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板端插座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板端插座连接器,尤其涉及一种高速板端插座连接器,主要应用于3C等电子产品上作为主板接口与外置高速连接接口之间的连接。
背景技术:
通用串行总线(Universal Serial BUS,简称USB)以其稳定的传输速度和优越的性能,已经被广泛地应用到各种电子产品中。随着USB接口协议的发展,USB接口在经历了 USB 1.0和USB 2.0协议之后,必将逐渐过渡到USB 3.0接口的时代。相对于USB 2. 0接口,USB 3.0接口的传输速率超过USB 2.0接口十倍以上。目前,能够支持USB 3. 0协议的接口为Intel公司推出的扁平插针式接口,其包括相互配合的板端连接器及线缆连接器。 所述板端连接器通常焊接于主板上。所述线缆连接器设有若干端子及与端子电性连接的线缆。然而,现有技术中插座连接器的绝缘本体和位于中央的插槽均为长方形,在与对应的插头进行对接时,插头不能很好地识别正确的插入方向,误插后容易挤歪甚至损坏插座中的弹性端子。因此,非常有必要设计出一种新的板端插座连接器、板端插座连接器及连接器组件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可以与对应插头实现正确对接的板端插座连接器。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板端插座连接器,包括插座绝缘壳体及位于插座绝缘壳体内的若干导电端子,所述插座绝缘壳体设有对接面及自对接面向插座绝缘壳体内凹陷形成的插槽,每一个导电端子包括至少从一侧延伸入插槽内的弹性对接部及延伸出插座绝缘壳体的焊接部,所述若干导电端子包括若干第一导电端子及若干第二导电端子,所述第二导电端子包括若干对差分信号端子及位于每一对差分信号端子两侧的接地端子,所述第二导电端子符合USB 3.0协议;所述插座绝缘壳体设有位于插槽内的凸筋以将插槽分隔成长度不相同的第一插槽与第二插槽,所述若干第一导电端子延伸入第一插槽内,所述若干第二导电端子延伸入第二插槽内。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凸筋位于对接面以内。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插座绝缘壳体包括顶壁及底壁,所述插槽位于顶壁与底壁之间,所述顶壁设有凸台,该凸台设有第一倾斜面及位于第一倾斜面后端的第一竖直面。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顶壁设有贯穿对接面的凹陷部,所述第一倾斜面位于该凹陷部内。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底壁设有贯穿对接面的定位槽。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导电端子依次排列为GGVV、或者VGVG、或者VVGG、或者GVGV、或者GVVG、或者VGGV、或者VSSG、或者GSSV。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插槽的两侧均设有所述若干第一导电端子,所述第二插槽的两侧均设有所述若干第二导电端子,所述第二导电端子从左往右依次排列为 GSSGSSGSSG。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插座绝缘壳体设有与对接面相对的安装面及突出安装面的定位柱,每一个导电端子的焊接部均延伸超出该安装面,所述焊接部用以焊接于电路板上。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插座绝缘壳体设有侧向凸出的一对凸块,所述板端插座连接器设有安装于该对凸块上的焊爪,所述焊爪延伸超出安装面且用以焊接于所述电路板上。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板端插座连接器通过在所述插座绝缘壳体设有位于插槽内的凸筋,以将插槽分隔成长度不相同的第一插槽与第二插槽,因此,只有当对应的插头沿着正确的方向才能插入第一插槽与第二插槽内,实现防误插效果。
图1是本实用新型线板端插座连接器对接的缆插头连接器的立体图。图2是线缆插头连接器另一角度的立体图。图3是线缆插头连接器的侧视图。图4是线缆插头连接器的俯视图。图5是插头连接器的立体分解图。图6是插头连接器另一角度的立体分解图。图7是子电路板与线缆相互连接时的立体图。图8是子电路板与线缆相互分离时的立体图。图9是图8中的子电路板于第一实施方式中的俯视图。图10是图8中的子电路板于第二实施方式中的俯视图。图11是图8中的子电路板于第三实施方式中的俯视图。图12是图8中的子电路板于第四实施方式中的俯视图。图13是图8中的子电路板于第五实施方式中的俯视图。图14是图8中的子电路板于第六实施方式中的俯视图。图15是图8中的子电路板于第七实施方式中的俯视图。图16是图8中的子电路板于第八实施方式中的俯视图。图17是本实用新型板端插座连接器的立体图。图18是本实用新型板端插座连接器的立体分解图。图19是本实用新型板端插座连接器另一角度的立体分解图。图20是连接器组件的立体图,其中线缆插头连接器与板端插座连接器相互分离。图21是连接器组件于另一角度的立体图,其中线缆插头连接器与板端插座连接器相互分离。图22是连接器组件的立体组合图,其中线缆插头连接器插入板端插座连接器内。图23是连接器组件沿图22中A-A线的剖视图。[0038]图M是线缆插头连接器于另一实施方式的立体图。图25是图M所示的线缆插头连接器的侧视图。图沈是图M所示的线缆插头连接器的俯视图。图27是板端插座连接器于另一实施方式的立体图。图观是连接器组件于另一实施方式的立体图,其中线缆插头连接器与板端插座连接器相互分离。图四是图观所示的连接器组件的立体组合图,其中线缆插头连接器插入板端插座连接器内。图30是连接器组件沿图四中A’ -A,线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图20至图22所示的连接器组件300,其符合USB 3.0协议。所述连接器组件 300包括相互配合的板端插座连接器200及线缆插头连接器100,其中,所述板端插座连接器200用以焊接于电路板400上(如图22所示)。请参图1及图2所示,所述线缆插头连接器100,其符合USB 3. 0协议,所述线缆插头连接器100包括插头绝缘壳体1、位于插头绝缘壳体1内的子电路板2以及与子电路板2 电性连接的线缆3。请参图3至图6所示,所述插头绝缘壳体1由塑胶制成,其设有配合面101及与配合面101相对的安装面102。从结构上看,所述插头绝缘壳体1包括第一外壁11 (在图示的实施方式中为上壁)、与第一外壁11相对的第二外壁12 (在图示的实施方式中为下壁)以及位于第一外壁11上的锁扣装置13。所述第二外壁12包括悬臂状的定位板121,所述定位板121为平板状的矩形且向前延伸超过配合面101。所述定位板121可以起辅助支撑及导引的作用,防止线缆插头连接器100在插入板端插座连接器200时产生偏移。所述锁扣装置13包括悬臂状的锁扣臂131及与锁扣臂131相连的按压部132。所述按压部132可驱动锁扣臂131相对于第一外壁11转动。所述锁扣臂131向前延伸超过配合面101,且所述锁扣臂131设有向子电路板2凸出的卡钩133。所述卡钩133包括第二倾斜面1331及位于第二倾斜面1331后端的第二竖直面1332。所述插头绝缘壳体1包覆于子电路板2及线缆 3上,以防止子电路板2及线缆3之间的脱离、损坏等。所述锁扣臂131与第一外壁11之间设有第一间隙14,所述按压部132与第一外壁11之间设有第二间隙15,通过这种设计,可以保证锁扣臂131及按压部132具有足够的变形空间。请参图3所示,所述锁扣装置13包括位于卡钩133与按压部132之间的定位部 134。所述定位部134安装于或者固定于第一外壁11上,使所述锁扣臂131能够以定位部 134为支点相对于第一外壁11转动。在图示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定位部134 —体成型并且固定于第一外壁11上,以降低组装成本。当然,在其它实施方式中,也可以通过扭簧将锁扣臂131安装于第一外壁11上。然而,无论何种实施方式,只要能够使锁扣臂131以定位部 134为支点相对于第一外壁11转动即可。所述按压部132向外凸出于锁扣臂131,即按压部132在高度方向上向上延伸超过锁扣臂131,并且所述按压部132设有若干沟槽1321,用以增加与手指的摩擦力。请参图3至图5所示,所述锁扣臂131包括第一锁扣臂1311、第二锁扣臂1312及位于第一、第二锁扣臂1311、1312之间且用以分隔第一、第二锁扣臂1311、1312的开口 1313。 所述卡钩133包括位于第一锁扣臂1311的自由端的第一卡钩1333及位于第二锁扣臂1312 的自由端的第二卡钩1334。分开设置的第一、第二锁扣臂1311、1312能够提高每一个锁扣臂的弹性,便于将第一、第二锁扣臂1311、1312安装于板端插座连接器200上,或者将第一、 第二锁扣臂1311、1312从板端插座连接器200上移开。所述子电路板2设有向前延伸超过配合面101的悬臂状的舌板21、位于舌板21至少一个表面上的若干导电片22(在图示的实施方式中,舌板21的上、下表面均设有若干导电片22)、以及与舌板21相对的线缆安装端23。所述锁扣臂131的卡钩133朝舌板21凸出。所述舌板21位于定位板121与锁扣臂131之间。所述导电片22在业界被习惯称之为金手指。所述舌板21包括第一舌板211、第二舌板212以及位于第一、第二舌板211、212之间且用以将第一、第二舌板211、212隔开的缺口 213。所述缺口 213向前贯穿舌板21的端面210。所述第一舌板211的宽度与第二舌板212的宽度不相同(在图示的实施方式中,第一舌板211的宽度小于第二舌板212的宽度)。通过将第一、第二舌板211、212的宽度设计为不同,可以避免子电路板2以错误的方式反插入板端插座连接器200内。线缆插头连接器100利用子电路板2作为与板端插座连接器200相配合的舌板21,可以实现对连接器特性阻抗的精准控制,减小连接所造成的信号衰减及反射,保证信号传输的高频性能。请参图7及图8所示,所述导电片22包括设置于第一舌板211上的若干第一导电片221及设置于第二舌板212上的若干第二导电片222。在图示的实施方式中,第一舌板 211的上、下表面均设有若干第一导电片221,第二舌板212的上、下表面均设有若干第二导电片222。因舌板21上、下表面的导电片22所对应的排布方式均相同,为了便于以下描述, 仅以第一、第二舌板211、212同一侧表面的导电片22为例。请参图9所示,所述第二导电片222从左往右的排列方式依次为GSSGSSGSSG,其中,G代表接地,相邻的两个SS组成差分信号对,即所述第二导电片222包括若干对差分信号端子SS及位于每一对差分信号端子SS 两侧的接地端子G。每一对差分信号端子SS包括一个正信号端子及一个负信号端子。所述差分信号端子SS的信号传输模式符合USB 3. 0协议,因而使插头绝缘壳体1能够具备较高的传输速率。位于每一对差分信号端子SS两侧的接地端子G用以降低差分信号端子SS 在信号传输过程中的串扰。请参图9至图16所示,所述第一导电片221的排列方式依次为 GGVV、或者VGVG、或者VVGG、或者GVGV、或者GVVG、或者VGGV、或者VSSG、或者GSSV,其中G 代表接地,V代表电源,S代表信号。所述线缆安装端23包括位于其上、下表面的若干焊接片231。所述焊接片231与第一、第二导电片221、222对应连接。所述线缆3包括电性连接于若干导电片22的导电层 31。请参图7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线缆3的导电层31焊接于焊接片231上,从而使线缆3与导电片22实现电性连接。所述线缆3可以为扁平线缆,以容易实现特性阻抗及其他高频性能控制,减小线缆组装加工过程对传输信号高频性能造成的影响。在本实施方式中,线缆3包括上、下并行设置的两条,两条线缆3内相同的线缆用于传输的数据相同,以实现一个连接接口同时传输两组完整的USB 3.0信号。每一条线缆3的所定义的排列方式与第一导电片221的排列方式以及第二导电片222的排列方式完全相同,在此不再赘述。请参图17所示,所述板端插座连接器200符合USB 3. 0协议,所述板端插座连接器200包括插座绝缘壳体5及位于插座绝缘壳体5内的若干导电端子6。所述插座绝缘壳体5设有对接面501、与对接面501相对的安装面502、贯穿对接面501与安装面502的若干端子收容槽51、及自对接面501向插座绝缘壳体5内凹陷形成的插槽52。所述插座绝缘壳体5还设有位于插槽52内凸筋53,以将插槽52分隔成长度不相同的第一插槽521与第二插槽522。通过将第一、第二插槽521、522的长度设计为不同,可以起到防呆作用,即防止线缆插头连接器100以错误的方式反插入插槽52内。在图示的实施方式中,第一插槽521 的长度小于第二插槽522的长度。所述凸筋53位于对接面501以内,以减小插头绝缘壳体 1所对应缺口 213的长度。请参图18及图19所示,所述插座绝缘壳体5包括顶壁M、底壁阳及侧向凸出的一对凸块56。所述插槽52位于顶壁M与底壁55之间。所述顶壁讨设有贯穿对接面501的凹陷部541及位于凹陷部541后端的凸台M2。所述凸台542设有位于该凹陷部内第一倾斜面讨21及位于第一倾斜面M21后端的第一竖直面M22。所述底壁55设有贯穿对接面501的定位槽551。每一个导电端子6均安装于对应的端子收容槽51内。每一个导电端子6包括至少从一侧延伸入插槽52内的弹性对接部61及延伸出插座绝缘壳体5的焊接部62。所述若干导电端子6包括延伸入第一插槽521内的若干第一导电端子63及延伸入第二插槽522 内的若干第二导电端子64。在图示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插槽521的两侧均设有若干第一导电端子63,所述第二插槽522的两侧均设有若干第二导电端子64。因插槽52两侧所对应的导电端子6的排布均相同,为了便于以下描述,仅以第一、 第二插槽521、522同一侧的导电端子6为例。请参图19所示,对应于线缆插头连接器100 的第二导电片222的排列方式,所述第二导电端子64的排列方式依次为GSSGSSGSSG,其中, G代表接地,相邻的两个SS组成差分信号对,即所述第二导电端子64包括若干对差分信号端子SS及位于每一对差分信号端子SS两侧的接地端子G。每一对差分信号端子SS包括一个正信号端子及一个负信号端子。所述差分信号端子SS的信号传输模式符合USB 3.0协议,因而使本实用新型板端插座连接器200能够具备较高的传输速率。位于每一对差分信号端子SS两侧的接地端子G用以降低差分信号端子SS在信号传输过程中的串扰。同样地, 为了与线缆插头连接器100的第一导电片221的排列方式相对应,所述第一导电端子63的排列方式依次为GGVV、或者VGVG、或者VVGG、或者GVGV、或者GVVG、或者VGGV、或者VSSG、或者GSSV,其中G代表接地,V代表电源,S代表信号。请参图19所示,所述插座绝缘壳体5设有突出安装面502的定位柱57,所述定位柱57用以穿过电路板400的定位孔401,以提供支撑。每一个导电端子6的焊接部62均延伸超出安装面502。在图示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焊接部62是以表面贴装工艺(SMT)焊接于电路板400上。当然,在其它实施方式中,焊接部62可以穿孔(Through Hole)焊接于电路板400上。所述板端插座连接器200设有安装于凸块56上的焊爪7,所述焊爪7延伸超出安装面502,用以穿孔焊接于电路板400上。请参图20至图23所示,当将线缆插头连接器100插入板端插座连接器200内时, 所述第一舌板211对应收容于第一插槽521内,第二舌板212对应收容于第二插槽525内, 所述凸筋53对应收容于缺口 213内;同时,定位板121对应收容于定位槽551内,以起到导引与支撑的作用。所述第一、第二锁扣臂1311、1312收容于凹陷部Ml内,即凹陷部Ml 用以让位第一、第二锁扣臂1311、1312,以便第一、第二锁扣臂1311、1312能够通过。在此过程中,第一、第二卡钩1333、1334的第二倾斜面1331在第一倾斜面M21的导引下向上爬坡,并带动第一、第二锁扣臂1311、1312向上转动,使第一、第二卡钩1333、1334越过第一倾斜面M21,此时,第一、第二锁扣臂1311、1312释放至少部分弹力,最终使第一、第二卡钩 1333、1334的第二竖直面1332扣持于第一竖直面M22上。此时,线缆插头连接器100与板端插座连接器200相互锁扣在一起,从而保证导电端子6与导电片22的可靠接触。当需要拔出线缆插头连接器100时,首先需要按压按压部132使第一、第二锁扣臂 1311、1312以定位部134为支点沿着顺时针方向相对于第一外壁11转动,并使第一、第二卡钩1333、1334的第二竖直面1332在竖直方向上脱离第一竖直面M22,然后,再施加拔出力便可以将线缆插头连接器100与板端插座连接器200分离。请参图M至图30所揭示的另一种实施方式中的连接器组件300’,其符合USB 3. 0协议。所述连接器组件300’包括相互配合的板端插座连接器200’及线缆插头连接器 100’。需要说明的是连接器组件300、300’中,相同的数字表示同样的元件。由于连接器组件300’中所包括的板端插座连接器200’及线缆插头连接器100’与连接器组件300中所包括的板端插座连接器200及线缆插头连接器100除锁扣结构外,其它均完全相同,故, 以下仅对锁扣结构进行详细描述。请参图M至图沈所示,所述线缆插头连接器100’,其符合USB 3. 0协议且包括插头绝缘壳体1’、位于插头绝缘壳体1’内的子电路板2’以及与子电路板2’电性连接的线缆 3,。所述插头绝缘壳体1,由塑胶制成,其设有配合面101,及与配合面101,相对的安装面102’。从结构上看,所述插头绝缘壳体1’包括第一外壁11’(在图示的实施方式中为上壁)、与第一外壁11’相对的第二外壁12’ (在图示的实施方式中为下壁)以及位于第一外壁11’上的锁扣装置13’。所述锁扣装置13’包括固定于第一外壁11’上的一对支撑部 135’、连接该对支撑部135’且向后延伸的按压部132’、及与按压部132’相连的悬臂状的锁扣臂131’。所述支撑部135’沿竖直方向延伸,所述按压部132’沿垂直于支撑部135’的水平方向延伸。所述按压部132’可驱动锁扣臂131’以支撑部135’为支点相对于第一外壁11’转动。所述锁扣臂131’向前延伸超过配合面101’,且所述锁扣臂131’设有向子电路板2,凸出的卡钩133,。所述卡钩133,包括第二倾斜面1331,及位于第二倾斜面1331, 后端的第二竖直面1332’。所述支撑部135’沿竖直方向延伸一定的高度,可以保证锁扣臂 131’及按压部132’具有足够的变形空间。另外,通过该对支撑部135’可以实现“双点”支撑,提高了锁扣臂131’的使用寿命。所述锁扣臂131’位于该对支撑部135’的中间,该对支撑部135’可以起到保护锁扣臂131’的作用,从而使锁扣臂131’不易折断。所述支撑部 135’安装于或者固定于第一外壁11’上,使所述锁扣臂131’能够以支撑部135’为支点相对于第一外壁11’转动。在图示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支撑部135’ 一体成型并且固定于第一外壁11’上,以降低组装成本。当然,在其它实施方式中,也可以通过扭簧将锁扣臂131’安装于第一外壁11’上。然而,无论何种实施方式,只要能够使锁扣臂131’以支撑部135’为支点相对于第一外壁11’转动即可。请参图27所示,所述板端插座连接器200’符合USB 3. 0协议,其包括插座绝缘壳体5’及位于插座绝缘壳体5’内的若干导电端子6’。所述插座绝缘壳体5’设有对接面501,、自对接面501,向插座绝缘壳体5,内凹陷形成的插槽52,及位于插槽52’内凸筋 53,。所述凸筋53,将插槽52’分隔成宽度不相同的第一插槽521,与第二插槽522,。通过将第一、第二插槽521’、522’的宽度设计为不同,可以起到防呆作用,即防止线缆插头连接器100’以错误的方式反插入插槽52’内。所述插座绝缘壳体5’包括顶壁M’、底壁55’ 及侧向凸出的一对凸块56’。所述插槽52’位于顶壁54’与底壁55’之间。所述顶壁M’ 设有贯穿对接面501,的凹陷部Ml,及位于凹陷部Ml,后端的凸台M2,。所述凸台M2, 设有部分位于该凹陷部Ml’内第一倾斜面Μ2Γ及位于第一倾斜面Μ2Γ后端的第一竖直面5422’。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凸台M2’高于顶壁54’,以便于与线缆插头连接器100’ 的锁扣臂131’进行相互锁扣。另外,通过设置高于顶壁M’凸台542’,可以得到面积相对较大的第一竖直面M22’,进而提高与线缆插头连接器100’的锁扣臂131’相互锁扣的稳定性。请参图观至图30所示,当将线缆插头连接器100’插入板端插座连接器200’内时,所述锁扣臂131,对应于凹陷部M1,,卡钩133,的第二倾斜面1331,在第一倾斜面5421, 的导引下向上爬坡,并带动锁扣臂131’向上转动,使卡钩133’越过第一倾斜面M21’。此时,锁扣臂131’释放至少部分弹力,最终使卡钩133’的第二竖直面1332’扣持于第一竖直面5422’上。此时,线缆插头连接器100’与板端插座连接器200’相互锁扣在一起。当需要拔出线缆插头连接器100’时,首先需要按压按压部132’使锁扣臂131’以支撑部135’为支点相对于第一外壁11’向上翘起,并使卡钩133’的第二竖直面1332’在竖直方向上脱离第一竖直面M22’,然后,再施加拔出力便可以将线缆插头连接器100’与板端插座连接器200’分离。综上所述,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不应以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即凡是依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书及实用新型说明书内容所作的简单的等效变化与修饰,皆应仍属本实用新型专利涵盖的范围内。
权利要求1.一种板端插座连接器000),包括插座绝缘壳体( 及位于插座绝缘壳体内的若干导电端子(6),所述插座绝缘壳体设有对接面(501)及自对接面向插座绝缘壳体内凹陷形成的插槽(52),每一个导电端子(6)包括至少从一侧延伸入插槽内的弹性对接部(61)及延伸出插座绝缘壳体的焊接部(62),其特征在于所述若干导电端子包括若干第一导电端子(6 及若干第二导电端子(64),所述第二导电端子包括若干对差分信号端子及位于每一对差分信号端子两侧的接地端子,所述第二导电端子符合USB 3. 0协议;所述插座绝缘壳体( 设有位于插槽(5 内的凸筋(5 以将插槽分隔成长度不相同的第一插槽(521) 与第二插槽(522),所述若干第一导电端子(6 延伸入第一插槽(521)内,所述若干第二导电端子(64)延伸入第二插槽(522)内。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板端插座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凸筋(53)位于对接面 (501)以内。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板端插座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插座绝缘壳体( 包括顶壁(54)及底壁(55),所述插槽(5 位于顶壁与底壁之间,所述顶壁设有凸台(542),该凸台设有第一倾斜面(5421)及位于第一倾斜面后端的第一竖直面(5422)。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板端插座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顶壁(54)设有贯穿对接面 (501)的凹陷部(541),所述第一倾斜面(5421)位于该凹陷部内。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板端插座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壁(55)设有贯穿对接面 (501)的定位槽(551)。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板端插座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电端子依次排列为 GGVV、或者VGVG、或者VVGG、或者GVGV、或者GVVG、或者VGGV、或者VSSG、或者GSSV。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板端插座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插槽(521)的两侧均设有所述若干第一导电端子(63),所述第二插槽(522)的两侧均设有所述若干第二导电端子(64),所述第二导电端子(64)从左往右依次排列为GSSGSSGSSG。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板端插座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插座绝缘壳体(5)设有与对接面(501)相对的安装面(50 及突出安装面的定位柱(57),每一个导电端子的焊接部 (62)均延伸超出该安装面(502),所述焊接部用以焊接于电路板上。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板端插座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插座绝缘壳体( 设有侧向凸出的一对凸块(56),所述板端插座连接器设有安装于该对凸块上的焊爪(7),所述焊爪(7)延伸超出安装面(502)且用以焊接于所述电路板上。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板端插座连接器,包括插座绝缘壳体及位于插座绝缘壳体内的若干导电端子,所述插座绝缘壳体设有对接面及自对接面向插座绝缘壳体内凹陷形成的插槽,所述若干导电端子包括若干第一导电端子及若干第二导电端子,所述第二导电端子包括若干对差分信号端子及位于每一对差分信号端子两侧的接地端子,所述第二导电端子符合USB3.0协议;所述插座绝缘壳体设有位于插槽内的凸筋以将插槽分隔成长度不相同的第一插槽与第二插槽,所述若干第一导电端子延伸入第一插槽内,所述若干第二导电端子延伸入第二插槽内,本实用新型具有防误插效果。
文档编号H01R13/642GK202167704SQ20112030147
公开日2012年3月14日 申请日期2011年8月18日 优先权日2011年8月18日
发明者吴林, 程卫亚, 贵勇南 申请人:昆山联滔电子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