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缘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6929344阅读:122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卡缘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卡缘连接器,尤其涉及一种小厚度的双排脚卡缘连接器。
背景技术
图Ia显示现有的一种双排脚卡缘连接器的第一端子10’的结构示意图;和图Ib 显示现有的一种双排脚卡缘连接器的第二端子20’的结构示意图。如图Ia所示,第一端子10,包括固定部101,、从固定部101,延伸的弹性部102,, 和位于弹性部102,的末端的接触部103,。第一端子10’的弹性部102,构成大致的“L”
形,因此,第一端子10’被称为“弯折”式端子。如图Ib所示,第二端子20,包括固定部201,、从固定部201,延伸的弹性部202,, 和位于弹性部202’的末端的接触部203’。第二端子20’的弹性部202’构成大致的“U” 形,因此,第二端子20’被称为“回折”式端子。如图Ib所示,因为第二端子20,的弹性部202,构成大致的“U”形,因此,第二端子20’的高度H2’较大,而且,为了保证第二端子20’能够提供足够的弹性接触力,第二端子20’的高度H2’也无法再降低,这会导致双排脚卡缘连接器的本体的厚度加大,目前,现有的双排脚卡缘连接器的本体的厚度一般都大于4. 0mm。另外,如图Ia所示,第一端子10’的固定部101,的厚度较大,因此,第一端子10, 的高度ΗΓ较大,这会进一步导致双排脚卡缘连接器的本体的厚度更难以减小。类似地,如图Ib所示,第二端子20’的固定部201’的也厚度较大,这也会导致难以进一步减小双排脚卡缘连接器的本体的厚度。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问题和缺陷的至少一个方面。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具有较小厚度的双排脚卡缘连接器。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提供一种卡缘连接器,包括一个本体,水平地设置在一个电路板上,所述本体具有一个插槽,用于在一个与所述电路板大致平行的方向上收容一个电子卡模组,所述插槽内部包括一个上侧壁和一个相对的下侧壁,所述上侧壁和下侧壁分别具有多个端子槽;一排第一端子,收容在所述上侧壁的多个端子槽中,所述第一端子具有固定在本体中的一个第一固定部,从第一固定部延伸的一个第一弹性部和位于第一弹性部末端的一个第一接触部;和一排第二端子,收容在所述下侧壁的多个端子槽中,所述第二端子具有固定在本体中的一个第二固定部,从第二固定部延伸的一个第二弹性部和位于第二弹性部末端的一个第二接触部。其中,所述第二端子的第二弹性部沿不回折的线路从第二固定部延伸到第二接触部,并且所述第二固定部固定在所述下侧壁的端子槽中。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插槽的下侧壁沿插接电子卡模组的方向延伸的长度大于所述上侧壁沿插接电子卡模组的方向延伸的长度,以容纳所述第二端子的所述第二固定部。[0011]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实施例,所述第一端子的第一弹性部沿不回折的线路从第一固定部延伸到第一接触部。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实施例,所述不回折的线路包括直线、弧线、或波浪线中的一种或多种的组合。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实施例,所述卡缘连接器的总厚度小于或等于2. 6mm。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实施例,所述第一端子的第一固定部为扁平的,其表面大致平行于所述本体的表面;并且所述第二端子的第二固定部为扁平的,其表面大致平行于所述本体的表面。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实施例,所述第一端子的第一弹性部为扁平的,其表面宽度从第一固定部向第一接触部逐渐缩小;并且所述第二端子的第二弹性部为扁平的,其表面宽度从第二固定部向第二接触部逐渐缩小。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实施例,所述第一端子的第一固定部的表面宽度大于或等于第一弹性部的最大表面宽度;并且所述第二端子的第二固定部的表面宽度大于或等于第二弹性部的最大表面宽度。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实施例,所述第一端子的第一接触部略向所述插槽内弯曲凸出;并且所述第二端子的第二接触部略向所述插槽内弯曲凸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实施例,所述第一端子的第一弹性部与所述上侧壁端子槽的内壁之间形成有一个第一夹角;并且所述第二端子的第二弹性部与所述下侧壁端子槽的内壁之间形成有一个第二夹角。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实施例,所述第一端子的第一固定部与第一弹性部相对的一端形成有一个第一叉形开口 ;并且所述第二端子的第二固定部与第二弹性部相对的一端形成有一个第二叉形开口。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实施例,所述第一端子还具有第一焊接脚,所述第一焊接脚从所述第一固定部的第一叉形开口中引出;并且所述第二端子还具有第二焊接脚,所述第二焊接脚从所述第二固定部的第二叉形开口中引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实施例,所述本体中形成有第一固定槽,所述第一端子的第一固定部固定在所述第一固定槽中;并且所述本体中形成有第二固定槽,所述第二端子的第二固定部固定在所述第二固定槽中。在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各个实施例中,由于第一端子和第二端子的弹性部均沿不回折的路线延伸,因此,能够有效降低第一和第二端子的高度,从而能够大大减小整个双排脚卡缘连接器的厚度。通过下文中参照附图对本实用新型所作的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其它目的和优点将显而易见,并可帮助对本实用新型有全面的理解。

图Ia显示现有的一种双排脚卡缘连接器的第一端子10’的结构示意图;图Ib显示现有的一种双排脚卡缘连接器的第二端子20’的结构示意图;图2显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双排脚卡缘连接器的立体示意图;图3a显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例的双排脚卡缘连接器的第一端子的立体
5结构示意图;图北显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例的双排脚卡缘连接器的第二端子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如显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例的双排脚卡缘连接器的第一端子的侧视图;图4b显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例的双排脚卡缘连接器的第二端子的侧视图;图5显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例的双排脚卡缘连接器的横向剖视图,其中第一端子和第二端子均被插入在本体中;图6显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例的双排脚卡缘连接器的横向剖视图,其中第一端子和第二端子没有被插入在本体中;图7a显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实施例的双排脚卡缘连接器的第一端子的侧视图;图7b显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实施例的双排脚卡缘连接器的第二端子的侧视图;图fe显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三实施例的双排脚卡缘连接器的第一端子的立体结构图;和图8b显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三实施例的双排脚卡缘连接器的第二端子的立体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具体的说明。在说明书中,相同或相似的附图标号指示相同或相似的部件。下述参照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说明旨在对本实用新型的总体实用新型构思进行解释,而不应当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一种限制。图2显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双排脚卡缘连接器的立体示意图。在使用时,图2所示的双排脚卡缘连接器水平地放置在电路板(未图示)上,例如笔记本电脑的母板上,这样,能够减小笔记本电脑的厚度。如图2所示,双排脚卡缘连接器具有一个本体1,该本体1例如由塑胶模制而成。 本体1具有一个长度方向Y和一个宽度方向X,该长度方向Y和宽度方向X共同限定一个水平平面,该双排脚卡缘连接器以平行于该水平平面的方式设置在电路板上。同时, 本体1还具有垂直于长度方向Y和宽度方向X的高度方向(即,厚度方向)z。为了能够水平和平稳地设置电路板的表面上,该双排脚卡缘连接器的本体1的上表面和下表面均为平行于水平平面的平坦表面。图6显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例的双排脚卡缘连接器的横向剖视图,其中第一端子10和第二端子20没有被插入在本体1中。如图2和图6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本体1具有一个插槽13,用于在一个与电路板大致平行的方向(即图2中所示的宽度方向X)上收容一个电子卡模组(未图示),插槽13内部包括一个上侧壁和一个相对的下侧壁,上侧壁和下侧壁分别具有多个
6端子槽。这样,如图2和图6所示,第一端子10可以从本体1 一侧插入上侧壁端子槽11中, 第二端子20可以从本体1的另一侧插入下侧壁端子槽12中。如图2和图5所示,插槽13的下侧壁沿插接电子卡模组的方向(即图2中的宽度方向X)延伸的长度大于上侧壁沿插接电子卡模组的方向延伸的长度,以容纳第二端子图3a显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例的双排脚卡缘连接器的第一端子10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5显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例的双排脚卡缘连接器的横向剖视图,其中第一端子10和第二端子20均被插入在本体1中。如图3a和图5所示,第一端子10具有用于固定在本体1中的一个第一固定部101, 从第一固定部101的一端延伸的一个第一弹性部102、位于第一弹性部102末端的一个第一接触部103、和从第一固定部101的另一端引出的第一焊接脚104。图北显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例的双排脚卡缘连接器的第二端子20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如图北和图5所示,第二端子20具有用于固定在本体1中的一个第二固定部201, 从第二固定部201的一端延伸的一个第二弹性部202、位于第二弹性部202末端的一个第二接触部203、和从第二固定部201的另一端引出的第二焊接脚204。在图3a所示的一个实施例中,第一端子10的第一弹性部102沿着弧形不回折的线路从第一固定部101延伸到第一接触部103。请注意,这里的“不回折的线路”是指在整个线路上的任一位置点处该线路与沿高度方向Z的竖直线之间仅存在一个交点。在图北所示的一个实施例中,第二端子20的第二弹性部202也沿弧形不回折的线路从第二固定部201延伸到第二接触部203。图如显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例的双排脚卡缘连接器的第一端子10的侧视图;和图4b显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例的双排脚卡缘连接器的第二端子20的侧视图。与图Ib所示的现有技术的具有回折的弹性部的端子20’相比,在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例中,由于将第二端子20的第二弹性部202设计成沿不回折的线路延伸,因此,如图 4b所示,本实用新型的第二端子20的整个高度H2能够远远小于图Ib所示的现有技术的端子20’的整个高度H2’。这样,就能够减小整个双排脚卡缘连接器的厚度。如图3a所示,第一端子10的第一固定部101为扁平的,其表面大致平行于本体1 的表面,即大致平行于前述水平平面。类似地,如图北所示,第二端子20的第二固定部201为扁平的,其表面大致平行于本体1的表面,即大致平行于前述水平平面。在本实用新型中,由于将第一端子10的第一固定部101和第二端子20的第二固定部201设计成平行于水平平面的扁平形状,因此,能够进一步地降低第一端子10和第二端子20的高度,从而能够进一步地减小整个双排脚卡缘连接器的厚度。请对比图Ia所示的现有技术的第一端子10’的高度ΗΓ和本实用新型的第一端子10的高度H1,可以清楚地看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端子10的高度Hl远远小于现有技术的第一端子10,的高度ΗΓ。同样,请对比图Ib所示的现有技术的第二端子20’的高度H2’和本实用新型的第二端子20的高度H2,可以清楚地看出,本实用新型的第二端子20的高度H2远远小于现有技术的第二端子20’的高度H2,。因此,在本实用新型中,整个双排脚卡缘连接器的总厚度可以现实小于或等于 2. 6mmο请继续参见图3a,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第一端子10的第一弹性部102 为扁平的,并且其表面宽度从第一固定部101向第一接触部103逐渐缩小。采用这种结构的第一端子10,是为了保证第一端子10具有足够的强度和足够的柔性。类似地,请继续参见图北,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第二端子20的第二弹性部202为扁平的,并且其表面宽度从第二固定部201向第二接触部203逐渐缩小。采用这种结构的第二端子20,是为了保证第二端子20具有足够的强度和足够的柔性。请继续参见图3a,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第一端子10的第一固定部101 的表面宽度大于或等于第一弹性部102的最大表面宽度。这样,就能够提高第一固定部101 的强度,从而能够将第一端子10可靠地固定在本体1中。类似地,请继续参见图北,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第二端子20的第二固定部201的表面宽度大于或等于第二弹性部202的最大表面宽度。这样,就能够提高第二固定部201的强度,从而能够将第二端子20可靠地固定在本体1中。请参见图5和图6,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第一端子10的第一接触部103 略向插槽13内弯曲凸出;并且第二端子20的第二接触部203也略向插槽13内弯曲凸出。 这样,是为了与插入插槽13的电子卡模组上的触点可靠地电接触。请参见图5和图6,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第一端子10的第一弹性部102 与上侧壁端子槽11的内壁Ia之间形成有一个第一夹角,S卩,在未插入电子卡模组之前,第一弹性部102不抵靠在本体1的内壁Ia上,这样,是为了保证第一弹性部102具有足够的柔性,便于电子卡模组的插入操作。类似地,请继续参见图5和图6,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第二端子20的第二弹性部202与下侧壁端子槽12的内壁Ib之间形成有一个第二夹角,即,在未插入电子卡模组之前,第二弹性部202不抵靠在本体1的内壁Ib上,这样,是为了保证第二弹性部202 具有足够的柔性,便于电子卡模组的插入操作。请返回到图3a,第一端子10的第一固定部101与第一弹性部102相对的一端形成有一个第一叉形开口 101a,并且第一焊接脚104从第一固定部101的第一叉形开口 IOla中引出。在第一固定部101上设置第一叉形开口 IOla的目的是提高第一固定部101与本体1 之间的保持力。另外,尽管未图示,还可以在第一固定部101的侧边上形成有卡持凸起,用于进一步提高第一固定部101与本体1之间的保持力。类似地,请参见图北,第二端子20的第二固定部201与第二弹性部202相对的一端形成有一个第二叉形开口 201a,第二焊接脚204从第二固定部201的第二叉形开口 201a 中引出。在第二固定部201上设置第二叉形开口 201a的目的是提高第二固定部201与本体1之间的保持力。另外,尽管未图示,还可以在第二固定部201的侧边上形成有卡持凸起, 用于进一步提高第二固定部201与本体1之间的保持力。如图5和图6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本体1中形成有第一固定槽 14,第一端子10的第一固定部101固定在第一固定槽14中;并且本体1中还形成有第二固定槽15,第二端子20的第二固定部201固定在第二固定槽15中。
8[0070]图7a显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实施例的双排脚卡缘连接器的第一端子10的侧视图;和图7b显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实施例的双排脚卡缘连接器的第二端子20的侧视图。与图2-图6所示的第一实施例相比,图7a和图7b所示的第二实施例的主要区别在于第一端子10的第一弹性部102沿着直线形不回折的线路从第一固定部101延伸到第一接触部103。第二端子20的第二弹性部202也沿直线形不回折的线路从第二固定部201 延伸到第二接触部203。图8a显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三实施例的双排脚卡缘连接器的第一端子10的立体结构图;和图8b显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三实施例的双排脚卡缘连接器的第二端子20 的立体结构图。与图2-图6所示的第一实施例相比,图8a和图8b所示的第二实施例的主要区别在于第一端子10的第一弹性部102沿着波浪形不回折的线路从第一固定部101延伸到第一接触部103。第二端子20的第二弹性部202也沿波浪形不回折的线路从第二固定部201 延伸到第二接触部203。尽管在前述实施例中描述了不回折的线路包括弧线、直线和波浪线的实施例,但是,本实用新型不局限于此,不回折的线路也可以是弧线、直线、波浪线或其它类型的线的组合。虽然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说明,但是附图中公开的实施例旨在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进行示例性说明,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一种限制。虽然本总体实用新型构思的一些实施例已被显示和说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将理解,在不背离本总体实用新型构思的原则和精神的情况下,可对这些实施例做出改变,本实用新型的范围以权利要求和它们的等同物限定。应注意,措词“包括”不排除其它元件或步骤,措词“一”或“一个”不排除多个。另外,权利要求的任何元件标号不应理解为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9
权利要求1.一种卡缘连接器,包括一个本体(1),水平地设置在一个电路板上,所述本体具有一个插槽(13),用于在一个与所述电路板大致平行的方向上收容一个电子卡模组,所述插槽内部包括一个上侧壁和一个相对的下侧壁,所述上侧壁和下侧壁分别具有多个端子槽;一排第一端子(10),收容在所述上侧壁的多个端子槽(11)中,所述第一端子(10)具有固定在本体(1)中的一个第一固定部(101),从第一固定部(101)延伸的一个第一弹性部 (102)和位于第一弹性部(10 末端的一个第一接触部(10 ;和一排第二端子(20),收容在所述下侧壁的多个端子槽(1 中,所述第二端子00)具有固定在本体(1)中的一个第二固定部001),从第二固定部(201)延伸的一个第二弹性部 (202)和位于第二弹性部(20 末端的一个第二接触部003),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端子00)的第二弹性部(202)沿不回折的线路从第二固定部O01)延伸到第二接触部003),并且所述第二固定部O01)固定在所述下侧壁的端子槽中。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卡缘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插槽的下侧壁沿插接电子卡模组的方向延伸的长度大于所述上侧壁沿插接电子卡模组的方向延伸的长度,以容纳所述第二端子的所述第二固定部001)。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卡缘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端子(10)的第一弹性部(10 沿不回折的线路从第一固定部(101)延伸到第一接触部(103)。
4.根据权利要求1或3所述的卡缘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不回折的线路包括直线、弧线、或波浪线中的一种或多种的组合。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卡缘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卡缘连接器的总厚度小于或等于2. 6mm。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卡缘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端子(10)的第一固定部(101)为扁平的,其表面大致平行于所述本体(1)的表面;并且所述第二端子00)的第二固定部(201)为扁平的,其表面大致平行于所述本体(1)的表面。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卡缘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端子(10)的第一弹性部(10 为扁平的,其表面宽度从第一固定部(101)向第一接触部(10 逐渐缩小;并且所述第二端子00)的第二弹性部(20 为扁平的,其表面宽度从第二固定部O01)向第二接触部(20 逐渐缩小。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卡缘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端子(10)的第一固定部(101)的表面宽度大于或等于第一弹性部(102)的最大表面宽度;并且所述第二端子00)的第二固定部O01)的表面宽度大于或等于第二弹性部O02)的最大表面宽度。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卡缘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端子(10)的第一接触部(103)略向所述插槽(13)内弯曲凸出;并且所述第二端子00)的第二接触部(20 略向所述插槽(1 内弯曲凸出。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卡缘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端子(10)的第一弹性部(10 与所述上侧壁端子槽(11)的内壁(Ia)之间形成有一个第一夹角;并且所述第二端子00)的第二弹性部Q02)与所述下侧壁端子槽(1 的内壁(Ib)之间形成有一个第二夹角。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卡缘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端子(10)的第一固定部(101)与第一弹性部(10 相对的一端形成有一个第一叉形开口(IOla);并且所述第二端子00)的第二固定部O01)与第二弹性部(20 相对的一端形成有一个第二叉形开口 (201a)。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卡缘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端子(10)还具有第一焊接脚(104),所述第一焊接脚(104)从所述第一固定部(101)的第一叉形开口(IOla)中引出;并且所述第二端子00)还具有第二焊接脚004),所述第二焊接脚(204)从所述第二固定部O01)的第二叉形开口 OOla)中引出。
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卡缘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本体(1)中形成有第一固定槽(14),所述第一端子(10)的第一固定部(101)固定在所述第一固定槽(14)中;并且所述本体(1)中形成有第二固定槽(15),所述第二端子(20)的第二固定部O01)固定在所述第二固定槽(1 中。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卡缘连接器,包括本体、一排第一端子和一排第二端子。所述第一端子的第一弹性部沿不回折的线路从第一固定部延伸到第一接触部;并且所述第二端子的第二弹性部沿不回折的线路从第二固定部延伸到第二接触部。在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各个实施例中,由于第一端子和第二端子的弹性部均沿不回折的路线延伸,因此,能够有效降低第一和第二端子的高度,从而能够大大减小整个卡缘连接器的厚度。
文档编号H01R13/20GK202217811SQ201120302549
公开日2012年5月9日 申请日期2011年8月18日 优先权日2011年8月18日
发明者张镒纬, 汪云河, 王建新, 雷云 申请人:泰科电子(上海)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