0111]44第二接触部0112]45第二外部连接部0113]46第一压紧夹具0114]46a第一突起0115]46b第二突起0116]47第二压紧夹具0117]47a第一突起0118]47b第二突起0119]48壳体0120]49保持部0121]50槽部0122]51弹簧收容部0123]52突出壁0124]53贯通孔0125]54框体0126]55开口部0127]56开闭器0128]56a开口部0129]56b棒状部0130]56c突起(引导部)
9
57螺旋弹簧(施力构件)
58引导孔(引导部)
58a终端部
59突出部
59a下端部
60 卡合部
61贯通孔
62连结部
具体实施例方式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所涉及的连接器及连接器的制造方法的实施方式进行说 明。[本发明所涉及的连接器的制造方法的第一实施方式]图1 9是本发明所涉及的连接器的制造方法的第一实施方式的说明图。图10 是表示在图3所示的第一壳体部的成形工序中使用的第一压紧夹具及第二压紧夹具的立 体图。在后述的本发明所涉及的连接器的第一实施方式中,在上下层配置有端子构件, 图1表示配置在下层的第一端子构件,该第一端子构件1通过对金属板的冲裁加工形成。多 个第一端子构件1的第一外部连接部3分别通过连接梁la连结。图1所示的第一端子构件1被弯曲加工为如图2所示的状态,其明确地划分为与 后述的对方侧连接器30的第一外部连接端子33电接触的第一接触部2、与该第一接触部2 连接设置且与外部配线连接的第一外部连接部3。图3表示将作为后述的绝缘性的壳体15的分割部分的第一壳体部6成形的工序。 如图2所示,在弯曲加工后的第一端子构件1的下侧配置按压该第一端子构件1的下表面 的第一压紧夹具4,在第一端子构件1的上侧配置按压第一端子构件1的上表面的第二压紧 夹具5。像这样,在由第一压紧夹具4和第二压紧夹具5阻止第一端子构件1的上下的移动 的状态下,向未图示的金属模中注入树脂从而实施第一次的插入成形。如图10所示,在第 一压紧夹具4的上表面设置多个能够分别与第一端子构件1的第一接触部2的下表面抵接 的突起4a。并且,在第二压紧夹具5的下表面也设置多个能够分别与第一端子构件1的第 一接触部2的上表面抵接的突起5a。通过所述第一压紧夹具4的突起4a和第二压紧夹具 5的突起5a夹持第一端子构件1,从而进行第一次的插入成形。在该第一次的插入成形后,将连结多个第一端子构件1的第一外部连接部3的连 接梁la中的、位于第一外部连接部3之间的位置的部分切断,并且将第一端子构件1的两 端部分连接,形成图4所示的状态。由此,将第一壳体部6成形,其中第一壳体部6在下侧 设置有上述的第一接触部2,且作为具有后述的壳体15的保持部16的下侧部分的分割部 分。在该第一壳体部6中,在两侧部分别形成卡合部即与后述的第二壳体部13的卡合部卡 合的多个凹陷部7。并且,在第一壳体部6的上表面形成多个收容后述的第二端子构件9的 第二接触部10的收容部8。然后,如图5所示,将多个第二端子构件9分别收容于如图4所示形成的第一壳体部6的各收容部8中,其中多个第二端子构件9在独立冲裁形成之后进行弯曲加工,具有第 二接触部10和与该第二接触部10连接设置的第二外部连接部11,且配置于第一端子构件 1的上方。另外,与第一端子构件1中的同样,第二端子构件9的第二外部连接部11也分别 由连接梁连结。如图6所示,从图5所示的状态,将按压第二端子构件9的上表面的第三压紧夹具 12配置在第一壳体部6的上侧,通过第三压紧夹具12的下表面阻止第二端子构件4的上 方向的移动,通过第一壳体部6的上表面阻止第二端子构件9的下方向的移动,在这种状态 下,将树脂注入未图示的金属模从而实施第二次的插入成形。由此,如图7所示,在第一壳体部6上成形有第二壳体部13,第二壳体部13具有第 二接触部10,且作为形成后述的壳体15的保持部16的上侧的分割部分。在第二次的插入 成形后,将连结多个第二端子构件9的第二外部连接部11的连接梁中的、位于第二外部连 接部11间的部分切断,并且将第二端子构件9的两端部分切断,成为图8所示的状态。如该图8所示,由第一壳体部6和第二壳体部13形成壳体15。通过在设置于第一 壳体部6的凹陷部7上配置第二壳体部13的卡合部即突起部14,由于第一壳体部6和第二 壳体部13,在两面中的一个面即下表面排列有多个第一端子构件1的第一接触部2,在另一 个面即上表面排列有多个第二端子构件9的第二接触部10,形成安装于后述的对方侧连接 器30的保持部16。对于在该保持部16中的第一接触部2与第二接触部10的配置关系在 后述的连接器的第一实施方式中说明。在位于保持部16的前侧的上下端部分别设置有槽部17,各槽部17分别收容第一 端子构件1的第一接触部2的切断端部和第二端子构件9的第二接触部10的切断端部。然后,在壳体15上设置一对弹簧收容部20和贯通孔22,其中一对弹簧收容部20 分别收容后述的施力构件例如螺旋弹簧23,贯通孔22分别形成于设置在装置的内侧的左 右的突出壁21且与弹簧收容部20连通。最后,如图9所示,在金属制的框体18内装入开闭器25和图8所示的壳体15,完 成连接器的装配。即,开闭器25具有使壳体15的保持部16、设置于该保持部16的下表面 的第一接触部2以及设置于保持部16的上表面的第二接触部10能够突出的开口部25a,且 随着向后述的对方侧连接器30的框体18的开口部24插入而能够移动,将该开闭器25装 入框体18的开口部24中,在该状态下,将由第一壳体部6和第二壳体部13构成的壳体15 收容到框体18内,由此完成本发明所涉及的连接器的制造方法的第一实施方式。[本发明所涉及的连接器的第一实施方式]图11 15是图8所示的壳体的说明图,图11是俯视图,图12是仰视图,图13是 侧视图,图14是从背面侧观察的立体图,图15是端子构件的主要部分放大图。图16 19 是本发明所涉及的连接器的第一实施方式的说明图,图16是分解立体图,图17是主视图, 图18是后视图,图19是俯视图。图20是表示本发明所涉及的连接器的第一实施方式具有 的框体的立体图,图21是表示本发明所涉及的连接器的第一实施方式具有的开闭器的立 体图。利用所述图11 图21以及上述的图4、8、9来说明本发明所涉及的连接器的第一实 施方式。在本发明所涉及的连接器的第一实施方式中,如图17所示,以在从与后述的对方 侧连接器30的插拔方向正交的截面观察时,在与相邻的第一接触部2之间的部分对置的位置配置有第二接触部10,在与相邻的第二接触部10之间的部分对置的位置配置有第一接 触部2的方式来设定保持部16中的第一接触部2与第二接触部10的配置关系。为了实现 这样的结构,在收容上述的图4所示的第二端子构件9的收容部8中,以在从与对方侧连接 器30的插拔方向正交的截面观察时,收容部8配置于与形成于第一壳体部6的保持部16 上的第一接触部2之间对应的位置的方式来设定该收容部8的位置。并且,如图15所示,在该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连接器中,以相邻的第一外部连 接部3之间的间隔与相邻的第一端子构件1的第一接触部2之间的间隔相比更宽的方式使 多个第一端子构件1在保持部16上排列。对于第二端子构件9也是同样,以相邻的第二外 部连接部11之间的间隔与相邻的第二端子构件9的第二接触部10之间的间隔相比更宽的 方式使多个第二端子构件9在保持部16上排列。即,第一外部连接部3的宽度尺寸设定为小于第一端子构件1的第一接触部2的 宽度尺寸,第一接触部2的侧部和与第一接触部2连接设置的第一外部连接部3的一部分 的侧部通过树脂埋设。同样地,第二外部连接部11的宽度尺寸设定为小于第二端子构件9 的第二接触部10的宽度尺寸,第二接触部10的侧部和与第二接触部10连接设置的第二外 部连接部11的一部分的侧部通过树脂埋设。另外,在该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连接器中,如图11、12、14、18等所示,从壳体15 突出的第一端子构件1的第一外部连接部3的部分以及第二端子构件9的第二外部连接部 11的部分分别折弯形成。在各个第一端子构件1中,第一外部连接部3在接近壳体15的位 置折弯,在各个第二端子构件9中,第二外部连接部11在远离壳体15的位置折弯。例如, 具有将第二外部连接部11 一体地连结且由绝缘性的树脂构成的连接部19,各个第二外部 连接部11通过该连接部19同时折弯。并且,在该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连接器中,如图9、16、21等所示,具有开闭器 25,其配置于框体18的后述的对方侧连接器30插入的开口部24且在对方侧连接器30的 插拔方向上能够移动;施力构件,例如螺旋弹簧23,其对该开闭器25向框体18的开口部24 方向施力。并且,具有将开闭器25在后述的对方侧连接器30的插拔方向上引导的引导部。 如图9、16所示,该引导部由设置于开闭器25的突起25c和设置于框体18且将突起25c在 对方侧连接器30的插拔方向上引导的引导孔26构成。如图20等所示,在比引导孔26的 终端部26a更靠跟前的位置,框体18向该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连接器的厚度方向折弯形 成,开闭器25的突起25c的一部分能够从该折弯形成的框体18部分的引导孔26突出。上 述的引导孔26的终端部26a及包含该终端部26a的附近部分的框体18部分例如由突出部 27形成,该突出部27在比引导孔26的终端部26a更靠跟前的位置折弯形成。突出部27的 下端部27a位于引导孔26的终端部26a的下方。S卩,引导孔26的终端部26a通过突出部 27的下端部27a而闭合。如图19、20所示,在框体18上设置有与壳体15卡合的安装用的 一对卡合部28。如图16等所示,开闭器25除了具有壳体15的保持部16插通的开口部25a、构成 引导部的突起25c之外,还分别在两侧部具有保持螺旋弹簧23的棒状部25b,所述棒状部 25b的各个端部能够随着开闭器25向装置内侧移动而分别插入对应的图18等所示的壳体 15的突出壁21的贯通孔22中。[对方侧连接器]
图22是表示安装于本发明所涉及的连接器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对方侧连接器的主 要部分立体图,图23是图22所示的对方侧连接器的主视图。如上述的图22、23所示,安装于上述的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连接器的对方侧连 接器30具有插入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连接器的框体18的开口部24的突出部31。在该突 出部31内设置有开口部32,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连接器的保持部16嵌入该开口部32。 如图23所示,在形成对方侧连接器30的开口部32的下表面侧设置有多个第一外部连接端 子33,该第一外部连接端子33能够与设置于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连接器的保持部16的 下表面的各个第一接触部2电接触。并且,在形成对方侧连接器30的开口部32的上表面 侧设置有多个第二外部连接端子34,该第二外部连接端子34能够与设置于第一实施方式 所涉及的保持部16的上表面的各个第二接触部10电接触。[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连接器的动作]在以使图22所示的对方侧连接器30的突出部31嵌入在图9等中所示的第一实 施方式所涉及的连接器的框体18的开口部24的方式而使对方侧连接器30安装于第一实 施方式所涉及的连接器时,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连接器具有的开闭器25随着对方侧连 接器30的插入而抵抗螺旋弹簧23的力向装置的内侧移动。随之,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 连接器的壳体15的保持部16开始从开闭器25的开口部25a显著露出,该保持部16嵌入 对方侧连接器30的开口部32中。在此过程中,开闭器25的突起25c在框体18的引导孔26内被引导而向装置的内 侧移动,开闭器25的一对棒状部25b也使螺旋弹簧23压缩而进入壳体15的弹簧收容部 20。在开闭器25移动到使保持部16的第一接触部2及第二接触部10完全露出的装置的 最内侧位置的过程中,开闭器25的突起25c在图2所示的引导孔26的终端部26a的上侧 前进,一部分从引导孔26向外部空间突出。并且,开闭器25的棒状部25b各自的端部进入 壳体15的各个突出壁21的贯通孔22内。在开闭器25移动到装置的最内侧位置的状态下,对方侧连接器30的第一外部连 接端子33与设置于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连接器的保持部16的第一端子构件1的第一接 触部2接触,对方侧连接器30的第二外部连接端子34与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连接器的 保持部16的第二端子构件9的第二接触部10接触。由此,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连接器 与对方侧连接器30之间的信号能够发送接收。在从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连接器拔出对方侧连接器30时,开闭器25的突起25c 通过图9等所示的一对螺旋弹簧23在框体18的引导孔26内被引导,开闭器25在框体18 的开口部24的方向上移动。随之,开闭器25的棒状部25b从壳体15的突出壁21的贯通 孔22及弹簧收容部20退出。如图9所示,在开闭器25的突起25c与框体18的引导孔26 的始端部卡合时,开闭器25的移动停止,恢复到初始状态。这时,构成设置于壳体15的保 持部16的第一接触部2及第二接触部10保持于由框体18和开闭器25包围的闭合空间内 的状态。[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连接器的效果]根据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连接器,在从与对方侧连接器30的插拔方向正交的 截面观察时,如图17所示,由于第一接触部2位于相邻的第二接触部10之间,第二接触部 10位于相邻的第一接触部2之间,因此,能够利用该第一接触部2的配设位置与第二接触部
1310的配设位置的偏差,在通过第一压紧夹具4及第二压紧夹具5,或通过第三压紧夹具12, 分别抑制各个形成第一接触部2的第一端子构件1和形成第二接触部10的第二端子构件 9的移动的同时插入成形,在壳体15的下表面设置第一接触部2,在上表面设置第二接触部 10。即,能够将分别配设在保持部16的两面的第一接触部2和第二接触部10在插入成形 时不会移动而精度良好地设置。由此,能够通过插入成形而实现第一接触部2及第二接触 部10的窄间距化。从而,该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连接器的宽度方向的小型化变得可能。并且,在第一次插入成形后,将分别连结多个第一端子构件1的第一外部连接部3 的连接梁la中的、位于第一外部连接部3之间的位置的部分切断,在第二次的插入成形后, 将分别连结多个第二端子构件9的第二外部连接部11的连接梁中的、位于第二外部连接部 11之间的位置的部分切断,这时,通过使第一端子构件1之间的间隔及第二端子构件9间的 间隔变窄,使得即使相邻的第一端子构件1的第一接触部2之间的间隔及相邻的第二端子 构件9的第二接触部10之间的间隔设定为较窄,与所述的第一接触部2、第二接触部10间 的间隔相比,相邻的第一外部连接部3之间的间隔及相邻的第二外部连接部11间的间隔也 较宽,因此,能够使切断连结第一外部连接部3、第二外部连接部11的连接梁la等的加工工 具的刀刃采用与相邻的第一外部连接部3之间的间隔、第二外部连接部11之间的较宽的间 隔对应的刀刃。即,能够使第一接触部2之间的间隔及第二接触部10间的间隔较窄,并且 能够使切断连结各第一外部连接部3及第二外部连接部11的连接梁la等的加工工具的刀 刃比较厚。由此,能够实现第一接触部2及第二接触部10的窄间距化,能够实现该第一实 施方式所涉及的连接器的宽度方向的小型化。此外,能够延长加工工具的寿命,将加工工具 的维护抑制得很少。由此,能够提高该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连接器的生产效率。另外,在该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连接器中,第一外部连接部3的宽度尺寸与第 一端子构件1的第一接触部2的宽度尺寸相比设定为较小,并且第二外部连接部11的宽度 尺寸与第二端子构件9的第二接触部10的宽度尺寸相比设定为较小,由树脂将第一接触部 2的侧部和第一外部连接部3的一部分的侧部埋设,由树脂将第二接触部10的侧部和第二 外部连接部11的一部分的侧部埋设。通过这样构成,由于在伴随安装而从对方侧连接器30 向第一端子构件1的第一接触部2或第二端子构件9的第二接触部10施加按压力时,能够 由图15所示的连结第一接触部2和第一外部连接部3的缩颈部分lb、连结第二接触部10和 第二外部连接部11的缩颈部分的树脂来承受该按压力,因此,在安装对方侧连接器30时, 能够防止第一端子构件1、第二端子构件9在对方侧连接器30的插拔方向上移动。由此,能 够得到更加稳定的可靠性高的结构。此外,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连接器构成为,从壳体15突出的第一端子构件1的 第一外部连接部3的部分、第二端子构件9的第二外部连接部11的部分分别折弯形成,且 设置有将从壳体15突出的第二端子构件9的第二外部连接部11连结成一体的绝缘性的连 结部19。由此,能够通过连结部19使多个第二端子构件9的第二外部连接部11的部分同 时精度良好地折弯,有助于提高该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制造效率。另外,将第一端子构件1的第一外部连接部3在壳体15附近的位置弯折,将上述 的连结部19设置于在从壳体15远离的位置折弯的第二端子构件9的第二外部连接部11, 由此能够将第一端子构件1的第一外部连接部3、第二端子构件9的第二外部连接部11互 不干涉地配置。从而,能够得到稳定的具有可靠性的结构。
并且,如图8所示,由于在壳体15的保持部16上设置有分别收容第一端子构件1 的第一接触部2的切断端部、第二端子构件9的第二接触部10的切断端部的槽部17,因此 能够防止所述的第一端子构件1的第一接触部2的切断端部、第二端子构件9的第二接触 部10的切断端部向对方侧连接器30的滑动面突出所引起的第一接触部2或第二接触部10 破损的情况。从而,能够得到稳定的具有可靠性的结构。
此外,在该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连接器中,在对方侧连接器30插入框体18的开 口部24而开闭器25移动到装置的最内侧位置时,开闭器25的突起25c变为从折弯形成的 框体18部分的引导孔26向外部空间突出的状态。即,在开闭器25移动到装置的最内侧位 置时,突起25c能够不被引导孔26限制而在外部空间内移动。通过像这样将突起25c设置 于开闭器25,从而能够消除对对方侧连接器30的外形形状的限制,并且能够实现该连接器 的宽度方向的小型化,同时能够确保开闭器25的必要的移动量。此外,由于框体18在比引 导孔26的终端部26a更靠跟前的位置向该连接器的厚度方向折弯形成,因此能够缩小装置 整体的长度尺寸,还能够抑制长度方向的大型化。即,能够实现确保可靠性较高的功能和装 置整体的小型化。另外,由于上述折弯形成的框体18部分由突出部27形成,将该突出部27折弯即 可,因此折弯加工简单,有助于提高制造效率。此外,由于突出部27的周围不需要框体18 部分,因此能够将形成框体18的材料费用抑制为较少,增强实用性。并且,能够通过框体18的卡合部28将框体18和壳体15固定为一体,能够实现牢 固且稳定的结构。另外,由于设置为在开闭器25移动到装置的内侧位置附近时,开闭器25的棒状部 25b的端部插入壳体15的贯通孔22中,因此,能够容易地确保必要的开闭器25的移动量。此外,由于引导开闭器25的突起25c的引导孔26的终端部26a采用通过框体18 的突出部27的下端部27a而闭合的结构,因此,能够确保引导孔26的强度,有助于实现稳 定的结构。[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连接器的制造方法的效果]此外,在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连接器的制造方法中,在第一壳体部6成形的工 序中,能够在通过第一压紧夹具4和第二压紧夹具5抑制形成第一接触部2的第一端子构 件1的移动的同时进行插入成形。并且,在第二壳体部13成形的工序中,能够在通过第一 壳体部6和第三压紧夹具12抑制形成第二接触部10的第二端子构件9的移动的同时进行 插入成形。即,能够将分别在保持部16的两面排列的第一接触部2及第二接触部10在插 入成形时不会移动而精度良好地设置,能够通过插入成形而实现第一接触部2、第二接触部 10的窄间距化。由此,能够实现该连接器的宽度方向的小型化。并且,通过在插入成形时将第二端子构件9的第二接触部10配置于形成在保持 部16上的收容部8中,从而能够将第二端子构件9简单地定位于第一壳体部6上。此外, 通过将第二端子构件9的第二接触部10配置于第一壳体部6的收容部8中而进行插入成 形,从而能够在从与对方侧连接器30的插拔方向正交的截面观察时,精度良好地将第二接 触部10配置于相邻的第一接触部2之间,并且精度良好地将第一接触部2配置于相邻的第 二接触部10之间。另外,通过在第一壳体部6成形的工序中在第一壳体部6上设置凹陷部7,在第二壳体部13成形的工序中在第二壳体部13上设置与凹陷部7卡合的突起部14,从而能够使 第一壳体部6和第二壳体部13牢固地一体化。由此,能够得到在保持部16的下表面具有 第一接触部2,在上表面具有第二接触部10的稳定结构的壳体15。并且,通过在框体18内装入开闭器25,从而能够实现设置于壳体15的保持部16 的第一接触部2及第二接触部10的保护,得到可靠性较高的连接器。[本发明所涉及的连接器的制造方法的第二实施方式]图24 31是本发明所涉及的连接器的制造方法的第二实施方式的说明图。图32 是表示图29所示的壳体的成形工序中使用的第一压紧夹具及第二压紧夹具的立体图。首先,图24所示的配置于下层的第一端子构件40和图25所示的配置于上层的第 二端子构件41通过对金属板冲裁加工形成。多个第一端子构件40的第一外部连接部43 通过连接梁40a连结。同样地,多个第二端子构件41的第二外部连接部45通过连接梁41a 连结。图24所示的配置于下层的第一端子构件40进行如图26所示的弯曲加工,明确地 划分为与上述的对方侧连接器30的第一外部连接端子33电接触的第一接触部42、与该第 一接触部42连接设置且与外部配线连接的第一外部连接部43。同样地,图25所示的配置 于上层的第二端子构件41进行如图27所示的弯曲加工,划分为与对方侧连接器30的第二 外部连接端子34电接触的第二接触部44、与该第二接触部44连接设置且与外部配线连接 的第二外部连接部45。接下来,如图28所示,将图26所示的第一端子构件40的第一接触部42配置于下 层,将图27所示的第二端子构件41的第二接触部44配置于上层并使它们重叠。这时,并 排设置的多个第一端子构件40和并排设置的多个第二连接端子41分别配置为互相错开的 状态。接下来,如图29所示,将第一压紧夹具46配置于第一端子构件40的下侧,将第二 压紧夹具47配置于第二端子构件41的上侧,在通过所述的第一压紧夹具46及第二压紧夹 具47按压第一端子构件40及第二端子构件41的状态下进行插入成形。在此如图32所示, 在第一压紧夹具46的上表面形成有高度较低的第一突起46a、和比该第一突起46a高的第 二突起46b,在第二压紧夹具47的下表面形成有高度较低的第一突起47a、和比该第一突起 47a高的第二突起47b。如上所述,在通过第一压紧夹具46和第二压紧夹具47按压第一端 子构件40及第二端子构件41时,由第一压紧夹具46的第一突起46a按压第一端子构件40 的下表面,而使第一压紧夹具46的第二突起46b插通在第一端子构件40之间,从而由该第 二突起46b按压第二端子构件41的下表面。多个第一端子构件40中的相邻的第一端子构 件40之间的间隙设定为第一压紧夹具46的第二突起46b能够插通的尺寸。另外,由第二 压紧夹具47的第一突起47a按压第二端子构件41的上表面,而使第二压紧夹具47的第二 突起47b插通在第二端子构件41之间,从而由该第二突起47b按压第一端子构件40的上 表面。多个第二端子构件41中的相邻的第二端子构件41之间的间隙设定为第二压紧夹具 47的第二突起47b能够插通的尺寸。在上述的插入成形后,将连结多个第一端子构件40的第一外部连接部43的连接 梁40a中的、位于第一外部连接部43之间的部分切断。同样地,将连结多个第二端子构件 41的第二外部连接部45的连接梁41a中的、位于第二外部连接部45之间的部分切断。并且,将第一端子构件40及第二端子构件41的两端部分切断。由此,图30所示的壳体48成 形。即,成形如下所述的壳体48 在保持部49的下表面设有第一接触部42,在上表面设有 第二接触部44,且具有收容第一端子构件40的第一接触部42的切断端部及第二端子构件 41的第二接触部44的切断端部的槽部50。另外,如同图30所示,在壳体48上设置有与上述的第一实施方式等同的一对弹簧 收容部51、分别形成于设置在装置的内侧位置的左右的突出壁52且与弹簧收容部51连通 的贯通孔53。并且,如图31所示,在金属制的框体54内装入开闭器56、图30所示的壳体48。然 后,将框体54的突出部59及卡合部60向下方折弯,完成连接器的制造。[本发明所涉及的连接器的第二实施方式]图33是本发明所涉及的连接器的第二实施方式的分解立体图。图34 37是壳体 的说明图,图34是主视图,图35是侧视图,图36是后视图,图37是从下方观察的立体图。如所述的图33 图37及图30、31所示,本发明所涉及的连接器的第二实施方式 也与上述的连接器的第一实施方式形成为大致等同的结构。即,如图34等所示,在壳体48 的保持部49的下表面设置有第一接触部42,在上表面设置有第二接触部44。此外,以在从 与对方侧连接器30的插拔方向正交的截面观察时,在与相邻的第一接触部42之间对置的 位置配置第二接触部44,在与相邻的第二接触部44之间对置的位置配置第一接触部42的 方式来设定保持部49中的第一接触部42和第二接触部44的配置关系。其中,保持部49 由一结构体构成,不像上述的连接器的第一实施方式那样,没有形成凹陷部7及突起部14。开闭器56与连接器的第一实施方式等同,具有保持部49插通的开口部56a、保持 螺旋弹簧57的棒状部56b、构成引导部的突起56c。如图31等所示,在框体54上设置有引 导孔58,该引导孔58构成引导开闭器56的突起56c的引导部。并且,如图37等所示,第一端子构件40的第一外部连接部43及第二端子构件41 的第二外部连接部44的配置关系也与上述的第一实施方式等同,第二外部连接部45具有 能够同时折弯的绝缘性的连结部62。第一端子构件40的第一接触部42与第一外部连接部43的宽度尺寸的大小关系、 及第二端子构件41的第二接触部44与第二外部连接部45的宽度尺寸的大小关系也与上 述的图15所示的连接器的第一实施方式中的部件为等同的。图38是表示本发明所涉及的连接器的第二实施方式的动作的立体图,图39是从 后面侧观察图38所示的连接器的第二实施方式的立体图。如所述的图38、39所示,该连接器的第二实施方式与上述的连接器的第一实施方 式同样地,框体54在引导孔58的终端部58a更靠跟前的位置向该连接器的厚度方向折弯 形成,开闭器56的突起56c的一部分能够从该折弯形成的框体54部分即突出部59的引导 孔58突出。[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连接器及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连接器的制造方法的效 果]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连接器也与上述的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连接器同样地, 能够利用第一端子构件40的第一接触部42的配设位置和第二端子构件41的第二接触部 44的配设位置的偏差,在通过第一压紧夹具46及第二压紧夹具47抑制第一端子构件40及第二端子构件41的独立的移动的同时进行插入成形,在壳体48的保持部49的下表面设置 第一接触部42,在上表面设置第二接触部44。S卩,与上述的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连接器 同样地,在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连接器中,也能够使分别排列在保持部49的两面的第一 接触部42及第二接触部44在插入成形时不会移动而精度良好地设置。其他作用效果与第 一实施方式等同。此外,如上所述,在制造连接器的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制造方法中,在形成壳体 48的工序中,能够在通过第一压紧夹具46和第二压紧夹具47抑制第一端子构件40及第二 端子构件41的移动的同时进行插入成形。即,与上述的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连接器同样 地,在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连接器中,也能够使分别排列在保持部49的两面的第一接触 部42及第二接触部44在插入成形时不会移动而精度良好地设置,而能够得到与上述的第 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连接器的制造方法等同的作用效果。并且特别地,该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连接器的制造方法能够在一次插入成形中 将在保持部49的两面具有第一接触部42、第二接触部44的壳体48成形。由此,能够提高 制造作业的效率。
权利要求
一种连接器,其在绝缘性的壳体上形成有向对方侧连接器安装的保持部,在该保持部的两面中的一个面上排列有所述对方侧连接器的第一外部连接端子电接触的多个第一接触部,在所述两面中的另一个面上排列有所述对方侧连接器的第二外部连接端子电接触的多个第二接触部,所述连接器的特征在于,所述保持部的所述第一接触部与所述第二接触部的配置关系设定为,在从与所述对方侧连接器的插拔方向正交的截面观察时,所述第二接触部配置在与相邻的所述第一接触部之间的部分对置的位置上,所述第一接触部配置在与相邻的所述第二接触部之间的部分对置的位置上。
2.一种连接器的制造方法,在该连接器中,在绝缘性的壳体上形成有向对方侧连接器 安装的保持部,在该保持部的两面中的一个面上排列有所述对方侧连接器的第一外部连接 端子电接触的多个第一接触部,在所述两面中的另一个面上排列有所述对方侧连接器的第 二外部连接端子电接触的多个第二接触部,其中,所述保持部的所述第一接触部与所述第 二接触部的配置关系设定为,在从与所述对方侧连接器的插拔方向正交的截面观察时,所 述第二接触部配置在与相邻的所述第一接触部之间的部分对置的位置上,所述第一接触部 配置在与相邻的所述第二接触部之间的部分对置的位置上,所述连接器的制造方法的特征 在于,包括成形第一壳体部的工序,在该工序中,以夹着形成所述第一接触部的第一端子构件的 方式配置第一压紧夹具和第二压紧夹具,在通过所述第一压紧夹具及第二压紧夹具各自的 突起按压所述第一端子构件的状态下进行插入成形,从而成形具有所述保持部的一个分割 部分和所述第一接触部的第一壳体部;成形第二壳体部的工序,在该工序中,在所述成形第一壳体部的工序中成形的所述第 一壳体部上载置形成所述第二接触部的第二端子构件,在通过第三压紧夹具按压该第二端 子构件的状态下进行插入成形,从而成形具有所述保持部的另一个分割部分和所述第二接 触部的第二壳体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连接器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壳体部形成有收容所述第二端子构件的所述第二接触部的收容部,所述收容部的位置设定为,在从与所述对方侧连接器的插拔方向正交的截面观察时, 所述收容部配置在与所述第一壳体部的形成于所述保持部的第一接触部之间对应的位置 上。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连接器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成形所述第一壳体部的工序中,在所述第一壳体部上形成与所述第二壳体部卡合的 卡合部,在成形所述第二壳体部的工序中,在所述第二壳体部上形成与所述第一壳体部的 所述卡合部卡合的卡合部。
5.根据权利要求2 4中任一项所述的连接器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将开闭器装入框体的开口部,在该状态下将由所述第一壳体部和所述第二壳体部构成 的壳体收容于所述框体内,其中所述开闭器具有使所述壳体的所述保持部、设于该保持部 的所述一个面的所述第一接触部及设于所述保持部的所述另一个面的所述第二接触部能 够突出的开口部,且随着所述对方侧连接器的插入而能够移动。
6.一种连接器的制造方法,在该连接器中,在绝缘性的壳体上形成有向对方侧连接器安装的保持部,在该保持部的两面中的一个面上排列有所述对方侧连接器的第一外部连接 端子电接触的多个第一接触部,在所述两面中的另一个面上排列有所述对方侧连接器的第 二外部连接端子电接触的多个第二接触部,其中,所述保持部的所述第一接触部与所述第 二接触部的配置关系设定为,在从与所述对方侧连接器的插拔方向正交的截面观察时,所 述第二接触部配置在与相邻的所述第一接触部之间的部分对置的位置上,所述第一接触部 配置在与相邻的所述第二接触部之间的部分对置的位置上,所述连接器的制造方法的特征 在于,将形成所述第一接触部的第一端子构件和形成所述第二接触部的第二端子构件重叠 配置,以夹着所述第一端子构件和第二端子构件的方式配置第一压紧夹具和第二压紧夹具, 通过所述第一压紧夹具的第一突起按压所述第一端子构件,而使所述第一压紧夹具的第二 突起插通在所述第一端子构件之间,通过该第一压紧夹具的所述第二突起按压所述第二端 子构件,所述第二压紧夹具的第一突起按压所述第二端子构件,而使所述第二端子构件的 第二突起插通在所述第二端子构件之间,通过该第二压紧夹具的所述第二突起按压所述第 一端子构件,在这种状态下进行插入成形,从而成形具有设有所述第一接触部和所述第二 接触部的保持部的壳体。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连接器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将开闭器装入框体的开口部,在该状态下将所述壳体收容于框体内,其中所述开闭器 具有使所述壳体的所述保持部、设于该保持部的所述一个面的所述第一接触部及设于所述 保持部的所述另一个面的所述第二接触部能够突出的开口部,且随着所述对方侧连接器的 插入而能够移动。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供能够将分别在保持部的两面排列的接触部在插入成形时不会移动而精度良好地设置的连接器及连接器的制造方法。在绝缘性的壳体(15)上形成有安装于对方侧连接器(30)的保持部(16),在保持部(16)的下表面排列有与对方侧连接器(30)的第一外部连接端子(33)电接触的多个第一接触部(2),在保持部(16)的上表面排列有与对方侧连接器(30)的第二外部连接端子(34)电接触的多个第二接触部(10),保持部(16)的第一接触部(2)与第二接触部(10)的配置关系设定为,第二接触部(10)配置在与相邻的第一接触部(2)之间的部分对置的位置上,第一接触部(2)配置在与相邻的第二接触部(10)之间的部分对置的位置上。
文档编号H01R13/518GK101877446SQ201010168039
公开日2010年11月3日 申请日期2010年4月26日 优先权日2009年4月28日
发明者前田征宣, 大下智也, 须田裕二 申请人:阿尔卑斯电气株式会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