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6969724阅读:68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电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连接器,特别是指一种可供多种插头交替插接的复合式电 连接器。
背景技术
现有的电连接器,如中国台湾专利申请号97219170 (中国大陆对应案专利申请号 200810173163. 4 ;美国对应案专利公开号US2009/0111330A1),其揭露一种可分别插接标 准USB 2. 0、USB 3. 0及eSATA连接器的插座电连接器,包括一绝缘本体、包覆该绝缘本体 的金属壳体及一与绝缘本体分开形成的端子模块。该端子模块具有一组装于绝缘本体的绝 缘体,该绝缘体的前端延伸入对接空间以形成对接舌板。其中对接舌板的上表面形成第一 对接面,下表面形成第二对接面。多个第一类型端子(eSATA连接器端子)设置于第一对接 面,多个第二类型端子(标准USB 2.0连接器端子)设置于第一对接面,多个第三类型端子 (与第二类型端子配合,共同形成USB 3.0连接器端子)埋设于绝缘体内。第三类型端子最 好采用与端子模块一体成型的方法形成,并大致位于绝缘体的中间位置,如此,第三类型端 子位于第一、第二类型端子之间,且第三类型端子的前端延伸至第二对接面并暴露于第二 对接空间内。上述现有专利揭露了 USB 2. 0、USB 3. 0及SATA复合式的插座连接器,及其中一实 施例揭露了一种分离式舌板的组装,但是该件专利的内容并没有揭露或教示舌板与绝缘本 体之间的组装构造,因为该舌板为分离式的组装,且舌板为悬臂式的凸伸,所以舌板很容易 受力变形或破损,因此,如何加强这种分离式舌板与绝缘本体之间的组装强度,是极需要考 虑的课题。
发明内容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连接器,其舌板与绝缘本体之间的结合强 度较佳,且可提供舌板较佳的支撑强度。为了达成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电连接器,包括一绝缘本体;一舌板模 块,其包含一舌板及多个一体嵌埋成型于该舌板的第一端子;以及一金属壳体,其组装于该 绝缘本体,且该绝缘本体与该金属壳体的组合在前端形成有一插口及一自该插口朝内延伸 的插置空间;其中该绝缘本体设有一组装槽,该舌板具有一组装部及一自该组装部朝该插 口延伸的舌板部,该组装部组装固定于该绝缘本体的组装槽,且该舌板部伸入该插置空间 内,该舌板的组装部设有多个第一固定件,该绝缘本体在该组装槽内设有多个第二固定件, 所述多个第二固定件与所述多个第一固定件相互配合固定,该舌板另朝下延伸多个定位支 撑块,该绝缘本体设有供所述多个定位支撑块对应容置的多个定位容置槽。其中,该绝缘本体具有一基部,该组装槽延伸至该基部的前、后端面。其中,该第一固定件为自该舌板表面内凹形成的卡孔,该第二固定件为凸出于该 组装槽内的卡块,该卡块卡扣配合于该卡孔。[0008]其中,该舌板还包括一自该绝缘本体的基部朝该插口凸伸形成的半延伸板,该舌 板的上表面在对应该半延伸板的位置内凹形成一凹陷区,该半延伸板容纳于该凹陷区。其中,该半延伸板朝该插口方向延伸多个楔形块,该舌板在对应所述多个楔形块 的位置形成多个楔形孔,所述多个楔形块插置于所述多个楔形孔中。其中,该舌板的下表面安装有多个第二端子,上表面安装有多个第三端子,所述多 个第一端子与所述多个第二端子配合为用以传输USB 3. 0信号的端子,所述多个第二端子 为用以传输USB 2.0信号的端子,所述多个第三端子为用以传输eSATA信号的端子。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的舌板与绝缘本体通过第一固定件与 第二固定件的相互配合固定,以及定位支撑块对应容置于定位容置槽,使得舌板能稳定地 且稳固地支撑结合在绝缘本体上,增加舌板的支撑强度及结合强度,并且舌板上一体嵌埋 成型有多个第一端子,使具有多个第一端子的舌板能稳固地定位于绝缘本体上。为使能更进一步了解本实用新型的特征及技术内容,请参阅以下有关本实用新型 的详细说明与附图,然而附图仅提供参考与说明用,并非用来对本实用新型加以限制。

图1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立体组合示意图。图2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另一角度立体组合示意图。图3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立体分解示意图。图4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绝缘本体的立体剖面示意图。图5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舌板模块的立体示意图。图6是图5的A部分放大图。图7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舌板模块的另一角度立体示意图。图8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第一端子的平面示意图。图9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舌板一体嵌埋成型有多个第一端子的平面示意 图。图10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仅显示出第一端子及第二端子时的立体示意图。图11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仅显示出第一端子及第二端子时的俯视示意图。图12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仅显示出第一端子、第二端子及第三端子时的立 体示意图。图13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仅显示出第一端子、第二端子及第三端子时的侧 视示意图。图14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未显示出金属壳体及定位件的俯视示意图。图15是沿图14的15-15剖视示意图。图16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未显示出金属壳体及定位件的前视示意图。图17是沿图16的17-17剖视示意图。图18是沿图16的18-18剖视示意图。图19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组装方法示意图(一)。图20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组装方法示意图(二)。图21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组装方法示意图(三)。[0034]图22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组装方法示意图(四)。图23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组装方法示意图(五)。图24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组装方法示意图(六)。图25是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立体分解示意图。图26是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在欲组装第三端子时的立体分解示意图。图27是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未显示出金属壳体及定位件的前视示意图。图28是沿图27的28-28的剖视示意图。图29是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的立体分解示意图。图30是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的绝缘本体的立体剖视示意图。图31是图30的A部分放大图。图32是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的舌板模块的立体示意图。图33是图32的A部分放大图。图34是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未显示出金属壳体及定位件的前视示意图。图35是沿图34的35-35剖视示意图。其中,附图标记说明如下1 绝缘本体11 基部12 臂部13 第二端子通道14 第三端子通道15 组装槽151第二固定件16 定位容置槽17 半延伸板18 楔形块2 舌板模块21 舌板211 上表面212 下表面213 组装部214舌板部215第一固定件216 凹陷区217楔形孔22 第一端子221 第一延伸部222第一接触部223 第一焊接部23 第二端子容置槽[0073]24[0074]241[0075]242[0076]25[0077]26[0078]27[0079]28[0080]3[0081]31[0082]32[0083]33[0084]4[0085]41[0086]42[0087]43[0088]44[0089]5[0090]501[0091]502[0092]6[0093]61[0094]62[0095]63
第三端子容置槽
第一部分
第二部分
定位支撑块
压块
肋条
压块
Λ-Λ- ~·丄山
弟一 而子
第二固定部 第二接触部 第二焊接部
Λ-Λ- ~‘上山
弟二 而子 第三固定部 第三接触部 第三焊接部 弯折部 金属壳体 插口
插置空间
定位件
定位孔
定位孔
定位孔
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阅图1及图2,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eSATA/USB 3. 0复合式电连接器,其前端 具有一共享的插501,用以至少提供eSATA插头、USB 2. 0插头、USB 3. 0插头或是eSATA/ USB复合式插头的插入连接。前述所称的eSATA是外部串行先进附加技术(External Serial Advanced TechnologyAttachment)的■禾尔,USBM 串_ (Universal Serial Bus)的简称,相关的连接器规范及标准可参考相对应的协会所发布的规范,在此不 加赘述。请参阅图1至图3,其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的第一实施例,该电连接器包 括一绝缘本体1、一舌板模块2、多个第一端子22、多个第二端子3、多个第三端子4及一金 属壳体5。请配合参阅图4,绝缘本体1包含一基部11及由该基部11两侧朝前延伸形成的两 臂部12,基部11形成多个第二端子通道13、一组装槽15及多个第三端子通道14。其中所 述多个第二端子通道13、该组装槽15及所述多个第三端子通道14延伸至该基部11的前、 后端面,且所述多个第三端子通道14与所述多个第二端子通道13分别位于该组装槽15的 上、下侧。[0099]请配合参阅图5至图7,舌板模块2包含一以绝缘材料制成的舌板21及多个一体 嵌埋成型(insert molding)于该舌板21的第一端子22,该舌板21具有相对的上表面211 及下表面212。请配合参阅图8至图10,每一第一端子22具有一埋设于舌板21内部的第一延伸 部221、一自第一延伸部221的一端延伸且露出于舌板21的下表面212前端处的第一接触 部222及一自第一延伸部221的另一端延伸且伸出舌板21外的第一焊接部223。所述多个 第一端子22的第一延伸部221及第一接触部222是位于同一平面上。请再参阅图5、图7及图9,该舌板21的下表面212于所述多个第一端子22之间 设有多个第二端子容置槽23,相邻的两第一端子22的第一延伸部221之间的间距大于该第 二端子容置槽23的宽度。舌板21的上表面211另设有多个第三端子容置槽24。绝缘本体 1的第二端子通道13与第二端子容置槽23对应连通且对应组装所述多个第二端子3,第三 端子通道14与第三端子容置槽24对应连通且对应组装所述多个第三端子4 (请配合参阅 图4)。此外,请参阅图6,该舌板21的上表面211在每一第三端子容置槽24的至少一侧 旁设置有延伸至第三端子容置槽24的上方且用于压制第三端子4的压块26。该舌板21的 上表面211在所述多个第三端子容置槽24的旁设有多个凸起的肋条27,该压块26形成在 该肋条27上。请配合参阅图3,每一第二端子3具有一第二固定部31、一自该第二固定部31 — 端延伸的第二接触部32及一自该第二固定部31另一端延伸的第二焊接部33。每一第三端 子4具有一第三固定部41、一自该第三固定部41 一端延伸的第三接触部42及一自该第三 固定部41另一端延伸的第三焊接部43。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多个第一端子22的数量为五根,所述多个第二端子3的数量 为四根,所述多个第三端子4的数量为七根,其中所述多个第一端子22与所述多个第二端 子3配合为用以传输USB 3.0信号的端子,所述多个第二端子3可独立为用以传输USB 2.0 信号的端子,所述多个第三端子4为用以传输eSATA信号的端子。金属壳体5组装于绝缘本体1,且绝缘本体1与金属壳体5的组合在前端形成有该 插口 501及一自该插口 501朝内延伸的插置空间502(请配合参阅图1及图17)。请参阅图14至图18,舌板21组装固定于该绝缘本体1且位于该插置空间502内, 所述多个第一端子22的第一焊接部223伸出该绝缘本体1外。请配合参阅图4、图5及图 7,舌板21在本实施例中的实际构造为具有一组装部213及一自该组装部213朝该插口 501 的方向延伸的舌板部214,该组装部213组装固定于该绝缘本体1的组装槽15,且该舌板部 214伸入该插置空间502内,所述多个第三端子容置槽24位于该舌板部214。所述多个第二端子3对应安装于该绝缘本体1的第二端子通道13且延伸于该舌 板21的第二端子容置槽23,所述多个第二端子3的第二固定部31干涉固定于绝缘本体1 的第二端子通道13,所述多个第二接触部32露出于该舌板21的下表面212,所述多个第二 焊接部33伸出绝缘本体1外且位于所述多个第一焊接部223的前方。所述多个第三端子4对应安装于绝缘本体1的第三端子通道14且延伸于舌板21 的第三端子容置槽24,所述多个第三端子4的第三固定部41干涉固定于绝缘本体1的基 部11内的第三端子通道14,所述多个第三接触部42露出于舌板21的上表面211,所述多个第三焊接部43伸出绝缘本体1外且位于所述多个第一焊接部223的后方。由于各第三 端子容置槽24旁设有压块26,以压制住第三端子4的第三接触部42,故可稳固地定位住第 三端子4,且防止第三端子4产生翘曲与歪斜的情形;通过上述的组成以形成本实用新型的 电连接器。请参阅图9、图10至图13,由于相邻两第一端子22的第一延伸部221之间的间距 大于第二端子容置槽23的宽度,使所述多个第一端子22与所述多个第二端子3在舌板21 的厚度方向上的位置能够拉近并具有部分空间位置的重叠,且在舌板21的表面宽度方向 上得以错开,因此在组装第二、第三端子3、4时,可避免产生干涉,且使所述多个第二端子3 能够有足够的空间变形及位移。另外,请再参阅图4、图7及图18,舌板21的组装部213设有多个第一固定件215, 绝缘本体1在该组装槽15内设有多个第二固定件151,所述多个第二固定件151与所述多 个第一固定件215相互配合固定。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固定件215为自舌板21的下表面 212内凹形成的卡孔,第二固定件151为凸出于组装槽15内底面的卡块,该卡块卡扣配合于 该卡孔,由此将舌板21的组装部213组装固定于绝缘本体1的组装槽15。此外,请再参阅图4、图7及图18,该舌板21另朝下延伸多个定位支撑块25,该绝 缘本体1设有多个定位容置槽16,所述多个定位支撑块25对应容置于所述多个定位容置槽 16,以此提供该舌板21 —稳定的支撑力量,而可承受较大的力矩作用。值得一提的是,请再参阅图8所示,上述五根第一端子22除了位于中央的第一端 子22之外,其余第一端子22两两成对地分别并列于该位于中央的第一端子22的相对两 侧,且其形状相对于该位于中央的第一端子22呈镜像关系,成对的第一端子22的第一延伸 部221相对于其第一接触部222的中心及朝相对的外侧偏置,所述多个成对的第一端子22 用以传输成对的信号。在本实施例中,成对的两第一端子22的第一接触部222至第一焊接 部223的长度相同,使得信号的传递路径为等长,由此防止信号偏斜失真。请再参阅图3,该电连接器还包括一以绝缘材料制成的定位件6,定位件6由前至 后地形成多个贯穿其上表面与下表面的定位孔62、61、63,该定位件60自下而上地组装于 绝缘本体1后端,且所述多个第一端子22的第一焊接部223、第二端子3的第二焊接部33 及第三端子4的第三焊接部43对应插置于定位孔61、62、63中,以达成定位及防止它们相 互碰触的功效。请参阅图19至图24并配合图17及图18,说明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的组装方法, 其包括以下步骤(—)提供一绝缘本体1,该绝缘本体1形成多个第二端子通道13及多个第三端 子通道14 (请配合参阅图4所示)。( 二)提供一舌板模块2,舌板模块2具有一舌板21,舌板21 —体嵌埋成型有多 个第一端子22,所述多个第一端子22的第一焊接部223水平延伸出该舌板21外。该舌板 21的下表面212设有多个第二端子容置槽23,而该舌板21的上表面211设有多个第三端 子容置槽24。其中,所述多个第二端子容置槽23位于所述多个第一端子22之间,且该相邻 两第一端子22的第一延伸部221之间的间距大于该第二端子容置槽23的宽度。(三)将舌板21组装固定至该绝缘本体1。(四)将多个第二端子3安装于该绝缘本体1的第二端子通道13,并使其延伸于该舌板21下表面212的第二端子容置槽23,且所述多个第二端子3的第二接触部32露出 于该舌板21的下表面212,所述多个第二端子3的第二焊接部33伸出该绝缘本体1夕卜。(五)再折弯所述多个第一端子22的第一焊接部223,使所述多个第一端子22的 第一焊接部223伸出该绝缘本体1外并且位于所述多个第二焊接部33的后方。(六)再将多个第三端子4安装于该绝缘本体1的第三端子通道14,并使其延伸 于该舌板21上表面211的第三端子容置槽24,且所述多个第三端子4的第三接触部42露 出于该舌板21的上表面211,所述多个第三端子4的第三焊接部43伸出该绝缘本体1外且 位于所述多个第一焊接部223的后方。(七)提供一定位件6,定位件6设有多个定位孔61、62、63,该定位件6自下而上 地组装于该绝缘本体1后端,且所述多个第一端子22的第一焊接部223、所述多个第二端 子3的第二焊接部33及所述多个第三端子4的第三焊接部43对应插置于所述多个定位孔 61、62、63 中。(八)组装一金属壳体5至该绝缘本体1外。请参阅图25至图28,其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的第二实施例,与第一实施例 的差异处在于每一第三端子4还包括一设置于第三固定部41与第三接触部42之间且朝下弯折 延伸的弯折部44,使得该第三接触部42的位置较低于第三固定部41的位置。请参阅图29、30、32及34,其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的第三实施例,与第一实 施例的差异处在于舌板21还包括一自绝缘本体1的基部11朝该插口 501方向凸伸形成的半延伸板 17,舌板21的上表面211在对应该半延伸板17的位置内凹形成一凹陷区216。半延伸板 17前端朝该插口 501的方向延伸多个楔形块18 (请配合参阅图31),且舌板21在对应所述 多个楔形块18的位置形成多个楔形孔217 (请配合参阅图33)。第三端子容置槽24在本实 施例中由第一部分241与第二部分242共同构成,其中第一部分241位于该半延伸板17上 且连通于所述多个第三端子通道14,而第二部分242位于该舌板21的上表面211。组装时,绝缘本体1的半延伸板17容纳于舌板21的凹陷区216,所述多个楔形块 18配合插置于所述多个楔形孔217中(请配合参阅图35),以此对该舌板模块2提供一支 撑作用。第三端子4的第三固定部41干涉固定在第三端子容置槽24的第一部分241。此外,该舌板21的上表面211在每一第三端子容置槽24旁设置有延伸至第三端 子容置槽24的第一部分241上方且用于压制第三端子4的压块28 (请配合参阅图31),可 同样达成使第三端子4定位及防止其变形或翘曲的功效。因此,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的舌板模块与绝缘本体通过第一固定件与第二固定件 的相互配合固定,以及定位支撑块对应容置于定位容置槽,使得舌板模块能稳定地且稳固 地支撑结合在绝缘本体上,增加舌板模块的支撑强度及结合强度,并且舌板模块上一体嵌 埋成型有多个第一端子,使具有多个第一端子的舌板模块能稳固地定位于绝缘本体上。然而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可行实施例,并非因此即局限本实用新型的 专利范围,故凡运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做的等效结构变化,均同理皆包含于 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内。
权利要求一种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包括一绝缘本体;一舌板模块,其包含一舌板及多个一体嵌埋成型于该舌板的第一端子;以及一金属壳体,其组装于该绝缘本体,且该绝缘本体与该金属壳体的组合在前端形成有一插口及一自该插口朝内延伸的插置空间;其中该绝缘本体设有一组装槽,该舌板具有一组装部及一自该组装部朝该插口延伸的舌板部,该组装部组装固定于该绝缘本体的组装槽,且该舌板部伸入该插置空间内,该舌板的组装部设有多个第一固定件,该绝缘本体在该组装槽内设有多个第二固定件,所述多个第二固定件与所述多个第一固定件相互配合固定,该舌板另朝下延伸多个定位支撑块,该绝缘本体设有供所述多个定位支撑块对应容置的多个定位容置槽。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该绝缘本体具有一基部,该组装槽延伸 至该基部的前、后端面。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该第一固定件为自该舌板表面内凹形 成的卡孔,该第二固定件为凸出于该组装槽内的卡块,该卡块卡扣配合于该卡孔。
4.如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该舌板还包括一自该绝缘本体的基 部朝该插口凸伸形成的半延伸板,该舌板的上表面在对应该半延伸板的位置内凹形成一凹 陷区,该半延伸板容纳于该凹陷区。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该半延伸板朝该插口方向延伸多个楔 形块,该舌板在对应所述多个楔形块的位置形成多个楔形孔,所述多个楔形块插置于所述 多个楔形孔中。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该舌板模块的下表面安装有多个第二 端子,上表面安装有多个第三端子,所述多个第一端子与所述多个第二端子配合为用以传 输USB 3.0信号的端子,所述多个第二端子为用以传输USB 2.0信号的端子,所述多个第三 端子为用以传输eSATA信号的端子。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电连接器,其包括一绝缘本体、一舌板模块及一金属壳体,绝缘本体设有一组装槽,绝缘本体与金属壳体的组合形成有一插口及一插置空间,舌板模块包含一舌板及多个一体嵌埋成型于舌板的第一端子,舌板具有一组装固定于组装槽的组装部及一伸入插置空间内的舌板部,组装部设有多个第一固定件,绝缘本体在组装槽内设有多个与第一固定件相互配合固定的第二固定件,舌板另朝下延伸多个定位支撑块,绝缘本体设有供所述多个定位支撑块对应容置的多个定位容置槽;以此,可加强舌板模块与绝缘本体之间的结合强度,并提供舌板模块较佳的支撑强度。
文档编号H01R13/502GK201674057SQ20102022610
公开日2010年12月15日 申请日期2010年6月11日 优先权日2010年6月11日
发明者何宜泽 申请人:莫列斯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