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轴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6992263阅读:120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同轴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安装于同轴电缆的L型同轴连接器。对于认可基于文献的参照而进行的并入的指定国,通过参照将于2010年3月30日在日本提出申请的日本特愿2010-76893号所记载的内容并入本说明书,并将该内容作为本说明书记载的一部分。
背景技术
作为L型同轴连接器,已知如下连接器具备端子、绝缘体以及外部导体,将端子的接触部收容于绝缘体的中空部,并且将端子的接线部载置于中空部的两侧的上表面,而且使绝缘体的中盖部以与该上表面平行的方式弯曲(例如参照专利文献I (特别是0024段 0026段以及图2))。专利文献I:日本特开2001-43939号公报·在上述的同轴连接器中,形成了绝缘体的中盖部还覆盖同轴电缆的绝缘层的构造。因此,由于包含中盖部在内的绝缘体整体的高度取决于同轴电缆的直径,所以同轴连接器的低高度化受限。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课题是提供一种能够实现低高度化的同轴连接器。(I)本发明所涉及的同轴连接器具备与同轴电缆的内部导体电连接的信号用导体、与上述同轴电缆的外部导体电连接的接地用导体、以及保持上述信号用导体、并且夹设在上述信号用导体与上述接地用导体之间的绝缘体,该同轴连接器的特征在于,上述信号用导体具有第一壁部,该第一臂部形成有供上述内部导体插入的插入部,上述绝缘体具有形成有收容上述信号用导体的收容孔的主体部、和封堵上述收容孔的中盖部,俯视观察时,上述中盖部的后端侧的面与上述第一壁部的后端侧的面实际上重叠。(2)在上述发明中,上述第一壁部的与上述中盖部接触的接触面,与上述主体部的与上述中盖部对置的对置面实际上位于同一平面上、或者比上述对置面更朝向上述中盖部突出。(3)在上述发明中,上述信号用导体具有支承上述第一壁部的基座部、从上述基座部朝向实际上与上述第一壁部相同的方向突出的第二壁部、以及从上述基座部朝向与上述第一壁部相反的方向突出的嵌合部,上述第一壁部,在俯视观察时位于比上述嵌合部更靠后端侧的位置,并且至少位于上述基座部的、沿着实际上与上述同轴电缆的轴向正交的方向的两端,上述第二壁部,在俯视观察时位于比上述嵌合部更靠前端侧的位置,并且至少位于上述基座部的、沿着实际上与上述同轴电缆的轴向正交的方向的两端,上述收容孔具有对上述基座部中的与上述第一壁部以及上述第二壁部的突出方向相反的一侧的主表面进行保持的阶差面。(4)在上述发明中,上述中盖部能够以实际上与上述同轴电缆的轴向平行的方向为中心进行铰接动作地与上述主体部连结。根据本发明,由于俯视观察时中盖部的后端侧的面与第一壁部的后端侧的面实际上重叠,所以能够使中盖部与同轴电缆的绝缘层偏移(错开),从而能够实现同轴连接器的低高度化。


图I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中的同轴连接器的整体的立体图。图2是图I所示的同轴连接器的分解立体图。图3是沿图I的III-III线的剖视图。图4A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中的同轴连接器的嵌合动作(嵌合前)的侧视图。图4B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中的同轴连接器的嵌合动作(嵌合后)的侧视图。 图5是沿图4B的V-V线剖开的剖视图。图6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中的接触器的立体图。图7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中的外壳的立体图。图8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中的接触器与外壳的关系的剖视图。图9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中的接触器与外壳的关系的俯视图。图10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中的接地罩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以下,基于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图广图3是表示本实施方式中的同轴连接器的图,图4A 图5是表示本实施方式中的同轴连接器的嵌合动作的图。如图f图3所示,本实施方式中的同轴连接器I是安装于同轴电缆50的端部的L型同轴连接器。如图4A、图4B以及图5所示,该同轴连接器I例如能够与表面组装型(SMT Surface Mount Technology)的同轴连接器60 (以下,简称为对象连接器60。)嵌合,使用在手机、PDA (Personal Digital Assistant :个人数字助理)、笔记本电脑等具备通信用天线的便携式信息处理终端装置等各种电子设备中。此外,作为供对象连接器60安装的电路布线板70,能够例示出例如柔性电路板(FPC:Flexible Printed Circuit)、刚性的印刷电路板(PCB Printed Circuit Board)等。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后端侧”是指同轴电缆50的轴向(图中的X方向)上的、从同轴连接器I导出同轴电缆50的一侧。与此相对,“前端侧”是指同轴电缆50的轴向(图中的X方向)上的、同轴电缆50的端部被导入同轴连接器I的一侧。另外,“横向”是指实际上与同轴电缆50的轴向(图中的X方向)正交、且与同轴连接器I的插拔方向(图中的Z方向)正交的方向(图中的Y方向)。如图f图3所示,同轴电缆50具有内部导体51、覆盖该内部导体51的外周的绝缘层52、包围该绝缘层52的外周的外部导体53 (所谓的屏蔽线)、以及覆盖该外部导体53的外周的保护层54。另一方面,如图f图3所示,本实施方式中的同轴连接器I具备与同轴电缆50的内部导体51电连接的接触器10、与同轴电缆50的外部导体53电连接的接地罩(groundshell) 30、以及夹设在接触器10与接地罩30之间而使接触器10与接地罩30电绝缘的外壳20。其中,本实施方式中的接触器10相当于本发明中的信号用导体的一个例子,本实施方式中的外壳20相当于本发明中的绝缘体的一个例子,本实施方式中的接地罩30相当于本发明中的接地用导体的一个例子。图6是本实施方式中的接触器的立体图。如图6所示,同轴连接器I的接触器10具有基座部11、嵌合部12、第一壁部13、以及第二壁部14。通过对一张金属板材进行加工,来连续地形成该接触器10的基座部11、嵌合部12以及壁部13、14。作为构成该接触器10的材料,可以举出例如磷青铜、铍铜、黄铜、不锈钢、 钛铜合金等,并优选在接触器10的表面实施镀金。嵌合部12由从基座部11的左右两端(沿横向(图中的Y方向)的两端)朝向下方突出的一对接触片121、122构成。上述接触片121、122以随着趋向前端而相互接近的方式弯曲,整体具有近似U字状的截面形状。并且,在接触片121、122的前端形成有以相互朝外侧扩展的方式弯曲的锥部121a、122a,在同轴连接器I与对象连接器60嵌合时,供对象连接器60的嵌合部61 (参照图5)引导至上述接触片121、122之间。第一壁部13从基座部11的后端边缘朝向上方突出,在从上方观察接触器10的俯视图(参照图9)中,第一壁部13位于比嵌合部12更靠后端侧的位置。另外,该第一壁部13遍及基座部11的、沿横向(图中的Y方向)的整个区域而设置。另外,该第一壁部13距离基座部11的下表面111的高度为Ii1 (参照图8)。并且,在该第一壁部13形成有供同轴电缆50的内部导体51插入的插入槽131。通过使同轴电缆50的绝缘层52的端面与该第一壁部13抵接,从而将同轴电缆50相对于接触器10定位。并且,在将从该绝缘层52露出的内部导体51插入到插入槽131的状态下,将该内部导体51焊接到基座部11,从而将同轴电缆50与接触器10接线。此外,也可以代替插入槽131而在第一壁部13形成插入孔。该插入槽131、插入孔相当于本发明中的插入部的一个例子。一对第二壁部14分别从基座部11的前端附近朝向上方突出,在从上方观察接触器10的俯视图(参照图9)中,上述第二壁部14位于比嵌合部12更靠前端侧的位置。另外,该第二壁部14位于基座部11的、沿横向(图中的Y方向)的两端。该第二壁部14具有与第一壁部13的高度Ii1实际上相同的高度h2 (参照图8)。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壁部13和第二壁部14位于基座部11的四角,因此,利用后述的外壳20的中盖部23能够稳定地按压接触器10。另外,本实施方式的接触器10虽然是几毫米左右的非常小的部件,但是通过使第一壁部13以及第二壁部14位于基座部11的四角,从而操作者可容易地操作接触器10,可提高同轴连接器I的组装操作性。并且,与代替第一壁部13以及第二壁部14而在外壳20的中盖部23设置突出部的情况相比,用于成型外壳20的金属模具更为廉价,因此,能够实现降低同轴连接器I的成本。图7是表示本实施方式中的外壳的立体图,图8以及图9是表示本实施方式中的接触器与外壳的关系的图。其中,图8以及图9均表示中盖部23关闭后的状态。如图7所示,同轴连接器I的外壳20具有形成有供接触器10收容的收容孔22的主体部21、封堵该收容孔22的中盖部23、以及从主体部21向后端侧突出的电缆保持部24。该外壳20 由例如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PBT :Poly Butylene Terephthalate)、液晶聚合物(LCP Liquid Crystal Polymer)等具有电绝缘性的树脂材料构成。主体部21在上部具有朝径向突出的凸缘部211,并且在下部具有比凸缘部211小的小径部212。另外,在凸缘部211的侧面形成有凹部211a。若将外壳20插入接地罩30,则凸缘部211被保持于接地罩30的突起312,并且接地罩30的凸部313与凸缘部211的凹部211a卡合。如图7以及图8所示,形成于主体部21的大致中央处的收容孔22具有第一收容部221、第二收容部223、以及第三收容部225,它们在上下方向贯通主体部21。在第一收容部221收容接触器10的嵌合部12。在第二收容部223收容接触器10的基座部11以及壁部13、14。在第三收容部225收容中盖部23。若将接触器10收容于该收容孔22,则收容孔22的上侧(第三收容部225侧)的开口被中盖部23封堵,但接触器10的嵌合部11会从收容孔22的下侧(第一收容部221侦D的开口露出。如图7以及图8所示,在同轴电缆50的轴向(图中的X方向)上,第二收容部223的内径比第一收容部221的内径大。因此,在第二收容部223与第一收容部221之间形成有第一阶差面222,接触器10的嵌合部12收容于第一收容部221,另一方面,接触器10的基座部11保持于该第一阶差面222。其中,本实施方式中的第一阶差面222相当于本发明中的阶差面的一个例子。如图8所示,若将接触器10的基座部11载置于第一阶差部222,则接触器10的第一壁部13的后端侧的面132与第二收容部223的后端侧内壁面223a接触。另外,基座部11的前端面112与第二收容部223的前端侧内壁面223b接触。这样,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接触器10被夹在第二收容部223的内壁面223a、223b之间,因此能够抑制接触器10沿同轴电缆50的轴向(图中的X方向)的松动。如图7所示,在横向(图中的Y方向)上,第三收容部225的内径比第二收容部223的内径大。因此,在第三收容部225与第二收容部223之间形成有第二阶差面224。在将中盖部23朝向主体部21侧进行了折弯时,该第二阶差面224与该中盖部23对置。该第二阶差面224相当于本发明中的对置面的一个例子。外壳20的中盖部23能够以实际上与同轴电缆50的轴向(图中的X方向)平行的方向为中心进行铰接动作地与主体部21连结。该中盖部23比收容孔22的第三收容部225小一些,若将中盖部23朝主体部21侧折弯,则中盖部23被收容于第三收容部225内。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图9所示的俯视图中,在将中盖部23收容到第三收容部225内的状态下,中盖部23的后端侧的面231与接触器10的第一壁部13的后端侧的面132实际上重叠。换而言之,中盖部23的后端侧的面231与接触器10的第一壁部13的后端侧的面132实际上位于同一平面上。因此,由于在俯视下中盖部23与同轴电缆50的绝缘层52偏移(错开),所以中盖、部23不会按压绝缘层52。由此,能够实现同轴连接器I的低高度化(降低同轴连接器I的高度),而不取决于同轴电缆50的直径(更详细地说是同轴电缆50的绝缘层52的直径)。另外,若经由同轴电缆50对接触器10施加拉伸力,则接触器10在收容孔22内可能会以横向(图中的Y方向)为中心而旋转。针对于此,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将中盖部23的铰接动作的旋转中心设定在上述的方向,能够防止中盖部23随着该旋 转而打开,并能够可靠地固定接触器10。此外,并非特别限定于上述情况,例如可以将实际上与同轴电缆50的轴向(图中的X方向)正交的方向(图中的Y方向)设为中盖部23的旋转中心。另外,如图8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接触器10的第一壁部13的高度Ii1、第二壁部14的高度h2比收容孔22的第二收容部223的深度D1稍高(Ii1 = h2 > D1X S卩,在将接触器10收容到收容孔22的状态下,第一壁部13的上表面133和第二壁部14的上表面141比收容孔22的第二阶差面224更向中盖部23突出。若在接触器10存在插拔方向(图中的Z方向)的松动,则因接触器10与接地罩30之间的距离发生变化等,而阻抗有时会发生变化。针对于此,如上所述,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壁部13的上表面133以及第二壁部14的上表面141比收容孔22的第二阶差面224更向中盖部23突出,因此,第一壁部13的上表面133以及第二壁部14的上表面141可靠地与中盖部23接触。因此,由于接触器10被中盖部23按压,所以能够抑制接触器10在插拔方向(图中的Z方向)的松动。由此,能够实现同轴连接器I的阻抗的稳定化,特别是能有效提高传送信号的频率。此外,接触部10的第一壁部13的高度Ii1、第二壁部14的高度h2与第二收容部223的深度D1实际上也可以相同(Ii1 = h2 = D1X其中,本实施方式中的第一壁部13的上表面133相当于本发明中的第一壁部的接触面的一个例子。另一方面,如上所述,接触器10的基座部11保持于外壳20的收容孔22的第一阶差面222。更具体而言,在基座部11的下表面111中的突出嵌合部12的部分的两侧部分载置于第一阶差面222。因此,若将中盖部23折弯,则接触器10的基座部11以及壁部13、14被夹在中盖部23与第一阶差面222之间。这样,由于在本实施方式中,如上所述,接触器10的基座部11以及壁部13、14被夹在中盖部23与第一阶差面222之间,因此能够进一步抑制接触器10在插拔方向(图中的Z方向)的松动。此外,第一阶差面222无需对基座部11的下表面111中的突出嵌合部12的部分的两侧的所有部分进行保持,但通过对与第一壁部13以及第二壁部14所立起的部分(立起设置部分)对应的部分进行保持,能够准确地按压接触器10。外壳20的电缆保持部24从主体部21向后端侧延伸。在该电缆保持部24形成有供同轴电缆50插入的引导槽241。在引导槽241的前端侧的端部形成有对该电缆保持部24进行贯通的贯通孔242。如图3所示,利用引导槽241与贯通孔242的高度差使同轴电缆50弯曲,因此,能够防止同轴电缆50从同轴连接器I拔出。图10是本实施方式中的接地罩的立体图。
如图10所示,同轴连接器30的接地罩30具有圆筒部31、外盖部32、第一筒体33、第二筒体34、以及第三筒体35。与接触器10相同,通过对一张金属板材进行加工来连续地形成该接地罩30的圆筒部31、外盖部32、以及第一筒体33 第三筒体35。作为构成该接地罩30的材料,可以举出例如磷青铜、铍铜、黄铜、不锈钢、钛铜合金等,并优选在该接地罩30表面实施镀银或者镀金。接地罩30的圆筒部31具有能够收容外壳20的主体部21的内孔311。另外,从圆筒部31的内周面突出有突起312和凸部313。如图3所示,若将外壳20插入接地罩30,则外壳20的凸缘部211被保持于突起312,并且凸部313与外壳20的凹部211a卡合。另外,在该状态下,在外壳20的小径部212与圆筒部31的内周面之间形成有供对象侧连接器60的接地罩62 (参照图5)进入的间隙
S10 如图10所示,在圆筒部31的下侧周边缘形成有两条狭缝314。另外,如上所述,接地罩30是通过对一张板材进行加工而形成的,因此,在圆筒部31的局部形成有间隙315。通过该狭缝314和间隙315而允许环形的圆筒部31的弹性变形,从而圆筒部31能够与对象侧连接器60的接地罩62嵌合(参照图5)。此外,狭缝314的数量、形成位置没有特别限定。并且,从圆筒部31的上部朝向后端侧突出有一对臂部316、317。在外壳20被插入到接地罩30时,该臂部316、317围绕电缆保持部24。接地罩30的外盖部32经由宽度窄的折弯部321而与圆筒部31连结。通过将该折弯部321折弯,从而外盖部32封堵圆筒部31的上侧的开口。在该外盖部32的大致中央部形成有朝向内侧凸起的平面凸部322。在将折弯部321折弯时,该平面凸部322与外壳20的中盖部23紧贴,并经由中盖部23可靠地按压接触器10的第一壁部13以及第二壁部14。并且,在该外盖部32的后端侧延伸有三个筒体33 35。第一筒体33与外盖部32邻接地配置,一对第一突出片331、332分别朝横向(图中的Y方向)突出。该第一筒体33以包围外壳20的电缆保持部24以及接地罩30的臂部316、317的状态朝向内侧折弯,从而与电缆保持部24以及臂部316、317压接。第二筒体34与第一筒体33邻接地配置,并且,第三筒体35与第二筒体34邻接地配置。筒体34、35均具有朝横向(图中的Y方向)突出的近似U字形状。第二筒体34以包围同轴电缆50中的从保护层54露出的外部导体53的状态向内侧折弯,从而与该外部导体53压接。由此,同轴电缆50的外部导体53与接地罩30电连接。另一方面,第三筒体35以包围同轴电缆50的保护层54的状态向内侧折弯,从而与该保护层54压接。以下,参照图2对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同轴连接器I的组装步骤进行说明。首先,将同轴电缆50的绝缘层52的端面抵接于接触器10的第一壁部13,同时将该同轴电缆50的内部导体51插入第一壁部13的插入槽131。接着,在该状态下,将内部导体51焊接到接触器10的基座部11 (图2中的(a))。接下来,将接触器10插入外壳20的收容孔22,同时将同轴电缆50插入外壳20的引导槽241 (图2中的(b))。接下来,将外壳20插入接地罩30的圆筒部31 (图2中的(c)),并将外壳20的中盖部23折弯而封堵收容孔22的上侧开口(图2中的(d))。接下来,将接地罩30在折弯部321处折弯,用外盖部32封堵圆筒部31的上侧开口,并且扣压第一筒体33 第三筒体35,从而完成同轴连接器I (图2中的(e))。此外,以上说明的实施方式是为了容易理解本发明而记载的,不是为了限定本发明而记载的。因此,上述的实施方式所公开的各要素的宗旨是也包括属于本发明的技术范围的全部设计变更、均等物。符号说明 I…同轴连接器;10…接触器;11…基座部;12···嵌合部;13···第一壁部;132…后端侧的面;14…第二壁部;20…外壳;21…主体部;22…收容孔;222…第一阶差面;22七··第二阶差面;23…中盖部;231…后端侧的面;30…接地罩;31…圆筒部;32…外盖部;50···同轴电缆;51···内部导体;52…绝缘层;53…外部导体;54···保护层
权利要求
1.一种同轴连接器,具备 与同轴电缆的内部导体电连接的信号用导体; 与所述同轴电缆的外部导体电连接的接地用导体;以及 保持所述信号用导体、并且夹设在所述信号用导体与所述接地用导体之间的绝缘体, 该同轴连接器的特征在于, 所述信号用导体具有第一壁部,该第一壁部形成有供所述内部导体插入的插入部, 所述绝缘体具有 形成有对所述信号用导体进行收容的收容孔的主体部;和 封堵所述收容孔的中盖部, 俯视观察时,所述中盖部的后端侧的面与所述第一壁部的后端侧的面实际上重叠。
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同轴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壁部的与所述中盖部接触的接触面,与所述主体部的与所述中盖部对置的对置面实际上位于同一平面上、或者比所述对置面更朝向所述中盖部突出。
3.根据权利要求I或2所述的同轴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信号用导体具有 支承所述第一壁部的基座部; 从所述基座部朝向实际上与所述第一壁部相同的方向突出的第二壁部;以及 从所述基座部朝向与所述第一壁部相反的方向突出的嵌合部, 所述第一壁部在俯视观察时位于比所述嵌合部更靠后端侧的位置,并且至少位于所述基座部的、沿着实际上与所述同轴电缆的轴向正交的方向的两端, 所述第二壁部在俯视观察时位于比所述嵌合部更靠前端侧的位置,并且至少位于所述基座部的、沿着实际上与所述同轴电缆的轴向正交的方向的两端, 所述收容孔具有对所述基座部中的与所述第一壁部以及所述第二壁部的突出方向相反的一侧的主表面进行保持的阶差面。
4.根据权利要求广3中任一项所述的同轴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中盖部能够以实际上与所述同轴电缆的轴向平行的方向为中心进行铰接动作地与所述主体部连结。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同轴连接器。该同轴连接器(1)具备接触器(10)、外壳(20)、以及接地罩(30),接触器(10)具有第一壁部(13),该第一壁部形成有供同轴电缆(50)的内部导体(51)插入的插入槽(131),外壳(20)具有形成有收容接触器(10)的收容孔(22)的主体部(21)、和封堵收容孔(22)的中盖部(23),俯视观察时,中盖部(23)的后端侧的面(231)与第一壁部(13)的后端侧的面(132)实际上重叠。
文档编号H01R24/38GK102725921SQ201080062489
公开日2012年10月10日 申请日期2010年12月8日 优先权日2010年3月30日
发明者田口宏行 申请人:株式会社藤仓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