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组电池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包含将多个电池并联连接而成的单元的组电池。
背景技术:
以往,作为便携电子设备或电动车等移动体用的电源,广泛使用将多个二次电池连接而构成的组电池。专利文献1示出了将多个二次电池串联连接而成的组电池的一个例子。作为移动体用的电源,如果想要得到大容量的电源,则组电池需要包含并联连接大量二次电池而成的单元。此外,如果想要利用组电池来获得大的输出电压,则需要串联连接大量二次电池。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 日本特开平9-199177号公报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课题在串联连接二次电池的情况下,仅仅顺次连接一个电池的正极端子与另一电池的负极端子。因此,即使二次电池的数量变多,也不会特别地产生问题。与此相对,在并联连接二次电池的情况下,需要利用连接部件(第1连接部件)将各电池的正极端子彼此连接,另一方面,利用另一连接部件(同样,第1连接部件)将各电池的负极端子彼此连接。这里,如果二次电池的数量变多,则导致在各连接部件中流通大电流,因通电产生的发热量也达到不能无视的大小。此时,用于将各连接部件与组电池的外部端子连接的连接处、和用于将各连接部件与其它并联连接单元串联连接的连接处的附近的部分中,由于来自大量二次电池的电流集中,所以因通电产生的发热量也大。其结果是,连接在上述连接处的附近的二次电池大大受到因通电产生的发热的影响。其结果是,在并联连接的大量二次电池之间,产生寿命的不均,导致组电池整体的耐用年数变短。当为了避免这一问题而更换先劣化的部分二次电池时,维修的费用增大。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将用于并联连接多个二次电池的连接部件中的因通电产生的发热平均化,从而延长组电池的耐用年数。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本发明提供一种组电池,其包含至少一个单元和第2连接部件,所述单元具备多个电池和用于并联连接上述多个电池的第1连接部件,所述第2连接部件用于将上述单元与外部端子、或者其它电池或单元串联连接, 且与上述第1连接部件彼此连接,上述第1连接部件具有连接了上述电池的正极端子或负极端子的集电区域、和与上述第2连接部件的连接处,将上述集电区域区分成(i)距上述连接处的平行于集电方向的距离为规定值以上的部分的集合即远距离区域、以及(ii)面积与上述远距离区域相等的、距上述连接处的平行于上述集电方向的距离低于上述规定值的部分的集合即近距离区域这两个区域时,上述远距离区域的上述集电方向的每单位长度的电阻Rl大于上述近距离区域的上述集电方向的每单位长度的电阻R2。发明的效果根据本发明,第1连接部件中的远距离区域的电阻大于近距离区域的电阻。其结果是,能够减小第1连接部件中的远距离区域与近距离区域之间的发热量的差异。因此,能够减小第1连接部件中的远距离区域与近距离区域之间的、因通电而产生的温度上升的差异。因此,能够防止端子连接在第1连接部件的特定的部分、代表性的是与第2连接部件的连接处附近的电池与连接在其它部分的电池相比被较强地加热。因此,能够避免部分电池先劣化。因此,能够增加组电池整体的耐用年数。此外, 还能够减少更换劣化的部分电池等维修的频率,提高保养性。
图1是构成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组电池的单元的立体图。图2是表示上述单元的第1连接部件的俯视图。图3是表示本发明的其它实施方式的组电池中使用的第1连接部件的俯视图。图4是表示本发明的又一其它实施方式的组电池中使用的第1连接部件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本发明的一个方式的组电池包含至少一个单元和第2连接部件,所述单元具备多个电池和用于并联连接多个电池的第1连接部件,所述第2连接部件用于将该单元与外部端子或者其它电池或单元串联连接,且与第1连接部件彼此连接。第1连接部件具有与电池的正极端子或负极端子连接的集电区域、和与第2连接部件的连接处。将集电区域区分成(i)距上述连接处的平行于集电方向的距离为规定值以上的远距离区域、以及(ii)面积与远距离区域相等的、距上述连接处的平行于集电方向的距离低于上述规定值的近距离区域这两个区域。此时,远距离区域的集电方向的每单位长度的电阻Rl大于近距离区域的集电方向的每单位长度的电阻R2。在第1连接部件的集电区域的各部上连接了构成组电池的各电池。来自各电池的电流通过集电区域的各部而集中于连接处。因此,即使在集电区域中,也是越接近连接处的部分,电流越大。即,近距离区域与远距离区域相比电流较大。因此,如果远距离区域的电阻Rl与近距离区域的电阻R2相同,则近距离区域中的因电流产生的发热量变大,由其引起的温度上升也变大。其结果是,连接在集电区域的各部上的各电池的温度产生差异,导致寿命产生差异。因此,有时组电池的部分电池的寿命变短,这种情况下,组电池整体的寿命变短。根据本发明,通过使近距离区域的电阻R2小于远距离区域的电阻R1,从而能够控制近距离区域的温度上升,抑制组电池的部分电池短寿命化。因此,能够防止组电池整体短寿命化。这里,远距离区域的电阻Rl与近距离区域的电阻R2之比R1/R2优选设定为 1. 2 10的范围。当上述比低于1. 2时,有时无法充分控制近距离区域的温度上升,无法防止仅部分电池短寿命化。另一方面,当上述比超过10时,需要使远距离区域的电阻Rl远大于一般的连接部件的电阻,有时电力损失变大。在本发明的其它方式的组电池中,远距离区域的垂直于集电方向的截面积Sl小于近距离区域的垂直于集电方向的截面积S2。导体的电阻与其截面积成反比。因此,通过使远距离区域的截面积Sl小于近距离区域的截面积S2,从而能够使近距离区域的电阻R2小于远距离区域的电阻Rl。进而,通过使近距离区域的截面积S2大于远距离区域的截面积Si,从而能够减小近距离区域的电流密度与远距离区域的电流密度的差异。由此,能够进一步有效地抑制近距离区域的温度上升。更具体而言,当远距离区域具有垂直于集电方向的规定宽度、及规定厚度(Dl) 时,只要按照具有与该规定宽度相同的宽度及大于该规定厚度的厚度(D2)的方式形成近距离区域(D2 > Dl),就能够使近距离区域的截面积S2大于远距离区域的截面积Si。在本发明的又一其它方式的组电池中,第1连接部件具有多个贯穿孔,远距离区域具有垂直于集电方向的规定宽度及规定厚度,并且具有规定开口率B。并且,近距离区域具有与该规定宽度及规定厚度相同的宽度及厚度,且具有小于规定开口率B的开口率A(A < B)。通过使近距离区域的开口率A小于远距离区域的开口率B,从而能够使近距离区域的截面积S2平均大于远距离区域的截面积Sl。进而,通过像板材的开孔那样的简单的加工能够容易地实现通过其它方法难以实现的截面积Sl与S2之比的精密的调节。在本发明的又一其它方式的组电池中,远距离区域由具有垂直于集电方向的规定截面积的规定材质形成,近距离区域由具有与该规定截面积相同截面积的、电阻率小于该规定材质的材质形成。这样,通过使近距离区域的材质的电阻率小于远距离区域的材质的电阻率,从而能够使近距离区域的电阻R2小于远距离区域的电阻Rl。此时,如果远距离区域由包含选自由铜、铝、镍、铁、银及金组成的组中的至少1种的第1材料形成,则近距离区域由电阻率小于第1材料的、包含选自上述组中的至少1种的第2材料形成。在本发明的又一其它方式的组电池中,第1连接部件是具有一对长端部和一对短端部的长方形的板状,连接处沿着长端部的一方来设置。并且,按照近距离区域与远距离区域的边界成为平行于长端部的直线的方式将集电区域区分成两个。这里,一对长端部是指沿着长方形的第1连接部件的一对长边的部分,一对短端部是指沿着长方形的第1连接部件的一对短边的部分。在本发明的又一其它方式的组电池中,第1连接部件是具有一对长端部和一对短端部的长方形的板状,连接处沿着短端部的一方来设置。并且,按照近距离区域与远距离区域的边界成为平行于短端部的直线的方式将集电区域区分成两个。在本发明的又一方式的组电池中,第1连接部件是具有一对长端部和一对短端部的长方形的格子状体,连接处沿着长端部的一方来设置。并且,按照近距离区域与远距离区域的边界成为平行于长端部的直线的方式将集电区域区分成两个。在本发明的又一其它方式的组电池中,集电区域的垂直于集电方向的截面积与距连接处的距离成反比。由此,由于集电区域的各部位的电流密度恒定,所以能够更有效地抑制集电区域的各部位的温度不均而导致各电池的寿命产生不均。另外,上述截面积不需要与距连接处的距离严格地成反比,只要整体上看上去成反比即可。以下,边参照附图边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图1中利用立体图示出了构成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组电池的单元。图示例的单元10包含多个(图示例中为50个)电池12和2个连接部件(第1 连接部件)即正极连接部件14及负极连接部件16。正极连接部件14与全部电池12的正极端子连接。负极连接部件16与全部电池12的负极端子连接。正极连接部件14与负极连接部件16隔离。S卩,全部电池12通过正极连接部件14及负极连接部件16而并联连接。 另外,图1中,考虑到识别性,正极连接部件14及负极连接部件16仅利用双点划线表示轮廓。此外,负极连接部件16仅示出其轮廓的一部分。此外,本方式中,将图1的电池12的上端的具有突起的部分作为正极端子,将电池12的底部作为负极端子。电池12没有特别限定,可以优选使用以锂离子二次电池为代表的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以及以镍氢蓄电池为代表的水溶液系电解质二次电池等。但是,镍氢蓄电池由于电池电压-充电度特性中存在峰值电压,在满充电状态时不会达到最大电压,所以需要在峰值电压时的充电度以下使用。此外,电池12也可以作为碱性干电池及氢氧(Oxyride)干电池等一次电池。图2中示出了连接部件(第1连接部件)的详细情况。正极连接部件14及负极连接部件16为同样的构成,以下,以正极连接部件14为代表进行说明。因此,只要没有特别指出,以下的说明也适用于负极连接部件16。正极连接部件14为包含铜、铝、镍、铁、银及金中的至少1种的板状的良导电体。正极连接部件14的外形没有特别限定,在图示例中,正极连接部件14的轮廓呈近似长方形。 下面说明正极连接部件14为近似长方形的板材的情况。正极连接部件14与如图1所示那样配置的电池12的全部正极端子连接。正极连接部件14的一方的长端部成为连接用于将单元10与其它单元或单电池、或者外部端子串联连接的未图示的连接部件(第2连接部件)的连接处20。正极连接部件14的除连接处20以外的部分与各电池12的正极端子连接,成为集中来自各电池12的电流的集电区域 22。在图示例的正极连接部件14中,集电区域22也具有长方形的轮廓。集电区域22上以均勻的分布通过例如焊接而连接各电池12的正极端子。另外,在图2的例子中,也存在正极端子与贯穿孔18看上去完全重合的电池12。 实际上,可以调整贯穿孔18的尺寸及位置以防止出现正极端子与贯穿孔18完全重合的电池12。此外,也可以将各电池12的正极端子焊接在具有与正极连接部件14相同的形状及尺寸的薄的金属板上,将该金属板与图2的正极连接部件14完全重合并彼此焊接。并且,正极连接部件14的集电区域22中形成有多个贯穿孔18。
关于贯穿孔18的配置,优选按照越接近连接处20则开口率越小的方式形成贯穿孔18。这里,当将集电区域22在宽度方向(图2中为上下方向)上等分而区分成规定个数的区域时,开口率可以定义为各区域中的贯穿孔18的开口面积除以该区域整体的面积而得到的值。此时,各区域的边界线与集电区域22的宽度方向垂直。S卩,越是接近连接处20的区域,越减小贯穿孔18的总开口面积。例如,考虑将集电区域22在宽度方向上2等分而得到的两个区域。这种情况下,以接近连接处20的区域中的开口率小于远离连接处20的区域中的开口率的配置在正极连接部件14中形成贯穿孔 18。此时,优选将接近连接处20的区域中的开口率A与远离连接处20的区域中的开口率B 之比A/B设定为0. 1 0. 8的范围。由此,能够减小上述两个区域之间的电流密度的差异, 减小上述两个区域之间的因通电产生的发热量的差异。在图2的例子中,在将集电区域22在正极连接部件14的宽度方向上9等分而得到的9个区域之间,越接近连接处20,开口率变得越小。由此,在上述9个区域之间,越是接近连接处20的区域,垂直于集电方向的截面积的平均值变得越大。因此,在上述9个区域之间,越是接近连接处20的区域,电阻的平均值变得越小,越是接近连接处20的区域,电流密度也变得越小。这里,集电方向是指电流流通正极连接部件14的平均方向。图2中,集电方向为上下方向。此外,在将集电区域22在宽度方向上2等分而得到的两个区域之间,也是接近连接处20的区域,开口率较小。由此,在上述2个区域之间,接近连接处20的区域,电阻的平均值较小,另一方面,电流密度的差异变小。如上所述,图示例的正极连接部件14按照越接近连接处20则开口率变得越小的方式在集电区域22中形成贯穿孔18。由此,在集电区域22的连接处20的附近的部分,电阻相对地变小。另一方面,在远离连接处20的部分,电阻相对地变大。并且,两者之间电流密度的差异变小。其结果是,能够减小集电区域22的各部中的发热量的差异。因此,能够防止仅部分电池12被较强地加热而导致仅该电池12的寿命变短。由此,能够防止单元10整体的耐用年数变短、或用于更换上述部分电池12的维修的频率的增大。因此,能够增加组电池的耐用年数,同时能够削减保养所需要的费用。理想的是,在集电区域22中,按照连接电池12的端子的各部位的电流密度全部相等的方式形成贯穿孔18较佳。即,按照集电区域22的各部位的距连接处20的距离(平行于集电方向的距离)与截面积(垂直于集电方向的截面积)成反比的方式形成贯穿孔18 较佳。通过这样设定集电区域22的各部位的开口率,从而能够使因通电产生的发热量遍及集电区域22的整个区域而更均勻。其结果是,能够更完全地防止仅部分电池12的寿命变短,能够更可靠地增加组电池的耐用年数。这里,贯穿孔18的直径、形状及面积没有特别限定。此外,贯穿孔18的直径、形状及面积可以全部相等,也可以使每个贯穿孔18的直径、形状及面积不同。例如,在集电区域 22中设置贯穿孔18的密度可以设定为恒定,也可以按照距正极连接部件14的连接处20的距离越大则贯穿孔18的直径越大的方式设定。然而,若考虑形成大量贯穿孔18时的加工的容易性,优选将贯穿孔18的直径、形状及面积设定为全部相同。由此,能够控制制造成本的增大。
贯穿孔18的形状没有特别限定,可以设定为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菱形、除此以外的平行四边形、梯形及五边形以上的多边形等任意的形状。然而,在正极连接部件14 中形成大量贯穿孔18时,为了尽可能不降低正极连接部件14的强度,贯穿孔18优选设定为圆形或椭圆形。最优选为圆形,由此,能够控制正极连接部件14的强度的降低。此外,贯穿孔18的直径(最大直径)优选设定为0. 01 5mm。当贯穿孔18的直径超过5mm时,正极连接部件14的强度大大降低。相反,当贯穿孔18的直径低于0. Olmm 时,为了得到所期望的效果所需的贯穿孔18的数量变得庞大,形成贯穿孔18的工序中的操作量增大。其结果是,制造成本增大。因此,通过将贯穿孔18的直径设定为0.01 5mm,从而能够控制正极连接部件14的制造成本的增大,同时控制强度的降低。此外,为了控制因设置贯穿孔18而导致的强度的降低,优选使正极连接部件14的厚度与不具备贯穿孔18的正极连接部件14的厚度相比较大。如果将不具备贯穿孔18的集电体所需的最低限的厚度设为D1,则只要将正极连接部件14的厚度DO设定为Dl的120 600%即可。另外,以上的关于正极连接部件14的说明,除了负极连接部件16上连接有电池12 的负极端子以外,全部适用于负极连接部件16。(实施方式2)接着,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图3中利用俯视图示出了实施方式2的组电池中使用的连接部件(第1连接部件)。图3中,利用相同符号表示与图1同样的要素。图示例的正极连接部件14A(负极连接部件16A)也与图1的正极连接部件14 (负极连接部件16)同样地具备连接处20A、集电区域22A和形成于集电区域22A中的多个贯穿孔18。正极连接部件14A与图2的正极连接部件14不同的是,长度方向的一个端部(短端部的一方)上配置有连接处20A这一点。在正极连接部件14A中,也是越接近连接处20A,集电区域22A的开口率越小。即, 考虑将集电区域22A在长度方向上等分而得到的规定个数(代表性为2个)的区域时,越是接近连接处20A的区域,开口率变得越小。另外,各区域的边界线与正极连接部件14A的短端部平行。通过以上的构成,即使在连接处20形成于正极连接部件14A的长度方向的一个端部上的情况下,也能够达成与实施方式1同样的效果。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1及2中,通过改变开口率从而改变将集电区域区分而得到的各区域的截面积(垂直于集电方向的截面积)。并不限定于此,当然也可以通过改变具有规定宽度的集电区域的厚度,从而改变将集电区域区分而得到的各区域的截面积。即,通过越是接近连接处的区域越增大厚度,从而可以减小将集电区域区分而得到的各区域之间的电流密度的差。由此,能够发挥与上述实施方式1及2同样的效果。此外,也可以按照与距连接处的距离成反比例的方式设定集电区域的厚度。(实施方式3)接着,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图4中利用俯视图示出了实施方式3的组电池中使用的连接部件(第1连接部件)。图4中利用相同符号示出了与图1同样的要素。
图示例的正极连接部件14B(负极连接部件16B)由组合成格子状的多个棒状的导电体构成。正极连接部件14B(负极连接部件16B)也与图1的正极连接部件14(负极连接部件16)同样,具备连接处20B和集电区域22B。正极连接部件14B的外侧的轮廓呈长方形。连接处20B配置在该长方形的宽度方向的一个端部(长端部的一方)。在正极连接部件14B中,也是越接近连接处20B,则集电区域22B的各部的电阻越小。即,考虑将集电区域22B在正极连接部件14B的宽度方向上等分而成的规定个数(代表性为2个)的区域时,越是接近连接处20B的区域,电阻变得越小。另外,各区域的边界线与正极连接部件14B的长端部平行。为了改变各区域的电阻,考虑了若干方法。例如,在使用具有规定截面积的上述多个棒状的导电体的情况下,可以考虑使其材质不同。即,在接近连接处20B的区域中使用的上述棒状的导电体中使用电阻率相对较小的材料,在远离连接处20B的区域中使用的上述棒状的导电体中使用电阻率相对较大的材料。由此,即使在利用具有规定截面积的多个棒状的导电体来构成正极连接部件14B的情况下,也能够越是接近连接处20B的区域,将电阻设定得越小。因此,能够发挥与实施方式1及2同样的效果。此外,在上述多个棒状的导电体的材质全部相同的情况下,可以考虑改变上述多个棒状的导电体的截面积。即,将接近连接处20B的区域中使用的上述棒状的导电体的截面积设定得相对较大,将远离连接处20B的区域中使用的上述棒状的导电体的截面积设定得相对较小。由此,即使在利用具有相同材质的多个棒状的导电体来构成正极连接部件14B 的情况下,也能够越是接近连接处20B的区域,将电阻设定得越小,同时能够减小各区域之间的电流密度的差异。因此,能够发挥与实施方式1及2同样的效果。接着,说明与上述实施方式1 3相关的实施例。本发明并不限定于这些实施例。(实施例1)准备50个容量为2. OAh的锂离子二次电池(最大额定电压4. 2V)。作为正极连接部件及负极连接部件,准备厚度为0.3mm、宽度为100mm、长度为 200mm、材质为铜的长方形的板。将该铜板的一方的长端部作为连接处,如图2所示,以越接近连接处则开口率变得越小的方式在该铜板中形成多个贯穿孔。贯穿孔的形状为圆形,直径为2mmο关于开口率的分布,在将上述铜板在宽度方向上6等分而得到的各区域中,将与连接处邻接的区域的开口率设定为10%,将距离连接处最远的区域的开口率设定为60%。 并且,将它们之间的4个区域的开口率从接近连接处的区域依次分别设定为20%、30%、 40%及50%。此外,若考虑将集电区域在上述铜板的宽度方向上2等分而得到的两个区域, 则其开口率的比为0. 375。使用按照以上那样的开口率的分布开有贯穿孔的2枚铜板,将配置成5X 10的50 个二次电池并联连接。即,在1枚铜板上焊接全部上述50个二次电池的正极端子。此外, 在另1枚铜板上焊接全部上述50个二次电池的负极端子。如上操作制作了单元。(比较例1)以与实施例1的铜板相同的材质、宽度及长度准备2枚厚度为0. 2mm的铜板。在这些铜板中未形成贯穿孔。这样操作,得到与实施例1相同重量的2枚铜板。然后,使用这些铜板,与实施例1同样地将50个的二次电池并联连接,从而制作了单元。
对实施例1及比较例1的单元进行500循环的充放电。此时,在20°C的环境下,以 0. 7C恒定电流充电至4. 2V后,以恒定电压充电至终止电压为0. 05C,以0. 2C恒定电流放电至2. 5V为止。将此时的放电容量作为初次放电容量。然后,在将放电时的电流值设定为IC 并反复进行充放电循环的条件下进行充放电。然后,对于实施例1及比较例1,分别求出50个电池的容量维持率的平均值、和连接在最接近连接处的部位的10个电池的容量维持率的平均值。将容量维持率设定为第500 循环的放电容量相对于第1循环的放电容量的百分率。将其结果示于表1中。[表 1]
权利要求
1.一种组电池,其包含至少一个单元和第2连接部件,所述单元具备多个电池和用于将所述多个电池并联连接的第1连接部件,所述第2连接部件用于将所述单元与外部端子或其它电池或单元串联连接,且与所述第1连接部件彼此连接,所述第1连接部件具有与所述电池的正极端子或负极端子连接的集电区域、和与所述第2连接部件的连接处,将所述集电区域区分成(i)距所述连接处的平行于集电方向的距离为规定值以上的远距离区域、以及( )面积与所述远距离区域相等的、距所述连接处的平行于所述集电方向的距离低于所述规定值的近距离区域这两个区域时,所述远距离区域的所述集电方向的每单位长度的电阻Rl大于所述近距离区域的所述集电方向的每单位长度的电阻R2。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组电池,其中,所述电阻Rl与所述电阻R2之比R1/R2为 1. 2 10的范围。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组电池,其中,所述远距离区域的垂直于所述集电方向的截面积Sl小于所述近距离区域的垂直于所述集电方向的截面积S2。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组电池,其中,所述远距离区域具有垂直于所述集电方向的规定宽度及规定厚度,所述近距离区域具有与所述规定宽度相同的宽度及大于所述规定厚度的厚度。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组电池,其中,所述第1连接部件具有多个贯穿孔,所述远距离区域具有垂直于所述集电方向的规定宽度及规定厚度,且具有规定开口率B,所述近距离区域具有与所述规定宽度及所述规定厚度相同的宽度及厚度,且具有小于所述规定开口率 B的开口率A。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组电池,其中,所述远距离区域由具有垂直于所述集电方向的规定截面积的规定材质形成,所述近距离区域由具有与所述规定截面积相同的截面积的、电阻率小于所述规定材质的材质形成。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组电池,其中,所述远距离区域由包含选自由铜、铝、镍、铁、 银及金组成的组中的至少1种的第1材料构成,所述近距离区域由电阻率小于所述第1材料的、包含选自所述组中的至少1种的第2材料构成。
8.根据权利要求1 7中任一项所述的组电池,其中,所述第1连接部件为具有一对长端部和一对短端部的长方形的板状,所述连接处沿着所述长端部的一方设置,按照所述近距离区域与所述远距离区域的边界成为与所述长端部平行的直线的方式将所述集电区域区分成两个。
9.根据权利要求1 7中任一项所述的组电池,其中,所述第1连接部件为具有一对长端部和一对短端部的长方形的板状,所述连接处沿着所述短端部的一方设置,按照所述近距离区域与所述远距离区域的边界成为平行于所述短端部的直线的方式将所述集电区域区分成两个。
10.根据权利要求1 7中任一项所述的组电池,其中,所述第1连接部件为具有一对长端部和一对短端部的长方形的格子状体,所述连接处沿着所述长端部的一方设置,按照所述近距离区域与所述远距离区域的边界成为平行于所述长端部的直线的方式将所述集电区域区分成两个。
11.根据权利要求1 10中任一项所述的组电池,其中,所述集电区域的垂直于所述集电方向的截面积与距所述连接处的距离成反比。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组电池,其能够将用于并联连接多个二次电池的连接部件中的因通电而产生的发热平均化,从而延长耐用年数,同时能够抑制维修所需的费用。正极连接部件(14)是在连接部件(14)中形成多个贯穿孔(18)而构成的。当将连接部件(14)区分成距与外部端子的连接处的距离较大的远距离区域、以及面积与远距离区域相等的距连接处的距离较小的近距离区域这两个区域时,连接部件(14)的远距离区域的开口率大于近距离区域的开口率。由此,能够使近距离区域的电阻小于远距离区域的电阻。因此,能够控制近距离区域的因通电而产生的发热。
文档编号H01M2/10GK102224617SQ20108000329
公开日2011年10月19日 申请日期2010年9月29日 优先权日2009年10月26日
发明者中岛琢也, 安井俊介 申请人: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