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一种电机驱动三相继电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力设备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电机驱动三相继电器。
背景技术:
自保持继电器是用低压控制高压的一种电机驱动三相继电器。现有技术提供的自保持继电器的触点压力小、产品接触不可靠、触点温升高、性能不稳定,而且抗冲击振动能力差、触点切换功率小。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触点压力大、接触可靠,触点温升低、性能稳定的继电器。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以下技术方案一种电机驱动三相继电器,其包括底壳(16),所述底壳(16)上设置有用于驱动的电机(13)、稳压控制线路板(14)、三个弹片(18)、三个预压弹簧⑷、三组弓片组(17)、齿轮组、拉动块(6)、第一转轴(7)、第二转轴(9)、三个动触片( 和三个静触片(1),其中所述电机(13)通过齿轮组与转轴传动连接,所述齿轮组的末级齿轮(8)上设置有拉动块(6),所述拉动块(6)上的三个卡槽分别连接三个弹片(18)的一端,所述三个弹片 (18)的另一端分别连接在三组弓片组(17)上,所述三个预压弹簧(4)的一端分别固定在三个动触片( 上,所述三个预压弹簧的另一端分别压在所述三组弓片组(17)上,所述三组弓片组(17)上还分别设置有三个动触点(3),所述三个静触片(1)对应动触点(3)的一端分别设置有三个静触点O),三个动触片(5)的一端分别连接在所述三组弓片组(17) 上,接线端子(15)设置在所述稳压控制线路板(14)上;所述齿轮组包括第一齿轮(11)、第二齿轮(10)和作为末级齿轮的第三齿轮(8), 所述电机(1 的转动端(1 啮合有第一齿轮(11),所述第一齿轮(11)啮合第二齿轮 (10),所述第二齿轮(10)啮合第三齿轮(8),所述第一齿轮(11)和第三齿轮(8)都装设在第一转轴(7)上,所述第二齿轮(10)装设在第二转轴(9)上。转轴设置在底壳(16)上,与底壳(16)配合的上盖或压板上设置有凸台将转轴压紧。优选地,所述转轴设置于底壳(16)上的U形方槽内,方槽深度大于转轴直径,与底壳(16)配合的上盖或压板上设置有凸台压紧转轴,凸台结构特征是大的凸台上设置有小凸台(20),小凸台00)嵌入底壳(16)的U形方槽内同时压紧转轴。优选地,所述直流电机还连接有稳定电压的稳压控制线路板(14),稳压控制线路板(14)安装在所述继电器的底壳(16)内。优选地,所述预压弹簧设置在弓片组的后部,固定在动触片上。优选地,所述作为末级齿轮的第三齿轮的部分边缘上设置有齿牙,该第三齿轮的其他边缘上没有设置齿牙。通过实施以上技术方案,具有以下技术效果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继电器触点压力大、产品接触可靠、触点温升低、性能稳定,且结构简单、抗冲击振动能力强、触点切换功率大。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继电器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转轴压紧方式的示意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更好的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
以下结合附图1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实施例。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电机驱动三相继电器,如图1所示,该继电器包括底壳(16),所述底壳(16)上设置有用于驱动的电机(13)、稳压控制线路板(14)、三个弹片 (18)、三个预压弹簧0)、三组弓片组(17)、齿轮组、第一转轴(7)、第二转轴(9)、三个动触片(5)和三个静触片(1),其中所述电机(1 通过齿轮组与转轴传动连接,所述齿轮组的末级齿轮(8)上设置有拉动块(6),所述拉动块(6)上三个卡槽分别连接三个弹片(18)的一端,所述三个弹片的另一端分别连接在三组弓片组(17)上,所述三个预压弹簧(4)的一端分别固定在三个动触片(5)上,所述三个预压弹簧⑷的另一端分别压在所述三组弓片组(17)上,所述三组弓片组(17)上还分别设置有三个动触点(3),所述三个静触片(1)对应动触点(3)的一端分别设置有三个静触点O),三个动触片(5)的一端分别连接在所述三组弓片组(17) 上,接线端子(15)设置在所述稳压控制线路板(14)上;所述齿轮组包括第一齿轮(11)、第二齿轮(10)和作为末级齿轮的第三齿轮(8), 所述电机(1 的转动端(1 啮合有第一齿轮(11),所述第一齿轮(11)啮合第二齿轮 (10),所述第二齿轮(10)啮合第三齿轮(8),所述第一齿轮(11)和第三齿轮(8)都装设在第一转轴(7)上,所述第二齿轮(10)装设在第二转轴(9)上,且所述第三齿轮(8)的部分边缘上设置有齿牙,该第三齿轮(8)的其他边缘上没有设置齿牙。转轴设置在底壳(16)上, 和底壳(16)配合的上盖设置有凸台将转轴压紧。优选地,所述转轴设置于底壳(16)上的U形方槽内,方槽深度大于转轴直径,和底壳(16)配合的上盖或压板设置有凸台压紧转轴,凸台结构特征是大的凸台上设置有小凸台(20),小凸台00)嵌入U形方槽内同时压紧转轴。优选地,所述直流电机还连接有稳定电压的稳压控制线路板(14),稳压控制线路板(14)安装在所述继电器的底壳(16)内。优选地,所述作为末级齿轮的第三齿轮的部分边缘上设置有齿牙,该第三齿轮的其他边缘上没有设置齿牙。所述三组弓片组(17)的每组包括从大到小依次叠加且设置在所述底壳(16)上的三个弓片,以及包括设置在弓片组上的预压弹片(18)。所述三个静触片(1)对应动触点(3)的一端设置有静触点O),具体的,在本实施例中,所述静触点( 铆接在所述三个静触片(1)上,三个动触片( 的一端铆接在所述三组弓片组(17)上。所述三个动触片(5)的另一端位于所述继电器外部。在本实施例中,更为具体的,所述三组弓片组(17)依次排序间隔设置在所述底壳(16)上。工作原理当触点处于断开状态时,电机加正脉冲电流,电机(13)正转,通过其转动端(1 带动第一齿轮(11)正转,第一齿轮(11)带动第二齿轮(10)正转,第二齿轮(10) 带动第三齿轮(8)正转,第三齿轮(8)上的拨动杆带动拉动块(6)向上运动,拉动块(6)同时带动三个弹片(18)和三组弓片组(17) —起向上运动,使动触点(3)与静触点(2)闭合接通,拉动块(6)的压力和预压弹簧(4)的压力可确保动触点( 与静触点( 可靠接触。 作为末级齿轮的第三齿轮(8)只有部分齿牙,其作用是动触点C3)与静触点( 可靠闭合时,啮合的第三齿轮(8)上的最后一个齿牙可以实现脱扣打滑的功能,保证触点位移在可控制的距离。在当电机停止转动时,第三齿轮(8)上的最后一个齿牙又可以实现自锁的功能,从而保证触点可靠的闭合接触。当电机(13)加负脉冲电流时,电机反转,带动第一齿轮(11)反转,第一齿轮(11) 带动第二齿轮(10)反转,第二齿轮(10)带动第三齿轮(8)反转,第三齿轮(8)上的拨动杆带动拉动块(6)向下运动,拉动块(6)带动三个弹片(18)和三组弓片组(17) —起向下运动至规定的距离时候,动触点(3)与静触点(2)完全断开。此时啮合的第三齿轮(8)上的最后一个齿牙可以实现脱扣打滑的功能,当电机停止转动时,第三齿轮(8)上的最后一个齿牙又可以实现自锁的功能。由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继电器采用电机驱动大减速比多级齿轮减速箱以及采用预压弹簧,齿轮可以实现自锁功能,可以使触点的闭合或断开状态保持稳定。以上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提供的一种电机驱动三相继电器进行了详细介绍,对于本领域的一般技术人员,依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思想,在具体实施方式
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改变之处,综上所述,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权利要求1.一种电机驱动三相继电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底壳,所述底壳上设置有用于驱动的电机、稳压控制线路板、三个预压弹簧、三组弓片组、齿轮组、拉动块、第一转轴、第二转轴、 三个动触片、和三个静触片,其中所述电机通过齿轮组与转轴传动连接,所述齿轮组的末级齿轮上设置有拉动块,所述拉动块分别连接三个弹片的一端,所述三个弹片的另一端分别连接在三组弓片组上,所述三个预压弹簧的一端分别固定在三个动触片上,所述三个预压弹簧的另一分别端压在所述三组弓片组上,所述三组弓片组上还分别设置有三个动触点,所述三个静触片对应动触点的一端分别设置有三个静触点,三个动触片的一端分别连接在所述三组弓片组上;所述齿轮组包括第一齿轮、第二齿轮和作为末级齿轮的第三齿轮,所述电机的转动端啮合有第一齿轮,所述第一齿轮啮合第二齿轮,所述第二齿轮啮合第三齿轮,所述第一齿轮和第三齿轮都装设在第一转轴上,所述第二齿轮装设在第二转轴上。转轴设置在底壳上,和底壳配合的上盖设置有凸台将转轴压紧。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转轴设置于底壳上的U形方槽内,方槽深度大于转轴直径,和底壳配合的上盖或压板上设置有凸台压紧转轴,凸台结构特征是大的凸台上设置有小的凸台,小凸台嵌入底壳U形方槽内同时压紧转轴。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所述直流电机还连接有稳定电压的稳压控制线路板,稳压控制线路板安装在所述继电器的底壳内。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继电器,其特征在于,预压弹簧设置在弓片组的后部,固定在动触片上。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作为末级齿轮的第三齿轮的部分边缘上设置有齿牙,该第三齿轮的其他边缘上没有设置齿牙。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电机驱动三相继电器,其包括电机通过齿轮组与转轴传动连接,转轴设置在底壳上,与底壳配合的上盖或压板设置有凸台将转轴压紧。末级齿轮上设置有拉动块,拉动块上设置有三个卡槽,分别连接三个弹片的一端,三个弹片的另一端分别连接在三组弓片组上,三个预压弹簧的一端分别固定在三个动触片上,三个预压弹簧的另一端分别压在三组弓片组上,三组弓片组上还分别设置有三个动触点,三个静触片对应动触点的一端分别设置有三个静触点,三个动触片的一端分别连接在三组弓片组上,接线端子设置在控制线路板上。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继电器触点压力大、产品接触可靠、触点温升低、性能稳定,且结构简单、抗冲击振动能力强、触点切换功率大。
文档编号H01H53/00GK202275784SQ20112033514
公开日2012年6月13日 申请日期2011年9月7日 优先权日2011年9月7日
发明者姜辉, 石国伟 申请人:博达电气(深圳)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