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导体芯片的封装体及组装方法

文档序号:7001116阅读:461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半导体芯片的封装体及组装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一般涉及一种半导体功率器件,更确切的说,本发明涉及一种具备良好电气性能及散热性能的半导体芯片的封装体及其组装方法。
背景技术
通常,功率器件于电路系统中具有高速运作及高散热量的工作特点,具备良好的电气性能及散热性能是当前功率类集成电路器件发展的必然趋势。例如广泛应用于电源芯片中的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场效应管(MOSFET),在完成对其塑封后,我们期望得到较小尺寸、 较薄厚度的半导体封装体,并在将封装体组装至印刷电路板(PCB)上后具高散热性和极佳的电气性能,而这需要持续改善芯片的封装方式,对同样的芯片以不同形式的封装或采用不同的封装工艺,也直接影响着芯片的各项参数性能。公开号为US2007/0108564的美国专利公开了一种利用倒装芯片制程制造的由功率芯片构成的半导体封装器件,参见本申请附图1(引用原申请附图2)所示,该半导体封装器件100包括应用于芯片102上方的金属架110的电性连接及散热途径,及通过如焊球类的互连结构104等将芯片102电性连接至引脚106、108上。在该半导体封装器件100中, 金属架110及引脚106、108与芯片102的布局未能达到最佳的散热效果。在该器件的工艺制程中,其金属架110布置在芯片102顶部,在完成以塑封体112包覆金属架110之前,务必保障金属架110不能晃动移位或是发生倾斜,否则金属架110的底面与芯片102贴合不紧密;尤其是,于塑封模具中呈液态的具备高注塑压力的塑封料,可能使得塑封料侵入贴合不紧密的金属架110与芯片102之间而产生溢料(Bleeding),或是在金属架110的顶面产生塑封料的溢料飞边(Molding Flash)。专利号为US6777800的美国专利公开了一种利用倒装芯片制程制造的功率 MOSFET器件及其制造方法,参见本申请附图2 (引用原申请附图5)所示,该半导体器件的芯片108的顶部与金属片101焊接,金属片101包含的一弯曲部件117与引脚107的弯曲结构 120通过焊锡膏118连接。芯片108的底部通过倒装焊球115与引脚103连接。上述已公开的专利的技术方案在解决半导体器件的整体性散热问题上取得的效果并不尽理想,引脚 103与芯片108的布局未能达到最佳的散热效果。该专利类同在公开号为US2007/0108564 的专利中提出的工艺缺点,在该器件100的工艺制造方法中,其金属片101在完成以塑封体 102包覆金属架101之前,以及在金属片101通过锡焊膏116、118粘贴的过程中,必须保证金属片101不能晃动移位或是发生倾斜,否则金属片101的底面与芯片108贴合不紧密;进而,在塑封模具中呈液态的具备高注塑压力的塑封料,可能使得塑封料侵入贴合不紧密的金属片101与芯片108之间产生溢料,或在金属片101的顶面产生溢料飞边。尽管此类缺陷不是我们所期望的,而实际情况则恰恰相反,并且上述专利的技术方案所公开的制作工艺较为冗杂、于实际应用中的代价成本过高。正是鉴于以上情况,基于应用于塑封工艺中的薄膜辅助成型技术(Film AssistedMolding Technology),提出了本发明所提供的各种实施例。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半导体芯片封装体,包括一基座及设置在基座周围的多个焊盘;一芯片,通过导电材料将芯片的底面粘贴在位于基座的顶面的基岛区;设有一弯折的延伸结构的金属片,所述金属片的底面通过导电材料与在芯片的顶面设置的源极金属层黏接,且所述延伸结构位于所述焊盘包含的源极焊盘所设置的一 V形结构的凹槽中;以及用于塑封包覆所述芯片、基座、金属片、焊盘的塑封体,其中,所述基座的底面外露于塑封体的底面;其中,所述源极金属层构成所述芯片的源极电极,所述芯片的漏极电极位于所述芯片的底面;所述焊盘还包含一个栅极焊盘和多个漏极焊盘,所述漏极焊盘与基座连接。上述的半导体芯片封装体,其中,所述金属片的顶面外露于塑封体的顶面。上述的半导体芯片封装体,其中,所述V形结构的凹槽的两个斜面终止在所述源极焊盘的一水平上表面。上述的半导体芯片封装体,其中,所述V形结构的凹槽为对称V形槽。上述的半导体芯片封装体,其中,至少一个所述V形结构的凹槽所包含的斜面与所述延伸结构无缝隙紧密接触。上述的半导体芯片封装体,其中,通过设置在所述V形结构的凹槽中的导电材料将所述延伸结构与所述源极焊盘电性连接。上述的半导体芯片封装体,其中,还包括将芯片顶面设置的引线键合区所包含的栅极金属层与栅极焊盘电性连接的键合引线,其中栅极金属层构成芯片的栅极电极。本发明提供的一种半导体芯片封装体的制造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提供包含多个由互为镜像对称的第一基座、第二基座构成的芯片安装单元的引线框架,芯片安装单元还包含设置于第一基座周围的多个第一类焊盘及设置于第二基座周围的多个第二类焊盘,其中第一类焊盘和第二类焊盘互为镜像对称;利用导电材料,将第一芯片粘贴至第一基座顶面的基岛区、第二芯片粘贴至第二基座顶面的基岛区,其中第一芯片与第二芯片互为镜像对称;利用导电材料,将通过连接片连接在一起的第一金属片和第二金属片分别黏接在设置于第一芯片的顶面的第一源极金属层上和设置于第二芯片的顶面的第二源极金属层上,其中第一金属片和第二金属片互为镜像对称;进行塑封工艺,利用塑封料塑封引线框架、第一芯片、第二芯片、第一金属片、第二金属片,形成引线框架上多个以塑封料塑封包覆芯片安装单元、第一芯片、第二芯片、第一金属片、第二金属片的组合封装单元;切割连接片;切割塑封料及引线框架以将组合封装单元对称分割开并从引线框架上分离以形成互为镜像对称的第一和第二封装体。上述的方法,其中,第一源极金属层构成第一芯片的源极电极,粘贴于第一基座顶面的基岛区的第一芯片的底面构成第一芯片的漏极电极;第二源极金属层构成第二芯片的源极电极,粘贴于第二基座顶面的基岛区的第二芯片的底面构成第二芯片的漏极电极;所述的第一类焊盘包含第一栅极焊盘、第一源极焊盘和多个第一漏极焊盘,其中, 第一漏极焊盘均与第一基座连接;并且所述的第二类焊盘包含第二栅极焊盘、第二源极焊盘和多个第二漏极焊盘,其中, 第二漏极焊盘均与第二基座连接;其中,所述的第一栅极焊盘与所述的第二栅极焊盘结构相同且镜像对称,所述的第一源极焊盘与所述的第二源极焊盘结构相同且镜像对称,任意一个第一漏极焊盘相对应的与一个第二漏极焊盘结构相同且镜像对称。上述的方法,其中,将第一金属片和第二金属片分别黏接在第一源极金属层上和第二源极金属层上的过程还包括将第一金属片设置的一弯折的第一延伸结构嵌入第一源极焊盘所设置的第一凹槽中,同时将第二金属片设置的一弯折的第二延伸结构嵌入第二源极焊盘所设置的第二凹槽中。上述的方法,其中,利用键合引线,将第一芯片顶面设置的构成第一芯片栅极电极的第一栅极金属层与第一栅极焊盘键合连接、将第二芯片顶面设置的构成第二芯片栅极电极的第二栅极金属层与第二栅极焊盘键合连接。上述的方法,其中,所述第一凹槽、第二凹槽均为V形结构的凹槽。上述的方法,其中,通过设置在第一凹槽、第二凹槽中的导电材料将第一延伸结构、第二延伸结构分别与第一源极焊盘、第二源极焊盘电性连接。上述的方法,其中,将第一金属片和第二金属片分别黏接在第一源极金属层上和第二源极金属层上的过程还包括于第一金属片的顶面、第二金属片的顶面以外力挤压第一金属片和第二金属片的步骤。上述的方法,其中,还包括在塑封工艺之前以薄膜覆盖并粘合在第一金属片的顶面和第二金属片的顶面,并在塑封工艺之后移除薄膜以从塑封料中外露第一金属片的顶面和第二金属片的顶面。本发明还提供另一种实施方式的半导体芯片的封装体,包括一第一基座及设置在第一基座周围的多个第一类焊盘,一第二基座及设置于第二基座周围的多个第二类焊盘;一第一芯片,通过导电材料将第一芯片的底面粘贴在位于第一基座的顶面的基岛区;一第二芯片,通过导电材料将第二芯片的底面粘贴在位于第二基座的顶面的基岛区;设有一弯折的第一延伸结构的第一金属片,第一金属片的底面通过导电材料与在第一芯片的顶面设置的第一源极金属层黏接,且第一延伸结构位于在第二基座顶面所设置的一第一凹槽中;设有一弯折的第二延伸结构的第二金属片,第二金属片的底面通过导电材料与在第二芯片的顶面设置的第二源极金属层黏接,且第二延伸结构位于第二类焊盘包含的源极焊盘所设置的一第二凹槽中;以及用于塑封包覆第一芯片、第二芯片、第一基座、第二基座、第一金属片、第二金属片、第一类焊盘、第二类焊盘的塑封体,其中,第一基座的底面、第二基座的底面均外露于塑封体的底面。上述的半导体芯片封装体,其中,第一源极金属层构成第一芯片的源极电极,第一芯片的漏极电极位于第一芯片的底面并与第一基座电性连接;第二源极金属层构成第二芯片的源极电极,第二芯片的漏极电极位于第二芯片的底面并与第二基座电性连接;第一类焊盘还包含第一栅极焊盘和漏极焊盘,其中,漏极焊盘与第一基座连接;第二类焊盘还包含第二栅极焊盘和源极焊盘;所述的第一芯片的顶面还包含有构成第一芯片栅极电极的第一栅极金属层,并利用键合引线将第一栅极金属层和第一栅极焊盘电性连接;所述的第二芯片的顶面还包含有构成第二芯片栅极电极的第二栅极金属层,并利用键合引线将第二栅极金属层和第二栅极焊盘电性连接。上述的半导体芯片封装体,其中,漏极焊盘设有多个漏极引脚,漏极引脚的底面外露于所述塑封体的底面;源极焊盘设有多个源极引脚,源极引脚的底面外露于所述塑封体的底面,并且第一栅极焊盘的底面、第二栅极焊盘的底面均外露于所述塑封体的底面;以及漏极引脚的一侧面、第一栅极焊盘的一侧面外露于所述塑封体的一侧面,源极引脚的一侧面、第二栅极焊盘的一侧面外露于所述塑封体的另一侧面,第一金属片的顶面、第二金属片的顶面均外露于塑封体的顶面。上述的半导体芯片封装体,其中,所述第一凹槽、第二凹槽均为V形结构的凹槽。上述的半导体芯片封装体,其中,通过设置在第一凹槽、第二凹槽中的导电材料将第一延伸结构、第二延伸结构分别与第二基座、源极焊盘电性连接。上述的半导体芯片封装体,其中,所述封装体还包含位于所述塑封体顶面的一切割槽,所述切割槽用于将连接所述第一金属片和第二金属片的连接片切割断开。上述的半导体芯片封装体,其中,所述第一芯片为一高端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场效应管,所述第二芯片为一低端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场效应管。本发明提供另一种实施方式的半导体芯片封装体的制造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提供包含多个由第一基座、第二基座构成的芯片安装单元的引线框架,芯片安装单元还包含设置于第一基座周围的多个第一类焊盘及设置于第二基座周围的多个第二类焊盘;利用导电材料,将第一芯片粘贴至第一基座顶面的基岛区、将第二芯片粘贴至第二基座顶面的基岛区;利用导电材料,将通过连接片连接在一起的第一金属片和第二金属片分别黏接在设置于第一芯片的顶面的第一源极金属层上和设置于第二芯片的顶面的第二源极金属层上,并将第一金属片设置的一弯折的第一延伸结构嵌入第二基座顶面所设置的第一凹槽中,同时将第二金属片设置的一弯折的第二延伸结构嵌入第二类焊盘所包含的源极焊盘所设置的第二凹槽中;进行引线键合,通过键合引线将第一芯片顶面设置的引线键合区与部分第一类焊盘电性连接、将第二芯片顶面设置的引线键合区与部分第二类焊盘电性连接;进行塑封工艺,利用塑封料塑封引线框架、第一芯片、第二芯片、第一金属片、第二金属片及键合引线,形成引线框架上多个以塑封料塑封包覆芯片安装单元、第一芯片、第二芯片、第一金属片、第二金属片及键合引线的组合封装单元;切割连接片以分离第一金属片和第二金属片;切割塑封料及引线框架以将组合封装单元从引线框架上分离以形成塑封包覆第一芯片、第二芯片、第一基座、第二基座、第一金属片、第二金属片、第一类焊盘、第二类焊盘、连接第一芯片顶面的引线键合区与部分第一类焊盘的键合引线以及连接第二芯片顶面的引线键合区与部分第二类焊盘的键合引线的塑封体。上述的方法,其中,第一源极金属层构成第一芯片的源极电极,粘贴于第一基座顶面的基岛区的第一芯片的底面构成第一芯片的漏极电极;第二源极金属层构成第二芯片的源极电极,粘贴于第二基座顶面的基岛区的第二芯片的底面构成第二芯片的漏极电极;第一类焊盘包含第一栅极焊盘、漏极焊盘,其中,漏极焊盘与第一基座连接;并且第二类焊盘还包含第二栅极焊盘;其中,引线键合的步骤包括,将第一芯片的引线键合区所包含的构成第一芯片栅极电极的第一栅极金属层与第一栅极焊盘键合连接、将第二芯片的引线键合区所包含的构成第二芯片栅极电极的第二栅极金属层与第二栅极焊盘键合连接。上述的方法,其中,所述第一凹槽、第二凹槽均为V形结构的凹槽。上述的方法,其中,通过设置在第一凹槽、第二凹槽中的导电材料将第一延伸结构、第二延伸结构分别与第二基座、源极焊盘电性连接。上述的方法,其中,将第一金属片和第二金属片分别黏接在第一源极金属层上和第二源极金属层上的过程还包括于第一金属片的顶面、第二金属片的顶面以外力挤压第一金属片和第二金属片的步骤。上述的方法,其中,还包括在塑封工艺之前以薄膜覆盖并粘合在第一金属片的顶面和第二金属片的顶面,并在塑封工艺之后移除薄膜以从塑封料中外露第一金属片的顶面和第二金属片的顶面的步骤。上述的方法,其中,在切割连接片过程中,形成位于塑封体的顶面的一切割槽,所述切割槽用于将连接片切割断开。上述的方法,其中,所述第一芯片为一高端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场效应管,所述第二芯片为一低端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场效应管。


参考所附附图,以更加充分的描述本发明的实施例。然而,所附附图仅用于说明和阐述,并不构成对本发明范围的限制。图1是公开号为US2007/0108564的美国专利所公开的一种技术方案。图2是专利号为US6777800的美国专利所公开的一种技术方案。图3是本发明实施例一中封装体的顶面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实施例一中封装体的底面俯视结构示意图。图5是本发明实施例一中封装体的透视结构示意图。图6是本发明实施例一中基座与粘贴在基座上的芯片的结构示意图。图7是制造实施例一中封装体的引线框架的局部结构示意图。图8是制造实施例一中封装体的引线框架的包含的芯片安装单元结构示意图。图9-19是本发明实施例一的封装体的制造工艺流程示意图。图20是本发明实施例二中封装体的顶面俯视结构示意图。图21是本发明实施例二中封装体的底面俯视结构示意图。图22是本发明实施例二中封装体的透视结构示意图。图23是本发明实施例二中第一基座与粘贴在第一基座上的第一芯片、第二基座与粘贴在第二基座上的第二芯片的结构示意图。图M是制造实施例二中封装体的引线框架的局部结构示意图。图25是制造实施例二中封装体的引线框架的包含的芯片安装单元结构示意图。图沈-36是本发明实施例二的封装体的制造工艺流程示意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根据本发明的权利要求和发明内容所公开的内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具体如下所述实施例一参见图3-6所示,在封装体200中,金属片230的顶面230a外露于塑封体240的顶面201,基座220的底面220b外露于塑封体MO的底面202。参见图6所示,在基座220周围设置有多个焊盘,基座220周围的焊盘包括源极焊盘223、栅极焊盘222和多个漏极焊盘 221,漏极焊盘221与基座220连接;在源极焊盘223的顶面223a上设置有一 V形结构的凹槽22北,通过导电材料(未示出)将芯片210的底面粘贴在位于基座220的顶面220a的基岛区,导电材料一般为焊锡膏(Solder Paste)或导电银浆(Epoxy),其中,基岛区(Paddle) 通常作为芯片粘贴区域并依据芯片的尺寸大小(Die Size)而面积产生变化,因此并未于基座220的顶面220a中具体标示。图6示出的芯片210中,芯片210为垂直器件结构的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场效应管 (MOSFET),芯片210的顶面设置有用于键合引线的引线键合区(Bonding Pad),引线键合区包含构成芯片210的栅极电极的栅极金属层211,芯片210的顶面还设置有源极金属层 212,源极金属层212构成芯片210的源极电极,栅极金属层211和源极金属层212通过钝化层彼此相互绝缘,芯片210的漏极电极位于芯片210的底面。在图5中,金属片230设有一弯折的延伸结构231,金属片230的底面230b通过焊锡膏或导电银浆类的导电材料(未示出)与在芯片210的顶面设置的源极金属层212黏接, 且延伸结构231位于上述基座220周围的多个焊盘包含的源极焊盘223所设置的凹槽22 中,凹槽22 可以是对称V形槽或非对称V形槽,V形结构的凹槽22 的两个斜面终止在源极焊盘223的水平上表面(即顶面230a),可以使V形结构的凹槽22 的至少一个斜面与延伸结构231无缝隙地紧密接触,以减低延伸结构231与源极焊盘223的接触阻抗;也可以通过在凹槽22 中设置的焊锡膏或导电银浆类的导电材料(未示出)用以黏接延伸结构231与源极焊盘223,以增强延伸结构231与源极焊盘223的电性接触性能;同时利用键合引线211a将栅极金属层211和栅极焊盘222电性连接。可选的,将构成栅极电极的栅极金属层211和栅极焊盘222进行电性连接,也可利用金属片或金属带代替键合引线211a。在图3-6中,塑封体240用于塑封包覆芯片210、基座220、金属片230、键合引线 211a,塑封体240还塑封包覆包含源极焊盘223、栅极焊盘222和漏极焊盘221的多个焊盘, 塑封体240源于固化的环氧塑封料(Epoxy Molding Compound) 0源极焊盘223设有多个源极引脚224,其中,相邻的两个源极引脚224的底面224b相互断开,源极引脚224的底面 224b外露于塑封体MO的底面202,并且栅极焊盘222的底面222b、漏极焊盘221的底面 221b均外露于塑封体240的底面202 ;以及源极引脚2M的一侧面22 、栅极焊盘222的一侧面22 外露于塑封体MO的一侧面203,漏极焊盘221的一侧面221a外露于塑封体240 的与侧面203相对的另一侧面204。封装体200无任何引脚延伸出塑封体M0,能够较好的保持其较小的尺寸、较薄的厚度,基座220的底面220b利用SMT技术焊接在PCB的焊盘上作为芯片210的散热通道,金属片230的顶面230a外露,亦可以作为释放封装内热量的途径。在一些应用中,金属片230的顶面230a可以选择被任意一种绝缘体覆盖住并与外部绝缘,因此也可选择金属片230的顶面230a不外露。封装体200内部芯片210与基座220周围的多个焊盘之间的导电路径短,自感系数以及封装体内布线电阻很低,所以,它能提供卓越的电性能。封装体200源于对一组合封装单元的对称分割,组合封装单元还包含与封装体 200结构相同且镜像对称的镜像封装体,镜像封装体与封装体200结构一致,并且功能一样,在图4-5中,塑封体240的侧面204即是组合封装单元对称分割的切割面。在组合封装单元中,黏接在封装体200包含的芯片210上的金属片230与黏接在镜像封装体包含的芯片上的金属片结构相同且镜像对称并通过连接片连接,并在对组合封装单元的对称分割过程中,先将连接片切割断,在图4-5中,连接片232已经被切割断,连接片232外露于塑封体 240的侧面204的切割面23 即是被切割处。为了更详尽的阐明上述半导体芯片的封装体的制造方法,并对封装体200源于对一组合封装单元的对称分割作出进一步解释,提供下述工艺步骤进行说明,需注意的是,在下述步骤中,为了便于叙述说明,存在与上述实施例对相同部件所描述的名词略有差别的现象,然则,这并不影响对本申请的技术方案的理解提供包含多个由第一基座、第二基座构成的芯片安装单元的引线框架,芯片安装单元还包含设置于第一基座周围的多个第一类焊盘及设置于第二基座周围的多个第二类焊盘;利用导电材料,将第一芯片粘贴至第一基座顶面的基岛区、将第二芯片粘贴至第二基座顶面的基岛区;利用导电材料,将通过连接片连接在一起的第一金属片和第二金属片分别黏接在设置于第一芯片的顶面的第一源极金属层上和设置于第二芯片的顶面的第二源极金属层上;通过键合引线,将第一芯片顶面设置的引线键合区与部分第一类焊盘电性连接、 将第二芯片顶面设置的引线键合区与部分第二类焊盘电性连接;以薄膜覆盖并粘合在第一金属片的顶面和第二金属片的顶面;
12
进行塑封工艺,利用塑封料塑封引线框架、第一芯片、第二芯片、第一金属片、第二金属片及键合引线,形成引线框架上多个以塑封料塑封包覆芯片安装单元、第一芯片、第二芯片、第一金属片、第二金属片及键合引线的组合封装单元;移除薄膜以从塑封料中外露第一金属片的顶面和第二金属片的顶面;切割连接片;切割塑封料及引线框架以将组合封装单元对称分割开并从引线框架上分离。具体而言,图7-19展示了上述步骤的流程,如下文所述参见图7-10所示,在引线框架510中,第一基座320、第二基座420以及设置于第一基座320周围的多个第一类焊盘和设置于第二基座420周围的多个第二类焊盘构成的芯片安装单元520,其中,第一类焊盘包含第一栅极焊盘322、第一源极焊盘323及多个第一漏极焊盘321,第一漏极焊盘321均与第一基座320连接;第二类焊盘包含第二栅极焊盘422、 第二源极焊盘423和多个第二漏极焊盘421,第二漏极焊盘421均与第二基座420连接。在芯片安装单元520中,第一栅极焊盘322与第二栅极焊盘422结构相同且镜像对称,第一源极焊盘323与第二源极焊盘423结构相同且镜像对称,任意一个第一漏极焊盘321相对应的与一个第二漏极焊盘421结构相同且镜像对称;以及第一基座320与第二基座420结构相同且镜像对称。第一漏极焊盘321、第二漏极焊盘421均与引线框架510包含的连筋515 连接,并镜像对称的分布在连筋515的两侧,第一栅极焊盘322、第一源极焊盘323通过其它的连筋516连接在引线框架510上,第二栅极焊盘422、第二源极焊盘423均通过其它的连筋517连接在引线框架510上,引线框架510包含多个这样的芯片安装单元520。图8示出了第二基座420以及设置于其周围的多个第二类焊盘的结构,图9是芯片安装单元520的截面示意图,图10是芯片安装单元520的俯视示意图。为了详细的描述芯片安装单元520的结构,以第二基座420、第二漏极焊盘421、第二栅极焊盘422、第二源极焊盘423的结构为例进行说明,在图8中,第二源极焊盘423设有多个第二源极引脚424,在第二源极焊盘423的顶面423a上设置有一第二凹槽42北,其中,相邻的两个第二源极引脚 424的底面424b相互断开互不连接。类似的,由于芯片安装单元520中位于连筋515两侧的各部分是镜像对称的相同结构,如图9-10中,第一源极焊盘323设有多个第一源极引脚 324,在第一源极焊盘323的顶面323a上设置有一第一凹槽32北,其中,相邻的两个第一源极引脚324的底面324b相互断开互不连接。第一凹槽32 和第二凹槽42 均可取不同截面的形状,包括对称V形槽和非对称V形槽或是底部未完全切除的V形槽,或梯形槽。在一优选实例中,取V形结构的第一凹槽32 的两个斜面终止在第一源极焊盘323的水平上表面上(即顶面323a);取V形结构的第二凹槽42 的两个斜面终止在第二源极焊盘423 的水平上表面上(即顶面423a)。在图7、8中,第一基座320的顶面320a、第二基座420的顶面420a位于引线框架 510的正面510a的一侧,第一基座320的底面320b、第二基座420的底面420b位于引线框架510的反面510b的一侧。引线框架510常附带有粘贴于引线框架510的反面510b的一层贴膜(未示出),第一基座320的底面320b、第二基座420的底面420b亦粘贴于该贴膜上,以保护它们不被污染或损伤。图9-10中,第二源极引脚似4的底面424b、第一源极引脚 324的底面324b、第一栅极焊盘322的底面(未示出)、第一漏极焊盘321的底面321b、第二漏极焊盘421的底面421b、第二栅极焊盘422的底面(未示出)与第一基座320的底面320b、第二基座420的底面420b位于同一平面,也即同样粘贴在引线框架510的反面510b
的一层贴膜上。参见图11所示,进行贴片工艺(Die Attach),利用导电材料310a将第一芯片310 粘贴至第一基座320的顶面320a的基岛区、利用导电材料410a将第二芯片410粘贴至第二基座420的顶面420a的基岛区,基岛区(Paddle)通常作为芯片粘贴区域并未于图中具体标示,图12是芯片安装单元520完成贴片后的俯视示意图。在图11、12中,第一芯片310、 第二芯片410均是底漏顶源式的垂直器件,第一源极金属层312构成第一芯片310的源极电极,粘贴于第一基座320的顶面320a的基岛区的第一芯片310的底面构成第一芯片310 的漏极电极;第二源极金属层412构成第二芯片410的源极电极,粘贴于第二基座420的顶面420a的基岛区的第二芯片410的底面构成第二芯片410的漏极电极。在第一芯片310 的顶面设置有引线键合区(Bonding Pad),第一芯片310的引线键合区包含构成第一芯片 310的栅极电极的第一栅极金属层311 ;在第二芯片410的顶面设置有引线键合区(Bonding I^d),第二芯片410的引线键合区包含构成第二芯片410的栅极电极的第二栅极金属层 411。第一芯片310、第二芯片410是内部构造完全一致、功能相同的芯片,如均为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场效应管(MOSFET),在贴片工艺过程中,第一芯片310粘贴至第一基座320顶面320a的基岛区后,与粘贴至第二基座420顶面420a的基岛区的第二芯片410镜像对称。参见图13、14所示,利用导电材料310b将第一金属片330黏接在设置于第一芯片 310的顶面的第一源极金属层312上,利用导电材料410b将第二金属片430黏接在设置于第二芯片410的顶面的第二源极金属层412上,由于第一金属片330和第二金属片430通过连接片525相连接,所以将第一金属片330和第二金属片430分别黏接在第一源极金属层 312上和第二源极金属层412上的过程是同时进行的,图14是完成第一金属片330、第二金属片430黏接后的俯视示意图。在此过程中,同时将第一金属片330设置的一弯折的第一延伸结构331嵌入第一源极焊盘323所设置的第一凹槽32 中,并将第二金属片430设置的一弯折的第二延伸结构431嵌入第二源极焊盘423所设置的第二凹槽42 中。为使得第一延伸结构331与第一凹槽32 紧密结合并保持良好电性连接,及第二延伸结构431与第二凹槽42 紧密结合并保持良好电性连接,一个有效方式是将第一金属片330和第二金属片430分别黏接在第一源极金属层312上和第二源极金属层413上的过程还采取,于第一金属片330的顶面330a、第二金属片430的顶面430a以外力挤压第一金属片330和第二金属片430的步骤,结果是第一延伸结构331嵌入第一凹槽32 中更牢固,第二延伸结构431嵌入第二凹槽42 中更牢固,为避免造成第一芯片310、第二芯片410的碎裂(Die Crack),这个外力值并不需要很大;另一个有效方式是通过设置在第一凹槽32北、第二凹槽42 中的导电材料(未示出),将第一延伸结构331、第二延伸结构431分别与第一源极焊盘323、第二源极焊盘423黏接并电性连接。上述措施相当于在之后的工艺步骤中固定了第一金属片330和第二金属片430的位置并防止它们滑动移位。在图13、14中,在完成第一金属片330、第二金属片430的黏接过程中,第一金属片 330的底部设置为一凸起面的底面330b并粘贴在第一源极金属层312上,第二金属片430 的底部设置为一凸起面的底面430b粘贴在第二源极金属层412上,黏接在第一芯片310上的第一金属片330与黏接在第二芯片410上的第二金属片430结构相同且镜像对称。
参见图15所示,进行引线键合工艺(Wire Bonding),利用键合引线311a将第一栅极金属层311与第一栅极焊盘322键合连接、利用键合引线411a将第二栅极金属层411与第二栅极焊盘422键合连接。可选的,将构成栅极电极的第一栅极金属层311、第二栅极金属层411分别和第一栅极焊盘322、第二栅极焊盘422进行电性连接,也可利用金属片或金属带代替键合引线311a、411a。参见图16所示,进行塑封工艺(Molding)之前,先以薄膜530覆盖粘合第一金属片330的顶面330a和第二金属片430的顶面430a。利用薄膜530进行塑封工艺是基于薄膜辅助成型技术(Film Assisted Molding Technology),通常,引线框架510包含的每个芯片安装单元520完成贴片、第一金属片330及第二金属片430的黏接、引线键合等必要工艺后,引线框架510被送入塑封模具(Mold Chase)中进行塑封。塑封模具包括上模具(Top Chase)和下模具(Bottom Chase),于上模具(Top Chase)的模腔(Cavity)的顶面预先设置有一层薄膜530,并利用模腔顶部设置的真空系统(Vacuum System)吸附薄膜530使其平铺,当引线框架510送入模具后,每个芯片安装单元520上黏接的第一金属片330的顶面 330a及第二金属片430的顶面430a均与薄膜530接触并被其覆盖,薄膜530可采用胶带 (Tape),使第一金属片330的顶面330a及第二金属片430的顶面430a与薄膜530粘合。在图16-17中,完成以薄膜530覆盖粘合第一金属片330的顶面330a和第二金属片430的顶面430a后,进行塑封工艺,利用塑封料540塑封引线框架510和第一芯片310、 第二芯片410、第一金属片330、第二金属片430及键合引线311a、411a,用于形成引线框架 510上多个以塑封料540塑封包覆芯片安装单元520、第一芯片310、第二芯片410、第一金属片330、第二金属片430及键合引线311a、411a的组合封装单元550,塑封料540填充于第一芯片310、第二芯片410周围的空隙处,引线框架510上包含多个这样的相互铸造连接在一起的组合封装单元阳0。图17是完成塑封工艺后移除薄膜530所得到的组合封装单元 550的俯视示意图。在组合封装单元550中,移除薄膜530,则第一金属片330的顶面330a 和第二金属片430的顶面430a从塑封料MO中予以外露。若不要求第一金属片330、第二金属片430从塑封料MO中外露,则在塑封工艺之前以薄膜530覆盖并粘合在第一金属片 330的顶面330a和第二金属片430的顶面430a,并在塑封工艺之后省略移除薄膜530的步马聚ο参见图18,先将将图17中连接片525切割断,分离第一金属片330和第二金属片 430。连接片525切割断后形成连接于第一金属片330上的第一连接片332和连接于第二金属片430上的第二连接片432,引线框架510上所有组合封装单元550的连接片525均被切割断后,进行切割工艺(Package Saw),切割塑封料540及引线框架510以将组合封装单元550对称分割开并从引线框架510上分离。切割区560即是用于将组合封装单元550对称分割开而形成的切割线区域,并形成封装体^0A、及与封装体550A结构相同且镜像对称的镜像封装体550B,封装体550A、镜像封装体550B最终从引线框架510上分离。其中,封装体550A与镜像封装体550B结构完全一致,内部构造及其功能也相同,只是在未切割前相互依靠部分塑封料MO及连筋515、连接片525铸造连接在一起并呈现出镜像对称的结构模式。图19是完成对称分割后封装体550A与镜像封装体550B的俯视示意图。参见图7-19及其工艺步骤,图18、19中的第一源极引脚324、第一栅极焊盘322 原本与图7中连筋516连接,第二源极引脚424、第二栅极焊盘422原本与图7中连筋517连接,切割塑封料540及引线框架510后,在切割区550连筋515被切割掉,第一源极引脚 324、第一栅极焊盘322被从图7中的连筋516上切割断开,第二源极引脚424、第二栅极焊盘422从图7中的连筋517上切割断开。图18、19中第一塑封体Ml、第二塑封体542是源于对塑封料MO的切割。从而,形成图18中塑封包覆第一基座320、第一芯片310、第一金属片330、第一类焊盘及连接第一栅极焊盘322与第一栅极金属层311的键合引线311a的第一塑封体Ml、塑封包覆第二基座420、第二芯片410、第二金属片430、第二类焊盘及连接第二栅极焊盘422与第二栅极金属层411的键合引线411a的第二塑封体M2。并形成第一塑封体Ml的一侧面Mlc、第二塑封体M2的一侧面542c,同时在切割区550处形成图 19中第一塑封体Ml的另一侧面Mid、第二塑封体M2的另一侧面M2d,其中,图19中的第一塑封体Ml的侧面Mlc、侧面Mid、侧面Mle、侧面Mlf以及第二塑封体M2的侧面 M2c、542d、侧面M&、542f均是切割塑封料540及引线框架510留下的切割面。参照图18、19,在形成封装体550A的过程中,第一金属片330的顶面330a外露于第一塑封体541的顶面Mla,并形成外露于侧面Mlc的第一源极引脚3M的一侧面32 , 外露于侧面^lc的第一栅极焊盘322的一侧面32加,外露于侧面Mld的第一源极焊盘321 的一侧面321a。在形成镜像封装体550B的过程中,第二金属片430的顶面430a外露于第二塑封体M2的顶面542a,并形成外露于侧面的第二源极引脚424的一侧面42 , 外露于侧面的第二栅极焊盘422的一侧面42 ,外露于侧面M2d的第二源极焊盘421 的一侧面421a。同时,第一连接片332的切割面33 外露于侧面Mid、第二接片432的切割面43 外露于侧面M2d。在上述工艺步骤中,完成塑封工艺(Molding)后于引线框架510的反面510b剥离未示出的贴膜后,则,在图18、19中,底面321b、底面421b、底面424b、底面324b、第一栅极焊盘322的底面(未示出)、第二栅极焊盘422的底面(未示出)与底面320b、底面420b均在引线框架510的反面510b处外露出图16、17中的塑封料M0,也即,粘贴在这些底面上的一层贴膜(未示出)被剥离移除后,底面324b、第一栅极焊盘322的底面(未示出)、底面 321b和底面320b外露于第一塑封体Ml的底面Mlb ;底面424b、第二栅极焊盘422的底面(未示出)、底面421b和底面420b外露于第二塑封体M2的底面M2b。在封装体550A 中,底面324b、第一栅极焊盘322的底面、底面321b和底面320b用于通过焊锡膏组装至PCB 电路板的焊盘上,作为与外部连接的信号连接端子,第一栅极焊盘322体现为栅极(Gate), 第一源极引脚3M体现为源极(Source),第一漏极焊盘321体现为漏极(Drain)。同样,在镜像封装体^OB中,底面424b、第二栅极焊盘422的底面、底面421b和底面420b用于通过焊锡膏组装至PCB电路板的焊盘上,作为与外部连接的信号连接端子,第二栅极焊盘422体现为栅极(fete),第二源极引脚4M体现为源极(Source),第二漏极焊盘421体现为漏极 (Drain)。封装体550A与镜像封装体550B并无差异,结构功能均相同。实施例二参见图20-22所示,在封装体800中,第一金属片630的顶面630a外露于塑封体 840的顶面801,第一基座620的底面620b外露于塑封体840的底面802 ;第二金属片730 的顶面730a外露于塑封体840的顶面801,第二基座720的底面720b外露于塑封体840的底面802。第一金属片630与第二金属片730原本通过连接片825连接,但连接片825被位于塑封体840的顶面801的一切割槽845切割断。
16
参见图23所示,在第一基座620周围设置有多个第一类焊盘,第一类焊盘包含漏极焊盘623、第一栅极焊盘622,漏极焊盘623与第一基座620连接;在第二基座720周围设置有多个第二类焊盘,第二类焊盘包含源极焊盘723、第二栅极焊盘722。在第二基座720 的顶面720a上设置有一第一凹槽721,在源极焊盘723的顶面723a上设置有一第二凹槽 72北。第一凹槽721和第二凹槽72 均可取不同截面的形状,包括对称V形槽和非对称 V形槽或是底部未完全切除的V形槽,或梯形槽。在一优选实例中,取V形结构的第一凹槽 721的两个斜面终止在第二基座720的水平上表面(即顶面720a);取V形结构的第二凹槽 723b的两个斜面终止在源极焊盘723的水平上表面(即顶面723a)。通过导电材料(未示出)将第一芯片610的底面粘贴在位于第一基座620的顶面620a的基岛区,通过导电材料 (未示出)将第二芯片710的底面粘贴在位于第二基座720的顶面720a的基岛区,导电材料一般为焊锡膏或导电银浆,其中,未于顶面620a、顶面720a中具体标示的基岛区通常作为芯片粘贴区域。在图22-23中,第一芯片610、第二芯片710为垂直器件结构的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场效应管(MOSFET),第一芯片610的顶面设置有通过钝化层彼此相互绝缘的第一栅极金属层611和第一源极金属层612,第一源极金属层612构成第一芯片610的源极电极,在第一芯片610的顶面设置有引线键合区(Bonding Pad),第一芯片610的引线键合区所包含的第一栅极金属层611构成第一芯片610的栅极电极,第一芯片610的漏极电极位于第一芯片610的底面;第二芯片710的顶面设置有通过钝化层彼此相互绝缘的第二栅极金属层 711和第二源极金属层712,第二源极金属层712构成第二芯片710的源极电极,在第二芯片710的顶面设置有引线键合区(Bonding Pad),第二芯片710的引线键合区所包含的第二栅极金属层711构成第二芯片710的栅极电极,第二芯片710的漏极电极位于第二芯片710 的底面。其中,第一芯片610为一高端的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场效应管(High Side MOSFET), 第二芯片710为一低端的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场效应管(LowSide MOSFET)。在图22-23中,第一金属片630设有一弯折的第一延伸结构631,第一金属片630 的底面630b通过焊锡膏或导电银浆类的导电材料(未示出)与在芯片610的顶面设置的第一源极金属层612黏接,且第一延伸结构631位于在第二基座720的顶面720a上设置的一 V形结构的第一凹槽721中,可以通过设置在第一凹槽721中的焊锡膏或导电银浆类的导电材料(未示出)用以黏接第一延伸结构631与第二基座720,以增强第一延伸结构631 与第二基座720的电性接触性能;同时利用键合引线611a将第一栅极金属层611和第一栅极焊盘622电性连接。第二金属片730设有一弯折的第二延伸结构731,第二金属片730的底面730b通过焊锡膏或导电银浆类的导电材料(未示出)与在第二芯片710的顶面设置的第二源极金属层712黏接,且第二延伸结构731位于在源极焊盘723的顶面723a上设置有一 V形结构的第二凹槽72 中,可以通过设置在第二凹槽72 中的焊锡膏或导电银浆类的导电材料(未示出)用以黏接第二延伸结构731与源极焊盘723,以增强第二延伸结构 731与源极焊盘723的电性接触性能;同时利用键合引线711a将第二栅极金属层711和第二栅极焊盘722电性连接。其中,通过具导电性的第一金属片630、第一延伸结构631以及第二基座720,第一芯片610的源极电极电性连接到第二芯片710的漏极电极。可选的,将构成栅极电极的第一栅极金属层611、第二栅极金属层711分别和第一栅极焊盘622、第二栅极焊盘722进行电性连接,也可利用金属片或金属带代替键合引线611a、711a。
在图20-23中,塑封体840用于塑封包覆第一芯片610、第二芯片710、第一基座 620、第二基座720、第一金属片630、第二金属片730、键合引线611a和711a,塑封体840 还用于塑封包覆包含漏极焊盘623、第一栅极焊盘622的第一类焊盘和包含源极焊盘723、 第二栅极焊盘722的第二类焊盘。塑封体840 —般为固化的环氧塑封料(EpoxyMolding Compound)。源极焊盘723设有多个源极引脚724,漏极焊盘623设有多个漏极引脚624,如图21、22所示,相邻的两个源极引脚724的底面724b相互断开,相邻的两个漏极引脚624 的底面624b相互断开,源极引脚724的底面724b外露于塑封体840的底面802,并且第一栅极焊盘622的底面622b、第二栅极焊盘722的底面722b、漏极引脚6M的底面624b均外露于塑封体840的底面802 ;以及源极引脚7 的一侧面72 、第二栅极焊盘722的一侧面 72 外露于塑封体840的一侧面804,漏极引脚拟4的一侧面62 、第一栅极焊盘622的一侧面62 外露于塑封体840的与侧面804相对的另一侧面803。封装体800无任何引脚延伸出塑封体840,能够较好的保持其较小的尺寸、较薄的厚度,第一基座620的底面620b、 第二基座720的底面720b利用SMT技术焊接在PCB的焊盘上作为第一芯片610、第二芯片 710的散热通道,第一金属片630的顶面630a、第二金属片730的顶面730a外露,亦可作为释放封装内第一芯片610、第二芯片710热量的途径。在一些应用中,第一金属片630的顶面630a和第二金属片730的顶面730a可以选择被任意一种绝缘体覆盖住并与外部绝缘, 因此也可选择第一金属片630的顶面630a、第二金属片730的顶面730a不外露。封装体 800内部第一芯片610、第二芯片710与第一类焊盘、第二类焊盘之间的导电路径短,自感系数以及封装体内布线电阻很低,所以,它能提供卓越的电性能。为了更详尽的阐明上述半导体芯片的封装体的制造方法,提供下述工艺步骤进行说明提供包含多个由第一基座、第二基座构成的芯片安装单元的引线框架,芯片安装单元还包含设置于第一基座周围的多个第一类焊盘及设置于第二基座周围的多个第二类焊盘;利用导电材料,将第一芯片粘贴至第一基座顶面的基岛区、将第二芯片粘贴至第二基座顶面的基岛区;利用导电材料,将通过连接片连接在一起的第一金属片和第二金属片分别黏接在设置于第一芯片的顶面的第一源极金属层上和设置于第二芯片的顶面的第二源极金属层上;通过键合引线,将第一芯片顶面设置的引线键合区与部分第一类焊盘电性连接、 将第二芯片顶面设置的引线键合区与部分第二类焊盘电性连接;以薄膜覆盖并粘合在第一金属片的顶面和第二金属片的顶面;进行塑封工艺,利用塑封料塑封引线框架、第一芯片、第二芯片、第一金属片、第二金属片及键合引线,形成引线框架上多个以塑封料塑封包覆芯片安装单元、第一芯片、第二芯片、第一金属片、第二金属片及键合引线的组合封装单元;移除薄膜以从塑封料中外露第一金属片的顶面和第二金属片的顶面;切割连接片; 切割塑封料及引线框架以将组合封装单元从弓I线框架上分离。
具体而言,图M-36展示了上述步骤的流程,如下文所述
参见图M-25所示,在引线框架910中,第一基座1020、第二基座1120以及设置于第一基座1020周围的多个第一类焊盘和设置于第二基座1120周围的多个第二类焊盘构成的芯片安装单元920,其中,第一类焊盘包含第一栅极焊盘1022、漏极焊盘1023,漏极焊盘 1023与第一基座1020连接;第二类焊盘包含第二栅极焊盘1122、源极焊盘1123。第一栅极焊盘1022、漏极焊盘1023均与引线框架910包含的连筋916连接,第二栅极焊盘1122、 源极焊盘1123均与引线框架910包含的连筋917连接,第二基座1120通过其它的未示出的连筋连接到引线框架910上,引线框架910包含多个这样的芯片安装单元920。图25示出了芯片安装单元920的结构,图沈是芯片安装单元920的截面示意图, 图27是芯片安装单元920的俯视示意图。在图25-27中,源极焊盘1123设有多个源极引脚IlM,在源极焊盘1123的顶面1123a上设置有一第二凹槽1123b,其中,相邻的两个源极引脚IlM的底面1124b相互断开互不连接,在第二基座1120的顶面1120a上设置有一第一凹槽1121 ;漏极焊盘1023设有多个漏极引脚1024,其中,相邻的两个漏极引脚IOM的底面1024b相互断开互不连接。第二凹槽112 和第一凹槽1121可取不同截面的形状, 包括对称V形槽和非对称V形槽或是底部未完全切除的V形槽,或梯形槽。在一优选实例中,取V形结构的第一凹槽1121的两个斜面终止在第二基座1120的水平上表面(即顶面 1120a);取V形结构的第二凹槽112 的两个斜面终止在源极焊盘1123的水平上表面(即顶面 1123a)。在图M-25中,第一基座1020的顶面1020a、第二基座1120的顶面1120a位于引线框架910的正面910a的一侧,第一基座1020的底面1020b、第二基座1120的底面1120b 位于引线框架910的反面910b的一侧。引线框架910常附带有粘贴于引线框架910的反面 910b的一层贴膜(未示出),第一基座1020的底面1020b、第二基座1120的底面1120b亦粘贴于该贴膜上,以保护它们不被污染或损伤。图26-27中,漏极引脚IOM的底面10Mb、 第一栅极焊盘1022的底面(未示出)、源极引脚IlM的底面11Mb、第二栅极焊盘1122的底面(未示出)与第一基座1020的底面1020b、第二基座1120的底面1120b位于同一平面,同样也粘贴在上述提及的引线框架910的反面910b上设置的一层贴膜上。参见图观所示,进行贴片工艺(Die Attach),利用导电材料1010a将第一芯片 1010粘贴至第一基座1020的顶面1020a的基岛区、利用导电材料IllOa将第二芯片1110 粘贴至第二基座1120的顶面1120a的基岛区,顶面1020a、1120a的基岛区均是作为芯片粘贴区域,图四是芯片安装单元920完成贴片后的俯视示意图。在图观、29中,第一芯片 1010、第二芯片1110均是垂直器件,第一源极金属层1012构成第一芯片1010的源极电极, 粘贴于第一基座1020的顶面1020a的基岛区的第一芯片1010的底面构成第一芯片1010的漏极电极;第二源极金属层1112构成第二芯片1110的源极电极,粘贴于第二基座1120的顶面1120a的基岛区的第二芯片1110的底面构成第二芯片1110的漏极电极。在第一芯片 1010的顶面设置有引线键合区(Bonding Pad),第一芯片1010的引线键合区所包含的第一栅极金属层1011构成第一芯片1010的栅极电极;在第二芯片1110的顶面设置有引线键合区(Bonding Pad),第二芯片1110的引线键合区所包含的第二栅极金属层1111构成第二芯片1110的栅极电极。第一芯片1010为一高端的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场效应管(High Side M0SFET),第二芯片1110为一低端的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场效应管(Low Side MOSFET)。参见图30、31所示,利用导电材料1010b将第一金属片1030黏接在设置于第一芯片1010的顶面的第一源极金属层1012上,利用导电材料IllOb将第二金属片1130黏接在设置于第二芯片1110的顶面的第二源极金属层1112上,由于第一金属片1030和第二金属片1130通过连接片925相连接,所以将第一金属片1030和第二金属片1130分别黏接在第一源极金属层1012上和第二源极金属层1112上的过程是同时进行的,图31是完成第一金属片1030、第二金属片1130黏接后的俯视示意图。在此过程中,同时将第一金属片1030 设置的一弯折的第一延伸结构1031嵌入第二基座1120所设置的第一凹槽1121中,并将第二金属片1130设置的一弯折的第二延伸结构1131嵌入源极焊盘1123所设置的第二凹槽 1123b中。为使得第一延伸结构1031与第一凹槽1121紧密结合并保持良好电性连接,及第二延伸结构1131与第二凹槽112 紧密结合并保持良好电性连接,一个有效方式是将第一金属片1030和第二金属片1130分别黏接在第一源极金属层1012上和第二源极金属层1113上的过程还采取,于第一金属片1030的顶面1030a、第二金属片1130的顶面1130a 以外力挤压第一金属片1030和第二金属片1130的步骤,结果是第一延伸结构1031嵌入第一凹槽1121中更牢固,第二延伸结构1131嵌入第二凹槽112 中更牢固,为避免造成第一芯片1010、第二芯片1110的碎裂(Die Crack),这个外力值并不需要很大;另一个有效方式是通过设置在第一凹槽1121、第二凹槽1123b中的导电材料(未示出)将第一延伸结构 1031、第二延伸结构1131分别与第二基座1120、源极焊盘1123黏接并电性连接。上述措施相当于在之后的工艺步骤中固定了第一金属片1030和第二金属片1130的位置并防止它们滑动移位。在图30、31中,在完成第一金属片1030、第二金属片1130的黏接过程中,第一金属片1030的底部设置为一凸起面的底面1030b粘贴在第一源极金属层1012上,第二金属片 1130的底部设置为一凸起面的底面1130b粘贴在第二源极金属层1112上。参见图32所示,进行引线键合工艺(Wire Bonding),利用键合引线IOlla将第一栅极金属层1011与第一栅极焊盘1022键合连接、利用键合引线Illla将第二栅极金属层 1111与第二栅极焊盘1122键合连接。可选的,将构成栅极电极的第一栅极金属层1011、第二栅极金属层1111分别和第一栅极焊盘1022、第二栅极焊盘1122进行电性连接,也可利用金属片或金属带代替键合引线1011a、lllla。参见图33所示,进行塑封工艺(Molding)之前,先以薄膜930覆盖粘合第一金属片1030的顶面1030a和第二金属片1130的顶面1130a。利用薄膜930进行塑封工艺是基于薄膜辅助成形技术(Film Assisted Molding Technology),通常,引线框架910包含的每个芯片安装单元920完成贴片、第一金属片1030及第二金属片1130的黏接、引线键合等必要工艺后,引线框架910被送入塑封模具中进行塑封。塑封模具包括上模具和下模具, 于上模具的模腔的顶面预先设置有一层薄膜930,并利用模腔顶部配置的真空系统吸附薄膜930使其平铺,当引线框架910送入模具后,每个芯片安装单元920上黏接的第一金属片 1030的顶面1030a及第二金属片1130的顶面1130a均与薄膜930接触并被其覆盖,薄膜 930可采用胶带(Tape),使第一金属片1030的顶面1030a及第二金属片1130的顶面1130a 与薄膜930粘合。在图33-34中,完成以薄膜930覆盖粘合第一金属片1030的顶面1030a和第二金属片1130的顶面1130a后,进行塑封工艺,利用塑封料940塑封引线框架910和第一芯片 1010、第二芯片1110、第一金属片1030、第二金属片1130及键合引线1011a、lllla,用于形成引线框架910上多个以塑封料940塑封包覆芯片安装单元920、第一芯片1010、第二芯片 1110、第一金属片1030、第二金属片1130及键合引线1011a、lllla的组合封装单元1050, 塑封料940填充于第一芯片1010、第二芯片1110周围的空隙处,引线框架910上包含多个这样的相互铸造连接在一起的组合封装单元1050。图34是完成塑封工艺后移除薄膜930 所得到的组合封装单元1050的俯视示意图。在组合封装单元1050中,移除薄膜930,则第一金属片1030的顶面1030a和第二金属片1130的顶面1130a从塑封料940中予以外露。 若不要求第一金属片1030、第二金属片1130从塑封料940中外露,则在塑封工艺之前以薄膜930覆盖并粘合在第一金属片1030的顶面1030a和第二金属片1130的顶面1130a,并在塑封工艺之后省略移除薄膜930的步骤。参见图35,先将将图34中连接片925切割断,连接片925切割断的同时形成塑封料940上将连接片925切割断开的切割槽950,引线框架910上所有组合封装单元1050的连接片925均被切割断后,进行切割工艺(Package Saw),切割塑封料940及引线框架910 以将组合封装单元1050从引线框架910上分离。图35、36中塑封体941即是源于对塑封料940的切割。图36是完成将组合封装单元1050从引线框架910上分离的俯视示意图。参见图M-36及其工艺步骤,图M、25中的漏极引脚IOM原本与图M中连筋916 连接、源极引脚IlM原本与图M中连筋917连接,切割塑封料940及引线框架910后,漏极引脚1024、第一栅极焊盘1022被从图M中的连筋916上切割断开,源极引脚1124、第二栅极焊盘1122从图M中的连筋917上切割断开。从而,形成图35、36中塑封包覆第一芯片 1010、第二芯片1110、第一基座1020、第二基座1120、第一金属片1030、第二金属片1130、第一类焊盘、第二类焊盘和键合引线1011a、lllla的塑封体941。同时形成塑封体941的一侧面941c、另一侧面941d,其中,图36中的塑封体941的侧面941c、侧面941d、侧面941e、侧面941f均是切割塑封料940及引线框架910所形成的切割面。参照图35、36,在形成组合封装单元1050的过程中,第一金属片1030的顶面 1030a外露于塑封体941的顶面941a,第二金属片1130的顶面1130a外露于塑封体941的顶面941a。并形成外露于侧面941c的漏极引脚1024的一侧面102 ,外露于侧面941c 的第一栅极焊盘1022的一侧面1022a,外露于侧面941d的源极引脚IlM的一侧面llMa, 外露于侧面941d的第二栅极焊盘1122的一侧面1122a。在上述工艺步骤中,完成塑封工艺(Molding)后于引线框架910的反面910b剥离未示出的贴膜,在图35、36中,底面11Mb、底面10Mb、第一栅极焊盘1022的底面(未示出)、第二栅极焊盘1122的底面(未示出)与底面1020b、底面1120b均在引线框架910的反面910b处外露出图33、34中的塑封料940,也即,粘贴在这些底面上的一层贴膜(未示出)被剥离移除后,底面11Mb、底面10Mb、第一栅极焊盘1022的底面(未示出)、第二栅极焊盘1122的底面(未示出)与底面1020b、底面1120b外露于塑封体941的底面941b。 组合封装单元1050集成有高端MOSFET (HS)的第一芯片1010和低端MOSFET (LS)的第二芯片1110,M0SFET (HS)及MOSFET (LS)组成DC/DC同步整流电路并由驱动器驱动,在正常工作时高端MOSFET导通时,低端MOSFET截止;高端MOSFET截止时,低端MOSFET导通;这是通过经由第一栅极焊盘1022输入给第一芯片1010、经由第二栅极焊盘1122输入给第二芯片 1110的信号控制。组合封装单元1050中外露的顶面1030a、顶面1130a、底面1120b、底面 1124b保障了其具有良好的散热性。
通过说明和附图,给出了具体实施方式
的特定结构的典型实施例。其中,某些术语在不同语境中可做适应性的调整,例如对塑封料和引线框架的切割(Package Saw),亦可称之为分割(Singulation),这只是针对不同材质的芯片粘合基板而做出的相应称呼变化,这些变化并不影响本发明的实质内容。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掌握,本发明具有多种其他特殊封装形式,无需过多实验,就能将本发明应用于这些实施例,例如本发明的封装方式均没有延伸出塑封体的引脚,如果在塑封体的四周或两侧设置有延伸出塑封体的引脚,其无疑只是本发明的变形形式而已。再如,本发明是以MOS晶体管为例说明,根据同样的发明理念, 本发明也可应用于双极性晶体管电路。尽管上述发明提出了现有的较佳实施例,然,这些内容并不作为局限。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而言,阅读上述说明后,各种变化和修正无疑将显而易见。因此,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应看作是涵盖本发明的真实意图和范围的全部变化和修正。在权利要求书范围内任何和所有等价的范围与内容,都应认为仍属本发明的意图和范围内。
权利要求
1.一种半导体芯片封装体,其特征在于,包括一基座及设置在基座周围的多个焊盘;一芯片,通过导电材料将芯片的底面粘贴在位于基座的顶面的基岛区;设有一弯折的延伸结构的金属片,所述金属片的底面通过导电材料与在芯片的顶面设置的源极金属层黏接,且所述延伸结构位于所述焊盘包含的源极焊盘所设置的一 V形结构的凹槽中;以及用于塑封包覆所述芯片、基座、金属片、焊盘的塑封体,其中,所述基座的底面外露于塑封体的底面;其中,所述源极金属层构成所述芯片的源极电极,所述芯片的漏极电极位于所述芯片的底面;所述焊盘还包含一个栅极焊盘和多个漏极焊盘,所述漏极焊盘与基座连接。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半导体芯片封装体,其特征在于,所述金属片的顶面外露于塑封体的顶面。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半导体芯片封装体,其特征在于,所述V形结构的凹槽的两个斜面终止在所述源极焊盘的一水平上表面。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半导体芯片封装体,其特征在于,所述V形结构的凹槽为对称V形槽。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半导体芯片封装体,其特征在于,至少一个所述V形结构的凹槽所包含的斜面与所述延伸结构无缝隙紧密接触。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半导体芯片封装体,其特征在于,通过设置在所述V形结构的凹槽中的导电材料将所述延伸结构与所述源极焊盘电性连接。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半导体芯片封装体,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将芯片顶面设置的引线键合区所包含的栅极金属层与栅极焊盘电性连接的键合引线,其中栅极金属层构成芯片的栅极电极。
8.一种半导体芯片封装体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提供包含多个由互为镜像对称的第一基座、第二基座构成的芯片安装单元的引线框架,芯片安装单元还包含设置于第一基座周围的多个第一类焊盘及设置于第二基座周围的多个第二类焊盘,其中第一类焊盘和第二类焊盘互为镜像对称;利用导电材料,将第一芯片粘贴至第一基座顶面的基岛区、第二芯片粘贴至第二基座顶面的基岛区,其中第一芯片与第二芯片互为镜像对称;利用导电材料,将通过连接片连接在一起的第一金属片和第二金属片分别黏接在设置于第一芯片的顶面的第一源极金属层上和设置于第二芯片的顶面的第二源极金属层上,其中第一金属片和第二金属片互为镜像对称;进行塑封工艺,利用塑封料塑封引线框架、第一芯片、第二芯片、第一金属片、第二金属片,形成引线框架上多个以塑封料塑封包覆芯片安装单元、第一芯片、第二芯片、第一金属片、第二金属片的组合封装单元;切割连接片;切割塑封料及引线框架以将组合封装单元对称分割开并从引线框架上分离以形成互为镜像对称的第一和第二封装体。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第一源极金属层构成第一芯片的源极电极, 粘贴于第一基座顶面的基岛区的第一芯片的底面构成第一芯片的漏极电极;第二源极金属层构成第二芯片的源极电极,粘贴于第二基座顶面的基岛区的第二芯片的底面构成第二芯片的漏极电极;所述的第一类焊盘包含第一栅极焊盘、第一源极焊盘和多个第一漏极焊盘,其中,第一漏极焊盘均与第一基座连接;并且所述的第二类焊盘包含第二栅极焊盘、第二源极焊盘和多个第二漏极焊盘,其中,第二漏极焊盘均与第二基座连接;其中,所述的第一栅极焊盘与所述的第二栅极焊盘结构相同且镜像对称,所述的第一源极焊盘与所述的第二源极焊盘结构相同且镜像对称,任意一个第一漏极焊盘相对应的与一个第二漏极焊盘结构相同且镜像对称。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将第一金属片和第二金属片分别黏接在第一源极金属层上和第二源极金属层上的过程还包括将第一金属片设置的一弯折的第一延伸结构嵌入第一源极焊盘所设置的第一凹槽中, 同时将第二金属片设置的一弯折的第二延伸结构嵌入第二源极焊盘所设置的第二凹槽中。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利用键合引线,将第一芯片顶面设置的构成第一芯片栅极电极的第一栅极金属层与第一栅极焊盘键合连接、将第二芯片顶面设置的构成第二芯片栅极电极的第二栅极金属层与第二栅极焊盘键合连接。
12.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凹槽、第二凹槽均为V形结构的凹槽。
13.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通过设置在第一凹槽、第二凹槽中的导电材料将第一延伸结构、第二延伸结构分别与第一源极焊盘、第二源极焊盘电性连接。
14.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将第一金属片和第二金属片分别黏接在第一源极金属层上和第二源极金属层上的过程还包括于第一金属片的顶面、第二金属片的顶面以外力挤压第一金属片和第二金属片的步马聚ο
15.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在塑封工艺之前以薄膜覆盖并粘合在第一金属片的顶面和第二金属片的顶面,并在塑封工艺之后移除薄膜以从塑封料中外露第一金属片的顶面和第二金属片的顶面。
16.一种半导体芯片的封装体,其特征在于,包括一第一基座及设置在第一基座周围的多个第一类焊盘,一第二基座及设置于第二基座周围的多个第二类焊盘;一第一芯片,通过导电材料将第一芯片的底面粘贴在位于第一基座的顶面的基岛区;一第二芯片,通过导电材料将第二芯片的底面粘贴在位于第二基座的顶面的基岛区;设有一弯折的第一延伸结构的第一金属片,第一金属片的底面通过导电材料与在第一芯片的顶面设置的第一源极金属层黏接,且第一延伸结构位于在第二基座顶面所设置的一第一凹槽中;设有一弯折的第二延伸结构的第二金属片,第二金属片的底面通过导电材料与在第二芯片的顶面设置的第二源极金属层黏接,且第二延伸结构位于第二类焊盘包含的源极焊盘所设置的一第二凹槽中;以及用于塑封包覆第一芯片、第二芯片、第一基座、第二基座、第一金属片、第二金属片、第一类焊盘、第二类焊盘的塑封体,其中,第一基座的底面、第二基座的底面均外露于塑封体的底面。
17.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半导体芯片封装体,其特征在于,第一源极金属层构成第一芯片的源极电极,第一芯片的漏极电极位于第一芯片的底面并与第一基座电性连接;第二源极金属层构成第二芯片的源极电极,第二芯片的漏极电极位于第二芯片的底面并与第二基座电性连接;第一类焊盘还包含第一栅极焊盘和漏极焊盘,其中,漏极焊盘与第一基座连接;第二类焊盘还包含第二栅极焊盘和源极焊盘;所述的第一芯片的顶面还包含有构成第一芯片栅极电极的第一栅极金属层,并利用键合引线将第一栅极金属层和第一栅极焊盘电性连接;所述的第二芯片的顶面还包含有构成第二芯片栅极电极的第二栅极金属层,并利用键合引线将第二栅极金属层和第二栅极焊盘电性连接。
18.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半导体芯片封装体,其特征在于,漏极焊盘设有多个漏极引脚,漏极引脚的底面外露于所述塑封体的底面;源极焊盘设有多个源极引脚,源极引脚的底面外露于所述塑封体的底面,并且第一栅极焊盘的底面、第二栅极焊盘的底面均外露于所述塑封体的底面;以及漏极引脚的一侧面、第一栅极焊盘的一侧面外露于所述塑封体的一侧面,源极引脚的一侧面、第二栅极焊盘的一侧面外露于所述塑封体的另一侧面,第一金属片的顶面、第二金属片的顶面均外露于塑封体的顶面。
19.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半导体芯片封装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凹槽、第二凹槽均为V形结构的凹槽。
20.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半导体芯片封装体,其特征在于,通过设置在第一凹槽、第二凹槽中的导电材料将第一延伸结构、第二延伸结构分别与第二基座、源极焊盘电性连接。
21.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半导体芯片封装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封装体还包含位于所述塑封体顶面的一切割槽,所述切割槽用于将连接所述第一金属片和第二金属片的连接片切割断开。
22.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半导体芯片封装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芯片为一高端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场效应管,所述第二芯片为一低端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场效应管。
23.一种半导体芯片封装体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提供包含多个由第一基座、第二基座构成的芯片安装单元的引线框架,芯片安装单元还包含设置于第一基座周围的多个第一类焊盘及设置于第二基座周围的多个第二类焊盘;利用导电材料,将第一芯片粘贴至第一基座顶面的基岛区、将第二芯片粘贴至第二基座顶面的基岛区;利用导电材料,将通过连接片连接在一起的第一金属片和第二金属片分别黏接在设置于第一芯片的顶面的第一源极金属层上和设置于第二芯片的顶面的第二源极金属层上,并将第一金属片设置的一弯折的第一延伸结构嵌入第二基座顶面所设置的第一凹槽中,同时将第二金属片设置的一弯折的第二延伸结构嵌入第二类焊盘所包含的源极焊盘所设置的第二凹槽中;进行引线键合,通过键合引线将第一芯片顶面设置的引线键合区与部分第一类焊盘电性连接、将第二芯片顶面设置的引线键合区与部分第二类焊盘电性连接;进行塑封工艺,利用塑封料塑封引线框架、第一芯片、第二芯片、第一金属片、第二金属片及键合引线,形成引线框架上多个以塑封料塑封包覆芯片安装单元、第一芯片、第二芯片、第一金属片、第二金属片及键合引线的组合封装单元;切割连接片以分离第一金属片和第二金属片;切割塑封料及引线框架以将组合封装单元从引线框架上分离以形成塑封包覆第一芯片、第二芯片、第一基座、第二基座、第一金属片、第二金属片、第一类焊盘、第二类焊盘、连接第一芯片顶面的引线键合区与部分第一类焊盘的键合引线以及连接第二芯片顶面的引线键合区与部分第二类焊盘的键合引线的塑封体。
24.如权利要求2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第一源极金属层构成第一芯片的源极电极,粘贴于第一基座顶面的基岛区的第一芯片的底面构成第一芯片的漏极电极;第二源极金属层构成第二芯片的源极电极,粘贴于第二基座顶面的基岛区的第二芯片的底面构成第二芯片的漏极电极;第一类焊盘包含第一栅极焊盘、漏极焊盘,其中,漏极焊盘与第一基座连接;并且第二类焊盘还包含第二栅极焊盘;其中,引线键合的步骤包括,将第一芯片的引线键合区所包含的构成第一芯片栅极电极的第一栅极金属层与第一栅极焊盘键合连接、将第二芯片的引线键合区所包含的构成第二芯片栅极电极的第二栅极金属层与第二栅极焊盘键合连接。
25.如权利要求2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凹槽、第二凹槽均为V形结构的凹槽。
26.如权利要求2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通过设置在第一凹槽、第二凹槽中的导电材料将第一延伸结构、第二延伸结构分别与第二基座、源极焊盘电性连接。
27.如权利要求2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将第一金属片和第二金属片分别黏接在第一源极金属层上和第二源极金属层上的过程还包括于第一金属片的顶面、第二金属片的顶面以外力挤压第一金属片和第二金属片的步马聚ο
28.如权利要求M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在塑封工艺之前以薄膜覆盖并粘合在第一金属片的顶面和第二金属片的顶面,并在塑封工艺之后移除薄膜以从塑封料中外露第一金属片的顶面和第二金属片的顶面的步骤。
29.如权利要求2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切割连接片过程中,形成位于塑封体的顶面的一切割槽,所述切割槽用于将连接片切割断开。
30.如权利要求2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芯片为一高端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场效应管,所述第二芯片为一低端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场效应管。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出了一种半导体芯片的封装体及其组装方法,本发明的封装体无任何引脚延伸出塑封体,能够较好的保持其较小的尺寸、较薄的厚度,封装体中与芯片接触的基座和金属片均外露于塑封体,并作为释放封装内热量的途径。封装体内部的芯片与基座周围的多个焊盘之间的导电路径短,自感系数以及封装体内布线电阻很低,能提供卓越的电性能。本发明的制造方法能保障应用于封装体中的金属片的位置在工艺步骤中保持较好稳定性,不易滑动移位或倾斜,并进一步于塑封过程中,避免塑封料侵入芯片与金属片之间,并避免在金属片外露的顶面产生溢料飞边。
文档编号H01L23/31GK102569237SQ201110127158
公开日2012年7月11日 申请日期2011年5月9日 优先权日2010年12月14日
发明者何约瑟, 刘凯, 哈姆扎·依玛兹, 安荷·叭刺, 薛彦迅, 鲁军 申请人:万国半导体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