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次电池及其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7014808阅读:132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二次电池及其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二次电池及其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要求大输出、大容量的混合动力车或电动车中,需要由数十或者上百的单体电池的集合构成电池组。因此,从安装密度的观点出发,开发了方形二次电池。例如,专利文献I记载的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包括通过将具有集电箔的正负极板和使它们绝缘的隔膜卷绕成扁平状而构成的电极组。在电极组的两端部,分别设置有在正负极集电箔上不涂敷活性物质混合剂而使得金属箔露出的露出部。金属箔的露出部在电极组中彼此位于相反侧。扁平形状的电极组的外形形状包括:由正负极板在两端部卷绕而形成的一对弯曲面部,和连接一对弯曲面部的正背面的平面部,电极组被插入到电池桶中,使得一方的弯曲部配置在电池桶的底部一侧。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8-66254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以往的二次电池中,按照基于电池容量决定的电极箔的长度,来决定金属箔的切断位置。因此作为金属箔的切断位置的卷绕结束端部的位置是不固定的。所以,根据卷绕结束端部的位置的不同,在将电极组插入电池桶中时,金属箔的卷绕结束端部可能会挂在电池桶开口部上。因此,在将电极组插入电池桶时,要求谨慎地进行作业,以免金属箔被掀开。其结果导致电池制造时间增加。解决问题的技术手段本发明第一方式的二次电池,包括:电极组,对在金属箔的两面涂敷了活性物质的片状的正负极板,使它们之间隔着隔膜绕卷绕轴卷绕成扁平形状而得,并且在卷绕轴方向的两端分别设有没有涂敷上述活性物质的正负极板的金属箔露出部;电池容器,具有电池桶和电池盖,用于收纳上述电极组;和正负极外部端子,分别与上述正负极板的金属箔露出部电连接,其中,上述正负极板的金属箔露出部的卷绕结束端部各自隔着导电部件分别与上述电池容器的内表面相对。 本发明第二方式的二次电池,在第一方式的二次电池中,上述正负极板的金属箔露出部各自在电池桶厚度方向上重叠而形成层叠体,上述层叠体被挤压(压扁),在其最外周与上述导电部件接合。本发明第三方式的二次电池,在第二方式的二次电池中,上述导电部件各自与对应的上述正负极板具有相同的极性。本发明第四方式的二次电池,在第三方式的二次电池中,上述导电部件各自为将上述金属箔露出部与上述正负极外部端子分别电连接的正负极连接板,上述正负极连接板被安装在上述电池盖上。本发明第五方式的二次电池,在第一方式的二次电池中,上述正负极板的金属箔露出部各自在电池桶厚度方向上重叠而形成层叠体,上述正负极板的层叠体各自与将上述金属箔露出部与上述正负极外部端子分别电连接的正负极连接板接合。本发明第六方式的二次电池,在第一方式的二次电池中,上述正负极板的金属箔露出部各自在电池桶厚度方向上重叠而形成层叠体,上述正负极板的层叠体各自被夹持在将上述金属箔露出部与上述正负极外部端子分别电连接的正负极连接板和集电保护板之间与它们接合。本发明第七方式的二次电池,在第五或六方式的二次电池中,上述电池桶,呈具有作为正面和背面的宽幅面和作为侧面的窄幅面的薄型长方体形状,上述电极组具有与上述电池桶的在正面和背面伸展的宽幅面相对的一对平面部,和由正负极板在一对平面部的两端部折回而形成的折回部,上述卷绕结束端部位于上述平面部。本发明第八方式的二次电池,在第五至七之任一方式的二次电池中,上述正负极连接板各自包括:与上述电池桶的宽幅面面对面地设置的接合片,和将上述接合片与上述正负极外部端子连接的、沿着上述电池桶的窄幅面延伸到上述电池盖的连接部件,上述接合面与上述正负极板的卷绕结束端部接合。本发明第九方式的二次电池,在第五至八之任一方式的二次电池中,上述正负极板的上述卷绕结束端部被配置在与上述电池桶的同一平面部相对的位置上。

本发明第十方式的二次电池,在第一至九之任一方式的二次电池中,上述负极板的卷绕结束端部以覆盖上述正极板的卷绕结束端部的方式配置。本发明第i^一方式的二次电池的制造方法,包括:制造电极组的第一工序,该电极组通过对在金属箔的两面涂敷了活性物质的片状的正负极板,使它们之间隔着隔膜绕卷绕轴卷绕成扁平形状而得,并且在卷绕轴方向的两端分别设有没有涂敷上述活性物质的正负极板的金属箔露出部;第二工序,利用正负极连接板分别将上述正负极板的金属箔露出部各自与正负极外部端子连接;第三工序,将连接有上述正负极连接板的上述电极组收纳在薄型的电池容器中;和第四工序,在上述第三工序之后,密封上述电池容器,其中,上述第一工序包括:第五工序,切断上述正负极板使得上述正负极板的金属箔露出部的卷绕结束端部在上述电极组表面上位于预先决定的位置,上述第二工序中,将上述正负极板的卷绕结束端部与上述正负极连接板接合。本发明第十二方式的二次电池的制造方法,在第十一方式的二次电池的制造方法中,上述电池容器,呈具有作为正面和背面的宽幅面和作为侧面的窄幅面的薄型长方体形状,在上述第一工序中卷绕上述电极组,使得该电极组具有与上述电池容器的在正面和背面伸展的宽幅面相对的一对平面部,和由正负极板在一对平面部的两端部折回而形成的折回部,并且上述卷绕结束端部位于上述平面部。本发明第十三方式的二次电池的制造方法,在第十二方式的二次电池的制造方法中,上述第一工序中,将上述正负极板的上述卷绕结束端部配置在与上述电池容器的同一平面部相对的位置上。本发明第十四方式的二次电池的制造方法,在第十一至十三之任一方式的二次电池的制造方法中,上述负极板的卷绕结束端部以覆盖上述正极板的卷绕结束端部的方式配置。本发明第十五方式的二次电池的制造方法,在第i^一至十四之任一方式的二次电池的制造方法中,上述第五工序包括:第六工序,测量上述正负极板的卷绕长度;和第七工序,基于上述第六工序所测量的上述正负极板各自的卷绕长度,决定切断上述正负极板的位置,其中,在上述第七工序中,将长度决定为使得上述正负极板的金属箔露出部的卷绕结束端部各自隔着具有相同极性的上述正负极连接板与上述电池容器的内表面相对的长度。发明效果通过本发明,不必采用特殊工序来防止正负极板的露出部的卷绕结束端部被掀开,能够缩短电池制造时间。尤其是,由于在车载用途方面每辆车的电池数量较多,从生产效果和成本的方面来看,本发明有非常大的效果。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二次电池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立体图。图2是表示图1的二次电池的电极组在接合前的状态的分解立体图。图3是表示图1的二次电池的电极组在接合后的状态的分解立体图。图4是表示图1的二次电池的电极组的立体图。

图5是表示电极组与连接板的接合状况的图。图6是说明第一实施方式的电极组的终端(结束端)的图。图7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卷绕组的制造设备的立体图。图8是表示本发明的二次电池的第二实施方式的电极组的终端(结束端)的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参考

将本发明适用于方形二次电池的第一实施方式。[第一实施方式]图1 图7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方形二次电池。实施方式的二次电池是在厚度很薄的电池桶(薄型电池桶)中收纳了卷绕式电极组的电池,尤其适合在对混合动力车和电动车的旋转电机进行驱动的二次电池中使用。如图1 图3所示,电池30包括电极组6与收纳电极组6的电池桶I。在电池桶I上设有用于插入电极组6的开口部11。开口部11由电池盖3密封。进一步地,从设在电池盖3上的注液口 20向电池桶I内注入电解液,注液口 20由注液栓密封。电池盖3形成为与开口部11的轮廓一致的平板形状,将开口部11不留间隙地密封。此外,在图1中,标记100表不由电池桶I和电池盖3构成的电池容器。电池盖3上开设有图中未示出的贯通孔,在贯通孔中插入安装了正负极外部端子4A、4B。外部端子4A、4B与下述的正负极连接板5A、5B—起固定在电池盖3上。进一步地,外部端子4A、4B上安装有绝缘性的密封部件13A、13B,防止外部端子4A、4B周围发生漏液。电池桶1、电池盖3均由铝合金等制成。正极侧的连接板5A、外部端子4A由铝合金制成,负极侧的连接板5B、外部端子4B由铜合金制成。密封部件13由聚苯硫醚(PPS)、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PBT)或全氟烷氧基树脂(PFA)等绝缘性树脂制成。此外,作为电解液,例如使用在碳酸乙烯酯(ethylenecarbonate)等碳酸酯(carbonic ester)类有机溶剂中溶解了六氟磷酸锂(LiPF6)等锂盐而得的非水电解液。在电池桶I内部,连接板5A、5B分别机械地、并且电气地连接到外部端子4A、4B上。电极组6与连接板5A、5B机械地、并且电气地连接。由此,外部端子4A、4B与电极组6电连接,电极组6由电池盖3机械支承。此外,如图2所示,电池盖3、外部端子4A、4B、连接板5A、5B预先机械地组装为一体化的盖组件40,如图3所示,在盖组件40上连接电极组6来组装电极组件50。(电极组)如图4所示,电极组6由片状的正负极板6E、6D隔着隔膜6C绕卷绕轴卷绕成扁平状,收纳在由电池桶I和电池盖3划定的扁平长方体状的、即薄型的空间内。图中未示出的卷绕轴例如为尺寸比电极组6的纵宽方向尺寸更小的矩形平板,可由绝缘材料制成。正负极板6E、6D在正负极集电箔即金属箔的两面上涂敷活性物质混合剂而构成。图中6F表示涂敷了活性物质混合剂的涂敷部。在卷绕轴方向的两端部上,各自设置有不涂敷活性物质混合剂的未涂敷部,即金属箔露出部6A、6B。未涂敷部6A、6B分别形成在电极组6的卷绕轴方向的相反位置上。作为正极活性物质可使用含有锰酸锂等含锂过渡金属复合氧化物的正极活性物质混合剂。作为负极活性物质可使用包含能够可逆地吸收和释放锂离子的石墨等碳材料的负极活性物质混合剂。此外,如图3所示,未涂敷部6A、6B具有被挤压(压扁)成平面的平面部62A、62B,在该平面部62A、62B上,未涂敷部6A、6B与连接板5A、5B电连接。在此,同时参考图5对电极组6的外形形状进行说明。电极组6的卷绕外周面,由分别与电池桶底部和电池盖内表面相对的两端的折回部60,和位于折回部60之间、在电极组正面和背面伸展的平面部61所形成。在将电极组6收纳到电池桶I中时,电极组6的卷绕轴以与形成开口部11的平面平行、且与电池桶I的宽幅面104平行的方式配置。卷绕轴如果是矩形平板,则以矩形平板的正面和背面与宽幅面104平行的方式配置。(正负极连接板)参考图2和图3针对正负极连接板5A、5B进行说明。由于正负极连接板5A、5B各自的结构相同,仅有代表性地对连接板5B进行详细说明。连接板5B包括:沿着电池盖3的内表面的基部5IB ;从基部5IB起大致成直角地弯曲、沿着电池桶I的窄幅的侧面101向底面103延伸直至电极组6的下部的侧面部52B ;和在侧面部52B的下半部向着电极组6即沿着电池桶I的宽幅的侧面104大致成直角地弯曲的接合片54B。此外,接合片54B与侧面部52B形成截面为L字形的一体结构,强度、刚性较闻。(电极组件)图3是电极组件50的立体图。电极组件50由盖组件40与电极组6连接构成。盖组件40中的接合片54B在接合部8B1、8B2这两个位置通过超声波接合(超声波焊接)而与电极组6的未涂敷部6B接合。盖组件40中的接合片54A在接合部8A1、8A2这两个位置通过超声波接合而与电极组6的未涂敷部6A接合。
一关于正负极板的卷绕结束端部一参考图2、图4、图5和图6,针对正负极板的卷绕结束端部进行说明。此外在图5中,为了表示负极板6D的端部6DE,图示中在接合片54B与未涂敷部6B之间设置了间隙。图6是表示未涂敷部6B的超声波接合部的截面图,符号WD是正负极板6E、6D的卷绕方向。如图2、图4和图6所示,在电极组6中,负极板6D以其卷绕最外周覆盖正极板6E的卷绕最外周的方式卷绕,负极板6D的端部6DE到达比正极板6E的端部6EE卷绕得更多的位置。在此,图6中也详细表示了,未涂敷部6B挤压(压扁)而得的平面部62B与接合片54B在超声波接合位置8B1、8B2进行超声波接合。在正极侧,由未涂敷部6A挤压(压扁)而形成为面状的平面部62A与接合片54A在超声波接合位置8A1、8A2进行超声波接合,不过图中并未示出。若正负极板6E、6D的卷绕结束端部存在于平面部62A、62B的超声波接合位置8A1、8A2、8B1、8B2处,则正负极板6E、6D的端部6EE、6DE被焊接固定。S卩,正负极板6E、6D的金属箔露出部6A、6B形成为层叠体,该层叠体被挤压(压扁)而形成平面部62A、62B,在其最外周与作为导电部件的接合部54A、54B接合。接合片54A、54B各自具有与对应的金属箔露出部的极性相同的极性。[电极组的制造工序]图7是表示使用卷绕装置210卷绕电极组6的形态的立体图。如图7所示,在卷绕扁平形卷绕电极组6时,将2片隔膜6C在以水平轴为中心旋转的卷绕架70上卷绕数周后,从卷绕架70的一侧,向其中一片隔膜6C的下方卷入正极板6E。进一步地,从卷绕架70的另一侧,向另一枚隔膜6C的上方卷入负极板6D。通过水平的导辊72引导隔膜6C和负极板6D,通过水平的导辊71引导隔膜6C和正极板6E,同时旋转卷绕架70,将隔膜6C、负极板6D、隔膜6C、正极板6E重叠地卷绕。卷绕装置210中设有图中未示出的切刀(cutter)、长度测量仪和控制器。正负极板6E、6D全长根据需要的电池容量而确定,当利用长度测量仪测量到已卷绕到预定长度后,按照控制器的指示驱动切刀来切断正负极板6E、6D。正负极板6E、6D的长度优选确定为使得正负极板6E、6D的端部6EE、6DE存在于超声波接合部。在第一实施方式中的长度为,使得端部6EE、6DE终止于与接合片54A、54B接触的平面部62A、62B的超声波接合位置8A1、8A2、8B1、8B2。第一实施方式的二次电池中,决定正负极板6E、6D的设计上的全长,使得电极板端部6EE、6DE位于接合片54A、54B在电池桶深度方向上的延伸范围内。然而,如果在长度测量仪测得的全长为设计值的位置处切断,则存在电极板端部6EE、6DE不位于接合片54A、54B的延伸范围内的情况。这是由于卷绕电极板6E、6D时,施加在电极板6E、6D上的拉伸力会发生变动等原因。因此,在第一实施方式的卷绕装置210中,在发生该现象的情况下,卷绕电极板6E、6D,使得电极板端部6EE、6DE位于设计上的位置,使用切刀进行切断。或者改变切刀的位置进行切断。例如,可采用如下工序。通过图像处理等检测电极板端部6EE、6DE的位置。对卷绕装置210进行驱动控制,卷绕正负极电极体6E、6D,直到电极板端部6EE、6DE位于接合片54A、54B的延伸范围内。或者,对使得通过图像处理检测出的电极板端部6EE、6DE的位置位于接合片54A、54B的延伸范围内的卷绕量进行计算,进行该旋转角度的卷绕。当然也可以通过目视,由操作员进行上述作业。上述方形二次电池的制造方法包括第一工序 第七工序。第一工序为,对正负极板6E、6D,使它们之间隔着隔膜6C绕卷绕轴卷绕成扁平形状而制作电极组6的工序。第二工序为,将正负极板6E、6D的金属箔露出部6A、6B各自与正负极连接板5A、5B连接的工序,其中正负极连接板5A、5B分别与正负极外部端子4A、4B连接。第三工序为,将连接了正负极连接板5A、5B的电极组6收纳到扁平长方体形状的电池容器100内的工序。第四工序为,在第三工序之后密封电池容器10的工序。第一工序包含了第五工序:切断正负极板6E、6D,使得正负极板6E、6D的金属箔露出部6A、6B的卷绕结束端部6EE、6DE在电极组6的表面上位于预定位置。此外,方形二次电池的制造方法中的第五工序包含:第六工序,测量正负极板6E、6D的卷绕长度;第七工序,基于在第六工序中测得的正负极板6E、6D各自的卷绕长度,决定切断正负极板6E、6D的位置。并且,在第七工序中,将长度(正负极板的长度)决定为使得正负极板6E、6D的各金属箔露出部6A、6B的卷绕结束端部6EE、6DE各自隔着具有相同极性的导电部件54A、54B与电池容器100的内表面102相对的长度。通过如上所述的第一实施方式,达到下述作用效果。第一实施方式的二次电池中,将事先作为电极组件50与盖等一体化而得的薄型且为卷绕型的电极组6,以其一侧的折回端部60与电池桶底部相对的姿势插入到电池桶I中。(I)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二次电池,电极板端部6EE、6DE被焊接固定在接合片54A、54B的超声波接合位置8A1、8A2、8B1、8B2。由此,在将电极组件50插入电池桶I时,无需采用谨慎地进行插入以免电极板端部6EE、6DE挂在电池桶开口部11的工序,就能够防止电极板端部6EE、6DE被掀开。结果,实现组装时间减少,因此能够达到低成本化。(2)若在电极板6E、6D的全长为设计值时进行切断,在设计上,卷绕结束端部6EE、6DE本应在接合片54A、54B的延伸范围内(图2的范围6WA、6WB)的正确位置上卷绕终止。然而,由于卷绕状况的不同,存在不终止于设计上的位置上的情况。因此,检测电极板是否会(已经)在正确位置上卷绕终止,以使得电极板6E、6D在设计上的位置上卷绕终止的方式切断电极板6E、6D。因此,电极板端部能够可靠地固定在接合片54A、54B的超声波接合位置上。(3)正负极板6E、6D的卷绕结束端部6EE、6DE位于电池容器100的同一侧的平面部102上。因此,能够将正负极板的长度设定为最短。(4)除了能够使将电极组6插入电池桶I时的工序简化之外,还具有能够防止正负极板的各卷绕结束端部与电池桶I短路的效果。之所以具有该效果,是因为正负极体6E、6D的卷绕结束端部6EE、6DE隔着正负极接合片(导电部件)54A、54B与电池桶I的内周面相对。即使正负极端部被掀起,也不会与电池容器的内表面接触,能够防止短路。参考图8对本发明的方形二次电池的第二实施方式进行说明。[第二实施方式]如图8所示,对于正负极板6E、6D,使它们之间隔着隔膜6C按照卷绕方向WD卷绕。与第一实施方式不同,负极板6D的卷绕结束端部6DE位于与接合片54B接合的平面部62B的背面62BR。在第二实施方式中,进行超声波接合时,作为负极箔集合部的平面部62B被夹在接合片54B与集电保护板55B之间进行焊接。因此,决定负极板6D的长度,使得负极板6D的卷绕结束端部6DE位于集电保护板55B延伸的范围内。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地,负极板6D的端部6DE被卷绕到比正极板6E的端部6EE卷绕得更多的位置。为了满足该条件,图8中未示出的正极板6E的卷绕结束端部6EE既可位于集电保护板55A延伸的范围内,也可以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地,位于接合片54A延伸的范围内。在任一情况下,正极板6E的卷绕结束端部6EE都可进行超声波焊接。第二实施方式的二次电池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地,正负极板6E、6D的金属箔露出部6A、6B形成为层叠体。对于该层叠体,将金属箔露出部6A、6B夹在正负极连接板5A、5B与作为焊接时的垫板的集电保护板55A、55B之间进行焊接,其中正负极连接板5A、5B分别与正负极外部端子4A、4B电连接。在正极板6E的卷绕结束端部与电池桶I的内表面之间,隔着连接部5A和集电保护板55A中的任一个作为导电部件,在负极板6D的卷绕结束端部与电池桶I的内表面之间,隔着连接部5B和集电保护板55B中的任一个作为导电部件。因此,在将电极组6插入电池桶I时,不需要采用特殊的工序,就能够防止电极板端部6EE、6DE被掀起。此外,也能够实现正负极板6E、6D不与电池桶I的内表面发生短路的作用效果。即,第二实施方式通过利用集电保护板55A、55B进行电极板端部6EE、6DE的焊接固定,达到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效果。如图8所示,在集电保护板55A、55B的电池容器100的深度方向的两端部,形成有向远离平面部62A、62B的方向弯曲的弯曲部56A、56B,利用集电保护板55A、55B的端部来防止平面部62A、62B受到损伤。[变形例]上面说明的第一和第二实施方式可如下所示进行变形而实施。(I)上述实施方式中,使正负极板6E、6D的端部6EE、6DE存在于超声波接合位置8A1、8A2、8B1、8B2处。然而,即使在正负极板6E、6D的端部6EE、6DE不存在于超声波接合位置8A1、8A2、8B1、8B2的情况下,只要位于接合片54A、54B在长边方向(电池桶深度方向)上延伸的范围(图2的范围6WA、6WB)内,由接合片54A、54B的内表面分别按压卷绕结束端部6EE、6DE,能够防止电极板端部6EE、6DE被掀起。即,正负极板6E、6D的各金属箔露出部6A、6B的卷绕结束端部,分别隔着导电部件与电池容器的内表面相对即可。(2)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使正负极板6E、6D的端部6EE、6DE存在于超声波接合位置8A1、8A2、8B1、8B2处。然而,只需在正负极板6E、6D的端部6EE、6DE与电池桶内表面102之间,隔以与各极性的电极板具有相同极性的连接板5A、5B,在将电极组件50插入电池桶时,电极板的卷绕结束端部6EE、6DE就不会挂在电池桶开口部11上而被掀起。例如,可使电极板6E、6D的卷绕结束端部6EE、6DE位于电池盖3 —侧的折回部60处。此时,连接板5A、5B的基部51A、51B为导电部件,卷绕结束端部即使被掀起,也不会接触电池盖3,不会对电池性能产生妨碍。此外,在该变形例中,除了简化将电极组6插入电池桶I时的工序之外,还具有防止卷绕结束端部与不同极性的电池桶I电路的效果。即,作为将电极板端部6EE、6DE焊接固定或者按压固定的部件,并不限定于第一实施方式的连接板5A、5B,可采用能够被焊接在平面部62A、62B上的任意部件。
(3)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和变形例。例如,作为将电极组6的露出部6A、6B与外部端子4A、4B连接的连接板5A、5B,可采用各种形状、构造。此外,以电池桶I的外形形状为扁平长方体形状为例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可适用于采用被称为薄型容器的、具有宽幅的相对的正面和背面的电池桶,且在电池桶内部具有卷绕型电极组6的各种二次电池。进一步的,本发明的二次电池以作为对混合动力车辆或电动车的旋转电机进行驱动的二次电池为例进行了说明,但也可用作铁道车辆或建设机械的各种旋转电机的驱动用电源。或者,也可用作储电用的电源装置的电池单元。此外,进一步地,本发明也能够适用于采用了电容器的单元。以下优先权基础申请的公开内容通过援引的方式加入本申请中。日本专利申请2010年第194074号(2010年8月31日递交)
权利要求
1.一种二次电池,其特征在于,包括: 电极组,对在金属箔的两面涂敷了活性物质的片状的正负极板,使它们之间隔着隔膜绕卷绕轴卷绕成扁平形状而得,并且在卷绕轴方向的两端分别设有没有涂敷所述活性物质的正负极板的金属箔露出部; 电池容器,具有电池桶和电池盖,用于收纳所述电极组;和 正负极外部端子,分别与所述正负极板的金属箔露出部电连接,其中, 所述正负极板的金属箔露出部的卷绕结束端部各自隔着导电部件分别与所述电池容器的内表面相对。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二次电池,其特征在于: 所述正负极板的金属箔露出部各自在电池桶厚度方向上重叠而形成层叠体,所述层叠体被挤压,在其最外周与所述导电部件接合。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二次电池,其特征在于: 所述导电部件各自与对应的所述正负极板具有相同的极性。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二次电池,其特征在于: 所述导电部件各自为将所述金属箔露出部与所述正负极外部端子分别电连接的正负极连接板,所述正负极连接板被安装在所述电池盖上。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二次电池,其特征在于: 所述正负极板的金属箔露出部各自在电池桶厚度方向上重叠而形成层叠体,所述正负极板的层叠体各自与 将所述金属箔露出部与所述正负极外部端子分别电连接的正负极连接板接合。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二次电池,其特征在于: 所述正负极板的金属箔露出部各自在电池桶厚度方向上重叠而形成层叠体,所述正负极板的层叠体各自被夹持在将所述金属箔露出部与所述正负极外部端子分别电连接的正负极连接板和集电保护板之间与它们接合。
7.如权利要求5或6所述的二次电池,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池桶,呈具有作为正面和背面的宽幅面和作为侧面的窄幅面的薄型长方体形状, 所述电极组具有与所述电池桶的在正面和背面伸展的宽幅面相对的一对平面部,和由正负极板在一对平面部的两端部折回而形成的折回部, 所述卷绕结束端部位于所述平面部。
8.如权利要求5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二次电池,其特征在于: 所述正负极连接板各自包括:与所述电池桶的宽幅面面对面地设置的接合片,和将所述接合片与所述正负极外部端子连接的、沿着所述电池桶的窄幅面延伸到所述电池盖的连接部件, 所述接合面与所述正负极板的卷绕结束端部接合。
9.如权利要求5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二次电池,其特征在于: 所述正负极板的所述卷绕结束端部被配置在与所述电池桶的同一平面部相对的位置上。
10.如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二次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负极板的卷绕结束端部以覆盖所述正极板的卷绕结束端部的方式配置。
11.一种二次电池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制造电极组的第一工序,该电极组通过对在金属箔的两面涂敷了活性物质的片状的正负极板,使它们之间隔着隔膜绕卷绕轴卷绕成扁平形状而得,并且在卷绕轴方向的两端分别设有没有涂敷所述活性物质的正负极板的金属箔露出部; 第二工序,利用正负极连接板分别将所述正负极板的金属箔露出部各自与正负极外部端子连接; 第三工序,将连接有所述正负极连接板的所述电极组收纳在薄型的电池容器中;和 第四工序,在所述第三工序之后,密封所述电池容器,其中, 所述第一工序包括:第五工序,切断所述正负极板使得所述正负极板的金属箔露出部的卷绕结束端部在所述电极组表面上位于预先决定的位置, 所述第二工序中,将所述正负极板的卷绕结束端部与所述正负极连接板接合。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二次电池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池容器,呈具有作为正面和背面的宽幅面和作为侧面的窄幅面的薄型长方体形状, 在所述第一工序中卷绕所述电极组,使得该电极组具有与所述电池容器的在正面和背面伸展的宽幅面相对的一对平面部,和由正负极板在一对平面部的两端部折回而形成的折回部,并且所述卷绕结束端部位 于所述平面部。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二次电池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工序中,将所述正负极板的所述卷绕结束端部配置在与所述电池容器的同一平面部相对的位置上。
14.如权利要求11至13中任一项所述的二次电池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负极板的卷绕结束端部以覆盖所述正极板的卷绕结束端部的方式配置。
15.如权利要求11至14中任一项所述的二次电池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五工序包括: 第六工序,测量所述正负极板的卷绕长度;和 第七工序,基于所述第六工序所测量的所述正负极板各自的卷绕长度,决定切断所述正负极板的位置,其中, 在所述第七工序中,将长度决定为使得所述正负极板的金属箔露出部的卷绕结束端部各自隔着具有相同极性的所述正负极连接板与所述电池容器的内表面相对的长度。
全文摘要
一种二次电池,包括电极组,对在金属箔的两面涂敷了活性物质的片状的正负极板,使它们之间隔着隔膜绕卷绕轴卷绕成扁平形状而得,并且在卷绕轴方向的两端分别设有没有涂敷上述活性物质的正负极板的金属箔露出部;电池容器,具有电池桶和电池盖,用于收纳上述电极组;和正负极外部端子,分别与上述正负极板的金属箔露出部电连接。其中,上述正负极板的金属箔露出部的卷绕结束端部各自隔着导电部件分别与上述电池容器的内表面相对。
文档编号H01M2/02GK103081210SQ20118003934
公开日2013年5月1日 申请日期2011年2月23日 优先权日2010年8月31日
发明者西丸翔, 河野龙治 申请人:日立车辆能源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