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发光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的实施方案总体上涉及ー种发光装置。
背景技术:
近年来,有机电致发光(下面称作EL)装置作为显示装置或照明装置引起了人们极大的关注。当有机EL装置应用于显示装置时,发光元件可以用作显示元件。出于这个原因,与液晶显示器装置相比,这种显示装置的特点在于宽视角、薄、轻主体、低功耗和快速响应。此外,作为显示装置或照明装置的有机EL装置可以安装在不同的地方。而且,有机EL装置在使用透光电极作为阴极和阳极时可以传输光。因此,对于有机EL装置已经研究了各种应用。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ー种包括发光部并且对传输图像具有优异可视性的发光装置。总体上,根据ー个实施方案,提供一种发光装置,包括透光层,包括第一区域和第ニ区域以及介于其间的第三区域;和发光部,与第二区域或与第二区域和第三区域重叠。所述发光装置的对应于第一区域的第一部分使在可见光范围内具有特定波长的光以第一透过率透过。发光装置的对应于第二区域的第二部分使所述发光部发光并且使具有所述波长的光以低于第一透过率的第二透过率透过。所述发光装置的对应于第三区域的第三部分被构造成具有对于具有所述波长的光的透过率在第一透过率至第二透过率的范围内从第一部分侧的端部到第二部分侧的端部降低的透过率分布。根据另ー个实施方案的发光装置,包括具有第一区域和被第一区域包围的第二区域的透光层以及附着到第二区域的发光部。第一区域的面积比第二区域的大。所述透光层包括彼此面对的第一基板和第二基板、介于第一基板和第二基板之间的光可变层、介于第一基板和第二基板之间的ー个或多个第一电极和介于第一基板和第二基板之间的第二电极,所述光可变层的光学特性根据施加电压的大小变化,第二电极连同所述的ー个或多个第一电极一起将电压施加到所述光可变层。所述透光层被构造成,在它的至少一部分内,根据在所述的ー个或多个第一电极中每ー个和第二电极之间施加的电压大小和/或方向,改变在可见光范围内具有特定波长的光的透过率。所述发光部使具有所述波长的光透过。根据上述发光装置,对于传输图像可以实现优异可视性。
图I是示意性显示根据第一实施方案的发光装置的平面图;图2是示意性显示可用在图I所示的发光装置中的透光层ー个例子的剖面图;图3是示意性显示可用在图I所示的发光装置中的发光部一个例子的剖面图;图4是图I所示的发光装置的剖面图;图5是示意性显示在图I所示的发光装置上显示的传输图像一个例子的示图;图6是示意性显示在根据比较例的发光装置上显示的传输图像一个例子的示图;图7是示意性显示可用在图I所示的发光装置中的透光层另ー个例子的剖面图; 图8是示意性显示可用在图I所示的发光装置中的透光层另ー个例子的剖面图;和图9是示意性显示根据第二实施方案的发光装置的平面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结合
各实施方案。在附图中,相同的附图标记用于表示具有相同或相似功能的部件,并且不再重复描述。根据第一实施方案的发光装置例如可用作智能窗或其一部分。更具体地说,根据第一实施方案的发光装置例如用作窗子元件或与诸如窗玻璃等窗子元件结合。可选择地,根据第一实施方案的发光装置是包括窗子元件和窗框的结构,并可直接地附着到墙壁的开ロ部。下面结合图I 4说明根据第一实施方案的发光装置。图I和4所示的发光装置WM包括透光层I、发光部2、光学调节层3、框架4和控制器(未图不)。透光层I是对于具有在可见光范围内的给定波长的光分量能够电气控制透过率的光控装置,通常,对于在可见光范围的所有波长的光分量电气控制。这里,透光层I是能够在透明状态和着色状态之间可逆变化的电致变色光控装置。应注意,在有关光的术语中,除非另有规定,用于特定波长的术语,如“透光”、“透明”和“透过率”,适用于在可见光范围内具有特定波长的光,例如,对人类高度可见的波长550nm的光。如图2所示,透光层I包括第一基板111、第二基板121、第一电极112、第二电极122、电解质层130和电致变色层140。基板111和121彼此相对配置。基板111和121是透光基板,例如,透明基板。基板111和121通常对可见光范围内所有波长的光分量表现出透光性。例如,基板111和121对可见光范围内所有波长的光分量是透明的。基板111和121可以是无色或有色的。基板111和121由诸如玻璃、石英或树脂等绝缘材料制成。基板111和121可以是刚性或柔性的。基板111和121都可以具有单层结构或多层结构。电极112和122分别设置在基板111和121的相对面。电极112和122是透光电极,例如,透明电极。电极112和122通常对可见光范围内所有波长的光分量表现出透光性。例如,电极112和122对可见光范围内所有波长的光分量是透明的。电极112和122可以是无色或有色的。电极112和122例如由铟锡氧化物(ITO)、氮或硼取代的石墨烯或未取代的石墨烯制成。由取代或未取代的石墨烯制成的层是柔性的,并且难以透过水或氧气。因此,当使用例如由树脂制成的基板111和121时,取代或未取代的石墨烯优选用作电极112和122的材料。电解质层130介入电极112和122之间。电解质层130例如由含有极性溶剂和溶解在其中的支持电解质的组合物制成。固体电解质可以用作电解质层130的材料。电致变色层140介于电极122和电解质层130之间。电致变色层140连同电解质层130—起形成光学特性根据施加电压的大小变化的光可变层。作为电致变色层140的材料,例如,可以还原着色材料(如V205、Nb2O5, TiO2或WO3)或氧化着色材料(如NiO、Cr2O3>MnO2 或 CoO)。透光层I随着在电极112和122之间施加的电压方向改变透过率。例如,在使用还原着色材料作为电致变色层140材料的情况下,当施加电压使电极112和122分别变为负极和正极时透光层I变成透明的。在这种情况下,通过施加电压使电极112和122分别变为正极和负极,透光层I颜色较深。 发光部2是包含至少ー个光源并且能改变显示图像的平板显示装置,更具体地说,使用有源矩阵驱动方式的有机EL显示装置。发光部2可以显示彩色图像或黑白图像。可选择地,发光部2可以是照明装置。如图I和图4所示,发光部2与透光层I的一部分重叠。发光部2的位置相对于透光层I固定。例如,发光部2贴合到透光层I的ー个主表面上。应注意,第一区域是透光层I的不与发光部2重叠的区域或该区域的一部分。第ニ区域是透光层I的与发光部2重叠的区域或该区域的一部分。第三区域是透光层I的位于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之间的区域。发光装置WM的对应于第一至第三区域的部分Al A3分别是第一至第三部分。如图3和4所示,发光部2包括阵列基板21、密封基板22和介于其间的密封层23。如图4所示,发光部2配置成使得阵列基板21侧的表面面对透光层I。发光部2可以配置成使得密封基板22侧的表面面对透光层I。如图3所示,阵列基板21包括第三基板211、阳极212、绝缘隔层213、活性层214和阴极215。阵列基板21包括绝缘基板211和在其ー个主表面上形成的电路。绝缘基板211是透光基板,例如,透明基板。绝缘基板通常对可见光范围内所有波长的光分量表现出透光性。例如,绝缘基板对可见光范围内所有波长的光分量是透明的。绝缘基板211可以是无色或有色的。绝缘基板211由诸如玻璃、石英或树脂等绝缘材料制成。由树脂制成的绝缘基板通常比由玻璃或石英制成的绝缘基板更轻。使用树脂允许绝缘基板具有柔性。绝缘基板可以具有单层结构或多层结构。电路包括以矩阵形式排列的像素电路、扫描线、信号线、电源线和任意的外围电路。如果发光部2是照明装置,则这些电路可以省略。阳极212对应于像素电路排列在绝缘基板211上。每个阳极212是透光电极,例如,透明电极。阳极212通常对可见光范围内所有波长的光分量表现出透光性。例如,阳极212对可见光范围内所有波长的光分量是透明的。阳极212可以是无色或有色的。阳极212例如由ΙΤ0、氧化锌(ZnO)、硼取代的石墨烯或掺杂酸性物质的未取代的石墨烯制成。硼取代的石墨烯或掺杂酸性物质的未取代的石墨烯是P型的,并具有大的自由能。因此,当这些材料用作阳极212的材料时,可以实现高的空穴注入效率。硼取代的石墨烯或掺杂酸性物质的未取代的石墨烯具有高透明度,并且对来源的限制较少。因此,作为阳极212的材料,优选使用硼取代的石墨烯或掺杂酸性物质的未取代的石墨烯。硼取代的石墨烯或掺杂酸性物质的未取代的石墨烯是柔性的,并且对于水或氧气是稳定的。从这个观点来看,当例如树脂基板用作绝缘基板211和密封基板22时,未取代的或取代的石墨烯优选用作阳极212的材料。作为未取代的或取代的石墨烯,可以使用平面石墨烯、圆柱状碳纳米管或它们的混合物。当使用未取代的或取代的石墨烯时,阳极212还可以含有添加剤,如用于改善导电性的金属纳米粒子、纳米线或纳米棒。 作为阳极212的材料,还可以使用金属,如银(Ag)、铝(Al)、铁(Fe)、镍(Ni)、铜(Cu)、锌(Zn)、金(Au)或锡(Sn)。当使用金属时,各阳极212优选形成很薄或具有小面积,使得发光部2具有足够高的透过率。绝缘隔层213形成在绝缘基板211上。绝缘隔层213在对应于阳极212的位置具有通孔。也就是说,在这种情况下绝缘隔层213具有网格形状。绝缘隔层213可以不具有通孔,而是在对应于阳极212列的位置具有凹槽。也就是说,绝缘隔层213可以呈条纹状。可以通过例如使树脂层图案化来形成绝缘隔层213。活性层214覆盖阳极212的上表面。活性层214还覆盖绝缘隔层213的上表面及其内设置的通孔的侧壁。活性层214包括由有机物质或有机金属配合物制成的发光层214A。当发光部2采用能够显示彩色图像的结构时,例如,在平行于阳极212列的方向延伸并发出藍、绿和红光的发光层在平行于阳极212行的方向上排列。活性层214还包括层214H和214E。层214H例如是多层体,包括空穴注入层和空穴输送层。层214E例如是多层体,包括电子注入层和电子输送层。层214E和214H都还可以包括其他层,如阻挡层和缓冲层。空穴注入层、空穴输送层、电子输送层和电子注入层中的一层或多层可以省略。应注意,在活性层214中,发光层214A之外的层的材料可以是有机材料或无机材料。阴极215覆盖活性层214。阴极215是透光电极,例如,透明电极。阴极215通常对可见光范围内所有波长的光分量表现出透光性。例如,阴极215对可见光范围内所有波长的光分量是透明的。阴极215可以是无色或有色的。阴极215例如由ΙΤ0、氧化锌(ZnO)、氮取代的石墨烯或掺杂碱性物质的未取代的石墨烯制成。氮取代的石墨烯或掺杂碱性物质的未取代的石墨烯是η型的,并具有小的自由能。因此,当这些材料用作阴极215的材料时,可以实现高的电子注入效率。氮取代的石墨烯或掺杂碱性物质的未取代的石墨烯具有高透明度,并且对来源的限制较少。因此,作为阴极215的材料,优选使用氮取代的石墨烯或掺杂碱性物质的未取代的石墨烯。氮取代的石墨烯或掺杂碱性物质的未取代的石墨烯是柔性的,并且对于水或氧气是稳定的。从这个观点来看,当例如树脂基板用作绝缘基板211和密封基板22时,未取代的或取代的石墨烯优选用作阴极215的材料。作为未取代的或取代的石墨烯,可以使用平面石墨烯、圆柱状碳纳米管或其混合物。当使用未取代的或取代的石墨烯时,阴极215还可以含有添加剤,如用于改善导电性的金属纳米粒子、纳米线或纳米棒。作为阴极215的材料,例如,还可以使用铝(Al)、银(Ag)或铜(Cu)。可以使用含有这些金属和镁(Mg)和/或钙(Ca)的合金。当使用金属时,阴极215优选形成很薄或具有小面积,使得发光部2具有足够高的透过率。应注意,在阳极212、活性层214和阴极215的多层体中,对应于阳极212的部分形成有机EL元件,即,用作发光元件的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密封基板22是第四基板。密封基板22面对阵列基板21的阴极215侧的表面。密封基板22的中央部与阵列基板21间隔开。 密封基板22是透光基板,例如,透明基板。密封基板22通常对可见光范围内所有波长的光分量表现出透光性。例如,密封基板22对可见光范围内所有波长的光分量是透明的。密封基板22可以是无色或有色的。密封基板22由诸如玻璃、石英或树脂等绝缘材料制成。由树脂制成的绝缘基板通常比由玻璃或石英制成的绝缘基板更轻。使用树脂允许基板具有柔性。密封基板22可以具有单层结构或多层结构。密封层23介于阵列基板21和密封基板22之间。密封层23具有框架形状并且包围有机EL元件OLED。密封层23是透光层,例如,透明层。密封层23通常对可见光范围内所有波长的光分量表现出透光性。例如,密封层23对可见光范围内所有波长的光分量是透明的。密封层23可以是无色或有色的。作为密封层23的材料,例如,可以使用感光性树脂,如紫外线固化性树脂。诸如玻璃料等其他材料也可以用作密封层23的材料。如图I和4所示,光学调节层3是沿着发光部2的边缘覆盖发光部2的周边部分和透光层I的一部分的薄层。第三部分A3是发光装置WM的对应于光学调节层3的部分。第一部分Al和第二部分A2的透过率分别被定义作第一透过率和第二透过率。光学调节层3在第三部分A3中产生透过率在第一透过率至第二透过率的范围内从第一部分Al侧的端部到第二部分A2侧的端部阶跃降低的透过率分布或者透过率从第一部分Al侧的端部到第二部分A2侧的端部连续降低的透过率分布。光学调节层3包括聚合物膜、印刷层和粘合层。聚合物膜是透光膜,例如,透明膜。聚合物膜通常对可见光范围内所有波长的光分量表现出透光性。例如,聚合物膜对可见光范围内所有波长的光分量是透明的。聚合物膜可以是无色或有色的。聚合物膜由树脂制成,如聚对苯ニ甲酸こニ醇酯、聚萘ニ甲酸こニ醇酯、聚碳酸酷、聚甲基丙烯酸甲酷、环状聚烯烃、芳纶树脂或聚苯こ烯。聚合物膜可以是单层结构或多层结构。印刷层设置在聚合物膜的ー个主表面上。当聚合物膜具有多层结构吋,印刷层可 以设置在聚合物膜的各层之间。
印刷层具有例如通过排列黑色网目版网点(halftone dot)使得每单位面积的密度在第二部分A2侧上高于第一部分Al侧而形成的印刷图案。印刷图案可以具有黒色以外的顔色,只要它具有吸光性。印刷图案可以是无色的,只要它具有光反射性。这种印刷层在第一部分Al侧上和在第二部分A2侧上表现出不同的透过率。粘合层覆盖聚合物膜的ー个主表面。粘合层介于聚合物膜和透光层I之间以及聚合物膜和发光部2之间。粘合层是透光层,例如,透明层。粘合层通常对可见光范围内所有波长的光分量表现出透光性。例如,粘合层对可见光范围内所有波长的光分量是透明的。粘合层可以是无色或有色的。框架4包括例如相互嵌合的上框架和下框架。上和下框架具有当框架相互嵌合时位于同一位置的开ロ部分。框架4的上和下框架夹持透光层I的周边部分,使得透光层I的中央部分位于上述开ロ部分处。 框架4的上和下框架也夹持发光部2的边缘之一。当框架4不透明时,使用上述结构允许框架4隐藏发光部2的外围电路电路和OLB外引脚结合)垫、与OLB垫连接的柔性电路板等。框架4的上和下框架可以夹持发光部2的两个或三个边缘。可选择地,框架4的上和下框架不必总是夹持发光部2的任ー个边缘。控制器安装在框架4中。控制器控制透光层I和发光部2中的至少ー个。控制器可以安装在框架4外部。发光装置WM不需要包括控制器。发光装置WM对于传输图像具有优异可视性。下面结合图5和图6进行说明。由于发光部2包括阳极212和阴极215,因此在第二部分A2中发生不可忽视的光吸收。出于这个原因,当例如透光层I的透过率为约80%并且发光部2的显示区域(也就是说,配置阳极212和阴极215的区域)的透过率为约50%时,第一部分Al的透过率为约80%,第二部分A2的透过率为约40%。因此,如图6所示,在通过不包括光学调节层3的发光装置丽观察图像MG2吋,对应于第一部分Al和第二部分A2相邻排列亮度水平大不相同的区域。结果,位于发光装置WM后面的目标的图像看起来与区域之间的边界线重叠。边界线阻碍了对位于发光装置丽后面的目标的视觉识别。结合图I 4描述的发光装置WM包括光学调节层3。出于这个原因,如图5所示,在通过发光装置WM观察的图像頂Gl中,在亮区域和暗区域之间存在亮度从亮区域到暗区域逐渐减小的区域。也就是说,光学调节层3防止在通过发光装置WM观察的图像中产生边界线或使在通过发光装置WM观察的图像中的边界线不明显。因此,观察者可以优异可视性观察传输图像。发光装置WM使用能够电气控制透过率的光控装置作为透光层I。当使用透光层I时,位于发光装置WM后面的目标的图像难于看到,结果,很容易看到由发光部2显示的图像。可以对发光装置WM做出各种修改。例如,发光装置WM可以包括触摸面板。触摸面板被安装以例如,至少部分地覆盖透光层I和发光部2中的ー个或二者。
作为透光层1,可以使用能够可逆地在透明状态和光反射状态之间改变的可切換的镜像装置,来代替结合图2说明的电致变色光控装置。
可切换的镜像装置使用例如稀土金属(如钇或镧)的氢化物、稀土金属和镁或钆的合金的氢化物、或者镁镍合金的氢化物。当氢化物脱氢时,金属的状态变化。加氢和脱氢被用于引起透明状态和光反射状态之间的变化。可以通过经由电压施加使氢离子移动的电致变色法以及使材料替地暴露于氢气和氧气的气致变色法实现加氢和脱氢。作为使用电致变色法的可切换的镜像装置的例子,下面说明使用镁镍合金薄膜的全固态可切换的镜像装置。图7所示的可切换的镜像装置I,是全固态可切换的镜像装置。可切换的镜像装置Γ包括基板111和121、电极112和122、离子存储层141、固体电解质层142、缓冲层143、催化层144和电致变色层145。基板111和121例如是由玻璃、石英或树脂制成的透明基板。电极112和122例如是由ITO制成的透明电极。光可变层介于电极112和122之间。光可变层包括离子存储层141、固体电解质层142、缓冲层143、催化层144和电致变色层145。离子存储层141、固体电解质层142、缓冲层143、催化层144和电致变色层145从电极112侧顺次叠置。离子存储层141含有例如HxWO30电致变色层145例如由镁镍合金制成。在初始状态,可切换的镜像装置Γ具有镜面反射性。当在电极112和122之间施加约5V的电压时,存储在离子存储层141中的氢离子(H+)移入电致变色层145,镁镍合金氢化成非金属状态。可切换的镜像装置P因而从镜面反射状态变为透明状态。接下来,电压的极性反转,并且在电极112和122之间施加约5V的电压,氢离子从电致变色层145返回到离子存储层(WO3)。可切换的镜像装置Γ因而从透明状态返回到镜面反射状态。应注意,即使在电压施加已经停止之后,也保持透明状态和镜面反射状态。当使用可切换的镜像装置I'代替结合图2说明的电致变色装置并且在将可切換的镜像装置I,设置为镜面反射状态之后驱动发光部2吋,由发光部2向后发出的光也可用于显示。也就是说,这样能够实现更亮的显示。作为透光层1,利用聚合物分散的液晶的可切換的光控玻璃可被用于代替结合图2说明的电致变色光控装置。图8所示的可切換的光控玻璃I"包括基板111和121、电极112和122和液晶层151。基板111和121例如是由玻璃、石英或树脂制成的透明基板。电极112和122例如是由ITO制成的透明电极。液晶层151介于电极112和122之间。液晶层151是光学特性根据施加电压的大小变化的光可变层。液晶层151含有由聚合物材料制成的基质和分散在其中的液晶材料。聚合物材料和液晶材料被选择成当在电极112和122之间施加电压时对于沿垂直于基板111和121的主表面传播的光具有几乎相同的折射率。当在电极112和122之间未施加电压时,可切换的光控玻璃I"在由聚合物材料形成的区域和由液晶材料形成的区域之间的界面处引起折射和反射。因此,在这种状态下,可切換的光控玻璃I"由于光散射看起来是白色的。当在电极112和122之间施加电压时,在由聚合物材料形成的区域和由液晶材料形成的区域之间的界面处的折射和反射减小。因此,在这种状态下,可切換的光控玻璃I"是透明的。应注意,当二色性染料混入液晶材料中吋,在有色的光散射状态和透明状态之间会发生可逆的变化。当使用可切換的光控玻璃I"代替结合图2说明的电致变色光控装置时,透过率可以更加迅速地改变。在这种情况下,当可切換的光控玻璃I"变为光散射状态时,位于发光装置WM后面的目标的图像几乎是完全看不见的。具有光控功能的上述透光层I可以在对应于第一部分Al、第二部分A2和第三部分A3的整个区域中具有光控功能或者仅在一部分区域中具有光控功能。从由发光部2显示的图像的可视性的观点来看,透光层I优选至少在对应于第二部分A2的区域中具有光控 功能。不能电气控制透过率的材料可以用作透光层I。对于这种透光层1,例如,可以使用玻璃板、石英板、树脂板或树脂膜。透光层I可以是单-层结构或多层结构。作为发光部2,可以使用另ー个发光部代替有机EL装置。例如,可以使用包括发光ニ极管(LED)作为背光源的液晶显示装置。可选择地,可以使用包括作为光源的LED和用于导向由LED所发射的光的波导的装置。或者,可以使用通过以矩阵方式排列LED形成的装置。然而,从透过率和分辨率的观点来看,优选使用有机EL装置。在上述发光装置WM中,光学调节层3在第三部分A3中产生透过率分布。透过率分布也可以通过其他方法产生。例如,结合图2、图7和图8说明的光控装置1、1'和I"之一用作透光层1,并且从发光装置WM中去除光学调节层3。电极112和122中的至少ー个被多个凹槽分割,每个凹槽沿着第二部分A2的轮廓延伸并位于第三部分A3中。例如,电极112被位于第三部分A3中的多个凹槽分割。由此在第三部分中形成多个条形电极。每个条形电极的电势可以独立于电极112的其余部分设置。采用这种结构并且在第三部分A3中在电极112和122之间适当地设置电压施加,例如,适宜地设置每个条形电极的电势,可以在第三部分A3中产生与使用光学调节层3的情况相同的透过率分布。光学调节层3可以被忽略,它的功能可以被赋予到密封层23。例如,密封层23可以含有光吸收性或光反射性颗粒,使得颗粒的密度从第二部分A2侧到第一部分Al侧减小。当在垂直于透光层I的主表面的方向观看时,发光部2的显示区域可以邻近光学调节层3或与光学调节层3隔开。当在垂直于透光层I的主表面的方向观看时的显示区域和光学调节层3之间的距离优选为Icm或更小,更优选地,O. 5cm或更小。第三部分A3的适宜宽度,也就是说,第一部分Al和第二部分A2之间的适宜距离,随着观察者和发光装置WM之间的距离变化。例如,当观察者和发光装置WM之间的距离为50cm或更小时,第三部分A3的宽度优选落入I 3cm的范围。当观察者和发光装置WM之间的距离为50cm 2m时,第三部分A3的宽度优选落入2 5cm的范围。当观察者和发光装置丽之间的距离为2 5m时,第三部分A3的宽度优选落入4 IOcm的范围。应注意,被假设作为观察者和发光装置丽之间的距离的值随着发光装置丽的尺寸或使用环境变化。例如,当发光装置WM用在建筑物或私人家庭的墙壁上设置的窗子上时,被假设作为观察者和发光装置WM之间的距离的值为2 5m。当发光装置WM用在建筑物或私人家庭的隔壁或门上时,被假设作为观察者和发光装置WM之间的距离的值为50cm 2m。当发光装置WM用在火车或汽车的窗子上吋,被假设作为观察者和发光装置WM之间的距离的值为50cm或更小。第三部分A3可以具有透过率从第一部分Al侧的端部到第二部分A2侧的端部连续降低的透过率分布或者透过率从第一部分Al侧的端部到第二部分A2侧的端部阶跃降低的透过率分布。在后一种情况下,第三部分A3优选包括具有彼此不同的、比第一部分Al低、比第二部分A2高的透过率的三个或更多区域。更优选地,第三部分A3包括五个或更多的这样的区域。在其中透光层I和发光部2彼此隔开的状态下,每ー个的ー个主表面被设置为第一温度,另ー个主表面被设置为不同于第一温度的第二温度。在这种情况下,透光层I的姆 单位长度的翘曲量优选比发光部2的小。例如,在透光层I的两个主表面中,面对发光部2的主表面被设置为第一温度,相对侧的主表面被设置为第二温度。在发光部2的两个主表面中,面对透光层I的主表面被设置为第二温度,相对侧的主表面被设置为第一温度。在这种情况下,透光层I的每单位长度的翘曲量优选比发光部2的小。优选在第二温度小于第一温度的情况和第二温度高于第一温度的情况中的至少ー种情况下满足这种条件。更优选地,在这两种情况下都满足条件。应注意,例如,第一温度为25°C,第二温度为5°C。当用在车辆或建筑物的窗子上时,发光装置WM暴露于室内和室外之间的温差。透光层I优选在室外使用,因此暴露于更大温差。因此,即使室内和室外的温差较大,采用上述配置的发光装置WM也不会大幅翘曲,从而可以实现长寿命。在其中透光层I和发光部2彼此隔开的状态下,姆ー个被放置在小于发光部2的框架上并在框架的开ロ中央向下压。在这种情况下,透光层I的每单位长度的翘曲量优选比发光部2的小。当用在车辆或建筑物的窗子上时,发光装置画暴露于由于风等引起的室内和室外之间的压差。透光层I优选在室外使用,因此暴露于更大压差。因此,即使室内和室外的压差较大,采用上述配置的发光装置WM也不会大幅翘曲,从而可以实现长寿命。当发光部2贴合到透光层I上时,具有橡胶状弾性和透光性的弾性层优选用作介于其间的粘合层。这样的弹性层可以放松在透光层I和发光部2之间的界面上的应力。下面说明第二实施方案。根据第二实施方案的发光装置与根据第一实施方案的发光装置相同,除了采用以下结构。下面结合图9进行说明。在图9所示的发光装置WM中,透光层I可以电气控制透过率。透光层I例如是结合图2、图7和图8说明的光控装置1、1'和I"中的ー个。透光层I包括第一区域和被其包围的第二区域。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彼此邻近。第一区域的面积大于第二区域的面积。发光部2贴合到第二区域。应注意,第一区域是透光层I的不与发光部2重叠的区域。第二区域是透光层I的与发光部2重叠的区域。第一部分Al是发光装置WM的对应于第一区域的部分或该部分的一部分。第二部分A2是发光装置WM的对应于第二区域的中央部分的部分。第三部分A3是发光装置WM的对应于第二区域的周边部分的部分。第二部分A2和第三部分A3分别对应于发光部2的显示区域或发光区域和发光部2的周边区域。第三部分A3可以具有或者不具有在第一实施方案中所述的透过率分布。发光部2可以仅与具有光控功能的区域、也就是说透光层I的光控区域重叠。可选择地,发光部2可以与光控区域和包围它的周边区域重叠。应注意,发光装置WM包括在透光层I上的用于将发光部2与控制器连接的互连线(未图示)。当用在车辆或建筑物的窗子上时,发光装置丽暴露于室内和室外之间的温差或暴露于由于风等引起的室内和室外之间的压差。例如,当上框架和下框架夹持发光部2的边缘并且发光装置WM由于上述温差或压差变形时,发光部2可能会被损坏。当采用上述结构时,例如,发光部2可以与框架4分隔开。因此,可以实现长寿命。 下面说明上述结构的更详细的例子。(实施例I)下面说明对与结合图I、图2、图3和图4说明的几乎相同的发光装置丽的制造。应注意,此处省略了框架4。更具体地说,当制造电致变色光控装置I时,玻璃基板用作基板111和121,ITO层形成为电极112和122。通过射频(RF)磁控溅射将WO3的非晶膜形成为电致变色层140。通过下面的方法形成电解质层130。首先,在基板111带有电极112的表面上形成框架形粘合层。然后,将基板111和121叠置,使得电极112面对电致变色层140,并且粘合剂固化。由此,获得空电池。其后,将氯化锂水溶液注入空电池,密封入口。由此,获得由氯化锂水溶液制成的电解质层130。按上述方式获得的电致变色光控装置I在透明状态时表现出70% 80%的透过率。作为发光部2,使用有机EL显示装置。作为基板211,使用聚对苯ニ甲酸こニ醇酯膜。包括薄膜晶体管等和由ITO制成的阳极212的电路形成在基板211上。还形成由树脂制成的绝缘隔层213。接下来,通过喷墨法在阳极212上顺次形成由聚(3,4_亚こ基ニ氧基噻吩)(PEDOT)和聚苯こ烯磺酸酯(PSS)的混合物制成的空穴注入层214H以及蓝色、绿色和红色发光层214A。将银和镁的合金沉积在包括空穴注入层214H和发光层214A的活性层214上,得到阴极215。阴极215形成对应于阳极212的条状,使得发光部2变为透明的。将具有在ー个主表面上形成的气体阻隔膜的聚对苯ニ甲酸こニ醇酯膜叠置在阴极215上,使用透明环氧树脂密封这样得到的结构的周边。按上述方式获得的有机EL显示装置2的显示区域在非发光状态下表现出25% 30%的透过率。经由具有弹性的透明橡胶片将有机EL显示装置2结合到电致变色光控装置I。通过电子照相法在聚对苯ニ甲酸こニ醇酯色带上分配黑色调色剂制备光学调节层3。经由透明粘合剂将光学调节层3结合到电致变色光控装置I和有机EL显示装置2。在这样得到的发光装置WM中,在将电致变色光控装置I设置在透明状态和将有机EL显示装置2设置在非发光状态的同时观察传输图像。结果,能够以优异可视性观察到传输图像。
(比较例I)制造与实施例I相同的发光装置,除了省略了光学调节层3。在这样得到的发光装置中,在将电致变色光控装置I设置在透明状态和将有机EL显示装置2设置在非发光状态的同时观察传输图像。结果,亮度水平大不相同的区域间的边界线与传输图像重叠,并且不能以优异可视性观察到传输图像。(实施例2)作为透光层1,使用透过率50%的烟色玻璃代替电致变色光控装置I。制造与实施例I相同的发光装置WM,除了上述点之外。在这样得到的发光装置WM中,在将有机EL显示装置2设置在非发光状态的同时观察传输图像。结果,能够以优异可视性观察到传输图像。
(比较例2)制造与实施例2相同的发光装置,除了省略了光学调节层3。在这样得到的发光装置中,在将有机EL显示装置2设置在非发光状态的同时观察传输图像。結果,亮度水平大不相同的区域间的边界线与传输图像重叠,并且不能以优异可视性观察到传输图像。(实施例3)制造与结合图I、图2、图3和图4说明的几乎相同的发光装置画。此处省略了框架4。使用图8所示的可切換的光控玻璃I"代替电致变色光控装置I。更具体地说,在制造可切换的光控玻璃I"时,玻璃基板用作基板111和121,ITO层形成为电极112和122。通过以下方法形成液晶层151。首先,在基板111带有电极112的表面上形成框架形粘合层。然后,将基板111和121叠置,使得电极112和122彼此面对,并且粘合剂固化。由此,产生空电池。其后,基于氟的液晶材料、丙烯酸单体和聚合引发剂的混合物注入空电池,密封入口。在这种状态下,发生聚合,得到聚合物分散的液晶层151。按上述方式获得的可切换的光控玻璃I"在电压施加时(也就是说,在透明状态时)表现出60% 70%的透过率。作为发光部2,使用有机EL显示装置。作为基板211,使用聚对苯ニ甲酸こニ醇酯膜。包括薄膜晶体管等和由ITO制成的阳极212的电路形成在基板211上。还形成由树脂制成的绝缘隔层213。接下来,通过喷墨法在阳极212上顺次形成由PEDOT和PSS的混合物制成的空穴注入层214H以及蓝色、绿色和红色发光层214A。将在作为阴极215的ー个主表面上具有用氮原子取代的石墨烯薄膜的聚对苯ニ甲酸こニ醇酯膜叠置在包括空穴注入层214H和发光层214A的活性层214上,使得石墨烯薄膜接触活性层214。应注意,通过热化学气相沉积(CVD),使用氨、甲烷和氢气作为原料在铜箔上形成石墨烯薄膜,将石墨烯薄膜从铜箔转移到聚对苯ニ甲酸こニ醇酯膜,并附着银纳米颗粒或银纳米线,从而得到氮取代的石墨烯薄膜。其后,使用透明环氧树脂密封这样得到的结构的周边。按上述方式获得的有机EL显示装置2的显示区域在非发光状态下表现出40% 50%的透过率。使用这样得到的可切換的光控玻璃I"代替电致变色光控装置I。作为发光部2,使用有机EL显示装置2。制造与实施例I相同的发光装置WM,除了上述点之外。在这样得到的发光装置WM中,在将可切换的光控玻璃I"设置在透明状态和将有机EL显示装置2设置在非发光状态的同时观察传输图像。结果,能够以优异可视性观察到传输图像。(比较例3)制造与实施例3相同的发光装置,除了省略了光学调节层3。在这样得到的发光装置中,在将可切換的光控玻璃I"设置在透明状态和将有机EL显示装置2设置在非发光状态的同时观察传输图像。结果,亮度水平大不相同的区域间的边界线与传输图像重叠,并且不能以优异可视性观察到传输图像。(实施例4)
制造与实施例3几乎相同的发光装置,除了按结合图9说明的,改变有机EL显示装置2相对于可切換的光控玻璃I"的位置,并省略了光学调节层3。在这种情况下,通过结合可切換的光控玻璃I "和有机EL显示装置2形成的结构被由金属制成的框架4支撑。这样得到的发光装置WM是轻质的,并且即使在主表面之间施加温差和压差时也难于变形。(比较例4)制造与实施例4相同的发光装置,除了可切換的光控玻璃I"和有机EL显示装置2具有相同尺寸。当在这样得到的发光装置的主表面之间施加温差时,在接近有机EL显示装置2的边缘处,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高频率地出现显示故障。(实施例5)制造与实施例I相同的有机EL显示装置2,除了环氧树脂和黑色颜料的混合物代替透明环氧树脂用于密封。在混合物中黑色颜料的比例从有机EL显示装置2的中心到边缘减小。制造与实施例I相同的发光装置画,除了有机EL显示装置2用作发光部2,省略了光学调节层3,经由透明粘合层代替橡胶片将电致变色光控装置I结合到有机EL显示装置2。在这样得到的发光装置WM中,在将电致变色光控装置I设置在透明状态和将有机EL显示装置2设置在非发光状态的同时观察传输图像。结果,能够以优异可视性观察到传输图像。(比较例5)制造与实施例5相同的发光装置,除了透明环氧树脂代替环氧树脂和黑色颜料的混合物用于密封。在这样得到的发光装置中,在将电致变色光控装置I设置在透明状态和将有机EL显示装置2设置在非发光状态的同时观察传输图像。結果,亮度水平大不相同的区域间的边界线与传输图像重叠,并且不能以优异可视性观察到传输图像。(实施例6)制造与实施例I相同的发光装置,除了省略了光学调节层3,并且电致变色光控装置I采用以下结构。也就是说,在这种情况下,电致变色光控装置I的电极112在第三部分A3内被图案化成5个条形电极,每ー个条形电极具有符合第二部分A2的轮廓的形状。在这样得到的发光装置WM中,电致变色光控装置I被驱动使得在第一部分Al和第二部分A2中表现出高透过率,并且透过率在第三部分A3中从第一部分Al侧向第二部分A2侧减小。此外,在将有机EL显示装置2设置在非发光状态的同时观察传输图像。結果,能够以优异可视性观察到传输图像。(比较例6)制造与实施例6相同的发光装置,除了电极112未被图案化。也就是说,制造与比较例I相同的发光装置。在这样得到的发光装置中,在将电致变色光控装置I 设置在透明状态和将有机EL显示装置2设置在非发光状态的同时观察传输图像。结果,亮度水平大不相同的区域间的边界线与传输图像重叠,并且不能以优异可视性观察到传输图像。(实施例7)制造与结合图I、图2、图3和图4说明的几乎相同的发光装置画。省略了框架4。使用图7所示的可切换的镜像装置I'代替电致变色光控装置I。更具体地说,在制造可切换的镜像装置Γ时,玻璃基板制备成基板111。ITO层形成在基板111上作为电极112。接下来,使用磁控溅射装置在室温下在电极112上顺次形成离子存储层141、固体电解质层142、缓冲层143、催化层144、电致变色层145和电极122。作为离子存储层141,形成冊3层。作为固体电解质层142,形成Ta2O3层。作为缓冲层143,形成铝层。作为催化层144,形成钯层。作为电致变色层145,形成镁镍合金层。作为电极122,形成ΙΤ0。其后,将由玻璃制成的基板111和基板121叠置以夹持上述各层,并密封结构。按上述方式获得的可切换的镜像装置Γ在透明状态时表现出50% 60%的透过率。作为发光部2,制造有机EL显示装置。作为基板211,使用聚碳酸酷膜。包括薄膜晶体管等和由ITO制成的阳极212的电路形成在基板211上。还形成由树脂制成的绝缘隔层213。接下来,通过喷墨法在阳极212上顺次形成由PEDOT和PSS的混合物制成的空穴注入层214H以及蓝色、绿色和红色发光层214A。将在作为阴极215的ー个主表面上具有掺杂有聚こ烯亚胺的未取代的石墨烯薄膜的聚碳酸酯膜叠置在包括空穴注入层214H和发光层214A的活性层214上,使得石墨烯薄膜接触活性层214。应注意,通过热CVD,使用甲烷和氢气作为原料在铜箔上形成石墨烯薄膜,并将石墨烯薄膜从铜箔转移到具有聚こ烯亚胺薄膜的聚碳酸酯膜,从而得到未取代的石墨烯薄膜。其后,使用透明环氧树脂密封这样得到的结构的周边。按上述方式获得的有机EL显示装置2的显示区域在非发光状态下表现出40% 50%的透过率。使用这样得到的可切换的镜像装置I'代替电致变色光控装置I。作为发光部2,使用有机EL显示装置2。制造与实施例I相同的发光装置WM,除了上述点之外。在这样得到的发光装置WM中,在将可切换的镜像装置Γ设置在透明状态和将有机EL显示装置2设置在非发光状态的同时观察传输图像。结果,能够以优异可视性观察到传输图像。
(比较例7)制造与实施例7相同的发光装置,除了省略了光学调节层3。在这样得到的发光装置中,在将可切换的镜像装置I,设置在透明状态和将有机EL显示装置2设置在非发光状态的同时观察传输图像。结果,亮度水平 大不相同的区域间的边界线与传输图像重叠,并且不能以优异可视性观察到传输图像。(实施例8)制造与实施例7相同的发光装置WM,除了使用以下的有机EL显示装置2。在制造有机EL显示装置2吋,聚对苯ニ甲酸こニ醇酯膜制备成基板211。包括薄膜晶体管等和由硼取代的石墨烯制成的阳极212的电路形成在基板211上。还形成由树脂制成的绝缘隔层213。通过热CVD,使用ニ硼烷、甲烷和氢气作为原料在铜箔上形成石墨烯薄膜,并将石墨烯薄膜从铜箔转移到聚对苯ニ甲酸こニ醇酯膜,从而得到由硼取代的石墨烯制成的阳极212。接下来,将光致抗蚀剂涂布到石墨烯上,用预定图案的光使光致抗蚀剂曝光,然后显影。通过使用氧等离子体的刻蚀从石墨烯膜除去不需要的部分。此外,使用溶剂除去残余的光致抗蚀剂,得到阳极像素电极212。通过涂布感光性树脂,用预定图案的光使其曝光,并显影除去石墨烯上的树脂,并加热固化树脂,从而形成绝缘隔层213。接下来,通过喷墨法在阳极212上顺次形成由PEDOT和PSS的混合物制成的空穴注入层214H以及蓝色、緑色和红色发光层214A。将在作为阴极215的ー个主表面上具有掺杂有聚こ烯亚胺的未取代的石墨烯薄膜的聚对苯ニ甲酸こニ醇酯膜叠置在包括空穴注入层214H和发光层214A的活性层214上,使得石墨烯薄膜接触活性层214。其后,使用透明环氧树脂密封这样得到的结构的周边。按上述方式获得的有机EL显示装置2的显示区域在非发光状态下表现出40% 50%的透过率。制造与实施例7相同的发光装置WM,除了使用按上述方式获得的发光部2。在这样得到的发光装置WM中,在将可切换的镜像装置Γ设置在透明状态和将有机EL显示装置2设置在非发光状态的同时观察传输图像。结果,能够以优异可视性观察到传输图像。(比较例8)制造与实施例8相同的发光装置,除了省略了光学调节层3。在这样得到的发光装置中,在将可切换的镜像装置I,设置在透明状态和将有机EL显示装置2设置在非发光状态的同时观察传输图像。结果,亮度水平大不相同的区域间的边界线与传输图像重叠,并且不能以优异可视性观察到传输图像。(实施例9)制造与实施例I相同的发光装置WM,除了使用下面的电致变色光控装置I。当制造电致变色光控装置I时,玻璃基板用作基板111和121,未取代的石墨烯层形成为电极112和122。通过RF磁控溅射将WO3的非晶膜形成为电致变色层140。通过下面的方法形成电解质层130。首先,在基板111带有电极112的表面上形成框架形粘合层。然后,将基板111和121叠置,使得电极112面对电致变色层140,并且粘合剂固化。由此,获得空电池。其后,将氯化锂水溶液注入空电池,密封入口。由此,获得由氯化锂水溶液制成的电解质层130。按上述方式获得的电致变色光控装置I在透明状态时表现出70% 80%的透过率。制造与实施例I相同的发光装置WM,除了使用按上述方式获得的电致变色光控装置I。在这样得到的发光装置WM中,在将电致变色光控装置I设置在透明状态和将有机EL显示装置2设置在非发光状态的同时观察传输图像。结果,能够以优异可视性观察到传输图像。(比较例9) 制造与实施例9相同的发光装置,除了省略了光学调节层3。在这样得到的发光装置中,在将电致变色光控装置I设置在透明状态和将有机EL显示装置2设置在非发光状态的同时观察传输图像。结果,亮度水平大不相同的区域间的边界线与传输图像重叠,并且不能以优异可视性观察到传输图像。(实施例10)制造与实施例7相同的发光装置WM,除了使用下面的有机EL显示装置2代替有机EL显示装置2。在制造有机EL显示装置2吋,聚对苯ニ甲酸こニ醇酯膜制备成基板211。在基板211上形成由硼取代的石墨烯制成的互连线和阳极212。通过涂布PEDOT和PSS的混合物在阳极212上形成空穴注入层214H。在其上进ー步形成白色发光层214A。将在作为阴极215的ー个主表面上具有掺杂有聚こ烯亚胺的未取代的石墨烯薄膜的聚对苯ニ甲酸こニ醇酯膜叠置在包括空穴注入层214H和发光层214A的活性层214上,使得石墨烯薄膜接触活性层214。其后,使用透明环氧树脂密封这样得到的结构的周边。按上述方式获得的有机EL显示装置2的显示区域在非发光状态下表现出60% 70%的透过率。制造与实施例7相同的发光装置WM,除了使用按上述方式获得的有机EL显示装置2。在这样得到的发光装置WM中,在将可切换的镜像装置Γ设置在透明状态和将有机EL显示装置2设置在非发光状态的同时观察传输图像。结果,能够以优异可视性观察到传输图像。(比较例10)制造与实施例10相同的发光装置,除了省略了光学调节层3。在这样得到的发光装置中,在将可切换的镜像装置I,设置在透明状态和将有机EL显示装置2设置在非发光状态的同时观察传输图像。结果,亮度水平大不相同的区域间的边界线与传输图像重叠,并且不能以优异可视性观察到传输图像。尽管已经描述了某些实施方案,然而这些实施方案仅是举例说明用的,而不意图限制本发明的范围。实际上,本文描述的新实施方案可以多种其他方式体现。此外,在不脱离本发明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本文描述的实施方案作出各种省略、替代和变化。所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同物意图覆盖落入本发明范围和精神内的这些形式或变化。
权利要求
1.一种发光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透光层,包括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以及介于其间的第三区域;和 发光部,与第二区域或与第二区域和第三区域重叠, 其中所述发光装置的对应于第一区域的第一部分使在可见光范围内具有特定波长的光以第一透过率透过, 所述发光装置的对应于第二区域的第二部分使所述发光部发光,并且使具有所述波长的光以低于第一透过率的第二透过率透过,和 所述发光装置的对应于第三区域的第三部分被构造成具有对于具有所述波长的光的透过率在第一透过率至第二透过率的范围内从第一部分侧的端部到第二部分侧的端部降低的透过率分布。
2.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透光层包括 彼此面对的第一基板和第二基板; 光可变层,介于第一基板和第二基板之间并且其光学特性根据施加电压的大小变化; ー个或多个第一电极,介于第一基板和第二基板之间;和 第二电极,介于第一基板和第二基板之间并连同所述的ー个或多个第一电极一起将电压施加到所述光可变层,和 其中所述装置被构造成,在所述透光层的至少一部分内,根据在所述的ー个或多个第一电极中姆ー个和第二电极之间施加的电压大小和/或方向,改变在可见光范围内具有特定波长的光的透过率。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透光层被构造成,根据在至少ー个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之间施加的电压大小和/或方向,改变具有所述波长的光在第三区域的透过率,和 其中所述发光装置被构造成控制在至少ー个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之间的电压施加,使得具有所述波长的光在第三区域的透过率在第一透过率至第二透过率的范围内从第一部分侧的端部到第二部分侧的端部降低。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光部包括 彼此面对的第三基板和第四基板; 密封层,介于第三基板和第四基板之间并具有框架形状;和 ー个或多个发光元件,位于由第三基板和第四基板以及所述密封层包围的空间内,和 其中所述ー个或多个发光元件位于第二部分内,并且所述密封层位于第三部分内。
5.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光学调节层,所述光学调节层位于第三部分内并且具有对于具有所述波长的光的透过率在第一透过率至第二透过率的范围内从第一部分侧的端部到第二部分侧的端部降低的透过率分布。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光部包括 彼此面对的第三基板和第四基板; 密封层,介于第三基板和第四基板之间并具有框架形状;和 ー个或多个发光元件,位于由第三基板和第四基板以及所述密封层包围的空间内,和 其中所述ー个或多个发光元件位于第二部分内,并且所述密封层位于第三部分内。
7.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光部包括彼此面对的第三基板和第四基板; 密封层,介于第三基板和第四基板之间并具有框架形状;和 ー个或多个发光元件,位于由第三基板和第四基板以及所述密封层包围的空间内,和 其中所述ー个或多个发光元件位于第二部分内,并且所述密封层位于第三部分内。
8.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光学调节层,所述光学调节层位于第三部分内并且具有对于具有所述波长的光的透过率在第一透过率至第二透过率的范围内从第一部分侧的端部到第二部分侧的端部降低的透过率分布。
9.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光部包括 彼此面对的第三基板和第四基板; 密封层,介于第三基板和第四基板之间并具有框架形状;和 ー个或多个发光元件,位于由第三基板和第四基板以及所述密封层包围的空间内,和 其中所述ー个或多个发光元件位于第二部分内,并且所述密封层位于第三部分内。
10.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在其中所述透光层和所述发光部彼此隔开的状态下,当所述透光层和所述发光部中每ー个的ー个主表面被设置为第一温度且另ー个主表面被设置为不同于第一温度的第二温度时,所述透光层的每单位长度的翘曲量比所述发光部的小。
11.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透光层和所述发光部中的至少ー个包括由氮或硼取代的石墨烯或未取代的石墨烯制成的透明电极。
12.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在第二区域和所述发光部之间的弹性层,所述弹性层具有橡胶状弾性并且使具有所述波长的光透过。
13.一种发光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透光层,所述透光层具有第一区域和被第一区域包围的第二区域,第一区域的面积比第二区域的大;所述透光层包括彼此面对的第一基板和第二基板、介于第一基板和第二基板之间的光可变层、介于第一基板和第二基板之间的ー个或多个第一电极和介于第一基板和第二基板之间的第二电极,所述光可变层的光学特性根据施加电压的大小变化,所述第ニ电极连同所述的ー个或多个第一电极一起将电压施加到所述光可变层;和所述透光层被构造成,在它的至少一部分内,根据在所述的ー个或多个第一电极中每ー个和第二电极之间施加的电压大小和/或方向,改变在可见光范围内具有特定波长的光的透过率;和发光部,附着到第二区域并且使具有所述波长的光透过。
14.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干, 所述透光层还包括介于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之间的第三区域, 所述发光装置的对应于第一区域的第一部分使在可见光范围内具有特定波长的光以第一透过率透过, 所述发光装置的对应于第二区域的第二部分使所述发光部发光并且使具有所述波长的光以低于第一透过率的第二透过率透过,和 所述发光装置的对应于第三区域的第三部分被构造成具有对于具有所述波长的光的透过率在第一透过率至第二透过率的范围内从第一部分侧的端部到第二部分侧的端部降低的透过率分布。
15.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在其中所述透光层和所述发光部彼此隔开的状态下,当所述透光层和所述发光部中每ー个的ー个主表面被设置为第一温度且另ー个主表面被设置为不同于第一温度的第二温度时,所述透光层的每单位长度的翘曲量比所述发光部的小。
16.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透光层和所述发光部中的至少ー个包括由氮或硼取代的石墨烯或未取代的石墨烯制成的透明电极。
17.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在第二区域和所述发光部之间的弹性层,所述弹性层具有橡胶状弾性并且使具有所述波长的光透过。
全文摘要
根据一个实施方案,提供一种发光装置(WM),包括透光层(1),包括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以及介于其间的第三区域;和发光部(2),与第二区域或与第二区域和第三区域重叠。所述装置(WM)的对应于第一区域的第一部分(A1)使在可见光范围内具有特定波长的光以第一透过率透过。所述装置(WM)的对应于第二区域的第二部分(A2)使所述发光部发光并且使具有所述波长的光以低于第一透过率的第二透过率透过。所述装置(WM)的对应于第三区域的第三部分(A3)被构造成具有光的透过率在第一透过率至第二透过率的范围内从第一部分侧的端部到第二部分侧的端部降低的透过率分布。
文档编号H01L27/32GK102694130SQ201210065359
公开日2012年9月26日 申请日期2012年3月13日 优先权日2011年3月25日
发明者内藤胜之 申请人:株式会社东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