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一种柔性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有机电致发光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柔性有机电致发光器件。
背景技术:
有机电致发光二极管(OLED)是一种全新的显示技术,其显示质量可与薄膜晶体管液晶显示器(TFT-IXD)相比拟,而价格远比其低廉,它将对广泛使用的IXD技术发起挑战。OLED因其发光亮度高、色彩丰富、低压直流驱动、制备工艺简单等在平板显示中显著的优点,从而日益成为国际研究的热点。在不到20年的时间内,OLED已经由研究进入产业化阶段。有机电致发光显示与其他形式的显示相比,有一个重要的优势就是可以实现柔性显示。传统的OLED器件采用玻璃作基板,在其上镀一层ITO导电薄膜作为有机电致发光显示器的阳极,而柔性有机电致发光显示(FOLED)则用塑料衬底代替了玻璃衬底。这类显示器件柔软可以变形且不易损坏,可以安装在弯曲的表面,甚至可以穿戴,因而日益成为国际显示行业的研究热点。柔性有机电致发光显示虽被誉为“梦幻般的显示技术”,但要真正实现商品化,首先要解决以下两个基础问题一是解决柔性基板平整度差、疏水性低的缺陷; 二是提高封装层的水氧阻隔能力。材料的散热不佳,就会使热能累积在器件内,造成发光元件过热失效。此外,器件若工作于高温环境下,也应当将外部环境对器件工作的影响降到最低,从而保证器件内部的热稳定性。目前柔性封装主流是采用陶瓷/聚合物复合多层膜方案,常用的陶瓷膜如SiOx、 Si3N4, Al2O3,聚合物膜如 fluorinated polymers (含氟聚合物)、parylenes (聚对二甲苯基)、polyacrylates (聚丙烯酸酯)等,但这种复合多层膜的散热特性不甚理想。
实用新型内容(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针对现有技术的缺点,本实用新型为了解决现有衬底对水氧的阻隔能力差及散热或隔热不良、温度分布不均而引起的柔性有机电致发光失效的技术问题,通过沉积无机高碳膜或无机高碳膜与聚合物的复合层改性柔性基板表面,并且设计改性基板无机高碳膜与封装层无机高碳薄膜层叠连接,达到了柔性有机电致发光器件高热稳定性与高疏水性的技术效果。( 二 )技术方案为此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具体采用如下方案进行首先,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柔性有机电致发光器件,所述器件包括衬底1、基板改性层2、有机电致发光部件13以及封装层10,所述基板改性层2与所述封装层10采用边缘区域层叠结构组成。优选地,所述衬底1为金属、聚合物或超薄玻璃构成的柔性基板。优选地,所述基板改性层2及所述封装层10为无机高碳薄膜单独成层或无机高碳薄膜与聚合物共同构成复合层。优选地,所述无机高碳薄膜为高导热性碳素薄膜或高隔热性碳素薄膜。优选地,所述高导热性碳素薄膜为类金刚石膜或氟化类金刚石膜,所述高隔热性碳素薄膜为C6tl或C6tlF6M优选地,所述聚合物为聚甲基丙烯酸甲酯薄膜、聚酰亚胺薄膜、fluorinated polymers (含氟聚合物)、payleneS(聚对二甲苯基)、polyacrylates (聚丙烯酸酯)或丙烯酸脂单体。优选地,所述器件由下至上依次由柔性衬底1、聚合物层11、无机高碳薄膜层12、 有机电致发光部件13、无机高碳薄膜层12、聚合物层11构成。优选地,所述器件由下至上依次由柔性衬底1、无机高碳薄膜层12、聚合物层11、 有机电致发光部件13、无机高碳薄膜层12、聚合物层11构成。优选地,所述器件由下至上依次由柔性衬底1、无机高碳薄膜层12、聚合物层11、 有机电致发光部件13、聚合物层11、无机高碳薄膜层12、聚合物层11、无机高碳薄膜层12 构成。优选地,所述有机电致发光部件13由阳极导电层3、空穴注入层4、空穴传输层5、 发光层6、电子传输层7、电子注入层8、金属阴极层9各层依次构成。优选地,所述阳极导电层3与所述金属阴极层9至少有一层是透明或半透明的。优选地,所述空穴注入层4为两层物质构成的双层空穴注入层。优选地,所述发光层6为单层或多层结构,其中的每层为单发光体结构材料或掺杂结构。优选地,所述金属阴极层9由金属薄膜和/或合金薄膜构成单层或多层结构。优选地,所述有机电致发光部件13在所述金属阴极层9之上还具有匹配覆盖层。优选地,所述器件可卷曲,发光方式为顶部发光、底部发光或双面透视方式。优选地,所述有机电致发光部件13由100-300nm的Ag构成所述阳极导电层3 ;由 20nm的V2O5和130nm的MTDATA共同构成双层空穴注入层4 ;由30nm的NPB构成所述空穴传输层5 ;厚度30nm的所述发光层6 ;由30nm的AlQ3构成所述电子传输层7 ;由5nm的LiF 构成所述电子注入层8 ;由3nm的Al和30nm的Ag共同构成双层金属阴极层9。优选地,所述有机电致发光部件13由100-300nm的ITO构成所述阳极导电层3 ; 由20nm的V2O5和130nm的MTDATA共同构成双层空穴注入层4 ;由30nm的NPB构成所述空穴传输层5 ;厚度30nm的所述发光层6 ;由30nm的AlGj3构成所述电子传输层7 ;由5nm的 LiF构成所述电子注入层8 ;由300nm的Al构成所述金属阴极层9。优选地,所述有机电致发光部件13由100-300nm的ITO构成所述阳极导电层3 ;由 20nm的MnO3和130nm的MTDATA共同构成双层空穴注入层4 ;由30nm的NPB构成所述空穴传输层5 ;由厚度12nm和厚度22nm的两层共同构成双层发光层6 ;由30nm的AlGj3构成所述电子传输层7 ;由5nm的LiF构成所述电子注入层8 ;由3nm的Al和30nm的Ag共同构成双层金属阴极层9。优选地,所述有机电致发光部件13由100-300nm的Al构成所述阳极导电层3 ;由 20nm的MnO3和130nm的MTDATA共同构成双层空穴注入层4 ;由30nm的NPB构成所述空穴传输层5 ;由厚度12nm和厚度22nm的两层共同构成双层发光层6 ;由30nm的AlGj3构成所述电子传输层7 ;由5nm的LiF构成所述电子注入层8 ;由3nm的Al和30nm的Ag共同构成双层金属阴极层9。(三)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利用含有高疏水性、高导热或隔热无机高碳薄膜改性柔性基板,使得基板与水气的浸润性变差,增强水氧阻隔性能,采用了柔性基板上表面的无机高碳薄膜与复合封装层无机高碳薄膜层叠连接的技术方案,使有机发光器件与优良散热或隔热特性的材料结合成有机整体,形成无障碍导热或隔热通道。从而改善了柔性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热稳定性与疏水性能。
图1为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柔性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柔性有机电致发光器件一种实施例的结构图;图3为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柔性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另一种实施例的结构图;图4为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柔性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再一种实施例的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本实用新型中提供的一种柔性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包括衬底、基板改性层、制备在其上面的有机电致发光部件以及柔性封装层。该器件中的金属基板或聚合物基板是通过无机高碳薄膜进行改性,这种改性的无机高碳薄膜还可以兼作器件封装薄膜层,该无机高碳薄膜层具有强的导热或隔热能力,并且具有强烈的憎水性。其中,改性的无机高碳薄膜在边缘处采用边缘区域层叠结构进行叠加而成(不同层的无机高碳膜层边缘区域直接沉积在一起,不同层边缘处没有被其他层分隔开),构成无障碍导热或隔热通道。封装层由无机高碳膜或无机高碳膜与聚合物构成,层数可以为单层或多层。有机电致发光部件的结构包括第一电极,为高反光性电极或透明电极,构成阳极导电层,其位于基板改性层的无机高碳薄膜层或无机高碳薄膜层与聚合物复合层之上;第二电极,为半透明电极或不透明电极,构成金属阴极层,其位于封装层的无机高碳薄膜层或无机高碳薄膜层与聚合物复合层之下;上述两电极至少有一侧的电极是透明或半透明的;该有机电致发光部件还包括双层空穴注入层、空穴传输层、发光层、电子传输层、 电子注入层,这些层位于所述第一电极和所述第二电极之间。其中所述柔性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可卷曲,可以是顶部发光、底部发光,也可以是双面透视。[0049]具体地,参见图1,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柔性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包括柔性衬底1、基板改性层2、制备在其上面的有机电致发光部件13(图1中3-9层共同构成)以及柔性封装层10。金属、聚合物或超薄基板是通过无机高碳薄膜进行改性,这种无机高碳薄膜还可兼做器件封装层,无机高碳薄膜在边缘处采用边缘区域层叠结构进行叠加而成,构成无障碍导热通道或隔热屏障。本实用新型实施方案制程工艺的真空相容性允许把基板改性、OLED沉积和OLED封装兼容于相同生产线上,从而降低生产投入成本。其中,柔性衬底1为有机电致发光显示器的基板,柔性衬底由聚酯类、聚酰亚胺化合物中的一种、较薄的金属或者超薄玻璃构成。基板改性层2及封装层10为无机高碳薄膜或无机高碳薄膜与聚合物的复合层。无机高碳薄膜可以为高导热性碳素薄膜或高隔热性碳素薄膜,所述高导热性碳素薄膜为类金刚石膜或氟化类金刚石膜,该类薄膜热导率、电导率高;所述高隔热性碳素薄膜为 C60或C6tlF6tl,该类薄膜具有特殊的稳定性,绝热性好,分子中心孔道的内腔均是疏水性的, 有强的憎水性作用。所述聚合物为聚甲基丙烯酸甲酯薄膜、聚酰亚胺薄膜、fluorinated polymers (含氟聚合物)、parylenes (聚对二甲苯基),polyacrylates (聚丙烯酸酯)、丙烯酸脂单体等。有机电致发光部件具体包括阳极导电层3,通常为透明的可导电金属氧化物,如氧化铟锡(ΙΤ0)、氧化铝锌 (AZO)或氧化铟锌(IZO)等;也可选用不透明的金属材料,如银、铝等。空穴注入层4,可以采用酞菁铜、星形的多胺4,4',4〃 -三(N_3_甲基苯基_N_苯基氨基)三苯胺(m-MTDATA)、三氧化钼(MnO3)、三氧化钨(WO3)或五氧化二钒(V2O5)中的一种,也可以对空穴注入材料进行掺杂。也可由两层上述物质共同构成双层空穴注入层。空穴传输层5,为芳香族二胺类化合物或星形三苯胺化合物,或咔唑类聚合物。所述芳香族二胺类化合物包括N,N’- 二(3-甲苯基)-N,N’- 二苯基-[1,1-联苯基]-4,4’- 二胺(TPD)或 N,N,- 二苯基-N,N,- 二 (I-萘基)_(1,1,-联苯基)_4,4,- 二胺(NPB),^ 述星形三苯胺化合物是三44-(5-苯基-2-噻吩基)苯]胺(PTDATA),所述咔唑类聚合物是聚已烯咔唑(PVK)。发光层6,可以为单发光层也可以是多发光层结构;每层发光层可以为单发光体发光材料结构也可以是掺杂结构;发光染料可以选用荧光材料也可以选用磷光材料;发光颜色不限,可以为如红、黄、蓝、绿、白等。电子传输层7,由金属有机配合物、吡啶类、邻菲咯啉类、噁二唑类或咪唑类化合物材料中的一种构成,如8-羟基喹啉铝(A1Q3)、2,9_甲基-4,7-联苯-1,10-邻二氮杂菲 (BCP)等。电子注入层8,可以为Cs2C03、LiF或Li3N等任意一种构成。金属阴极层9,要求有较好的导电性能和较低的功函数,通常包括锂、镁、钙、锶、 铝、铟、银等功函数较低的金属薄膜或其合金薄膜,也可由多层上述金属薄膜和/或合金薄膜构成。此外,为了获得更好的性能,在金属阴极层9之上还可以制备一层匹配覆盖层(图中未示出)。优选地,本实用新型中的柔性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可以采取下述实施例中描述的方式构成。实施例1如图2所示的实施例1,柔性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由下至上依次为柔性衬底1、聚合物层11、无机高碳薄膜层12、有机电致发光部件13、无机高碳薄膜层12、聚合物层11。下层的聚合物层11和无机高碳薄膜层12构成基板改性层,上层的无机高碳薄膜层12和聚合物层11构成封装层。上述各层共同构成边缘区域层叠结构。其中,在金属衬底上1进行改性,以真空蒸镀方式沉积丙烯酸脂单体(monomer)的聚合物层11,薄膜厚度为800 lOOOnm,紫外照射改性150s。接着采用电子回旋共振或射频等离子体化学气相沉积镀膜设备沉积高导热性F-DLC薄膜层12,薄膜厚度为100 120nm, 实例中设计monomer覆盖的区域的边缘尺寸等于F-DLC薄膜区域。再蒸镀顶发射有机电致发光部件13,该部件13结构为Ag (100-300nm) / V2O5 (20nm) /MTDATA (130nm) /NPB (30nm) /AlQ3 (0· 5-1.5 % ) C545T (30nm) /AlQ3 (30nm) / LiF (5nm) /Al (3nm) /Ag (30nm)。依次描述为Ag (100-300nm)为图 1 中的阳极导电层 3 ; V2O5(20nm)/MTDATA(130nm)共同构成图1中的双层空穴注入层4 ;NPB(30nm)为图1中的空穴传输层5 ;AlQ3 (0. 5-1.5% )C545T(30nm)为图1中的发光层6,其中0. 5-1. 5%表示 CM5T与AlGj3的蒸镀速率比,30nm为该层主要物质AlGj3蒸镀厚度;AlA(30nm)为图1中的电子传输层7 ;LiF(5nm)为图1中的电子注入层8 ;Al (3nm)/Ag (30nm)为双层金属薄膜构成图1中的金属阴极层9。在该有机电致发光部件13之上,再采用与基板表面改性相同工艺条件,使用射频等离子体化学气相沉积方式沉积100 120nm F-DLC薄膜封装层12,其覆盖于整个有机电致发光器件之上,薄膜边缘与基板表面改性的氟化类金刚石膜有机衔接在一起,以利于热的传导。最后蒸镀monomer封装层11。本实施例中的结构有利于器件内部的热能向外释放,相较于F-DLC薄膜改性层与封装层无直接连通通道,器件寿命提升30%以上。实施例2实施例2的结构与实施例1基本相同,具体同样参见图2,只是具体组成略有区别。 其中柔性衬底1为聚合物,聚合物层11为丙烯酸脂单体,无机高碳薄膜层12为高隔热性 C60薄膜,蒸镀成膜。而有机电致发光部件13的结构为ITO (100-300nm) /V2O5 (20nm) /MTDATA (130nm) /NPB (30nm) /AlQ3 (0. 5-1. 5 % ) C545T (30nm) /AlQ3 (30nm) /LiF (5nm) /Al (300nm)。其中,C545T 为 10- (2-苯并噻唑)-1, 1,7,7,-四甲基-2,3,6,7-四氢-1H,5H,11H-苯并[1]吡喃[6,7,8_ij]喹啉嗪的简称,本实施例的结构依次描述为IT0(100-300nm)为图1中的阳极导电层3 ;V205(20nm)/ MTDATA (130nm)共同构成图1中的双层空穴注入层4 ;NPB(30nm)为图1中的空穴传输层5 ; AlQ3 (0. 5-1. 5% ) C545T (30nm)为图 1 中的发光层 6,其中 0. 5-1. 5% 表示 C545T 与 AlQ3 的蒸镀速率比,30nm为该层主要物质AlGj3蒸镀厚度;AlA(30nm)为图1中的电子传输层7 ; LiF(5nm)为图1中的电子注入层8 ;A1 (300nm)为图1中的金属阴极层9。其他结构及制备流程与实施例1相似。本实施例的结构可有效隔绝外部环境温度及水氧等气氛,在高温高湿环境下,器件寿命明显提升20%以上。[0073]实施例3如图3所示的实施例3,柔性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由下至上依次为柔性衬底1、无机高碳薄膜层12、聚合物层11、有机电致发光部件13、无机高碳薄膜层12、聚合物层11。其中柔性衬底1为聚合物,聚合物层11为丙烯酸脂单体,无机高碳薄膜层12为氟化类金刚石膜。上述各层共同构成边缘区域层叠结构。有机电致发光部件13 的结构为I TO (100-300nm)/MnO3 QOnm)/MTDATA (130nm)/ NPB(30nm)/NPB (1-2 % )rubrene(12nm)/ADN (2-4 % )TBPe (22nm)/AlQ3 (30nm) / LiF(5nm)/Al (3nm)/Ag(30nm)。其中,rubrene 为 5,6,11,12-四苯基并四苯(俗称红荧烯)、ADN为9,10-二(2-萘基)蒽、TBPe为四叔丁基茈。本实施例的结构依次描述为 IT0(100-300nm)为图1中的阳极导电层3 ;MnO3(20nm)/MTDATA(130nm)共同构成图1中的双层空穴注入层4 ;NPB(30nm)为图1中的空穴传输层5 ;NPB (1-2% ) rebrene (12nm)/ADN (2-4% )TBPe(22nm)为多层结构的图1中的发光层6,其中1-2%表示rubrene与NPB的蒸镀速率比,12nm为该层主要物质NPB蒸镀厚度,2-4%表示TBPe与ADN的蒸镀速率比,22nm 为该层主要物质ADN蒸镀厚度;AlA(30nm)为图1中的电子传输层7 ;LiF(5nm)为图1中的电子注入层8 ;Al(3nm)/Ag(30nm)为双层金属薄膜构成图1中的金属阴极层9。其中,基板改性层的聚合物层11沉积面积边缘小于基板改性层的氟化类金刚石薄膜层12,并且本实施例中,基板改性层的聚合物层11沉积面积边缘还比封装层氟化类金刚石薄膜层12沉积面积边缘尺寸小Imm以上;封装层氟化类金刚石薄膜层12沉积面积直接覆盖有机发光部件,并与基板改性层氟化类金刚石层薄膜层12边缘区域直接层叠连接,构成有机整体。各功能层制备工艺与实施例1类似。实施例4如图4所示的实施例4,柔性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由下至上依次为柔性衬底1、无机高碳薄膜层12、聚合物层11、有机电致发光部件13、聚合物层11、无机高碳薄膜层12、聚合物层11、无机高碳薄膜层12。其中柔性衬底1为金属,聚合物层11为丙烯酸脂单体,无机高碳薄膜层12为氟化类金刚石膜。上述各层共同构成边缘区域层叠结构。有机电致发光部件13 的结构为Al (100-300nm) /MnO3 (20nm) /MTDATA (130nm) / NPB(30nm)/NPB (1-2 % ) rubrene (12nm) /ADN (2-4 % )TBPe(18nm) /AlQ3 (30nm)/ LiF (5nm) /Al (3nm) /Ag (30nm)。依次描述为A1 (100-300nm)为图 1 中的阳极导电层 3 ; MnO3 (20nm) /MTDATA (130nm)共同构成图1中的双层空穴注入层4 ;NPB (30nm)为图1中的空穴传输层 5 ;NPB (1 -2% )rubrene (12nm) /ADN (2-4% ) TBPe (18nm)为多层结构的图 1 中的发光层6,其中1-2%表示rubrene与NPB的蒸镀速率比,12nm为该层主要物质NPB蒸镀厚度,2-4%表示TBPe与ADN的蒸镀速率比,ISnm为该层主要物质ADN蒸镀厚度;AlA(30nm) 为图1中的电子传输层7 ;LiF(5nm)为图1中的电子注入层8 ;A1 (3nm)/Ag (30nm)为双层金属薄膜构成图1中的金属阴极层9。本实例中,基板改性层的聚合物层11沉积面积边缘小于基板改性层的氟化类金刚石薄膜层12 ;封装层的聚合物层11沉积面积直接覆盖有机发光部件,并且本实施例中, 封装层的聚合物层11沉积面积比封装层的氟化类金刚石薄膜层12沉积面积边缘尺寸小 Imm以上,所有氟化类金刚石薄膜层12的边缘是直接叠层在一起的,基板改性层与封装层采用多层形式。各功能层制备工艺与实施例1类似。
9[0081]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利用含有高疏水性、高导热或隔热无机高碳薄膜改性柔性基板,使得基板与水气的浸润性变差,增强水氧阻隔性能,采用了柔性基板上表面的无机高碳薄膜与复合封装层无机高碳薄膜层叠连接的技术方案,使有机发光器件与优良散热或隔热特性的材料结合成有机整体,形成无障碍导热或隔热通道。从而改善了柔性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热稳定性与疏水性能。以上实施方式仅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而并非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有关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还可以做出各种变化和变型,因此所有等同的技术方案也属于本实用新型的范畴,本实用新型的实际保护范围应由权利要求限定。
权利要求1.一种柔性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器件包括衬底(1)、基板改性层O)、有机电致发光部件(1 以及封装层(10),所述基板改性层 (2)与所述封装层(10)采用边缘区域层叠结构组成。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衬底(1)为金属、聚合物或超薄玻璃构成的柔性基板。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基板改性层( 及所述封装层(10) 为无机高碳薄膜单独成层或无机高碳薄膜与聚合物共同构成复合层。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无机高碳薄膜为高导热性碳素薄膜或高隔热性碳素薄膜。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高导热性碳素薄膜为类金刚石膜或氟化类金刚石膜,所述高隔热性碳素薄膜为C6tl或C6(iF6(i。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聚合物为聚甲基丙烯酸甲酯薄膜、聚酰亚胺薄膜、含氟聚合物、聚对二甲苯基、聚丙烯酸酯或丙烯酸脂单体。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器件由下至上依次由柔性衬底(1)、 聚合物层(11)、无机高碳薄膜层(12)、有机电致发光部件(13)、无机高碳薄膜层(12)、聚合物层(11)构成。
8.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器件由下至上依次由柔性衬底(1)、 无机高碳薄膜层(12)、聚合物层(11)、有机电致发光部件(13)、无机高碳薄膜层(12)、聚合物层(11)构成。
9.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器件由下至上依次由柔性衬底(1)、 无机高碳薄膜层(12)、聚合物层(11)、有机电致发光部件(13)、聚合物层(11)、无机高碳薄膜层(12)、聚合物层(11)、无机高碳薄膜层(1 构成。
10.根据权利要求1-9任一所述的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有机电致发光部件(13)由阳极导电层C3)、空穴注入层(4)、空穴传输层( 、发光层(6)、电子传输层(7)、电子注入层(8)、金属阴极层(9)各层依次构成。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阳极导电层(3)与所述金属阴极层(9)至少有一层是透明或半透明的。
12.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空穴注入层(4)为两层物质构成的双层空穴注入层。
13.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光层(6)为单层或多层结构,其中的每层为单发光体结构材料或掺杂结构。
14.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金属阴极层(9)由金属薄膜和/或合金薄膜构成单层或多层结构。
15.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有机电致发光部件(13)在所述金属阴极层(9)之上还具有匹配覆盖层。
1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器件可卷曲,发光方式为顶部发光、 底部发光或双面透视方式。
17.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有机电致发光部件(13)由 100-300nm的Ag构成所述阳极导电层(3);由20nm的V2O5和130nm的MTDATA共同构成双层空穴注入层;由30nm的NPB构成所述空穴传输层(5);厚度30nm的所述发光层(6); 由30nm的AlGj3构成所述电子传输层⑵;由5nm的LiF构成所述电子注入层⑶;由3nm 的Al和30nm的Ag共同构成双层金属阴极层(9)。
18.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有机电致发光部件(13)由 100-300nm的ITO构成所述阳极导电层(3);由20nm的V2O5和130nm的MTDATA共同构成双层空穴注入层;由30nm的NPB构成所述空穴传输层(5);厚度30nm的所述发光层(6); 由30nm的AlGj3构成所述电子传输层(7);由5nm的LiF构成所述电子注入层(8);由300nm 的Al构成所述金属阴极层(9)。
19.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有机电致发光部件(13)由 100-300nm的ITO构成所述阳极导电层(3);由20nm的MnO3和130nm的MTDATA共同构成双层空穴注入层;由30nm的NPB构成所述空穴传输层(5);由厚度12nm和厚度22nm的两层共同构成双层发光层(6);由30nm的AlGj3构成所述电子传输层(7);由5nm的LiF构成所述电子注入层⑶;由3nm的Al和30nm的Ag共同构成双层金属阴极层(9)。
20.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有机电致发光部件(13)由 100-300nm的Al构成所述阳极导电层(3);由20nm的MnO3和130nm的MTDATA共同构成双层所述空穴注入层⑷;由30nm的NPB构成所述空穴传输层(5);由厚度12nm和厚度22nm 的两层共同构成双层发光层(6);由30nm的AlGj3构成所述电子传输层(7);由5nm的LiF 构成所述电子注入层⑶;由3nm的Al和30nm的Ag共同构成双层金属阴极层(9)。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有机电致发光领域,提供了一种柔性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包括柔性基板以及自下而上依次设置在柔性基板上表面的无机高碳膜或高碳膜与聚合物复合膜改性层、阳极导电层、双层空穴注入层、空穴传输层、发光层、电子传输层、电子注入层和金属阴极,在金属阴极上沉积有无机高碳膜或高碳膜与聚合物的复合封装层。改性层与封装层可以是单层、多层,柔性基板上表面的无机高碳膜与复合封装层无机高碳薄膜边缘区域层叠连接,形成无障碍隔热、导热通道,有利于提升器件的热稳定,使得薄膜与水气的浸润性变差,增强水氧阻隔性能,进而提高了柔性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热稳定性和寿命。
文档编号H01L51/52GK202145468SQ20112014288
公开日2012年2月15日 申请日期2011年5月6日 优先权日2011年5月6日
发明者朱儒晖, 洪瑞, 王玉林, 陈珉 申请人: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