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能够防止端子的脱落并且能够检测端子是否半插入壳体的连接器。
背景技术:
在包括端子和具有收容端子的端子收容室的壳体的连接器中,为了防止端子从端子收容室脱落而使用保持器(Retainer)。保持器组装于壳体,在提高端子的保持力的同时,能够检测端子是否半插入端子收容室内。在专利文献I中公开了安装在壳体的侧面的保持器。另外,在专利文献2中,公开了从壳体的前方安装于壳体的保持器。专利文献I :日本专利特开2006-236695号公报
专利文献2 :日本专利特开2009-181933号公报
发明内容
由于保持器是壳体之外的部件,所以在具有如专利文献1、2记载的这种保持器的连接器中,连接器的配件数量增加。另外,相应于此,连接器的组装工序的数量也增加。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不使用保持器等其他部件而提高端子的保持力,并且能够检测端子的半插入的连接器。本发明的连接器包括第一壳体,上述第一壳体具有能够插入第一端子的端子收容室和在上述第一端子完全插入上述端子收容室内的状态下与上述第一端子卡合以防止上述第一端子脱落的可挠性的卡止臂部;和第二壳体,上述第二壳体能够与上述第一壳体嵌合,上述第二壳体具有以使与上述第一端子卡合的上述卡止臂部不挠曲的方式与上述卡止臂部共同保持上述第一端子的保持部,上述保持部被设置成在上述第一端子完全插入上述端子收容室内的状态下,上述第一壳体能够与上述第二壳体完全嵌合;并且,在上述第一端子未完全插入上述端子收容室内的状态下,上述第一壳体不能与上述第二壳体完全嵌
口 o根据本发明,在进行第一壳体向第二壳体的完全嵌合时,第二壳体的保持部与第一壳体的卡止臂部共同保持第一端子,从而能够不使用其他部件而提高第一端子的保持力。另外,在第一端子未完全插入端子收容室内的状态下,由于在第二壳体的保持部的作用下第一壳体无法与第二壳体完全嵌合,所以能够不使用其他部件而检测到第一端子半插入(未完全插入)端子收容室内。另外,在本发明中,在上述第一端子完全插入上述端子收容室内的状态下,上述第一壳体完全嵌合于上述第二壳体时,上述保持部隔着上述卡止臂部配置在与上述第一端子相反的一侧,并且与上述卡止臂部的位于上述第一端子相反一侧的面抵接;在上述第一端子未完全插入上述端子收容室内的状态下,上述卡止臂部因上述第一端子而向与上述第一端子相反的一侧挠曲,在进行上述第一壳体向上述第二壳体的嵌合动作时,上述卡止臂部与上述保持部接触,上述第一壳体不能与上述第二壳体完全嵌合。根据上述结构,在第一端子完全插入端子收容室内的状态下,在进行第一壳体向第二壳体的完全嵌合时,第二壳体的保持部与第一壳体的卡止臂部抵接,以使卡止臂部不挠曲的方式保持第一端子。由此,能够不使用其他部件而提高第一端子的保持力。另一方面,在第一端子未完全插入端子收容室内的状态下,由于第一壳体的卡止臂部向与第一端子相反的一侧(第二壳体的保持部侧)挠曲,所以在进行第一壳体向第二壳体的嵌合动作时,卡止臂部与第二壳体的保持部接触,第一壳体无法与第二壳体嵌合。由此,能够不使用其他部件而检测到第一端子半插入端子收容室内。进一步,在本发明中,上述卡止臂部具有与该卡止臂部所卡合的第一端子相对的第一面和相对于上述第一面位于相反一侧的第二面,上述第二面上设置有突起。用工具(螺丝刀(driver)等)抵住在卡止臂部的处于与第一端子相对的面相反一侧的面上设置的突起,将突起引向与第一端子相反的一侧,则卡止臂部向与第一端子相反的一侧挠曲。由此,能够容易地解除第一端子与卡止臂部的卡合,能够容易地从端子收容室拔出第一端子。此外,在本发明中,还包括安装于上述第二壳体的第二端子,通过上述第一端子与上述第二端子接触而实现上述第一端子与上述第二端子的电连接,上述第二壳体具有能够嵌合上述第一壳体的嵌合口,上述保持部的一端设置在比上述第二端子的与上述第一端子接触的前端部更接近上述嵌合口的位置。
根据上述结构,由于第二壳体的保持部的一端设置在比第二端子的前端部更接近第二壳体的嵌合口的位置,所以在第一壳体从非正规方向嵌合于第二壳体的情况下,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的保持部的一端接触,无法与第二壳体嵌合。由此,能够事先防止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不完全嵌合。另外,在本发明中,上述第一壳体具有排列成多段的上述端子收容室和上述卡止臂部,上述第二壳体具有在排列成多段的上述端子收容室和上述卡止臂部的段方向上排列设置的至少三个上述保持部,至少三个上述保持部按照分别与排列成多段的上述端子收容室和上述卡止臂部对应的方式加以设置。根据上述结构,由于第二壳体的至少三个保持部按照与多段端子收容室和卡止臂部分别对应的方式加以设置,所以利用保持部能够保持排列成多段的各个第一端子,并且能够检测排列成多段的各个第一端子的半插入。进一步,在本发明中,上述第二壳体具有以在上述段方向上夹着排列成多段的上述端子收容室的方式设置的第一壁和第二壁,至少三个上述保持部包括与上述第一壁一体化设置的第一保持部;与上述第二壁一体化设置的第二保持部;和在上述第一壁与上述第二壁之间设置的至少一个第三保持部。根据上述结构,通过与第一壁一体化设置第一保持部,能够保持被收容在最上段的端子收容室中的第一端子,通过与第二壁一体化设置的第二保持部,能够保持被收容在最下段的端子收容室中的第一端子,通过第三保持部能够保持被收容在中段的端子收容室中的第一端子。由此,通过第一保持部、第二保持部和第三保持部来保持分成三段以上设置的第一端子,所以能够不使用其他部件而提高多个第一端子的保持力,并且能够检测多个第一端子的半插入。进而,由于第一保持部与第一壁一体化设置,第二保持部与第二壁一体化设置,所以第一壳体的制造也变得简单。根据本发明的连接器,在进行第一壳体向第二壳体的完全嵌合时,第二壳体的保持部与第一壳体的卡止臂部共同保持第一端子,从而能够不使用其他部件而提高第一端子的保持力。另外,在第一端子未完全插入端子收容室内的状态下,由于在第二壳体的保持部的作用下第二壳体无法与第一壳体完全嵌合,所以能够不使用其他部件而检测第一端子是否半插入端子收容室内。
图1(a)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连接器的分解立体图,图1(b)为图1(a)所示连接器的整体立体图。图2(a)为图I所示母连接器的整体立体图。图3 (a)为沿图1(a)的IIIa-IIIa线的连接器的截面图,图3 (b)为沿图1(b)的IIIb-IIIb线的连接器的截面图。
图4为图1(b)的沿IIIb-IIIb线的连接器的截面立体图。图5为表示端子未完全插入端子收容室内的状态下的连接器的嵌合工序的图。图6为表示将第一壳体完全嵌合于第二壳体的工序的图,图6(a)为沿图1(a)所示VIa-VIa线的连接器的截面图,图6(b)为沿图1(b)所示VIb-VIb线的连接器的截面图。图7为表不从非正规方向将第一壳体嵌合于第二壳体的工序的图。图8(a)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连接器的截面图。图8(b)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连接器的截面图,是表示第一壳体完全嵌合于第二壳体的状态的图。图9(a)为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的连接器的截面图。图9(b)为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的连接器的截面图,是表示第一壳体完全嵌合于第二壳体的状态的图。图10为本发明的第四实施方式的连接器的截面图,是表不第一壳体完全嵌合于第二壳体的工序的图。符号说明I、2OI、3OI 母连接器2,202,302,402 公连接器10、210、310 壳体(第一壳体)lla、llb、211b、211c、311c 端子收容室13、14、214、215、315 矛状部(卡止臂部)20端子(第一端子)20a卡合部30、230、330、430 壳体(第二壳体)40端子(第二端子)36、37、238、239 肋部(保持部)13a上表面(与端子相对的面的相反一侧的面)14a下表面13b、14b、13d、14d、21a 突起36a、37a、40a、40b、40c、238a、239a、338a、436a、437a 前端部436b、437b 后端部
32、232 上壁(第一壁)233下壁(第二壁)38、250、350 开口(嵌合口)100、200、300、400 连接器
具体实施例方式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进行说明。第一实施方式此处参照图I 7对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如图I所示,连接器100包括母连接器I和能够与母连接器I嵌合的公连接器2。(母连接器I)如图2所示,母连接器I具有由绝缘性树脂形成的壳体(第一壳体)10和安装于壳体10的端子(第一端子)20。图2中,将母连接器I的右端部以截面图示出。< 壳体 >如图2所示,壳体10具有插入端子20的多个端子收容室IlaUlb和可挠性的矛状部(卡止臂部)13、14。端子收容室IlaUlb在上下方向上排列成2段(即2层),在左右方向上排列成8列。在上段的端子收容室Ila的前端形成有能够从前方插入公连接器2的端子40的插入口 12a。另外,在下段的端子收容室Ilb的前端形成有插入口 12b。如图2和图3(a)所示,矛状部13设置在上段的端子收容室Ila的上方,矛状部14设置在下段的端子收容室Ilb的下方。如图3(a)所示,矛状部13、14卡合于端子20的卡合部20a。由此能够防止端子20从端子收容室lla、llb脱落。如图2的放大图所示,设置在端子收容室Ila的上方的矛状部13的上表面13a(与端子20相对的面的相反一侧的面)上设置有向上方(与端子20相反的一侧)突出的突起13b。突起13b具有相对于矛状部13的上表面13a沿大致垂直的方向延伸的面13c。将端子20从端子收容室Ila拔出时,用工具(例如、一字螺丝刀)抵住矛状部13的突起13b的面13c,将突起13b撬起来。由此,矛状部13向上方(与端子20相反的一侧)挠曲,解除矛状部13相对于端子20的卡合部20a的卡合,所以能够将端子20从端子收容室Ila向后方拔出。设置在端子收容室Ilb的下方的矛状部14具有与矛状部13大致相同的结构。如图4所示,在矛状部14的下表面14a设置有向与端子20 (被收容在端子收容室Ilb中的端子20)相反的一侧突出的突起14b。突起14b具有相对于矛状部14的下表面14a沿大致垂直的方向延伸的面14c。在将端子20从端子收容室I Ib拔出时,用一字螺丝刀等抵住矛状部14的突起14b的面14c,将突起14b撬下去。由此,矛状部14向下方挠曲,解除矛状部14相对于端子20的卡合部20a的卡合。〈端子〉如图3(a)所示,端子20具有与公连接器2的端子40接触的连接部21和与连接部21连接的电线22。连接部21呈端子40能够插入到内部的大致筒状,具有能够与矛状部13、14卡合的卡合部20a。另外,如图2的放大图所示,在连接部21的侧部的中央附近形成有向上方突出的突出部21a。在突出部21a的两侧形成有向下方凹陷的槽。如图2的放大图所示,在端子20完全插入到上段的端子收容室Ila内的状态下,在如图2所示的前后方向上,端子20的突出部21a的侧面21b配置在与矛状部13的突起13b的面13c大致相同的位置,所以从侧边观察母连接器I时,端子20的侧面21b与矛状部13的面13c大致一致。另一方面,在端子20未完全插入端子收容室Ila内时,端子20的侧面21b位于比矛状部13的面13c靠后方的位置,侧面21b与面13c不一致。从而,在将端子20插入到端子收容室Ila内以后,通过从侧边观察母连接器I,能够确认端子20是否已完全插入(半插入)端子收容室lla。同样地,在向下段的端子收容室Ilb插入 端子20时,也能够根据端子20的突出部21a的侧面21b与矛状部14的突起14b的面14c的位置关系来确认端子20是否半插入端子收容室I Ib (参照图4)。(公连接器)如图3(a)所示,公连接器2具有由绝缘性树脂形成的壳体(第二壳体)30和安装于壳体30的端子(第二端子)40。如图1、4所示,壳体30形成为带底的筒状,具有底部31、从上下方向覆盖母连接器I的上壁(第一壁)32和下壁(第二壁)33、以及从左右方向覆盖母连接器I的右壁34和左壁35。并且,在与底部31相反的一侧,由上壁32、下壁33、右壁34和左壁35形成能够嵌合母连接器I的开口(嵌合口)38 (参照图3 (a))。上壁32和下壁33相互相对,以在段方向(上下方向)上夹着2段端子收容室I la、I Ib的方式设置(参照图3(b))。如图3所示,在上壁32的内侧面,设置有向壳体30的下方(下壁33)突出的肋部36。肋部36沿壳体30的宽方向设置有8个。8个肋部36分别设置在与排列成8列的上段的端子收容室Ila及其上方设置的8个矛状部13对应的位置。如图3(a)所示,肋部36从底部31向开口 38延伸,前端部36a形成为越接近开口 38则其向下方突出的长度越短的锥状。如图3所示,在下壁33的内侧面,设置有向上方(上壁32)突出的肋部37。如图6所示,肋部37沿壳体30的宽方向设置有8个。8个肋部37分别设置在与排列成8列的下段的端子收容室Ilb及其下方设置的矛状部14对应的位置。如图3(a)所示,肋部37从底部31向开口 38延伸,前端部37a形成为越接近开口 38则其向上方突出的长度越短的锥状。如图3 (a)所示,肋部36的前端部36a设置在比端子40的前端部40a更接近壳体30的开口 38的位置。另外,肋部37的前端部37a设置在比端子40的前端部40b更接近壳体30的开口 38的位置。端子40的前端部40a、40b分别插入母连接器I的壳体10的端子收容室lla、llb的内部,与端子20的连接部21接触。由此,实现端子20与端子40的电连接。如图3 (b)所示,在母连接器I与公连接器2完全嵌合时,肋部36相对于矛状部13,配置在与矛状部13所卡合的端子20相反的一侧。另外,肋部37相对于矛状部14,配置在与矛状部14所卡合的端子20相反的一侧。接着,对将母连接器I与公连接器2嵌合的动作进行详细说明。如图3(a)所示,在端子20被完全插入在壳体10的端子收容室IlaUlb内的状态下,矛状部13、14与端子20的卡合部20a卡合,端子20由矛状部13、14相对于壳体10加以保持(一次卡止)。然后,如图6 (a)所示,当母连接器I从正规方向(即标准方向,图6 (a)所示的箭头方向)与公连接器2嵌合时,沿着由肋部37形成的引导路线,母连接器I与公连接器2完全嵌合(参照图6(b))。此时,如图3(b)和图4所示,肋部36与矛状部13的上表面13a(与矛状部13所卡合的端子20相反一侧的面)抵接,以使矛状部13不向上方(肋部36 —侧)挠曲的方式,与矛状部13共同从上方保持端子20 ( 二次卡止)。另外,肋部37与矛状部14的下表面14a(与矛状部14所卡合的端子20相反一侧的面)抵接,以使矛状部14不向下方(肋部37 —侧)挠曲的方式,与矛状部14共同从下方保持端子20 ( 二次卡止)。另一方面,如图5(a)所不,在端子20未完全插入壳体10的端子收容室Ila内的状态下,矛状部13未与端子20的卡合部20a卡合,由端子20的连接部21压向上方(与端子20相反的一侧),向上方挠曲。在该状态下将母连接器I嵌合于公连接器2时,如图5(b)所示,在进行嵌合动作时,设置在矛状部13的前端部的突起13d与壳体30的肋部36的前端部36a接触,母连接器I无法与公连接器2完全嵌合。由此,能够检测到端子20未完全插入(半插入)端子收·容室Ila内。由于在壳体30的上壁32设置有8个肋部36,所以能够检测上段的8个端子20未完全插入端子收容室Ila内的状况。同样地,由于在壳体30的下壁33设置有8个肋部37,所以能够检测下段的8个端子20未完全插入(半插入)端子收容室Ilb内的状况。另外,如图7(a)所示,当母连接器I的朝向为向着非正规方向(非标准方向)时,在进行嵌合动作时,母连接器I的壳体10与公连接器2的肋部37接触(参照图7 (b)),母连接器I无法与公连接器2完全嵌合。此时,由于公连接器2的端子40未被插入母连接器I的大致筒状的端子20的内部,所以即使将母连接器I的朝向更改为正规方向,端子40也不会变形。由此,能够防止端子40的损伤。如以上所述,通过本实施方式的连接器100可起到以下效果。在母连接器I完全嵌合于公连接器2时,公连接器2的壳体30的肋部36与矛状部13共同保持端子20,肋部37与矛状部14共同保持端子20。由此,能够不使用其他部件而使端子20的保持力提高。另外,在端子20未完全插入端子收容室lla、Ilb内的状态下,由于公连接器2的肋部36、37的原因,母连接器I无法与公连接器2完全嵌合,所以能够不使用其他部件而检测到端子20半插入(未完全插入)端子收容室IlaUlb内。进而,由于不需要为了提高端子20的保持力以及为了检测端子20的半插入而在壳体上组装其他部件,能够提高矛状部的结构和端子收容室的结构等的自由度。另外,在母连接器I与公连接器2完全嵌合时,肋部36隔着矛状部13配置在与端子20相反的一侧,肋部37隔着矛状部14配置在与端子20相反的一侧。并且,肋部36与矛状部13的上表面13a抵接,以使矛状部13不挠曲的方式从上方保持端子20。另外,肋部37与矛状部14的下表面14a抵接,以使矛状部14不挠曲的方式从下方保持端子20。由此,能够不使用其他部件而提高端子20的保持力。另一方面,在端子20未完全插入端子收容室Ila内的状态下,矛状部13被端子20压向上方,向上方挠曲。在该状态下,当将壳体10与壳体30嵌合时,在进行嵌合动作时,矛状部13的前端部的突起13d与肋部36的前端部36a接触,壳体10无法与壳体30完全嵌合。由此,能够不使用其他部件而检测端子20半插入端子收容室lla、llb内的状态。进而,对于母连接器I的壳体10,用工具(例如,一字螺丝刀)抵住在矛状部13设置的突起13b的面13c,将突起13b撬上去,从而使矛状部13向上方挠曲,能够容易地解除端子20与矛状部13的卡合。同样地,用工具抵住在矛状部14设置的突起14b的面14c,将突起14b撬下去,从而使矛状部14向下方挠曲,能够容易地解除端子20与矛状部14的卡合。由此,能够容易地将端子20从端子收容室IlaUlb拔出。此外,通过肋部36、37的前端部36a、37a设置在比端子40的前端部40a、40b更接近壳体30的开口 38的位置,在将壳体10从非正规方向与壳体30嵌合时,由于壳体10与肋部36、37的前端部36a、37a接触而无法与壳体30完全嵌合,所以能够事前防止不完全嵌合。此时,由于公连接器2的端子40未插入母连接器I的大致筒状的端子20的内部,所以即使将母连接器I的朝向更改为正规方向,端子40也不会变形。从而,能够防止端子40的 损伤。另外,由于肋部36与上壁32 —体化设置,肋部37与下壁33 —体化设置,所以壳体10的制造也简单。第二实施方式接着,对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参照图8(a)和图8(b)进行说明。第二实施方式的连接器与第一实施方式的连接器的不同之处在于在第一实施方式中,公连接器2具有设置于上壁32的肋部36和设置于下壁33的肋部37,而在第二实施方式中,公连接器202具有设置于上壁32的肋部36和设置在上壁32与下壁233之间的肋部238、239。另外,其他的结构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相同,所以使用相同符号而适当省略其说明。(母连接器2Ol)如图8(a)所示,壳体(第一壳体)210具有在上下方向上排列成3段的端子收容室lla、211b、211c、和可挠性的矛状部(卡止臂部)13、214、215。矛状部13设置在端子收容室Ila的上方,矛状部214设置在端子收容室211b的上方,矛状部215设置在端子收容室211c的上方。矛状部214、215具有与矛状部13大致相同的结构。(公连接器沈2)公连接器202的壳体(第二壳体)230具有底部231、从上下方向覆盖母连接器201的上壁(第一壁)32和下壁(第二壁)233、从左右方向覆盖母连接器201的右壁和左壁、和在上下方向上从上而下依次排列设置的肋部36、238、239。肋部36、238、239从底部231向开口 250延伸。最上段的肋部36的前端部36a设置在比最上段的端子40的前端部40a更接近壳体230的开口 250的位置。中段的肋部238的前端部238a设置在比中段的端子40的前端部40b更接近开口 250的位置。最下段的肋部239的前端部239a设置在比最下段的端子40的前端部40c更接近壳体30的开口 250的位置。如图8(a)所示,在端子20完全插入端子收容室lla、211b、211c内的状态下,矛状部13、214、215与端子20的卡合部20a卡合,端子20由矛状部13、214、215相对于壳体210加以保持(一次卡止)。如图8(b)所示,当母连接器201与公连接器202完全嵌合时,最上段的肋部36以与最上段的端子收容室Ila和矛状部13对应的方式配置在它们的上方。中段的肋部238以与中段的端子收容室211b和矛状部214对应的方式配置在它们的上方。最下段的肋部239以与最下段的端子收容室211c和矛状部215对应的方式配置在它们的上方。并且,肋部36与矛状部13的上表面抵接,以使矛状部13不向上方挠曲的方式,与矛状部13共同从上方保持端子20( 二次卡止)。另外,肋部238与矛状部214的上表面抵接,以使矛状部214不向上方挠曲的方式,与矛状部214共同从上方保持端子20( 二次卡止)。进而,肋部239与矛状部215的上表面抵接,以使矛状部215不向上方挠曲的方式,与矛状部215共同从上方保持端子20 ( 二次卡止)。在图8(a)中,当端子20未完全插入壳体210的端子收容室211b、211c内时,矛状部214、215被端子20压向上方,向上方挠曲。在该状态下,想将母连接器I与公连接器2嵌合时,在矛状部214、215的前端部设置的突起214d、215d与肋部238、239的前端部238a、239d接触,母连接器201无法与公连接器202完全嵌合。由此,能够检测到端子20未完全插入(半插入)端子收容室211b、211c内。 如以上所述,对于本实施方式的连接器200,与第一实施方式的连接器100同样地,能够不使用其他部件而通过肋部36、238、239来提高排列成3段的端子20的保持力,并且能够检测排列成3段的端子20的未完全插入。第三实施方式接着,对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参照图9(a)和图9(b)进行说明。第三实施方式的连接器与第一实施方式的连接器的不同之处在于在第一实施方式中,公连接器2具有设置于上壁32的肋部36和设置于下壁33的肋部37,而在第三实施方式中,公连接器302具有设置于上壁32的肋部36、设置于下壁33的肋部37、和设置在上壁32与下壁33之间的肋部338。另外,其他的结构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相同,所以使用相同符号而适当省略其说明。(母连接器301)如图9(a)所不,壳体(第一壳体)310具有在上下方向上排列成3段的端子收容室lla、llb、311c和可挠性的矛状部(卡止臂部)13、14、315。矛状部13设置在最上段的端子收容室Ila的上方,矛状部14设置在最下段的端子收容室Ilb的下方,矛状部315设置在中段的端子收容室311c的上方。矛状部315具有与矛状部13大致相同的结构。(公连接器302)公连接器302的壳体(第二壳体)330具有底部331、从上下方向覆盖母连接器301的上壁32和下壁33、从左右方向覆盖母连接器301的右壁和左壁、和在上下方向上从上而下依次排列设置的肋部36、338、37。肋部36、338、37从底部331向开口 350延伸。最上段的肋部36的前端部36a设置在比最上段的端子40的前端部40a更接近壳体330的开口 350的位置。中段的肋部338的前端部338a设置在比中段的端子40的前端部40b更接近开口 350的位置。最下段的肋部37的前端部37a设置在比最下段的端子40的前端部40c更接近开口 350的位置。如图9(a)所示,对于母连接器301,在端子20完全插入端子收容室lla、llb、311c内时(完全插入状态),矛状部13、14、315与端子20的卡合部20a卡合,从而端子20由矛状部13、14、315相对于壳体310加以保持(一次卡止)。
如图9 (b)所示,当母连接器301与公连接器302完全嵌合时,最上段的肋部36以与最上段的端子收容室Ila和矛状部13对应的方式配置在它们的上方。中段的肋部338以与中段的端子收容室311c和矛状部315对应的方式配置在它们的上方。最下段的肋部37以与最下段的端子收容室Ilb和矛状部14对应的方式配置在它们的下方。并且,肋部36与矛状部13的上表面抵接,以使矛状部13不向上方挠曲的方式,与矛状部13共同从上方保持端子20( 二次卡止)。另外,肋部338与矛状部315的上表面抵接,以使矛状部315不向上方挠曲的方式,与矛状部315共同从上方保持端子20( 二次卡止)。进而,肋部37与矛状部14的下表面抵接,以使矛状部14不向下方挠曲的方式,与矛状部14共同从下方保持端子20 ( 二次卡止)。在图9 (a)中,当端子20未完全插入壳体310的端子收容室311c内时,矛状部315被端子20压向上方,向上方挠曲。在该状态下,将母连接器301与公连接器302嵌合时,在矛状部315的前端部设置的突起315d与肋部338的前端部338a接触,母连接器301无法与公连接器302完全嵌合。由此,能够检测端子20未完全插入(半插入)端子收容室311c内。如以上所述,对于本实施方式的连接器300,与第一实施方式的连接器100同样地,能够不使用其他部件而提高排列成3段的端子20的保持力,并且能够检测排列成3段的端子20的未完全插入。另外,由于肋部36与上壁32 —体化设置,肋部37与下壁33 —体化设置,所以壳体310的制造也变得简单。第四实施方式接着,对本发明的第四实施方式,参照图10进行说明。第四实施方式的连接器与第一实施方式的连接器的不同之处在于在第一实施方式中,肋部36、37从壳体30的底部31向开口 38延伸,而在第四实施方式中,肋部436、437局部地设置在壳体430中与端子20的卡合部20a对应的位置。另外,其他的结构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相同,所以使用相同符号而适当省略其说明。(公连接器402)如图10(a)所示,公连接器402的壳体(第二壳体)430具有从上壁432的中央附近向下方突出的肋部436和从下壁433的中央附近向上方突出的肋部437。如图10(b)所示,肋部436设置在上壁432的内侧面中与端子20的卡合部20a对应的位置。另外,肋部437设置在下壁433的内侧面中与端子20的卡合部20a对应的位置。如图10(a)所示,肋部436的前端部436a和后端部436b相对于上壁32的内周面沿大致垂直的方向延伸。肋部436的前端部436a设置在比端子40的前端部40a更接近开口 38的位置。另外,肋部437的前端部437a和后端部437b相对于下壁33的内周面沿大致垂直的方向延伸。肋部437的前端部437a设置在比端子40的前端部40b更接近开口 38的位置。如图10(b)所示,当母连接器I与公连接器402完全嵌合时,肋部436与矛状部13的上表面抵接,以使矛状部13不向上方挠曲的方式,与矛状部13共同从上方保持端子20。另外,肋部437与矛状部14的下表面抵接,以使矛状部14不向下方挠曲的方式,与矛状部14共同从下方保持端子20。
如以上所述,对于本实施方式的连接器400,与第一实施方式的连接器100同样,能够不使用其他部件而提高端子20的保持力,并且能够检测端子20的半插入。另外,由于肋部436的前端部436a和后端部436b相对于上壁32的内侧面沿垂直的方向延伸,所以能够稳定地保持端子收容室Ila内的端子20。同样地,由于肋部437的前端部437a和后端部437b相对于下壁33的内侧面沿垂直的方向延伸,所以能够稳定地保持端子收容室Ilb内的端子20。从而,能够进一步提高端子20的保持力。以上,对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不限于上述的实施方式,在本专利请求保护的范围内能够进行各种变更。例如,虽然在第一实施方式、第二实施方式、第三实施方式和第四实施方式中,对在公连接器中,肋部(保持部)(36、37)的一端(36a、37a)设置在比端子(40)的前端部(40a、40b)更接近开口(嵌合口)(38)的位置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是也可以是肋部的一端并没有设置在比端子的前端部更接近开口的位置。、
另外,虽然在第一实施方式、第二实施方式、第三实施方式和第四实施方式中,对在母壳体中,在矛状部(13)的上表面(13a)设置突起(13b),在矛状部(14)的下表面(14a)设置突起(14b)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是也可以是不在矛状部的上表面或下表面设置突起。另外,突起的形状和位置也能够变更。再者,虽然在第一实施方式、第二实施方式、第三实施方式和第四实施方式中,对在壳体(10)中形成的全部端子收容室(IlaUlb)的上下方中至少一方设置有肋部(36、37)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在壳体中形成的至少一个端子收容室的上方或者下方设置肋部。另外,矛状部和肋部(保持部)的形状和位置也能够变更。此外,虽然在第一实施方式和第四实施方式中,对端子收容室排列成2段,在第二实施方式和第三实施方式中,对端子收容室排列成3段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是端子收容室的段数和列数也能够变更。另外,虽然在第一实施方式中,对利用肋部36从上方保持配置在上段的端子20的结构进行了说明,但是也可以是从下方保持的结构。同样,虽然在第一实施方式中,对利用肋部37从下方保持配置在下段的端子20的结构进行了说明,但是也可以是从上方保持的结构。
权利要求
1.一种连接器,其包括 第一壳体,所述第一壳体具有能够插入第一端子的端子收容室和在所述第一端子完全插入所述端子收容室内的状态下与所述第一端子卡合以防止所述第一端子脱落的可挠性的卡止臂部;和 第二壳体,所述第二壳体能够与所述第一壳体嵌合, 所述连接器的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壳体具有以使与所述第一端子卡合的所述卡止臂部不挠曲的方式与所述卡止臂部共同保持所述第一端子的保持部, 所述保持部被设置成在所述第一端子完全插入所述端子收容室内的状态下,所述第一壳体能够与所述第二壳体完全嵌合;并且,在所述第一端子未完全插入所述端子收容室内的状态下,所述第一壳体不能与所述第二壳体完全嵌合。
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一端子完全插入所述端子收容室内的状态下,所述第一壳体完全嵌合于所述第二壳体时,所述保持部隔着所述卡止臂部配置在与所述第一端子相反的一侧,并且与所述卡止臂部的位于所述第一端子相反一侧的面抵接; 在所述第一端子未完全插入所述端子收容室内的状态下,所述卡止臂部因所述第一端子而向与所述第一端子相反的一侧挠曲,在进行所述第一壳体向所述第二壳体的嵌合动作时,所述卡止臂部与所述保持部接触,所述第一壳体不能与所述第二壳体完全嵌合。
3.根据权利要求I或2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卡止臂部具有与该卡止臂部所卡合的第一端子相对的第一面和相对于所述第一面位于相反一侧的第二面,所述第二面上设置有突起。
4.根据权利要求I或2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还包括安装于所述第二壳体的第二端子, 通过所述第一端子与所述第二端子接触而实现所述第一端子与所述第二端子的电连接, 所述第二壳体具有能够嵌合所述第一壳体的嵌合口, 所述保持部的一端设置在比所述第二端子的与所述第一端子接触的前端部更接近所述嵌合口的位置。
5.根据权利要求I或2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壳体具有排列成多段的所述端子收容室和所述卡止臂部, 所述第二壳体具有在排列成多段的所述端子收容室和所述卡止臂部的段方向上排列设置的至少三个所述保持部, 至少三个所述保持部按照分别与排列成多段的所述端子收容室和所述卡止臂部对应的方式加以设置。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壳体具有以在所述段方向上夹着排列成多段的所述端子收容室的方式设置的第一壁和第二壁, 至少三个所述保持部包括 与所述第一壁一体化设置的第一保持部;与所述第二壁一体化设置的第二保持部;和在所述第一壁与所述第二壁之间设置的至少一个第三保持部。
全文摘要
本发明涉及连接器,能够不使用其他部件而提高端子的保持力并且检测端子的半插入。在端子收容室(11a)的上方设置有矛状部(13),在端子收容室(11b)的下方设置有矛状部(14)。在端子(20)完全插入端子收容室(11a、11b)内的状态下,矛状部(13、14)与端子(20)的卡合部(20a)卡合,保持端子(20)。在将母连接器(1)完全嵌合于公连接器(2)时,在壳体(30)的上壁(32)设置的肋部(36)以使矛状部(13)不向上方挠曲的方式与矛状部(13)共同从上方保持端子(20)。在壳体(30)的下壁(33)设置的肋部(37)以使矛状部(14)不向下方挠曲的方式与矛状部(14)共同保持端子(20)。
文档编号H01R13/02GK102683973SQ20121007359
公开日2012年9月19日 申请日期2012年3月15日 优先权日2011年3月15日
发明者山田纮史, 白石诚 申请人:日本压着端子制造株式会社