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连接器,尤其是涉及可以嵌合不同种类的对方侧连接器的连接器。
背景技术:
例如,如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第3425688号公报)所记载,插座连接器11 一般具 有导电性壳体14 ;收放在该壳体14的内侧的绝缘体13 ;装载在该绝缘体13上的多个导电 性触点12。嵌合在插座连接器11上的插头连接器1具有筒状的绝缘体3和设在该筒状的 内侧的多个导电性触点2。为了将插头连接器1嵌合到插座连接器11,将插头连接器1的 绝缘体3插入插座连接器11的壳体14时,插座连接器11的绝缘体13被插入插头连接器 1的绝缘体3,这些连接器1、11的触点2、12彼此接触。但是,在插座连接器中,将两个绝缘体并列地收放在壳体内。哪个绝缘体上都设有 多个触点。作为与这种插座连接器嵌合的插头连接器,具有使插座连接器的一个绝缘体插 入的插头连接器(以下称为第一插头连接器)和使插座连接器的两个绝缘体插入的插头连 接器(以下称为第二插头连接器)。在第二插头连接器的绝缘体设有两个插入口,第二插头连接器的绝缘体嵌入插座 连接器的壳体时,插座连接器的两个绝缘体分别插入两个插入口。另一方面,在第一插头连 接器的绝缘体上设有一个插入口,第一插头连接器的绝缘体插入插座连接器的壳体时,插 座连接器的一个绝缘体插入一个插入口。第二插头连接器的绝缘体的外形与插座连接器的壳体是大致相同形状,第二插头 连接器的绝缘体无间隙地嵌入插座连接器的壳体。因此,第二插头连接器的绝缘体难以从 插座连接器的壳体脱落。另一方面,由于在插座连接器的壳体内有两个绝缘体,第一插头连 接器的绝缘体的外形比插座连接器的壳体小,即使第一插头连接器的绝缘体插入插座连接 器的壳体,也在插座连接器的壳体内形成大的空洞。因此,有第一插头连接器的绝缘体从插 座连接器的壳体脱落的危险。
发明内容
本发明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在插座连接器的壳体内插入比该壳体小的插头连接器 的情况下,可以防止该插头连接器的脱落。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的连接器具备前侧开口并设置成筒状的壳体;配置 在上述壳体内的第一绝缘体;配置在上述壳体内且与上述第一绝缘体并列的第二绝缘体; 配设在上述第一绝缘体上的第一触点;配设在上述第二绝缘体上的第二触点;以及隔开 部,该隔开部以从上述壳体外向上述壳体内突出,并从前侧观察上述壳体时,将上述壳体内 的空洞分隔成上述第一绝缘体所在的第一区域和上述第二绝缘体所在的第二区域的方式 配置在上述壳体内,且设置成可向上述壳体外移动。根据本发明,如果插头连接器是嵌合到壳体内的第一区域及第二区域整体的大 小,则该插头连接器插入壳体内时,隔开部被插头连接器按压并向壳体外移动,第一绝缘体
3和第二绝缘体插入插头连接器。另一方面,如果插头连接器是嵌合到壳体内的第一区域的大小,则该插头连接器 插入壳体内的第一区域时,隔开部不被插头连接器按压,仍然配置在壳体内,第一绝缘体插 入插头连接器。在该状态下,插头连接器即使被按压向第二区域侧,由于插头连接器被隔开 部承受,因此能够使插头连接器难以脱落。如果插头连接器是嵌合到壳体内的第二区域的 大小,则该插头连接器插入壳体内的第二区域时也相同。优选是,上述连接器还具备以使上述隔开部从上述壳体外向上述壳体内突出的方 式保持上述隔开部的弹簧部,若上述隔开部向上述壳体外移动,则上述弹簧部弹性变形。根据上述结构,若嵌合到壳体内的第一区域及第二区域整体的大小的插头连接器 插入该壳体内,则隔开部被插头连接器按压,弹簧部进行弹性变形。若该插头连接器脱落 时,弹簧部回到原位,隔开部向壳体内突出。另外,嵌合到壳体内的第一区域或第二区域的大小的插头连接器即使插入第一区 域或第二区域,隔开部也不被插头连接器按压,而是被弹簧部保持,仍然配置在壳体内。因 此,能够使插头连接器难以脱落。优选是,上述连接器还具备在上述第一区域和上述第二区域之间向上述壳体内 侧凸出设置的凸部;以及从上述壳体内向上述壳体外贯通上述凸部的贯通孔,上述弹簧部 配置在上述壳体的外侧且上述凸部的相反侧,上述隔开部设在上述弹簧部,并且上述隔开 部通过上述贯通孔向上述壳体内突出。根据上述结构,由于弹簧部配置在壳体外侧且凸部的相反侧,因此可以简化连接 器的结构。而且,若嵌合到壳体内的第一区域或第二区域的大小的插头连接器插入第一区域 或第二区域,则因弹簧部的弹性力,插头连接器被隔开部和与凸部相对的壳体的内壁夹住, 因此能够防止插头连接器脱落。优选是,上述弹簧部是在上述壳体外侧且上述凸部的相反侧前后延伸的板簧部, 上述弹簧部向前向接近于上述贯通孔接近的方向倾斜,上述隔开部设在上述弹簧部的前 部。根据上述结构,由于弹簧部是板簧部,可以简化连接器的结构。优选是,上述隔开部可前后移动地设置在上述第一区域和上述第二区域之间,上 述弹簧部从上述隔开部的后方保持上述隔开部。更优选是,上述连接器还具备在上述第一区域和上述第二区域之间向上述壳体内 侧凸出设置的凸部,上述隔开部可前后移动地设置在上述凸部上。根据上述结构,若嵌合到壳体内的第一区域及第二区域整体的大小的插头连接器 插入该壳体内,则隔开部被插头连接器向后按压,弹簧部进行弹性变形。若该插头连接器脱 落,则弹簧部回到原位,隔开部向前移动,向壳体内突出。另外,嵌合到壳体内的第一区域或第二区域的大小的插头连接器即使插入第一区 域或第二区域,隔开部也不被插头连接器按压,而是被弹簧保持,仍然配置在壳体内。因此, 能够使插头连接器难以脱落。优选是,上述连接器还具备在上述第一区域和上述第二区域之间向上述壳体内侧 凸出设置的凸部,上述隔开部是设置在上述壳体内侧且与上述凸部相对的位置,并向上述
4壳体外侧进行弹性变形的板簧。根据上述结构,若嵌合到壳体内的第一区域及第二区域整体的大小的插头连接器 插入该壳体内,则隔开部被插头连接器按压,弹簧部进行弹性变形。由于该插头连接器由隔 开部的弹性力被夹在隔开部和凸部之间,因此能够防止该插头连接器脱落。另一方面,嵌合到壳体内的第一区域或第二区域的大小的插头连接器即使插入第 一区域或第二区域,隔开部仍然配置在壳体内。因此,能够使插头连接器难以脱落。优选是,上述凸部中上述第一区域侧的部分倾斜。根据上述结构,若嵌合到壳体内的第一区域的大小的插头连接器插入第一区域, 则由于凸部中第一区域侧的部分倾斜,因此该插头连接器向第二区域侧按压时容易脱落。 但是,隔开部可以防止这种脱落。本发明的效果如下。根据本发明,即使嵌合到壳体内的第一区域或第二区域的大小的插头连接器插入 第一区域或第二区域,也能够防止该插头连接器的脱落。
图1是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连接器的立体图。图2是该实施方式的连接器及两个插头连接器的立体图。图3是该实施方式的连接器的主视图。图4是该实施方式的连接器的剖视图。图5是该实施方式的连接器的壳体的展开图。图6是该实施方式的连接器及插入该连接器的插头连接器的剖视图。图7是该实施方式的连接器及插入该连接器的另一插头连接器的剖视图。图8是该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的连接器的立体图。图9是该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的连接器的立体图。图10是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连接器的立体图。图11是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的连接器的剖视图。图12是该实施方式的连接器的立体图。图13是该实施方式的连接器的剖视图。图14是该实施方式的连接器及插入该连接器的插头连接器的剖视图。图15是该实施方式的连接器及插入该连接器的另一插头连接体的剖视图。图中1、1A、IB-连接器,2-树脂成形部件,3_弹性片,4_壳体,5、6_触点,22、23_绝缘 体,31-板簧部,32-隔开部,32A-隔开部,31B-弹簧(弹簧部),32B_隔开部,46-凸部, 46b-倾斜部,46d-贯通孔,47,48-区域,49-间隙,90、100-插头连接器。
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参照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但是,在下面叙述的实施方式中,为了实施本发明附加了技术上理想的各种限定, 但发明的范围不限定于以下的实施方式及图示例。
第一实施方式图1是插座型连接器1的立体图。图2是该连接器1及插头型插头连接器90、100 的立体图。图3是连接器1的主视图。图4是沿图3所示的切断线IV-IV面的剖视图。如图1至图4所示,插座型连接器1具备树脂成形部件2、弹性片3、壳体4及多个 触点5、6。壳体4设成筒状,由导电性金属形成。壳体4的前侧开口,能够与对方侧的连接器 90、100 嵌合。壳体4具有上壁41、下壁42、左壁43、右壁44。上壁41和下壁42相对,在上壁41 的左右两侧分别设置左壁43、右壁44,在下壁42的右侧设置右壁44。在上壁41和左壁43 之间的内角部设有倾斜壁45。倾斜壁45向右侧向下倾斜。在下壁42的左端和右端之间设有向上壁41突出的凸部46。壳体4的内侧空间由 凸部46分为比凸部46靠左壁43侧的区域47、和比凸部46靠右壁44侧的区域48。凸部 46具有右侧的立起壁部46a、右侧的倾斜部46b、顶部46c。立起壁部46a以相对于下壁42 直立的状态设置。倾斜部46b配置在立起壁部46a的左方。而且,该倾斜部46b相对于下 壁42倾斜,具体地说,朝右向上倾斜。倾斜部46b和倾斜壁45左右对称地设置。顶部46c 设在立起壁部46a的上端部和倾斜部46b的右上端之间。在倾斜部46b的右上端部(顶部 46c的左端部)形成贯通孔46d。由凸部46的立起壁部46a、下壁42的右部(比立起壁部46a靠右侧的部分)、右 壁44、上壁41的右部围成的区域为区域48。由倾斜部46b、下壁42的右部(比倾斜部46b 靠左侧的部分)、左壁43、上壁41的左部围成的区域为区域47。凸部的顶部46c远离上壁 41,该顶部46c和上壁41相对,在顶部46c和上壁41之间有间隙49。区域47和区域48由 间隙49连通。壳体4的后侧开口,树脂成形部件2插入壳体4的后侧开口。树脂成形部件2具 有主体部21及绝缘体22、23,主体部21及绝缘体22、23由树脂一体成形。主体部21嵌入 壳体4内的后端侧。绝缘体22、23在壳体4内左右排列,具体地说,绝缘体22配置在区域 47内,绝缘体23配置在区域48内。绝缘体22、23设成板状,绝缘体22、23和上壁41上下 相对。触点5、6前后贯通主体部21,触点5、6的后部被主体部21支撑。触点5的前部沿 绝缘体22的表面配置。触点6的前部沿绝缘体23的表面配置。弹性片3相对于壳体4 一体设置。该弹性片3成自然状态的情况下,该弹性片3 的前端部从凸部46的贯通孔46d向凸部46的顶部46c的上方突出。由此,凸部46的顶部 46c和上壁41之间的间隙49被弹性片3的前端部闭塞。另一方面,若弹性片3的前端部从 其上方向下方被压入,则弹性片3弹性变形,弹性片3的前端部进入贯通孔46d内。由此, 间隙49空出。若解除弹性片3的前端部的压入,则弹性片3恢复到自然状态,弹性片3的 前端部突出到凸部46的顶部46c的上方。在这里,弹性片3具有板簧部31及隔开部32。板簧部31的一端部连接在壳体4的上壁41的后端。而且,板簧部31设置成从上 壁41的后端通过树脂成形部件2的主体部21的后侧蔓延到凸部46的下侧。蔓延到凸部 46的下侧的板簧部31在凸部46的立起壁部46a和倾斜部46b之间配置顶部46c的下方。
6
隔开部32连接在板簧部31的另一端部(前端部)。具体地说,隔开部32从板簧 部31另一端部的左侧向上弯曲,以相对于板簧部31立起的状态设置。在板簧部31处于自然状态的情况下,蔓延到凸部46的下侧的部分在顶部46c的 下侧向前向接近贯通孔46d的方向倾斜。即、板簧部31中蔓延到凸部46的下侧的部分向 前向上倾斜。在板簧部31处于自然状态的情况下,隔开部32从贯通孔46d向凸部46的顶 部46c的上方突出。另外,若隔开部32从其上方向下方被按压,则板簧部31弹性变形,隔开部32进入 贯通孔46d。而且,隔开部32的前上部成为向前向下倾斜的面。另外,板簧部31在上壁41的后端以外的部位与壳体41连接也可以。例如,板簧 部31在凸部46的倾斜部46b的左下端部与下壁42连接,并且在凸部46的下侧从该连接部 向右方延伸也可以。反之,板簧部31在凸部46的立起壁部46a的下端部与下壁42连接, 并且在凸部46的下侧从该连接部向左方延伸也可以。图5是壳体4及弹性片3的展开图。壳体4及弹性片3由图5所示的一张金属片60利用弯曲加工而形成。通过按照 折弯线62 70折弯带状部61,以便由金属板60的带状部61包围树脂成形部件2的主体 部21,使设在带状部61的一端部的嵌合部71与设在带状部61的另一端部的嵌合部72嵌 合,从而形成壳体4。通过按照折弯线74 76折弯从带状部61延伸的舌片73,从而形成 弹性片3。如图2所示,在壳体4可以连接两种插头型插头连接器90、100。一方的插头连接器90的壳体92成为嵌合到整个壳体4的形状,可以将壳体92插 入整个壳体4。在壳体92内设置绝缘体93,在绝缘体93设置两个插入口 94、95,在插入口 94、95内设有触点96、97。如图6的剖视图所示,若壳体92及绝缘体93插入壳体4,则隔开部32被壳体92 向下按压,进入贯通孔46d的下方。板簧部31弹性变形,由于板簧部31的斥力从隔开部32 向壳体92施加,能够使壳体92难以从壳体4脱落。若壳体92及绝缘体93插入壳体4,则 绝缘体22嵌入插入口 94内,绝缘体23嵌入插入口 95内。若从壳体4卸下壳体92,则板簧 部31恢复到自然状态,隔开部32从贯通孔46d向凸部46的顶部46c的上方突出。另一方的插头连接器100的壳体102成为嵌合到壳体4中区域47的形状,能够将 壳体102插入壳体4的区域47。在壳体102内设有绝缘体103,在绝缘体103设置插入口 104,在插入口 104内设有触点105。如图7的剖视图所示,即使壳体102插入壳体4的区域47,隔开部32也不被向下 按压,间隙49被隔开部32闭塞。而且,壳体102的侧壁与隔开部32抵接。因此,即使对壳 体102施加向右的负载,由于壳体102被隔开部32承受,因此能够使壳体102难以从壳体 4的区域47脱落。如上所述,由于壳体4的区域47的右下成为倾斜的面(倾斜部46b),因此若对插 入壳体4的区域47的插头连接器100的壳体102施加向右的负载,则壳体102容易脱落, 但利用隔开部32可以防止这个容易脱落的问题。在插头连接器90的壳体92插入壳体4内的情况下,由于隔开部32进入贯通孔 46d的下方,因此隔开部32不会妨碍壳体92的插入。
7
而且,进入贯通孔46d的隔开部32位于凸部46的下侧。即、由于进入的隔开部32 位于倾斜部46b和立起壁部46a之间,因此能够防止该隔开部32突出到比下壁42靠下方 处。另外,由于板簧部31也配置在倾斜部46b和立起壁部46a之间,因此能够使连接 器1紧凑。变形例如图8、图9所示,弹性片3和壳体4也可以不是一体成形。在图8的结构的情况 下,板簧部31的一端部安装于树脂成形部件2的主体部21的后面,板簧部31设置成蔓延 到凸部46的下侧,设在板簧部31的另一端部的隔开部32从贯通孔46d向上突出。在图9 的结构的情况下,板簧部31的一端部安装于树脂成形部件2的主体部21的下表面,板簧部 31从该安装部延伸到凸部46的下侧,设在板簧部31的另一端部的隔开部32从贯通孔46d 向上突出。在图8、图9的任何结构的情况下,板簧部31的一端部既可以通过嵌入成形来 安装在树脂成形部件2的主体部21上,也可以通过装配来安装在树脂成形部件2的主体部 21上。而且,弹性片3与树脂成形部件2是另设部件,但也可以是弹性片3 —体成形。第二实施方式图10是第二实施方式的连接器IA的立体图。在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中,弹性片3 的隔开部32从下向间隙49突出,但在第二实施方式中,如图10所示,隔开部32A从上向间 隙49突出也可以。该隔开部32A设在上壁41。具体地说,在凸部46的上方,二字形或U字形的槽形 成于上壁41,被该槽包围的部分为隔开部32A。隔开部32A通过弯曲向壳体4的内侧突出。 隔开部32A的前部向前向上倾斜。该隔开部32A成为板簧。本实施方式的连接器IA与第一实施方式的连接器1相比较,除了用隔开部32A代 替弹性片3外,设置成与第一实施方式的连接器1相同的结构。若插头连接器90的壳体92插入壳体4,则隔开部32A被壳体92向上按压,壳体 92被隔开部32A和凸部46夹住。若从壳体4卸下壳体92,则隔开部32A恢复到自然状态, 从上壁41向下突出。另一方面,即使插头连接器100的壳体102插入壳体4的区域47,隔开部32A也不 被按压,而是保持自然状态。因此,由于是隔开部32A向间隙49突出的状态,因此壳体102 的侧壁与隔开部32A抵接。因此,即使对壳体102向右施加负载,由于壳体102被隔开部 32A承受,因此能够使壳体102难以从壳体4的区域47脱落。第三实施方式图11、图12是第三实施方式的连接器IB的立体图。图13是纵剖视图。本实施方式的连接器IB代替第一实施方式的连接器1的弹性片3,具有弹簧31B 及隔开部32B。隔开部32B具有左右的侧壁部及前壁部,设置成从上观察时呈二字形或U字 形。该隔开部32B是在凸部46的顶部46c上可前后滑动地设置的滑块。具体地说,隔开部 32B利用作为前后方向长尺寸的导向部的狭缝41a、46e被前后引导。狭缝46e形成于凸部 46的顶部46c,狭缝41a在与狭缝46e相对的位置形成于上壁41。在隔开部32B的前部的 上下分别设置销33B、34B,销33B、34B插入狭缝41a、46e。而且,在树脂成形部件2的主体 部21,凸部46的上方形成通孔21a、21b,这些通孔21a、21b从主体部21的前面向贯通到后
8面,隔开部32B左右的隔开部分别插入通孔21a、21b。在隔开部32B的内侧配置弹簧31B。弹簧31B的一端部连接于隔开部32B的前端, 弹簧31B的另一端部连接于主体部21的前面。在弹簧31B不被压缩的状态下,销33B、34B 位于狭缝41a、46e的前端部。由此,间隙49被隔开部32B闭塞。本实施方式的连接器IB与第一实施方式相比较,除了用弹簧31B及隔开部32B代 替弹性片3外,设置成与第一实施方式的连接器相同的结构。如图14所示,若插头连接器90的壳体92插入壳体4,则隔开部32B被壳体92向 后按压,弹簧31B被压缩。若从壳体4卸下壳体92,则弹簧31B恢复,隔开部32B向前滑动 而向前突出。另一方面,如图15所示,即使插头连接器100的插头102插入壳体4中的区域47, 隔开部32B不被按压而是保持向前突出。因此,间隙49仍然被隔开部32B闭塞,壳体102 的侧壁与隔开部32B抵接。因此即使对壳体102向右施加负载,由于壳体102被隔开部32B 承受,因此能够使壳体102难以从壳体4的区域47脱落。
权利要求
一种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具备前侧开口并设置成筒状的壳体;配置在上述壳体内的第一绝缘体;配置在上述壳体内且与上述第一绝缘体并列的第二绝缘体;配设在上述第一绝缘体上的第一触点;配设在上述第二绝缘体上的第二触点;以及隔开部,该隔开部以从上述壳体外向上述壳体内突出,从前侧观察上述壳体时将上述壳体内的空洞分隔成上述第一绝缘体所在的第一区域和上述第二绝缘体所在的第二区域的方式配置在上述壳体内,且设置成可向上述壳体外移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还具备以使上述隔开部从上述壳体外向上述壳体内突出的方式保持上述隔开部的弹 簧部,若上述隔开部向上述壳体外移动,则上述弹簧部弹性变形。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还具备在上述第一区域和上述第二区域之间向上述壳体内侧凸出设置的凸部;以及 从上述壳体内向上述壳体外贯通上述凸部的贯通孔,上述弹簧部配置在上述壳体的外侧且上述凸部的相反侧,上述隔开部设置在上述弹簧 部上,并且通过上述贯通孔向上述壳体内突出。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上述弹簧部是在上述壳体外侧且上述凸部的相反侧向前后延伸的板簧部,上述弹簧部 向前向接近于上述贯通孔的方向倾斜,上述隔开部设置在上述弹簧部的前部。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上述隔开部设置成在上述第一区域和上述第二区域之间可前后移动, 上述弹簧部从上述隔开部的后方保持上述隔开部。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还具备在上述第一区域和上述第二区域之间向上述壳体内侧凸出设置的凸部, 上述隔开部设置成在上述凸部上可前后移动。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还具备在上述第一区域和上述第二区域之间向上述壳体内侧凸出设置的凸部, 上述隔开部是设置在上述壳体内侧且与上述凸部相对的位置,并向上述壳体外侧弹性 变形的板簧。
8.根据权利要求3、4、6或7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上述凸部中上述第一区域侧的部分倾斜。
全文摘要
本发明涉及连接器。在插座连接器的壳体内插入比该壳体小的插头连接器的情况下能够防止该插头连接器脱落。该连接器(1)具备前侧开口并设置成筒状的壳体(4);配置在壳体(4)内的绝缘体(22);配置在壳体(4)内且与绝缘体(22)并列的绝缘体(23);配设在绝缘体(22)上的触点(5);配设在绝缘体(23)上的触点(6);以从壳体(4)外向壳体(4)内突出,且从前侧观察壳体(4)时将壳体内的空洞分隔成区域(47)和区域(48)的方式配置在壳体(4)内的隔开部(32);以及,以使隔开部(32)从壳体(4)外向壳体(4)内突出的方式保持隔开部(32)的弹簧部(31)。
文档编号H01R13/639GK101944684SQ20101022509
公开日2011年1月12日 申请日期2010年7月5日 优先权日2009年7月7日
发明者久田祥一, 井上孝夫, 河崎崇志 申请人:三美电机株式会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