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7171709阅读:128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电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电连接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连接器,尤指一种用于电性连接一芯片模块至一电路板的电连接器。
背景技术
目前业界一般使用的电连接器,请参阅图1,其包括设有多个收容孔(未图示)的一绝缘本体(未图示)、多个端子a以及多个锡球(未图示)。所述端子a具有一主体部 al,自所述主体部al向上延伸形成一弹性臂a2,所述弹性臂a2末端设有一接触部a3,自所述主体部al向下延伸形成一焊接部a4。所述焊接部a4具有一连接部a41,于所述连接部 a41相对两侧分别延伸有一夹持臂a42,所述二夹持臂a42分别朝远离所述连接部a41相对两侧直接延伸设置。所述二夹持臂a42自所述连接部a41向前弯折形成一收容空间b,以收容夹持所述锡球(未图示)于其内,通过熔化所述锡球(未图示)以将所述端子a焊接于所述电路板(未图示)上的对应位置。由于所述二夹持臂a42分别朝远离所述连接部a41相对两侧直接延伸设置,请参阅图2,所述二夹持臂a42的展开平面构型需要占据端子料带c上较大空间,从而导致所述电连接器的所述端子a的平面展开构型在所述端子料带c上会占据左右空间。所述端子料带c上两相邻所述端子a中心线间的间距较大,使得在所述端子料带c上很难把所述端子 a之间的间距做到和收容所述端子a的所述收容孔(未图示)之间的间距相同,所述电连接器的所述端子a在所述端子料带c上的间距通常成两倍于所述收容孔(未图示)间距的方式排列。在所述电连接器的所述端子a的制造过程中,所述端子料带c上两相邻所述端子a中心线间的间距较大,导致冲压过程落料较多,造成所述端子料带c的浪费,使得所述端子料带c的材料利用率较低,增加了所述电连接器的所述端子a的制造成本。因此,有必要设计一种新的电连接器,以克服上述缺陷。

实用新型内容针对背景技术所面临的种种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以提高端子料带的材料利用率的电连接器。为了实现上述目的,在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种电连接器,包括一绝缘本体,其上设有多个收容孔;多个端子,每一所述端子对应固定于每一所述收容孔内,每一所述端子具有一主体部,自所述主体部向下延伸一焊接部,所述焊接部具有一连接部,所述连接部自所述主体部向下延伸形成,于所述连接部相对两侧分别延伸有一横向臂、自所述二横向臂分别向下延伸有一第一夹持臂和自所述二第一夹持臂分别延伸有一第二夹持臂,所述二第二夹持臂为相向设置,且所述二横向臂自所述连接部向前弯折,所述二第二夹持臂部分位于所述主体部后方,所述二第一夹持臂和所述二第二夹持臂形成一夹持空间;多个锡球,每一所述锡球对应置于每一所述夹持空间内。[0008]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的所述端子于所述连接部相对两侧分别延伸有所述一横向臂,自所述二横向臂分别向下延伸有所述一第一夹持臂,自所述二第一夹持臂分别延伸有一第二夹持臂,所述二第二夹持臂为相向设置,且所述二横向臂自所述连接部向前弯折,所述二第二夹持臂部分位于所述主体部后方。由于所述端子于所述连接部的相对两侧分别延伸有所述一横向臂,自所述二横向臂分别向下延伸有所述一第一夹持臂,自所述二第一夹持臂分别延伸有一第二夹持臂,所述二第二夹持臂部分位于所述主体部后方,因此在制造所述端子的过程中,所述端子的展开平面构型只占据端子料带上较小的空间,从而使所述端子料带上的所述端子得以更紧密地排列,所述端子料带上二相邻所述端子之间的中心距与收容所述端子的二相邻端子收容孔之间的中心距比例为1 1,所述料带上两相邻所述端子的中心线间的间距变小,减少冲压过程的落料,故节省了材料,提高了所述端子料带的材料的利用率,降低了所述电连接器的所述端子的制造成本。为便于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形状、构造、特征及其功效皆能有进一步的认识与了解,现结合实施例与附图作详细说明。

图1为现有电连接器的端子的立体示意图;图2为现有电连接器的端子的展开平面构型的示意图;图3为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的第一实施例的立体组合图;图4为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的第一实施例的端子的立体示意图;图5为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的第一实施例的端子的展开平面构型的示意图;图6为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的第二实施例的立体组合图;图7为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的第二实施例的端子的立体示意图;图8为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的第二实施例的端子的展开平面构型的示意图。现有技术的附图标号端子 a 主体部 al 弹性臂 a2接触部 a3 焊接部 a4 连接部 a41夹持臂 a42 收容空间b 端子料带c具体实施方式
的附图标号电连接器100绝缘本体1顶面11[0024]底面12收容孔13端子2[0025]主体部21凸点211通孔212[0026]弹性臂22接触部23焊接部24[0027]连接部241横向臂242第一夹持臂243[0028]第二夹持臂244第三夹持臂245挡板246[0029]夹持空间25锡球3端子料带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作进一步说明。请参阅图3和图4,为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100的第一实施例,所述电连接器100用以将一芯片模块(未图示)电性连接至一电路板(未图示)上,其包括一绝缘本体1,设于所述绝缘本体1的多个端子2,以及与所述端子2同等数量的多个锡球3。请参阅图3,所述绝缘本体1具有一顶面11及一底面12,以及具有贯穿所述顶面 11及所述底面12的多个收容孔13。请参阅图4,每一所述端子2对应固定于每一所述收容孔13内。每一所述端子2 具有一主体部21,所述主体部21两侧分别设有一凸点211,所述二凸点211相背向设置,所述二凸点211分别与所述收容孔13的内壁干涉固定。所述主体部21上设有一通孔212,所述通孔212位于所述二凸点211之间(在其它实施例中,所述主体部21上也可不设所述通孔21 。由所述主体部21倾斜向上延伸形成一弹性臂22,所述弹性臂22自由端设有一接触部23。请参阅图4和图5,自所述主体部21向下延伸一焊接部M,所述焊接部M具有一连接部M1,所述连接部Ml自所述主体部21向下延伸形成。所述锡球3位于所述连接部 241下方,所述连接部Ml挡止所述锡球3向上移动。于所述连接部Ml相对两侧分别延伸有一横向臂对2、自所述二横向臂242分别向下延伸有一第一夹持臂243和自所述二第一夹持臂243分别延伸有一第二夹持臂M4,所述二第二夹持臂244为相向设置。所述端子2 的展开平面构型只占据端子料带4上较小的空间。所述端子2的所述二横向臂M2自所述连接部Ml向前弯折,所述二第二夹持臂 244部分位于所述主体部21后方。所述二第一夹持臂243和所述二第二夹持臂244形成一夹持空间25。所述二第一夹持臂243朝向所述夹持空间25弯折形成弧形。所述二第二夹持臂M4自由端朝向所述夹持空间25弯折形成弧形。所述二第二夹持臂M4内侧面为球形曲面。每一所述锡球3对应置于每一所述夹持空间25内。组装时,请参阅图3和图4,首先将各所述端子2自所述底面12向所述顶面11装入各所述收容孔13,使得所述主体部21固定于所述收容孔13内,所述二凸点211分别与所述收容孔13的内壁干涉固定。其次,将各所述锡球3自所述底面12向所述顶面11装入各所述收容孔13,使得所述锡球3抵顶入所述端子2的所述焊接部M,直至各所述锡球3完全固持于所述焊接部 24中。所述连接部241的底端可抵持所述锡球3顶缘并限位所述锡球3顶缘高度,且所述二第一夹持臂243和所述二第二夹持臂244可扣住所述锡球3侧面最鼓处,产生夹持卡定效果。最后,将所述电连接器100装设于所述电路板(未图示),熔化所述锡球3以使所述电连接器100与所述电路板(未图示)固接。请参阅图6、图7和图8,为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100的第二实施例,其与所述第一实施例的区别在于自所述二第一夹持臂243分别延伸有一第三夹持臂M5,所述二第三夹持臂245与所述二第二夹持臂244的延伸方向相反。所述二第三夹持臂M5自由端朝向所述夹持空间25弯折形成弧形。所述二第三夹持臂M5内侧面为球形曲面。于所述连接部 241底端弯折延伸形成一挡板M6,所述挡板246位于所述二第一夹持臂243之间,用以挡止所述锡球3向上移动。本实施例同样可达到所述第一实施例的功效,在此不再详细描述。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具有下列有益效果[0042]1.由于所述端子于所述连接部的相对两侧分别延伸有所述一横向臂,自所述二横向臂分别向下延伸有所述一第一夹持臂,自所述二第一夹持臂分别延伸有一第二夹持臂, 所述二第二夹持臂部分位于所述主体部后方,所述端子的展开平面构型只占据所述端子料带上较小的空间,从而使所述端子料带上的所述端子得以更紧密地排列,所述端子料带上二相邻所述端子之间的中心距与收容所述端子的二相邻所述端子收容孔之间的中心距比例能够做到为1 1,进而提高了所述端子料带的材料的利用率。2.由于所述端子于所述连接部的相对两侧分别延伸有所述一横向臂,自所述二横向臂分别向下延伸有所述一第一夹持臂,自所述二第一夹持臂分别延伸有一第二夹持臂, 所述二第二夹持臂部分位于所述主体部后方,在制造所述电连接器的所述端子的过程中, 所述料带上两相邻所述端子的中心线间的间距变小,减少了冲压过程的落料,因而节省了材料,降低了所述电连接器的所述端子的制造成本。3.所述电连接器的组装过程剔除了所述端子焊黏所述锡球的组合过程,减少了各所述端子间的焊液相接触及焊接处落入杂质污染的机会,使焊接处导电品质及焊黏强度得到保证,不会因为多次焊接造成污损问题,从而提高洁净处理的生产成本,使产品品质易于控制。4.由于自所述二第一夹持臂分别延伸有一第三夹持臂,且所述二第三夹持臂与所述二第二夹持臂的延伸方向相反,所述二第一夹持臂、所述二第二夹持臂和所述二第三夹持臂共同夹持所述锡球,使得所述端子夹持所述锡球时夹持效果更为稳固。5.由于所述端子于所述连接部底端弯折延伸形成一挡板,在所述电连接器的组装过程中,所述挡板可以防止熔化所述锡球以固定所述电连接器至所述电路板时爬锡现象的发生。上述说明是针对本实用新型两个较佳的可行实施例的详细说明,但两实施例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的专利申请范围,凡本实用新型所揭示的技术精神下所完成的同等变化或修饰变更,均应属于本实用新型所涵盖专利范围。
权利要求1.一种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包括一绝缘本体,其上设有多个收容孔;多个端子,每一所述端子对应固定于每一所述收容孔内,每一所述端子具有一主体部, 自所述主体部向下延伸一焊接部,所述焊接部具有一连接部,所述连接部自所述主体部向下延伸形成,于所述连接部相对两侧分别延伸有一横向臂、自所述二横向臂分别向下延伸有一第一夹持臂和自所述二第一夹持臂分别延伸有一第二夹持臂,所述二第二夹持臂为相向设置,且所述二横向臂自所述连接部向前弯折,所述二第二夹持臂部分位于所述主体部后方,所述二第一夹持臂和所述二第二夹持臂形成一夹持空间;多个锡球,每一所述锡球对应置于每一所述夹持空间内。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自所述二第一夹持臂分别延伸有一第三夹持臂,所述二第三夹持臂与所述二第二夹持臂的延伸方向相反。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二第三夹持臂自由端朝向所述夹持空间弯折形成弧形。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二第三夹持臂内侧面为球形曲面。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锡球位于所述连接部下方,所述连接部挡止所述锡球向上移动。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于所述连接部底端弯折延伸形成一挡板,所述挡板位于所述二第一夹持臂之间,用以挡止所述锡球向上移动。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二第一夹持臂朝向所述夹持空间弯折形成弧形。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二第二夹持臂自由端朝向所述夹持空间弯折形成弧形。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二第二夹持臂内侧面为球形曲面。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主体部两侧分别设有一凸点,所述二凸点相背向设置,所述二凸点分别与所述收容孔的内壁干涉固定。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电连接器,包括一绝缘本体,其上设有多个收容孔;多个端子,每一端子对应固定于每一收容孔内,每一端子具有一主体部,自主体部向下延伸一焊接部,焊接部具有一连接部,连接部自主体部向下延伸形成,于连接部相对两侧分别延伸有一横向臂、自二横向臂分别向下延伸有一第一夹持臂和自二第一夹持臂分别延伸有一第二夹持臂,二第二夹持臂为相向设置,且二横向臂自连接部向前弯折,二第二夹持臂部分位于主体部后方,二第一夹持臂和二第二夹持臂形成一夹持空间;多个锡球,每一锡球对应置于每一夹持空间内。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的端子的展开平面构型只占据料带上较小的空间,端子紧密排列,减少冲压过程的落料,提高了料带的利用率。
文档编号H01R13/02GK201937059SQ20112001759
公开日2011年8月17日 申请日期2011年1月17日 优先权日2011年1月17日
发明者蔡友华, 霍柱东 申请人:番禺得意精密电子工业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