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地线夹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7163224阅读:560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接地线夹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接地线夹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力安全用具,尤其是一种用于挂接短路接地线的接地线夹。技术背景在电力设备和线路的检修中,短路接地线是不可缺少的安全工具,使用短路接地线的目的是为了泄放残余电荷,防止突然来电所产生的危险电压和电弧,或邻近带电设备和线路产生的感应电压,避免人员触电死亡或严重灼伤,以保证作业人员的人身安全。目前,用于短路接地线线夹的种类很多,图I所示是最为广泛使用的一种,它由静衔铁10、动衔铁20和旋转杆60,以及固定片50、支架70等构成,支架70和旋转杆座602为整体件。静衔铁10和动衔铁20之间的相对面用于电力设备接地部位的固定,使之与固定座102上的接地线实现良好的短路状态。为实现对动衔铁20的控制,动衔铁20经铰轴201铰接在控制臂30的前部,控制臂30的后部由另一根铰轴铰接在静衔铁10的后部。作业时,下旋旋转杆60,使旋转杆60的下端面604抵压在控制臂30的上平面。与旋转杆60相匹配,在控制臂30的后部底面与静衔铁10后部表面之间设有一压簧,以便旋转杆60的下端面604脱离静衔铁10后,该压簧能顶起控制臂30,以及与之相铰接的动衔铁20。这种结构的接地线夹在实际应用中存在如下问题受安装环境、位置等因素影响,旋转杆60的下端面604与控制臂30后部的上平面之间的抵压状态可靠性差,特别是当旋转杆60需要处于倾斜状态时,不能很好地确保通过控制臂30、动衔铁20和静衔铁10对导线或母排实现可靠有效的抵压,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
发明内容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旨在提供一种接地线夹,该接地线夹除具有结构简单、操作方便外,尤其具有可靠性高的优点,即使需要旋转杆处于倾斜状态时,也能确保短路接地线的可靠连接,从而消除安全隐患。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这种接地线夹包括静衔铁、动衔铁和旋转杆,动衔铁经臂杆铰轴与控制臂的前端相铰接,控制臂的后端经铰轴铰接在静衔铁的后端;所述旋转杆旋置在支架螺孔上,该旋转杆的下端面相对于控制臂的受力工作面具有抵压或分离两种工作状态,其特征是所述控制臂的受力工作面为一个凹形弧面。作为优选,所述支架螺孔的外壁为一个球体,该球体活动式容置在一个位于控制臂受力工作面上方的球座内。作为优选,所述旋转杆的下端面形状与所述控制臂的受力工作面的凹形弧面相匹配为凸形弧面。作为优选,所述控制臂的前端铰接在动衔铁的中部。有益效果与现有技术相比,由于本实用新型接地线夹控制臂的受力工作面为一个宽大的凹形弧面,因此,不管旋转杆的下端面是处于垂直或者是倾斜状态,控制臂的受力工作面都能很好地接纳旋转杆下端面的抵压力,使现有技术控制臂受力工作面与旋转杆下端面的点接触改为面接触,并传递给动衔铁,确保了触面的可靠连接。再者,将现有蝶形旋钮式调整、固定旋转杆的方式,改成万向球体式连接,以及将旋转杆的下端面设计成凸形弧面,使其与所述控制臂受力工作面的凹形弧面相匹配后,使得本接地线夹的操作方便性、连接可靠性等明显得到提高。
图I为现有技术一种接地线夹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3为图2的K向结构示意图。图I中静衔铁10,横槽101,固定座102,动衔铁20,铰轴201,控制臂30,蝶形旋钮40,螺孔401,连接片50,旋转杆60,螺纹段601,旋转杆座602,固定销603,下端面604,支架70,螺栓701。图2、图3中旋转杆80,螺纹段801,旋转杆座802,固定销8021,球体803,固定环片804,球座805,支架81,铰轴811,支架内腔812,控制臂82,臂连接杆821,臂杆铰轴822,受力工作面823,静衔铁83,动衔铁84,动衔铁抵压面841,固定座85。
具体实施方式
参见图2,并结合图3。本实施例的接地线夹主要由静衔铁83、动衔铁84和旋转杆80构成,旋转杆80经其下部的螺纹段801旋置在旋转杆座802的螺纹通孔内。旋转杆座802包括上部的筒形段和下部的球体803,筒形段的壁上设有固定销8021,固定销8021为现有技术构件,它左右分体不与旋转杆80发生关系,只用于操作棒(电力专业安全工具)的安装连接。所述球体803容置在一个位于控制臂82受力工作面823上方的球座805内,所述球座805由支架81顶部的水平圈和其上部的固定环片804构成,固定环片804分两片,以方便球体803安装,水平圈和固定环片804的内壁形状与球体803相匹配,起到限止球体803轴向位移、但不妨碍球体803径向转动的作用。球体803的下方即为控制臂82,控制臂82分上部的工作体及下部的连接体,工作体为一个具有宽大受力工作面823的凹形弧面体,旋转杆80的下端面为凸形弧面,它与凹形弧面823相匹配使之受力更加均匀,并使两者始终保持可靠的面接触。所述连接体为一个弓形的臂连接杆821,臂连接杆821的前端经臂杆铰轴822与动衔铁84相铰接,最好是铰接在动衔铁84的中部,以达到最好的平稳性,控制臂82的后端经铰轴811铰接在静衔铁83的后端,即支架81上。实际上,支架81、静衔铁83,以及上述的水平圈可以是一个整体结构件。另外,在控制臂80的后部底面与静衔铁83后部表面之间和现有技术一样,也设有一压簧。由于此结构为现有技术,因此不再展开赘述。
以下结合附图再说明一下本接地线夹的工作原理操作人员必须使用合格的绝缘操作棒操作该线夹,首先将操作棒插在线夹上端的旋转杆80上,并使操作棒的固定凹槽卡在固定销8021上,然后再逆时针旋转操作棒的旋转把手使旋转杆80上旋,与此同时,动衔铁84在支架内腔812压簧张力的作用下向旋转杆80上旋的方向移动,带动动衔铁84脱离静衔铁83,使动衔铁抵压面841与静衔铁83相应的接触面之间形成一定的间隙,此时因为球体803可在球座805内做径向转动,使得接地线夹能自动适应因设备环境因素引起的操作困难的问题,所以操作人员不用花费过多精力去调整接地线夹的方向和位置,而只要使接地的部位置于动衔铁84和静衔铁83的上述间隙中,然后顺时针转动操作棒的把手直到动衔铁84和静衔铁83将接地部位固定牢固,即可顺利实现接地线夹的安装。如需拆除接地线夹,只需要将操作棒插入旋转杆80并固定,然后逆时针旋转操作棒的旋转把手就能使动衔铁84和静衔铁83松开, 再将线夹从接地部位取下即可。
权利要求1.一种接地线夹,包括静衔铁(83)、动衔铁(84)和旋转杆(80),动衔铁(84)经臂杆铰轴(822 )与控制臂(82 )的前端相铰接,控制臂(82 )的后端经铰轴(811)铰接在静衔铁(83 )的后端;所述旋转杆(80)旋置在支架(81)螺孔上,该旋转杆(80)的下端面相对于控制臂(82)的受力工作面(823)具有抵压或分离两种工作状态,其特征是所述控制臂(82)的受力工作面(823)为一个凹形弧面。
2.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一种接地线夹,其特征是所述支架(81)螺孔的外壁为一个球体(803),该球体(803)活动式容置在一个位于控制臂(82)受力工作面(823)上方的球座(805)内。
3.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一种接地线夹,其特征是所述旋转杆(80)的下端面形状与所述控制臂(82)的受力工作面(823)的凹形弧面相匹配为凸形弧面。
4.如权利要求I或2或3所述的一种接地线夹,其特征是所述控制臂(82)的前端铰接在动衔铁(84)的中部。
专利摘要一种接地线夹,包括静衔铁、动衔铁和旋转杆,动衔铁经臂杆铰轴与控制臂的前端相铰接,控制臂的后端经铰轴铰接在静衔铁的后端;所述旋转杆旋置在支架螺孔上,该旋转杆的下端面相对于控制臂的受力工作面具有抵压或分离两种工作状态,所述控制臂的受力工作面为一个凹形弧面。由于本实用新型接地线夹的控制臂受力工作面为一个宽大的凹形弧面,因此,不管旋转杆的下端面是处于垂直还是倾斜状态,控制臂的受力工作面都能很好地接纳旋转杆下端面的抵压力,并保持面接触传递给动衔铁,确保牢固的短路连接;再者,旋转杆与支架采用万向球体式连接、将旋转杆的下端面设计成凸形弧面后,使本接地线夹的操作方便性、连接可靠性等明显得到大幅度提高。
文档编号H01R11/14GK202363608SQ20112045337
公开日2012年8月1日 申请日期2011年11月16日 优先权日2011年11月16日
发明者兰位龙, 刘鹏, 吴建明, 王建成, 祝双亮, 翁世瑾, 赵日强, 郑华彪, 郑向农 申请人:江山供电局, 江山市电力发展有限责任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