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7002914阅读:100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电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有关一种电连接器,尤指一种具有改进的绝缘本体的电连接器。背景技术
典型的电连接器是安装在设有各种电子装置的电路板上。此种电连接器具有对接端,其导电端子暴露在对接端用来与对接连接器的端子电性连接。对接时,携带相反电荷的两个对接电连接器之间会产生ESD(Electrc) Static Discharge)现象。事实上,当人与电连接器或导电端子接触时就能够产生ESD。而且,当周围环境的湿度降低50%或以下的时候,人体积聚的静电荷产生的瞬间电压可超过20000伏。通常情况下,ESD产生的电流很小, 但产生的电压却足以摧毁一些电子装置,尤其是集成电路元件。因此,当电连接器安装到电路板上时,若产生ESD现象则很容易损坏电路板上的电子元件。为防止ESI,电连接器上一般会设置一些构件来提供ESD保护,如有些连接器会在端口处设置屏蔽片来接地。与此同时,电连接器所安装的电路板上同样会设置ESD保护元件。但是,ESD现象也会出现在讯号端子上。请参图16所示,其揭示的一种电连接器300具有J型的导电端子60,该导电端子60的前端61暴露在电连接器300的前部。与其对接的插头200包括若干与导电端子60配合的端子70及遮蔽该等端子70的外壳80。在对接过程中,插头200的外壳80极易与导电端子60的前端61接触而产生ESD。因此,需要一种改进的电连接器克服上述电连接器的不足。

发明内容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连接器,其设有可提供ESD保护的导电端子。为达成前述目的,本发明电连接器可与对接插头对接,其包括绝缘本体以及导电端子,所述绝缘本体包括基部以及与基部相固持的舌板,所述舌板的一侧设有若干凹口,所述基部包括本体部以及自本体部突伸的支撑板,所述导电端子包括一组第一端子及一组第二端子,所述第一端子包括位于凹口内的平板状接触部,所述第二端子包括设置在支撑板上的弹性接触部,所述平板状接触部与弹性接触部沿电连接器的对接方向排布成前后不同的两排,所述平板状接触部的前端位于舌板的前缘后方。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第一端子的平板状接触部前端位于舌板的前缘后方,因此可避免从舌板前缘延伸而暴露给外部,进而防止导电端子与其它电子元件之间产生ESD 现象。

图1为本发明电连接器第一实施方式的立体组合图。
图2为图1中电连接器的立体分解图。图3为图1中电连接器的端子及本体的立体图。图4为图3所示的元件组装后的立体图。图5为图1中电连接器的上部端子及舌板组装到基部前的立体图。图6为图5的上部端子及舌板另一角度的立体图。图7为图4中绝缘本体与端子的剖视图。图8为图4中绝缘本体与端子的另一剖视图。图9为本发明电连接器第二实施方式的立体图,其中金属外壳被移除。图10为图9中电连接器的部分立体图,其显示了端子尚未组装至绝缘本体的状态。图11为图10中上部端子与舌板的立体图。图12为本发明电连接器第三实施方式的立体图,其中金属外壳被移除。图13为图12中电连接器的部分立体图,其显示了端子尚未组装至绝缘本体的状态。图14为图13中上部端子与舌板的立体图。图15为图13中上部端子与舌板的分解图。图16为与本发明相关的电连接器与一对接插头接合时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请参阅图1所示,本发明电连接器100安装在电路板(未图示)上,其包括有若干对接空间11、12的绝缘本体10,每一对接空间11、12均可收容一个如图16所的插头200。 电连接器100设有可分成若干组的导电端子20,每一组导电端子20分别与一个对接空间 11、12对应。电连接器100还设有包覆在绝缘本体10外部的外壳30,外壳30设有可于对接插头200与外壳30之间建立接地路径的接地片31。虽然本发明是揭示一种堆叠式连接器,但其可以应用于其它类型的电连接器。此外,虽然每个插座的一组端子中包括九根端子,本发明也可根据需要改变端子的数量。同样的,本发明也可应用于单个端口或其它数量的端口。请参图1及图2所示,外壳30是由金属料带冲压而成,其包括顶壁32,一对侧壁 33、34及底壁35。每一侧壁33、34均设有延伸入收容空间11、12内的纵长的弹性臂36从而与对接插头200的外壳80接触。外壳30上设有用来将电连接器100固定在电路板上的卡扣部37。请参阅第图3至图6所示,绝缘本体10包括基部13、舌板14、15及将舌板固持到基部13上的卡扣机构。基部13及舌板14、15上设置有导电端子20。导电端子20可根据需求包括讯号、电源及接地端子。基部13包括矩形本体部130,本体部130上设有两个收容空间131及若干通道134。一个隔板部132自绝缘本体10延伸从而将对接空间11、12分隔开。每一舌板14、15包括舌部140及突伸入收容空间131的固持部141。舌部140与基部13共同形成上述对接空间11、12。每一舌板14、15具有相互垂直的上壁142及前壁 143。舌部140上设有与通道134相对应的若干狭槽145及与收容空间131相对应的若干
4凹口 147。在狭槽145与凹口 147之间设有一分隔栅146。卡扣机构包括位于基部13收容空间131内的突部133及设于舌板14、15固持部141上的凹口 144,突部133与凹口 144相配合从而将舌板14、15固持到基部13上。 请参第图2、7及8所示,每一组导电端子20包括一排第一端子/上端子21及一排第二端子/下端子22。每一下端子22是插入至基部13及舌板14、15,其具有与绝缘本体10干涉配合的固持部221、自固持部221的一端沿与舌板14、15平行的方向延伸的弹性接触部222。接触部222具有与对插头200的相应端子(未图示)相接触的弯曲部223。接触部222收容在绝缘本体10的狭槽145内。下端子22还具有自固持部221的另一端延伸并安装到电路板上的安装部224。 上端子21是通过插入成型的方式与舌板14、15 一体成型,其包括在舌板14、15上侧与其相干涉的固持部211、自固持部211—端延伸的连接部212及自固持部211另一端延伸的安装部213。连接部212是自固持部211的前缘延伸至舌板14、15的下侧。一刚性的平板状接触部214自连接部212向前延伸并与固持部211相平行。固持部211位于接触部 214上部。请同时参阅图7及图8所示,上端子21及下端子22的接触部214、222均位于舌板14、15下侧并沿电连接器100的对接方向交错布置。上端子21的接触部214较下端子 22的接触部222更靠近前壁143。上端子21及下端子22的接触点即接触部214、弯曲部 223同样在竖直方向上交错布置从而使得上端子21与下端子22与对接插头200在不同高度接触。组装时,先将舌板14、15与上端子21通过插入成型的方式形成一插入模组,此时上端子21尚未经过弯折而呈直线形。然后将插入模组从前部压入基部13。再将下端子22 从基部13后部插入的通道134内,同时进而插入到舌板14、15上。最后将上端子21弯折而形成延伸出基部13的安装部213。一个定位架50组装至基部13从而将上端子21及下端子22定位。组装后,上端子21的接触部214位于凹口 147内并暴露在舌板14、15底面。前壁 143在舌板14、15前缘将上端子21遮蔽,从而将上端子21与外部分隔开。下端子22的接触部222位于狭槽145内且突伸出舌板14、15底面。分隔栅146将上端子21与下端子22 的接触部214、222沿电连接器100的对接方向分隔开。下面请参照图9至图11所示,其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电连接器100’包括若干导电端子20’、固持导电端子20’的绝缘本体及包覆绝缘本体与导电端子20’的金属外壳(未图示)。绝缘本体包括基部13’、舌板14’、15’及将舌板14’、15’固持到基部13’上的卡扣机构。导电端子20’包括上端子21’及下端子22’。电连接器100’的结构与第一实施方式大致相同,除了基部13’与舌板14’、15’。基部13’包括矩形本体部130’,本体部130’上设有两个收容空间131’及位于收容空间131’ 下方的若干通道134’。每一舌板14’、15’包括舌部140’及突伸入收容空间131’的固持部 141,。每一舌板14,、15,具有相互垂直的上壁142,及前壁143,。舌部140’上设有与通道134’相对应的若干狭槽145’及与收容空间131’相对应的若干凹口 147’。在上端子21’的接触部214’与下端子22’的接触部222’之间设有一分隔栅146’。卡扣机构包括位于基部13’上的固持部133’及设于固持部141’上的弹性臂144’,固持部133,与弹性臂144,相配合从而将舌板14,、15,固持到基部13,上。下面请参照图12至图15所示,其为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电连接器100”包括若干导电端子20”、固持导电端子20”的绝缘本体10”及包覆绝缘本体10”与导电端子20” 的金属外壳(未图示)。绝缘本体10”包括基部13”、舌板14”、15”及将舌板14”、15”固持到基部13”上的卡扣机构。导电端子20”也包括一组上端子21”及一组下端子22”。每一上端子21”包括暴露在收容空间内的接触部214”及延伸出基部13”的安装部213”。每一下端子22”包括延伸入收容空间内的弹性接触部223”及延伸出基部13”的安装部224”。基部13”包括形成两个收容空间的矩形本体部130”及自本体部130”突伸并形成若干通道134”的支撑板135”。支撑板135”位于舌板14”、15”下侧且下端子22”的接触部 222”设置在支撑板135”上。每一舌板14”、15”包括舌部140”及突伸入收容空间131”的固持部141”。舌板 14”、15”具有相互垂直的上壁142”及前壁143”。舌部140”上设有与收容空间131”相对应的若干狭槽148”及与狭槽148”相对应的若干凹口 147”。在上端子21”的接触部214” 与下端子22”的接触部222”之间设有一分隔栅146”。卡扣机构包括位于基部13”上的固持部133”及设于固持部141”上的弹性臂144”,固持部133”与弹性臂144”相配合从而将舌板14”、15”固持到基部13”上。每一上端子21”插入狭槽148”内,其具有与狭槽148”相卡持的固持部215”。上端子21”的接触部214”位于凹口 147”内且暴露在舌板14”、15”的底面。舌板14”、15”的前壁143”在其前缘将上端子21 ”包覆,从而将上端子21 ”与外部分隔开。
权利要求
1.一种电连接器,可与对接插头对接,其包括绝缘本体以及导电端子,所述绝缘本体包括基部以及与基部相固持的舌板,其特征在于所述舌板的一侧设有若干凹口,所述基部包括本体部以及自本体部突伸的支撑板,所述导电端子包括一组第一端子及一组第二端子, 所述第一端子包括位于凹口内的平板状接触部,所述第二端子包括设置在支撑板上的弹性接触部,所述平板状接触部与弹性接触部沿电连接器的对接方向排布成前后不同的两排, 所述平板状接触部的前端位于舌板的前缘后方。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板收容在舌板设置凹口的一侧且位于凹口的后方,所述支撑板设有若干收容弹性接触部的通道。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绝缘本体设有位于所述凹口与所述通道之间的分隔栅,所述分隔栅将平板状接触部与弹性接触部沿电连接器的对接方向前后分隔开。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接触部设有突伸出支撑板的弯曲部,所述平板状接触部与弯曲部在竖直方向上位于不同高度。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端子还包括固持部、自固持部一端延伸的连接部以及自固持部另一端延伸的安装部,所述平板状接触部自连接部向前延伸并且与固持部沿竖直方向位于不同的高度。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端子设有自弹性接触部延伸并与绝缘本体相干涉的固持部以及自固持部延伸的安装部,所述第一端子的固持部与第二端子的固持部沿竖直方向分别位于支撑板的两侧。
7.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舌板在设置凹口的一侧设有若干位于凹口后方且与凹口相对应的狭槽,所述第一端子的固持部卡持在狭槽内。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端子是插入组装至舌板的凹口内。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舌板设有位于前缘的前壁,所述前壁将平板状接触部的前端遮蔽。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绝缘本体还包括将基部与舌板固持在一起的卡扣机构,所述卡扣机构包括位于基部上的固持部以及设于舌板上并与基部的固持部相卡扣的弹性臂。
全文摘要
一种电连接器,可与对接插头对接,其包括绝缘本体以及导电端子,所述绝缘本体包括基部以及与基部相固持的舌板,所述舌板的一侧设有若干凹口,所述基部包括本体部以及自本体部突伸的支撑板,所述导电端子包括一组第一端子及一组第二端子,所述第一端子包括位于凹口内的平板状接触部,所述第二端子包括设置在支撑板上的弹性接触部,所述平板状接触部与弹性接触部沿电连接器的对接方向排布成前后不同的两排,所述平板状接触部的前端位于舌板的前缘后方。
文档编号H01R13/02GK102324645SQ20111015417
公开日2012年1月18日 申请日期2008年11月11日 优先权日2007年11月15日
发明者何家勇, 托德·M·哈兰, 易崇, 特伦斯·F·李托, 理查德·L·迈尔浩恩 申请人: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 鸿海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