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电连接器及其组装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连接器领域技术,尤其是指一种结构紧凑、组装方便的电连接器及其组装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电气设备的小型化、多功能化的发展趋势,对电连接器的要求与日俱增,其不仅需要具有较强的信号传输能力,更需具有结构小型化、简单化及方便化等特点。目前,通用串行总线接口(USB)接口已成为常用的输入/输出接口,例如包含通信接口、打印机接口、显示器输出、音效输出/输入装置以及储存设备等,它的好处之一是可以比早期的RS233的接口提供更快的数据传输速度,同时,它减少不同设备间的连接线, 使设备的架设及维修变得更容易。还有,通用串行总线连接器也适用于一般携带型电子装置,例如,移动电话等,然而,随着携带型电子装置的薄型化,便出现在微型通用串行总线连接器,使连接器的体积缩小,以应用到携带型号电子装置上。可是,现有技术中的连接器较难很好地满足现在微型电子产品的需求,使得电子产品的微型化发展也受到了一定的局限;当然,也有一少部分连接器凭借其整体结构紧凑、所占体积小的优势成为微型电子产品的选择,但是,其组装过程较麻烦,这样,也增加了连接器的生产制作成本,不利于其推广应用。因此,需研究出一种新的技术方案来解决上述问题。
发明内容
鉴于此,本发明针对现有技术存在之缺失,其主要目的是提供电连接器及其组装方法,其结构紧凑且组装方便。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之技术方案
一种电连接器,包括有端子模组、金属连接壳和绝缘套壳,该绝缘套壳嵌于金属连接壳内形成前端插接口,并该端子模组一端嵌于绝缘套壳内;
其中,该端子模组包括有上下叠置的第一端子模组和第二端子模组,该第一端子模组包括有第一端子埠和固装于第一端子埠内的第一端子组,该第二端子模组包括有第二端子埠和固装于第二端子埠内的第二端子组,该第一端子埠与第二端子埠相贴合,于该第二端子埠与第一端子埠的贴合面上开设有嵌槽,于该嵌槽内设置有用于增强该端子模组结构强度的加强片。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第一端子埠和第二端子埠侧面均开设有上下对应并相连通的定位槽,前述屏蔽外壳侧壁设置有向内凸出的定位凸部,该定位凸部卡于前述两定位槽内。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第一端子组和第二端子组中各端子均包括有接触部和焊接部,其接触部伸入前述绝缘套壳内,其焊接部间距式露于前述第一端子埠和第二端子埠的后端,针对每个焊接部,预加有焊料于焊接部上。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进一步包括有一便于定位线材的固定座,前述电连接器组装于该固定座上。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金属连接壳上设置有向外凸出的弹片,该弹片抵触于前述屏蔽外壳内侧,以使得前述屏蔽外壳与金属连接壳稳定接触进而保证接地效果。作为一种优选方案,进一步包括有屏蔽外壳,该屏蔽外壳包覆于前述端子模组和金属连接壳外部,前述金属连接壳连接于屏蔽外壳并其前端部分露于屏蔽外壳外以形成插接部;
该屏蔽外壳包括有分体设置的上壳和下壳,该下壳侧壁靠近前端位置设置有勾部,该勾部系自屏蔽外壳侧壁斜向上延伸形成,并其延伸尾端具有向前凸设的凸部,相应地,该上壳侧壁开设有勾槽,前述勾槽包括有开设于上壳侧壁上的斜槽和向前凹设于该斜槽前端面的凹槽,该斜槽与凹面槽相连通;以及,该上壳侧壁靠近后端位置设置有朝外凸出的弹性扣片,相应地,该下壳侧壁靠近后端位置设置有缺槽;当前述上壳和下壳相组装于一起时,前述勾部勾于勾槽内,并前述弹性扣片卡于缺槽内。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屏蔽外壳前端向下延伸形成有挡板,该金属连接壳包括有位于后端的较宽肩部和位于前端的较小插接部,当屏蔽外壳与金属连接壳相组装时,该挡板抵于前述金属连接壳之肩部前端面。一种电连接器的组装方法,包括的步骤有
(1)组装端子模组准备一第一端子模组、一第二端子模组和一加强片,将加强片置于第二端子模组的嵌槽内,接着,将第一端子模组和第二端子模组叠加组装于一起以形成端子模组;
(2)组装端子模组与绝缘套壳将前述组装好的端子模组自绝缘套壳的后端向前装入绝缘套壳内;
(3)组装金属连接壳将前述组装于一起的端子模组和绝缘套壳自金属连接壳的后端向前装入金属连接壳内。作为一种优选方案,进一步包括有一便于定位线材的固定座,在完成前述步骤(3) 后,进行步骤(4)组装固定座将前述组装好的前述电连接器组装于该固定座上。作为一种优选方案,进一步包括有屏蔽外壳,该屏蔽外壳包括有上壳和下壳,该下壳侧壁设置有勾部,以及该上壳侧壁开设有勾槽,在完成前述步骤(4)后,进行步骤(5)组装屏蔽外壳先将该上壳包覆于前述端子模组上方,再将下壳包覆于前述端子模组下方并与上壳相扣合,该下壳的勾部勾于上壳的勾槽内,则该屏蔽外壳包覆于端子模组外,并屏蔽外壳的前端内侧套接于金属连接壳后端外部。本发明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后,其有益效果在于
一、根据端子模组的结构,设置有形状匹配的绝缘套壳和金属连接壳,组装时,该端子模组装入绝缘套壳内,再将绝缘套壳嵌入金属连接壳内,而屏蔽外壳包覆于端子模组和金属连接壳外,其对端子模组起到了很好地屏蔽作用,同时,有效实现和金属连接壳的接地连接,该金属连接壳其前端部分露于屏蔽外壳外以形成插接部;本发明之结构极其紧凑,组装起来也十分方便,非常适用于制作微型电连接器;
二、该第一端子模组和第二端子模组之间夹设有加强片,组装时,先将加强片置于第二端子模组之嵌槽内,再将第一端子模组和第二端子模组叠置即可,其大大增强了端子模组的整体结构强度,提高了该电连接器的产品品质及使用寿命,以及,本发明中第一端子模组和第二端子模组之结构设计,其简化了模具成型工序及制作成本,且前述加强片的组装极其方便快速;
三、屏蔽外壳分体设计为上壳和下壳两部分,该上壳和下壳通过侧壁的勾部和勾槽来实现相互组装定位及连接,其结构设计巧妙,组装简便且稳固;
四、端子模组之各端子的焊接端预置有焊料,使得该电连接器的后续焊线制程作业变得更加方便,简化了制程过程,提高了后续焊线效率与品质。 为更清楚地阐述本发明的结构特征和功效,下面结合附图与具体实施例来对本发明进行详细说明。
图1是本发明之较佳实施例的立体组装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之较佳实施例的立体分解结构示意图3是图2中端子模组之分解结构示意图4是图2中端子模组、绝缘套壳、金属连接壳及固定座的组装结构示意图。附图标识说明
10、屏蔽外壳 111、勾槽 113、定位凸部 12、下壳 122、缺槽 20、端子模组 202、接触部 205、凹槽 207、凹槽
211、第一端子埠
212、第一端子组 221、第二端子埠 2212、第二挡部 24、加强片
30、金属连接壳 32、凸部 34、弹片 36、插接部
40、绝缘套壳
41、卡槽
42、肩部 100、插接部 50、固定座
11、上壳 112、弹性扣片 114、挡板 121、勾部 123、挡板 201、焊接部 203、焊料 206、定位槽
21、第一端子模组 2111、第一挡部
22、第二端子模组 2211、嵌槽
222、第二端子组
31、弹片 33、限位部 35、肩部
411、前端面 43、插接部
51、线材定位槽52、安装孔。
具体实施例方式请参见图1至图4所示,其显示出了本发明之较佳实施例的具体结构,包括有屏蔽外壳10、端子模组20、金属连接壳30和绝缘套壳40,该绝缘套壳40嵌于金属连接壳30内形成前端插接口,并该端子模组20 —端嵌于绝缘套壳40内;前述屏蔽外壳10包覆于端子模组20和金属连接壳30外部,该金属连接壳30连接于屏蔽外壳10并其前端部分露于屏蔽外壳10外以形成插接部100。其中,该端子模组20包括有上下叠置的第一端子模组21、第二端子模组22,该第一端子模组21包括有第一端子埠211和固装于该第一端子埠211内的第一端子组212,该第二端子模组22包括有第二端子埠221和固装于该第二端子埠221内的第二端子组222, (注该第一端子埠211与第二端子埠221均包括有较宽基部和自基部前端向前延伸形成的舌板部,前述第一端子模组和第二端子模组叠置于一起后,其两基部及两舌板部分别对应。)该第一端子埠211与第二端子埠221相贴合并该第一端子组212与第二端子组222间距式设置,于该第二端子埠221与第一端子埠211的贴合面上开设有嵌槽2211,于该嵌槽 2211内设置有加强片24,以增强该端子模组20的整体结构强度,组装时,先将加强片24置于前述嵌槽2211内,接着,将前述第一端子模组21对应叠置于第二端子模组22上以形成前述端子模组20 ;以及,该第一端子组212和第二端子组222中各端子均包括有接触部202 和焊接部201,其接触部202伸入前述绝缘套壳40内,其焊接部201间距式露于前述第一端子埠211和第二端子埠221的后端,针对每个焊接部201,预加有焊料203于焊接部201 上。该金属连接壳30系一金属薄板经冲压、折弯及拼合而成的腔体结构,该腔体结构包括有位于后端的较宽肩部35和位于前端的较小插接部36 ;该金属连接壳30具有前、后端开口,该前端开口为插接口,且该金属连接壳30顶壁靠近后端开口处向外凸设有两个弹片31,当该金属连接壳30与前述屏蔽外壳10连接时,该两弹片31向上抵触于前述屏蔽外壳10内侧,以使得前述屏蔽外壳10与金属连接壳30稳定接触进而保证接地效果;另外,该金属连接壳30顶壁靠近前端开口处设置有两凸部32,该结构的设置,有利于增强该电连接器与对插件间的插接强度。该屏蔽外壳10包括有配套设置的上壳11和下壳12,该下壳12侧壁靠近前端处设置有勾部121,且该勾部121位于侧壁所在平面上,相应地,该上壳11侧壁开设有勾槽111, 具体而言,该勾部121系自屏蔽外壳10侧壁斜向上延伸形成,并于其延伸尾端具有向前凸设的凸部,相应地,前述勾槽111包括开设于侧壁上的斜槽和向前凹设于该斜槽前端面的凹槽,该斜槽与凹面槽相连通;以及,该上壳11侧壁靠近后端处设置有朝外凸出的弹性扣片112,相应地,该下壳12侧壁靠近后端处设置有缺槽122,该上壳11和下壳12相组装时, 可以先将勾部121对应勾于勾槽111内,再将上壳11后端向下装入下壳12后端内,以使得前述弹性扣片112卡入缺槽122内,如此,对前述上壳11、下壳12之上下方向和前后方向均进行了很好的定位连接。另外,结合图2至图4可以看出,前述第一端子埠211两侧靠近上端面处向外凸设有第一挡部2111,并前述第二端子埠221两侧靠近上端面处向外凸设有第二挡部2211,当前述第一端子模组21和第二端子模组22组装于一起形成前述端子模组20时,前述第一挡部2111和第二挡部2211之间形成有凹槽205 ;以及,前述该绝缘套壳40的形状与前述金属连接壳30匹配,其包括有位于后端的较宽肩部42和位于前端的较小插接部43,这样,绝缘套壳40才能非常稳固地嵌于前述金属连接壳30内,其插接部43嵌于前述金属连接壳30 之插接部36内,并其肩部42被限位于金属连接壳30之肩部35内,当然,为了进一步使该绝缘套壳40与前述金属连接壳30能更好地安装定位,该绝缘套壳40后端两侧设置有卡槽 41,相应地,前述金属连接壳30两侧后端分别向后凸伸形成有限位部33 ;当前述端子模组 20装入前述绝缘套壳40内时,前述第一挡部2111和第二挡部2211嵌于绝缘套壳40两侧的卡槽41内,并分别抵于卡槽41顶面和底面,接着,再将该绝缘套壳40与端子模组20 — 起自前述金属连接壳30后端开口处嵌入金属连接壳30内,前述金属连接壳30的限位部33 卡于第一挡部2111和第二挡部2211之间的凹槽205内,如此,使得端子模组20、绝缘套壳 40和金属连接壳30稳固地组装于一起。以及,在各配件之间的组装定位上,本实施例应用到如图2所示的金属连接壳30 两侧壁朝内凸出的弹片34与端子模组20位于外侧面之凹槽207的配合,该弹片34收纳于凹槽207内,并弹片34的延伸前端卡于前述绝缘套壳40两侧卡槽41之前端面411上,其充当倒勾作用,有利于金属连接壳30与端子模组20及绝缘套壳40之间的稳固连接及定位;还有,屏蔽外壳10内侧壁之定位凸部113和端子模组20外侧面之定位槽206的配合, 以及,屏蔽外壳10之上壳11前端设置有挡板114、下壳12前端设置有挡板123,这样,该挡板114和挡板123均可抵挡于前述金属连接壳30的肩部35的前端面上,有利于屏蔽外壳 10对金属连接壳30前后方向的定位,其均具有结构简单、组装定位极其方便之特点。为了便于前述电连接器之连接线材的定位,进一步设置有一固定座50,该固定座 50对应前述每个焊接部201设置有线材定位槽51,当相应线材与前述端子模组的焊接部 201完成焊接作业后,可以将线材定位到前述固定座50上的相应线材定位槽51内,再将前述电连接器组装到固定座50上进行焊接;从附图3可以看出,前述固定座51上开设有安装孔232,前述第一端子模组21可以通过插脚嵌入固定座23之安装孔232内进行连接定位。一种电连接器的组装方法,包括的步骤有
(1)组装端子模组20准备一第一端子模组21、一第二端子模组22、一加强片24和一固定座23,将加强片24置于第二端子模组21的嵌槽2211内,接着,将第一端子模组21和第二端子模组22叠加组装于一起后,再一同组装于该固定座23上,以形成前述端子模组 20 ;
(2)组装端子模组20与绝缘套壳40将前述组装好的端子模组20自绝缘套壳40的后端向前装入绝缘套壳40内,该端子模组20的基部抵于绝缘套壳40的肩部42内侧;
(3)组装金属连接壳30将前述组装于一起的端子模组20和绝缘套壳40自金属连接壳30的后端向前装入金属连接壳30内,该绝缘套壳40的肩部42抵于金属连接壳30的肩部35内侧;
(4)组装屏蔽外壳10先将该上壳11包覆于前述端子模组20上方,再将下壳12包覆于前述端子模组20下方并与上壳11相扣合,该下壳12的勾部121勾于上壳11的勾槽111 内,并该上壳11的弹性扣片112扣于下壳12的缺槽122内,则前述屏蔽外壳10包覆于端子模组20外,并屏蔽外壳10的前端内侧套接于金属连接壳30后端外部;为了便于前述电连接器之连接线材的定位,可于前述步骤(4)之前,并于相应线材与前述端子模组的焊接部201完成焊接作业后,将线材定位到前述固定座50上的相应线材定位槽51内,再将前述电连接器组装到固定座50上进行焊接固定,再进行前述组装屏蔽外壳10 之工序。本发明的设计重点在于,根据端子模组的结构,设置有形状匹配的绝缘套壳和金属连接壳,组装时,该端子模组装入绝缘套壳内,再将绝缘套壳嵌入金属连接壳内,而屏蔽外壳包覆于端子模组和金属连接壳外,其对端子模组起到了很好地屏蔽作用,同时,有效实现和金属连接壳的接地连接,该金属连接壳其前端部分露于屏蔽外壳外以形成插接部;本发明之结构极其紧凑,组装起来也十分方便,非常适用于制作微型电连接器;其次是,该第一端子模组和第二端子模组之间夹设有加强片,组装时,先将加强片置于第二端子模组之嵌槽内,再将第一端子模组和第二端子模组叠置即可,其大大增强了端子模组的整体结构强度,提高了该电连接器的产品品质及使用寿命,以及,本发明中第一端子模组和第二端子模组之结构设计,其简化了模具成型工序及制作成本,且前述加强片的组装极其方便快速。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发明的技术范围作任何限制, 故凡是依据本发明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细微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发明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权利要求
1.一种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包括有端子模组、金属连接壳和绝缘套壳,该绝缘套壳嵌于金属连接壳内形成前端插接口,并该端子模组一端嵌于绝缘套壳内;其中,该端子模组包括有上下叠置的第一端子模组和第二端子模组,该第一端子模组包括有第一端子埠和固装于第一端子埠内的第一端子组,该第二端子模组包括有第二端子埠和固装于第二端子埠内的第二端子组,该第一端子埠与第二端子埠相贴合,于该第二端子埠与第一端子埠的贴合面上开设有嵌槽,于该嵌槽内设置有用于增强该端子模组结构强度的加强片。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端子埠和第二端子埠侧面均开设有上下对应并相连通的定位槽,前述屏蔽外壳侧壁设置有向内凸出的定位凸部,该定位凸部卡于前述两定位槽内。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端子组和第二端子组中各端子均包括有接触部和焊接部,其接触部伸入前述绝缘套壳内,其焊接部间距式露于前述第一端子埠和第二端子埠的后端,针对每个焊接部,预加有焊料于焊接部上。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包括有一便于定位线材的固定座,前述电连接器组装于该固定座上。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金属连接壳上设置有向外凸出的弹片,该弹片抵触于前述屏蔽外壳内侧,以使得前述屏蔽外壳与金属连接壳稳定接触进而保证接地效果。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包括有屏蔽外壳,该屏蔽外壳包覆于前述端子模组和金属连接壳外部,前述金属连接壳连接于屏蔽外壳并其前端部分露于屏蔽外壳外以形成插接部;该屏蔽外壳包括有分体设置的上壳和下壳,该下壳侧壁靠近前端位置设置有勾部,该勾部系自屏蔽外壳侧壁斜向上延伸形成,并其延伸尾端具有向前凸设的凸部,相应地,该上壳侧壁开设有勾槽,前述勾槽包括有开设于上壳侧壁上的斜槽和向前凹设于该斜槽前端面的凹槽,该斜槽与凹面槽相连通;以及,该上壳侧壁靠近后端位置设置有朝外凸出的弹性扣片,相应地,该下壳侧壁靠近后端位置设置有缺槽;当前述上壳和下壳相组装于一起时,前述勾部勾于勾槽内,并前述弹性扣片卡于缺槽内。
7.根据权利要求1或6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屏蔽外壳前端向下延伸形成有挡板,该金属连接壳包括有位于后端的较宽肩部和位于前端的较小插接部,当屏蔽外壳与金属连接壳相组装时,该挡板抵于前述金属连接壳之肩部前端面。
8.—种电连接器的组装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的步骤有(1)组装端子模组准备一第一端子模组、一第二端子模组和一加强片,将加强片置于第二端子模组的嵌槽内,接着,将第一端子模组和第二端子模组叠加组装于一起以形成端子模组;(2)组装端子模组与绝缘套壳将前述组装好的端子模组自绝缘套壳的后端向前装入绝缘套壳内;(3)组装金属连接壳将前述组装于一起的端子模组和绝缘套壳自金属连接壳的后端向前装入金属连接壳内。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电连接器的组装方法,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包括有一便于定位线材的固定座,在完成前述步骤(3)后,进行步骤(4)组装固定座将前述组装好的前述电连接器组装于该固定座上。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电连接器的组装方法,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包括有屏蔽外壳,该屏蔽外壳包括有上壳和下壳,该下壳侧壁设置有勾部,以及该上壳侧壁开设有勾槽, 在完成前述步骤(4)后,进行步骤(5)组装屏蔽外壳先将该上壳包覆于前述端子模组上方,再将下壳包覆于前述端子模组下方并与上壳相扣合,该下壳的勾部勾于上壳的勾槽内, 则该屏蔽外壳包覆于端子模组外,并屏蔽外壳的前端内侧套接于金属连接壳后端外部。
全文摘要
本发明公开一种电连接器及其组装方法,包括有屏蔽外壳、端子模组、金属连接壳和绝缘套壳;组装时,该端子模组装入绝缘套壳内,再将绝缘套壳嵌入金属连接壳内,而屏蔽外壳包覆于端子模组和金属连接壳外,其对端子模组起到了很好地屏蔽作用,同时,有效实现和金属连接壳的接地连接,该金属连接壳其前端部分露于屏蔽外壳外以形成插接部;本发明之结构极其紧凑,组装起来也十分方便,非常适用于制作微型电连接器;其次,该第一端子模组和第二端子模组之间夹设有加强片,其大大增强了端子模组的整体结构强度,提高了该电连接器的产品品质及使用寿命,且其简化了模具成型工序及成本,其组装也方便快速。
文档编号H01R13/514GK102185202SQ20111007239
公开日2011年9月14日 申请日期2011年3月25日 优先权日2011年3月25日
发明者孙鸿运, 谢美 申请人:东莞市泰康电子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